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拓展課
❶ 小學科學課情景導入,揭示課題應該怎麽做
小學科學教學中導入情境的創設
本文所寫的教學中的「有效導入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導入環節中,作用於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其導入情境的根本目的在於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進取性的思維活躍狀態;拓展性的學習需求狀態;強化性的學習動力狀態;成功性的學習習性狀態。
情境導入是探究性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探究式學習是目前小學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
一、導入情境的現狀分析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應用情境導入的主要意圖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攻克問題的慾望。而就目前的現狀而言,對於導入的情境是否應為後續階段的問題解決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是否應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之間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系,教師們關注得還遠遠不夠。教師對情境導入的理解中存在許多偏差,出現了一些錯誤的傾向,主要表現在:
1、主觀臆斷學生的情感體驗,忽視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動力。
課例:《晝夜交替現象》(教科版五年級)第1種導入情境
師:首先請同學們,靜靜地欣賞錄像。(宇宙奇光)
(師解說,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師:出示2張洞頭的照片(分別是白天和黑夜的景觀照片)
師:看完2張照片,你覺得這兩張照片最大的區別在於什麼?看誰的洞察力最好。
生:一片迷茫。(1分鍾後)
生:一張是在白天拍的,一張是晚上拍的。
師:若我們用一個字表示白天用?(晝)黑夜用?(夜)
師:那白天過去是什麼?(黑夜)那黑夜過去呢?(白天)
師:白天和黑夜不斷地重復出現著。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晝夜交替現象。(板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晝夜交替現象。
分析:教師讓學生欣賞有關宇宙的錄像,目的是激起學生渴望探索宇宙奧秘的慾望。以洞頭的照片為例子引入,讓學生產生親切感。然而兩張照片除了拍攝時間不同以外,拍攝地點、拍攝景觀也完全不同,卻硬是要學生觀察最大不同。這樣引出課題《晝夜交替現象》也稍顯牽強。且錄像與照片2種媒體介質的同時出現,目的只是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課題,也顯得繁瑣。教師主觀認為創設這樣的導入情境能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體驗,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最終證明教師的導入情境並沒有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是為了情境而情境,走過場而已。
2、將情境導入的範式理解空泛、庸俗化,沒有作為一種教學場來構建課堂教學。
課例:《晝夜交替現象》(教科版五年級)第2種導入情境
出示轉暈歌:你自己轉,又繞我轉,轉轉轉,轉轉轉。
你自己不轉,繞著我轉,你轉轉,我轉轉。
師:唱轉暈歌,指名學生伴舞。
生:害羞,不敢伴舞。
師:自己先示範,請一生伴舞。
生生表演。
師:(講述中國和美國的晝夜)我的朋友去了美國,我白天打電話給她,她那邊是晚上。她白天的時候打電話給我,我這里是晚上。我就將這種現象記下來:我這里是晝夜晝夜……我美國的朋友那裡卻是?
生:夜晝夜晝……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種晝夜交替的現象。
分析:教師試圖以游戲效仿課堂中的模擬實驗,為新課的模擬實驗提供技能鋪墊。然而由於學生的年齡跟心理特點,大部分學生對這樣的游戲不感興趣,且游戲的開展讓學生在實驗前已經「轉暈」了,並沒有達到教師預設的目的。游戲的導入與教師的故事引入之間又沒有什麼聯系,孤立存在。情境導入的時間太長,反而讓學生顯得不耐煩。
還有的導入情境片面誇大體驗的功能,缺少與其他教學方式的必要結合。
二、創設有效導入情境的視角思考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導入情境的設計:
1、創設的導入情境要考慮學生已有的基礎
情境的任務就是要展示學生的初始想法,幫助學生回憶已有知識。教師要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掌握的程度如何,他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有什麼樣的生活經驗,接觸過什麼樣的事物,等等。
在學習《溶解》的一周前,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溶解的現象,自己也嘗試過,但是他們並沒有注意過溶解到底是怎麼回事?因此,在創設導入情境的時候,我就把生活中常見的溶解現象在課堂上再現。首先找一名學生到前面來沏白糖水,其他同學仔細觀察,然後評判他做得怎樣?有什麼問題要提?這位同學操作完畢後,讓其他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來搜集、整理信息,從而理解溶解這一現象。
學習不是簡單的積累,而是一種基於舊知識,經驗的認知建構。建構主義強調知識建構的「最近發展區」,認為新知的建構應基於這個區域,才能獲得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學生的已有基礎,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系創設導入情境尤為重要。
2、創設的導入情境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情境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和成長的情意因素,即趣味性。學生的參與性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情境的有效導入必須讓學生參與進來,從而讓學生較快地進入到建構主義學習活動中來。
在科教版六年級的《月相變化》一課的教學中,一位教師就將課堂里的桌椅搬出,用直徑7米的白色布攤在場地上,畫上一個圓,將圓周按45度角等分。然後在每個角度都貼上小組序號和每個學生的位置編號。另貼一條長的黑色紙,上面畫好8個圓。學生席地而坐,老師開始組織教學。學生每人都坐在自己的觀測點上,興趣高漲,躍躍欲試。
宇宙領域,對學生而言,充滿神秘,但又讓人無從下手。它們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在各種信息的基礎上,建立淺顯、模糊的認識。這樣往往就讓許多學生對宇宙領域的學習產生了「遙不可及」,枯燥乏味的學習心態。該教師通過改變傳統的上課模式,只需一個「圓」,就拉近了學生研究的距離。讓學生在愉快的體驗活動中,感受到宇宙中的天體並不是離我們那麼遙遠,是可以被身邊很多物體所模擬來研究的。
3、創設的導入情境要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情境的創設要具挑戰性、問題性。要能引發學生的思維捲入,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例如在教科版《磁鐵的兩極》的導入情境上就可以這樣設計:
師:(出示一塊條形磁鐵,豎立起來放,一枚小鋼珠)如果我將這枚鋼珠放在磁鐵的上端,鬆手後,你認為鋼珠會怎樣運動?
生:掉下來。
生:被吸住了。
師演示:小鋼珠被磁鐵的磁極所吸住。
生:驚奇、疑問。
教師先通過情境的有效導入而設問「鋼珠會怎樣運動」,大多數學生的思維是「由於鋼珠自身的重量會從上面往下面掉」。在學生做出自己的猜測後,教師實驗演示,引發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學生就會理所當然的想一探究竟了。
教師通過營造生動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開放的導入情境,給予學生一個新的物理情境使之與原有的認知產生沖突,從而產生新問題,具有挑戰性。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中,由對問題的自然想法開始探索,積極思考。
4、創設的導入情境要能促進學生概念的構建
概念發展的維果茨基體系認為:小學的年代主要是給孩子以「混合思維」和「復合思維」的經驗,讓他們體驗在「前概念思維」的層次上探求概念的經歷。有效的導入情境,應該引導學生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在學生對事物原有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思維和多種科學探究活動,建構准確的、科學的概念。
例如教科版《聲音》的單元導入情境就可以這樣設計
情境導入,了解學生的原有基礎:
導入步驟
教師行為
設計目的
1
教師敲擊產生聲音
吸引學生的興趣
2
教師要求學生畫一個圖,展示他們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看法
引出學生對聲音產生的最初的看法
3
教師問學生擊鼓能否產生高音或低音
進一步引出學生對音高的看法,但此時不介紹科學術語
4
教師利用學生的觀點,編輯成高、低音列表
展示學生的觀點,作為未來的參考
這單元的課程標準是「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能夠區分聲音的高低。」根據這一課程目標,我們可以將概念發展的目標分為三個層次:
層次1:學生沒有把振動與聲音的產生聯系在一起
層次2:學生把振動與聲音的產生聯系在一起,但沒有認識到音調高低是振動頻率改變的結果。
層次3:學生能夠將高音同頻率高的振動,低音同頻率低的振動聯系在一起。
在單元教學的起始,設計這樣的導入情境,可以充分調查學生的前概念。科學課的目的就是消除錯誤的前概念,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概念。通過創設有效的導入情境,讓教師在進行探究式科學教育前,了解學生所具有的前概念(有時是想法)。這些原有的概念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教師不能忽視學生大腦中已有的前概念,要從學生原有的概念出發,對這些前概念進行分類,通過搭建「腳手架」,組織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改善和獲得新的概念,促進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
三、創設有效導入情境的基本方法
1、用做游戲的方法創設導入情境
游戲是兒童最喜愛的一種活動,它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給其耳目一新的刺激。教師巧妙籌劃、精心設計新穎的游戲,能讓學生懷著熱情飽滿的情緒和積極的心態全身投入游戲活動之中,從中發現問題,獲取知識。
課例:《磁鐵的兩極》(教科版三年級)
師:(出示小磁鐵和小螺帽)你看我這塊小磁鐵可以吸住這枚小螺帽嗎?
生:可以。(師演示,吸住了。)
師:那用它來吸這枚大的螺帽,行不行呢?
生:不行。(師演示,吸不住。)
師:怎麼就不行呢!
生:換那塊大的磁鐵肯定能吸住。(師演示,吸住了。)
師:怎麼這樣子的,那是為什麼呢?
生:小的磁鐵吸力小,大的磁鐵吸力大。
生:磁鐵的磁力是不同的。
師:原來不同的磁鐵的磁力大小是不一樣的,那麼同一塊磁鐵的不同的地方的磁力大小一樣嗎?
生:一樣; 不一樣。
師:這節課我們就拿一塊磁鐵來研究看看,它的什麼地方磁力會最大。(開始上新課)
磁鐵是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學生對磁鐵都有接觸,他們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教師以「小磁鐵能吸起大螺帽嗎?」為切入點設疑,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用游戲的方式讓學生關注「不同的磁鐵磁力大小不同」,從而引發「同一塊磁鐵的磁力大小相同嗎?」,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求知心理,自然的將教學過渡到對同一塊磁鐵的磁力大小的研究上去,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做知識上的鋪墊和情感上的積蓄。
2、用講故事的方法創設導入情境
兒童特別喜歡聽故事,故事本身具有情節形象生動的特點。
例如為了讓學生了解熱空氣的性質和特點,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巧妙地利用書中諸葛亮的故事創設問題的情境。
師:同學們都知道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機智過人、神機妙算,你們知道他在指揮士兵作戰時有什麼秘方嗎?
生:(互相交流)
師:他不光發明了木牛馬、八卦陣等,還發明了一種神奇的燈,這種燈一點燃後可以自動升上天空,用它來傳遞作戰信號,又快捷又方便,後來人們把這種燈叫做孔明燈。聽完這個故事,你們有什麼問題嗎?
生:這個燈為什麼會自動升上天?
生:它是怎麼做成的,裡面有什麼樣的構造?……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巧設一則故事導入新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3、用問問題的方法創設導入情境
求知慾,好奇心,這是人們永遠不能改變的特性。根據這一特性,教師營造問題能激起學生疑惑、驚詫的感覺,可以很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學生有了問題,就會有如飢似渴解決問題的慾望,在探索「謎底」時建立一種「閱讀期待」。
課例:《岩石會改變模樣嗎?》(教科版五年級)
師:(出示校園里的岩石圖片)這是老師在我們校園的一個角落所拍的一塊岩石,我對它進行了連續七天的跟蹤拍攝。你們看,在這七天里,岩石有什麼變化嗎?
生:沒有變化。
生:有變化,但是我們看不出來。
師:那麼給它多一點時間,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生:不會,不管多久都不會變。
生:會變,但需要很久很久的時間,我們發現不了。
師:認為岩石會改變模樣的,可以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岩石被太陽曬,被風吹,被雨淋之後,可能它的稜角會被磨掉。……
從「校園里的岩石七天內有變化嗎?」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岩石會改變模樣嗎?」,根據教師不斷的設問,學生的思維不斷的捲入,在認知的沖突中,新的思維不斷生成,隨著「概念箭頭」不斷前進,最後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
4、通過創設實驗情境,導入課堂教學活動
創設實驗情境,科學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最主要的特點是它的直觀性和客觀性。
課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教科版四年級)
師:老師這里有2袋食鹽,分別裝的是20克和40克。如果我將它們都分別倒在100毫升的水中,食鹽會溶解嗎?
生:會。
師:請2位同學上來做做這個實驗。(生上來准備實驗)
師:在實驗前,你有什麼注意事項要提醒他們的嗎?
生:不要將食鹽撒出來。
生:攪拌的時候不要將水濺出來,不然水量就少了。……
師:現在你觀察到什麼了?
生:倒20克食鹽的杯中,食鹽已經完全溶解了,40克的杯中還有食鹽。
師:你認為100毫升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鹽呢?
生:肯定比20克要多,比40克要少。
師:今天就讓我們來做實驗研究一下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
教師用實驗的方法導入教學情境,並在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探討實驗的注意事項。學生關注到的實驗現象,同時又給其一個潛在的信息「100毫升水能溶解20克食鹽,不能溶解40克食鹽。」,為學生的預測做出了一個理論依據。這樣的導入情境在無形中分解了教學的難點,方便後面的活動開展。
5、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導入課堂教學活動
從生活情境導入,貼近學生認知,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到要學有用的科學,學身邊的科學。例如教科版四年級的《天氣》單元、《食物》單元,以及《我們的身體》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生活中都有的,最熟悉的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寬松、自由的學習氣氛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6、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創設導入情境
教科版小學科學涉及「地球的運動」和「宇宙」的內容,是教師普遍覺得不容易組織教學的部分。一方面,這一類主題的內容屬於宏觀世界范疇,難以進行直接的觀察;另一方面,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空間想像力不強,尤其針對涉及到運動的內容,就更加不知如何入手了。通過製作一些多媒體課件來導入課堂教學情境,可以解決該單元部分的教學難點。多媒體電教手段直觀、形象、生動。在一堂課開始時放映一些與新課的學習內容相關的片斷,或者難理解的內容,讓學生在視、聽、欣賞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從而激發學習的「內驅力」,進入教學情境。
以上的策略研究可能還不太全面。導入情境的設計不能機械化,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來靈活處理。一個好的導入情境不只是一個教學的開始,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在導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科學知識和培養科學能力。
❷ 小學科學課與其他課程有怎樣的關系如何對待這些關系,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的科學課是為了讓學生們對周圍世界保持好奇心,能有學習、自己動手的興趣,知道一些現象產生的原因,能樹立孩子對科學的熱愛、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等等。初中的科學課嘛,主要是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做的能力,能發現問題,進而引起思考,探究如何解決問題,切實實施「做中學」的理念,讓學生能夠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平時總有人說科學是以前的自然、社會等副科,這種說法是不完全的,科學課最大的挑戰不是在課內,而是在課外,現在的教育對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特別重視,所以會有很多的實驗,而要做這些實驗就要完成大量的准備工作,這是之前的自然和社會所不具備的。另外,科學課比較注重細節,非常重視規范的養成,上課方法新穎,比如說畫電路圖,老師把學生們的實驗成果粘在硬紙板上,然後叫學生們畫相應的電路圖,即使有些線沒畫直也會指出來,真佩服老師這種一絲不苟的態度,科學往往就是如此,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嚴謹行嗎?就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總之,通過開展科學課堂觀察評價,強調了對科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在學習過程,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身參與探究性實踐活動獲得的感悟和體驗,重在學生的全員參與,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這樣的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它不是完成某種任務,而是一種持續的過程;這樣的評價旨在發展,是為學生服務的;這樣的評價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建構個體發展。最終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科學素養的養成和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這一時期,較完善的科學教材教法體系開始形成,新的科學教材處於實驗階段。2001年初,國家教育部開始組織編寫新的《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根據新的課程標准,學科的名稱由原來的「自然」改為「科學」。這一改動不僅反映了教學內容上的擴展,從以自然現象、事物為主拓展到整個自然科學領域,包括與自然科學有關的人文精神、價值觀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STS)等等,而且還包含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2001年全國《科學》課改實驗區38個,2003年在對實驗教材進行修訂後全國實驗區增加至380個,學生人數達1/3;2004~2005年將進入課改推廣階段,2004年學生人數要達2/3,2005年人數將達100%。作為這次《科學》課改的指南———《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從培養全體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促進全民科學素養提升的良好願望出發,在結構、內容、體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其主要特點如下:一是與時俱進。《標准》十分重視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確定學科定位,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一提法既體現了當前知識經濟初現端倪,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現代科技高速發展,對生活在這樣時代的人所必須具有的科學素養的高度關注,又體現了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讓學生學習基本知識與技能,更要全面發展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體素質,真正體現了「與時俱進」。二是高瞻遠矚。《標准》是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加拿大、俄羅斯、香港、台灣等國家與地區的科學課程標准與教材和我國歷年來的教學大綱與教材之大成,再結合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實際,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等基本理念與課改思路。這使得本學科的改革起點高、定位遠,可謂「高瞻遠矚」。三是系統完善。《標准》系統地給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課改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准、教學建議、課堂教學實施與評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編寫的思路與設計原則、教師的專業要求與隊伍建設、科學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科學教室的設置等內容,為科學教師有效實施小學科學教育提供了依據。四是靈活變通。作為課程標准,既要給教材編寫者與教師正確的目標與具體內容要求,使他們知道通過該學科的教學,學生必須達到什麼目標,但又不能把實現目標的過程與方法定得過,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標准》對目標,以學生為第一人稱,講述他們通過學習必須學會或達到的程度;對過程,則以建構的方式既給教師如何實現目標提供啟示或範例,又允許教師開發與創造更有效的實施方法與途徑,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從而使教師能靈活變通的去實施《標准》。目前,《科學》教材已有多種版本。除了教科版、蘇教版和河北版已經投放實驗區,還有海淀版,青島版通過了審定,湖南、廣東、湖北、河南也都正在積極籌備推出新的教材。新的《科學》教材都緊扣《標准》,各具特色。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不僅如此,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❸ 淺談在新課改下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小學科學課與自然課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是課程目標的重大調整,由特別關注自然知識轉向關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科學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涵。例如,執教《紙的觀察》(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個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習慣和能力,而有的講課教師就明確告訴學生要研究紙的特點,其教學的落腳點就是總結紙的特點;第二個活動的重要價值是學慣用測量和計算的辦法,讓學生去經歷觀察活動,拓展觀察的途徑,而有的教師就非要學生計算出准確數據不可。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目標追求是有很大偏頗的。
就科學探究目標來說,雖然科學探究不僅涉及到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數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雖然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估→交流和推廣。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展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展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重視了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
因此,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首先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其次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其三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探究環境
教師要倡導課堂教學民主、和諧、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心交給學生,與學生做到融合,是科學探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經常面帶微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蹲下來和學生交談等激勵的動作來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心理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融合,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1、科學學習評價單。結合每一個科學探究活動設計出科學學習評價單,讓學生盡量詳細地記錄他們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一邊做一邊寫下每個階段的思考。教師在課後通過分析每位學生的科學學習評價單,從中評價其學習情況。
2、技能操作評價。對技能學習型的實驗操作,如溫度計的使用、指南針的使用等,可以使用操作評價表,請小組長分別評價每位組員的操作技能,從中可以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3、小組競賽。平時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可採用小組競賽的評價方式。教師在黑板上寫出各組的代號(可以事先作一套各組的標志,用時貼在黑板的一側),當小組或組員表現優秀時,就在該組標志下方加分,各組累計的總分在每次單元評價前結算成該小組每位組員的平時學習成績。
4.單元評價。單元評價時以筆試為主,作為單元學習終結性評價。要特別注意評價目的,盡量避免單純的偏重知識記憶、理解的考查。(1)挑選重要的、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再次學習。(2)單元評價能使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思考。(3)盡量採用影片、圖片等媒體或實物,創設具體生動、活潑有趣的評價情景。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科學教師應以「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的宗旨,設計每一教學環節,甚至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微笑......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發展。
❹ 急求小學科學課優質教案
你可以去小學科學輔導網
❺ 怎麼樣將小學科學課上的出彩要注意哪些地方
本人曾擔任過多年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感覺到:想要做一個好的科學教師,首先知識面一定要廣。其次上課前教師一定要精心備課,另外還要特別重視實驗教學,為實驗做好充分的准備,包括資料、實驗材料等一定要充分。再就是要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教師不宜輕易下結論。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需要自己慢慢總結、揣摩,祝你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教師!
❻ 如何上好一堂小學科學課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性課程。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肩上擔負著提高公民科學素養的重任。怎樣做好培養公民科學素養的基礎課程,上好每一節科學課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引領者,想讓學生對科學的探究興趣持久下去,就要從小細節上多下下功夫。如果每位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都對課程教學多一些准備,多從各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上去考慮的話,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能起到一個良好地引導作用。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我覺得上好科學課應該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了解學生,備好課,注重導入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在課前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及心理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認真鑽研教材,讀懂教材的設計意圖,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安排合適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注重課堂導入的設計。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對本節課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科學課的課堂導入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因為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要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敢於設疑,敢於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內在的心理需求。 好的導入能讓學生主動提問,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如:我在教學《磁鐵有磁性》一課的導入是這樣設計的:課前用紅色的彩紙做了一條小魚,魚身上粘有一枚回形針。在一根筷子前端系一根魚線當魚竿,用一小塊磁鐵當魚鉤。課上我拿一透明的水槽,用另一塊磁鐵隔著水槽吸著小魚在「池塘」里游來游去。師激趣:「同學們,老師一下就能把這條小魚釣上來,信不信?」然後我拿出「魚鉤」釣魚,學生觀察。我又請一名學生到前面試一試,學生釣上來後發現魚鉤的特點,引發本科要探究的問題:磁鐵為什麼能吊起小魚?磁鐵有什麼特點?這樣的導入迅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又符合三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對磁鐵性質的探究建立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及主動探究的慾望,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於本課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教學中注重引導,真情互動 有了良好地開端,之後的探究活動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圍繞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的引導。在教學中要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知、情、意、行」,使其協調地參與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課程,教師要善於創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發現並解決問題。如在講「溶解的快與慢」一課時,教材雖然是結合實際提出問題,但我感覺仍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於是,我創設了一個生活中鮮活的問題情境----「請你幫忙」:小東家來了一位客人,他把水倒好,再倒入一勺白糖,給客人沖了一杯糖水。可是過了好一會糖也沒有溶解,怎麼辦呢?誰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幫幫小明呢?學生一看讓自己幫忙,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學生帶著問題興致勃勃的投入到知識的學習中,探究中。得出結論後我又帶領學生做了「加快糖塊溶解」的比賽,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我覺得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又發現問題,讓學生始終帶著不斷深入的問題進行研究,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潛移默化的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每位教師課前對每一個提問要進行精心的設計,既注重啟發性,還要適時,難度適中;既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又能讓學生感興趣。教學中盡量避免出現這樣的提問:「對不對呀、是不是呀…」讓學生不用思考就隨口答出的問題,避免提問的隨意性。在學生經過思考回答完問題後,教師的評價要具體一些,如「你的觀點很獨到,一下抓住了磁鐵的性質」,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回答好在哪裡。而不要用「你真棒」「說得好」等沒有具體指向的詞語去評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有提高了教學效率,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三、延伸課堂,自然拓展 一節好的科學課不但要在課堂上引領學生積極探究,還要引導學生用課上學到的科學的探究方法在課外繼續研究。如教學《磁鐵有磁性》一課時,課上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分研究了幾塊環形磁鐵相吸或相斥的疊加在一起,磁力大小的變化情況;又研究了兩塊條形磁鐵的相吸和相斥的疊加在一起磁力大小的變化情況。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兩塊環形磁鐵相吸的疊加在一起,磁力增大;兩塊環形磁鐵相斥的疊加在一起,磁力減弱。而兩塊條形磁鐵相吸或相斥的疊加在一起並沒有和環形磁鐵的結果一樣,出現了不同的情況。所以在課程結束時的拓展我是這樣引導的:磁鐵還有很多形狀,還有很多種組合方式,它們在按不同的方法疊加在一起,磁力大小還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同學們課後可以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繼續研究。這樣的拓展,既結合課堂內容,鞏固課上學到的探究方法,又進一步加深了教材內容,讓學生的課後探究有正確的方法來引領,有利於探究興趣的培養和探究習慣的養成。 總之,要想上好一節科學課並不難,關鍵是要用心。作為引導者的教師要努力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開放的課堂氛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關注課堂中學生是否得到了發展,是否學會了學習,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躍起來,在學習中產生問題、困惑,設計方法研究得出結論,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求知的積極性,就一定能上好一堂小學科學課。 參考書目: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 小學科學——《新課程課堂教學技能指導與訓練》 《小學生心理學》 《小學生教育學》投稿單位:大興小學作者:荊銳 審核:孫亞東
❼ 小學學科可以設計哪些拓展性實踐課程
新課程標准強調要積極倡導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 小學科學拓展性活動是這種學習方式形成的良好載體, 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 拓寬, 其活動內容、 活動方式方法、 時間與空間等方面比課堂教學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在符合學生們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拓展性活動中, 學生們往往興趣盎然, 情緒高漲, 接受知識、 綜合運用知識的效率也就特別高; 能激活學生的思維, 整合各學科信息, 發展其綜合素養, 具有其他教學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拓展性活動設計 如何發掘小學科學教材的拓展點、 空白處, 設計讓學生們能運用已有的科學方法、 技能、 知識解決問題的課外實踐活動是重點。 這樣的拓展性活動形式多樣, 起點較低, 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達到開展活動的目的。 拓展性活動的設計從活動的生成點來看可以分為預設型的拓展性活動設計和生成型的拓展性活動設計。 預設型的拓展性活動設計包括一堂課的拓展性活動設計、 一單元的拓展性活動設計。 因為拓展性活動一般持續時間較長, 所以, 一堂課的拓展性活動可以一個月一次, 一單元的拓展性活動最好一學期一次。 (一) 一堂課的拓展性活動設計 小學科學教材有許多課內容都能設計拓展性活動, 但一堂課的拓展性活動設計在於精, 而不在於多。 多了不但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更重要的是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不利於活動的開展。 活動要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培養大膽想像, 敢於創新的科學
思維, 在「玩中學」、「做中學」。 案例: 模擬鹽田曬鹽 教材背景: 教科版教材小學科學四上冊《溶解》 單元第七課《分離食鹽和水的方法》 設計意圖:
《分離食鹽和水的方法》 一課教材安排了兩個活動: 食鹽和水會一起蒸發嗎、 蒸發皿中的白色顆粒。 教材的最後寫到: 鹽能夠溶解在水中,
也能從水中分離出來。人們就是利用了鹽的這個特點, 把海水引進鹽田, 用太陽的熱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發, 最後析出鹽的結晶。 (二) 一單元的拓展性活動設計 一單元的拓展性活動設計一般是綜合性的主題實踐活動和科學環保活動。 活動的涉及面較廣, 可以結合課程資源、 當地的實際情況和一段時間里廣泛關注的時事來設計。 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 綜合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
❽ 小學科學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拓展性教學
小學科學涵蓋了中學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它是引導學生認識自然事物的本質特徵、現象及規律的啟蒙學科。教學中,不能只是就本教本,而是要加以引申,適時地去發散學生思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具體表現為:
首先,要拓展思維。教師不僅是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努力地去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善於觀察,勇於發問,勤於思考。要對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進行大膽設問,贊賞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韌勁,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其次,要拓展知識面。知識是在認知中產生的,更是人們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表現。學生的認識水平有高有低,知識掌握也有差異,教師可以將課內的探討延續到課外,在自然活動中拓寬視野,拓展知識面,以解決學生課堂上「吃不飽」的問題。如由於條件的限制,學校有關天文、野生動物等方面的器材或實物短缺,要上好這些課,除傳授書本上的知識外,還要組織孩子們去參觀天文台、科技館、野生動物園等。教師還要積極搜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為教學服務,實在不夠條件,充分利用多媒體,也要讓孩子們多觀看些錄象或圖片。<br>
再次,要拓展課堂。教學中我們當然要充分利用課堂40分鍾,但自然課教學內容多,知識面廣,知識點多,甚至有的實驗准備時間長,因而僅僅靠課堂40分鍾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去拓展課堂。
拓展科學課堂教學:(一)要認真上好科學活動課。科學活動課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也是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如指南針的製作和應用、組織種植、養殖勞動等活動課都是一種很好的課堂教學的輔助形式。(二)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舉辦各種形式的興趣小組.積極開展課外興趣活動,這也有助於同學們掌握和運用自然知識去探索自然規律,培養學生從小就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本領,長大後以適應先進生產力的需要。例如,在教學宇宙知識時,有學生問「太陽系究竟有幾大行星」?我給學生的解釋是:「目前我們能確定的是九大行星。有些科學家在冥王星以外又找到一些大行星,這些星星是其它行星的衛星,還是太陽的大行星呢?科學家們還在積極地證實,希望同學們也積極地去尋找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回顧科學走過的歷程,就如同經歷一次次驚險刺激的探險。不親自參與,你永遠無法體會其中的樂趣。」
❾ 小學科學拓展課程教案 播種知多少
活動目標:
1、在游戲情境中學習說完整話,並學習使用量詞。
2、產生關心愛護老人的情感。
活動准備:
1、在活動室內設置一個小兔的「家」,家中擺放部分傢具,如櫥、櫃、桌及用積木搭成的椅子和沙發等;在適當的地方放置部分日用品。畫有禮物的小卡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