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則文言文
A. 文言文兩則
伯牙鼓琴:來
伯牙鼓琴,源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戴嵩畫牛:
書戴嵩畫牛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 古語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B. 六年級文言文兩則,怎麼翻譯
一、《學弈》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在聽,可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拿弓箭去射它。雖然兩個人在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第一個人。難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字詞解釋
(01)弈:圍棋,下圍棋。
(0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03)通國:全國。
(04)之:的。
(05)善:善於,擅長。
(06)使:讓。
(07)誨:教導。
(08)其:其中。
(09)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10)雖:雖然。
(11)之:指弈秋的教導。
(12)鴻鵠:天鵝。
(13)援:引拉。
(14)繳:本課指有絲繩的箭。「繳」字的另一個讀音jiǎo,是交納、交付的意思。
(15)之:他,指前一個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為:因為。
(20)其:他,指後一個人。
(21)與:嗎。
(22)曰:說。
(23)非:不是。
(24)然:這樣。
(25)致志:用盡心志。致,盡,極。
(27)通國:全國.
(28)與:語氣助詞,表示疑問。
(29)本文選自《孟子·告子》。
(30)故:原因。
(31)以:認為。
感悟: 學習不可一心二用,必須專心致志。 或做事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方可成功! 若三心二意,將一事無成。
二、《兩小兒辯日》譯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翻譯:孔子向東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遠,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升起的時候大得像車蓋。到了正午就像圓盤一樣大,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清涼,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把手放進熱水裡一樣燙,這不是近的熱而遠的涼嗎?」
孔子不能決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見多識廣啊?」
詞語解釋 (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始:剛剛,才
(5)去:離。
(6)日中:中午。
(7)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8)及:到了。
(9)則:就。
(10)盂:盛放物體的器具。
(11)為:是。
(12)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3)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4)決:裁決,判斷。
(15)孰:誰,哪個。
(16)汝:你。
(17)湯:熱水。
告訴我們的道理:1、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2、古人敢於大膽質疑以及孔子確實不愧為聖人: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難做到他這樣,遇到以上這樣的情況,也多半是顧左右而言他,以掩飾自己的無知。聖人的風採的確永遠值得我們景仰和佩服!
C. 狼故事兩則文言文翻譯
其一
原文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來,瞰(看,窺視)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屠尾行數里。屠懼,示之以刃,(狼)少卻(退);及走,(狼)又從之。屠無計,默念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懸諸樹而蚤(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即徑歸。昧爽(拂曉,黎明)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因有所顧慮而徘徊)近視,則死狼也。仰首細審,見狼口中含肉,肉鉤刺狼齶,如魚吞餌。時狼革(皮)價昂,直(價值)十餘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遭遇禍患)之,亦可笑矣。
譯文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屠夫賣肉回來,天色已經晚了。在他回家的路上,突然出現了一匹狼。狼不斷的窺視著屠夫擔子中的肉,嘴裡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來了,就這樣尾隨著屠夫走了好幾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於是就拿著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要把狼嚇跑。狼看見了屠刀,一開始被嚇了一下,往後退了幾步,但是等到屠夫轉過身來繼續朝前走的時候,狼又跟了上來。於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擔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掛在樹上,等明天早上再來取肉。於是屠夫就把肉掛在鉤子上,然後把空擔子拿給狼看了看。就這樣,狼就停下來不再跟著屠夫了。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黎明,屠夫前去取肉,遠遠的就看見樹上掛著一個巨大的東西,就好像一個弔死在樹上的人,於是感到非常害怕。焦慮地在四周徘徊著向樹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來是一隻死狼。(屠夫)抬起頭來仔細觀察發現,狼的嘴裡含著肉,掛肉的鉤子已經刺穿了狼的上顎,那個形狀就好像魚兒咬住了魚鉤。當時市場上狼皮非常昂貴,一張狼皮價值十幾兩銀子呢。於是屠夫就得到了這張狼皮,發了一筆小財。爬上樹去找魚鉤,狼的遭遇也不免太可悲了!
其二
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之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譯文
一個屠戶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賣完了,只有剩下的骨頭,半路上,有兩只狼緊跟著他走了很遠。屠戶害怕了,就把骨頭扔給它們。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了下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屠戶又朝狼扔骨頭,後得到骨頭的那隻雖然停了下來,但先前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仍然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點評〕本段寫屠戶懼狼,表現屠戶的遷就退讓和狼的凶惡貪婪。這是故事的發展。「懼」說明屠戶對狼的本性缺乏認識。「投」「復投」,說明他對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協退讓,結果失敗。「並驅如故」說明了狼的貪婪無厭。情節發展到這兒更增添了緊張的氣氛,屠戶的性命依然危險。屠戶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後面受到狼的攻擊。他往旁邊看見野地里有個麥場,麥場的主人把柴禾堆積在麥場當中,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就跑過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著刀。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對著屠戶。過了一會兒,一隻狼徑直離開,另外一隻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屠戶面前。過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十分悠閑。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砍狼的頭,又幾刀砍死了狼。屠戶正想走開,轉身看看柴草堆後面,發現一隻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鑽洞進去,以便從背後攻擊屠戶。狼的身體已經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戶從後面砍斷它的大腿,也殺死了它。屠戶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騙對手。
D. 古文兩則的翻譯
原文
蔡璘,字勉旃,吳縣人。重諾責,敦風義。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歸之,愕然不受,曰:「嘻!無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無立券者?且父未嘗語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紙。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卒輦而致之。
翻譯
吳縣有一個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重視諾言和責任,重視朋友之間的情誼。有一個朋友寄放了千兩白銀在他那,沒有立下任何字據。過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兒子叫來,要把千兩白銀還給他。他朋友的兒子很吃驚的樣子,不肯接受,說道:「哎呀!沒有這樣的事情,哪裡有寄放千兩白銀卻不立字據的人?而且我的父親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呀。」 蔡勉旃笑著說:「字據是在心裡,不是在紙上。你的父親把我當知己,所以不告訴你。」最終蔡勉旃用車子把千兩白銀運著送還給他。
戴震難師
先生是年乃能言,蓋聰明蘊蓄①者久矣。就傅②讀書,過目成誦,日數千言不肯休。授《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下,問塾師:「此何以③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記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即問:「朱文公何時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時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曰:「幾④二千年矣。」「然則⑤朱文公何以知然?」 師無以應,曰:「此非常兒也。」
翻譯:
戴震這年才會說話,大概是聰明積累的時間太長,跟隨老師讀書,看一遍就能背下來,每天背幾千字不肯停下來,老師教《大學章句》至《右徑一章》以下。問老師:「這憑什麼知道是孔子的話,而曾子記述,又怎麼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學生記下來的呢?」老師回答他說:「這是朱文公說的。」(他)馬上問:「朱文公是什麼時候的人。」(老師)回答他說:「宋朝人。」「曾子,孔子是什麼時候的人。」說:「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師)說:「差不多兩千年了。」「既然這樣朱文公怎麼知道這些?」老師無法回答,說:「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孩子。」
E. 文言文兩則的翻譯
《學弈》譯文
現在你把下棋作為技藝,是小技藝;不專心致志,就學不到手。弈秋是全專國的屬下棋高手,有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但是心裡卻想著天上有天鵝飛過,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起學習,但後一個人不如前一個人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有人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學,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有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兒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
有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升起時大得像一個車蓋,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盂,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中午時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定他們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F. 文言文兩則
《學奕》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回致志,惟弈秋之為聽答;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yú)?,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此文已被選入九年義務教育制六年級下學期人教版語文課本第一課。 《列子》
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希望可以幫到你!
G. 文言文兩則
文言文兩則的意思抄是:
兩篇用文言文寫的文章。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對古代書面用語所寫文章的一種說法,
這種說法在古代史沒有的,
是在新文化運動後提出來的。
「兩」是數字,
表示數量的詞語,
「則」是量詞。
是指成文的條數。
希望對你有用。
H. 文言文兩則翻譯
王戎小時和一群兒童到村外去玩,看見一棵李樹結了許多果實,小孩們高興地爬上樹摘果子,只有王戎沒去摘。有人問他怎麼回事,王戎說:「這樹長在大路邊,果子竟然還有那麼多,一定是苦的。」孩子嘗了幾口,果然是苦的。
徐孺子(徐稚)九歲的時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中沒有什麼東西,是不是會更亮呢?"徐回答:"不對。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樣,沒有它眼睛一定不會亮的。"
I. 文言文兩則學弈的全文解釋
奕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講的內容另一個人雖然也聽一些講課,但一心以為有天鵝將要飛過來,想的拉弓搭箭卻是他,雖然他和家人一樣積極,但不如前一個人學得好,是因為他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J. 請翻譯:這兩則文言文
1.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釋:(1)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句話是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肅。 (2)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邦,諸侯統治的國家。家,卿大夫統治的封地。 (3)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麼;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麼。」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2.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為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文】
樊遲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平常在家規規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