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及丁歸文言文

及丁歸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5 08:43:23

1. 文言全文翻譯

(一)譯文:丁固在楚當將軍的時候,把劉邦逼迫入彭城西邊困境,劉邦急切地對他說:「兩個賢者怎麼能互相逼迫呢?」丁固於是帶兵避開了。等到楚滅亡以後,丁固去見劉邦,劉邦把他殺了並把他的腦袋示眾,說:「不要讓後代的人向丁固學習。」
壯學子說:丁固死得太晚了!劉邦的性格也太變化莫測了吧?劉邦說:「是丁固使得項羽失去了天下。」丁固作為項羽的臣子是不忠的,然後最忠於項羽的大臣是英布。丁固被殺以後,劉邦又懸賞招降英布,劉邦不是個能循公忘私的人啊。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殺丁固呢?我認為:劉邦怨恨丁固,如同怨恨英布一樣啊。然而丁公被殺、英布最終被赦免,這是因為英布雖然屢次把劉邦逼入險境,但最終沒有能力殺掉劉邦,他自以為有罪所以逃跑,其實劉邦並不為此感到太痛恨英布。丁固既能把劉邦逼入險境,又能放他走,他自以為對劉邦有恩惠,其實這才是劉邦感到羞恥的地方。要不然的話,鴻門宴上,使得項羽失去天下的是項伯,劉邦卻封賞了項伯,這他又能怎麼向後人解釋呢?

(二)後杞菊賦並序
唐代一個自號天隨生的詩人陸龜蒙,說自己常吃枸杞和菊花,五月間,杞、菊枝葉老硬,氣味苦澀,還是一樣吃。他於是作了一篇《杞菊賦》來寬解自己。開始,我曾經懷疑過,士大夫遭遇不好,可以清心寡慾,降低一點生活水準就行了,說餓到吃草木,就過分了。現在,我覺得他講得不錯。我作官十九年,家裡越來越貧困,吃的、穿的還比不上過去。本來認為,到了密州知州任以後,可以得到飽食,然而,廚里空空的,家裡人要吃飯,同僚們要吃飯,整日憂愁,想不出解決的辦法。於是,我與本州的副長官劉庭式君每天沿著密州的古城和荒廢了的園圃,尋找枸杞和菊花,吃起來有滋有味,摩著肚子,看著對方,會心地一笑。我認為天隨生說得不錯,是因為有了親身的體驗。於是,做這篇《後杞菊賦》,一面自解,一面自寬
唉呀,我的蘇先生,誰叫你在堂上稱太守?你看,你身前有眾多賓客的拜訪、請托,身後有眾多的辦事人員來往奔走。你從早上進衙辦公,一直到中午,一直到傍晚酉時。這樣辛勞,卻從來沒有見過你桌上放著酒杯,你只是拿著杞和菊來欺騙自己的口腹。人們對著你的飯桌就皺起了眉頭,拿起筷子就想吐。你不會不知道東漢光武帝陰皇後的弟弟陰就將軍,用麥飯和蔥葉來接待大儒井丹,井丹認為這是對他的不尊與不敬,推去不吃。現在,你喪失了起碼的自尊,吃起杞、菊來。我實在不明白,你為什麼對這里還這么眷戀,難道你的家鄉什麼都沒有?你可以辭官回鄉嘛。」先生我聽了,哈哈大笑,說:「你知道嗎?人生一世,好比臂肘的一伸一屈,什麼是貧?什麼是富?什麼是美?什麼是丑?有的人吃麥糠和雜在糠中沒有破碎的麥粒卻肥肥胖胖,有的人頓頓山珍海味卻又黑又瘦。晉朝何曾吃起飯來,餚菜擺滿了方丈的桌子,南齊瘐杲之吃飯只有三九(韭),除了韭,還是韭。許多人就是在夢中,也要分出誰吃的豐盛,誰吃的寒素。這又有什麼意思呢?其結果都是身死骨朽。我現在正以杞、菊為干糧,春天吃苗,夏天吃葉,秋天吃果實,冬天吃根。我自信能活上百歲,和住在西河的孔子學生子夏差不多,和住在南陽酈縣山中飲甘谷水的人一樣高壽。」

(三)醉花窗醫案
心胃疼痛這個症狀,在《黃帝內經》中條目很多,前輩名醫們,總共把它歸納為九種病的症狀,非常的詳細。現在我借鑒並遵從古人們的那些著作,編成了虛實分明的口訣,可以說沒有什麼遺漏掉的內容。
我記得鄰村有個叫王維藩的醫生,是我同宗的弟弟秀才王丹文的表叔,以前行醫賣葯的時候,鄰居有個婦女胃痛請王維藩來治,王維藩用海上方里記載的失笑散,那婦女吃了以後就見效了。往後只要有心胃疼痛的人,王維藩都是用失笑散給他們治療,有效無效的各佔一半。王維藩素常吸洋煙,有一天感到自己胃痛,也自己拿出失笑散來吃,痛得更加厲害了,到半夜裡胃痛得好像要裂開一樣,痛得他敲打枕頭床鋪,天沒亮就靜靜地死去了。
我根據失笑散是驅淤血的葯物來分析,王維藩的女鄰居一定是因為淤血化不開引起的胃痛,所以吃了失笑散就見效。除了淤血以外,傷風感冒中暑、吃喝時造成的胃氣凝聚,都能導致胃痛,如果全部胃痛的都用失笑散來治療,而不探求胃痛的真正原因,怎麼能不傷害別人的性命呢?
王維藩用失笑散給人治胃痛不知導致了多少人死亡,所以他自己也死在失笑散這味葯上,可以說是冥冥之中的報應了。從事醫生這個行業的人,怎麼能不多讀各類醫書,以探求病症的起因呢?

2. 文言文翻譯

譯文:
南朝宋謝晦任右衛將軍,權勢很大,從彭城(今江蘇徐州)回京接家眷,賓客車馬擁擠。他的哥哥謝瞻很害怕,說:「你名聲地位都不高,別人就如此巴結討好,這哪裡是家門的福分呢?」於是就用籬笆隔開庭院,說:「我不願看到這種情況。」又請求宋公劉裕對自己降級或免職,以便保住即將衰落的家門。等到謝晦立了建國大功,謝瞻又憂又怕,得了病,不去治療,於是就死去了。謝晦後來果然被滅族。顏竣為送孝帝立了大功,官位很高,他父親顏延之常對他說:「我平生不喜歡看到有權勢的人,現在卻不幸見到了你。」有一天早晨去看顏竣,見賓客滿門,可顏竣還沒有起床,顏延之大為惱火,說:「你出身於糞土之中,卻升到雲霄之上,現在竟如此驕傲,難道能長久嗎?」顏竣最終被孝帝殺死。顏延之、謝瞻都可以稱得上是賢明父兄了。
隋高穎被封為僕射,他母親告誡他說:「你富貴已經達到頂點,只能等一個砍頭罷了。」隋高穎因此常怕有禍變發生,等到罷官為民,欣喜異常,絲毫沒有怨恨的顏色,但後來還是難免被隋煬帝殺害。唐朝潘孟陽任侍郎時,還不到四十歲,他母親說:「以你的才能,竟當了丞郎,這實在讓我擔驚受怕。」嚴武去世,他母親哭著說:「從今以後,我知道不會當官家的奴婢了。」這三位可算是賢明的母親了。
褚淵幫助蕭道成篡奪皇位,建立齊國,褚淵的堂弟對褚淵的兒子褚賁說:「我不知道你家司空把一家的東西送給另一家,是什麼意思?」等到褚淵當了司徒,褚炤嘆息說:「家門不幸,竟又有今天的封官。」褚淵死後,他的兒子以父親失節為恥辱,服喪期滿,不再做官,把爵位讓給弟弟,自己終身隱居。王晏幫助齊明帝奪取了帝位,堂弟王思遠說:「兄將來怎麼立身?如果能現在就自殺,還可以保住門戶。」王晏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後,又召集子弟對王思的哥哥王思微說:「隆昌元年(494年)底,思遠弟勸我自殺,如果聽了他的話,哪裡會有今天?」王思遠說:「依我看,今天還不晚。」王晏嘆息說:「世界上竟有勸人自殺的。」王晏後來果然被齊明帝殺死。褚炤、褚賁、王思遠可以說是賢明的子弟了。

3. 文言文《持金還鄉》翻譯

譯文:

豫章地區發了場大洪水,新建縣一個農民,鄉村的生活條件十分窘迫,家中只存放了一隻水桶,賣出得到三分銀子。他思考沒有其他的辦法,於是用兩分銀子買了米,一分銀子買了信紙,打算和他的妻子吃飽這一餐後死。

飯剛剛燒熟,正逢里長來到他家,收取賦稅。里長從遠方來飢餓,想要吃一頓飯再走,農民回答他說沒有。里長進入廚房看到米飯,責備他們欺騙他。農民擺手說:「這不是你吃的。」於是哭著告訴他原因,里長連忙倒出他的飯再蓋上鍋說:「你為什麼急成這樣!我家裡尚且還有五斗穀子,你帶回去用來延長日子過活。」

農民被他的話語打動而跟隨他離開,得到穀子後回家,整理穀子,發現有五十兩金在裡面。農民驚懼地說:「這必定是里長所累積的做官的薪俸,誤放在這裡面。(給我穀子)是他救濟我(死亡威脅)的方法,我怎麼忍心令他死呢!」於是農民把金子還給里長。

《持金還鄉》原文:

豫章大祲,新建縣一民,鄉居窘甚,家只存一水桶,售銀三分。計無復之,乃以二分銀買米,一分銀買信,將與妻孥一飽食而死。

炊方熟,會里長至門,索丁銀。里長遠來而飢,欲一飯而去,辭以無。入廚見飯,責其欺。民搖手曰:「此非汝所食。」因涕泣告以故。里長急傾其飯而埋之曰:「若何遽至此!吾家尚有五斗谷,負歸以延數日。」

民感其義而隨之,得谷以歸。出之,則有五十金在焉。民駭曰:「此必里長所積償官者,誤置其中。渠救我死,我安忍殺之!」持金還之。

(3)及丁歸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出處

《持金還鄉》是一篇出自戰國時期《孟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准,便是天。天表現於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一。

孟子的「性善說」,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論基礎及尚未解釋「道德價值根源」的問題。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價值根源之自覺心」,認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這種自覺是表現於惻隱、羞惡、辭讓及是非四端。「四端」說明道德價值的自覺,是與生俱來的。這便能補充孔子「仁」學理論的不足。

二、藝術特色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准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

4. 文言文翻譯,及答案。

1.找出文中描述觀潮盛況的句子。 答:「江岸幕次相連,轎馬無頓處。」
2.翻譯下列句子。
(1)大者五六幅,小者一兩幅,已有掛紅者。期間亦有小兒在潮內弄水。
譯文:大的旗幟(有)十幾尺寬的,小的旗幟(也有)二到五尺寬,已經有了身披紅色的旗幟(准備下水)的弄潮兒。在這岸上做准備工作的時候有幾個少年卻已在錢塘湖裡玩水了。
(2)江岸幕次相連,轎馬無頓處。
譯文:觀潮人從江邊到岸上一層層的密布著,是轎子和馬都沒有停頓的地方。
3.《觀潮》描寫重點在於觀潮盛況中的軍民同樂景象,本段文字的描寫側重是封建官吏乘觀潮之機搜刮民膏,撈取錢財。你看「時也稱眾多賞月排會」,這時候百姓就有了許多被稱作「賞月」的攤派,百姓們看個月亮也要叫你出錢。

5. 翻譯文言文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而美麗,墜落的花瓣繁亂交雜。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他對此感到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漁人便下了他的船,從洞口進去。
初極狹,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
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呈現在他眼前的是)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可以互相聽到。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老人和孩子們都神情愉快,自得其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那裡的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
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同縣的人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
此人一一為(wèi)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
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惋惜。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停數日,辭去。
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wéi) 外人道也。」
(臨別時)村裡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
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
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
未果,尋病終。
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
後遂無問津者。
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正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正義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並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話,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種手段不能用呢?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話,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事情,哪種事情不會做呢?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東西(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其實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能夠做到不喪失罷了。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夠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可是吆喝著給別人吃,連過路的飢民也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連乞丐也不肯接受。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有的人見了高位俸祿就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
萬鍾於我何加焉?
這樣,高位厚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捨)。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捨)。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捨)。現在(有人)為了所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難道不應該停止嗎?
此之謂失其本心。
這就是所謂的喪失了人的天性。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不在於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氣;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水不在於有多深,有了龍就有了靈氣。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顯得簡陋了)。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平時和我交談的都是博學的人,沒有無學問的平民。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嘈雜的奏樂聲來擾亂我的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勞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西漢文學家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孔子雲:「何陋之有?」
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西漢文學家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脫下衣服准備睡覺時,月光灑入門戶,(於是)高興地起床外出。
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想到沒有(可以)一起交談取樂的人,於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清澈透明的積水,水中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人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在七百里長的三峽路程中,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
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重重疊疊的險峻的高峰像屏障一樣,遮住了天空和太陽。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i)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到了夏天漲潮的時候,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隻都無法前進。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有時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其間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賓士的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速度快。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到了春、冬兩季時,白色的急流迴旋的清波,綠色的深潭,映著山石林木的倒影。
絕巘(yǎn )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掛著的瀑布,沖盪在怪柏間。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有很多樂趣。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每到秋季晴天降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十分清冷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叫,聲音連續不斷,在空盪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所以打漁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的手中被推舉出來,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推舉出來,百里奚從集市中被舉用。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個人身上,必須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使他的心驚動,性情堅韌,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恆過, 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了解。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然後知生於 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yì)麗。
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體容貌光彩美麗。
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早上,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問他的妻子:「我與城北徐公比,誰更美呢?」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他妻子說:「你美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你呢!」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
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問他的小妾:「我與徐公相比,誰更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小妾說:「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
第二天,有客人來訪,鄒忌和他坐下交談。鄒忌問客人:「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呢?」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人說:「徐公不如你漂亮。」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打量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照鏡子看看自己,覺得自己遠遠不如徐公美。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到了晚上鄒忌躺在床上思考這件事,心想:「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小妾認為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因為想要有求於我。」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於是鄒忌入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的確)知道自己沒有徐公美。但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小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於我,就說我比徐公美。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妃子左右的近侍,沒有一個人不偏愛大王的;朝廷的大臣沒有一個不害怕大王的;全國范圍內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求的。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這樣看來,大王受蒙蔽很深了。」
王曰:「善。」
齊威王說:「好!」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於是下令:「所有的大小官員和百姓能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人,可接受上等的賞賜;上書勸諫我的人,可接受中等的賞賜;能在公共場合指責我的過錯,並能傳到我的耳朵里的, 可接受下等的賞賜。」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命令剛剛頒布,許多大臣們都來進諫,宮廷熱鬧得像集市一樣;
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
幾個月之後,不時有人來進諫;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滿一年之後,即使想要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朝見齊威王。這就叫做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成林的竹子,就能聽到水聲,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我)心裡很是高興。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砍伐竹子,開出道路,向下看見一個小水潭,潭水特別清澈。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
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岩各種不同的形狀。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盪。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託都沒有。陽光向下直照潭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魚影)獃獃地一動不動;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
似與游者相樂。
好像在與遊人一起逗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水潭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溪水)像長蛇爬行那樣彎曲,(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那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能夠知道它的源頭。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坐在石潭邊,四周有竹子、樹木包圍著,靜悄悄的沒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因為那種環境過於凄清,不能夠長時間停留,就記下這番景緻離開了。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帶著一同來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於是重新修整岳陽樓,擴大它舊時的規模,刻唐代的賢士和現在的名人的詩詞文章在上面,
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囑托我寫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優美的景色,全在洞庭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包含著遠處的連山,吞吐著滔滔的江水,浩浩盪盪,寬闊無邊;早晚陰晴變化,景象變化無窮。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
這是岳陽樓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既然這樣,那麼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水,降職遠調的人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集,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若夫霪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
像那連綿的雨下個不停,接連幾個月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波浪沖向天空,
日星隱耀(yào),山嶽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山嶽隱沒了形跡;商人和旅客不能出行,桅倒下,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老虎號叫,猿猴哀啼。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登上這座樓,就會有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讒言,害怕譏諷的情懷,滿眼望去,一片蕭條的景象,感慨萬千,十分悲傷。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鬱郁青青。
又如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沒有驚濤駭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游著泳;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很濃,顏色很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然而有的時候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浮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這座樓,就有心情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並忘了的感覺,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那是快樂到了極點。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為什麼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那百姓擔憂;不在朝廷做官,就為那君主擔憂。
是進亦憂,退亦憂。
這樣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yé)?
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yū)?
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吧?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哎!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寫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
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
其西南諸峰,林壑(hè)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面的各個山峰,樹林、山谷尤其優美,遠遠望去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琅琊山。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沿著山路走六七里,就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兩座山峰中間飛瀉出來的,是釀泉。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坐落在泉水邊上的,是醉翁亭。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號(醉翁)來命名的。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太守和客人到這里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個別號叫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於秀麗的山水之間。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裡,寄託它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暮雲回聚攏來,山裡就昏暗了,或明或暗,變化不一,這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野花開放,散發清幽的香氣,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陰,風高霜潔,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裡的四季的景色。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yǔ)僂(lǚ)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答應,老人小孩絡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出遊。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sù),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到溪水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錯地在前面擺著,這是太守舉行的酒宴。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gōng)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酒宴上飲酒的樂趣,不在於管弦音樂。投壺的人中了目標,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站立,有時坐著,大聲喧嘩,賓客們(盡情)歡樂。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在賓客們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縱橫散亂,太守回歸而賓客跟從。
樹林陰翳(yì),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這時樹林里濃蔭遮蔽,鳥兒到處鳴叫,遊人離開後禽鳥在快樂了。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因為他們的快樂而快樂。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水上,陸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非常多。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寶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對於牡丹的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我整了3個辦小時啊.........................................

6. 宋之丁氏文言文翻譯

譯文:宋國的丁氏,家裡沒有井,出去汲水,時常一個人在外面.等到他家鑿了口#,對別人說:我鑿了一口井,相當於家裡多了一個人.這句話一傳十,十傳百,人們傳說道:有個姓丁的,挖井挖出了一個人來!全國人都在議論,連宋的國君也聽說了.國君派人去問丁氏.丁氏說:是家裡多了一個人的勞力,並非多了一口人啊!

7. 初三上文言文《陳涉世家》的原文以及譯文。

您好!

【原文】
[編輯本段]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佣
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庸者笑而應曰:「若為佣
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
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
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
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
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
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
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
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
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召令徒
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
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
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
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
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
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
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
楚。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乃以吳叔為假王,
監諸將以西擊滎陽。令陳人武臣、張耳、陳餘徇趙地,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
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
葛嬰至東城,立襄強為楚王。嬰後聞陳王已立,因殺襄強,還報。至陳,陳
王誅殺葛嬰。陳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吳廣圍滎陽。李由為三川守,守滎陽,
吳叔弗能下。陳王徵國之豪傑與計,以上蔡人房君蔡賜為上柱國。
周文,陳之賢人也,嘗為項燕軍視日,事春申君,自言習兵,陳王與之將軍
印,西擊秦。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秦令少府章邯免酈
山徒、人奴產子生,悉發以擊楚大軍,盡敗之。周文敗,走出關,止次曹陽二三
月。章邯追敗之,復走次澠池十餘日。章邯擊,大破之。周文自剄,軍遂不戰。
武臣到邯鄲,自立為趙王,陳餘為大將軍,張耳、召騷為左右丞相。陳王怒,
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誅之。柱國曰:「秦未亡而誅趙王將相家屬,此生一秦也。
不如因而立之。」陳王乃遣使者賀趙,而徙系武臣等家屬宮中,而封耳子張敖為
成都君,趣趙兵亟入關。趙王將相相與謀曰:「王王趙,非楚意也。楚已誅秦,
必加兵於趙。計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廣也。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
楚雖勝秦,不敢制趙。若楚不勝秦,必重趙。趙乘秦之弊,可以得志於天下。」
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韓廣將兵北徇燕地。
燕故貴人豪傑謂韓廣曰:「楚已立王,趙又已立王。燕雖小,亦萬乘之國也,
願將軍立為燕王。」韓廣曰:「廣母在趙,不可。」燕人曰:「趙方西憂秦,南
憂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強,不敢害趙王將相之家,趙獨安敢害將軍之家!」
韓廣以為然,乃自立為燕王。居數月,趙奉燕王母及家屬歸之燕。
當此之時,諸將之徇地者,不可勝數。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殺狄令,
自立為齊王,以齊反,擊周市。市軍散,還至魏地,欲立魏後故甯陵君咎為魏王。
時咎在陳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
反,陳王乃立甯陵君咎為魏王,遣之國。周市卒為相。
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周章軍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圍滎陽城弗能下,
秦軍至,必大敗。不如少遺兵,足以守滎陽,悉精兵迎秦軍。今假王驕,不知兵
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因相與矯王令以誅吳叔,獻其首於陳王。陳
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城,自以精兵西
迎秦軍於敖倉。與戰,田臧死,軍破。章邯進兵擊李歸等滎陽下,破之,李歸等
死。
陽城人鄧說將兵居郯,章邯別將擊破之,鄧說軍散走陳。銍人伍徐將兵居
許,章邯擊破之,伍徐軍皆散走陳。陳王誅鄧說。
陳王初立時,陵人秦嘉、銍人董緤、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
丁疾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於郯。陳王聞,乃使武平君畔為將軍,監郯下軍。
秦嘉不受命,嘉自立為大司馬,惡屬武平君。告軍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
事,勿聽!」因矯以王命殺武平君畔。
章邯已破伍徐,擊陳,柱國房君死。章邯又進兵擊陳西張賀軍。陳王出監戰,
軍破,張賀死。
臘月,陳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庄賈殺以降秦。陳勝葬碭,謚曰隱王。
陳王故涓人將軍呂臣為倉頭軍,起新陽,攻陳下之,殺庄賈,復以陳為楚。
初,陳王至陳,令銍人宋留將兵定南陽,入武關。留已徇南陽,聞陳王死,
南陽復為秦。宋留不能入武關,乃東至新蔡,遇秦軍,宋留以軍降秦。秦傳留至
咸陽,車裂留以徇。
秦嘉等聞陳王軍破出走,乃立景駒為楚王,引兵之方與,欲擊秦軍定陶下。
使公孫慶使齊王,欲與並力俱進。齊王曰:「聞陳王戰敗,不知其死生,楚安得
不請而立王!」公孫慶曰:「齊不請楚而立王,楚何故請齊而立王!且楚首事,
當令於天下。」田儋誅殺公孫慶。
秦左右校復攻陳,下之。呂將軍走,收兵復聚。鄱盜當陽君黥布之兵相收,
復擊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復以陳為楚。會項梁立懷王孫心為楚王。
陳勝王凡六月。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庸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
「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
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夥頤!涉之為王沈
沈者!」楚人謂多為夥,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始。客出入愈益發舒,
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
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諸
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
治之。陳王信用之。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
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時為陳涉置守冢
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褚先生曰:地形險阻,所以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為治也。猶未足恃也。
夫先王以仁義為本,而以固塞文法為枝葉,豈不然哉!吾聞賈生之稱曰:
「秦孝公據餚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
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
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王、武王、昭王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
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連衡,
兼韓、魏、燕、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
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邵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
吳起、孫臏、帶他、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什倍之地,
百萬之師,仰關而攻秦。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
鏃之費,而天下固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
弱國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
制六合,執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
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
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亦不敢貫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
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
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
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
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振於殊俗。然而陳涉瓮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
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也。躡足行伍之間,
俯仰仟佰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
下雲會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
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於句戟長鎩也;適戍之
眾,非儔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士也。然而成敗
異變,功業相反也。嘗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
語矣。然而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抑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
六合為家,餚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
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重點字詞】
[編輯本段]
通假字
【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適」通「謫」,征發,調發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思,用意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經

【為天下唱】
「唱」通「倡」,倡導

【將軍身被堅執銳】
「被」通「披」,穿著
古今異義詞
【卒中往往語】
古義:處處
今義:常常

【楚人憐之】
古義:愛戴
今義:憐惜,憐愛
【夜篝火】
古義:用竹籠罩著火
今義:泛指在空曠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燒的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義: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數的約數
今義:表整數的約數,十六或十七

【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
古義:是動詞「會」與「計」的連用意為聚會商議
今義:(kuài jì)指管理財務的人員

【借第令毋斬】
古義:即使,假設,表假設關系的連詞
今義:常用以為憑借,假託義

【今亡亦死】
古義:逃亡
今義:死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古義:暗中
今義:空隙

詞類活用
【大楚興,陳勝王】
王:名詞用作動詞,稱王,為王 尉果笞廣

【笞】
笞:用鞭、杖打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苦 皆指目陳勝

【目】
目:名詞用作動詞,看

【夜篝火】
夜:名詞用作狀語,在夜間
篝火:名詞用作動詞,燃起篝火

【置人所罾魚腹中】
罾:名詞用作動詞,本義為捕魚用的網,這里是「捕撈」的意思,與「所」一起作「魚」的定語

【將軍身被堅執銳】
堅:形容詞用作名詞,堅硬的鎧甲
銳:形容詞用作名詞,銳利的武器

【忿恚尉】
忿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據陳
「乃」的前面省略「起義軍」
2、廣以為然
「以為然」是「以之為然」的省略
3、上使外將兵
「使」後面省略代詞「之」,指扶蘇
4、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為」後面省略了代詞「之」或「其」,指吳廣

朗讀節奏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3、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理解性默寫
1、起義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斬。
2、起義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為起義所作輿論准備:篝火狐鳴,魚腹置書。
4、 「為天下唱,宜多應者」與孟子所主張的觀點相似,用孟子的話來說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陳勝、吳廣起義的策略是: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6、陳勝為起義做了哪些輿論准備(宣傳工作)? 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7、文中寫陳涉發動起義"召令徒屬"時,直接向封建統治者挑戰,以激勵眾人的一句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8、表明陳涉從小有遠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9、陳涉揭竿起義,各地百姓紛紛響應的原因是(諸郡縣)苦秦吏
10、起義的導火線是遇雨失期.失期當斬。

重點語句翻譯
1、陳勝佐之,並殺兩尉
*陳勝協助(幫助)吳廣.一同(一共)殺了兩個軍官
2、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如果我們這些人冒稱公子扶 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該有許多人會響應。
3、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何況大丈夫不死則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業。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嗎?
4、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用土)築台並(在台上)宣誓,用(兩)尉的頭祭天。
5、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么!
6、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僅能免於斬刑,戍守邊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7、置人所罾魚腹中。放在別人所捕獲的魚的肚子里。
8、上使外將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

【譯文】
[編輯本段]
陳勝是陽城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人,字叔。陳涉年輕的時候,曾經跟別人一道被僱傭耕地,陳涉停止耕作到田邊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很久,說:"如果有一天富貴了,不要彼此忘記。"同伴們笑著回答說:"你做僱工為人家耕地,哪裡談得上富貴呢?"陳涉長嘆一聲說:"唉,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凌雲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調貧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漁陽,駐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按次序編入戍邊的隊伍裡面,擔任了小頭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期。誤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斬首。陳勝、吳廣於是一起商量說:"現在逃跑也是死,起義也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可以嗎?"陳勝說:"全國百姓長期受秦王朝壓迫,痛苦不堪。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兒子,不應當立為皇帝,應當立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多次勸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帶兵。現在有人聽說扶蘇沒有罪,二世卻殺了他。百姓多數聽說他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項燕做楚國的將領的時候,多次立有戰功,又愛護士兵,楚國人很愛憐他。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跑了。現在果真把我們的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該有很多響應的人。"吳廣認為陳勝所說的正確。於是二人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說:"你們的事情都能成功,將建立功業。然而你們把這件事向鬼神卜問一下吧?"陳勝、吳廣很高興,又考慮卜鬼的事,說:"這是教我們首先威服眾人罷了。"於是用丹砂在絲綢上寫道:"陳勝王",放在別人用網捕獲的魚的肚子裡面。戍卒買到那條魚回來煮著吃,發現魚肚子裡面的帛書,本來已經對這件事感到奇怪了。陳勝又暗中派遣吳廣到戍卒駐地旁邊叢林里的神廟中去,在晚上用竹籠罩著火裝作鬼火,像狐狸一樣叫喊道:"大楚復興,陳勝為王!"戍卒們夜裡都驚慌恐懼。第二天,戍卒中到處談論這件事,都指指點點,互相示意的看著陳勝。
吳廣向來愛護士卒,士兵們有許多願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兩個軍官喝醉了酒,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惹軍官惱怒,讓軍官責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軍官果真用竹板打吳廣。軍官又拔出寶劍來威嚇,吳廣跳起來,奪過寶劍殺死軍官。陳勝幫助他,一同殺死了兩個軍官。陳勝、吳廣召集並號令眾戍卒說:"你們碰到了大雨,都已經誤了朝廷規定的期限,誤期就會殺頭。就算朝廷不殺我們,但是戍邊的人十個里頭肯定有六七個死去。再說好漢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取得大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眾戍卒都說:"聽從您的命令。"於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順從人民的心願。軍隊露出右臂作為標志,號稱大楚。他們築起高台,在台上結盟宣誓,用尉的頭祭告天地。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起義軍首先攻下大澤鄉,吸收民眾參軍後接著攻打蘄縣。蘄縣攻下之後,就派符離人葛嬰率領部隊去奪取蘄縣以東的地方,攻打銍、酇、苦、柘、譙等地,都攻佔下了。在行軍時又沿途吸收群眾參加起義軍,等到到達陳縣,起義軍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步兵幾萬人。攻打陳縣時,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的譙門中同起義軍作戰。守丞戰敗,被殺死了,起義軍就進城佔領了陳縣。過了幾天,陳勝下令召集三老、豪傑一起來集會議事。三老、豪傑都說:"將軍親身披著堅固的鐵甲,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的秦王,進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國,論功勞應當稱王。"陳勝就立為王,宣稱要重建楚國。在這時,各郡縣受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懲罰那些當地各郡縣的長官,殺死他們來響應陳涉。

8. 「丁繼母憂,服闋起故宮。十二年八月,武宗徽行,始出居庸關,慎抗疏切諫。尋稱疾歸。」的古文翻譯

句子太短,第一句沒法聯繫上下文。
十二年八月,武宗徽行,始出居庸關,慎抗疏切諫。尋稱疾歸。」十二年八月,武宗徽出遊,先去居庸關。然後慎抗上書建議皇帝回來。皇帝便假託生病的借口回來了。(皇帝說好的事情不幹,很沒面子。只能給自己個借口說生病了。)
以後發問題要多發點句子。方便別人理解。

9. 文言文的

★陶淵明《桃花源記》賞析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走,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於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寫出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里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後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劉禹錫《陋室銘》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階前鋪上綠毯,芳草把簾內映得碧青。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的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裡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生於嘉興(今屬浙江)。貞元九年(793)中進士,登博學宏詞科。翌年舉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永貞元年(805),因輔助王叔文進行政治革新,先貶連州刺史,加貶朗州司馬。後回京,又貶連州刺史。歷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陽任職。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後出蘇州、汝州、同州刺史。開成元年(836),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會昌元年(841),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臨終前撰《子劉子自傳》。

★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譯文]:水上地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是很多的。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過。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至於愛牡丹的人,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 作者簡介:

周敦頤,字茂淑。他生前官位不高,學術地位也不顯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參軍時,通判程太中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身邊就學,後來二程成名,他們的老師周敦頤的學識才被人們所認識。到了南宋,經朱熹的推崇,周的學術地位更高,被人稱為程朱理學的開山祖。中國哲學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頤)、洛(洛陽張載)、關(關中程顥、程頤)、閩(福建朱熹)四大學派」,就是以周敦頤為首。
他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
由於大量廣泛地閱讀,周敦頤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後精研中國古代奇書《易經》創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
十五歲時,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鄭向,他是當時宏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
在周敦頤二十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了一個監主薄的職位。
周敦頤在任職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頤開始研究《周易》,後來終於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回•易說》。它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論的體系。
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宋明理學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學以孔孟之道的儒學為主幹,還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華,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想。
周敦頤就是北宋理學的創始人。《宋元公案》中對於周敦頤的地位有這樣的論述:孔孟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清大儒輩出,聖學大昌。
這里所稱的元公,就是周敦頤,元公原是他的謚號。這段話明確肯定了周敦頤作為北宋理學開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遊山玩水,彈琴吟詩。
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程頤、程灝兩兄弟。
程頤在後來回憶說,他年少時就是因為聽周敦頤講道,因而厭倦了科舉仕途。立志要學習和探索儒家的如何為聖王的道。
周敦頤死後,隨著程頤、程瀕對他的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他的名聲也逐漸顯揚。南宋時許地方開始建立周敦頤的祠堂,人們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的地位,認為他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帝王們也因而將他尊為人倫師表。
而周敦頤生前的確也以他的實際行動,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風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敬仰。
★《核舟記》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赤壁。N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並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麼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裡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聯。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並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8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6B[>l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隻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vF4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魏學洢(約1569-約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縣,是當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長子。魏學洢在七歲時就能做詩,生性孝順。曾經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橋,斷了腳,也不敢大聲喊痛,唯恐父母擔心受怕。年少時,曾和父親魏大中一起到帷蕭寺苦讀,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誦。成年之後,以擅長寫文章聞名於鄉里之間,而他所做的賦更是精妙,頗受大家的欣賞。甚至雲間有一個叫陳繼儒的人,和他訂下了忘年之交。他在三十歲那年又造《百官圖》,污衊清廉的官員,甚至再唆使同黨刑科給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給這三人冠上莫需有的罪名,說他們「招權納賄」,更說左、魏兩人「丑心險,色取行違,自命為血性男子,實為匪類」。魏忠賢更矯旨責怪:「魏大中互訐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於股掌之中。
楊漣等人彈劾魏忠賢,不僅使其原形畢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兒義孫們大為恐慌,魏了希恩邀寵,於是天啟五年三、四月間,眾人籌謀獻策,倡興大獄。誣陷楊漣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賄賂,判定楊漣左光斗各坐贓二萬,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時,鄉人號送者近萬人。
魏大中被捕之時,魏學洢泣血號呼,想隨牢車北上。他不聽從父親勸阻,改換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後跟隨緹騎,沿途打聽父親的起居。抵達北京後,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晝伏夜出,四齣求救,但父執輩之人有的拒不相見,有的則對他仰天長嘆,相對而泣,無可奈何而已。魏學洢雖然也想上書以己代父,但未能如願。
魏忠賢又矯旨下令,對六人「嚴刑追贓比較,五日一回奏」,於是獄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離,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誣接受熊廷弼等人賄賂,亦為欲加之罪。最後竟被誣陷坐贓而死。死之時溽暑殷雷,相驗領埋之旨,遲遲不下,過了六、七天才差官發屍,和楊漣、左光斗等三人屍體由牢穴中拖出,骸脹而黑,肌生蛆蚋,潰爛零落,幾難以辨認,那年魏大中五十一歲。魏學洢領了父親的屍體,匍匐扶襯歸鄉,日夜伏草啼號。魏大中雖死,但追贓的行動並未停止,因此魏學洢被下浙江監獄。魏學洢在家庭遭此大變,對當時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視死如歸。果真在這同一年,魏學洢也因病而死,死時才三十歲。崇禎初,魏忠賢失勢。魏學洢之弟魏學濂瀝血上書,陳述父受冤獄,兄死孝之慘狀。又上書彈劾阮大鉞等人交通逆閹,罪大惡極。不久,魏大中被追謚為忠節,魏學洢也被下詔旌表為孝子。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原文、譯文)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其成書年代及作者歷來說法不一。

據《漢書•藝文志》說是七十子後學者所記的,由漢人戴聖傳述,故又稱《小戴禮記》,

以區別於戴德所傳的《大戴禮記》。《禮記》也是一篇重要的仁義道德教科書,其第一

篇就開宗明義,指出:「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

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

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成不庄。」這就是儒家重視禮的主要

原因。

《禮記》共20卷49篇,全書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時代的社會史料。

10. 丁母憂歸。服除,催國子祭酒,尋改吏部。+++文言文翻譯

丁母憂歸。服除,催國子祭酒,尋改吏部。
翻譯:
遭逢母親喪事歸鄉。守喪期滿,被提拔為國子監祭酒,不久調任吏部。

熱點內容
張江生物晶元 發布:2024-11-01 14:02:26 瀏覽:33
真的嗎英語 發布:2024-11-01 13:30:06 瀏覽:503
師德事跡簡要 發布:2024-11-01 11:16:50 瀏覽:24
班主任設備 發布:2024-11-01 10:39:53 瀏覽:384
七八年級數學 發布:2024-11-01 10:37:56 瀏覽:863
什麼是烏木 發布:2024-11-01 03:59:52 瀏覽:119
顧丹老師 發布:2024-11-01 03:47:18 瀏覽:145
大學班主任班會 發布:2024-11-01 03:47:09 瀏覽:579
婦科唐老師 發布:2024-11-01 01:57:00 瀏覽:268
交往教學論 發布:2024-11-01 01:39:57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