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幼兒美術作品

幼兒美術作品

發布時間: 2020-11-19 04:57:59

如何客觀的對幼兒美術作品鑒賞

(一)理解孩子,從孩子的角度進行評價。對幼兒繪畫作品的欣賞是細心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過程,合理認識和評價兒童的繪畫作品,首先要從了解兒童的各個方面開始,不要在未搞清幼兒的繪畫意圖之前就過早地下結論。幼兒呈現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幅畫,更是反映了他們內心世界的一個載體,他們的創作動機也不僅局限於畫畫本身,而是通過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對這個世界的直觀感受。

即使真的發現有不足部分,教師也應當巧妙地給予指導,鼓勵孩子細心觀察生活,勇於嘗試,而不是直接否定。總而言之,只要幼兒在繪畫中表現了他對生活的感受,就承認它的價值,每個幼兒都有他的閃光點與不同點,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錯了”,因為藝術是無錯的。

② 幼兒園小朋友的繪畫作品從哪些角度評價

幼兒園的活動,既然要發揮其教育功效,就不能缺少了評價這個環節。幼兒繪畫活動的評價活動是幼兒園繪畫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與幼兒園其它任何一種教育教學活動的評價相比較,其應用的程度最高,受到的重視程度卻較低。而在繪畫活動中,老師對作品的評價態度往往直接影響著孩子對活動的興趣,影響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重視對幼兒作品的評價,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提高幼兒繪畫的表現力及審美能力。 關鍵詞:評價觀 評價體系 發展性評價 多元評價 教育評價:《綱要》將幼兒園教育評價的功能界定為:「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沒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 發展性評價: 發展性評價是以人為本,以孩子的最終發展為目標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是當今世界課程與教學改革評價的最新發展的先進成果,也是今後課程與教學評價的主要發展方向,具有前瞻性與實用性,對於幼兒園的課程改革與評價改革頗有成效且意義深遠。 塗鴉是孩子的天性,當還不太懂事的孩子抓著蠟筆在紙上隨意地塗鴉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孩子滿臉燦爛的笑容,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為五彩繽紛的色彩而感動的神情,這一刻,我們相信孩子愛上了塗鴉。而在幼兒園里,我們看到的是有的孩子,漸漸不愛動手畫畫了,而有的畫的總是那麼些,也許原因有很多,但作為我們幼兒園老師應該反省一下,是什麼抹殺了孩子的天性? 我們發現在繪畫活動中,老師對作品的評價態度往往直接影響著孩子對活動的興趣,影響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重視對幼兒作品的評價,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提高幼兒繪畫的表現力及審美能力。 一、確立正確的評價觀,培養和提高幼兒繪畫興趣 教師要明確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淘汰,所以在繪畫活動中我們不能以哪個幼兒畫的好,或哪個幼兒畫的不好為標准來評價幼兒的作品,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發展性評價這種以人為本,以孩子的最終發展為目標的評價方式有助於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他能依據幼兒的不同背景和個性特點,准確地判斷每個幼兒的不同特點及其發展潛力,為每一個幼兒提出適合其發展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建議。 如果沒有正確的評價觀,就有可能對幼兒產生消極影響。孩子有時候是特別敏感的,一次在繪畫評價活動中,我無意中說了文涇的畫畫的不太好看,顏色圖的有些亂,當時孩子也沒有特別的表現。可是在接下來的一次繪畫活動中,當小朋友們都專注於自己的繪畫時,我卻看到文涇拿著筆愣在哪裡,我問他怎麼了,他說老師我不會畫,這時候我明白,孩子不是不會畫,他是不敢畫,他害怕自己的畫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怕老師說他的畫畫的不好看。於是我意識到評價的重要性。又有一次,在《宇宙人游山洞》的美術活動中,佳俊很認真地在山洞裡畫了很多宇宙人,在評價活動中佳俊向同伴們介紹宇宙人在排著隊過山洞,他們要走出山洞回家去,雖然那些宇宙人畫的有些歪扭扭的,但是今天我看到了孩子的進步,本來孩子繪畫的時候特別缺乏耐心,總是草草了事,可今天孩子很認真很耐心地完成了作品。於是我在集體面前表揚了他,並把他的作品展示出來了,我發現下課的時候佳俊會去展示區看看自己的作品,還會向同伴介紹,慢慢地孩子喜歡上了繪畫,每次繪畫活動都很認真,每當我們幫他指出一些不足之處時,孩子也會耐心的聽了,孩子的繪畫的興致越來越高了,他的作品也越來越多地贏得小朋友的喜歡了。 這些讓我清楚的明白了評價對孩子的影響,更清楚了確立正確的評價觀的重要性。作為老師不能以片面的眼光來評價孩子的繪畫作品,用畫的好或不好來評價,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也許只會造成部分幼兒只能聽表揚,不能聽批評,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盲目樂觀。因此教師要用發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逐步培養其正確認識自己,提高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懷疑自我價值。這樣,即使教師指出幼兒的不足甚至提出批評,幼兒所感受到的也仍然是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和期望,並會由此產生進步的動力。 二、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促進幼兒多元發展 1、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性,讓每個幼兒獲得富有個性特色的發展。 在幼兒園里,老師和孩子是形影不離的,所以相對中小學來說,幼兒園老師和孩子的距離更近些,老師對孩子的各方面了解也更深些。在評價中,不僅要突出「為了孩子的一切」,還要突出「為了一切的孩子」,努力做到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提高不同個性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從而達到促進全體孩子共同進步的目的。 例如:在《森林裡的動物園》這一繪畫活動中,我們對於那些愛繪畫,繪畫線條有力、連貫,圖形、形象清晰完整的孩子來說,在評價中我們應本著「高起點、嚴要求」的原則,為他們的進一步成長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在觀察他們畫面是否完整,小動物們形象是否清晰的基礎上,我們還要考慮畫面是否具有孩子自己的想像,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富有童趣,我們鼓勵他們發揮想像里,讓畫面里的動物活起來,給動物們提供一個活起來的背景或舞台。對對那些喜歡繪畫,但繪畫線條不流暢、形象不完整的幼兒來說,應本著「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快反饋」的評價宗旨,我們更關注的是動物形象是否清晰,孩子有沒有抓住動物的特徵,我們鼓勵他們在活動結束後進入美工區多加練習。對於那些不愛繪畫,繪畫習慣不好的幼兒來說,應從逐步培養喜愛繪畫的情感入手,加強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教師還應當是一個細心的觀察家,要敏銳地捕捉他們的點滴進步與閃光點,並及時予以獎勵和表揚,使他們不斷看到自己的進步,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2、評價活動由靜態評價變為動態評價,注重活動的過程性。 在以往的繪畫評價活動中,我們往往偏重於作品結果的優劣,靜態的對孩子的繪畫作品實體作出評價。新綱要理念指出我們的評價要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應動態的對幼兒的整個繪畫過程作出評價。所以在美術活動中,我們要關注孩子在活動中的興趣性、主動性、持久性、繪畫習慣等。如觀察孩子是否主動參與美術活動,對美術活動傾注極大的熱情,完全沉浸其中,還是對美術活動遲疑不前,活動中企圖停止或張望別人做什麼等;觀察幼兒對美術作品的注意集中與持久程度;觀察其作品是自己決定完成的,還是模仿他人完成的。 如:我們班的小妹妹(鄒琦玥),一開始每次繪畫活動時都不肯動筆,軟硬兼施都無濟於事,後來,我觀察到繪畫活動時她雖然自己不畫,但是她會對邊上的小朋友指手畫腳「你畫的不對」、「不是這樣畫的」、「哎,你畫的太難看了」,通過這些行為,我猜測可能小妹妹其實她並非真的不想畫畫,也許是她對自己缺乏信心,她怕自己畫的不好,所以不敢畫,於是繪畫活動時,我就輕輕的對她說「琦玥是不是怕自己畫的不好?」她點點頭,於是我就繼續鼓勵「沒關系的,老師小時候一開始也畫得不好,多花幾次就能畫得漂亮了,但是如果不練習的話就一直畫不好的哦!」在不斷的鼓勵下,琦玥終於第一次自己動筆畫畫了,在活動評價時我把琦玥的進步告訴了大家,並在集體面前給予了肯定,琦玥靦腆的笑了,接著在以後的繪畫活動中,她開始能獨立完成作品了。可見繪畫活動中的評價要注重活動的過程性,變靜態為動態。 3、增強幼兒與評價活動的互動性 在繪畫活動中,我們往往在無意中就會以教師自己的意願為主,自己決定作品的好壞優劣。教師要扮演的是:「裁判者」的角色,雖然也有個別幼兒參與評價,教師總結,但由於教師平時缺乏對幼兒該方面的引導和培養,幼兒缺少該方面的能力,這一切形同虛設。所以

③ 幼兒創意美術作品圖片

藝美童畫的地址在哪

④ 美術活動教師應當如何評價幼兒的作品

1. 教師要了解評價對象。 在分析評價前,首先對班級幼兒美術發展水平有基本的了解,對每個孩子原有能力進行詳細的分析。每個幼兒的能力強弱不同,原來的基礎不同。因此,教師在組織評價時要在幼兒原有的基礎上進行。 2. 明確教學活動中的要求,確定評價項目。 在美術教學的整個過程中,要牢牢地把握住本次教學活動的目的與要求。無論是啟發引導過程還是評價過程,都要根據教學要求以及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來確定評價項目,使評價活動始終圍繞中心與主題。如在組織中班上學期幼兒進行塗色活動中,要求幼兒掌握塗色的三大要點:塗色時往一個方向、要塗滿、不要塗到線外面去。在評價中,我根據這三大要點,對幼兒實現教育目標的整體及個別情況進行評價分析。「今天小朋友給汽車都塗上了非常鮮艷的顏色,給汽車塗色時要注意往一個方向塗。現在我們來找一找,哪輛汽車塗色塗的很滿沒有漏塗的部分;再找找哪輛汽車的邊緣塗色很整齊,沒有塗到線條外面去……」這樣,教師即對班級總體完成教學目標好的地方進行簡單概括,將幼兒作業完成不足的地方重點提出來,引導幼兒觀察別人的作品,進行評價。明確了教學活動的要求能夠使評價活動更具針對性。 3. 重視以正面評價為主,平等全面地評價幼兒美術作品。 在評價幼兒美術作品時,我總是盡可能找出幼兒出色的地方加以鼓勵,對其不足用建議的方式、商量的口吻提出改進意見。

⑤ 如何欣賞幼兒美術作品

構思與表現即可,構思優先,表現手法次之。

⑥ 淺談如何對幼兒美術作品進行有效評價

1.圍繞情感目標——評價幼兒美術情感表達。一是從美術作品看體驗性成長。也就是兒童能否體驗到他的所作所為,是否表現了自己的積極慾望,讓孩子自由地表現和闡述他的作品。二是從美術作品看情感性成長。也就是幼兒在完成一件作品時所傾注的感情宣洩。這種感情宣洩的強烈程度是與幼兒對他的作品究竟有多少體驗成正比的。

2.圍繞知識目標——評價幼兒美術作品內容。一是從作品內容看智慧成長。孩子的作品中所表現出的「細節」,智慧程度很高,評價時應強調這種繪畫中的智慧成長,強化幼兒創作的沖動和自由。二是從作品內容看知覺成長。知覺是人對事物各種感覺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整體認識,知覺經驗缺乏的幼兒,通常繪畫作品中呈現出來的筆觸與線條怯懦、猶豫。同時由於這些幼兒知覺少,而難以形成視覺上的意象,因此繪畫便顯得想像力不足。繪畫過程中,教師要善於發現這類孩子,加強這類幼兒的知覺經驗的培養。

3.圍繞技能目標——評價幼兒美術技能運用。一是從美術作品看美感。在藝術上,美感的評價標准均基於個人的作品,有創造力的

1/4頁

作品都是根據個人的美感原則而產生的。作為老師,在對幼兒的作品進行評價時,不應統一管制美感,不應給孩子教條式的規則。二是從美術作品看錶現創造。美術活動中應讓孩子自由地交換意見,孩子間能自由地表達和溝通。

評價原則

1.評價內容——感受體驗原則。教師應摒棄站在自己角度看作品的習慣,把自己當做幼兒,努力從他們的畫中體驗孩子的特殊情趣,並給予鼓勵。

2.評價角度——多元整合性原則。以多元的角度評價孩子美術作品。不會動手的孩子,只要能大膽地下筆就是進步;基礎好表現能力強的孩子,可激勵他們更加大膽地創造美和表現美。應力求讓每個孩子都體驗到評價給予的肯定和鼓勵。

3.評價語言——引導激勵性原則。評價語言應著眼於幼兒美術學習興趣的提高與美術創作自信心的樹立,應從幼兒作品的特點出發,採用支持性、助推性的評價語言。

4.評價主體——整體發展性原則。評價孩子的美術作品,教師不僅要關注「特別好的」或「特別需要幫助的」孩子,更應面向全體,以幼兒發展為中心,以促進幼兒發展為根本目的。

5.評價平台——成果展示性原則。讓幼兒人人參與,把作品張貼出來,互相進行審視、交流。這也是提高幼兒審美能力、審美情趣的過程。

⑦ 如何引導幼兒欣賞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

在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中提出對話法,其依據之一是現代解釋學美學關於「藝術作為文本是無限開放的」的觀點。德國現代解釋學美學大師伽達默爾(Hans-GeorgGadamer)認為「藝術作品本身就是那種在不斷變化的條件下不同地呈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藝術作品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一方面,藝術作品中不僅僅有創作者自覺意識到的東西,還有由於傳統、文化等方面積淀於他的意識深處的那些無意識或潛意識的東西,這些東西即使創作者沒有意識到,也是存在於藝術作品之中的。這一觀點也已被精神分析美學的「集體無意識」理論所揭示。所以,藝術作品的意義遠非創作者本人的意圖所能限制。另一方面,藝術作品被創作以後,並不是只存在於它被創作出來的那個時代,而是在此後的時代中繼續存在著。這樣,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場合、甚至不同的對話中,藝術作品會不斷地顯示出它的新的意義。這樣藝術文本自身就成了具有生發作用的主體。藝術文本的多種意義只有在與欣賞者的對話中,才可能生發出來。

「依據之二是長期的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中,教師所採用的灌輸法所帶來的缺憾。灌輸法直接表現就是教師以自己為中心,將自己掌握的有關美術作品的知識無條件地灌輸給兒童,兒童認同教師及其知識,沒有自身的感知和體驗,即沒有直接與美術作品進行對話,因而喪失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動創造的能力,最終導致其審美素質下降。而對話法卻不同,在對話過程中,教師與兒童之間、師生與美術作品之間不再是一種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對話式的雙向交流關系。兒童由於身心得到徹底的解放,其學習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對話式的積極參與和感受,其潛力在不斷的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長。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和兒童面對美術作品積極交流、討論,由於美術作品是開放的,因而,經過對話,就可能生發多義。

一、對話法的特徵

對話法強調對話首先是兩個主體間的相互交流。對話不同於信息傳遞,信息傳遞表現為單向的和非對稱的,一方是主體,另一方是客體。處於客體地位的接受信息的一方只是被動地接受、理解主體所發出的信息。而對話則表現為多向的和對稱性的,相互交往的雙方都是主體,因而都具有能動作用。正如加登納所說:「這種交流是通過第一個主體所創造出來的符號對象進行的,而第二個主體能以某種方式去理解、作出反映或加以欣賞」。在藝術活動中,藝術家有一種「向親密的人傾訴自己的深切感受或強烈印象的願望」,他把作品的角色、作品的接受者作為在心理上具有親和性的主體;而對於欣賞者來說,他是從自己的心靈世界出發同藝術家、作品進行獨特的對話活動的——人們之所以拒絕說教型的藝術作品,就是因為這類作品的作者否定了欣賞者的主體地位。可見,欣賞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對話要達到的目的是主體間的相互交流,即藝術作品對欣賞者說話,欣賞者對藝術作品說話。「在藝術中,我同生活在彼地、彼時的藝術家和人物交往,因為藝術交往在想像中展開,它使人擺脫空間和時間的桎梏……而且,藝術使人的關系擺脫偶然性的控制,讓每個人在無限的藝術世界裡

自由自在地選擇自己的朋友。」通過主體與主體的對話,以審美期待為中介,欣賞者的現今視界(指理解的起點、角度和可能的前景)與藝術作品自身所蘊含的歷史視界之間實現了相互融合。其結果是形成一種新的視界,而這種新的視界又將成為理解新的藝術作品的出發點。

欣賞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過審美體驗和領悟而進行的非語言的信息溝通。一般來說,語言信息溝通表達人們的邏輯推理過程,而非語言信息溝通則反映了我們所講的含義的「無窮無盡性」。它超越了語言的范圍,變成深不可測的感覺和感情,因而不容易用語言來描述。欣賞者與美術文本之間的對話活動是在欣賞者審美心理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多通道的相互交流,這種審美心理體驗超越了現實功利的單維情感,與審美對象保持了適當的距離,調動了多種審美心理功能共同活動,把藝術家的情思意緒和審美創造在內心深處彌散、交融,從而達到一種潛在的心靈溝通和內在的自我交流。維果茨基在《藝術心理學》中形象地描述了這種欣賞對話:「讀者從兩個方面觀察悲劇:一方面,他通過哈姆雷特的眼睛查看一切;另一方面,他又用自己的眼睛查看哈姆雷特,所以,每個觀眾既是哈姆雷特,又是他的觀察者。」正是這一過程的巨大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給藝術欣賞者帶來了獨特的體驗和豐富深刻的審美愉悅,使藝術欣賞中的對話與一般的現實的對話區分開來了。

藝術欣賞中的對話是欣賞主體各心理功能的整體直覺。對話中,主體的感知、想像、情感、思維、靈感、無意識等多種心理因素在相互的滲透、補充、綜合、交叉的整體中起著復合作用。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通過幻想,交流和溝通生命的情感和藝術意味,它在直覺過程中把人的心理諸動力激活,使之豐富、充實、秩序化。

二、對話法的實施
對話的基本結構是問和答。在美術欣賞的對話中,首要的問題就是提問。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說過:「誠然,一種文本並不像另一個人那樣對我們說話。我們這些努力尋求理解的人必須通過自己讓文本說話。但是,我們卻發現,這種理解,即『讓文本說話』並不是一種任意的由我們主動採用的方法,而是一個與期待在文本之中發現的回答相關的問題。」也就是說,當欣賞者面對藝術作品時,他首先就會提出一個問題,「該美術作品究竟要告訴我什麼?」但是,作為欣賞者的學前兒童,由於其心理發展、生活經驗、藝術經驗等等都決定了他們的視界不可能迅速、有效地與作為文本的美術作品的歷史視界融合。因此,需要教師作為中介來進行引導,幫助他們和美術作品進行問和答。

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中實施對話法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對話雙方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教師不能強求兒童接受某一權威的結論或自己對美術作品的看法,而應讓兒童有自己的探索。平等的對話關系是對話能夠進行的條件,也是兒童樂於對話的前提。作為引導兒童與美術作品對話的中介,教師不以自己的權威壓制兒童,而應承認,在作為文本的美術作品面前,師生雙方均有說話的權利。因為,美術作品作為藝術文本是開放的,每個人的藝術經驗也是有限的,作者原初的視界與欣賞者的現今的視界之間總是存在著各種差距,這種歷史的差距是任何欣賞者都無法消除的,即個體不可能完全理解美術文本的全部意義。雖然教師

在引導兒童欣賞美術作品之前,已有對作品意義的預期,但這並不意味著學前兒童必須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這種預期,兒童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而且,作為教師還必須鼓勵兒童不要拘泥於教師的解釋,甚至不必拘泥於創作者原有的創作意圖,而是通過對話,根據自己對作品所傳達的信息的體驗和理解,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力,發表自己的見解,實現兩種視界的融合,生發出對話雙方意想不到的新東西。兒童在美術欣賞中常常會感受到一些教師沒有感受到的東西,說出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話語,這就足以證明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視界。因此,每一次與美術文本的對話,都是一次意義生成的過程。美術文本的意義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因而對於美術文本的理解無正確與錯誤之分,只有不同的理解。在理解中,問題的本質就是其本身的不確定性。理解始終是一種對話和交流,是一種不斷的探求和詢問。

2.教師自己首先要會和美術文本進行對話,做好兒童與美術文本之間的「審美期待」中介。伽達默爾說:「……我們對於流傳給我們的文本的理解,是以對意義的預期為基礎的,這種預期是從我們自己與題材的先行聯系中獲得的。」在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中,「對意義的預期」也就是教師在對學前兒童進行美術欣賞教育之前對美術作品預先設計一種意義,這種意義是教師個人對美術作品的解釋,同時,在引導兒童欣賞的過程中,又不停地被修正著。因此,教師自身應對美術作品所蘊含的意義進行合理的解釋,對藝術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與欣賞。例如:教師必須理解線條、形狀、色彩、構圖等形式語言可能的象徵意義,理解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變化與統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在此基礎上,引導兒童先理解美術作品各部分的意義,再根據各部分進行整體意義的解釋,從而形成一個或多個合理的解釋。這種對整體的理解又反過來加強兒童對作品各個部分的理解。

3.教師要為兒童提供大量的欣賞的機會,提高其欣賞的現在「視界」。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說:「不是我們的判斷,而是我們的偏見構成了我們的存在……我們存在的歷史性產生著偏見。偏見實實在在地構成了我們全部體驗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見即我們對世界敞開的傾向性。」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是以一定的生存方式處於歷史之中。這就決定了人們總是無法擺脫理解的歷史性,而對理解的歷史性的承認,實際上也就承認了理解者帶有偏見和成見的合理性。並且這種偏見構成了理解的基礎和前提,它是欣賞者的特殊視界。因此,教師要給兒童提供大量的欣賞的機會,擴大他們的視界。這種欣賞除了美術作品的欣賞,也可以是自然景物、周圍環境的欣賞。還要適當地教給學前兒童一定的美術欣賞的基本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使他們在美術欣賞中首先能理解作者的歷史視界,幫助他們進一步加深對作品的情感體驗。為此,教師
>應選擇相應的美術欣賞的材料,給予兒童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反復多次地進行感知、體驗,同時,用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淺顯而簡明的描述,讓兒童真正地理解這些基本藝術語言與形式美原理的內涵。視覺形式語言在美術中具有獨特的意義,從傳統的具象寫實藝術到純粹的抽象藝術,無論其外觀形式有多大區別,它們所使用的卻無一例外是上述基本元素,這些元素在二維平面和三維空間中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的組合,形成各種不同的「心理力」的樣式,喚起人們內心千差萬別的情緒和感受。

因此,這種抽象的形式語言並不僅僅服務於抽象藝術而具有普遍意義。在具象寫實作品裡,這些抽象的元素通過隱藏在被再現的事物中也在發揮作用。加登納也認為:「只有當人們對這些層面恰當地理解了以後,他們的情感生活才會受到影響。隨著欣賞成熟起來之後,他與較多的經驗熟悉了,於是就有了較細的情感。

這樣,他便能與創作者的興趣及含義發生共鳴。」可見,形式分析是加深審美體驗、提高審美理解能力,並最終提高幼兒的欣賞能力的必經之路。同時,我們認為,對形式欣賞本身的興趣也應該是學前兒童美術欣賞的目標之一。
學前兒童對美術欣賞的基本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的認識還可以經由美術創作來獲得。例如:學習線條的變化,可讓兒童試驗不同動態的線條(直線、曲線、螺旋線、斷續線、連續線、重疊線),再讓他們欣賞梵谷的作品《星夜》中所用的線條是怎樣運動的。再如:學習幾何形狀的安排,可先讓兒童用彩色紙剪貼出各種幾何形狀,再讓他們欣賞抽象派大師蒙德里安的後期作品。這種由自己操作而獲得的欣賞經驗非常有助於學前兒童對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4.教師應給兒童利用多通道充分體驗的時間。教順應首先給兒童一定的時間進行獨立的欣賞,要盡可能讓他們用自己的以視覺器官為主的多種感官進行感知,不要操之過急,或講得太多,讓兒童暢所欲言,盡量不打斷其陳述。要充分發揮他們的觀察力、藝術想像力和表達能力。只有當兒童需要幫助時,教師才可以用啟發的方式、提問題的形式給予他們以線索啟迪,引導他們觀察、體驗、想像。例如:對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的感受與體驗。教師在引導兒童對作品的各部分的形式進行感知、體驗以後,可以用以下方法來引導他們體驗、理解作品的意義。教師請兒童閉上眼睛,把自己假想為畫中的人物,然後跟著教師所說的話想像,「我躺在這片嫩綠的草地上……我的身體很放鬆……我的周圍有一些人,他們發出隱隱約約的聲音……有各色各樣的人……但在這里他們都很輕松地踏著同樣的節拍……每一個人都感覺到別人的存在……陽光……樹木……水……

很美妙的休息……我想逗留在這里……」通過這樣的感受,兒童可以對作品所蘊含的意義有所理解。

5.教師不但要自己學會提問題,還要教會兒童提問題。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說過,「誠然,一種文本並不像另一個人那樣對我們說話。我們這些努力尋求理解的人必須通過自己讓文本說話。但是,我們卻發現,這種理解,即『讓文本說話』並不是一種任意的由我們主動採用的方法,而是一個與期待在文本之中發現的回答相關的問題」。因而,美術欣賞對話中的關鍵一步不是學會提問題。教師可以問兒童「你在畫上看到了什麼」這樣

的問題。以《大碗島的星期天》為例,就作品內容的描述上,可以這樣提問:你在畫中看到了什麼?這些人在干什麼?他們有些什麼樣的姿態?畫面上除了人以外,還有些什麼?你能猜出他們在什麼地方嗎?從畫面上你能看出這是在一天的什麼時間嗎?除了這些,你還看到了什麼?就作品的形式分析上,對《大碗島的星期天》可以提出如下問題:請看一看,畫面上有哪些線條?這些線條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覺怎麼樣?畫面上有些什麼人物?他們在干什麼?你能不能表演一下?畫家畫這幅畫時用了哪幾種顏色?這些顏色在畫面上是怎麼安排的?人物身上的顏色與背景的

⑧ 學前兒童美術作品欣賞可分為哪幾個階段

學前兒童美術作品欣賞的指導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描述階段的指導:主要是讓幼兒有獨自欣賞的時間,並能暢所欲言。
二.形勢分析階段的指導:主要是幫幼兒積累一定的形式美的知識,引導幼兒邊體驗邊討論。
三.解釋階段的指導:主要是指導幼兒從整體和部分上理解作品的含義,鼓勵幼兒不拘泥與教師的解釋。
四.評價階段的指導:主要是對作品的審美判斷。
五.啟發創作階段的指導:運用各種方法啟發幼兒創作。
望採納。

熱點內容
小學班主任考核總結 發布:2024-12-26 13:17:30 瀏覽:497
和班主任女 發布:2024-12-26 12:59:02 瀏覽:567
躍時代教育 發布:2024-12-26 12:22:28 瀏覽:413
偉英語 發布:2024-12-26 12:21:04 瀏覽:155
怎麼做芝士蛋糕 發布:2024-12-26 11:57:00 瀏覽:361
什麼是高效課堂教學 發布:2024-12-26 11:45:54 瀏覽:591
手上毛孔粗大怎麼辦 發布:2024-12-26 11:45:12 瀏覽:487
靜海區教育局 發布:2024-12-26 11:05:26 瀏覽:997
五年級小學數學報答案 發布:2024-12-26 10:12:05 瀏覽:506
山村教師小說 發布:2024-12-26 10:00:30 瀏覽: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