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既
既:有五種意思
【名詞】盡,完 如:言未既,有笑於列者.——韓愈《進學解》
【連詞】既然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副詞】已經 既克,公問其故.——《曹劌列傳》 成語:既往不咎
【副詞】不久
【通假】讀xi(四聲)通「餼」 贈送人的穀物或飼料
即:有八種意思
【動詞】例:走過去吃東西 鼎有實(食物),我仇(妻子)有疾,不我能既.——《周易》
【動詞】例:靠近 來即我謀.——《詩經·氓》 成語:若即若離
【動詞】例:登上 高皇帝以明聖威武即天子位——賈誼《陳政事疏》
【副詞】例:就是 即今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
【副詞】例:立即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桃花源記》
【連詞】例:倘若 即負之楚,願王殺之.——《戰國策·秦策》
【連詞】例:即使,即便是 即捕得三兩頭,又劣若不中於款.——蒲松齡《促織》
【連詞】例:則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
『貳』 古文中"既"有哪些意思
①<動>盡;完;終了。韓愈《進學解》:「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
②<副>後來;不久。《左傳·成公二年》:「既,衛人賞之以邑。」
③<副>已經,……以後。《廉頗藺相如列傳》:「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④<副>全;都;皆。《屈原列傳》:「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⑤<連>既然;既然是。《歸去來兮辭》:「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季氏將伐顓臾》:「既來之,則安之。」
⑥<連>與「且」、「又」、「亦」相呼應,表並列關系。《芙蕖》:「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謀攻》:「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到矣。」
⑦<副>通「即」,就;便。《荊軻刺秦王》:「軻既取圖奉之。」」
【既而】不久;過了不久。
【既且】已經過去。
【既望】農歷每月十六日。
【既夕】古喪禮土葬前最後一次吊哭的晚上。
『叄』 文言文中"既″字是什麼意思。
既的古漢語意思
jì
①<動>盡;完;終了。韓愈《進學解》:「言未~,有笑於列者曰。」
②<副>後來;不久。《左傳?成公二年》:「~,衛人賞之以邑。」
③<副>已經,……以後。《廉頗藺相如列傳》:「~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④<副>全;都;皆。《屈原列傳》:「楚人~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⑤<連>既然;既然是。《歸去來兮辭》:「~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季氏將伐顓臾》:「~來之,則安之。」
⑥<連>與「且」、「又」、「亦」相呼應,表並列關系。《芙蕖》:「有風~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謀攻》:「三軍~惑且疑,則諸侯之難到矣。」
⑦<副>通「即」,就;便。《荊軻刺秦王》:「軻~取圖奉之。」」
【既而】不久;過了不久。
【既且】已經過去。
【既望】農歷每月十六日。
【既夕】古喪禮土葬前最後一次吊哭的晚上。
『肆』 古文中既用法
動詞。盡;終結。「言未既,有笑於列者。」-----韓愈《進學解》
副詞。1)已經。「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2)不久;一會兒。「既而兒醒。」--《口技》3)既然(是)。「先生既墨者,摩頂放踵……」---馬中錫《中山狼傳》
連詞。與「且」或者「又」相呼應,表示兩種情況並存。「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論語.顏淵》
片語:
既然:已經這樣。
既生魄:古代一種記日子的名詞。
既望:陰歷每月十五日為望月,十六日是既望,因過了十五日。
既往不咎:對過去的事情不再追究。
『伍』 文言文中既有哪些意思
人之立志:虛詞,無意義在古漢語中「之」字用法頗為復雜,「之」字在古漢語里可作實詞,也可作虛詞,不同的語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實詞的「之」有兩種情況:一作代詞;二作動詞。 「之」字作動詞,意為「到……去」、「往」、「到」、「至」。如:「之矢靡它。」(《詩經風柏舟》)——到發誓沒有他心。「項伯及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項伯於是連夜奔跑到沛公的軍營里。「庄辛去之趙」,是說庄辛離開楚國到趙國去。「之」作動詞在古漢語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詞。「之」做代詞時,一般用作賓語,代人、事、處所,所代的對象大多出現在上下文中。做代詞「之」又分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 「之」作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們」、「她們」、「它們」,作賓語。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放之山下,虎見之」(《黔之驢》);「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列子湯問》);「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貴也」(《左傳昭公元年》);「此堯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舉兵繩之」(《孫臏兵法見威王》)。從上面所舉例中發現,「之」作人稱代詞時所代的人稱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體交代。這要根據語言環境進行判斷。 「之」作指示代詞,譯為「此」、「這」、「那裡」、「這樣」、「這個」等,此時,「之」可作定語,也可作賓語。如:「故為之說」(《捕蛇者說》);「之二蠢又何知」(《莊子逍遙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許行》);「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論衡實知》);「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約而詳,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異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呂氏春秋舉難》)。從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詞時,多用在名詞前。w 由上看出,「之」作人稱代詞時,一般在動詞之後。第二,作為人稱代詞的「之」要根據上下文仔細體會、靈活翻譯,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詞,它是泛指「知」的對象,即知識、道理等,可略而不譯,也可根據上下文之意譯為「知識或道理」。第三,「之」活用為第一人稱要譯為「我」,如「幸來告語之」(《西門豹治鄴》);「君將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說》)等。 「之」作為虛詞有四種用法:助詞、連詞、介詞、語氣詞。 1.助詞「之」的用法有五種情形:①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使二者組成偏正短語,表示前後兩項的各種關系,可據情況靈活譯出。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表領屬關系,譯為「的」。②用在動詞和他的賓語之間,起著把賓語提前的作用,以達到強調的目的,可不譯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傳昭公二年》)。③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後面,表示時間的持續等狀態。如:「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者甚眾」(《資治通鑒漢紀,獻帝建安中三年》),可譯為「不一會兒」。④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不知東方之既白」(《東坡全集赤壁賦》),可不譯出。⑤用在副詞後面,謂語或主語結構的前面,表示語氣的加強和語調的延長。 如「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陽貨》)。 2.「之」作連詞,它不像「且、以、而、則」等連接謂語性片語或句子,構成聯合關系,而是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組成偏正結構,表示領屬性或修飾的關系,在意義上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的」。①連接定語和中心語。如「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史記留侯世家》),連接名詞定語「項籍」和名詞中心語「頭」。②連接主語和謂語,使主語結構轉變為定中關系的名詞性短語。不過,這種結構形成必須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判斷句謂語和表示時間的狀語等情況。如「大哉,堯之為君!」(《孟子滕文公上》),「堯之為君」本為主謂結構,中間插入連詞「之」,使它轉為定中結構,作形容詞「大」的主語,這是個主謂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起連接作用,但不宜認為使主謂結構轉變為名詞性的成分,因為它沒有在句中擔任主語、賓語等成分,而是作為一個分句用在加一個分句的前面,同它構成復句關系。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深遠」(《戰國策趙策四》),「之」字可不譯出。 3.「之」作介詞時,譯作「於」,「對於」等。這種情況下,「之「可用為狀語或狀語結構,不過少見。如「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禮記大學》),作狀語,可譯為「人對於他所親愛的就認識不清」。 4.「之」作語氣詞,常用在句末,多見於韻文中,表示一種詠嘆的語氣,同時還有湊足音節的作用。例如「神之聽之,式谷以女」(《左傳小雅小明》),「之」在這里語氣詞。當然,「之」在古漢語中作語氣詞不多見。 綜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歸為中性詞,既在實詞中充當成分,作「代詞」與「動詞」,又在虛詞中擔任角色,作「連詞」、「語氣語」、「助詞」、「介詞」,因而,「之」歸為中性詞為好。
『陸』 文言文中既的用法
既,在古漢語中是一個多義詞.常用意義有:
1、已經,在……之後.這個意義最常見.
2、既然.
3、不久,時間不長.
『柒』 「既」和「即」在文言文中各有哪些意思
既:有五種意思復
【名詞】盡,完 如:言未制既,有笑於列者.——韓愈《進學解》
【連詞】既然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副詞】已經 既克,公問其故.——《曹劌列傳》 成語:既往不咎
【副詞】不久
【通假】讀xi(四聲)通「餼」 贈送人的穀物或飼料
即:有八種意思
【動詞】例:走過去吃東西 鼎有實(食物),我仇(妻子)有疾,不我能既.——《周易》
【動詞】例:靠近 來即我謀.——《詩經·氓》 成語:若即若離
【動詞】例:登上 高皇帝以明聖威武即天子位——賈誼《陳政事疏》
【副詞】例:就是 即今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
【副詞】例:立即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桃花源記》
【連詞】例:倘若 即負之楚,願王殺之.——《戰國策·秦策》
【連詞】例:即使,即便是 即捕得三兩頭,又劣若不中於款.——蒲松齡《促織》
【連詞】例:則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
『捌』 在文言文中,「既」字有多少種意思
在文言文中,「既」【jì】字的意思是:
<動>盡;完;終了。韓愈《進學解》:「言未~,有笑於列者曰。」
<副>後來;不久。《左傳?成公二年》:「~,衛人賞之以邑。」
<副>已經,……以後。《廉頗藺相如列傳》:「~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副>全;都;皆。《屈原列傳》:「楚人~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連>既然;既然是。《歸去來兮辭》:「~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季氏將伐顓臾》:「~來之,則安之。」
<連>與「且」、「又」、「亦」相呼應,表並列關系。《芙蕖》:「有風~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謀攻》:「三軍~惑且疑,則諸侯之難到矣。」
<副>通「即」,就;便。《荊軻刺秦王》:「軻~取圖奉之。」」
【既而】不久;過了不久。
【既且】已經過去。
【既望】農歷每月十六日。
【既夕】古喪禮土葬前最後一次吊哭的晚上。
『玖』 既 在古文中的全部用法
在文言文中,「的」的讀音是「dí」,而不是「de」。它既可充當名詞,又可充當副內詞,其所有用法如下:容
一、當「的」充當名詞時
1) 本義:鮮明、明亮的樣子。例如:戰國楚·宋玉《神女賦》:朱唇的其若丹。
2) 箭靶的中心目標。例如:《荀子·勸學》: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
二、當「的」充當副詞時
1) 確實;實在。例如:秦觀《淮海集》:不因霜葉辭林去,的當山翁未覺秋。又如:五代 齊己《寄南嶽諸道友》詩:「謾為楚客蹉跎過,郤是邊鴻的當來。」
2) 必定;一定。例如:《金史·逆臣傳·紇石烈執中》:「執中怒,毆傷移剌保,詔的決五十。」又如:清·林覺民《與妻書》: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拾』 既在古文里是什麼意思
①<動>盡;完;終了。韓愈《進學解》:「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
②<副>後來;不久。《左傳·成公二年》:「既,衛人賞之以邑。」
③<副>已經,……以後。《廉頗藺相如列傳》:「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④<副>全;都;皆。《屈原列傳》:「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⑤<連>既然;既然是。《歸去來兮辭》:「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季氏將伐顓臾》:「既來之,則安之。」
⑥<連>與「且」、「又」、「亦」相呼應,表並列關系。《芙蕖》:「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謀攻》:「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到矣。」
⑦<副>通「即」,就;便。《荊軻刺秦王》:「軻既取圖奉之。」」
答案來自:http://wyw.hwxnet.com/view/hwxE6hwx97hwx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