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儒陽文言文

儒陽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5 09:54:10

『壹』 文言文翻譯,全部,謝謝

  1. 他主持處理陳皇後巫蠱案件時,深入追究同黨。於是漢武帝認為他有辦事能力,逐步提拔他當了太中大夫。

  2. 他所處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他就交給執法嚴酷的監史去辦理;要是皇上想寬恕的,他就交給執法輕而公平的監史去辦理。

  3. 張湯雖做了大官,自身修養很好,與賓客交往,同他們喝酒吃飯。



附全文《漢書--張湯傳》及翻譯:


原文


張湯者,杜人也。其父為長安丞。出,湯為兒守舍。還而鼠盜肉,其父怒,笞湯。湯掘窟得盜鼠及余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並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其父見之,視其文辭如老獄吏,大驚,遂使書獄。父死後,湯為長安吏,久之。

周陽侯始為諸卿時,嘗一系長安,湯傾身為之。及出為侯,大與湯交,遍見湯貴人。湯給事內史,為寧成掾。以湯為無害,言大府,調為茂陵尉,治方中。

武安侯為丞相。征湯為史,時薦言之天子,補御史,使案事。治陳皇後蠱獄,深竟黨與。於是上以為能,稍遷至太中大夫。與趙禹共定諸律今,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已而趙禹過為中尉,徙為少府,而張湯為廷尉;兩人交歡。而兄事禹。禹為人廉倨。為交以來,舍毋食客。公卿相送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意而已。見文法輒取,亦不復案,或官屬明罪;湯為人多詐,舞智以御人。始為小吏,乾沒。與長安富賈田甲、魚翁叔之屬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已心內雖不合。然陽浮慕之。

是時上方鄉文學。湯決大獄,欲附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亭疑沒。奏讞疑事,必預先為上分別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讞決法廷尉(廣屯)令,楊主之明。奏事即譴,湯應謝,鄉上意所便。必引正、監、掾史賢者。曰:「固為臣議。如上大臣。臣弗用,愚抵於此。」罪常釋。問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為此奏,乃正、監、掾史某為之。」其欲薦吏,揚人之善蔽人之過如此。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監史深禍者;即上意所欲釋,與監史輕平者。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詆;即下戶羸弱,時口言,雖文致法,上財察,於是往往釋湯所言。湯至於大吏,內行修也,通賓客飲食。於故人子弟為支及貧昆弟,調護之尤厚。其送請諸公,不避寒暑。是以湯雖文深意忌不專平,然得此聲譽。而刻深支多為爪牙用者,依於文學之士。丞相弘數稱其美。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皆窮根本。嚴助及位被,上欲釋之。湯爭曰:「僅被本畫反謀,而助親幸出入禁闥爪牙臣,乃文私諸侯如此,弗誅,後不可治。」子是上可論之,其治獄所排大臣自為功,多此類。於是湯益尊任,遷為御史大夫。

會渾邪等降,漢大興兵伐匈奴。山東水旱,貧民流徙,皆仰給縣官,縣官空虛。於是丞上指,請造白金及五缽錢,籠天下鹽鐵。排富商大賈,出告緡個,釒且豪強並兼之家,舞文巧低以輔法。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決於湯。百姓不安其生,騷動,縣官所興,未獲其利,奸吏並侵漁,於是痛繩以罪。則自公卿以下,至於庶人,成指湯。湯嘗病,天子至自視病,其隆貴如此。

匈奴來請和親,群臣議上前。博士狄山曰:「和親便。」上問其便,山曰:「兵者凶器,未易數動。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遂結和親。孝惠、高後時,天下安樂。及孝文帝敘事匈奴,北邊蕭然苦兵矣。孝景時,吳楚七國反,景帝往來兩宮間,寒心者數月。吳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實。今自陛下舉兵擊匈奴,中國有空虛,邊民大困貧。由此觀之,不如和親。」上問湯,湯曰:「此愚儒,無知。」狄山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湯乃詐忠。若湯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詆諸侯,別疏骨肉,使慕臣不自安。臣固知湯之為詐忠。」於是上作色田:「吾使生居一郡,能無使擄入盜乎?」曰:「不能。」曰:「居一縣?」對曰:「不能。」復曰:「居一障間?」山自度辯窮且下吏,曰:「能。」於是上遣山科鄣,至月余,匈奴斬山頭而去。自是以後,群臣震懾。

湯之客田甲,雖賈人,有賢操。始湯為小史時,與錢通,及湯大吏,甲所以責湯行義過失,亦有烈士風。

湯為御史大夫七歲,敗。

河東人李文嘗與湯有卻,已而為御史中丞,恚,數從中文書事有可以傷湯者,不能為地。湯有所愛史魯謁居,知湯不平,使人上蜚變告文奸事。事下湯,湯治論殺文,而湯心知謁居為之。上問曰:「言變事縱跡安起?」湯詳驚曰:「此殆文故人怨之。」謁居病卧閭里主人,湯自往視疾,為謁居摩足。趙國以冶鑄為業,王數訟鐵官事,湯常排趙王,趙王求湯陰事。謁居嘗案趙玉,趙王怨之,並上書告:「湯,大臣也,史謁居有病,湯至為摩足,疑與為大奸。」事下廷尉。謁居病死,事連其弟,弟擊導官。湯亦治他囚導官,見謁居弟,欲陰為之,而詳不省。謁居弟弗知,怨湯,使人上書告湯與謁居謀,共變告李文。事不減宣。宣嘗與湯有卻,及得此事,窮競其事,未奏也。會人有盜發孝文園囗錢,丞相青翟朝,與湯約俱謝,至前,湯念獨丞相以四時行園,當謝,湯無與也,不謝。丞相謝,上使御史案其事。湯欲致其文丞相見知,丞相患之。三長史皆害湯,欲陷之。

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庄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用事。而湯乃為小變,跪伏使買臣等前。已而湯為廷尉,治淮南獄,排擠在助,買臣固心望。及湯為御史大夫,買臣以會稽守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數年,坐法廢,守長史。見西,湯坐床上,丞史遇買臣弗為禮。買臣楚士,深怨,常欲死之。王朝,齊人也,以術至右內史。邊通,學長短,剛暴強人也,官再至濟南相。故皆居湯右,已而失官,守長史,論體於湯。湯數行丞相事,知此三長史素貴,常凌折之。以故三長史合謀曰:「始湯約與君謝,已而賣君;今欲劾君以宗廟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湯陰事。」使吏捕案湯左田信等,曰湯且欲奏請,信輒先知之,居物致富,與湯分之,及他奸事。事辭頗聞,上問湯曰:「吾所為,賈人輒先知之,益居其物,是類有以吾謀告之者。」湯不謝。湯又詳驚曰:「固宜有。」氵咸宣亦奏謁居等事,天子果以湯懷詐面欺,使使八輩簿責湯。湯具自道無此,不服。於是上使趙禹責湯,禹至,讓湯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狀,天子重致君獄,欲奪君自為計,何多以對簿為?」湯乃為書,謝曰:「湯無尺寸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為三公,無以塞責,然謀陷湯罪者,三長史也。」遂自殺。

湯死,家產直不過五百金,皆所得奉賜,無他業。昆弟諸子欲厚葬湯,湯母曰:「湯為天子大臣,被訐惡言死,何厚葬乎!」載以牛車,有棺無棺,天子聞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乃盡案誅三長史。丞相青翟自殺。出田信。上惜湯,稍遷其子安世。


翻譯


張湯是杜縣人。他父親當長安縣丞,有一次出門去,張湯當時是小孩,父親就讓他在家看門。父親回家後,看到老鼠偷了肉,就對張湯發怒,用鞭子打了他。張湯掘開鼠洞,找到偷肉的老鼠和沒吃完的肉,就舉告老鼠的罪行,加以拷打審問,記錄審問過程,反復審問,把判決的罪狀報告上級,並且把老鼠和剩肉取來,當堂最後定案,把老鼠分屍處死。他父親看到這情景,又看到那判決辭就象老練的法官所寫,特別驚訝,於是就讓他學習斷案的文書。父親死後,張湯就當了長安的官員,做了很長一段時間。 周陽侯田勝開始做九卿之官時,曾經被拘禁在長安,張湯盡其全力加以保護。待田勝出獄封了侯,與張湯密切交往,並把當朝權貴一一介紹給張湯,讓張湯同他們相識。張湯在內史任職,做寧成的屬官,因為張湯才華無比,寧成就向上級官府推薦,被調升為茂陵尉,主持陵墓土建工程。

武安侯田蚡當了丞相,徵召張湯做內史,經常向天子推薦他,被任命為御史,讓他處理案件。他主持處理陳皇後巫蠱案件時,深入追究同黨。於是漢武帝認為他有辦事能力,逐步提拔他當了太中大夫。他與趙禹一起制定各種法律條文,務求苛刻嚴峻,約束在職的官吏。不久,趙禹提升為中尉,又改任少府,而張湯當了廷尉,兩人友好交往,張湯以對待兄長的禮節對待趙禹。趙禹為人廉潔傲慢,當官以來,家中沒有食客。三公九卿前來拜訪,趙禹卻始終不回訪答謝,務求斷絕與知心朋友和賓客的來往,獨自一心一意地處理自己的公務。他看到法令條文就取來,也不去復查,以求追究從屬官員的隱秘的罪過。張湯為人多詐,善施智謀控制別人。他開始當小官時,就喜歡以權自謀私利,曾與長安富商田甲、魚翁叔之流勾結。待到了九卿之官時,便結交天下名士大夫,自己內心雖然同他們不合,但表面卻裝出仰慕他們的樣子。

這時,漢武帝正心向儒家學說,張湯判決大案,就想附會儒家觀點,因此就請博士弟子們研究《尚書》、《春秋》,他擔任廷尉史,就請他們評判法律的可疑之處。每次上報判決的疑難案件,都預先給皇上分析事情的原委,皇上認為對的,就接受並記錄下來,作為判案的法規,以廷尉的名義加以公布,頌揚皇上的聖明。如果奏事遭到譴責,張湯就認錯謝罪,順著皇上的心意,一定要舉出正、左右監和賢能的屬吏,說:「他們本來向我提議過,就象皇上責備我的那樣,我沒採納,愚蠢到這種地步。」因此,他的罪常被皇上寬恕不究。他有時向皇上呈上奏章,皇上認為好,他就說:「臣我不知道寫這奏章,是正、左右監、椽史中某某人寫的。」他想推薦官吏,表揚人家的好處,掩蔽別人的過失,常常這樣做。他所處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他就交給執法嚴酷的監史去辦理;要是皇上想寬恕的,他就交給執法輕而公平的監史去辦理。他所處理的如果是豪強,則一定要玩弄法律條文,巧妙地進行誣陷。如果是平民百姓和瘦弱的人,則常常用口向皇上陳述,雖然按法律條文應當判刑,但請皇上明察裁定。於是,皇上往往就寬釋了張湯所說的人。張湯雖做了大官,自身修養很好,與賓客交往,同他們喝酒吃飯,對於老朋友當官的子弟以及貧窮的兄弟們,照顧得尤其寬厚。他拜問三公,不避寒暑。所以張湯雖然執法嚴酷,內心嫉妒,處事不純正公平,卻得到這個好名聲。那些執法酷烈刻毒的官吏都被他用為屬吏,又都依從於儒學之士。丞相公孫弘屢次稱贊他的美德。待到他處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謀反的案件,都能窮追到底。嚴助和伍被,皇上本想寬恕他們,張湯爭辯說:「伍被本來是策劃謀反的人,嚴助是皇上親近寵幸的人,是出入宮廷禁門的護衛之臣,竟然這樣私交諸侯,如不殺他,以後就不好管理臣下了。」於是,皇上同意對他們的判決。他處理案子打擊大臣,自己邀功的情況,多半如此。於是,張湯更加受到尊寵和信任,升為御史大夫。

正巧趕上匈奴渾邪王等投降漢朝,漢朝出動大軍討伐匈奴,山東遇到水澇和乾旱的災害,貧苦百姓流離失所,都依靠政府供應衣食,政府因此倉庫空虛。於是張湯按皇上旨意,請鑄造銀錢和五銖錢,壟斷天下的鹽鐵經營權,打擊富商大賈,發布告緡令,鏟除豪強兼並之家的勢力,玩弄法律條文巧言誣陷,來輔助法律的推行。張湯每次上朝奏事,談論國家的財用情況,一直談到傍晚,天子也忘記了吃飯時間。丞相無事可做,空占相位,天下的事情都取決於張湯。致使百姓不能安心生活,騷動不寧,政府興辦的事,得不到利益,而奸官污吏卻一起侵奪盜竊,於是就徹底以法懲辦。從三公九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都指責張湯。張湯曾經生病,天子親自前去看望他,他的高貴達到這種地步。

匈奴來漢朝請求和親,群臣都到天子跟前議論此事。博士狄山說:「和親有利。」皇上問他有利在何處?狄山說:「武器是凶險的東西,不可以屢次動用。高帝想討伐匈奴,被圍在平城,就和匈奴結成和親之好。孝惠、高後時期,天下安定快樂。待到孝文帝時,想征討匈奴,結果北方騷擾不安、百姓苦於戰爭。孝景帝時,吳、楚七國叛亂,景帝往來於未央宮和長樂宮之間,憂心了幾個月,吳楚七國叛亂平堅後,直到景帝去世不再談論戰爭,天下卻富裕殷實。如今自從陛下發兵攻打學努,國內因此而財用空虛,邊境百姓極為困苦。由此可見,用兵不如和親。」皇上又問張湯,張湯說:「這是愚蠢的儒生,無知。」狄山說:「我固然是愚忠,象御史大夫張湯卻是詐忠。象張湯處理淮南王和江都王的案子,用嚴酷的刑法,放肆地詆毀諸侯,離間骨肉之親,使各封國之臣自感不安。我本來就知道張湯是詐忠。」於是皇上變了臉色,說:「我派你駐守一個郡,你能不讓匈奴進京來搶掠嗎?」狄山說:「不能。」皇上說:「駐守一個縣呢?」狄山回答說:「不能。」皇上又說:「駐守一個邊境城堡呢?」狄山自己想到,如果辯論到無話回答,皇上就要把自己交給法官治罪,因此說:「能。」於是皇上就派遣狄山登上邊塞城堡。過了一個多月,匈奴斬下狄山的頭就離開了。從此以後,群臣震驚恐懼。

張湯的門客田甲雖是商人,卻有賢良的品行。張湯開始做小官時,他與張湯以錢財交往,待張湯當了大官,他責備張湯品德道義方面的過錯,很有忠義之士的風度。

張湯當了七年御史大夫,失敗了。

河東人李文曾經同張湯有嫌隙,以後他當了御史中丞,心中怨恨張湯,屢次從宮中文書里尋找可以用來傷害張湯的材料,不留餘地。張湯有個喜愛的下屬叫魯謁居,知道張湯對此心中不平,就讓人以流言向皇上密告李文的壞事,而這事正好交給張湯處理,張湯就判決李文死罪,把他殺了,他也知道這事是魯謁居乾的。皇上問道:「匿名上告李文的事是怎樣發生的?」張湯假裝驚訝地說:「這大概是李文的老朋友怨恨他。」後來魯謁居病倒在同鄉主人的家中,張湯親自去看望他的病情,替魯謁居按摩腳。趙國人以冶煉鑄造為職業,趙王劉彭祖屢次同朝廷派來主管鑄鐵的官員打官司,張湯常常打擊趙王。趙王尋找張湯的隱私之事。魯謁居曾經檢舉過趙王,趙王怨恨他,於是就上告他們二人,說:「張湯是大臣,其屬官魯謁居有病,張湯竟然給他按摩腳,我懷疑兩人必定一同做了大的壞事。」這事交給廷尉處理,魯謁居病死了,事情牽連到他的弟弟,就把他弟弟拘禁在導官署。張湯也到導官署審理別的囚犯,看到魯謁居的弟弟,想暗中幫助他,所以假裝不察看他。魯謁居的弟弟不知道這個情況,怨恨張湯,因此就讓人上告張湯和魯謁居搞陰謀,共同匿名告發了李文。這事交給減宣處理。減宣曾同張湯有嫌隙,待他接受了這案子,把案情查得水落石出,沒有上報。正巧有人偷挖了孝文帝陵園里的殉葬錢,丞相庄青翟上朝,同張湯約定一同去謝罪,到了皇上面前,張湯想只有丞相必須按四季巡視陵園,丞相應當謝罪,與我張湯沒關系,不肯謝罪。丞相謝罪後,皇上派御史查辦此事。張湯想按法律條文判丞相明知故縱的罪過,丞相憂慮此事。丞相手下的三個長史都忌恨張湯,想陷害他。

最初,長史朱買臣是會稽人,攻讀《春秋》。庄助讓人向皇帝推薦朱買臣,朱買臣因為熟悉《楚辭》的緣故,同庄助都得到皇上的寵幸,從侍中升為太中大夫,當權。這時張湯只是個小官,在朱買臣等面前下跪聽候差遣。不久,張湯當了廷尉,辦理淮南王案件,排擠庄助,朱買臣心裡本來怨恨張湯。待張湯當了御史大夫,朱買臣從會稽太守的職位上調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之中。幾年後,因犯法罷官,代理長史,去拜見張湯,張湯坐在日常所坐的椅子上接見朱買臣,他的丞史一類的屬官也不以禮對待朱買臣。朱買臣是楚地士人,深深怨恨張湯,常想把他整死。王朝是齊地人,憑著儒家學說當了右內史。邊通,學習縱橫家的思想學說,是個性格剛強爆裂的強悍之人。當官,兩次做濟南王的丞相。從前,他們都比張湯的官大,不久丟了官,代理長史,對張湯行屈體跪拜之禮。張湯屢次兼任丞相的職務,知道這三個長史原來地位很高,就常常欺負壓制他們。因此,三位長史合謀並對庄青翟說:「開始張湯同你約定一起向皇上謝罪,緊接著就出賣了你;現在又用宗廟之事控告你,這是想代替你的職位。我們知道張湯的不法隱私。」於是就派屬吏逮捕並審理張湯的同案犯田信等人,說張湯將要向皇上奏請政事,田信則預先就知道,然後囤積物資,發財致富,同張湯分臟,還有其他壞事。有關此事的供辭被皇上聽到了,皇上向張湯說:「我所要做的事,商人則預先知道此事,越發囤積那些貨物,這好象有人把我的想法告訴了他們一樣。」張湯不謝罪,卻又假裝驚訝地說:「應該說一定有人這樣做了。」這時減宣也上奏書報告張湯和魯謁居的犯法之事。天子果然以為張湯心懷巧詐,當面欺騙君王,派八批使者按記錄在案的罪證審問張湯。張湯自己說沒有這些罪過,不服。於是皇上派趙禹審問張湯。趙禹來了以後,責備張湯說:「皇上怎能不知道情況呢?你辦理案件時,被夷滅家族的有多少人呢?如今人家告你的罪狀都有證據,天子難以處理你的案子,想讓你自己想法自殺,何必多對證答辯呢?」張湯就寫信謝罪說:「張湯沒有尺寸之功,起初只當文書小吏,陛下寵幸我,讓我位列三公之位,無法推御罪責,然而陰謀陷害張湯的罪人是三位長史。」張湯於是就自殺了。

張湯死時,家產總值不超過五百金,都是所得的俸祿和皇上的賞賜,沒有其他的產業。張湯兄弟和兒子們仍想厚葬張湯,他母親說:「張湯是天子的大臣,遭受惡言誣告而死,何必厚葬呢?」於是就用牛車拉著棺材,沒有外槨。天子聽到這情況後,說:「沒有這樣的母親,生不出這樣的兒子。」就窮究此案,把三個長史全都殺了。丞相庄青翟也自殺。田信被釋放出去。皇上憐惜張湯,逐漸提拔他的兒子張安世。


『貳』 古文翻譯

《周公誡子》

(原文)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子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
(譯文)周成王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誡兒子說:"去了以後,你不要因為受封於魯國(有了國土)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輕賤的了.可是,我還(常常)洗一次頭發,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發,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接待賓客,還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聽說,用恭敬的態度來保有寬以待人的品行,就會得到榮耀;用節儉來保有廣大的土地,必定會有安定;用卑謙來保有顯赫的官職,這就是高貴;用警備之心來保有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就意味著勝利;用愚笨來保有聰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淺陋來保有淵博,也是一種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貴為君王,之所以擁有天下,是因為遵從了這些品德.不謙虛謹慎從而失去天下,進而導致自己亡身,桀紂就是這樣的下場.(你)能不謙虛謹慎嗎 "

『叄』 學奕文言文翻譯

《學奕》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有人)請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肆』 高中文言文翻譯。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從小就磨礪出高潔的節操,被州里人所飲佩,因品行孝順、正直,有敦厚、質朴、遜讓、節儉的美德而被提拔。太守宗資早已聽說范滂之名,請他出任郡中功曹,並把政事都交給他處理。范滂在職期間,嚴加整頓不良風氣。若有不孝順父母、不友愛兄弟、不遵循仁義之道的,一律清除、驅逐出官府,不與其共事。大力推舉那些品行卓異之人,選拔那些才高位卑的隱士。西平的李頌是范滂的外甥,官宦人家的後代,但他被鄉里的人所唾棄,中常侍唐衡托宗資關照李頌,宗資便任用李頌為官吏。范滂認為做官不是李頌的本性,就擱置這件事,不召見李頌。宗資拿他也沒辦法,只好遷怒於他人,於是棒打書佐朱零。朱零抬頭說:「范滂是主持公道的,他就好比用利刀去砍腐朽的東西一樣。今天寧肯被棒打而死,也不能違背范滂。」宗資這才作罷。郡中才能中等以下的人,沒有不怨恨范滂的,便共同指責范滂所用之人為「范黨」。
後來因牢 誣告(李膺)結黨對抗朝廷,范滂也受到牽連,被關押在黃門北寺牢獄內。獄中官吏對他說:「凡是犯法被關押在此的,都要先祭拜皋陶。」范滂說:「皋陶是賢者,古代的正直無私的大臣。倘若他知道我范滂無罪,將要到天帝那裡去替我申訴;倘若我有罪,祭他又有什麼好處!」因此,眾人也一同停止祭拜了。獄吏要拷打囚犯,范滂以同獄囚犯大多身體患病為由,就請求率先受格刑,於是與同郡袁忠爭著接受酷刑。桓帝派中常侍王甫按次序審問,范滂等人的手、足、頸都被鎖上木製刑具,用囊蒙頭,暴曬在階下受刑。其他在前面的人,有的對,有的不對,范滂、袁忠超越眾人來到前列。王甫責問道:「你作為國君臣子,不考慮盡忠報國,卻共同結成朋黨,互相褒揚提拔,評論朝廷,虛構一些沒有的事情,你們所有的陰謀策劃,都是想干什麼呢?都要以實招認,不得隱藏掩飾。」范滂回答說:「我聽孔子曾經說過,『見到善事便爭著去做,好像自己趕不上別人一樣,見到惡事便馬上躲避,好像手碰到了沸水一樣。目的是褒揚善人以及其高尚品德,鏟除惡人以及其污濁行為。』我認為這應是推行王政的人所願聽到的,並不知道什麼是結成朋黨。」王甫說:「你們互相提拔,互為唇齒,有志向不合的,就被你們排斥,你認為這樣做對嗎?」范滂情緒激昂,仰天嘆息道:「古人做好事,能使自身多福;今人做好事,卻身遭殺戮。我死之後,希望能埋在首陽山側,對上,我沒有辜負蒼天,對下,我無愧伯夷、叔齊。」王甫心懷哀憐,臉色變了。就一起給他們解除了刑具。
後來,范滂之事得到化解,南行還鄉。起初,范滂等人被關進監獄,尚書霍訁胥為他上書申訴。等到後來事情了結,范滂再到京城,前去拜訪霍
但不因為解救自己而道謝。有人責備范滂,范滂回答:「古時叔向負罪入獄,祁奚救了他,沒有聽說叔向有謝恩的話,也沒看到祁奚有自誇的神態。」最終他也沒去道謝。

『伍』 幫幫忙,翻譯成文言文!

武則天(624~705年),籍貫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生於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後,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兒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創造了"曌"(讀音"照"),這個字,意為"日月當空",並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武則天統治的前期,重用酷吏,嚴厲打擊反對他的元老重臣,勛貴舊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壟斷高官的局面。定都洛陽。690~705年在位。世人據其尊號「則天大聖皇帝」稱之為武則天(則,法則也,以為法則也。則天,即以天為法則,向上天學習,遵循上天的規律和要求的意思)。性巧慧,多權術。唐朝開國功勛武士彟的次女,生母楊氏是武士彟的續妻,隴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之女。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太宗稱其為「媚娘」。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中肯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武則天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家,顯赫的權勢,豪奢的生活,滋養了她無限量的權力欲。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武則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力,以達唯我是從的慾望,和以冷酷而不擇手段地去報復一切的心理。這一點在她以後從政乃至於「南面稱孤」的一系列政治斗爭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成為她一生功過參差的修養。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氏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太宗遂賜號「媚娘」。後結識李治。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發送長安感業寺削發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後,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常往來於感業寺,並於兩三年後重召則天入官,晉封為「昭儀」。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的斗爭中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後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後王氏,立則天為皇後的打算向褚遂良、長孫無忌等忠貞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且太宗崩時,曾言「佳兒佳婦」,不應廢王皇後。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等一些朝中奸佞的支持。後武則天親自殺死自己的女兒,嫁禍王皇後,迫使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後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後,冊立皇後後,武則天將王皇後、蕭淑妃手腳砍斷,醉骨,逼高宗逼死自己的親舅舅長孫無忌.
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後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 「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里,她廣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敵,貶尚書右僕射諸遂良,使其郁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無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結束。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風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託武後協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後。豈知機事不密, 「謀泄不果」,武後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後更為警覺。
武則天,長子李弘因病去世,次子李賢被流放(後殺害),三子被廢,四子待武則天登基後,改名武輪。
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後逐漸從幕後走向前台,竟與高宗同臨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後號天後,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後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後」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准備,採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武後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幹,武後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後則以皇太後名義臨朝稱制。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後。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原來連《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錄》中,卻定為姓氏的第一等,這並沒有改變門閥觀念,只是武則天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個表現。
再次,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為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向舉國表示自己大位一統至高無上的權力。武後的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許多士族官僚的反對。柳州刺史,唐初元勛徐世績之後徐敬業,召十數萬兵馬率先於揚州發難,駱賓王寫下名著一時的《討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沖在博州,越王李貞在豫州也相繼反武,舉兵討伐。則天武後對此毫不手軟,堅決鎮壓,在她的直接指揮下,這些叛亂很快平息,徐敬業、李沖、李貞等主要發難者,或死於戰場,或被捕殺,無一倖免。
恐怖的斬殺,廣泛的株連,充分地暴露出武後的冷酷果斷。
公元690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後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接著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則天武後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三十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麼,在稱帝之後的十餘年中,則更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
則天稱帝後,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0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在抗擊外來入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系方面,則天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谷數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范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當然,在武曌掌權近半個世紀的較長時期內,也有很多過失。她重用酷吏,獎勵告密。使不少污吏橫行一時。他們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於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雖然對武周政權的鞏固起過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響國家的治理和生產的發展。她放手選官,使官僚集團急劇。增大,官僚機構膨脹,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負擔。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這都不同程度影響和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這些錯誤和過失,畢竟是武則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夠排除萬難,在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年代,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武則天的每一項功績都伴隨著矛盾,正如林達先生所說的「每撒下一縷陽光,就投下一片陰影」。在武則天去世之後的一千多年裡,人們對她的評價是反反復復在變,如唐前期對她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比較正面;因為從唐中期開始儒學復興,到南宋程朱理學在中國占據了思想上的主導地位,所以從南宋開始對武則天的評價持續走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對於武則天的評價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到了近代由於女權運動的興起,人們又賦予武則天婦女解放的色彩了。
705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據林語堂先生《武則天正傳》,武則天一生共謀殺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連的親屬)。其中她自己的親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走狗)。這裡面有多少是該死的,有多少是冤案;有多少確為武則天所害,有多少是別人對武則天的誣陷,這筆賬,只好留給歷史學家慢慢去算了。CCTV《百家講壇》——蒙曼說唐之武則天,也有一些記載。

『陸』 翻譯一下這個文言文

周書王士良傳

【原文】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晉陽人也。後因晉亂,避地涼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歸魏,為敦煌鎮將。祖公禮,平城鎮司馬,因家於代。父延,蘭陵郡守。士良少修謹,不妄交遊。魏建明初,爾朱仲遠啟為府參軍事。歷大行台郎中、諫議大夫,封石門縣男。後與紇豆陵步藩交戰,軍敗,為步藩所擒,遂居河右。行台紇豆陵伊利欽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孫女。士良既為姻好,便得盡言,遂曉以禍福,伊利等並即歸附。朝廷嘉之,進爵晉陽縣子,尋進爵琅邪縣侯,授太中大夫、右將軍,出為殷州車騎府司馬。東魏徙鄴之後,置京畿府,專典兵馬。時齊文襄為大都督,以士良為司馬,領外兵參軍。尋遷長史,加安西將軍,徙封符壘縣侯。齊文宣即位,入為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仍總知並州兵馬事。俄除驃騎將軍、尚書吏部中。未幾,入為侍中,轉殿中尚書。頃之,復為侍中,除吏部尚書。士良少孤,事繼母梁氏以孝聞。及卒,居喪合禮。文宣尋起令視事,士良屢表陳誠,再三不許,方應命。文宣見其毀瘠,乃許之。因此卧疾歷年,文宣每自臨視。疾愈。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揚人物。士良與尚書令趙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國,但有一介之善者,無不以聞。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師,復除侍中,轉太常卿,尋加開府儀同三司,出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護聯突厥發北齊,權景宣以兵圍豫州,士良舉城降。授大將軍、小司徒,賜爵廣昌郡公。尋除荊州總管,行荊州刺史。復入為小司徒。俄除鄜州刺史。士良去鄉既久,得臨本鄉,耆老故人猶有存者,遠近咸以為榮。加授上大將軍。以老疾乞骸骨,優詔許之。開皇元年卒,時年八十二。

【譯文】

王士良,字君明,他的祖先是太原郡晉陽縣人。後來因為晉代戰亂,避難到了涼州。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平定沮渠氏,(他的)曾祖王景仁歸附了北魏,擔任了敦煌鎮將。(他的)祖父王公禮,(擔任了)平城鎮司馬,於是在代郡安家。(他的)父親王延,(擔任)蘭陵郡守。王士良少時就處事謹慎,恪守禮法,不隨便(與人)交往。北魏建明初年,(王士良)被爾朱仲遠啟奏擔任府參軍事。(王士良)歷任大行台郎中、諫議大夫,晉封石門縣男爵。後來與紇豆陵步藩交戰,失敗,被步藩捉住,於是移居在河右。行台紇豆陵伊利欽服他的才能,提拔他擔任右丞,(並)把自己的孫女嫁給他。王士良既然(與他)結為姻親關系,便對他知無不言,於是就跟他講明利害關系,伊利等人就一起歸附了(北魏)。朝廷嘉獎他,晉封晉陽縣子爵,不久晉封琅邪縣侯爵,授任太中大夫、右將軍,出京擔任殷州車騎府司馬。東魏遷都鄴城之後,設置京畿府,(任命王士良)專門掌管兵馬。當時齊文襄做大都督,任命王士良擔任司馬,兼任外兵參軍。不久升任長史,加封安西將軍,又轉而晉封符壘縣侯爵。北齊文宣帝(高洋)即位,(王士良)入京擔任給事黃門侍郎,兼任中書舍人,仍然總管並州兵馬事。不久授任驃騎將軍、尚書吏部中。不久之後,入京擔任侍中,轉任殿中尚書。不久,又擔任侍中,授任吏部尚書。王士良少時喪父,侍奉繼母梁氏因孝順聞名。到(繼母)去世時,守孝合乎禮節。文宣帝不久起用他令他視事,王士良屢次上表表達(盡孝)的赤誠之心(拒絕出仕做官),皇帝再三不答應,他才答應詔令。文宣帝看到他因居喪過哀而極度瘦弱,就答應了他(的請求)。(王士良)因此卧病多年,文宣帝常常親自去看望他。(後來慢慢)病癒。孝昭帝(高演)即位,派遣三道使訪求提拔人才。王士良與尚書令趙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別巡視郡國,只要有一個符合要求的人才,無不稟告皇帝。到了武成帝初年,授任太子少傅、少師,又授任侍中,轉任太常卿,不久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出京擔任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564),宇文護聯合突厥攻打北齊,權景宣待兵圍困豫州,王士良帶領全城投降。授任大將軍、小司徒,賜廣昌郡公爵。不久授任荊州總管,兼任荊州刺史。又入京擔任小司徒。不久授任鄜州刺史。王士良離開故鄉已經很久,(如今)得以回到原籍,鄉里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紳、老朋友還有在世的,遠近之人都認為(這是)特別榮耀的事。(後來又)加授上大將軍。(後)因年老有病請求辭官回鄉,朝廷特別下達褒美嘉獎的詔書答應(了他的請求)。開皇元年(581)去世,享年82歲。

【注釋】

1、修謹:謂行事或處世謹慎,恪守禮法。《南史·袁泌傳》:「字文洋,清正有干局,容體魁岸,志行修謹。」《明史·陸培傳》:「少負俊才,有文名,行誼修謹,客華亭,嘗卻奔女於室雲。」

2、居喪:猶守孝。處在直系尊親的喪期中。《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居喪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謂不度。」《禮記·曲禮下》:「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喪復常,讀樂章。」唐韓愈《馬府君行狀》:「女子二人,在室,雖皆幼,侍疾居喪如成人。」《紅樓夢》第64回:「賈珍、賈蓉此時為理法所拘,不免在靈旁藉草枕苫,恨苦居喪。」巴金《秋》一:「姑母因五叔在居喪期中將喜兒收房……心中有些不滿。」

3、視事:就職治事。多指政事言。《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饗諸北郭,崔子稱疾,不視事。」唐元稹《贈太保嚴公行狀》:「疾告久之,有司上言:百日不視事,當絕俸。」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錦瑟》:「生喜得所。黎明,早起視事,錄鬼籍。」何其芳《街》:「新校長和著其他的人一塊兒到學校里視事。」

4、陳誠:表達出一片赤誠之心。漢董仲舒《詣丞相公孫弘記室書》:「近而不言為諂,遠而不言為怨。故輒披心陳誠,仲舒叩頭死罪死罪。」漢王逸《九思·守志》:「伊我後兮不聰,焉陳誠兮效忠。」三國魏嵇康《卜疑》:「先生曰:『吾寧發憤陳誠,讜言帝庭,不屈王公乎?』」

5、毀瘠:也作「毀眥」「毀胔」。因居喪過哀而極度瘦弱。《荀子·禮論》:「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帶之,相高以毀瘠,是奸人之道也,非禮義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將以有為者也。」《後漢書·東海恭王彊傳》:「(孝王臻)及弟蒸鄉侯並有篤行,母卒,皆吐血毀眥。」《後漢書·彭城靖王恭傳》:「(劉和)性至孝,太夫人薨,行喪陵次,毀胔過禮。」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執喪累年,毀瘠如禮。」《明史·張棟傳》:「母卒,年已六十,毀瘠廬墓,竟卒於墓所。」

6、卧疾:卧病。南朝宋謝靈運《齋中讀書》詩:「卧疾豐暇豫,翰墨時間作。」《北史·李暉傳》:「嘗卧疾期年,文帝憂之,賜錢一千萬,供其葯石之費。」前蜀韋庄《卧重疾有題》詩:「與君同卧疾,獨我漸彌留。」宋洪邁《夷堅丙志·錢大夫妻》:「其後卧疾,有發語於冥暗中,自言為亡妾某人,具道欲殺陳之意。」

7、臨視:親臨省視。指尊貴者看望地位卑下者。《漢書·蕭何傳》:「上親自臨視病。」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唐韓愈《順宗實錄一》:「德宗憂戚,形於顏色,數自臨視。」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爭解元》:「行鄉飲之禮,常率賓佐臨視,拳拳然有喜色。」宋洪邁《夷堅丙志·常熟圬者》:「吳人之俗,每覆瓦時,雖盛暑,亦遣子弟親登其上臨視,蓋懼此也。」《清史稿·高宗紀三》:「乙酉,上奉皇太後臨視織造機房。」

8、搜揚:也作「搜敭」。訪求舉拔。三國魏曹植《文帝誄》:「思良股肱,嘉昔伊呂,搜揚側陋,舉。」《舊唐書·薛登傳》:「或明制才出,試遣搜敭,驅馳府寺之門,出入王公之第。」宋曾鞏《正長各舉屬官詔》:「非獨搜揚幽滯,庶幾為官得人。」清吳偉業《送宛陵施愚山提學山東》詩之一:「兵火獨搜揚,重見鍾離意。」

9、耆老: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紳。

(1)老年人。《禮記·王制》:「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漢書·朱博傳》:「門下掾贛遂耆老大儒,教授數百人,拜起舒遲。」唐王翰《飲馬長城窟行》:「問之耆老何代人?雲是秦王築城卒。」《新唐書·儒學傳下·褚無量》:「(無量)以耆老,隨仗聽徐行,又為設腰輿,許乘入殿中。」

(2)年老。《漢書·宣帝紀》:「朕惟耆老之人,發齒墮落,血氣衰微,亦亡暴虐之心。」宋葉適《宋杜君墓誌銘》:「如君之安於一丘,而能自信獨樂,耆老不倦,以盡其死,是可賢也。」

(3)老成人。《禮記·檀弓上》:「魯哀公孔子曰:『天不遺耆老,莫相予位焉。』」陳澔集說:「言天不留此老成,而無有佐我之位者。」

(4)特指致仕卿大夫。《禮記·王制》:「耆老皆朝於庠。」鄭玄註:「耆老,鄉中致仕之卿大夫也。」

(5)指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紳。《水滸傳》第94回:「兩縣耆老率領百姓,牽羊擔酒,獻納城池。」《文明小史》第37回:「那諸城的百姓……聽見新官到任,而且為著這件事來的,內中就推出幾箇耆老來見新官。」

(6)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中稱能言善辯者。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夷中有桀黠能言議屈服種人者,謂之耆老。其所議論,謂之夷經。」

10、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請退職,意謂使骸骨得歸葬故鄉。《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復治東阿,願乞骸骨,避賢者之路。」《漢書·趙充國傳》:「充國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罷就第。」《明史·錢習禮傳》:「復上章乞骸骨,乃得歸。」亦省作「乞骸」。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下》:「大司空彭宣專權,乞骸。」唐權德輿《送崔諭德致政東歸》詩:「乞骸歸故山,累疏明深衷。」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司馬》:「後司馬乞骸歸,塞上復警。」

11、優詔:褒美嘉獎的詔書。《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蒼)聲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歸職……帝優詔不聽。」《南齊書·張欣泰傳》:「上書陳便宜二十條,其一條言宜毀廢塔寺。帝竝優詔報答。」唐白居易《唐贈尚書工部侍郎張公神道碑銘》:「優詔褒美,特授密縣主簿。」張際亮《遷延》詩:「捷書互報中朝賀,優詔仍蒙上賞頒。」

『柒』 文言文翻譯

【原文】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爭功,未得行封。上居南宮,從復道上見諸將往往耦語,以問張良。良曰:」陛下與此屬共取天下,今已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愛,所誅皆平生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為不足用遍封,而恐以過失及誅,故相聚謀反耳。」上曰:」為之奈何?」良曰:」取上素所不快,計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三月,上置酒,封雍齒,因趣丞相急定功行封。罷酒,群臣皆喜,曰:」雍齒且侯,吾屬亡患矣!」
【譯文】高帝已經封賞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餘的人日夜爭功,一時決定不下來,便沒能給予封賞,高帝在洛陽南宮,從天橋上望見將領們往往三人一群兩人一夥地同坐在沙地中談論著什麼。高帝說:」這是在說些什麼呀?」留侯張良道:」陛下不知道嗎?這是在圖謀造反啊!」高帝說:」天下新近剛剛安定下來,為了什麼緣故又要謀反呢?」留侯說:」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這班人奪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賞的都是像蕭何、曹參這樣的您自己親近喜愛的老友,所誅殺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視怨恨的人。現在軍吏們計算功勞,認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劃作封國也不夠全部封賞的了,於是這幫人就害怕陛下對他們不能全部封賞,又恐怕因往常的過失而被猜疑以至於遭到誅殺,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圖謀造反了。」高帝於是擔憂地說:」這該怎麼辦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惡、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誰啊?」高帝說:」雍齒與我有舊怨,他曾經多次令我困窘羞辱。我想殺掉他,但由於他功勞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說:」那麼現在就趕快先封賞雍齒給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齒受封,這樣一來,群臣也就人人都對自己能受封賞堅信不疑了。」高帝這時便置備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並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論定功勞進行封賞。群臣們赴宴之後,都很高興,說:」雍齒尚且被封侯,我們這些人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望採納噢
~

『捌』 延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人名,文言文中有很多叫「延儒」的人。如:延儒以罪輔馮銓力得再召;延儒等請令補牘,從之;及延儒罷,體仁援益力。
2、述賓短語。延:聘請;儒:有學識的人。延儒:聘請有學識的人。

『玖』 文言文翻譯!!

孟軻,是鄒國人。他曾跟著子思的弟子學習。當通曉孔道之後,便去游說齊宣王,齊宣王沒有任用他。於是到了魏國,梁惠王不但不聽信他的主張,反而認為他的主張不切實情,遠離實際。當時,各諸侯國都在實行變革,秦國任用商鞅,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楚國、魏國也都任用過吳起,戰勝了一些國家,削弱了強敵;齊威王和宣王舉用孫臏和田忌等人,國力強盛,使各諸侯國都東來朝拜齊國。當各諸侯國正致力於「合縱連橫」的攻伐謀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賢能的時候,孟子卻稱述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遊的那些國家的需要。於是就回到家鄉與萬章等人整理《詩經》、《書經》,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在他之後,出現了學者鄒子等人。
齊國有三個鄒子。在前的叫鄒忌,他借彈琴的技藝得以求見齊威王,隨後便參與了國家政事,封為成侯並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時代要早於孟子。
第二個叫鄒衍,生在孟子之後。鄒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國之權的諸侯們越來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不象《詩經·大雅》所要求的那樣先整飭自己,再推及到百姓了。於是就深入觀察萬物的陰陽消長,記述了怪異玄虛的變化,如《終始》、《大聖》等篇共十餘萬字。他的話宏大廣闊荒誕不合情理,一定要先從細小的事物驗證開始,然後推廣到大的事物,以至達到無邊無際。先從當今說起再往前推至學者們所共同談論的黃帝時代,然後再大體上依著世代的盛衰變化,記載不同世代的凶吉制度,再從黃帝時代往前推到很遠很遠,直到天地還沒出現的時候,真是深幽玄妙不能稽考而追究它的本源。他先列出中國的名山大川,長谷、禽獸,水土所生的,各種物類中最珍貴的,一概俱全,並由此推廣開去,直到人們根本看不到的海外。他稱述開天闢地以來,金、木、水、火、土的五種德性相生相剋,而歷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與它們相配合。天降祥瑞與人事相應就是這樣的。他認為儒家所說的中國,只不過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罷了。中國稱做「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內又有九州,就是夏禹按次序排列的九個州,但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數目。在中國之外,像是赤縣神州的地方還有九個。這才是所謂的九州了。在這里都有小海環繞著,人和禽獸不能與其他州相通,像是一個獨立的區域,這才算是一州。像這樣的州共有九個,更有大海環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邊際了。鄒衍的學說都是這一類述說。然而,總括它的要領,一定都歸結到仁義節儉,並在君臣上下和六親之間施行,不過開始的述說的確泛濫無節了。王公大人初見他的學說,感到驚異而引起思考,受到感化,到後來卻不能實行。
因此,鄒衍在齊國受到尊重。到魏國,梁惠王遠接高迎,同他行賓主的禮節。到趙國,平原君側身陪行,親自為他拂試席位。到燕國,燕昭王拿著掃帚清除道路為他作先導,並請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學習,還曾為他修建碣石宮,親自去拜他為老師。他作了《主運》篇。鄒衍周遊各國受到如此禮尊,這與孔丘陳蔡斷糧面有飢色,孟軻在齊、梁遭到困厄,豈能是相同的嗎!從前周武王用仁義討伐殷紂王從而稱王天下,伯夷寧肯餓死不吃周朝的糧食;衛靈公問作戰方陣,孔子卻不予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趙國,孟軻卻稱頌太王離開邠(Bīn,賓)地的事跡。這些有名人物的做法,難道是有意迎合世俗討好人主就算了嗎?拿著方榫頭卻要放入圓榫眼,哪能放得進去呢?有人說,伊尹背著鼎去給湯烹飪,卻勉勵湯行王道,結果湯統一了天下;百里奚在車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稱霸諸侯。他們的做法都是先投合人主的意願,然後引導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上去。鄒衍的話雖然不合常理常情,或許有伊尹負鼎、百里奚飯牛的意思吧?
從鄒衍到齊國稷下的諸多學士,如淳於髡(kūn,昆)、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鄒奭等人,各自著書立說談論國家興亡治亂的大事,用來求取國君的信用,這些怎能說得盡呢?
淳於髡,是齊國人。見識廣博,強於記憶,學業不專主一家之言。從他勸說君王的言談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嬰直言敢諫的為人,然而實際上他專事察顏觀色,揣摩人主的心意。一次,有個賓客向梁惠王推薦淳於髡,惠王喝退身邊的侍從,單獨坐著兩次接見他,可是他始終一言不發。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責備那個賓客說:「你稱贊淳於先生,說連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等到他見了我,我是一點收獲也沒得到啊。難道是我不配跟他談話嗎?到底是什麼緣故呢?」那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於髡。淳於髡說:「本來么。我前一次見大王時,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馬上;後一次再見大王,大王的心思卻用在了聲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語。」那個賓客把淳於髡的話全部報告了惠王,惠王大為驚訝,說:「哎呀,淳於先生真是個聖人啊!前一次淳於先生來的時候,有個人獻上一匹好馬,我還沒來得及相一相,恰巧淳於先生來了。後一次來的時候,又有個人獻來歌伎,我還沒來得及試一試,也遇到淳於先生來了。我接見淳於先生時雖然喝退了身邊侍從,可是心裡卻想著馬和歌伎,是有這么回事。」後來淳於髡見惠王,兩人專注交談一連三天三夜毫無倦意。惠王打算封給淳於髡卿相官位,淳於髡客氣地推辭不受便離開了。當時,惠王贈給他一輛四匹馬駕的精緻車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鎰黃金。淳於髡終身沒有做官。
慎到,是趙國人。田駢、接子,是齊國人。環淵,是楚國人。他們都專攻黃帝、老子關於道德的理論學說,對黃老學說的意旨進行闡述發揮。所以他們都有著述,慎到著有十二篇論文,環淵著有上、下篇,田駢、接子也都有論著。
鄒奭,是齊國幾位鄒子中的一個,他較多地採用鄒衍的學說來著述文章。
當時齊王很賞識這些學士,從淳於髡以下的人都任命為列大夫,為他們在人來人往的通衢大道旁建造住宅,高門大屋,以示對他們的尊崇和偏愛。以此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宣揚齊國最能招納天下的賢才。

荀卿,是趙國人。五十歲的時候才到齊國來游說講學。鄒衍的學說曲折誇大而多空洞的論辯;鄒奭的文章完備周密但難以實行;淳於髡,若與他相處日久,時常學到一些精闢的言論。所以齊國人稱頌他們說:「高談闊論的是鄒衍,精雕細刻的是鄒奭,智多善辯,議論不絕的是淳於髡。」田駢等人都已在齊襄王時死去,此時荀卿是年最長,資歷深的宗師。當時齊國仍在補充列大夫的缺額,荀卿曾先後三次以宗師的身分擔任稷下學士的祭酒。後來,齊國有人毀謗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國,春申君讓他擔任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卿被罷官,便在蘭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學生,後來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惡亂世的黑暗政治,亡國昏亂的君主接連不斷地出現,他們不通曉常理正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賜福去災,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於瑣碎禮節,再加上莊周等人狡猾多辯,敗壞風俗,於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動的成功和失敗,編次著述了幾萬字的文章便辭世了。死後就葬在蘭陵。
當時趙國也有個公孫龍,他曾以「離堅白」之說,同惠施的「合同異」之說展開論辯,此外還有劇子的著述;魏國曾有李悝,他提出了鼓勵耕作以盡地力的主張;楚國曾有屍子、長盧,齊國東阿還有一位吁子。自孟子到吁子,世上多流傳著他們的著作,所以不詳敘這些著作的內容了。
墨翟,是宋國的大夫,擅長守衛和防禦的戰術,竭力提倡節省費用。有人說他與孔子同時,也有人說他在孔子之後。

熱點內容
師德事跡簡要 發布:2024-11-01 11:16:50 瀏覽:24
班主任設備 發布:2024-11-01 10:39:53 瀏覽:384
七八年級數學 發布:2024-11-01 10:37:56 瀏覽:863
什麼是烏木 發布:2024-11-01 03:59:52 瀏覽:119
顧丹老師 發布:2024-11-01 03:47:18 瀏覽:145
大學班主任班會 發布:2024-11-01 03:47:09 瀏覽:579
婦科唐老師 發布:2024-11-01 01:57:00 瀏覽:268
交往教學論 發布:2024-11-01 01:39:57 瀏覽:456
教師統招 發布:2024-11-01 00:00:29 瀏覽:40
全金屬手機有哪些 發布:2024-10-31 23:58:19 瀏覽: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