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實意思

文言文實意思

發布時間: 2020-11-25 08:17:43

1. 初中文言文虛字實字解釋

三、18個文言虛詞用法例釋: 1.【而】 本義闡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來是個實詞,指整個胡須,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須的形象。後來,「而」字用作虛字,那是屬於假借。 (1)連詞 1)表並列,今譯為:而且、又。例釋: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④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⑤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註:並列關系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 2)表順承,今譯為:就、才、接著。例釋: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④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⑤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3)表遞進,譯為:並且、而且。例釋: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師說》。②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4)表轉折,今譯為:卻、但。例釋: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④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歸去來兮辭》。⑤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鍾山記》。 5)表假設,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③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廉頗閵相如列傳》。 6)表因果,今譯為:因而、所以。例釋: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勸學》。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石鍾山記》。 7)表修飾,今譯為:著、地。例釋: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③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逍遙游》。④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8)表示目的關系。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9)表方位,今譯為:以。例釋:①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問說》②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餘歲《孟子》 10)表示連接的前後兩部分是陳述與被陳述的關系。張溥《五人墓碑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代詞 1)第二人稱,今譯為:你(們)、你(們)的。它與「爾」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時音近義通。例釋:①嫗每謂予曰:「其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②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③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勾踐滅吳》。④蚤繅而緒,蚤織而縷《種樹郭橐駝傳》。 2)近指代詞,今譯為:此、這樣。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3)用作動詞(有書稱之為「比況詞」),譯為「如、好像、像」。它與「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時讀音相近,意義相通。例釋:①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察今》。②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4)音節助詞,不譯。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5)語氣詞,用在句尾,今譯為:啊、吧。例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若敖鬼餒:若敖:指春秋時楚國的若敖氏;餒:餓。若敖氏的鬼受餓了。比喻沒有後代,無人祭祀。) (6)通「耐」、「能」,今譯為:能夠、才能。例釋:①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莊子•逍遙游》 (7)與「而」有關的復合虛詞。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而後】才,方才。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2.【何】 本義闡析:「何」在金文中的個獨體字,像人扛著戈,是「荷」的本字。後來,「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來表示原義。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詞義相通。如,①「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②「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③「大王來何操?」《鴻宴門》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③閣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閣序》④丞相祠堂何處尋?《蜀相》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例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③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例釋: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②作計何不量《孔雀東南飛》。③入門兩眼何悲涼《貧士嘆》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例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例釋: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何必】譯為「不必」,表示反問語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義而已矣。」 【何許】譯為「何處,什麼地方」。《大鐵椎傳》:「大鐵椎,不知何許人。」 【何其】譯為「多麼,怎麼這樣」,用疑問口氣表示程度。歐陽修《伶官傳序》:「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例釋: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釋: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④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石鍾山記》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例釋: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例釋: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②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形容詞後,含有贊嘆意味。例釋: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與焉!《論語•泰伯》。②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6.用在句中的停頓處。例釋:秦於是乎輸粟於晉《左傳•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例釋: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於)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在)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④吾嘗疑乎是。(乎:對。)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於)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在)⑧以吾一日長乎爾。(乎: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例釋: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4.【乃】 本義闡析:乃字和「汝」、「爾」、「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當第二人稱代詞,屬於假借義。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④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黔之驢》。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④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表銜接或轉折,解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①非獨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記•刺客列傳》。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5.【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6.【且】 另:「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葯囊提軻。」《荊軻刺秦王》中的「且」讀為「jū」,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為「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唐雎」可以寫作「唐且」。因此,「夏無且」就是「夏無雎」。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而且,並且。例:①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③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2.遞進關系,況且,再說。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讓步關系,尚且,還。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②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4.並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石鍾山記》)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注意:「且……且……」也是表並列,如「先生倉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卻,引蔽驢後,便旋而走」中的「且搏且卻」即此意。 5.表選擇關系,譯為「還是,或者」。例釋: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戰國策•齊策》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7.【若】 注意:「若」字和「如」字在詞義上都有相通之處。如①「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②「像」,「彼與彼年相若也」《師說》;③「假使」,「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活板》;④「你」、「你們」、「你們的」,「若入前為壽」《鴻門宴》,「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⑤用作形容詞詞尾,同「然」,當「……的樣子」講,「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氓》。 作為實詞的「若」有「順從」的意思,如《詩經》:「曾孫是若」。 (一)動詞,像,好像。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②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④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及」、「比得上」,《戰國策•齊策》:「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用作代詞。 1.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③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④予我千金,吾生若《獄中雜記》。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②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於。①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齊桓晉文之事》) 4.表並列,譯為「和」、「與」。願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仇《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麼樣。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①車後若干遞送夫。 8.【所】 難點講析:太後曰「諾,恣君之所使之。」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後》。在「恣君之所使之」一句里,「使」字後面已經有代詞「之」,而前面又有「所」字,這「所」字該怎麼理解?答:「使之」的「之」字指代長安君,「所」在動詞「恣」的後頭,必然是名詞,充當「恣」字的賓語。而「所」字在古代有時可當「意」講。因此,「恣君之所使之」可譯作「任憑您的意思派遣他(長安君)」。 (一)名詞,處所,地方。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③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片語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④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③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傳序》 【所謂】所說的。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1.到處。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2.所在之處,處所。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祝你學習進步,生活開心!

2. 文言文中實除了確實的含義還有什麼含義

此中略有四義:一者虛實,與虛對舉,充滿之義。
二者富裕之義,如殷實之家
三者花草樹木之實,果實
四者真實之義,如:夫圖畫,非母之實身也。——論衡

3. 附下之實的文言文意思

附下:之實附和偏袒的事實。
1、降格遷就下僚。《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孟獻內伯 相容 魯 ,堂下生藿藜,門外長荊棘,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叔向 聞之,以告 苗賁皇 , 賁皇 非之曰:『是出主之爵祿以附下也。』」 陳奇猷 集釋:「出主之爵祿以附下,猶言去主之爵祿以從下也。」
2、附和偏袒臣下。《北齊書·文苑傳·樊遜》:「 子胥 無君, 馬遷 附下,受誅取辱,何可尤人!」按,「 馬遷 附下」,指 司馬遷 為 李陵 申辯事。
不知解釋得對不對,還望高熱指教一二。

4. 文言文實虛詞詳細翻譯

次:1.名詞 次序,次第
2.動詞 有序的排列 如「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3.動詞 臨時住宿,或大軍臨時駐扎 如「次北固山」
4.副詞 動作或行為的次數

當:dang一聲:1.動詞 對等,相當,抵當 如「捕蛇 當其租入」
2.抵擋,阻擋 如「以布之勇,天下何人能當」
3.介詞 朝著,向著 如「木蘭當戶織」
4.介詞 相當於在,也可略過不譯 如「當是時、當此時」
5.動詞 擔任、擔當 如「堪當大任」
6.助詞 應該,該當 如「當三思而後行」
7.動詞 判罪,判罰,是6的引申義 如「失期,當斬」
8.副詞 將,將要,就要,也是6的引申義 如「今當遠離,臨表涕零」
9.連詞 同「倘」,假使,如果 如「先祖當賢,子孫必顯」
dang四聲1.形容詞 適宜、適合 如「惴惴恐不當意」
2.動詞 當做,作為 如「安步以當車」

舉1.動詞 雙手舉起
2.動詞 推舉,推選 如「舉孝廉」
3.動詞 做,發動,興起 如「舉大計亦死」
4.動詞 攻佔,佔領 如「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5.形容詞 全,整個兒 如「舉世皆濁而我獨清」
6.副詞 都 如「舉欣欣然有喜色」

之1.動詞 往,到,到...去 如「不知其所之也」
2.代詞 代人、物、事 如「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3.指代詞 相當於此、這個、這、這樣的、這種 如「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4.結構助詞 1)用於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表偏正關系,相當於「的」 如「古之賢者」
2)用在主謂之間,沒有實際意義,可不譯 如「天之棄商者久矣」
3)用於前置賓語和謂語之前,賓語前置標志,沒有實際意義,可不譯 如「何陋之有」
4)用於中心語之後,是後置定語標志,無實際意義,可不譯 如「蚓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
用於句末,用在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後,補充音節。用在時間詞後,表示停頓,都沒有實際意義,可不譯。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頃之,煙炎張天」

以1.動詞 使用 「禹以四海為壑」
2.動詞 使、令、讓 如「法之逆者,請而更之,不以傷民」
3.動詞 率領 如「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4.動詞 憑借,倚仗 如「鮮能以名節自立」
5.動詞 以為,認為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
6.動詞 做,從事 如「視其所以」
7.動詞 認為...是...,要...做(作)... 如「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8.動詞 有 如「今楚國雖小...猶以千里」
9.名詞 原因,緣故,因由 如「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10.代詞 這,這樣,表近指 如「雖乘奔御風,不以有疾也」
11.副詞 1)同「已」,已經,表時間 如「五國以破齊秦,必南圖楚」
2)同「惟」,只,表范圍
12.介詞 1)用,拿,依靠,依照 如「何以戰」
2)把 如「復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3)在,從 「某人以某日卒,享年某歲」
4)與方位詞(上下左右前後等)連用,表界限 如「從是以後」
13.連詞 1)層層遞進,更、又、而且 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2)表目的關系,去,用來 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3)原因,因為 如「吾以捕蛇存」
14.動詞 同「已」,完畢,停止 如「是以,則記之」
15.語氣詞 通「矣」,相當於「呢」 如「歡欣踴躍,以歌以舞」
16.動詞 同「擬」,好像

而1.表順接,可譯作就、並且,有時可不譯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連詞 表轉折,可譯作但、卻、可是、然而 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3.連詞 表假設關系,可譯作如果,假如 如「人而無信,不是其可也」
4.助詞 連接狀語中心語,狀語和謂語,可譯作著、地;用在句末,表示語氣 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今之從政者怠而」
5.代詞 同「爾」 你,你的 如「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6.連詞 表因果,相當於因而、所以 如「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哭」

奉勸樓主以後不要這么籠統的問東西,我查了古漢語字典才補全的,如果覺得還可以,請採納

5. 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你得把句子寫出來,文言文常常一詞多義,要看在語境中的意思。
一般當確實講

6. 文言文實不盡然什麼意思

實不盡然
不盡然 bù jìn rán
不完全這樣。
不完全是如此。

7. 文言文中實虛詞的定義

沒有完整的詞彙意義,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詞。漢語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

8. 文言文 此皆良實的實是什麼意思

實:誠實的意思

9. 關於文言文實詞的解釋

1.邑:古時很小的行政單位
2.借指同鄉:族人。
3.噱:(jué)大笑。
4.既葬:到埋葬(的時候了)。

10. 關於古文中「實」的意思

實在,確實,副詞,原本就是加強語氣用的,譯成這么不太妥切,還是譯成確實好,我確實沒有本事,又豈敢怨人家呢

熱點內容
師德事跡簡要 發布:2024-11-01 11:16:50 瀏覽:24
班主任設備 發布:2024-11-01 10:39:53 瀏覽:384
七八年級數學 發布:2024-11-01 10:37:56 瀏覽:863
什麼是烏木 發布:2024-11-01 03:59:52 瀏覽:119
顧丹老師 發布:2024-11-01 03:47:18 瀏覽:145
大學班主任班會 發布:2024-11-01 03:47:09 瀏覽:579
婦科唐老師 發布:2024-11-01 01:57:00 瀏覽:268
交往教學論 發布:2024-11-01 01:39:57 瀏覽:456
教師統招 發布:2024-11-01 00:00:29 瀏覽:40
全金屬手機有哪些 發布:2024-10-31 23:58:19 瀏覽: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