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不誠欺文言文

不誠欺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5 05:45:34

A. 翻譯文言文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這句話的意思是秦國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騙。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譯文:趙王同大將軍廉頗以及諸大臣們商量:如果把寶玉給了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騙;如果不給他,又恐怕秦國來攻打。

(1)不誠欺文言文擴展閱讀

《廉頗藺相如列傳》賞析:

《廉頗藺相如列傳》生動刻畫了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趙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他們或耿直或忠厚,或魯莽或機智,形象鮮明生動,令人嘆服。

司馬遷善於抓住人物主要特徵進行極力渲染。如在對事跡頗豐的藺相如這一形象進行處理時,便抓住「智勇」這一特徵為核心展開描述。在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等事件進行描述時更是緊緊扣住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這一特徵,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 翻譯古文: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翻譯為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

本句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本篇主要講述「完璧歸趙」的故事,通過事跡描繪了藺相如面對強暴而無所畏懼的大無畏精神,也表現了他戰勝強秦的威逼凌辱、維護趙國尊嚴的機智與果敢。

璧,指中國歷史上著名美玉和氏璧。

(2)不誠欺文言文擴展閱讀:

故事背景:

戰國時期,趙王得到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事讓秦王知道,他就派人去見趙王,說願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趙王怕不答應秦國興兵來范,答應又怕上當,思來想去拿不定主意,藺相如知道後主動請纓帶『和氏璧』去見秦王。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

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對秦王說:「當初大王說願拿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可方才大王卻不提十五座城的事情。看來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大王硬要逼迫,我情願把這寶玉碰碎在這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怕藺相如真把寶玉摔碎,忙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不能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虛與委蛇。

回到賓館後藺相如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藏在身上,偷偷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准備,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

C. 有關誠信的古文、詩句都有那些呢

一、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出自:《禮記·中庸》

解釋: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二、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出自:《孟子·離婁上》

解釋: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

三、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出自:《周易·家人》

解釋: 言:言談。物:實際內容。行:行為。恆:恆心。君子說話有根據,做事有恆心。

四、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出自:《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語》

解釋:君子用行動來說話,小人則光說不做。

五、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

出自:明·薛瑄《讀書錄》

解釋: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一概以真誠為准則。

(3)不誠欺文言文擴展閱讀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統稱。泛指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一諾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指為人處事真誠誠實,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諾。

D. 古人誠不我欺的出自那篇古文

出處: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石鍾山記》。

意思是: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原文節選: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鍾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白話譯文:

船夫很驚恐。我慢慢地觀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縫隙,不知它們有多深,細微的水波涌進那裡面,水波激盪因而發出這種聲音。船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正對著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

把清風水波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於是我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鍾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鍾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4)不誠欺文言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現河南臨汝)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任縣尉,途徑湖州,游覽了石鍾山,進行實地考察,為辨明石鍾山命名的由來,寫了這篇文章。

文章通過記敘對石鍾山得名由來的探究,強調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要深入實際,認真調查。在藝術上,此文具有結構獨特、行文曲折、修飾巧妙、語言靈活等特色。

E. 文言文,誠不出此什麼意思

「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出自《鶴林玉露》
譯文:臣這一輩子學的才學,就這些東西。

F. 誠意 文言文翻譯

所謂心要誠實,就是說自己不要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臭氣和喜歡美麗的顏色一樣,內這樣才能說自容己意念誠實,心安理得。所以有道德修養的人要謹慎對對待離群獨居的生活。小人閑居獨處時,常做不好的事情,(甚至)什麼壞事都做得出。碰見君子,就顯出遮遮掩掩的神態,隱藏自己所做的壞事,表現出一副善良的樣子。人們看他,好像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樣(把他做的壞事看得清清楚楚),那麼他那種虛偽的表現又有什麼好處呢。這就叫內心的真實思想一定會表露到外面來。所以君子離群獨處時,必須嚴格要求自己。

G. 文言文<<誠意>>的翻譯

原文】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獨也。
【譯文】 那些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閑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付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每個人來看自己的時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樣(直視內心),(自欺的結果只能是底氣不足),那麼(自欺)還有什麼用嗎?這就叫做內心的真誠會直達外表,所以君子一定會真誠面對自己。
【註解】1、「人之視己」,這里的人不是別人,而是每個人。每個人看自己的時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見其肺肝然」。2、這里講的是慎獨與真誠。
【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十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H. 諷刺一些不守誠信的人的文言文

古語:
偽欺不可長,空虛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韓嬰
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程頤,宋朝哲學家
多虛不如少實——陳甫,宋朝哲學家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戰國思想家
內外相應,言行相稱——韓非,戰國哲學家、教育
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屈原
失信不立. ——《左傳》
古文:
曾子殺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還,顧反,為女殺彘(豬).」妻適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範式字巨卿,少游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急不相棄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 幸尚寬,何為不可?" 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 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I. 諷刺他人不講誠信的詩詞,古文或話

古語:

偽欺不可長,空虛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韓嬰
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程頤,宋朝哲學家
多虛不如少實——陳甫,宋朝哲學家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戰國思想家
內外相應,言行相稱——韓非,戰國哲學家、教育家
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屈原
失信不立。 ——《左傳》
古文:

曾子殺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還,顧反,為女殺彘(豬)。」妻適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範式字巨卿,少游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急不相棄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 幸尚寬,何為不可?" 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 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J. 關於誠信的文言文

關於誠信的文言文:《商鞅立木建信》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之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

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譯文: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准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命人)在都城市場南門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頭,招募(能)搬到北門的人,給予十金。

百姓看到後對此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去搬木頭。(商鞅)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金,以此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

變法令頒布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

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

本文所記載的事,發生在周顯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國在實施新法令之前,立於南門,取信於民。新法實行後,太子犯法,刑其師傅。這兩件事說明了信用是國家的重寶,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必定得到民眾的信任。

(10)不誠欺文言文擴展閱讀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頓丘(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 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

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車裂,全族被殺。

熱點內容
百詞斬英語 發布:2024-11-01 19:54:50 瀏覽:275
e75歷史 發布:2024-11-01 19:53:23 瀏覽:632
班主任隊伍建設是堅持 發布:2024-11-01 18:42:32 瀏覽:81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 發布:2024-11-01 18:41:25 瀏覽:380
雪兒老師 發布:2024-11-01 17:17:47 瀏覽:310
有什麼歌好聽的 發布:2024-11-01 15:59:51 瀏覽:20
高中班主任工作交流 發布:2024-11-01 15:04:02 瀏覽:68
頂層美術學校 發布:2024-11-01 14:45:05 瀏覽:442
印度化學液體泄露 發布:2024-11-01 14:31:04 瀏覽:458
張江生物晶元 發布:2024-11-01 14:02:26 瀏覽: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