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言文
1. 秦國統一六國前的文言文
六國古文是戰國時期通行於六國(秦以外齊、燕、趙、韓、魏、楚等各諸侯國)的文字,即戰國古文。
它是上承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在諸侯割據條件下所形成的區域性文字殊體。形體很不統一,筆畫草率,簡體、俗體大量涌現。秦統一六國後,廢除了與秦文不合的六國古文。六國古文,又稱東方六國文字,簡稱古文,是戰國時代東方齊、楚、燕、韓、趙、魏等國文字的合稱。戰國時代,諸侯國經過春秋數百年的分合,形成了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和宗周、宋、衛、中山等幾個小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劇變,給文字的發展以深刻的影響。生長力發展,使文字的使用日益廣泛,要求文字簡化;書寫工具和材料變化,用毛筆書寫於竹帛遠比范鑄簡捷,文字使用者擴大到平民,而他們對字的形義關系理解又差;諸侯割據,政治上不統一,使各國文化自由發展,帶上濃厚的地方色彩。對漢字形義關系理解差,便難免寫錯字形,以訛傳訛,就形成訛變字;書寫的簡捷和文字應用的廣泛,便導致字形書寫的簡化和草率,從而形成省變字;文字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必然使地區間文字異形現象突出,因而形成異體字;除了秦國文字墨守春秋以前正統文字的字形,僅在書寫風格上漸趨規整勻稱,向小篆過渡之外,其他六國文字與春秋以前相比,字形差異很大,幾乎面目全非。六國古書不僅見於簡、帛、陶、璽之上,也見於某些王室重器。
2. 包含「秦」字的古文,唐詩宋詞元曲.........都可以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葯,茫然使心哀。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3. 秦國文言文
你可以搜搜賈誼的「過秦論」,注釋一般在原文下面,但我不贊同賈誼之說,能使一個國家崩潰的原因復雜而多元,覺不可能是什麼「仁義」,看完過秦論,如果不滿意的話,繼續追問就行。
4. 秦用他國人 文言文翻譯
七國爭霸天抄下,沒一個不招攬四方人才的。但其他六國所用的相國,依然還是自己的宗族子弟或者本國人,像齊國用田忌、田嬰、田文為相,韓國用公仲、公叔為相,趙國用奉陽、平原君為相,魏王就是極至了,用了自己的太子為相。
但是只有秦國不一樣,秦國最初參與國政以求爭霸天下的,是衛國人公孫鞅。而秦國任命的其他相國,像樓緩是趙國人,張儀、 魏冉、范雎都是魏國人,蔡澤是燕國人,呂不韋是韓國人,李斯是楚國人。但是秦國都舉國聽命於這些人,從不懷疑他們的忠心,因此最終得以統一天下,就是這些人的力量。
燕昭王任用過郭隗、劇辛、樂毅,幾乎把強大的齊國滅亡了,而劇辛、樂毅都是趙國人。楚悼王用吳起為相,諸侯各國都覺得楚國強大起來了而感到害怕,而吳起呢?是衛國人。
5. 高中課本秦滅六國那篇文言文是什麼文章來著
賈誼的《過秦論》。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此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鑒,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
《過秦論》上篇先講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行文中採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富有氣勢;之後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於「仁義不施」的結論。中篇剖析秦統一天下後沒有正確的政策,秦二世沒有能夠改正秦始皇的錯誤政策,主要指責秦二世的過失。下篇寫秦在危迫的情況下,秦王子嬰沒有救亡扶傾的才力,主要指責秦王子嬰的過失。
6. 古文秦的意思
大多數情況下,應該是「秦國,秦王」之類的意思。偶爾,也會表示陝西一帶地區。
另外,「秦鏡」,意思是「明鏡」,意指「明察秋毫」。
再一個,極個別的情況下,表示一種蟬。
7. 秦字的古文怎麼寫
你去谷歌搜 谷歌里有答案
8. 文言文六國與秦翻譯
原文:
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說趙王曰:「臣竊以天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於內秦,料容諸侯之卒,十倍於秦。六國並力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見破於秦,西面而事之,見臣於秦。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翻譯:
蘇秦從燕國到趙國,開始用聯合六國抗衡秦國的策略,他游說趙肅侯說:「我私下拿天下地圖察看,諸侯的土地相當於秦國的五倍,諸侯的兵力相當於秦國的十倍。假如六國能夠團結一致,合力西去攻打秦國,秦國必定滅亡。現在各國將要被秦國滅亡,卻面朝西方共同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滅掉別國或被別國滅掉,讓別國臣服或臣服於別國,兩者絕不能相提並論。」
9. 關於秦朝的古文書有沒有
史記,先秦散文,後世對秦朝的評價(《過秦論》《六國論》《阿旁宮賦》)
10. 求有關秦始皇(即秦王嬴政)的文言文,各位看見幫幫忙啊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原話: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年十三歲,庄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
當是之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
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游士,欲以並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
譯文:
秦始皇帝,是秦國庄襄王的兒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孫子的身份生活在趙國邯鄲城,在那裡看見呂不韋的妾,十分喜愛,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在邯鄲出生的。出生後,起名叫政,姓趙。在他十三歲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繼承王位做了秦王。
這時候,秦國的疆域已吞並了巴郡、蜀郡和漢中,跨過宛縣占據了楚國的郢都,設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東,占據了河東、太原和上黨郡;往東到滎陽,滅掉西周、東周兩國,設置了三川郡。
呂不韋為相國,封十萬戶,封號是文信侯。招攬賓客游士,想藉此吞並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秦王年紀小,剛剛登上位,把國事委託給大臣們。
《秦始皇本紀》出自《史記》卷六,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
(10)秦文言文擴展閱讀
《秦始皇本紀》以編年記事的形式,記載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動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真實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後四十年間風雲變幻的歷史場面。
這篇本紀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動為中心,逐年敘寫,簡中有繁,概括與重筆相間,通篇讀來,不僅給人以歷史的原貌,還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歷史的必然,兩代帝王的形象活脫脫地呈現在眼前。
寫秦始皇,首先簡要地歷數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勝利的基礎上,調兵遣將,乘勝進擊,並吞六國的過程,中間穿插記敘了粉碎嫪毐呂不韋集團、李斯上書諫逐客、尉繚獻計、荊軻行刺等事件。
然後依次敘寫他統一天下後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舉了諸如議帝號、改歷法服色、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陸梁地、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咸陽宮關於學古與師今的一場大辯論、焚書坑儒等等。
另一方面又列舉了秦始皇不惜巨資派人入海求仙、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隨意殺戮無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