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爭文言文翻譯
『壹』 求《孫子兵法》中的《九變篇》和《軍爭篇》古文版
我的《孫子兵法》有曹操的注,括弧中的是曹操的注或曹操收錄的《孫子兵法》中沒有的或有不同的。
九變篇(曹操曰:變其正,德其所用有九也。)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擊眾),圮地無舍(操書中是「覆地無舍」)(操曰:無所依也。水毀曰圮。),衢地合交(操曰:結諸侯也。衢地,四通之地。),絕地無留(操曰:無久止也。),圍地則謀(操曰:發奇謀也。),死地則戰(操曰:殊死戰也。)。塗有所不由(操曰:隘難之地,所不當從;不得已從之,故為變。),軍有所不擊(操曰:軍雖可擊,以地險難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則力薄,困窮之兵,必死戰也。),城有所不攻(操曰:成效二姑,糧饒,不可攻也。操所以置華費而深入徐州,得十四縣也。),地有所不爭(操曰:小利之地,方爭得而失之,則不爭也。),君命有所不受(操書中是「君令有所不受」)(操曰:苟便於事,不拘於君命也。)。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故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的人之用矣(操曰:謂下五事也。九變,一雲五變。)。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操曰: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當難行權也。)。雜於利而務可信也(操書中是「雜於利,故務可伸」)(操曰:計敵不能依五地為我害,所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操曰:既參於利,則亦計於害,雖有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操曰:害其所惡也。),役諸侯者以業(操曰:業,事也,使其煩勞,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趨諸侯者以利(操曰:令自來也。)。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操曰:安不忘危,常設備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操曰:勇而無慮,必欲死斗,不可曲撓,可以奇伏中之。);必生,可擄也(操曰:見利畏怯不進也。);忿速,可侮也(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之也。);廉潔,可辱也(操曰:廉潔之人,可侮辱致之也。);愛民,可煩也(操曰:出其所必趨,愛民者,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則煩勞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打字太吃力了,打了兩個半小時,才完成一章
『貳』 軍爭翻譯中以治待亂的治是什麼意思
原文是「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解釋是:以治理嚴整待其混亂,以穩定待其嘩變,這是治心的原則。
『叄』 <<軍爭篇>>翻譯
《軍爭篇》這是原文,後面有譯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合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行,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錙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民之耳目也。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鉺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軍爭篇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將帥接受國君的命令,從徵集民眾、組織軍隊到同敵人對陣,在這過程中沒有比爭取先機之利更困難的。爭取先機之利最困難的地方,是要把迂迴的彎路變為直路,要把不利變成有利。所以用迂迴繞道的佯動,並用小利引誘敵人,這樣就能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所要爭奪的要地,這就是懂得以迂為直的方法了。
所以爭奪制勝條件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危險的一面。如果全軍帶著所有裝備輜重去爭利,就不能按時到達預定地域;如果放下裝備輜重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損失。因此,卷甲急進,晝夜不停,加倍行程強行軍,走上百里去爭利,三軍將領都可能被俘,強壯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隊,其結果只會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趕到;走五十里去爭利,上軍的將領會受挫折,只有半數兵力趕到;走三十里去爭利,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趕到。因此,軍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就不能生存,沒有物資就不能生存。
不了解列國諸侯戰略企圖的,不能與之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水網、沼澤等地形的,不能行軍;不重用向導的,不能得到地利。所以用兵打仗要依靠詭詐多變才能成功,根據是否有利決定自己的行動,按照分散和集中兵力來變換戰術。所以,軍隊行動迅速時像疾風,行動舒緩時像森林,攻擊時像烈火,防禦時像山嶽,蔭蔽時像陰天,沖鋒時像雷霆。
擄掠鄉邑,要分兵掠取;擴張領土,要分兵扼守;衡量利害得失,然後相機行動。事先懂得以迂為直方法的就勝利,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軍政》說:「作戰中用語言指揮聽不到,所以設置金鼓;用動作指揮看不見,所以設置旌旗。」金鼓、旌旗是統一全軍行動的。全軍行動既然一致,那麼,勇敢的士兵就不能單獨前進,怯懦的士兵也不能單獨後退了,這就是指揮大部隊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多用火光和金鼓,白天作戰多用旌旗,這就根據晝夜而變換指揮信號以適應士兵的視聽。
對於敵人的軍隊,可以使其士氣衰竭;對於敵人的將領,可能使其決心動搖。軍隊初戰時士氣飽滿,過一段時間,就逐漸懈怠,最後士氣就衰竭了。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要避開敵人初來時的銳氣,等待敵人士氣懈怠衰竭時再去打它,這是掌握軍隊士氣的方法。用自己的嚴整對付敵人的混亂,用自己的鎮靜對付敵人的輕躁,這是掌握軍隊心理的方法。用自己部隊的接近戰場對付遠道而來的敵人,用自己部隊的安逸休整對付奔走疲勞的敵人,用自己部隊的飽食對付飢餓的敵人,這是掌握軍隊戰鬥力的方法。不要去攔擊旗幟整齊部署周密的敵人,不要去攻擊陣容堂皇實力強大的敵人,這是掌握機動變化的方法。
用兵的法則是:敵軍佔領山地不要仰攻,敵軍背靠高地不要正面迎擊,敵軍假裝敗退不要跟蹤追擊,敵軍的精銳不要去攻擊,敵人的誘兵不要去理睬,敵軍退回本國不要去阻擊攔截,包圍敵人要虛留缺口,敵軍已到絕境不要過分逼迫。這些就是用兵的法則。
『肆』 軍爭中的翻譯
原文: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孫子兵法/軍爭中》
譯文:
因此,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鬥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睏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善於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並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飢餓之敵。這是懂得並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伍』 有關文言文《軍爭》翻譯 故三軍可奪氣,將……
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要避開敵人初來時的銳氣,等待敵人士氣懈怠衰竭時再去打它,這是通過削弱敵軍士氣而獲勝的辦法。用自己的嚴整對付敵人的混亂,用自己的鎮靜對付敵人的喧囂,這是通過利用敵軍心理躁動而獲勝的辦法。在離自己較近的戰場上等待遠道而來的敵人,在自己部隊得到充分休息的狀態下等待疲憊不堪的敵人,在自己部隊吃飽肚子的情況下等待飢腸轆轆的敵人,這是通過消耗敵軍力氣而獲勝的辦法。不要試圖繳獲排列整齊的軍旗,不要試圖攻擊堂堂之陣的敵人,這是通過待敵之變獲勝的辦法。
『陸』 孫子兵法 軍爭篇概述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1]
『柒』 孫子兵法 軍爭篇的翻譯
《軍爭篇》原文: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軍爭篇》翻譯: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將帥接受國君的命令,從徵集民眾、組織軍隊到同敵人對陣,在這過程中沒有比爭取先機之利更困難的。爭取先機之利最困難的地方,是要把迂迴的彎路變為捷徑,要把不利變成有利。所以用迂迴繞道的佯動,並用小利引誘敵人,這樣就能比敵人後出發而先到達所要爭奪的要地,這就是懂得以迂為直的方法了。
軍爭有有利的一面,同時軍爭也有危險的一面。如果全軍整裝去爭利,就不能按時到達預定位置;如果輕裝去爭利,輜重就會丟失。因此,收起鎧甲日夜兼程,走上百里去爭利,三軍的將領都可能被敵俘虜;強壯的士兵先走,疲弱的士兵隨後,其結果只會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趕到;走五十里去爭利,上軍的將領會受挫折,只有半數的兵力趕到;走三十里去爭利,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趕到。因此,軍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就不能生存,沒有物資儲備就不能生存。
不了解列國諸侯戰略企圖的,不能與之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水網、沼澤等地形的,不能行軍;不重用向導的,不能得到地利。所以,用兵作戰要善於用「詐」,採取行動要取決於「利」,部署與戰術的變化要通過集中或分散來實現。所以,軍隊行動迅速時象疾風,行動舒緩時像森林,攻擊時像烈火,防禦時像山嶽,隱蔽時像陰天,沖鋒時像雷霆。要分兵掠取敵域內作戰物資,要派兵扼守擴張地域內的有利地形,要衡量利害得失相機而動。事先懂得以迂為直方法的就勝利,這就是軍爭的法則。
《軍政》說過,作戰中用話語難以傳遞指揮信息,所以設置了金鼓;用動作難以讓士兵看清指揮信號,所以設置了旌旗。因此夜間作戰多用金鼓,白天作戰多用旌旗。金鼓和旌旗,是統一全軍行動的。全軍行動既然一致,那麼,勇敢的士兵就不會單獨冒進,怯懦的士兵也不會畏縮後退。這就是指揮大部隊作戰的方法。
對於敵人的軍隊,可使其士氣衰落;對於敵人的將領,可使其決心動搖。軍隊初戰時士氣飽滿,過一段時間,就逐漸懈怠,最後士氣就衰竭了。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要避開敵人初來時的銳氣,等待敵人士氣懈怠衰竭時再去打它,這是通過削弱敵軍士氣而獲勝的辦法。用自己的嚴整對付敵人的混亂,用自己的鎮靜對付敵人的喧囂,這是通過利用敵軍心理躁動而獲勝的辦法。在離自己較近的戰場上等待遠道而來的敵人,在自己部隊得到充分休息的狀態下等待疲憊不堪的敵人,在自己部隊吃飽肚子的情況下等待飢腸轆轆的敵人,這是通過消耗敵軍力氣而獲勝的辦法。不要試圖繳獲排列整齊的軍旗,不要試圖攻擊堂堂之陣的敵人,這是通過待敵之變獲勝的辦法。
用兵的法則是:敵軍佔領山地不要仰攻,敵軍背靠高地不要正面迎擊,敵軍假裝敗退不要跟蹤追擊,敵軍的精銳不要去攻擊,敵人的誘兵不要去理睬,敵軍退回本國不要去攔截,包圍敵人要虛留缺口,敵軍已到絕境時不要過分逼迫。這些,就是用兵的法則。
『捌』 文言文《軍爭》問題,急用!!!
判斷句句式
提出了「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的作戰指導思想和辦法。
成語:氣竭思歸
『玖』 軍爭篇的作品原文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合軍聚眾:合,集合,這里引申為組織編制。合軍聚眾,把人們聚集起來,組成軍隊。
交和而舍:和,通「合」,我國古代的軍門稱為合門。交和而舍,指兩軍處於對峙狀態。
軍爭:軍,軍事,這里指打戰。軍爭,在作戰中,爭取奪得勝利的有利條件。
以迂為直:指把迂迴曲折的彎路變為近便的道路。以患為利:指把有害的事情變為有利的事情。
後人發,先人至:比敵軍後出動,比敵軍先到達戰地。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舉,全,盡。舉軍,指全部攜帶武器輜重的軍隊。舉軍而爭利,率領全部武器輜重的軍隊去爭奪先機之利,就會因行動遲緩而不能按時到達。
委軍爭利,而輜重捐:委,委棄,選擇。委軍,指丟棄笨重裝備和輜重的軍隊。委軍爭利,則輜重捐,整句意為率領委軍去爭奪先機之利,那就會把作戰必須的重裝備和輜重都丟掉。
擒三將軍:三將軍,指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將領。擒,被擒。擒三將軍,三軍將領都被擒。
其法十一而至:法,方法。十一,十分之一。其法十一而至,用這種方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按時到達目的地。
無委積:委積,儲備物資。無委積,指沒有儲備物資。豫交:豫,通「與」。豫交,與之結交。
鄉導:鄉,通「向」。
徐如林:用兵舒緩是像樹林那樣輕輕晃動。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率先了解和運用迂直之計的人會取得勝利。
言不相聞:作戰時,以語言指揮,聲音聽不清楚。
一人之耳目:一,統一、一致。人,指士卒。一人之耳目,指進而統一士卒們的行動。
變人之耳目:變,這里作「適應」「便利」解。變人之耳目,適應士卒的耳目。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三軍之眾可以使它喪失掉銳氣,也可以使將帥們失掉堅強的決心和意志。
無邀正正之旗:不要邀擊旗幟嚴整、隊列雄壯的敵軍。
勿擊堂堂之陣:不要去攻擊陣容強大、實力雄厚的敵軍。
治變:變,這里指的機變。治變,掌握機變的方法。
高陵勿向:不要去攻擊占據了高地的敵軍。
背丘勿逆:不要去攻擊背靠著丘陵的敵軍。
佯北勿從:不要去攻擊假裝打了敗仗的敵軍。
餌兵勿食:餌,釣餌。
『拾』 文言文《軍爭》翻譯
譯文:軍爭第七
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領接受君命,從召集軍隊,安營紮寨,到開赴戰場與敵對峙,沒有比率先爭得制勝的條件更難的事了。「軍爭」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以迂迴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條件。所以,由於我迂迴前進,又對敵誘之以利,使敵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發雖後,卻能先於敵人到達戰地。能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計的人。「軍爭」為了有利,但「軍爭」也有危險。帶著全部輜重去爭利,就會影響行軍速度,不能先敵到達戰地;丟下輜重輕裝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損失。卷甲急進,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軍,奔跑百里去爭利,則三軍的將領有可能會被俘獲。健壯的士兵能夠先到戰場,疲憊的士兵必然落後,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馬如期到達;強行軍五十里去爭利,先頭部隊的主將必然受挫,而軍士一般僅有一半如期到達;強行軍三十里去爭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馬如期到達。這樣,部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供應就不能生存,沒有戰備物資儲備就無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布,不能行軍;不使用向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憑借施詭詐出奇兵而獲勝的,根據是否有利於獲勝決定行動,根據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主要變化。按照戰場形勢的需要,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飛旋;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展開;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禦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隱蔽時,如烏雲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奪取敵方的財物,擄掠百姓,應分兵行動。開拓疆土,分奪利益,應該分兵扼守要害。這些都應該權衡利弊,根據實際情況,相機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計」的將獲勝,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軍政》說:「在戰場上用語言來指揮,聽不清或聽不見,所以設置了金鼓;用動作來指揮,看不清或看不見,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來統一士兵的視聽,統一作戰行動的。既然士兵都服從統一指揮,那麼勇敢的將士不會單獨前進,膽怯的也不會獨自退卻。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要多處點火,頻頻擊鼓;白天打仗要多處設置旌旗。這些是用來擾亂敵方的視聽的。
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鬥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睏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善於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並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飢餓之敵。這是懂得並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所以,用兵的原則是:對占據高地、背倚丘陵之敵,不要作正面仰攻;對於假裝敗逃之敵,不要跟蹤追擊;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強攻;敵人的誘餌之兵,不要貪食;對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隊不要去阻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留缺口;對於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