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學科語文工作

學科語文工作

發布時間: 2020-11-25 04:15:12

1. 學科語文是否能進入大學工作

進大學的話基本上現在最低學歷是碩士,好的大學都是博士起步的。

2. 本人想考045103學科教學(語文)這個專業的研究生,因為相當語文老師,這個屬於教育碩士

應屆畢業生可以報考學科教學(語文)這個專業,不需要工作經驗專。只有以下專業學位必須大屬學本科畢業後有3年或以上工作經驗才能報考: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旅遊管理碩士、工程管理碩士、工程碩士中的項目管理、教育碩士中的教育管理、體育碩士中的競賽組織專業學位研究生。其他專業學位應屆畢業生都可以報考。供你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3. 學科教育語文研究生畢業如果不當老師,可以有什麼其他的就業方向

有很多的,跟文學有關的都可以吧,譬如編輯,記者,文秘,行政類的,還有報社雜志等相關工作,媒體相關工作等

4. 什麼的語文學科

凡是進過幾年學堂的,都學過語文;即使沒有進過正式學堂,上了一段掃盲班的,也知道有個語文。

一旦問及,語文是什麼,則千人千言,莫衷一是。有人隨機采訪過211學校的在校大學生,問他們語文里的「語」、「文」指什麼,這些大學生大多一臉茫然,支吾半天,最後給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比如——「語文就是學識字」、「語文就是漢語」、「語文就是語言文字」、「語文就是學習漢語言」、「語文就是學習語言和文學」等等。令專家們不解的是,他們連語文課是什麼都不知道,這么多年的語文課(小學六年,中學六年)是怎麼上過來的。
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語文」的歷史吧。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式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
「語文」這一名稱是1949年下半年出現的。1949年6月,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研究全國范圍使用的教材,確定中小學都應以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點文言文,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要求在口頭上和書面上,使學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能力;並採納葉聖陶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和「國語」兩個名稱,一律稱為「語文」。
有人以為,「國語」的「語」是指「語體文」,「國文」的「文」是指「文言文」,因而「語文」就是語體文加文言文。但這卻不是「語文」命名的真正意思。按命名者的意思,「語文」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個方面:在口頭謂之「語」,在書面謂之「文」;口頭的包括聽和說,書面的包括讀和寫。
葉聖陶先生曾在多個場合就此作過說明。如1960年在《答孫文才》(1960年1月21日)一文中說,「『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當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自此推想,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文謂文字,似指一個個的字,不甚愜當。文謂文學,又不能包容文學以外之文章。我個人想法如此。」1963年在《認真學習語文》一文中說:「什麼是語文?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1964年在《答滕萬林》中再一次強調:「『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原意如是,茲承詢及,特以奉告。其後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之含義較『文學』為廣,緣書面之『文』不盡屬於『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1980年成立了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葉聖陶在成立大會上重申了自己的觀點——
「『語文』作為學校功課的名稱,是一九四九年開始的。解放以前,這門功課在小學叫『國語』,在中學叫『國文』。為什麼有這個區別?因為在小學的課文全都是語體文,到了中學,語體文逐步減少,文言文逐步加多,直到把語體文徹底擠掉。可見小學『國語』的『語』是從『語體文』取來的,中學『國文』的『文』是從『文言文』取來的。
一九四九年改用『語文』這個名稱,因為這門功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既然是運用語言的本領的,為什麼不叫『語言』呢?口頭說的是『語』,筆下寫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實是一回事。功課不叫『語言』而叫『語文』,表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在這門功課里學習的意思。『語文』這個名稱並不是把過去的『國語』和『國文』合並起來,也不是『語』指語言,『文』指文學(雖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學作品)。」(《語文是一門怎樣的功課──—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發言》,1980年7月14日)
照說,語文的定性問題應該早已解決,不應成為問題,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這要從1956年的「語言」「文學」分科說起。1951年,胡喬木同志首次提出了這個問題。1952年,在黨中央領導下成立了語文教學問題委員會。經中央認可,中學語文教育實行「語言文學分科教學」,並編寫了中學漢語、文學教學大綱和中學漢語、文學課本,從1956年秋季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推行。既然語文課可以拆成「文學」和「語言」兩科,可見在分科實驗前,語文就是「語言」與「文學」的合稱。這項分科實驗僅僅持續了兩年時間,便在「厚古薄今」、「三脫離」(脫離政治、脫離生產、脫離實際)的批判聲浪中夭折了,但是它把語文理解為「語言」加「文學」的影響卻至今還在,並成為後來圍繞「語」「文」定性新的爭議的導火索。
改革開放以後,圍繞「語」「文」定性問題,語文教育界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觀點,比較典型的有:
1)語文就是語言與文章。如上述的葉聖陶先生。有的人還以為,文章就是傳統說的「道德文章」中的文章,泛指學問和各種著述。
2)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字。其根據是1963年後公布的《語文教學大綱》中出現了「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說法。
3)語文就是語言與文化。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將「語文」定性為「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語文就是語言與文學。如《北京文學》的編輯們。
5)語文除了不是語言和文學外,怎麼解釋都可以。
6)「語文」是一個整體, 包括「語」語言 和「文」(文字、文學、文化)兩個方面。(《中國大網路全書·語言文字卷》第153 頁)
7)對於語文的理解,不能用A+B式的分解方法去理解,因為這會將一個構成論的回答當作本體論的回答,造成本體論與構成論的雙重迷失。正確的做法是,將它們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
「語」「文」內涵的確定,決定著語文學科的根本性質,決定著語文教育的目標、任務教學大綱的制訂和教材的編寫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可說是語文教育的核心問題,但就是這樣重要的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卻一直交不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盡管我們可以辯解地說,認識總是要有一個過程的, 這不正是標志著我們認識的深化與提高嗎? 不錯, 正是如此。但是, 我們不能沒有「階段性的相對穩定的共識」, 否則就沒有明確的實踐總目標總方針。事實上, 造成的影響早已是客觀存在地擺在那裡,更何況過程歷時之久、波折之大堪為空前,直到今天也未必讓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搞明白, 究竟如何認識語文教育? 目前的「統一說」是不是比較接近真理? 如果一門學科的界定長期得不到科學的定位, 大家搞不清自己「姓甚名誰」, 這門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的展開以何為憑? 又如何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呢? 在這種毫無目的的狀態下,語文教育不出問題才怪。
北京有個學校,叫北京語言大學,其較早的名稱是北京語言學院,1996年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更名為北京語言大學。如果其將名字更為「北京語文大學」,由之而引起的問題,怕是語言學家和語文教育專家百口莫辯。國外還有個JLL project,它包括三種雜志,即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語言與語言學雜志》),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earning(《語言與學習雜志》),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語言與文學雜志》)。看來老外是得了國人的真傳啊。
語文是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學,語言和文章,語言和文化,還是別的什麼?切不可以為這只是咬文嚼字。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對語文教育改革來說,實在太合適了。 什麼是「語文」?這個概念確切的內涵與外延究竟是什麼?不搞清這一點,語文教育的改革根本就無從談起。

5. 那學科教育語文方向的專碩需要工作經驗嗎

一.考研信息

專業名稱: 學科教學(語文)

專業代碼: 045103

門類/類別:教育學

學科/類別:教育

考試科目:政治,英語,333教育綜合,專業課二(跟語文相關的,各個學校不一樣)

二、專碩學科教學(語文)專業解讀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學科教學(語文)旨在適應基礎教育發展需要,培養熱愛基礎教育事業、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具有較強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基礎教育領域教師。專家提醒畢業生要求掌握學科教學(語文)學科較為完整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的研究方法,了解國內外語文教育現狀及發展趨勢,有較為寬闊的學術視野,能獨立從事本專業學術研究,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並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和現代信息技術。學位獲得者可從事中小學語文教育方面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

6. 語文屬於什麼學科

中國大陸地區漢語區的語文特指漢語文,它是以現代漢語為表述的形式,選取文學庫里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境界,陶冶情操,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傳承人類文明的基礎平台的一門重要學科。

祝你好運!

7. 學科教學語文參加工作,專業限制么

我個人認為,語文教師不應該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都要知道一些,什麼都要懂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
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我當年上語文課的時候,學生都喜歡聽,原因之一就在於不止局限於課文的內容,教師的心態和語言才是引導學生興趣的利器。

8. 語文課程和語文學科有什麼區別

語文的學習實際上是一個語文素質、語文能力提高的過程,而語文素質、語文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讀和寫.所以,解決了讀和寫的問題,就提高了語文素質和語文能力,也就是學好語文了.
讀,即閱讀和理解;寫,指書寫和作文.語文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兩件事了.
讀,可以培養語感.語言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語感.「這個語段中為什麼用這個詞而不是用那一個」,「這個句子為什麼是一個病句」,很多時候,我們無須去問「為什麼」,語感早已經告訴我們理由了.而語感的培養就來自於平時點點滴滴的「讀」的積累.讀,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這里所說的「讀」,並不僅僅是指把文章朗讀或默讀一遍,而是還要包括思考和識記等內容.換言之,讀,應該是一個動口動腦動手的過程.學習一篇文章,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來就是:第一,解決「寫了什麼」的問題;第二,解決「怎麼寫」的問題;第三,記憶文章中的精彩語段和詞語.這三個方面其實就是在說一個動口動腦動手的問題.在一篇文章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去解決好這三個問題,這才是「讀」.也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讀,也是一個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獵廣泛,見多識廣,胸中自有「丘壑」.這樣,在作文的過程中,就不會感覺自己無話可說,寫出來的文章也不會空洞乾巴,而是洋洋灑灑,言之有物了.既然「讀」有這么多好處,那麼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就從重視「讀」開始吧.
寫,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書寫和作文.在書寫方面,高考考綱有明確的要求:作文一類卷書寫美觀,二類卷書寫工整清楚,三類卷比較工整清楚,四類卷書寫潦草.高考從2005年開始,山東單獨命題,語文實行網上閱卷.這就對書寫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所以無論是高考考綱還是山東語文網上閱卷,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信息:必須把字寫好.退一步說,要求所有的人都達到美觀的程度,也不現實,但是書寫工整清楚,避免潦草,這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也許有人拿「寫工整了會影響答題速度」之類的話來給自己的書寫欠工整找借口.是的,在你認真書寫的最初階段,它是會對你的答題速度有一點影響的.可是我們總不能因為還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療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書寫不過關會影響到語文成績,我們又怎麼敢不去重視呢?其實,要做到書寫工整並不難.我們的漢字是方塊字.這句話對我們就是一個啟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動心思.你的字寫得橫平豎直了嗎?你的字左上角與左下角、右上角與右下角在一條線了嗎?還沒有?那就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吧.相信不用多長時間,你自己寫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認了,你都不敢相信你會寫得這么好了.再說作文的問題.雖然說,文無定法,但是作文還是講究一點「法」的.在這里,首先要澄清一個問題.應試作文與平時寫的文章是有區別的.平時寫的文章,我們是去「品味」,而應試作文往往是瀏覽的.瀏覽與品味就有了質的區別.所以寫應試作文非注意一點應試技巧不可.比如文章開頭,單刀直入,開宗明義,一開篇先讓讀者明白你在寫什麼,這點很重要.否則,看了半天了,讀者還雲里霧里,不知道你要說什麼.這怎麼可以呢?文章主體部分一定要圍繞中心去寫,一定要言之有物,這些最起碼的要求必須做到.到了結尾部分,對所要表達的主旨最後再強調一次,加深一下讀者的印象.這樣,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有人把寫好作文總結為兩句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寫成記敘文時,很好地解決了「動之以情」的問題,寫成議論文時,很好地解決了「曉之以理」的問題,那麼你的作文問題也就解決了.那麼怎麼才能寫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作文呢?就寫好議論文的問題,上文已經有所涉及,所以這里重點談寫作記敘文的問題.寫好一篇不足千字的應試記敘文,有幾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① 調動情感的問題.做好作文的准備工作,這是一個大題目,裡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選材的問題.如果選取一些自己比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難調動起自己的創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比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里的一些人或事.還有一個盡快入題的問題.150分鍾的語文考試劃給作文的時間在一個小時左右,那麼我們從審題立意到開始動筆,時間最多不能超過15分鍾,當然也不能少於10分鍾.在這段時間里,我們不僅要考慮文章的立意、布局謀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調動起來,讓自己「走進」所要記敘的場景之中去.這種「身臨其境」正是情感被調動起來的表現.② 截取生活片斷,藉助「主旨」這根紅線,連綴成篇.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決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夠交代清楚,也只能是敘述故事的梗概.這樣,不僅內容不厚實,而且還缺乏生動性,不可能「以情動人」.而截取生活中的幾個典型片斷,進行具體細致的描寫,則可以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③ 描寫還是敘述的問題.敘述故事情節,往往容易出現語言乾巴,欠生動的現象,這樣就達不到「以情動人」的目的.所以在記敘文的寫作中,最好採用描寫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兩個特寫鏡頭,進行具體形象生動的描繪.我們知道,對事物的描寫,越具體了就越形象,從而也就越生動.
最後,再提一個建議:充分地利用課文.既然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讀」,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講,只要廣泛地閱讀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還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們讀什麼文章都可以.但是,讀課文有讀課文的好處.第一,課文是你的無聲的老師.我們在讀文章的過程中,對「寫了什麼」「怎麼寫的」,思考的正確與否呢?如果無人請教,我們將無法確定.可是如果我們去讀課文,就不會存在這些問題.每篇課文都有閱讀指導,課文之後還附有一些注釋,它們可以給我們解疑答惑,幫助我們積累知識.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讀什麼都可以,那麼我們為什麼不選擇課文這個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課文大都是一些典範作品,不需要我們再去浪費時間挑選.第三,高考的出題原則是「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就是僅僅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也得重視我們的課文啊!
綜上所述,如何學好語文呢?方法就是:從讀寫入手,提高我們的語文素質和語文能力.
最後,希望你能熱愛語文學習,學好語文.

9. 學科教育(語文)研究生就業前景怎麼樣

我是從教育學逃出來的……本科教育學的同學現在幹啥的都有,企業白領、售樓小姐、初高中老師(教語文、英語),輔導班、事業單位……當初考上教育學研究生的同學,有的在繼續讀博,有的考了選調生,有的畢業一年了還在找工作,有的考上了水利局的公務員,還有個別在高中做教務的、在高校做輔導員的據我所知,我現在的學校教育學院的研究生在全民備考公務員……

熱點內容
陳亮老師 發布:2024-11-01 23:42:58 瀏覽:475
生物技能證書 發布:2024-11-01 22:38:10 瀏覽:284
小學語文下冊五年級 發布:2024-11-01 21:50:37 瀏覽:197
幼兒園教學活動觀察記錄 發布:2024-11-01 20:40:44 瀏覽:651
百詞斬英語 發布:2024-11-01 19:54:50 瀏覽:275
e75歷史 發布:2024-11-01 19:53:23 瀏覽:632
班主任隊伍建設是堅持 發布:2024-11-01 18:42:32 瀏覽:81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 發布:2024-11-01 18:41:25 瀏覽:380
雪兒老師 發布:2024-11-01 17:17:47 瀏覽:310
有什麼歌好聽的 發布:2024-11-01 15:59:51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