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美術家
名家美術非常不錯,地址在碼頭小區,進小區大門,右邊在三樓
『貳』 莆田籍藝術家有關資料
根雕藝術家鄭碩希
鄭碩希先生1956年生長在閩中仙游,少年時期他就懷抱著藝術家的夢想,從孩提時代就開始圍在當美術教師的母舅邵世霖先生身旁學習繪畫。青年時代他響應黨的號召,獻身閩北支援山區建設,受聘在閩北山區一家工藝美術廠擔任木雕技術員兼傳統圖案設計員。閩北山多樹多,工作之遐他經常肩上扛著一把小山鋤,一頭扎進山裡,從泥土裡刨出幾截樹根,雕琢一些小工藝品當擺設,偶爾也送幾個與朋友一起賞玩。1980年他的根雕作品首次在建陽地區工藝品展銷會上一展風采。1986年他從閩北調回仙游縣工藝廠擔任木雕工藝師,從此與木雕、根雕、泥塑結下了不解之緣。
鄭碩希製作的根雕,充溢著濃重的自然美,他注重從根雕的形、神、意、趣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精心揣摩,博採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認為根雕是一門奇巧結合、天人合一的造型藝術,主張植根自然,因材施藝,盡量保持樹根的自然形態與天然神韻,融自然美與藝術美於一體。近年來,他創作的許多根雕作品為美、日、新、港、台根藝愛好者所收藏,作品多次在莆田、泉州、福州、廈門及省外展出。1994年盆景《醉八仙》、《達摩面壁》、《蘇武牧羊》在「中國花卉盆景」雜志發表, 1996年根雕《騰飛》榮獲福建省首屆根雕精品展金獎,緊接著他的另一個根雕作品《鍾馗》又在1996年11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根雕藝術節優秀作品展上獲得了「佳作獎」, 1997年9月在江蘇省常州市舉辦的97中國根雕藝術博覽會上他又獲得了優秀作品獎。東南電視台、莆田電視台相繼拍攝並播出了介紹鄭碩希根雕藝術的專題報道,1996年新編《仙游縣志》也刊登了鄭碩希的根雕作品照片和藝術成就簡介。
1997年,鄭碩希先生當選為仙游縣花卉盆景協會副會長,並加入了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根雕委員會會員、福建省花卉協會根雕委員會理事。近年來,鄭碩希先生被聘為仙游龍威工藝品有限公司工藝美術師,專心從事雕塑和泥塑創作,相繼為台灣、日本、馬來西亞製作了一批仿古代青銅器時期的寶鼎、香爐等工藝品,受到海外同行的贊揚。
2 風采依舊 痴心不改——記莆仙戲表演藝術家阿妹丕
說起黃寶珍,也許沒有多少人知道,可要說唱莆仙戲的「阿妹丕」
,老一輩的人那是最熟悉不過的了。因為她那絕無僅有的「金嗓子」曾
伴隨他們走過了半個多世紀。
三四十年代莆田的戲班有幾十個,城鄉居民最大的娛樂就是赴廟會
看戲。小時候的阿妹丕又矮又瘦,為了吃飽飯,家裡人送她去戲班,可
許多戲班都不願收留她。後來有一天母親帶阿妹丕到闊口去看戲,戲班
名叫「新移風」戲班,班裡有一樂師鼓手雷澄清,見阿妹丕喜歡莆仙戲
,問她會不會唱戲,阿妹丕說會唱《望故鄉》、《萬牌令》,一曲未唱
完,吸引了許多人圍過來聽,大家都鼓起掌來。雷澄清聽後說人小嗓門
倒不錯,就去跟戲班班主講收阿妹丕進戲班。班主一試後當場同意,馬
上挑了三擔大米到阿妹丕家,這樣阿妹丕就進了「新移風」戲班,當時
叫做「落棚」。恰巧,戲班中有一旦角生了急病無法上台演出,班主叫
阿妹丕頂上了,那年她才12歲。
阿妹丕的啟蒙教師是當時著名的男旦吳金松(莆田人叫「烏松」)
,後來又拜雷澄清、陳金標、肖祖植、車盛春、黃文棟等這些戲劇前輩
為師,加上自己又勤學苦練,原本學戲天份就高的阿妹丕學會了各種演
藝,精於閨門、青衣,兼通武旦、小旦等。真正使她成名的是唱腔。過
去唱戲都在鄉下露天舞台上,沒有擴音器,沒有話筒,但是阿妹丕一唱
,全場都可以聽到,別人唱戲往往出台二三場聲音就會沙啞下來,但妹
丕的聲音比較有耐久性,渾圓悠揚,餘音繞梁,三日不散。戲迷們都說
:看戲、聽戲,還是聽妹丕唱戲。「金嗓子」阿妹丕漸漸地在同行當中
小有名氣了。回想過去,阿妹丕謙虛地說:「過去我不懂什麼哆來咪,
真正會演戲是在解放後,跟許多有文化的老師學習得來的。」1957年3
月,才念了四年小學的黃寶珍被文化部授予高級知識分子稱號時,她說
作夢也沒有想到有這一榮譽,通知開會都不敢去參加。從1953年至196
3年十年間,阿妹丕不斷獲得華東、省、地、縣級演出的優秀獎。這是
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她的表演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文革中年僅32歲的阿妹丕被迫告別了她心愛的舞台,直到1979年她
復出時已經47歲了。人生最寶貴的一段時間消亡了,當得知中央文化部
研究所來莆田拍戲曲資料時,年近知命之齡的阿妹丕心情十分激動,重
著戲裝,粉墨登場,拍了《百花亭》和《千里送》。行家們評價說阿妹
丕的曲牌唱腔還是那麼經久耐聽,悠揚綿長,科介動作依然嫻熟到位,
婉轉有味,一致公認音色滋潤,吐字清晰,音域寬廣,韻味醇厚,堪稱
莆仙戲劇界一大代表。
1980年,阿妹丕應邀到莆仙戲一團演出《米米蘭思妻》,這是莆仙
戲擱了十五年後首次排演古裝戲,人們知道消息後,天天有滿屋子的人
觀看排練。首次出棚那一天,地點是在人民影劇院,本來是只演一場給
人大代表觀看的,結果觀眾要求再看的願望太強烈了,一場接著一場,
場場爆滿,一直演了十七場。戲迷們都說:還是妹丕唱的戲原汁原味。
那時正逢冬季,天氣寒冷,唱到最後,已47歲的阿妹丕漸感體力不支,
嗓子也因過度勞累而喑啞才作罷。憶起當年盛況,如今已六十七歲的阿
妹丕還會象小孩子那樣拍手稱快:「我這人事業心重,對觀眾太有感情
了。觀眾們那麼想看,我也就一場接一場演下去了。記得當時梧塘有一
老人家,鬍子白白的,拄了根拐杖,趕來跟我說,阿妹丕你要再演戲的
話,他要再活幾年。結果他沒有票,怎麼辦呢,我就搬了張凳子在過道
邊讓他看。還有幾位老太太特意找到我說,她們本來牙齒都掉光了,現
在我再唱戲了,她們要多活幾年看我的戲。特別讓我感動的是,當時《
米米蘭思妻》演了多場後,劇本翻得都爛了,有一張掉了找不到,結果
接不下去了,由於年紀漸大我忘了其中四句台詞,心裡很著急。後來市
場上有一個炸豆腐的跟我說,那四句詞她記得,她就背給我聽。她說她
天天都會放下生意來聽我唱《米 米蘭思妻》,都會背了。我聽了呀眼
淚都快掉下來。」
如今這位「文革」前就享受高級知識分子待遇的老藝術家領的仍是
四百多元的工人工資,對此,阿妹丕毫無怨言。她所憂心的是她師輩的
一代老藝術家大都仙逝,而跟她同輩的也已屈指可數了,如果再不採取
一些有力的措施,把我們莆仙戲的傳統藝術精華保留和傳承下去,正如
她的聲樂老師黃文棟先生所說的:「有愧於祖宗、我們的師傅,有愧於
培養我們的黨,有愧於熱愛我們的觀眾」。為此,她也記不清多少次來
到黃文棟老師家,商量出一套老藝術家們的VCD專輯。雖說資金來源尚
無著落,但他們堅信憑著自己的一股熱情,一份執著,能出多少出多少
,一定要把這件事做成功,這樣給子孫留下的是不可估量的財富。
莆田市藝術學校的發展也時刻牽掛在阿妹丕的心上。時不時地她都
會到藝校去看看,指導指導學生。經常地她會約黃文棟老師一起去,而
在藝校也總會碰到自己以前的老搭檔或老朋友,加上校長陳星火是自己
的弟子,阿妹丕在藝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和溫馨。特別是看著那些
小演員壓腿,走場,她總會陷入沉思之中。1981年,莆田縣藝校張榜招
生時,50個招生名額,報名的卻有三千多人,盛況空前絕後。現在全國
各地許多劇種都在不斷改革發展中,莆仙戲這個曾被譽為南戲的「活化
石」更應該不斷發揚光大。趁自己和其他老藝人還在,要把自己的表演
藝術傳承下去,後繼有人。她十分高興地聽校長陳星火介紹說今年已經
向省里爭取擴招,要招60名,她願意把自己所學的全部教給小學員們,
她更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來關心和支持莆仙戲的發展事業,讓莆
仙戲這株藝苑奇葩在百花園中永煥異彩!
『叄』 莆田有那些民間藝術啊!!
滿園盛開藝術花莆田縣民間藝術漫話nbsp;nbsp;鄉情濃郁的民間音樂nbsp;nbsp;莆田民間音樂藝術源於唐,器樂古老,曲牌豐富,是研究我國南曲的活化石。歷代流傳下來的既有原始的民歌,粗獷的鑼鼓曲,也有優美高雅的戲曲音樂,十音八樂,大鼓吹、典禮音樂、法事音樂等等,好似一座藝術大園圃。現存大小曲牌1300多個,長短歌詞800多首。據統計,全縣現有民間十音八樂隊300多隊,男女車鼓600多隊,大鼓吹100多隊,這支源自民間,植根於民間,活躍在民間的群眾自發藝術團體,群眾自娛自樂的文藝大軍,為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繁榮和發展群眾文化事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做出積極的貢獻。在此基礎上,我們積極做好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創新工作,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別是「文枕琴」、「鑼鼓經」的挖掘、改革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改革後的文枕琴,曾晉京參加全國民族器樂曲比賽,取得了成功,在首都音樂界引起了轟動,榮獲創作和演奏二等獎。我們組織創作、演奏的民間音樂,如「荔鄉春暉」、「湄嶼潮音」、「港灣遐思」、「元宵樂」、「蘭水歡歌」等在省文化廳舉辦的賽事活動中,都獲得一定檔次的獎勵。1993年,《媽祖頌》音帶系列的公開出版發行,對於豐富媽祖文化的內涵,溝通海峽兩岸同胞的感情,連結世界華裔的鄉情,促進閩台文化藝術的雙向流動和推動中外文化交流都產生極大的影響,起到重要的作用。1997年9月,我們組織創作排練的少兒二胡齊奏,在福建省第八屆音樂舞蹈節上,獲得金獎,民樂合奏《心頌》、《媽祖寶島行》獲得銀獎,少兒笛子獨奏獲得表演獎等六個重獎。1999年11月,莆田縣文化館少兒民樂隊創作演奏的二胡齊奏《壺蘭抒懷》榮獲第九屆全國「群星獎」銀獎。我們已經完成了《民間器樂曲集成》、《民間音樂集成》的編寫任務,並已經省驗收。1987年,我們還受到文化廳的表彰。nbsp;nbsp;nbsp;nbsp;nbsp;絢麗多彩的民間舞蹈nbsp;nbsp;莆田民間舞蹈絢麗多彩,風格獨特。它和民間音樂一樣,保持有百戲的許多痕跡,而且都是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為主的群眾文化活動這一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就表演性質而言,歷代流傳下來的有生活、迎神、法事,以及戲曲舞蹈諸類。我們已完成省下達的六個《民間舞蹈集成》的編寫任務,並收入省卷和國家編印的優秀民舞集成卷之中。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對一些傳統民間舞蹈節目,進行整理、加工,展示在民間舞蹈藝術的舞台上。除了六十年代就已風靡在我國舞蹈藝術舞台上的保留節目《走雨》、《燒土舞》外,近年來,創作演出了獨舞《梅魂》,群舞《龍燈游》、《湄女情》等一批優秀的民間舞蹈節目,都曾獲得福建省文化廳的獎勵。我們經過整理、創新後的廣場藝術《九鯉舞》,1992年做為民舞集成的藝術精品,參加福建省首次展演,獲得了優秀表演獎和優秀組織獎。1997年9月,創作排練的民間舞蹈《相逢離別情》,獲得福建省八屆音舞節的表演獎。此外,150人表演的廣場舞蹈《龍鳳呈祥》,演出後,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專家的一致好評。nbsp;nbsp;nbsp;nbsp;生動豐富的莆田曲藝nbsp;nbsp;莆田的曲藝主要有方言俚歌、山歌、快板、答歌橋、答嘴鼓、獨腳戲等10多種表現形式,流行於全縣。這些民間曲藝遺產非常豐富,它們源於鄉土,植根於民間,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和藝術生命力。這些民間曲藝所反映的內容,絕大多數是長篇的歷史和民間故事,從故事中反映出人民的愛和恨,它有力地鞭撻了封建社會,熱情歌頌了歷代人民在反侵略反迫害斗爭中的英勇事跡。還有一些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民間曲藝,還被搬上曲藝舞台,不僅在農村演唱,而且還赴省和赴京演出。特別是俚歌,曾一度轟動了全國曲壇。改革開放以來,表演唱《一個魚簍》、俚歌表演唱《春遊樂》、山歌表演唱《荔鄉新贊》等曲藝節目,先後參加福建省文化廳舉辦的會演和展演活動,都取得成功,獲得較好的獎勵。我們已完成了省下達的《曲藝志》和《曲藝集成》的編寫任務,並已送審。nbsp;nbsp;莆田縣是一塊民間藝術積淀十分深厚的沃土。唐代的「魚龍百戲」,古老的攤舞,至今仍可以在民間舞蹈的遺存中尋覓到蹤影。《棕橋舞》、《九鯉舞》、《弄五獸》、《皂隸舞》等,都是唐宋古舞的遺響;古色古香的莆田民間音樂和戲曲早在宋代就很流行。十音八樂和莆仙戲藝術遺產在偉大的新時期中更是大放光華;具有深厚群眾基礎和藝術生命力的民間曲藝,充滿勃勃生
『肆』 莆田名人
巍巍壺公山,清清蘭溪水。壺公山水孕育著這片神奇的土地。地靈則人傑,自陳朝鄭露「開莆來學」,這里便是人才的搖籃。
莆田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曾被譽為「海濱鄒魯」、「文獻名邦」。自唐以來1200多年間,涌現出2345多名進士,12名狀元,14名宰相。有98人在中國二十四史中立傳,有99部興化人的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有「一家九刺史」、「一門五學士」、「一戶六進士」、「一科兩狀元」、「魁亞占雙標」、「兄弟兩宰相」、「六部尚書佔五部」、「父子兄弟同朝為官」的風流佳話。他們恰似燦爛的群星,在歷史的銀河裡閃爍,各領風騷,垂範後人。
唐 ● 宋
林披(公元733 - 802年) 字茂則、茂彥,號師道,莆田縣人。唐天寶十一年(752年),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康州(今廣東德慶)刺史,貶臨汀郡曹椽,改臨江(今四川忠縣)令。後授臨汀別駕知州事。官終檢校太子兼蘇州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刺史,世號「九牧林家」。
徐寅(生卒年不詳) 字昭夢,荔城區人。唐乾寧元年(894)舉進士,梁開平元年(907)再試進士,中第一名。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三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太祖怒削其名籍。東歸,閩王審知禮聘入幕,官秘書省正字。後歸鄉隱居。有《徐正字集》、為清代《四庫全書》收錄,詩亦收錄於《全唐詩》中。
黃滔(公元840 - 911年) 字文江,荔城區人。唐乾寧二年(895)登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因宦官亂政,憤然棄職回鄉。王審知主閩,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是晚唐著名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一百多首。還編輯唐代福建人詩作總集《泉山秀句集》30卷,對保護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學家,人稱閩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黃御史集》被收錄於《四庫全書》和《叢書集成》中。
翁承贊(公元859 - 932年) 字文堯,祖居莆田縣興福里竹嘯庄(今北高鎮竹庄村),後移居漆林里(今屬福清縣新厝鄉七林村)。唐大中十三年(859年)生。唐乾寧三(896年),承贊以進士第三人被選為探花使。擢博學宏詞科,授京兆尹參軍,累遷右拾遺,戶部員外郞。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自立,國號梁,以承贊為右諫議大夫。開平四年(910年),又以承贊為冊禮使,冊封王審知為閩王,承贊次為王審知所賞識。其從子乾度,官左補闕,乾度有子六人:處厚、處恭、處易、處朴、處廉、處休,相繼於宋建隆(960~963年)、開寶(968~976 年)、雍熙年間(948~987年)進士及第。時稱「六桂聯芳」。宋時建有「六桂祠」至今尚存(在今黃石鎮清中村)。
陳洪進(公元914 - 985年) 字濟川、致先,仙游縣楓亭人。行伍出身,投泉州指揮使留從效手下,以軍功被閩主王延政封為馬步軍都校。公元945年,泉州置清源軍,陳洪進調為清源統軍使,後升清源軍節度,兼漳、泉二州觀察使。宋開寶八年(975),宋太宗即位後,陳洪進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於太平興國三年(978)獻泉、漳二州所轄14個縣,歸入宋朝版圖,為國家統一作出積極貢獻,被授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隨太宗收復太原,後被晉封為杞國公、岐國公,賜府第於開封祥符縣。公元985年病歿,朝廷廢朝二日,宋太宗贈中書令,謚「忠順」,追封為東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縣人,晉代晉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祿之十二世女錄,唐閩中望族九牧林之後。其父林惟愨,官都巡檢,居湄洲嶼(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島)。林默生於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出世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名曰「默」。自幼聰穎,不類諸女;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始喜凈幾焚香,頌經禮佛。自小即習水性,善駕舟、泅水,通曉氣象與海道。十六歲起,矢志不嫁,專為商人、漁民救險排難,被人稱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實九逝世。不久,鄉要在湄洲島上立祠祀之,號「通賢靈女」,尊為「媽祖」或「娘媽」,並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節。由此日趨神化,被海上商人、漁民奉為「海上救護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賜「順濟」廟額;南宋時多次被封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倉、長樂天妃行宮,立碑紀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進封「天後」。至今,海內外許多地方均有奉祀媽祖廟宇。
蔡襄(公元1011 - 1067年) 字君謨, 號莆陽居士,仙游縣楓亭人。宋天聖八年(1030)登進士,時年19歲。歷任諫官、樞密直學士,龍圖閣學士,翰林院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歷知泉州、福州、杭州、開封府事。他剛正不阿,仗義直言。景ネ右 (1036)三年,范仲淹等四臣反對權相呂夷簡而遭貶謫,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抨擊此事,名聲大震,時年25歲。在任地方官時,他關心百姓疾苦,免除苛雜賦稅 ,興修水利,綠化官道,禁止陋俗,造福於民。宋慶歷四年(1044),他奏減福州丁口稅;出任泉州時,主持修造中外聞名的洛陽橋(萬安橋),促進了泉州貿易的繁榮和發展。他還撰寫《荔枝譜》和《茶錄》等書,為茶、果栽培作出傑出的貢獻。《荔枝譜》為世界上最早的果樹栽培學專著之一,近年被譯為英法等國文字,流傳海外。詩文造詣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傳世;擅長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齊名,稱為宋四大家,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傳世。蔡襄病逝後,大文學家歐陽修為其撰寫墓誌銘,葬於仙游縣楓亭錦嶺。
蔡京(公元1047 - 1126年) 字元長,仙游縣楓亭人。北宋熙寧三年(1070),與其弟蔡卞同榜進士,初任浙江錢塘(今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潛山)推官。後任起居郎,出使遼國,回來後被提升為中書舍人。曾參與支持王安石變法。宋元ネ右 元年(1086)司馬光任宰相,廢止王安石新法,復差役制,蔡京又積極追隨司馬光,受到賞識。紹聖元年(1094),蔡京任戶部尚書,此時司馬光已死,他又幫助章忄享重行新法,推行雇役制,又得章忄享 賞識。後徽宗即位,蔡京被降為端明殿龍圖閣學士,不久又貶至杭州任職。崇寧元年(1102)後,蔡京又被重用,歷任大名府知府、戶部尚書、左丞、右僕射、太師等職,先後五度為相。他盡復新法,貶元ネ右 諸臣為「奸黨」,立黨人碑,立於端禮門及各地官廳;又力倡「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設立道觀,加重百姓負擔。蔡京晚年誤國,宋靖康時(1126),被欽宗皇帝放逐嶺南(今廣東廣州),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時年80歲。
鄭樵(公元1104 - 1162年)字漁仲。世稱「夾氵祭」先生、「 溪西 」先生。 涵江區人。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16歲時從族兄鄭厚在越王山下結廬苦讀,博覽群書,不事科舉,立志要「匯天下之書為一書」。他30年著書,10年搜訪圖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他第一個創立中國通史體系,寫成《通志》200卷、500多萬字,與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並稱「天下三通」, 後人對其評價極高。《通志》、《爾雅注》、《夾氵祭 遺稿》、《六經輿論》等皆收入《四庫全書》。
葉禺頁 (公元1100 - 1167年) 字子昂,仙游縣人,宋紹興二年(1132)進士。初任南海縣(今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北部)主簿兼代縣尉,後知常州(今江蘇常州市)。孝宗即位,召為尚書郎和右司諫,歷吏部侍郎、代理吏部尚書。乾道元年(1165),改任簽書樞密院事、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兼樞密院事。次年一度罷政,後又召為尚書左僕射等職。卒後累贈少師,謚「正簡」。葉禺頁為人朴實,清廉公正,嚴以律己,不圖私利。自初入仕至為相,田宅不改其舊。
陳俊卿(公元1113 - 1186年) 字應求,莆田市荔城區人。宋紹興八年(1138)進士第二名,授泉州觀察推官。後調睦宗院教授,以校書郎召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他不肯依附秦檜,主張抗金,反對議和。孝宗即位,他受重用,遷中書舍人,帶職任江淮宣撫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江蘇南京)事。乾道元年(1165)入京,為吏部侍郎,同修國史。乾道四年(1168)任宰相,以選賢舉能為己任。淳熙八年(1181),上書告老還鄉。卒前,他手書示諸子勿祈恩澤,勿請謚樹碑。卒後,孝宗贈太師,謚正獻。朱熹遠道來莆弔唁,並為之撰寫行狀。
林光朝(公元1114 - 1178年) 字謙之,號艾軒,荔城區人,宋隆興元年(1163)進士。早年得理學名儒周敦頤濂洛學派真傳,講學於莆田東井、紅泉、蒲弄等書堂,後世學者稱其為「紅泉學派」,尊為「南夫子」。他以名儒召對,任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官終工部侍郎,謚「文節」。有《艾軒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中。
鄭僑(公元1132 - 1202年) 字惠叔,號回溪,仙游縣人。宋乾道五年(1169)考中狀元。歷任轉校書郎、著作佐郎、國史院編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任給事中、禮部郎中兼侍講等職。曾任建寧(今福建建甌縣)、建康(今南京)、福州知府。寧宗即位,召其為吏部尚書。慶元元年後,拜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事,及資政殿大學士,拜觀文殿學士等。晚年辭官返鄉,卒後贈太師、郇國公,謚「忠惠」。
陳讜(公元1135-1216年) 字正仲,仙游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在甌寧(今福建省建甌縣)、泉州等地任職,升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以直言觸犯當朝宰相陳自強,調任太常少卿奉祠。後起用為兵部侍郎,因上書不納,遂乞外任,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寧國府。旋除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國宮。寧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告老還鄉,卒封清源郡(今福建泉州市)侯,贈通議大夫。曾倡建仙游安利橋、石馬橋、金鳳橋等。平生博覽群書,詩文雅緻,擅長書法,楷寫尤為雄健有力。
王邁(公元1184 - 1248年) 字實之,號癯軒,仙游縣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進士。歷任殿試詳定官、南外睦宗院教授、潭州(今湖南長沙市)觀察推官、贛州、吉州(今江西吉安市)通判,和邵武軍知軍等職。為官公正,敢於直言強諫。受當朝宰相鄭清之器重。王邁還是南宋詩人、文學家,著有《癯軒集》27卷,收入《四庫全書》。
劉克庄(公元1187 - 1269年) 字潛夫,號後村居士,荔城區人。宋嘉定二年(1209)以蔭入仕,淳ネ右 元年(1241)特賜同進士。歷任桂州(今廣西桂林)幕、建陽知縣、福建帥司參議、廣州提舉、潮州通判等職,以太府少卿任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兼崇政殿說書、中書舍人,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漳州、福建提刑。再召入詞館同修撰、起居舍人、侍講。累遷兵部侍郎,權工部尚書兼侍讀。卒後,贈銀青光祿大夫,謚「文定」。劉克庄秉性耿直,不滿當權者埋沒賢能,敢於抨擊朝政弊端,一生為官30多載,落職九次。因其政治抱負無法施展,遂傾注畢生精力於文章詩詞。其詞有辛棄疾,陸游詞風,洋溢著愛國憫民思想,是宋詞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人編輯其作品,稱《後村居士大全集》190卷,收入《四庫全書》。
陳文龍(公元1232 - 1277年) 字君賁、德剛,荔城區人。原名子龍,宋咸淳五年(1269)中狀元,度宗賜名文龍。先後任秘書省正字、鎮東(今吉林省西北部)軍節度判官、崇政殿說書、監察御史、撫州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參知政事、興化知軍、閩廣宣撫等職。陳文龍是南宋抗元將領,曾上書彈劾宰相賈似道一味求和誤國,遭打擊,憤而辭官。元兵陷福州後,派人勸降,遭嚴辭拒絕,並斬招降使,傾盡家財募兵,打出「生為宋臣,死為宋鬼」旗幟,堅守興化城。後因叛將開城降元被捕,誘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絕食。經杭州拜謁岳飛廟時,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後人譽為福建的「岳飛」。
元 ● 明
陳旅(公元1288 - 1343年) 字眾仲,號荔溪,秀嶼區人。少篤學,薦為閩海儒學官。後至京都與翰林侍講學士虞集結為文章知己,由趙世延極力推薦,授為國子助教。元統二年(1334),出任浙江儒學副提舉。二年後應召入京,任翰林文字官,遷國子監丞,除文林郎。主張推崇孔孟,仁政愛民。是元代福建著名的文學家,著有《安雅堂集》13卷,收錄於《四庫全書》。
柯潛(公元1423 - 1473年) 字孟時,號竹岩,城廂區人。明景泰二年(1451)狀元及第,歷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中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學士掌院事。奉命主持兩京鄉試一科、禮部會試二科,任東宮講官、侍經筵等職。所為文章、平妥整潔,詩律清婉。有《竹岩集》收錄於《四庫全書》。
黃仲昭(公元1435 - 1508年) 原名潛,字行,號未軒,莆田市城廂區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舉進士,授編修。因上奏《諫元宵賦煙火詩疏》,被稱為翰林四諫之一。皇帝覽疏大怒,謫貶湘潭知縣,改南京大理寺評事。弘治元年(1488),黃仲紹才被起用為江西提學僉事,不久辭職歸里,以講學著述為事。他在文學、理學、方誌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世稱「未軒先生」。著有《未軒集》12卷;編撰《八閩通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興化府志》、《南平縣志》等,皆被《四庫全書》收錄。
鄭紀(公元1438 - 1513年) 字廷綱,號東園,仙游縣度尾鎮人。明天順四年(1460)二甲進士。歷任國子祭酒、翰林庶吉士、浙江按察副使、南京左通政、南京戶部侍郎、大司徒等職。卒後贈戶部尚書。他一生經歷英宗、憲宗、孝宗三朝,人稱「三朝元老」。鄭紀為官正直。憲宗時,目睹朝政腐敗,不顧殺身之禍,上「太平十策」奏章。要憲宗「遠姦邪,任忠良,恤民命,興禮教」。因忠言未被採納,憤然辭官歸里,隱居二十多年。在家鄉興學勸耕,植樹造林,倡修橋梁,崇尚勤儉,做了不少有利於家鄉人民的好事。晚年又被起用,任浙江副使,撥糧賑濟災民;上疏朝廷,免除仙游軍戶役的苛法,減免錢糧。終因受奸臣排擠,再度引退。歸隱後還上了19道奏章,為民請命。鄭紀博學多才,有《鄭東園文集》、《歸田錄》等傳世。
柯維騏(公元1497 - 1574年) 字奇純,號希齋,莆田市城廂區人。明嘉靖二年(1523)進士。授官南京戶部主事,不赴任,閉戶專志讀書,家居50年足不入公府,四方從學者四百餘人,教以務實志、實功、實用之學。地方官十八次薦於朝廷,詔授承德郎,即致仕。著有《宋史新編》200卷。《續莆陽文獻》24卷、《史記考要》10卷及詩文《藝餘集》、《河汾傳》等。今城廂區東岩山下柯氏祠堂,即柯維騏編撰《宋史新編》的地方,有修史堂。
林兆恩(公元1517 - 1598年) 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世稱「三教先生」,教徒尊為「三一教主」「三教度世大宗師」。 荔城區赤柱巷人。他無意科舉,專研宋儒和當時王陽明的「身心性命」之學說。他認為儒、道、釋三教的本源是相通的,創立儒、道、釋「三教歸一」學說,著有《三教正宗統論》36卷,勸人為善,反對邪惡。其學說影響深且廣,弟子幾遍天下,國內外許多地方均有規模不一的「三教祠」。林兆恩曾在城廂區東岩山報恩寺前的「東山樵舍」講學,其信徒把此處稱為「宗孔祠」,也被世人稱之為「麟山祖祠」。嘉靖年間,倭寇騷擾閩浙沿海,莆田受害甚烈,林兆恩呈《防倭管見》於官府,並傾盡家產賑濟難民,收埋屍骨二萬二千餘身;曾創「艮背法」(氣功),著有《九序圖》一書,用以防病健身,救治當時兵災後的流行瘟疫。
林潤(公元1530 - 1569年) 字若雨,號念堂,荔城區下務巷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初任臨川(今江西撫洲)知縣,後授南京山東道御史。林潤剛正不阿,正色立朝。當時嚴嵩、嚴世蕃父子權橫朝野,林潤毫無媚骨,彈劾嚴嵩死黨鄢懋卿五大罪狀,數列嚴世蕃不赴謫所,藏在老家占田地、蓋府第,凌辱官民、有「負險不臣之心」等罪狀。使嚴家父子伏誅。《明史》評嚴嵩父子之敗,及「發於鄒應龍,成於林潤」。
陳經邦(公元1536 - 1616年)字公望,號肅庵,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授翰林編修。隆慶時,陳經邦被選任東宮太子朱翊鈞的講讀官。太子登位時才十歲,仍以經邦侍講讀。由於他態度懇切,講讀明白,深得萬曆帝聖意,屢獲晉封,官至禮部尚書,加封太子少保。陳經邦還對國家政令、興革利害多所條陳,皇帝亦予以採納,並御書「責難陳善」四字賜之(此匾已於「文革」期間毀壞)。因為萬曆皇帝成年後貪圖宮闈享樂,委政於輔臣,而陳經邦常與輔臣議事不合,受到排擠。40歲時,陳經邦請求退休,前後在家達30年,終不得重用。
曾鯨(公元1568-1650年)字波臣,莆田人。明代著名的肖像畫大師,承古代人物畫大師顧愷之「以形寫神」的手法,並大膽吸收西洋畫法,熔中西於一爐,創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凹凸法」,人稱「波臣派」。所畫肖像,神情生動、逼真,如鏡取影,前無古人。在明清兩代畫家中,享有很高聲望。《中國繪畫史》稱其肖像畫在朱明王朝三百年間,首屈一指。傳世有《黃道周像》、《黃宗羲像》、《謝在杭像》、《錢澄之像》、《張岱像》等,皆屬珍品。
宋珏(公元1576-1632年) 字比玉。自號荔支仙,又號浪道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肄業國子監,不久棄去,寄寓南京、蘇州、杭州等地三十餘年。平生落魄,而疏財仗義,濟急排難,無所避畏,為人所難能。長於書法,章、行、草俱佳,規撫《夏承碑》甚蒼古。善畫能詩,時稱為三絕。尤擅長山水畫,《國朝畫征錄》稱其「能脫盡畫史習氣,自是士人高致,其寫松樹尢秀絕。」詩情畫筆,傾倒名流,片紙隻字,皆成珍寶,外國使才多以重金購其作品。此外,又工篆刻,首創以八分入印,自成一家,世稱「莆田派」或「閩派」。手刻有《古香齋寶藏蔡帖》、《荔枝譜》等。
林蘭友(公元1594 - 1659年) 字翰荃,號自芳,別號猗齋,仙游縣楓亭人。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授廣西臨桂知縣,後任南京湖廣道監察御史。任職期間,發奸剔弊,不畏權貴,不徇鄉情,曾一日三劾薛大豐(蘭友同鄉,少時同就讀於楓亭塔斗山會心書院),轟動朝野,人稱「鐵面御史」。後因上疏論大臣楊嗣昌反被謫貶為浙江按察司充散員,旋又起用為光祿寺卿,調南京吏部考功員外郎。崇禎末年,李自成入北京,蘭友被捕,旋脫身歸故里。明唐王立於福洲,起用為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出漳、泉督師,力圖恢復明朝,卻以失敗告終,帶全家逃往海島,隱居15年,後病卒。親屬將靈柩運回故鄉,葬於楓亭九社登乾山麓。
清 ● 民國 ● 現代
郭尚先(公元1785 - 1832年) 字元開,號蘭石,荔城區人。清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貴州鄉試主考官、編修提督四川學政、翰林院侍講,官終大理寺卿。他精鑒賞,長書法、工墨畫。作品嘗為仁宗皇帝賞識,時人視若珍寶,墨跡流傳入朝鮮、日本,多為故宮收藏。著作有《芳堅館題跋》、《芳堅館印字》、《增默庵文集》、《使蜀日記》等傳世。
江春霖(公元1854 - 1918年) 字仲默,號杏村、梅陽山人,莆田縣萩蘆人。光緒二十年(1894)進士,名列第一。他先後歷任江南、新疆、遼沈、河南、四川諸道監察御史,訪察吏治,不避權貴。前後六年,封奏六十多起,與慶親王、袁世凱、徐世昌、孫寶琦等權貴抗爭,聲震朝野。宣統二年(1910)被罷官歸里。從此,厭談政治,致力於公益事業,任修築韓壩海堤、萩蘆溪大橋等董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任總統,請他出山任福建宣慰使,授其二等嘉禾勛章,均被拒絕。有《江御史奏議》、《梅陽山人詩文集》著作傳世。
李霞(公元1871 - 1938年) 字雲仙,號髓石子,仙游縣賴店人。少時隨伯父(民間雕刻藝人)學畫,為廟宇作壁畫。16歲始以賣畫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宮以《麻姑晉酒圖》譽滿京城,被稱為「麻姑李」。1910年,先後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轟動一時。1914年,其名作《十八羅漢渡江圖》被選送巴拿馬參加世界博覽會,獲優等獎章。1923年所繪的《函谷跨牛圖》在美國紐約賽會上又獲優等獎章。李霞的人物畫多取材於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及神話,筆法神逸,老練奔放,繼承中國畫傳統技法,又有獨特藝術風格。李霞一生遍游名山大川,追求藝術真諦,成就卓著,為祖國畫壇增添光彩。抗日戰爭期間,他抱病賣畫,捐助抗戰,直至病逝,精神可嘉。
張琴(公元1876 - 1952年) 字治如,號石匏老人,莆田市城廂區人。光緒三十年(1904)進士,是興化科舉以來的最後一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次年,廢科舉,興學堂,首任興化第一所官辦興郡中學監督(校長)。民國成立,被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在北京與愛國人士創辦《亞東新聞》報,任主筆。因該報文章揭露袁世凱圖謀帝制,剌殺宋教仁等內容,被袁世凱拘留,報紙亦遭封禁。民國六年(1917年)赴廣州出席國會非常會議,擁戴孫中山,受聘為杜起雲師長秘書。後歸故里著述,有《六書考源》、《桐雲軒碑帖題跋》、《讀爾雅稿》、《莆田縣志稿》、《桐雲軒畫集》、《桐雲軒詩文集》等。
李耕(公元1885 - 1964年) 仙游縣人,原名李實堅,字硯農,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歷任福建文史館研究員、福建省政協委員、仙游縣政協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他祖父、父親都是民間畫師,成人後,他能吸取唐寅、黃慎諸名家之長。筆法超脫老練,形、神、韻三者兼備,獨樹一幟,在國內外久負盛名。他繪畫的《彌勒佛》曾在1926年華東五省畫展中獲第一名。徐悲鴻評贊「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揮毫恣肆,可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李耕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廣收門徒,培養了一大批後起之秀,為國畫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有《畫論》、《菜根精舍》等論著傳世。1954年,仙游縣建有李耕國畫研究所。
歐元懷(1893-1978年) 字愧安。莆田市城廂區人。1915年赴美國,先後在西南大學文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22年畢業回國,歷任廈門大學教育主任兼總務長、上海大夏大學副校長和校長、上海市工部局華人教育處教育委員、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解放初任「華東師范大學籌備委員會」事務委員,並被邀為上海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歐元懷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曾因創辦大夏大學,成績顯著,貢獻傑出,美國西南大學特贈予榮譽博士學位。
林景潤(公元1897 - 1946年) 字琴雨,莆田縣人。莆田哲理中學畢業後,入福建協和大學政治系學習,後轉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1919年獲碩士學位,又獲美國哈佛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回國後任福建協和大學教授。1928年起,任福建協和大學校長,歷近二十年。並創辦琴雨幼稚園、捐辦小學。曾任福建省臨時參議會議員,1946年病故於美國。
黃羲(公元1899-1979年) 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軒,號大蜚人,仙游縣人。中國著名的古裝人物畫家,美術教育家。少年時,拜李耕為師,後隨要霞學畫。浪跡蘇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閩南和台灣等。1926年考入上海美專,又進新華藝術進修,畢業後任教42年。其畫既繼承傳統的國畫技法,又吸取民間藝術的氣質和特點。代表作有《風塵三俠》、《伯樂相馬》、《伏生傳經》、《文姬歸漢》、《麻姑》、《達摩》、《觀音》等。1957年應著名畫家潘天壽邀請,受聘於浙江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古裝人物畫傳統技法,著有《說畫》和《中國畫理法研究》等書。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和閩、浙美術協會聯合舉辦「黃羲遺作畫展」,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題詞「意思橫逸,動筆新奇」,給以高度評價。
黃震(公元1900-1969年) 原名經芳,仙游縣人。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歷任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處長兼試驗場場長、福建省科學館館長、中國動物學會福州分會理事長、莆田一中校長,以及福建農學院、福建師大等校教授。
黃震對教育、文化和科研事業的貢獻至為卓著。早在30年代,即編著生物科學讀物,供各大專院鷳應用。40年代,曾在永安大湖創辦10所國民學校、10間民眾教育館、32個讀書站,並組織3個巡迴教育隊,極力在農村普及文化、衛生及科學知識。舉辦全省動植物及防治病蟲害展覽會,受到國內外科研人士和知名學者的高度評價。編著有《福建獸類簡志》、《福建農業害獸目錄》、《農作物防治病蟲害》、》鳥類對農作物的危害》、《福建動植物之研究》等20多部書。
吳德懋(公元1902 - 1942年) 莆田市城廂區人。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體育系,歷任廈門集美中學體育主任、南京東南大學體育教師、中央大學體育科主任和福建省政府參議等職。1924年,獲福建省學校聯合運動會個人總分第一名,同年又榮獲第三屆全國運動會五項全能和十項全能冠軍,轟動全國。1925年,在第七屆遠東運動會上,又獲五項全能第一名,為祖國獲得了僅有的一項冠軍,成為當時中國傑出的體育明星。著有《女子籃球訓練法》一書。1942年在重慶不幸罹車禍身亡,年僅40歲。
好咯抄不下咯
『伍』 莆田哪裡有油畫工作室
尊敬的客戶您好 ,本油畫工作室主要承接各商業娛樂場所如 酒店、酒吧、咖啡屋、會所、賓館、 KTV 、新居及個人收藏 等各類手繪油畫製作 ( 尺寸不限 \ 古典 \ 印象 )- 風景 \ 人物 \ 靜物 \ 抽象 等油畫製作, 種類繁多您也可按您的要求 訂做各類油畫作品 。 通過油畫與裝飾空間的視覺反差來突出裝飾效果,充分顯示 個性 與高貴的象徵, ,給您高品位的享受!也可以做為贈送親朋好友的上等禮品。油畫是我們的精心創作,不但時尚精美且高品位 ,有較高的藝術收藏價值 ! 天藝每一次對客戶的承諾都蘊涵著我們真誠的心。客戶的需求我們將真誠對待。我們都會重新審視每一個起點、關注每一個起點,跨越每一個終點!相信我們!我們所銷售的不僅僅是一幅油畫,而是一件富有內涵的藝術品! 關於莆田 天藝油畫工作室 天藝 是一批來自五湖四海的畫師隊伍組成,有來自知名藝術院校的高才生,也有來自民間的藝術家,擁有自己的畫室,我們可以臨摹各種不同風格和檔次的世界名畫 ( 人物畫 : 動物畫 : 風景畫 : 抽象畫 : 靜物畫 : 裝飾畫 ) 等各種題材。我們用顏色調出多姿多彩的世界,全部油畫均是手工繪制而成。我們每月可以繪制數千幅商業油畫。我們根據當代有中國特色的審美主義,結合西方藝術精髓,聯系我們的現實生活,精心製作的藝術油畫助於陶冶情操,提高修養。 因為專業,我們在價格上的優勢非常明顯。經常有顧客在對價格猶豫不定的時候,別的買家已經競拍而先得。還好我們可以臨時再繪制一幅以滿足您的要求。 我們的服務宗旨: 感受藝術,品位生活! 交畫期依畫幅大小,及內容,單幅基本在14-20天(含畫面乾燥期),也可來照片,像冊(為保精確性,需提供高象素圖片)定畫,價格按不同規格另議,畫框另計!純手繪油畫,每幅畫間會稍有不同,但大體精神不變! 本工作室所提供的所有油畫,裝飾畫都是我們手工一個一個裝訂而成的,絕不是批量生產的次品,均採用優質亞麻布,手繪油畫採用上等顏料,請放心訂購! 更多信息來至: http://www.pttao.com/
『陸』 現代畫家排名前20位
現代畫家排名前20位:
李蒸蒸、竇申清、崔進、馮一鳴、王淼田、吉瑞森、李翔、徐惠泉、王珂、鄒立穎、紀連彬、梅墨生、陳輝、朱興華、李洋、陳孟昕、上官超英、韓敬偉、何家英、張志民。
畫家是專精繪畫(如圖畫、圖案)的人,是專門從事繪畫創作與研究的繪畫藝術工作者,包括中國畫、油畫、水粉畫、水彩畫、油彩畫、漆畫等繪畫藝術類的創作者。
以國別分類,如國畫家、西洋畫家。
以作畫材料分類,如水墨畫家、油畫家、素描家。
以題材分類,如山水畫家、花鳥畫家、人物畫家、創意畫家。
以畫家派別分類,如:海上畫派、京津畫派、嶺南畫派、常州畫派、長安畫派、黃筌畫派、湖州竹派、浙派、吳門畫派、金陵畫派等。
(6)莆田美術家擴展閱讀:
歷代畫家:
1、魏晉南北朝:
顧愷之、張僧繇、陸探微、楊子華。
2、隋唐五代:
吳道子、閻立本、王維、李思訓、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黃荃、徐熙、韓干、薛稷等。
3、北宋南宋:
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吳炳、林椿等。
4、元:
趙孟頫、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趙雍、王淵、管道升等。
5、明:
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徐渭、周之冕、陸治、張宏、陳淳、呂紀、林良、周臣、陳洪綬等。
6、清代:
吳作樟、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八大山人、石濤、鄭板橋、金農、惲壽平、邊壽民、黃山壽、虛谷、任伯年、蒲華、吳昌碩、蔣廷錫、華喦等。
『柒』 莆田市美術協會會員名單油畫類型的
找莆田市的畫界朋友要一份名單。或者訪問當地的-看看有沒有美協的網站、新浪博客或者其他的當地的文化類的網站。也許會找到相關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