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美術
後現代主義美術的概念
A「後現代主義」是50年代以來歐美各國繼現代主義之後的前回衛美術思潮的總稱答。後現代主義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建築領域,後來擴展到美術其他部門。概括地說,後現代主義美術有下述特點:(1)企圖突破審美范疇,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2)從傳統藝術、現代主義的形態學范疇轉向方法論,用藝術表達多種思維方式;(3)從強調主觀感情到轉向客觀世界;(4)對個性和風格的漠視或敵視;(5)從對工業、機械社會的反感到與工業機械的結合;(6)主張藝術平民化,廣泛運用大眾傳播媒介。
後現代主義雖然有與現代主義背道而馳的一面,但細加考察,它們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理論、違反藝術規律的實踐,從根本上來說,是和前期的思潮和流派是相通的,實質上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人們已經熟知的觀念重新加以選擇和估價,使其一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發展。不同的是,從無所顧忌地表達個性,變成冷酷的無個性;而且把原型大大地改變和誇張了,以至拋棄了原先的內容。因此,應該說,後現代主義在本質上是現代主義的繼續與發展。
②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美術的比較
1、觀念差別:
現代主義是與傳統(古典主義)藝術的決斷,追求藝術的純粹性,探究藝術之為藝術而不是非藝術。
後現代主義則是與現代主義藝術的「決斷」,後現代藝術消解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亦即我們看到的任何東西都可能成為藝術。
2、藝術形態差別:
現代主義摒棄了傳統的技法、觀察方法、作品製作手段,但在材料和製作分類上依然明確。
後現代基本不存在這樣的以材料區分類別。材料和手段也越來越多樣。
3、世界的客觀性問題
現代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的,可以進行研究;世界是由因果關系組織和構成的,通過科學的研究,我們能夠理解和把握綜合的平衡。
後現代主義認為:客觀性是不可靠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局部的知識背景中形成世界觀,它僅僅是語言結構,是我們特定時間、地點和文化的產物。
(2)後現代主義美術擴展閱讀:
現代主義的誕生背景:
20世紀早期,現實主義作家創造了大量優秀作品。但是,兩次世界大戰、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嚴重的社會問題,深刻影響了文學的發展,表現西方精神危機的現代主義成為文學主流。
現代主義文學強調集中表現自我;手法比較怪誕,因果關系不明,風格悖離傳統。
③ 簡述後現代主義美術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美術界最時髦的話題,然而沒有任何一個源於西方的學術名詞像後現代主義這樣被賦予了如此豐富的多義性和歧義性。披覽見諸報刊的眾多有關文章以及打著這個招牌的各類美術創作,我發現後現代主義幾乎被當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雜貨鋪。在許多中國年輕藝術家那裡,後現代主義被演繹為潑皮無賴式的玩世不恭、社會責任感的喪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體現在畫面上往往是可口可樂商標和京劇戲裝人像的簡單拼湊。
中文名
後現代藝術
時間
20世紀90年代
國家
中國
屬於
美術界
特徵趨勢
編輯
盡管不同門類的藝術在其後現代階段中表現出不同的特徵,我們仍然可以總結出某些一般的特徵或趨勢。
虛擬性
由於「所指」也處於「標記」的領域,社會現實也是由符號解釋構成的,不存在符號解釋之外的赤裸裸的事實,藝術生產因此就具有現實生產的意義。在後現代社會,藝術不再是現實的反映;相反,現實是由藝術構成的,現實成了一種虛擬的、構造出來的實在。圖像或影像製作,成為一種普遍的藝術生產方式,同時也是後現代現實的生產方式。我們可以在威爾什(W.Welsch)和鮑德里亞(J.Baudrillard)等人的理論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事件性
由於取消了永恆的本質,一切偶發的事件自身就具有意義。後現代行為藝術突出了事件的不可重復性,用令人震驚的現場效果,瓦解日常生活中的因果關系和理性秩序。阿多諾(T.Adonor)和利奧塔等人的理論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觀念性
現代藝術的自律觀念遭到了顛覆,藝術單憑自身不足以構成藝術,藝術總是「關於什麼」的藝術,有關藝術的理論解釋也參與藝術的構成之中,藝術越來越接近哲學,成為一種思想觀念。丹托(A.
Danto)的理論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拼貼性
後現代的藝術也被認為是後歷史的(post-historical)藝術。在後現代藝術界中,將以往出現的各種藝術聯系起來的時間脈絡已經失效,藝術的歷史沒有了「時間之箭」。藝術不再古今之分、內外之別,一切曾經出現過的藝術都可以成為後現代藝術家挪用和拼貼的對象,後現代藝術也因此不再要求獨創性。舒斯特曼(R.Shusterman)的理論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流行性
後現代藝術不再追求永恆的價值,同時反對高雅與通俗、精英與大眾之間的區別,這就使得藝術像消費社會的商品一樣,具有時尚、流行等特徵。藝術界中流行的都是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各種風格的改頭換面,但不管何種改頭換面的風格都不可能在藝術界中佔有持久的位置。
基本特徵
編輯
(1)企圖突破審美范疇,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
(2)從傳統藝術、現代主義藝術的形態學范疇轉向方法論,用藝術表達多種思維方式。
(3)從強調主觀感情到轉向客觀世界
(4)對個性和風格的漠視或敵視。
(5)從對工業、機械社會的反感到與工業機械的結合
(6)主張藝術平民化,廣泛運用大眾傳播媒介
④ 後現代主義美術的基本特徵
網上給的答案:1 企圖打破審美范疇,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
2 對主流美術思潮的專質疑和對少數民族和邊屬遠地區的關注,主張多元和承認多中心
3 從傳統藝術、現代藝術的形態學范疇轉向方法論,用藝術表達多種思維方式
4 從表達主觀感情轉向客觀世界,對個性和風格的漠視或敵視
5 從對機械和工業社會的反感到與工業機械的結合
6 主張藝術平民化,廣泛運用大眾傳播媒介
參考資料:中央美術學院外美史系編<<外國美術簡史>>310頁
還有一種,我個人整理的:
⑤ 後現代主義美術特徵
1 企圖打破審美范疇,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
2 對主流美術思潮的質疑和對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的關注,主張多元和承認多中心
3 從傳統藝術、現代藝術的形態學范疇轉向方法論,用藝術表達多種思維方式
4 從表達主觀感情轉向客觀世界,對個性和風格的漠視或敵視
5 從對機械和工業社會的反感到與工業機械的結合
6 主張藝術平民化,廣泛運用大眾傳播媒介
⑥ 如何看待後現代主義美術作品的
對一個東西產生誤解和偏見的一大特徵,就是亂用術語。尤其帶有「後」字的術語經常被用作武器。當你給一個「不後」的東西上打了一個「後」字戳時,已經表示要跟它們保持距離了。
後現代主義和畢加索是沒有關系的,這中間有非常清晰的界限。
現代主義美學體現在視覺藝術上有一些特徵——注意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和此前的美術流派有傳承的——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有幾點,一是為藝術而藝術(l'art pour l'art)的目的純潔性,二是原創性(originality),三是作者權威(authenticity),另外還有在媒材上的特異性,比如通常使用架上繪畫的形式。
畢加索屬於毫無疑問的現代主義畫家。
後現代主義美學,和所有「後現代XXX」一樣,是對現代主義的反叛。後現代者對以上特性進行逐一反對,是藝術史上一次「躍進」。也就是說,如果畢加索用油彩、麻布做的畫已經讓你反感⋯⋯後面那些便池、動物屍體、鑲著寶石的笤帚會更讓你困惑。
為什麼要絮叨這么多名詞呢?因為這跟偏見有關,我希望首先掃除概念上的誤差。而審美障礙幾乎百分之百是偏見的問題,暴露出對美的一種一廂情願的狹隘認識——誰說畫畫得把東西畫成讓你認得出來?任何一個還在喘氣的人,都應該不斷去修正、充實對美的定義。這種充實是孩子一直在做的事情,但很多人成年後就停止了,非常可惜。
從提香到倫布朗到畢加索,人類一直在充實美。這幾位畫家都會畫人,人的外形沒有變,但他們看到的、想畫的人卻變了。提香給我們一具豐盈的肉體⋯⋯倫布朗捕捉到光和時間在人身上留下的細微痕跡⋯⋯到了畢加索這里,表現具象的人體已經不是他的任務,他關心的是畫出人在某一刻爆發的奇異情感,要捕捉此前的畫家不曾捕捉到的東西。
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用一種足夠開放的、不隨意拉黑的心態去迎接。應該不停地問自己:為什麼不能這么做?
⑦ 後現代主義美術流派有哪些
後現代主義美術流派主要有波普藝術、新達達主義、色面繪畫、硬邊藝術、最低限藝術、新寫實主義、超級寫實主義、歐普藝術、動態藝術、大地藝術、行動藝術、觀念藝術、新表現主義、義大利超前衛繪畫等。
⑧ 後現代主義美術都有哪些特點
後現代主義美術有下述特點:(1)企圖突破審美范疇,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2)從傳統藝術、現代主義的形態學范疇轉向方法論,用藝術表達多種思維方式;(3)從強調主觀感情到轉向客觀世界;(4)對個性和風格的漠視或敵視;(5)從對工業、機械社會的反感到與工業機械的結合;(6)主張藝術平民化,廣泛運用大眾傳播媒介。
⑨ 後現代主義美術的基本特徵
網上給的答案:1 企圖打破審美范疇,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
2 對主流美術思潮的質疑和對少數專民族和邊遠地區的關注屬,主張多元和承認多中心
3 從傳統藝術、現代藝術的形態學范疇轉向方法論,用藝術表達多種思維方式
4 從表達主觀感情轉向客觀世界,對個性和風格的漠視或敵視
5 從對機械和工業社會的反感到與工業機械的結合
6 主張藝術平民化,廣泛運用大眾傳播媒介
參考資料:中央美術學院外美史系編<<外國美術簡史>>310頁
還有一種,我個人整理的:
⑩ 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藝術的區別是
後現代主義是相對於現代主義而言的。現代主義是現代工業發展、現代社會成熟的理論成果;後現代主義是後工業社會、後現代社會或曰信息社會發展形成的思想結晶。
現代主義或現代派運動一詞現在被固定作為一種國際傾向的綜合名稱,這種國際傾向出現於19世紀末期西方的詩歌、小說、戲劇、音樂、繪畫、建築和其他藝術領域,後來影響到20世紀大多數藝術的特徵。一般認為這種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或戰後不久達到了頂峰,至於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經開始了一個隨後的風格的時代,則仍不能肯定。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對現代主義兩個階段之間有益的粗略區分」,即古現代主義和新現代主義,前者是早期的發展,後者則是超現實主義的和後超現實主義的發展。其他一些人,特別是在美國,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則主張有一種鮮明的區別,一種新的後現代主義的風格,一種合唱式的、綜合的鄉村藝術,即「後文化」時代的產物,在這里它強調從任意藝術、反藝術、反文學、自我破壞藝術和新小說等方面來論述藝術的發展。七十年代後期,興起於歐洲思想界的利奧塔德——哈伯馬斯(注*)之爭使這場局限於北美文化藝術界的討論帶有了哲學思辯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