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法文言文
⑴ 翻譯三段古文。謝謝。
太上皇帝(趙構)即位,效法古時堯舜法令,回溯探求遙遠之時唐虞的想法,沿襲太宗所尊崇。至大觀初年,於是效仿李公麟的《考古》,作《宣和殿博古圖》,
總共收藏的物品,大小禮器,已有五百有餘。世人已經知道這些器物受到珍貴愛重的原因,因此有得到一樣(如此的)器物,價值數十萬,到後來還有至百萬不止者。於是天下墳墓被破壞殆盡。特別是宣和年間最為猖獗,尚方(官方製造供御刀劍等珍貴器物的部門)所貯藏的器物達六千餘件,於是百器皆盡。
趙構悟得八法之妙(指漢字筆畫有側(點)、勒(橫)、努(直)、趯(鉤)、策(斜畫向上)、掠(撇)、啄(右邊短撇)、磔(捺),謂之八法。),留心於古時風雅之物,在兵戈與風流交替之時,用盡全力求訪書法名畫。清閑的空餘時間,陳列玩賞,臨摹拓寫,未有絲毫懈怠。大概是因為皇帝喜歡至極,(為其)花費多少都不顧忌,所以四方整日爭相奉上。後又在榷場(指中國遼、宋、西夏、金政權各在接界地點設置的互市市場)購買北方遺失的器物,因此紹興內府所貯藏的,不少於徽宗宣和、政和年間。
《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孔穎達疏:「湯之盤銘者,湯沐浴之盤而刻銘為戒。必於沐浴之者,戒之甚也。」
湯沐浴之盤,正考父廟之鼎(正考父系孔子先祖),岐陽石鼓,泰山、鄒嶧、會稽石刻,以及漢魏以來聖君、賢士的墓碑、祭器、詩刻與序文,下至古文、大篆、八分書和隸書及各家書文,均為三代以來最為貴重奇偉精巧並為人所喜好之物。…….從事不如喜好,喜好不如專一。我姓顓,又好古,只要是世人貪念的,我對其都沒有貪欲之念,因而得以任余之好古至此。喜好已深,雖然致力未足,依然能夠達到這種狀態。因此,向上自周穆王以來,向下至秦漢隋唐五代,向外至四海九州明山大澤,窮盡山崖海谷,荒林破冢,神仙鬼怪,奇詭傳說,所有的都有,以之為《集古錄》。
自己所翻譯的,只能如此了……
⑵ 三段文言文翻譯 范仲淹 王安石 楊炎
財政收入,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是人民生存的關鍵,國家秩序是有條理還是混亂都是有它決定的,以往歷代都是選重要的臣工主持這件事,就是怕不集中,而導致徹底失敗,這項工作一旦失敗,就會造成天下動盪。前朝規定,宦官任賦稅的管理者,用宦官操縱國家的根本,支出用度,大臣如果不知道,就無法計算衡量國家的問題及政策的走向。我是一個准備犯錯誤的宰相,皇帝您德行極高,特別體恤人民,能夠觀察到細微的弊端,請您將賦稅的權利交還給原來的管理部門吧,計算宮中一年的花費有多少,按實際數量提供,絕對不敢少給。這樣做了,就可以討論政事了,請皇帝考慮。
我看書上說,有德行的人要善於管理政事,而政事的根本在於給人民以好處,這是用聖人的德行在管理政事,管理政事的要點就是給人民以好處,管理人民的事物必須先以農業為先,農政工作做好了就會衣食無憂,衣食無憂了人民才會愛惜身體,愛惜身體了才會敬畏刑罰,敬畏刑罰了,各種犯罪就會自然的消失了,災禍民變也就沒了,,所以聖人的德行始於善於處理政事,而天下政事有條理的根本在於農業。給人民好處了就可以從他們那裡獲得一些,必須重視糧食而不是其他,必須以農業作為第一要務,這的確是天下的根本。
凝聚國家民眾就不可以沒有錢,管理國家的錢不可以沒有制度,以制度管理國家的錢,就流通的難易就不可以不均衡,管理政務為什麼要管理錢財,是因為管理錢財是有制度的,一本周禮,其中講理財的內容就有一半,周公豈不是為了牟利呢?
自己解釋的,比較困難,有些地方不是很好,望海涵
⑶ 求三段古詩的翻譯。。語義通順、意思較為准確即可。。跪求古文大神~
李白李白 (701—762年),唐朝,漢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豪放飄逸,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大李杜」,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又稱為「詩仙」。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 江油)。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像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
其詩想像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詩歌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從藝術成就上來講,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並至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相關作品子夜秋歌 靜夜思 古朗月行 望廬山瀑布 贈汪倫 獨坐敬亭山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早發白帝城 秋浦歌 望天門山 古風(其一) 古風(其三) 古風(其十五) 古風(其十九) 古風(其二十四) 古風(其三十一) 古風(其三十四) 古風(其四十六) 烏夜啼 烏棲曲 行路難三首(其一) 關山月 長干行 古朗月行 妾薄命 塞下曲六首(其一) 玉階怨 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一) 清平調詞三首 丁都護歌 靜夜思 從軍行 春思 子夜吳歌 長相思 江上吟 臨路歌 玉壺吟 橫江詞六首(其一) 橫江詞六首(其五)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二)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峨眉山月歌 清溪行 贈孟浩然 贈錢征君少陽 贈汪倫 沙丘城下寄杜甫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寄東魯二稚子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 金陵酒肆留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渡荊門送別 南陵別兒童入京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灞陵行送別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送楊山人歸嵩山 送友人 送友人入蜀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山中問答 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把酒問月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其三)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登太白峰 登金陵鳳凰台 望廬山瀑布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望天門山 客中作 夜下征虜亭 早發白帝城 秋下荊門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越中覽古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望鸚鵡洲悲禰衡 謝公亭 夜泊牛渚懷古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山中與幽人對酌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獨坐敬亭山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憶東山二首(其一) 擬古十二首(其九)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 聽蜀僧浚彈琴 勞勞亭 春夜洛城聞笛 長門怨二首 哭晁卿衡 哭宣城善釀紀叟 春思 子夜四時歌(春歌) 子夜四時歌(夏歌) 子夜四時歌(秋歌) 子夜四時歌(冬歌) 清平調三首之三 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 庭前晚花開 桂殿秋 清平調 連理枝 菩薩蠻 憶秦娥(一名秦樓月、碧雲深、雙荷葉) 清平樂(一名憶蘿月) 將進酒 送范山人歸泰山 送岑征君歸鳴皋山 送殷淑三首 送楊山人歸嵩山 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 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 送蔡山人 送楊燕之東魯 送長沙陳太守二首 送紀秀才游越 金陵送張十一再游東吳 奉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籙畢歸北海 魯中送二從弟赴舉之西京(一作送族弟鍠) 送侯十一 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 送崔度還吳(度,故人禮部員外國輔之子) 送張秀才從軍 送白利從金吾董將軍西征 送梁公昌從信安北征 送族弟綰從軍安西 送別 送於十八應四子舉落第還嵩山 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 同王昌齡送族弟襄歸桂陽二首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送張遙之壽陽幕府 送賀賓客歸越 送侄良攜二妓赴會稽,戲有此贈 送程、劉二侍郎兼獨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送羽林陶將軍 送竇司馬貶宜春 送賀監歸四明應制 灞陵行送別 杭州送裴大澤赴廬州長史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送族弟單父主簿凝攝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橋卻回…留飲贈之 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長史 魯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張子還嵩陽 送族弟凝至晏堌(單父三十里) 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時凝弟在席) 送薛九被讒去魯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時久病初起作) 魯郡堯祠送吳五之琅琊 對雪奉餞任城六父秩滿歸京 送楊少府赴選 送韓准、裴政、孔巢父還山 送方士趙叟之東平 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送楊山人歸天台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 送友人游梅湖 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 送友人尋越中山水 送當塗趙少府赴長蘆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送張舍人之江東 南陽送客 江夏別宋之悌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 別山僧 南陵別兒童入京 別韋少府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崔侍御十九韻 渡荊門送別 留別賈舍人至二首 將游衡岳,過漢陽雙松亭,留別族弟浮屠談皓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贈別鄭判官 留別龔處士 竄夜郎,於烏江留別宗十六璟 別東林寺僧 金陵白下亭留別 金陵酒肆留別 口號(一作口號留別金陵諸公) 留別金陵諸公 別儲邕之剡中 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 廣陵贈別 留別廣陵諸公(一作留別邯鄲故人) 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
⑷ 搜索文言文(陳情表)第三段的三層意思
1.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
2.我不顧惜名聲節操,本來就希望做官顯達
3.祖母病重,不願停止侍養祖母而遠離
⑸ 那個文言文第三段怎麼翻譯 急急急
漢朝興起後,太宗派晁錯教太子法術,賈誼用《詩經》、《書經》教育梁王,到了中宗,也派劉向、王褒、蕭望之、周堪等人用文章儒學教育東宮以下的人員,沒有不選擇合適的人,促成他們的品德和才具。現在皇太子諸王子,雖然年輕時就在學習,修習了禮樂,但是做太傅的尚未遇到賢才,官屬很少熟悉舊典。應該廣泛挑選有威望、懂政事的名儒,用他們做太子太傅,東宮和諸王國,官屬應該配齊。按舊規定,太子有十縣作湯沐邑,設置近衛,五天一朝見,坐在東廂,檢查皇上的御膳,不是朝見的日子,使仆、中允每天問安罷了,表明舉動不輕慢,處處講究恭敬。
⑹ 求解釋這三段文言文
【原文】
唐柳大夫玭,謫授瀘州郡守。渝州有牟秀才,即都校牟居厚之子,文采不高,執所業謁見。柳獎飾甚勤。子弟以為太過,柳曰:「巴蜀多豪士,此押衙之子獨能好文,苟不誘進,渠即退志。以吾稱譽,人必榮之,由此減三五員草賊,不亦善乎?」
【譯文】
唐朝御史大夫柳貶職為滬州郡守時,渝州有位秀才叫牟,是都校牟居厚的兒子,他的文采並不高,卻拿著自己的作品上門拜見。柳很殷勤地誇獎勉勵他,但家人認為這樣太過分了。
柳說:「巴蜀一帶多豪傑之士,而這押衙(管理儀仗侍衛的官)的兒子獨愛好文學,如果不誘導獎勵他,他將失去這種志趣。因為我的稱贊,別人必定以他為榮,因此能減少三五個亂民,不是很好嗎?」
⑺ 求文言文《出師表》第一段至第三段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 )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quē)漏,有所廣益。 翻譯:先帝開創大業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國,我益州地區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真是處在萬分危急、存亡難料的時刻。但是,宮廷里侍奉守衛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捨身忘死的作戰,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報答給陛下的緣故。陛下確實應該廣開言路聽取群臣意見,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出不恰當的話,以至於堵塞了忠誠進諫的道路。 宮里身邊的近臣和丞相府統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升賞懲罰,揚善除惡,不應標准不同。如有作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加以懲辦或獎賞,以顯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應私心偏袒,使宮廷內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都是些品德良善誠實、情志意念忠貞純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選留下來輔佐陛下。我認為宮內的事情,事無論大小,應當征詢他們的意見,然後再去施行。這樣一定能夠補正疏失,增益實效。
⑻ 語文文言文蘭亭集序課後三段文言文翻譯
這一天,晴明爽朗,春風和暖暢快。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藉以縱展眼力,開暢胸懷,盡情的享受視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呀!
人們彼此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從自己的胸懷抱負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的交談;有時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任何拘束,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取捨愛好各不相同,安靜與躁動不同,(可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自足,不覺得老年即將到來;等到(對於)那些所得到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改變,感慨隨著而產生。過去感到高興的事,轉眼之間成為舊跡,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觸,何況壽命的長短,聽憑造化,最終歸結於消亡!古人說:「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麼能不悲痛呢?
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的大事)發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的,(卻)不能明白於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代的人看現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個一個記下當時參加聚會的人,抄錄下他們作的詩賦,即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們興發感慨的緣由,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有感慨於這次集會的詩文。
⑼ 文言文《觀潮》第三段翻譯成現代漢語。 謝謝!
原文: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
譯文: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地健兒,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花紋,手裡拿著十米長的大彩旗。爭相奮力迎著潮水逆流而上,在萬仞高的巨浪中忽隱忽現,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但是旗尾一點也沒有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誇耀自己高超的本領。
⑽ 文言文翻譯 和凝傳第三段
後晉初,朝廷授予和凝端明殿學士,兼管度支,同時任翰林院學士承旨。高祖多次召見他,以時事詢問他,他的回答都能讓高祖滿意。天福五年,朝廷授予他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官職。
高祖將要到鄴都,當時在襄州的安從進已表現出要謀反的跡象。和凝說:「高祖您要到鄴都去,安從進必然乘機反叛,您看該怎麼辦?」高祖說:「你看該怎麼辦?」和凝回答:「先於別人採取行動的人,就能制服別人。請您寫十幾封詔書,先授給鄭王,有急事就命令將領進攻安從進。」高祖認為這樣非常好。這時,鄭王擔任開封尹,留下來不跟隨高祖去鄴,高祖就授給他詔書。高祖到了鄴,安從進果然謀反,鄭王就以詔書命令騎將李建崇、焦繼勛等人征討安從進。安從進認為高祖剛剛去鄴,沒料到晉兵會迅速出動,行軍到花山,遇見李建崇等人的軍隊,以為有神靈相助,於是敗逃。出帝即位,加授和凝右僕射。一年後,免掉他的平章事官職,升為左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