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史
寫什麼書的
❷ 小學科學《書的歷史》屬於「工程與技術」范疇嗎
小學科學《書的歷史》是屬於「工程與技術」范疇的。
❸ 小學科學小發明
創 意:
家裡有數不清的燈,客廳、卧室、餐廳都是組合燈。好看是好看,可就是燈泡太多,太費電,而且三天兩頭壞燈泡,不是這個不亮,就是那個不亮,也談不上美觀了。如果在卧室是不需要很強的亮度的。現在有高亮度的發光二極體,兩三節五號電池就可解決問題,為何不用它們試試呢。
製作過程:
將六個二極體並聯,分別正極接在一起,負極接在一起,放在表殼內。但二極體太高,手錶殼太薄,放不下,於是將這幾個二極體仔細觀察,發現可以去掉上部一截,並不影響質量。用磨刀石逐個磨去一部分,連成環形,放入表殼內。將線引出,找來一個廢的雙頭小插件,引出後接到五號電池盒上卻可。但亮度只相當於小手電筒。
改進方法:多用幾個發光二極體,再加二節電池。先畫了線路圖。將16個二極體分四組擺放,插在萬能焊接板上,用短路線並聯後,再串一個51Ω的電阻限壓,接到兩個電池盒上。考慮兩節電池電壓不足,亮度不夠,用三節電池,將兩電池盒上下疊在一起,把二極體及線路按線路圖焊接在一起即可。
把卧室燈關了,打開我的節能燈,真亮呀。這多省電!又不容易壞。成本還很低,每個二極體8毛錢,一共20多元。家裡的組合燈要200多元呢
❹ 小學科學知識,什麼被稱為歷史畫卷
因為歷史畫卷這個名字能夠讓小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的含義
❺ 為什麼要在科學課程中講科學史
是強調科學探究:因為在科學實驗的探究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培養小學生動手動腦、合作交流、細心觀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從而提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❻ 科學史上善於從生活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事例
魯班發明鋸子的過程啊
瓦特發明蒸汽機的過程啊
牛頓發現蘋果落地然後弄出一個地心引力說啊
著名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作了一個著名的重力實驗:他從比薩斜塔上同時拋下了兩個同樣大小的球,其中一個球是重金屬球,另外一個則是木製球。實驗的目的是證明兩個球在地球重力作用下同時著地,從而推翻了亞力士多德的理論
都是從生活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啊
❼ 科學史的例子對小學科學教育的意義
一、科學史促成人們世界觀的改變和新的開拓性思維方法的形成
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科學的哲學功能主要就集中在的對人們的世界觀的影響和方法論的建構兩方面。馬克思早就指出,科學進入人們的生活,它比宗教、政治、藝術等意識形態的形式更為有效影響和改變了人的精神世界和思維方式。
就科學史的發展之於世界觀的建構效應來看,奧地利哲學家、維也納學派的創立者石里克曾經在他的著作《哲學與自然科學概念》中有過如下斷言:「在統一的科學內部,所謂的自然科學概念——或者准確的說,它們中的基本概念——是這樣的概念,通過對它們的澄清,世界觀的本質特徵才會出現。因此,哲學家只有從自然科學家的世界圖景中出發,才能達到他們的世界觀」。石里克的這一斷言本身雖然還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它至少鮮明地表達了自然科學對人們的世界觀具有重大影響這樣一種意見。在人類思想史上,那些意義重大的世界觀的轉變,總是和那些決定科學圖景的基本特徵深刻的、具有深遠影響的自然知識的進展一同發生並受到它的制約。從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的日心說的轉變在人的心靈中引起了極大的震撼,極大地改變著人們世界觀,使人們認識到人並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宇宙的一分子。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進一步震動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改變了人類對自身與周圍世界和其它存在物的真正關系的認識—人只不過是生物進化序列的一個環節而已。
如果我們再考慮一下西方哲學發展歷程,我們還會發現哲學不僅始自於人們對自然的思考,而且它的每一個決定性進展和每一種重大的轉變,也總是在與對自然的解釋的關系之中和數學的精確性的氛圍之中發生的。事實上,也只有在這種關聯和這種氣氛中他們才是可以理解的。柏拉圖的哲學就與他的數學和科學素養密切相關,他甚至在他的學園的大門上寫下了這樣的警句:「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持與柏拉圖世界觀正相反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也同樣具有很好的數學和科學素養。而比他稍後的亞里士多德更以「網路全書式」的學者而聞名於世,他的科學建樹也不比他的哲學遜色,現代科學的一些學科甚至就始於他的真知灼見。其他如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康德等等,他們的哲學無不與自然科學密切相關聯。而休謨則常被作為這方面的反面例證,的確,在自然科學方面,可以說休謨沒有作出過任何貢獻,而在哲學歷史科學方面卻取得了許多成就。但是,休謨的例子並不構成自然科學之於世界觀建構的真正反例,相反,恰恰是休謨的例子最為令人信服地證明了科學與世界觀緊密關系的正確性。因為在休謨的哲學中,沒有一處與歷史的概念和或歷史的方法相關,他的例證和思考的材料大多取自物理學和心理學,而後兩者則可以說是分別企圖以精確的概念去把握外在的和內在的自然。因此,作為哲學家和歷史家的休謨也是從自然科學中獲得其哲學的刺激力的。[4]
總之,作為一個統一的知識系統的科學向我們提供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圖景,通過這個世界圖景的意義分析我們可以達到我們的世界觀。
就科學史與方法論的關系而言,一方面,一部科學史就是一部科學方法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另一方面,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方法與哲學方法相互影響並逐漸融為一體。
在近代科學史上的第一階段(即搜集和積累材料的階段),學科之間處於幾乎完全孤立的狀態,以此相適應,把整體分解成部分,深入考察的分析方法居於統治地位,影響到哲學方法則把自然界的事物孤立起來,看作是靜的東西、死的東西。到十九世紀近代科學史的第二階段(即綜合整理材料、並概括上升為理論的階段),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往由於分析方法所形成的嚴格的單值性已被明顯表現出來的多值性所取代。這時同一對象可以同時被幾種方法從不同的側面進行研究,或者同一種方法被用來研究不同的對象。前者如用力學、物理學的方法研究化學產生了化學熱力學;後者如光譜分析方法,在物理學中可以用於研究原子核外電子系的結構,在化學中可以用確定物質的結構和化學成分的關系,在天文學中通過測量天體光譜線的紅移,來測定天體的視線方向的運動速度。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新發展向人們展示了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自然界是普遍聯系的。這一思想隨著二十世紀的到來表現得更加明顯。二十世紀以來,隨著橫向交叉科學的出現,尤其是貝塔朗菲為了開辟整體論研究法的道路而提出的一般系統論,打破了無生命界、生物界和人類社會的界限,找出其中共同起作用的基本定律和原理,解決了分析與綜合、還原論與整體化之間的矛盾,促使科學方法與哲學方法的融合,將人類認識事物的思維方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即從孤立的缺乏聯系的認識方法向揭示事物之間普遍聯系和建立整體性的認識方法跨越了一大步。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創了關於整體的多維立體思維方式,科學地揭示了事物中得各個要素(物質、運動、時間、空間)不能脫離事物總體而獨立存在的基本性質。系統論的核心在於科學認識和哲學認識的整體性,它啟示人們運用系統方法研究和思考問題,突破傳統科學方法和哲學方法思維方法的局限性,廢除單一化、一刀切的舊思想方法,建立起多維性、創造性和開放型的新思維方法。[5]
二、科學的歷史進程突顯出人們基本的行為倫理准則——集體主義和普遍性原則
科學的發展是一項集體的事業。正像一座不朽的豐碑,建成它需要數世紀,為此每個人必須攜帶一塊石料,在某些情況下,這塊石料需要耗費人的畢生精力。因此,這使我們感到科學需要必要的合作,需要我們和我們同時代人同心協力,甚至需要我們的祖先和我們的後繼者共同奮斗。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只不過是一個戰士,僅僅是整體的一小部分。正是人們共同感到的這種紀律,造就了軍人的精神,把農民的粗俗的靈魂和冒險家的無恥的靈魂改造成為他們能夠具有各種各樣的英雄主義行為和獻身精神。在不同的條件下,科學的歷史發展能夠導致類似的行為。這種投入到為人類的利益而集體努力奮進的工作,促使了人性的完善,顯現出人性的可愛。科學本身的發展也需要人們在時代的課題面前協同努力,在歷史的長河中前赴後繼。縱覽幾千年的科學史,無論是中國人、希臘人還是阿拉伯人,都曾創造出令人眩目的古代文明,也無論是英國人、法國人還是德國人,都曾在近代科學中一度占據中心位置而對之做出過巨大貢獻。從希臘文明和中國古代科技對於近代科學的巨大影響,從開普勒在第谷的天文觀測資料的基礎上建立行星運動三定律,牛頓又在開普勒和伽利略工作的基礎上建立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立足於法拉第實驗定律,現代遺傳學重新發現孟德爾定律等一系列科學史事實,我們可以體察人類智力接力的承繼性,牛頓因而感嘆:他所以能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科學的發展在本質上是一種人文事業,而對科學的追求,科學的價值形成,科學所要求的團隊精神等都充滿著人文關懷。
科學的歷史發展突顯出人們另一個基本的行為准則是普遍性原則。科學以普遍性為目的,使特殊利益服從普遍利益,這是一條很重要的倫理准則。科學在特殊事實面前,將要認識普遍的規律,它要追求越來越廣闊的概括。乍看起來,這似乎只不過是一種智力習慣,但是智力習慣也有它的道德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科學的研究使人們變得不去更多的注意特殊的、偶然的東西,因為你對它不感興趣,那麼你將自然而然的認為它幾乎沒有什麼意義,不把它看作是值得追求的目標,甚至不屑一顧。作為這種高瞻遠矚的結果,可以說,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變得有遠見了,人們不會再盯著微不足道的瑣事了,由於人們不再理會這些瑣事,它們就不會成為人們生活目標的障礙。於是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傾向於使特殊利益服從普遍利益。
科學的歷史進程展示日新月異的現象,科學使人們與比人們自己更偉大的某些事物聯系起來。在科學發展向人們所提供的偉大視野背後,它引導人們猜測一些更偉大的東西,在追求這種景象的樂趣中,人們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從這意義上說,科學史高尚的。嘗到這種滋味的人,即便是遠遠的看到自然規律先定和諧的人,它也會比其他人善於自處,不去理會他的渺小的、個人的利益,因為他知道有比他自己更重要的價值,這正是人們建立倫理學的基礎。
三、科學史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完善和升華
科學史的人文價值,是指科學的發展在人的精神境界完善與發展中的影響與意義。科學史是人類活動、人類智力發展的歷史。在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凝聚和升華了的人類精神就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人類的基本精神,它對於完善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構理想人格起著重要作用。科學精神主要包括求實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創新精神和發展精神等等。科學精神是科學主體所共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准則的總和,是一種規范性的理性文化,是人類理性精神的集中體現。科學精神是科學家的本然精神,是科學家的良心,是全人類的應然精神,是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人是一種有精神和精神生活的生命存在,科學精神是適應人類精神生活的需要,並與人類精神生活本性相吻合。正因為如此,科學精神才構成人類精神世界中的基本內容。科學精神雖然不能成為人之為人的標志,但它至少可以成為文明人之所以為文明人的標志尺度之一,並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構發揮重要作用。第一、完善人民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構成系統,其中,理性世界是主導性的。人是理性的,但並不等於說人天生就是理性的。理性的發生和發展離不開科學的發展,因為科學是理性的,科學精神是一種理性精神,科學活動是一種理性活動。在科學活動中,通過科學和科學精神內化為人的內心活動的指導原則,它就能深化認識,凈化思想,凝煉精神,塑造靈魂,實現思維方式的現代化,促進價值觀念的自我更新。同時,科學作為真善美的載體,還能美化人的心靈,實現精神境界的審美化和道德化。第二,建構理想的人格形態。科學和科學精神對人的發展的偉大作用之一,表現在人的基本精神面貌的形成上。科學主體在長期的科學認識和科學實際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理性化的人格氣質、實事求是的態度、堅韌不拔的意識、積極創新的勇氣等等。這不僅是科學主體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理想人格應有的特徵。第三,提倡科學精神,可以抵禦偽科學。科學精神的核心是求實創新,它是由科學本身的性質所決定並在長期科學實踐中形成的傳統,為追求和捍衛真理而獻身,為服從真理而果斷修正錯誤,嚴肅認真的責任意識,坦誠無謊的光明態度,以及開拓精神、批判精神等等,都是科學的求實創新精神的具體體現。而那些偽科學構造者們的各種行為表現,比如有意掩蓋事實真相、自我吹噓、偽造名譽頭銜以哄抬身價,拒絕批評和檢驗等是與科學精神不相容的。弘揚科學精神,揭露和抵禦偽科學,既是科學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人的健康的精神世界的一個重要方面。
另外,科學史特別關注科學家的生活和思想。科學史對科學家的研究,就是要從科學家本人的生活經歷和時代背景中追溯其思想的來龍去脈。我們不能把科學思想與科學家的科學經歷和人生體驗割裂開來。對科學家的研究,是當今科學史研究的核心領域,一些著名科學家如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傳記,迄今已不下百部。科學史對科學家的研究,無疑為人文主義傳統增添了豐富的內容。人們了解科學家的生平、思想、了解他們走過的道路,就可以學習和借鑒他們的治學態度、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從他們成功的因素中獲得啟示,從他們失敗的原因中吸取教益,從而激勵人們的獻身精神、提高理論思維水平和科學研究的藝術。
一、滲透科學史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啟蒙學科。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而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素養不僅包括對科學知識的掌握,還包括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已有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實現學生對科學本質理解的途徑之一就是通過科學史教育的感悟。在當前國際科學教育中,將科學史知識整合到科學教育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在教科版《科學》教材中,引入了不少科學史材料,科學史知識將科學知識、能力培養、情感激發三方面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充分挖掘科學史實的教育價值,能使學生理解科學的人文性,對科學發展有更完整的認識,進而理解科學知識的相對性;能使學生得到情感、意志、價值觀上的教育,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索科學的興趣、合作的意識和交往溝通的能力。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引入科學史知識,既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又使學生在了解科學知識的同時,理解了科學的本質,很好地體現了科學教育的根本目標――培養科學素養。
二、利用科學閱讀,滲透科學史教育
科學閱讀(science reading)是通過科學閱讀材料,包括科普讀物、科學文章、科學童話、科學故事等,以增進科學學習,科學史本身就是豐富的科學閱讀素材。科學閱讀能夠增進學生對科學的主動學習、科學知識之理解與科學新聞的判斷,進而提升科學認識觀以及學習興趣。在教學環境的布置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內外的空間張貼有關科學家的生平、事跡介紹的圖片或利用黑板報介紹科學家的生平、事跡、科學發現。可在學校的閱覽室里增添有關科學家故事、科學發現史等科學閱讀素材。有一次在上《科學是……》的內容時,講到學生所熟知的科學家時,有一個學生就舉手說:老師我家裡有一張愛迪生的圖片,我知道愛迪生的故事,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盞電燈……他把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講的繪聲繪色,還說自己一定要學習愛迪生堅持不懈的精神。下課,我找了那個學生,原來他的家裡有一本掛歷,上面就是介紹一些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由此可見,在教學環境中充分利用科學閱讀素材,對滲透科學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三、滲透科學史,增強科學探究的興趣
有強烈的興趣才有求知和探索的慾望。有了求知慾望,學生才有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才能保證學習的有效進行。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有很多科學家開展的科學研究生動、有趣,這類科學史能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急於探索知識的興趣,使學生由最初的「有趣」上升為樂於探索的「興趣」。教科版六年級上冊《電和磁》。教師介紹了100多年前,奧斯特在實驗中偶然發現,當小磁針靠近通電導線時會有奇怪的現象。學生聽後感到好奇,很多同學向老師表達「想要親自動手操作、觀察」這一想法。通過實驗學生發現:把導線拉直放在指南針上方與磁針指向一致,接通電源,磁針偏轉,電流越大,偏轉的角度越大,最大是90度。斷開電流,磁針復位。這一次科學史教育,重在讓學生理解科學家的認識過程、理解本質和實驗方法。本節課上,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觀察到了當年奧斯特偶然發現的奇怪現象,使得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因此,復制科學家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科學的發現過程及科學的本質內容,可以增強他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四、滲透科學史,進行德育教育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科學發明成就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小學科學新教材中插入了一些關於我國古代科學家及古代科學研究的故事,教學時要適時引用之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科學發明的重大成果,了解中華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創造的價值,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體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程度,感覺祖國發展的時代脈搏,激發學生的受祖國、愛家鄉、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情感。激發了學生要努力學習,努力創新,長大後為祖國爭光,為祖國爭氣的雄心壯志。科學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構思與傳達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最為關鍵的是,構思與傳達的主體科學教師這源頭水必須是活水常流。科學教師應該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能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的教學中,讓他們去領略科學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殿堂里一幅幅閃耀著人類理性光輝的一幅幅畫面!
五、多種途徑,滲透科學史教育
小學階段科學素養的培養不僅限於科學課程的教學,其他學科也是很好的渠道。比如,小學語文,社會綜合實踐課等課程都可以融合科學史的教學內容。科學史教學還可以在課外開展。如課外利用網路、圖書館等資源,編寫科學小報,介紹科學發展史等。還可以結合科技活動,參觀科技館,聽科技史講座等。科學教師要在不斷認識科學史在教育中教育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科學學科教材中相關科學史內容,構建以科學史為教育平台的學校科學教育方式,多種途徑地實現科學史教育價值。讓學生真正了解科學的本質,彌補科學學科教育中人文因素價值的缺乏的現狀,彌補科學教育中科學方法教育缺乏的現狀。具體的途徑,一可把科學史教育落實於課堂教學,如利用科學史的故事作為課堂的導入,阿基米德在浴盆里洗澡,突然他赤身地大喊大叫「發現了,發現了」跑到街上,那麼他究竟發現了什麼呢?我們可以把這部分內容作為物體的沉與浮的引入部分從而和孩子們一起去探究沉浮的秘密。也可以落實於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地整理科學史的知識,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進行科學家的圖片展、故事會,出手抄報、電子小報的形式廣泛發動學生多方面地收集一些科學史的資料,在科學探究室里專門布置一個圖書角放置一些科學家的故事書,孩子們耳聞目染,情感態度價值觀受到熏陶,形成積極向上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教師也可以採用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教育,將一些著名的科學發現、一些經典的科學故事、一些為了科學而鮮為人知的科學家介紹給孩子,讓這些經久不衰的史實去感染每一個人。
❾ 從整個發展歷史分析,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目的和目標發生了哪些變化
從整個發展歷史分析我國小學科學程序的目的性發生了很大變化
❿ 小學科學按照火山活動歷史,可分為哪三種
按火山活動情況可將火山分為三類: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火山噴出地表前的過程歸納為三個階段:岩漿形成與初始上升階段、岩漿囊階段和離開岩漿囊到地表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