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誦讀方法
文言文閱讀是高考必考的內容,共20分,主客觀題兼有。多年的備考工作積累讓我清醒地認識到,文言文的復習要夯實基礎,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提高要以閱讀和訓練想結合,在理解文言實詞虛詞詞義和句式特點的基礎上把握全文,要注重詞語和句式歸納的對比練習,句子的翻譯要准確規范、直譯為主,適當增加文言文的課外閱讀量。
(一)掌握文言的常用詞語和句式的一般用法,不是讓學生生硬地記古漢語詞典、背語法條條,而是要通過閱讀文章,用「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辦法去解決。
學習語言的最好辦法是生活到那種語言環境中,每天說,每天聽,就能很容易地學會。說文言的時代已經距我們很遠很遠了,我們學文言文已經找不到那種語言環境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誦讀古人的文章和古人晤對一堂,在一個小的天地里創造出一個學文言的語言環境。誦讀時,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記得快,能培養文言的語感。誦讀必須在理解詞義,了解句式的前提下進行。閱讀文言文與現代文不同。現代文是從現代漢語寫的,所用的詞彙和句式在口頭上就很熟悉,並且理解了,只要把文章念出來,體會體會,就能明白意思。文言文是用古漢語寫的,我們雖然通過漢字,用現代的語音讀出聲音來,但不明白這些聲音的意義,也不明白這些聲音是如何組合起來的,當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葉聖陶先生曾舉「棄甲曳兵而走」為例,很好地說明了這種現象,「棄甲曳兵而走」,六個字中,除了「曳」字外,其餘五個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學畢業生都會認會寫,但會認會寫並不等於能夠理解它們在文言中的意思。「棄」只在「放棄」這個詞兒里學過;「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沒學過,當然不明白是「拖」的意思;「兵」字認識,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認識,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縱使高聲朗讀,甚至死記到能「背誦」的程度,縱使悟性很高的學生,也很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如果讀一篇文言作品,對其中詞語的意義,句式的特點沒有逐字逐句的弄懂,當這些詞語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現時還是不懂。這樣的讀法,對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也就沒有多大幫助。只有在懂得詞義,了解句式特點,像朱熹所說的那樣「一字一句,分曉真切」的前提下,讓學生反復誦讀一篇篇文言作品,才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有意義。因此,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有一個「重新識字」的問題,所謂「重新識字」,是指要讓學生明白那些雖然能讀出聲音,但不懂得它們在文言中的意義,即字的詞義。教師的講解、注釋、工具書,都為這種「重新 識字」提供了方便。我之所以強調在誦讀前要理解詞義、了解句式,是因為過去文言文教學中,有一種過分強調熟讀,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說的教法,效果並不好。現在這種作法沒有了,但它的影響不能說一點也沒有,比如說,只串講課文大意而不落實字詞句,甚至只對照教參的譯文講一通,講完之後就是讀,就是背,至於文章中字詞的意義,句式的特點是什麼,學生一點也不知道。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一直到熟,熟到什麼程度?一般來說,一篇課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麼意思,如果能背誦那就更好。
(二)詞語和句式的對比練習,可以訓練學生注意古人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因為對象或場合的不同,同樣一個意思,所用的詞語和句式有細微的不同。或色彩不同,或語氣不同。區分這些不同之處,有助於加深理解。詞語和句式的歸納練習,可以訓練學生在感性材料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己動腦、動手整理,結合自己課內所學過的文言知識,總結出同類語言現象的某些規律。使之達到理性的認識,並且使知識逐漸系統化、條理化。這種對文言詞語和句式的對比、歸納練習,可以在一篇之內進行,也可以不限於一篇的范圍之內。
(三)練習文言文的現代漢語翻譯,可以檢查學生對文言文中的字、詞、句的積累是否落實。
如果是不懂,或者是半懂,那麼,只要一翻譯原文,問題就會暴露出來。問題暴露出來了,或是詞義沒弄清楚,或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對症下葯,及時糾正。荀子曰:「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學生在實踐中遇到阻礙,出現疑惑,經過思考,經過教師的指點,得到了解決,記憶也就更深了。練習文言文的現代漢語翻譯,還可以提高現代漢語的表達能力。有些句子,我們可能已經理解了它們的意思,但用現代漢語表達不出來,除了因為自己對原文的理解還不夠准確、清晰之外,現代漢語的語匯不夠豐富、文字表達能力不高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搞點文言文的翻譯練習對提高現代漢語的表達能力是有幫助的。文言文的現代漢語翻譯,可以是口頭翻譯,也可以筆譯。無論採用什麼方式進行,都應該以准確、規范為標准。准確,指詞語要翻譯得准確,要牢牢落實;規范,指譯文的句子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那種只寫出句子大意的翻譯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沒有多大幫助。翻譯要以直譯為主,譯文要准確規范,對中學生來說,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開始訓練時,總是不夠准確、不夠規范,但是,如果教師每次都指出那些不準確、不規范的地方,並予以糾正,要求又很嚴格,那麼,准確規范的翻譯是能夠逐步做到的。
(四)要適當增加文言文的課外閱讀量。
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鞏固和補充。目前,教師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現代文尤其放在散文的閱讀上,忽視了文言文的課外閱讀量。文言文的課外閱讀訓練,如果僅僅只在課堂上進行,課外不去閱讀文言作品,是很難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課堂上把某一文言材料學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結果是勞而無功。因此,有必要加強文言文的課外閱讀,如果我們規定中學生的文言文課外閱讀量占整個課外閱讀量的10%至20%,用這個數量標准選擇一批與課文深淺程度相當的、有注釋的文言作品作為課外閱讀材料要求學生閱讀,並且在關鍵的地方還給以點撥,讓學生把課堂上學過的文言知識運用到閱讀實踐中,並且在運用中鞏固、加深、熟練,使精讀和博覽相結合,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2. 文言文朗讀劃分節奏的技巧有哪些
文言文朗讀節奏劃分的方法
一、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
一般說來,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大體相同。一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或動賓之間。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如:
(3)予 / 嘗求 / 仁人之心 (《岳陽樓記》)
(4)率 / 妻子 / 邑人 / 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二、根據句首的語氣詞來確定朗讀節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語氣詞(發語詞),表示將發表議論,提示原因,如「蓋」、「夫」(讀「 f ú ),往往在發語詞後進行停頓,如:
(5)蓋 / 一歲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說》)
(6)夫 / 環而攻之 / 而不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據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復雜。其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有助於我們確定朗讀節奏:停頓往往在「之後」,這樣朗讀使得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於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
(7)鵬之 / 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莊子 逍遙游》)
(8)醫之 / 好治不病 / 以為功。 (《扁鵲見蔡恆公》)
四、根據句首的連詞或總結性的詞語確定朗讀節奏
若句首出現表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後面要加以停頓。如:
(9)若 / 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活板》)
(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則 / 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12)故 / 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
(13)是故 / 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論貴粟疏》)
五、根據文句內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
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於前(《狼》)此句中對「犬」的理解最為關鍵: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一樣」,「犬」是名詞作狀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一隻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據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應在「其一」的後面才是正確的,即:其一 / 犬坐於前。
對下面這個類型句子的節奏劃分也要遵循邏輯意義:然 / 得而臘之 / 以為餌(《捕蛇者說》)。
其實,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遠不止這五種方法,而這五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還是要准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 文言文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技巧與方法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片語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後各詞聯系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後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知能圖譜
讀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有以下六種情況注意停頓。
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
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一」之間要停頓。 5、關聯詞後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後面要停頓。
三、 方法指導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
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 「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 何嘗、其等。
例如 至若春和景明 若夫淫雨霏霏 然則北通巫峽 誠宜開張聖廷 關聯詞:且、雖、因、「惟」、 「故」等。
例如 且焉置土石 雖我之死 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誦讀時,這些詞語後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②可/以一戰。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例①中的「於是」,「於」是介詞,「給」的意思「是」是代詞,「這」的意思,它們都應分開來讀。例②中「可以」是兩個單音詞,「可」是能願動詞,「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詞,「用來」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間」,「中」是「中間」,「間」是「夾雜」。
3、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不能讀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陰。 ③問/今是何世 ④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動作的發出者,陳述的對象,它與後面謂語部分之間應作停頓。例③④中的動詞「問」、「刻」與其支配的對象之間也要作停頓。 4、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隻狼,作全句的主語,「犬」在句中作狀語,修飾詞「坐」,譯為「像狗一樣」;例②中的「山」修飾中心語「行」,「山行」譯為「在山上走」,它們都應連讀。
5、「而」字後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麼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後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①「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後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②「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麼爾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面一個動作發生了,後面的動作緊接著就發生了,這時「而」後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後面的動詞連讀。
③「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後不應該停頓。
例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④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聞而愈悲。
6、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如:
① 瞻余馬首/可也。如果讀成「瞻余馬首可/也」,那麼就歪解了原意。因為原句是主謂結構,在「可」後停頓,就改變了原意。
② 「問/今是何世」,原句是動賓結構,賓語是一個主謂短語,如讀成「問今/是何世」,讀成了主謂句,就讀破了。
③「兩三點雨/山前」,若讀成「兩三點/雨山前」就讀破了,原句是倒裝句。
7、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後省略動詞謂語「鼓」,應略停,以體現謂語的省略,不能讀成「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8、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作亭者誰,盧陵/歐陽修也。盧陵是地名,後面應該停頓。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
如: 余聞之也/久。 「也」不是謂語前的副詞狀語,不能讀成「余聞之/也久」。
10、利用對文意的理解來確定停頓。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語境理解文意,只有確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確地停頓。
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例①意思是 「處在朝庭的高位上,就為它的人民擔憂」這樣,句中的停頓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11、詩句節拍間要停頓。古詩的朗讀有其規律性,一般說來是兩字一停頓,即按音節停頓。
如:①幾處/早鶯/爭/暖樹 ②天門/中斷/楚江/開
也可以按意義單位停頓,如上面的兩句可讀為「幾處早鶯/爭暖樹」、「天門中斷/楚江開」。
文言文的朗讀停頓,涉及到文字、詞義、語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只要我們掌握一些古詩文的朗讀停頓知識,並誦讀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養提高自己的語感,熟練地處理文言文的朗讀停頓。
四、技巧突破
(一)、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
一般說來,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大體相同。一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或動賓之間。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如:
(1) 下列語句朗讀節奏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A )故 / 天將降大任於是 / 人也( B )所以 /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C )人恆 / 過,然後 / 能改( D )出 / 則無敵國外患者,國 / 恆亡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3) 予 / 嘗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陽樓記》) (4) 率 / 妻子 / 邑人 / 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 二)、根據句首的語氣詞來確定朗讀節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語氣詞(發語詞),表示將發表議論,提示原因,如「蓋」、「夫」(讀「 f ú ),往往在發語詞後進行停頓,如:
(5) 蓋 / 大蘇 /泛/赤壁雲 (《核舟記》)
(6) 夫 / 環而攻之 / 而不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三)、根據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復雜。其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有助於我們確定朗讀節奏:停頓往往在「之」後,這樣朗讀使得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於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7)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愛蓮說》)
(四)、根據句首的連詞或總結性的詞語確定朗讀節奏
若句首出現表假設、轉折等的連詞,如「若」、「而」、「然則」等或表總結性的詞語,如「故」、「是故」等,往往在這些詞語的後面要加以停頓。如:
(8)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9) 然則 / 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10)故 / 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
(五)、根據文句內在的邏輯意義確定朗讀節奏
初中階段所選文言文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於前(《狼》)此句中對「犬」的理解最為關鍵: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一樣」,「犬」是名詞作狀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一隻狼像狗一樣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據文句意思的理解,這句話的停頓應在「其一」的後面才是正確的,即:其一 / 犬坐於前。
對下面這個類型句子的節奏劃分也要遵循邏輯意義:然 / 得而臘之 / 以為餌 (《捕蛇者說》)。
其實,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遠不止這五種方法,而這五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還是要准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
附:例( 1 )的答案選 D ;例( 2 )的朗讀節奏正確劃分為:故 / 君子有不戰,戰 / 必勝矣。
3. 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二者應是有機的統一,而且"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葉聖陶語)。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的根本目的在於教會學生學習。從根本上講,文言文教學實質上就是指導學生閱讀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學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創造科學高效的閱讀方法。這里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向大家介紹一種比較切實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閱讀方法——五步閱讀法。
一、預讀,其主要目標是:讀准字音,准確停頓,把握節奏;了解有關作家作品常識;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具體做法是:(1)查閱工具書,結合注釋給生字生詞注音。(2)根據教師范讀或課文錄音清楚准確地朗讀課文。(3)結合課文注釋和語文工具書,了解有關作家作品常識。(4)結合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從整體上了解課文。(5)通過解題和通讀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和文體特徵。
二、抄讀,其主要目標是:熟悉課文,自學存疑,明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具體做法是:(1)勾劃或抄寫課文中的生字生詞與名言警句。(2)勾劃或抄寫課文中的難句。(3)記錄在閱讀課文時產生的疑難問題。(4)閱讀或摘抄(或作提要、目錄)與課文相關的輔助材料。(5)結合單元學習的提要、課文預習提示、思考和練習,確定學習的童點和難點。
三、解讀,其主要目標是:通過語言分析,具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表現出來的作者的觀點、態度或思想傾向。具體做法是:(1)結合語境,從句子結構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2)利用古漢語常識具體分析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3)翻譯(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課文或課文片斷,以求深入地從整體上把握文章。(4)課堂專題討論,落實重點難點,分析解答課後"思考和練習"中的語言訓練題。
四、品讀,其主要目標是:就思想內容、章法結構、表現技法、語言藝術、藝術風格等方面對文章進行文學和美學的鑒賞性閱讀。具體做法是:(1)從文體特徵出發,總體上把握文章作為一種"類型"的基本特徵。(2)比較閱讀,從內容和形式方面對文章的具體特徵和作者的藝術個性進行分析。(3)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資料,就重要的實詞、虛詞和語法問題撰寫語文小論文,以鞏固所學知識,強化能力訓練。
五、誦讀,其主要目標是:加深理解,強化記憶,豐富語言,積累材料,訓練語感,培養素質。具體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朗讀,力求熟讀成誦。(2)朗讀品味,背誦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確記憶。(3)擴展閱讀,研讀與文章相關的材料,擴大知識面以求更為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4)整理學習筆記,編寫學習小結,以突出重點難點。(5)指導寫作讀後感想或思想評論,以求陶冶情操。
4. 文言文有哪些朗讀方式論文
文言文到底怎樣教
寶坻五中 吳淑靜 楊占平 許俊霞
【內容提要】為改變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老」、「慢」、「差」、「費」的教學現狀,優化文言教學過程,本文試從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實效兩方面,針對文言文教與學的特點,提出具體的做法,以促進文言文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
激發興趣 精講精練 靈活方法 提高實效 積累遷移
「經過千百年時間的淘洗而流傳下來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詩文中的極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精華」,而被選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優中選優。但是,無須諱言,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處於老(教學方法)、慢(進度慢)、費(費時多)、差(效果差)的狀態。絕大多數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甚至厭惡、畏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來自「教」的因素:許多老師仍採取傳統的逐字逐句的串講方式,讓學生記筆記,然後從中抽題訓練;或者偏重知識教學,把字、詞、句的理解、翻譯當作重點,其他都交給學生自己解決;或者一味側重背誦,讓學生背課文、背註解、背練習題答案。這樣的課堂,沒有體現新課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古文的精髓,談不到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們從事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必須大手筆地、適宜學情地改革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讓新課改的春風也度「玉門關」。改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使教學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讓文言文煥發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畢竟離我們的生活較遠,教法不可能和現代文教法等同,但它並不是外語,和現代文有非常強的傳承關系,是「大同」、「小異」。所以,我們可借鑒現代文教學如講究合作、探究、開放的學習方式、個性化教學等成功經驗,形成有文言特點的、靈活而實用的教學體系。下面結合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古文教學談談文言文教學的具體做法:
一、激發興趣。有了興趣才產生主動學習的可能性,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是教好文言的前提。講課時務必腦子里時刻牽著這根弦。
(一)、教師富有激情。還清晰地記得剛上高一時語文老師楊乃林老師講宋詞的那節課,他從溫庭筠的《花間詞》講到詞風一變的李煜,講到「奉旨填詞柳三變」的柳永,講到豪放派詞人蘇東坡、辛棄疾,講到清朝的納蘭性德,講到毛澤東。讓我們震驚的是楊老師不看教案,而能把他們各自的代表作一邊背一邊快速寫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揚頓挫的誦讀聲和評論感悟,徹底把我們折服,宋詞真是太美了!我們急忙記筆記,楊老師笑著說:「不用記,不用記,以後咱們還會講的。」但我們哪肯罷休,生怕落掉一句一字,同桌商量好你記第一句,我記第二句,他記第三句。真是語言美、藝術美的享受,如坐春風,讓我從此迷上古典文學。我這樣說一點也沒有誇張溢美。仔細想一想,您是否也享有過這樣的課,讓您曾經有過很大的思想觸動?創造出這樣的課,老師肯定投入了他的激情。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每篇都包含著作者的理想和情感,都是作者「情動而辭發」的,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也應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或憂或憎。應該說,要想在課堂上充滿激情,教師就應熟悉歷史,讀懂古人,才能以情激情。試想,不懂曹操,怎能理解「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壯懷激越?不懂蘇軾,怎能領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不懂辛棄疾,怎能理解「把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無奈與激憤?教師的激情有助於學生產生濃郁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學生必會獲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使自己的價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華。
(二)、精心設計導語。讓每一節古文課的導語符合短小精悍、形式多樣、調動興趣的原則,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試舉幾例:以重溫舊知識切入,《核舟記》導語可為:「我們學過一篇描寫古代藝人技藝高超的作品,還記得嗎?還能背出一些語句嗎?」同學們是可以回答出的,接著引入新課「今天我們學習的《核舟記》是描寫雕刻家高超技藝的文章,請留心寫法上的異同」;《湖心亭看雪》導語為:「西湖是有名的風景區,我們學過很多描寫它的詩文。想想可以記起哪些?」同學們可以說出幾句,像「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等,教師接著說:「我們欣賞的都是西湖春夏的美景,那冬天的西湖什麼樣哪?一起看看張岱的《湖心亭賞雪》」中的描寫;以名人名言、詩文名句導入,《大道之行也》導語為:「孫中山先生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就出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里,你知道是哪句嗎?」學生們已預習課文,大多數可以猜出應為「天下為公」。《三峽》導語為:「我們先一起背誦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誰能說說「千里江陵」指的什麼,「萬重山」指的是哪裡?」這樣引到美不勝收的三峽;以古今對比導入,《捕蛇者說》導語為:「我們的和人民正致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千百年來農民種地繳稅制被廢止了,而且還給予一定補貼,充分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可作為對比的《捕蛇者說》深刻地揭示了苛刻的賦稅給農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以猜謎式入題,《觀潮》「你知道『天下第一潮』指的是哪兒嗎?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錢塘湖驚心動魄的氣勢」。導語相當文章的開頭部分,豈能不吸引學生?
(三)、精心設計問題。課堂提問要求緊扣文章重點、難點,有梯度、有思辨性,有引領性,且盡量生動有趣。所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下面試舉幾例:《捕蛇者說》——文章寫了哪兩件事,以哪件為主?《核舟記》——本文結構是怎樣的?為什麼先寫船艙後寫船頭?《大道之行也》——大同社會什麼樣?它同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之處?它可能實現嗎?《記承天寺夜遊》——蘇軾筆下的景帶有什麼特點?「閑人」指什麼樣的人?請回答「我認為蘇軾是一個( )的人」,你對蘇軾懷有怎樣的感情?《湖心亭看雪》——寫了何事,繪了何景,抒了何情?雪景有何特點,使用什麼方法?你認為當今社會需要隱士嗎?《三峽》——山水有何特點?請你想像2009年三峽大壩建立以後,三峽會有哪些變化?《觀潮》——作者從哪幾方面寫「觀潮」的?本文在描寫浙江潮景象之後,為什麼又花大量筆墨來寫水軍演習和吳中健兒的弄潮?教師的提問少而精,保持足夠的吸引力。
(四)、創設輕松和諧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課堂是不是盛滿生機、充滿人文氣氛,需要師生協力打造,需要教師倡導、需要學生配合,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實現師生和諧的一體式。
精講字、詞、句。文言文字詞疏通需要花較大工夫,這是我們必須面對、承認的。如果還是教師一字一句地教,學生一字一句地記,當然重現死氣沉沉的局面;如果統統把字詞的解決都拋給學生,認為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完成,那無疑是自欺欺人。講是必要的,問題是怎樣講,許多老師給出了適宜的方法即抓關鍵,精練習。首先布置預習,讓學生查工具書、對照註解初步掃清字詞障礙,這只是第一步,因為這些知識留給學生的印象並不深,很模糊。老師在課堂上沒必要串講,因為面面俱到,反而處處重點處處不是重點,也不過是「水過地皮濕」。我們選擇重點、難點的關鍵處點撥、講解,這些重難點的確定依據教師對文本的分析、學生的反饋。一般說來,每句文言需重點講解、識記的字詞在兩個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譯的句子「君將哀而生之乎」、「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之類並不多,其它均可讓學生輪流作小老師講解,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致,改變只純「聽」的被動,而為動耳、動口、動手、動腦的主動。
2.教學方法靈活化。每節課都有一個讓學生興奮的點。運用教學形式多種教學手段如朗誦比賽、知識競賽、辯論會、故事會;多媒體、幻燈投影、圖片等創設教學情景,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他們能欣賞到文言文的言簡意豐的美妙,並體驗到主動學習的快樂。如教學《傷仲永》,我們要求學生自由結組利用課下時間排演課本劇。終於正式「演出」了,學生們的表現令人非常滿意。每一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現了很多亮點,給老師帶來很多的驚喜。舉例說吧,原文對仲永父親短視貪利的形象並沒有具體、細致的描寫,給閱讀者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間。許多「父親」的形象給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像「仲永父親」看到錢時努力睜大、再睜大雙眼的誇張神態,像「他」炫耀兒子時搖頭晃腦的滑稽動作,像「他」只認錢,即使是自己的姐姐來求詩也因沒交錢,堅決地不讓仲永寫,像仲永也想跟其他孩子一樣去讀書學習時,「父親」的一句「你傻了?現在的錢多好賺呢!過這村可就沒這店了」等等。事實證明,學生的體驗表演絕對勝於講課 + 練習的效果。表演體驗法肯定適合《核舟記》中「大蘇泛赤壁」的人物描寫,可幫助學生分清人物的所在位置及神情動作。《三峽》預習作業與其他課文不同——不看課文,而是按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特點先描寫三峽山水,可純想像,可參照有關資料包括圖片進行描寫。課上再閱讀課文,看看酈道元是如何寫三峽的,選取什麼景物,依什麼順序?並體會語言的美妙。《記承天寺夜遊》可設計讓學生自由暢談心目中的蘇軾形象,可介紹他的軼事,可朗誦他的詩詞,可談他的性格胸襟。藉此活動了解文中作者的心情。《答謝中書書》語言非常凝練,可作對偶句練習:出上句,找下句。或反過來。總之,課堂充滿多變的互動形式,可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服務。
3.講究教學語言。我們要求課堂語言文雅、幽默、親切、富有激勵性。如時時穿插精煉的成語、名言、俗句肯定會起到榜樣的作用,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名句名篇,還起到知識遷移的效果,如《湖心亭看雪》學生可背誦、知道的寫雪的詞句。幽默親切的話語有助於消除師生間的距離,善解人意的、真誠的激勵話語會增添學生以溫暖、信心,從而享受成功的滋味。
二、提高實效。文言文教學在幫助學生認識傳統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等方面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我們有責任培養學生學習文言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文言文形式能力。具體如下:
(一)引導學生預習。重視預習,而教師要給予明確要求。或要求藉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藉助注釋,初識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與此同時批註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課解答;或搜集文章的背景及作者資料。還有每節課前都要提出一、兩個預習問題。質疑內容可從多方面進行:語言運用上、課文內容上、表現中心的手法上等。對這些問題教師認真審閱,做到心中有數。集中、分類後挑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問題,讓學生提問、討論、解決。所要注意的是——教師隨時檢查預習情況,絕不能放任自流。預習環節很重要,單說其中包含三個語文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藉助注釋,使用工具書的能力,是學習文言文的有效途徑。文言文的語言知識零碎而龐雜,如字音、詞義等,多數要靠一個一個地去理解、體會,所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要想培養自學能力,就要讓學生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邊讀文邊讀注釋的習慣,勤查字詞典的習慣,應該讓每位同學手中具有一兩本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關於搜集材料的習慣,起碼不坐等現成答案,而是主動尋找、整理、歸納,在搜集中看到的、集到的東西,也許會在某一天派上用場。還有質疑習慣,正像愛因斯坦說的「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百個問題更重要」。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
(二)做好領讀。文言文教學中,老師們都非常重視學生的誦讀。可以說,我們把「讀」字擺在首位。讀法有種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范讀不一而足。文言文的傳統的誦讀方法是科學的,它對知識的積累,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對真正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不容置疑。老師們,現在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這樣重視課文的誦讀,真正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卻非常少?是不是領讀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由於文言文生字多,個別字的讀音與今天通行的讀音還不一樣,有的句子不容易確定它的停頓等特點,讓學生聽一遍錄音或老師的范讀,就去讀課文,很難保證不出錯。只要老師在領讀時不出錯,一般情況下,學生跟著讀上兩三遍,再自己去讀,效果好。有的老師認為對初中學生還要領讀,方法太幼稚。我們覺得只要方法有實效,不用在意是否「低級」。有的老師擔心領讀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個性化感悟,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因為領讀有助於學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因為朗讀課文必須建立在正確把握文章感情基調的基礎上。
(三)重視字詞教學。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學八字真經應淘汰,理由是有些文字具有模糊性。我們認為不能因為一些文字的模糊性,就讓文言文也得學得模模糊糊。確實,「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如果譯成現代漢語,是破毀了那種詩意美,那我們大可不譯,但你必得讓學生明白「矣、思」的用法吧。不譯,並不影響對整句意思的理解,但還是要落實到字詞上的。我們讓學生先做掃清字詞障礙的預習,在課上精講精練,把基礎夯實。這里有一個培養積累習慣的問題。對文言文中的實詞、虛詞及其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特殊句式等現象,有系統地進行積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聯系、歸類、比較、遷移,達到「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的量變效果,才能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每篇文言文中的重點字、詞、句最好以板書、投影形式精講精練,讓訓練真正落到實處。如《捕蛇者說》有幾個實詞、虛詞可這樣歸納:指出下列詞語的一詞多義現象。
若:
①像 貌若甚戚者
②如 未若賦吾賦不幸之甚也
③你 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 若毒之乎
②怨恨 又安敢毒耶
③毒害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賦:
①徵收 歲賦其二
②賦稅 復若賦
③文賦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乎 :
①疑問語氣助詞 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在 叫囂乎東西
③感嘆語氣助詞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於:
①在 吾祖死於是
②給 余將告於蒞事者
③到 積於今六十歲矣
④比 苛政猛於虎也
以:
①如果 以嚙人,無御之者
②用、拿 太醫以王命聚之
③因為 而吾以捕蛇獨存
④根據 今以蔣氏觀之
⑤表目的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而:
①表並列的連詞 黑質而白章
②表轉折 而吾以捕蛇獨存
③表修飾 時而獻焉
④表承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還有幾個特殊句式,如定語後置「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賓語前置「吾誰與歸」、「何陋之有」 、「時人莫之許也」,詞語活用現象「君將哀而生之乎」、「其一犬坐於前」、「稍稍賓客其父」之類應給學生解釋,不能因淡化語法就對文言特殊用法忽略不提。
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及一些特殊句式特點,才可以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關於文言文還要不要串講,這要靈活掌握,須看教材、學生情況而定。如果課文淺顯,就沒必要串講;有的課文可讓學生用講故事的形式講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讓學生在教師點撥下疏通文意,遵守「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疏通文意,在教學中採取讓學生給注釋搬家的辦法,即有選擇地把注釋抄寫到課文中被注釋的字詞的下面或一邊,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抄寫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於記憶。生字詞的注釋就在這個字詞的下面或旁邊,學生只要讀課文就會看到,這樣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和識記。最後,字詞學習不能忽視鞏固的環節,課後要以卡片、圖表等方式及時整理、歸納,在一定時期里做些練習,其中讓他們嘗試做課外閱讀,選擇短小、有趣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練兵,或與課文有關的或同一為作者所寫、或內容有關或寫法相似均可作比較閱讀,有意培養學生遷移能力,學以致用。
(四)促進學生感悟。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強調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我們都清楚,應該給學生留出感受、體驗與理解的時間,讓學生在閱讀中想像,體驗,品味,咀嚼。那麼,教師此時要務是幫助學生形成感悟,因語感的培養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著眼點和歸宿點。在文言文教學中,重要的不是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教師對某篇課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自身感受到、領悟到什麼,有什麼進步與提高。閱讀不能只停留在字詞理解的淺層面上,而是把文言文視為一種文化,一種文學。講析環節與現代文講析所體現的教學理念一致,採用以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不再細說。另外,古文教學還需注意從以下方面幫助學生感悟。
鑒於歷史原因,教師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課文涉及的有關歷史掌故、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分析《捕蛇者說》,就得讓學生清楚柳宗元的政治主張,憂國憂民的一貫情懷;中唐時期的賦稅制度。分析《記承天寺夜遊》、《核舟記》,就得讓學生清楚蘇軾的性格、胸襟、抱負和他一生的際遇。
2.加強與現實的聯系,讓學生覺得古文中的人和事「遠可在天邊,近可在眼前」,調動情感,關注體驗。以《童趣》為例,沈復描繪的是閑情,是童趣。學生都有過這樣的感受,讓他們回憶自己童年趣事,課堂自然活起來,學生和作者情感了產生共鳴。再如《春望》,可聯系抗日戰爭、伊拉克戰爭發揮想像,體會普通人在戰亂中的感受。
3.指導學生感悟作者情感,進而解讀文本。如《記承天寺夜遊》傳達作者微妙復雜的心境,可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感嘆,體味「閑」的滋味——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湖心亭看雪》寫出作者不同於世俗的文人雅趣,從人物的行為動作入手:張岱於大雪三日、湖中人鳥俱絕的更定,架小舟去湖心亭賞雪,是迥異常人的行為,揭示出他怎樣的心境呢?
(五)指導背誦。「腹有詩書氣自華」。朗誦和背誦是千百年來人們從學習文言文的實際過程中總結出的好方法和好經驗,我們也一向重視背誦。需要說明的是背誦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按新課程標准要求,初中階段需背誦詩文80篇,對許多學生來說是難題,他們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誦經常作為課後練習來處理,致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盡管學生也背書,但目的在於應付檢查,又因是強記手段,記憶當然難以持久。對此,可以多介紹名人的誦讀經驗、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誦《紅樓夢》,巴金曾說過:「現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儲存在我的腦子里了」。我們提倡遵從熟讀成誦的自然規律,熟讀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這樣記下來的東西才能在頭腦中長期保存,到用時信手拈來。向學生一些記憶方法,如:情景法。《核舟記》中「大蘇泛赤壁」一段,選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給人印象要深得多,表演者自己就更為深刻了,容易記且記得牢;線索法:《三峽》從夏水到春冬之時到晴初霜旦的順序;化整為零法,即連句成段,連段成篇,適宜較長的篇幅如《捕蛇者說》、《湖心亭賞雪》。
「源頭活水得清渠」,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有賴於教師課上的點撥引導,有賴於教師立足課內、放眼課外的教學意識與訓練,有賴於教師汲取傳統教學精華又不斷創新的教學理念。記得特級教師韓軍說過這樣的話「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們不能不想方設法讓我們的學生喜歡文言,欣賞文言,並從中汲取行文寫作的、思辨哲理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營養,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語文課程標准》
2.《語文教學通訊》2006.5
3.《中學語文參考》2006.5
5. 讀文言文的方法是什麼
一、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詞、句式等方面的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才可能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1.重視預習,學會自學
課前一定要藉助注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預習時注意找出疑難字句提交課堂討論,向老師、同學請教。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歸類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相當多的文言實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我們要善於記憶、比較、歸納、整理,把「字詞」學「活」。
2.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去理解、體會
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顯示出來的,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而應結合「語境」去揣摩。
3.要牢牢記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記住形式,便於識記和理解。
二、語文教材強調文言文的朗讀、背誦,其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培養語言感悟能力。誦讀可分四步進行:
1.藉助注釋,粗讀課文
預習時完成粗讀任務。粗讀的首要任務是疏通文字,然後在此基礎上感知課文,從整體上初步地把握課文結構。結合注釋,根據上下文讀兩三遍,再連猜帶蒙,對課文內容應該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讀中要畫出疑難詞句,以備在課堂上提交討論。
2.質疑、解難、細讀課文
通過課內細讀,要能准確地正音、正形、斷句,要解決粗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要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要增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深入領會,精讀課文
精讀時要力求讀出語氣、語調和節奏。通過精讀,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體會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鑒賞評價,熟讀課文
這一步主要靠課後同學們主動進行。要熟讀成誦,要強化文言字詞的學習效果,深化對課文內容、結構的理解。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評價能力。
一、歸類積累法。
有這樣一句名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知識的積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礎,文言文知識的積累主要是在詞彙上的積累。同學們可以准備一本筆記本,有重點、有針對性地搜集、歸類、整理、積累。例如:1、古今異義的積累。古今異義有四種常見情況:①詞義的擴大;②詞義的縮小;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中的「妻子」一詞,古義是指「妻子與兒女」,今義則專指「男人的配偶」,屬詞義的縮小。③詞義的轉移;④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此外,還有通假字的積累、虛詞的積累等。通過歸類、比較、積累,學生不僅能提高文言詞語分析能力,還能體會到學會積累所帶來的喜悅和益處。2、文言虛詞的積累。像之、乎、者、也這幾個虛詞 是出現較為頻繁的。3、詞類活用的積累。4、倒裝句式的積累。
二、熟讀成誦法。
誦讀是我國傳統的學習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首先,查閱工具書,結合注釋給生字生詞注音,清楚准確地朗讀課文;結合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從整體上通讀、了解課文。其次,要在大聲朗讀中培養語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大聲朗讀是培養語感,提高語言學習效果的必要手段。有關研究資料表明,人的各種器官可以相互溝通,相互作用。在我們開口誦讀時,不僅運動了口腔器官,而且讀出來的聲音又作用於耳朵,當語感信息輸入人的視覺、聽覺器官時,大腦的感受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時間差大大縮小了,准確率卻大大提高了,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將會成倍提高。
三、思考提問法。
現在同學手頭資料多了,會不可避免地讓同學們產生依賴思想,上課不認真聽,不注重思考,總認為資料上寫著,何苦去白費勁,結果影響了自己學習文言文能力的鍛煉。像我在上課時就要求學生把所有的資料書關上。可以通過獨立思考,課堂提問來改變這種現狀,這就要求同學們做好充分的預習准備:先在自讀的基礎上,把不理解的詞圈出來;其次試找出文章中的重點句,並將自己理解中的難句梳理出來;再試著准備把課文用故事形式講出來。同時對課文也可以提出了質疑。堅持用這種方法來學文言文,既可以培養同學們良好的閱讀習慣,還有助於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四、語意推斷法。
學習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掃除文字障礙是關鍵,同學可以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尋求隱含信息、推知疑難詞句的意思,培養自己的推斷能力。1、聯繫上下文、結合語境來推斷語意。文言文因漢字特有規律及行文習慣特點,有一定規律可循,養成結合語境來推斷語意的習慣,有助於提高翻譯文言文能力。2、聯系舊知識來推斷語意。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要善於聯系舊知識,進行綜合、比較、歸類。這樣聯系新舊知識進行比較,能舉一反三,既鞏固了舊知識,獲取了新知識,又培養了能力,真所謂「溫故而知新」。
五、對應翻譯法。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如保留、刪減、調整等等。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採用一一對應的原則,力求將所有能夠譯出的字詞落到實處。看懂課文下面的注釋,藉助工具書,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請教師點撥。在此基礎上,再用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增補、調配,規范語言。至於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國號、 年號、官名等,則保留就可以了。
重視文言文的學習,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這對同學們全面扎實地掌握知識文言文是古人所用的語言,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已經不再使用。但它是現代文的源泉,仍然以各種方式影響著現代文。因此,要真正學好現代文,就必須具備比較扎實的文言文基礎。
大概就這些了,希望你喜歡!!!
6. 怎麼朗讀文言文
首先,要看懂文章。其次,根據自己所理解意思,劃分標點符號。最後,大聲朗讀。不認識的字查古漢語字典。
7. 如何朗讀文言文
文言文朗讀應特別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關於停頓。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後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於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朗讀中的停頓一般有語法停頓和邏輯停頓。標點符號所表示的停頓和段落之間的停頓屬於語法停頓,標點符號的停頓長短為"、"--"," - ";" -":" - "。" -"?" -"!" -"……",這個長短的確定也不是絕對的,應根據語言環境和表達的需要適當掌握和處理。段落內部、句群之間的停頓要長些,段落之間的停頓又要稍長些。朗讀駢體文或詩歌,要注意節奏停頓,節奏停頓連而不斷,與"、"停頓稍有區別。另有邏輯停頓,在沒有標點符號處,為加強語氣、闡明觀點、表達感情,也應作停頓(這些將在具體的語段中提示)。
關於語速。議論文和說明文以中速為宜,其他文體(如記敘類、抒情類)則依據情節的進展和感情表達的需要來安排。如內容是激動、歡快、緊張,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邁奔放時,語速要相對快一些;如內容是痛苦、悲傷、低沉、抒情的時候,語速要相對慢一些。
關於重音。朗讀時,句子中的某些詞語需要重讀,比如句子中作謂語的動詞要重讀。例如"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中重讀的詞語為"軍";表示性狀和程度的狀語常常也要重讀,如"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太後盛氣而揖之"中重讀的詞語應為"面""盛氣";表示性狀強調的定語要重讀,如"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中重讀的詞語應為"億丈""不測";表示結果或過程的補語要重讀,如"卻匈奴七百餘里""非抗於九國之師",其中"七百餘里""九國之師"應重讀;疑問代詞、指示代詞常常需要重讀,如"當此之時……""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讀。除以上五種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強調的詞語常常也需要重讀,這是因不同的語境而定的,故放在具體篇目中指導。
關於語氣、語調。古漢語中的語氣同現代漢語一樣,有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嘆語氣,應讀出句子的特有語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疑問語氣讀升調,感嘆語氣讀降調。
8. 誦讀古詩的方法有哪些
一、讀詩題。
古詩詞,除一部分詞、曲只有詞牌、曲牌外,多數是有標題的,它們或標明寫作對象,寫作重點,或表現感情基調。如《春夜洛城聞笛》就交代了時間、地點及引發情感的事件。
《聽鄰家吹笙》「鳳吹聲如隔彩霞」(釋義:吹笙的聲音如隔著彩霞從天而來),扣「吹笙」;「不知牆外是誰家」(釋義:不知牆外究竟是哪一家),扣「鄰家」。
「疑是碧桃千樹花」(釋義: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樹的桃花),仍是扣題,即笙聲產生的幻覺(注意「疑」字),並非描寫庭院美景。
二、讀「明示」。
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蘊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詩詞中個別詞句明示著思想情感傾向,閱讀時對這些可貴的信息應圈點出來,結合全詩加以體會。
如唐代:趙嘏《江樓舊感》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釋義:
我獨自一人來到這江邊的高樓,我思緒紛然好像有滿腹的憂愁。我看見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我還記得我們曾經一同來望月,而如今同來的你們又在哪勾留?要知道這江樓水光相接的風景,和去年所見一樣幽美一樣輕柔。
起句「獨上」,表現了詩人孤單的身影,孤獨的情感,第三句「同來」與之呼應。「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悵惘的情思。這種情思產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
再如唐代:李白《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釋義:
一片平遠的樹林之上飛煙繚繞有如穿織,秋天的山巒還留下一派惹人傷感的翠綠蒼碧。暮色已經映入高樓,有人獨在樓上心中泛起陣陣煩愁。她在玉梯上徒勞無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鳥兒飛回棲宿多麼匆急。什麼地方是你回來的路程?一個個長亭接連一個個短亭。
「傷心」、「愁」觸景傷懷,孤獨生愁;表現全詞感情基調;「空」表現苦等無果;「歸程」明確表達思歸之情。高考所選詩歌,大都是絕句律詩。絕句一般是「卒章顯志」。第四句明示主旨。
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見下渝州」(釋義: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春夜洛城聞笛》「何人不起故園情」(釋義: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等。律詩一般是一二聯寫景敘事,三四聯議論抒情,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登岳陽樓》等。
三、讀形象。
詩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較穩定的含義,如楊柳、春草、殘荷、禾黍、菊、梅、竹、杜鵑(子規)、沙鷗等等。
但又不能機械地理解,如「楊柳」一般用來抒寫離情別緒,但在「楊柳青青江水平」(釋義:楊柳青青江水寬又平)「月上柳梢頭」(釋義: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柳暗花明又一村」(釋義: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一個山村)等句中的「柳」則不諧音「留」,與離情別緒無聯系。
意象應聯系起來看,多個意象組合起來,形成意境。如有的學生看到「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釋義:竹林里筍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筍,還沒有人注重它們,剛剛孵出的小水鴨子,在沙灘上依偎著母鴨甜甜地睡著)。就將「無人見」、「傍母眠」片面地理解為杜甫的孤獨寂寞。
聯系其它意象如「糝徑楊花」(釋義:飄落在小路上的楊花碎片)、「點溪荷葉」(釋義:點綴在溪上的嫩荷)等看,詩人描寫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機和意趣,表現的是喜愛之情,並無孤獨寂寞之感。
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寫客體的形象,如「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釋義:蜀僧懷抱著綠綺琴,來自遙遠的峨眉山。為我隨意揮手一彈,如同聽到萬壑松聲)」。
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詩人)的形象,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釋義: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表現的是抒情主人公(詩人)玉潔冰清的情懷。
四、讀注釋。
注釋有交待寫作背景的,有解釋疑難字詞的,有揭示典故含義的。它們對理解詩詞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聽蜀僧濬彈琴》,提供了三條注釋。「①綠綺: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鍾,霜降而鳴。(釋義:傳說豐山有九口鍾,霜降時發出聲音)」。
這三條注釋分別寫到了名琴,聽者的感受以及琴聲與鍾聲的交融。據此可推測理解本詩的基本內容。
五、讀「有無」。
無中見有,有中見無。古詩詞言簡意賅,是濃縮的作品,有很多空間需要讀者去合理填補。
如:「西出陽關無故人」(釋義: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無中見有:再見不到故人,只見到黃沙、西風、夕陽殘照,只有綿綿無盡的思念之情……
「唯見長江天際流」(釋義: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有中見無:只見流向天際的長江水,而極目遠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隨舟遠逝,思念逐水而來。
「山圍故國周遭在」(釋義:圍繞在石頭城四周的山依然如舊),「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華已不復存在。類似的還有「國破山河在」(釋義: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空有姑蘇台上月」(釋義:只有明月空掛姑蘇台上)等句。
六、讀類型。
讀詩時,根據題材了解所屬類型,有助於對詩的理解。
如:寫景詩、詠物詩、送別詩、邊塞詩、詠史詩、遊子思歸詩、思婦懷人詩等等。
9. 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有效實施誦讀法
現行的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的比例有所增加,這些文言典範之作是幾千年來我國傳統文化、進步思想的精髓,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價值取向、道德倫理,閃爍著哲理的光芒,張揚著民族精神。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大綱(試用修訂本)對文言文教學提出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古文,能藉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誦讀法應是文言文教學的一種好方法。
一、運用誦讀法是文言文教學的必然要求
誦讀法原本就是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古代的諸多先賢聖人,都是從誦讀起步,進而步入輝煌。白居易讀至「口舌成瘡」;歐陽修「晝夜廢寢食,唯讀書是務」;韓愈「口不絕於六藝之文」。古代人尚如此,現代人更應加強文言文的誦讀,作為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理應運用誦讀法。
只有學生的誦讀,才能充分而合理、高速而有效地吸取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才能有意識地用中國的優秀文化對學生進行精神哺育,打造文化的底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興趣愛好和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村安排的大多是淺易的文言文,對這些文章,教師只須稍點撥,應引導學生在多多誦讀中感悟、理解、積累。若教師不自量力,仍作「精妙」的講解、分析,那不但是多餘的、拙笨的,還會僵化學生的思維,束縛學生的想像,甚至破壞原文的意境,這就與文言文教學的指導思想背道而馳。而誦讀,從心理學角度看,不僅僅是口中讀,而且是眼中看,心中想其實耳朵也在聽,多種器官同時開動,增強刺激,加深痕跡。從語言學角度看,文章朗讀出來,就使無聲的書面語言,還原成有聲的口頭語言。這樣通過眼看、口讀、耳聽,以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協同活動,使注意力相對穩定,能提高感知與記憶效果,強化情感熏陶。由此,學生經常誦讀,不僅可以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而且可以培養很強的語感,培養豐富而細致的感情,培養優良的氣質。而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信息的輸入、加工、輸出的過程,誦讀就是輸入,是打基礎,加工和輸出是能力,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培養能力。事實證明,在中學生的信息庫中,輸入的信息越多,典範的語言材料儲蓄的就越多,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就越強。總之,目前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採取誦讀法,也只有採用誦讀法,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否則,文言文的教學將是徒勞無益的。
二、善用誦讀法是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的關鍵
所謂「誦讀」,朱自清先生曾說「誦讀是一種教學過程,教學的時候先由教師范讀,後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練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除背誦以外,都可以看著書。」由此可見,文言文教學採取誦讀法,在誦讀法實施過程中,師生雙方都應以「讀」為主,教師以「范讀」的形式引導學生誦讀,學生在教師「范讀」的引導下,或「跟著讀」或「練著讀」或「背著讀」。
關於「范讀」,顧名思義,就是教師誦讀給學生起示範作用。「范讀」在誦讀教學中舉足輕重。教師「范讀」能否得到學生的認可,起到真正意義上的示範作用,那要看教師朗讀是否有水平,它和教師本身的文化底蘊、文學素養不無聯系,但主要的還是取決於教師在備課這一環節中對「讀」傾注了多少,只有教師重視備「讀」,認真備「讀」,課堂上的朗讀水平才有保證,「范讀」才能成功,學生才能從「范讀」中獲得對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等等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接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激發起學生誦讀的強烈慾望(南坪中學在集體備文言文課時特別注意這一環節,主備教師不僅備怎樣上課,還備怎樣讀課文,對上課教師的范讀起了很大的作用)。備讀不僅要備字音(文言文中多生僻字,通假字和破讀),還要備句子的停頓,停頓劃分正確,對詞句的含義、語句層次和大意的理解就容易些。另外,重音、語速、語氣、語調等在備課中都不能忽視。
教師范讀後,還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誦讀要求。誦讀的要求有以下幾點:一是正確清楚,即發音準確,句讀分明,節奏合理;二是自然流暢,即語句流利,音韻鏗鏘;三是傳情達意,即能用抑揚頓挫的聲調傳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內涵。當然做到這些,教師還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經歷和遭遇,了解作品的背景,這樣,有利於加深對內容的理解,有利於激發學生朗讀時的情感。有時還可以藉助多媒體配樂誦讀,使學生能置身於特定的情境當中,這樣學生可以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感染,從而使整個身心的節奏和所聽到的語音節奏相互應和。更好的達到誦讀的效果。學生在進行各種形式的誦讀中,教師也要適當的點撥和引導,不能放任自流,即要善於發現問題,及時提出糾正問題,又要給予熱情的表揚和鼓勵。要充分發揮朗讀好和記憶力強的學生的帶頭作用,讓學生在誦讀中形成相互競爭的學習氛圍。另外,新教材中的文言文一般都有具體的誦讀指導,這也為教師指導誦讀創造了條件,也為學生如何誦讀提供了方法。
三、 誦讀法可以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反復誦讀,能夠很快將文章熟讀成誦,爛熟於心。這樣,他們不僅能應付各級考試中各種形式的古文的默寫,而且也能逐漸理解、掌握和領悟古文中的一些文言現象、文言知識以及蘊含的意義,形成以讀促說,以讀助寫的良性局面。
讀能促說。學生通過誦讀法學習古文,將古詩文熟讀成誦,爛熟於心以後,久而久之,這些詩文就凝固成了學生個人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在這些優美古詩文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有所提高,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文言名句經常出現在學生的口頭上。
讀能促寫。大家都知道的2001年高考的一篇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小作者在緊張而有限的時間內寫成了一篇立意頗佳的感人故事,尤其是通篇運用純熟的古白話,明白曉暢,文采飛揚,語言之老到,令閱卷老師拍案叫絕,探究原因,就是這位考生從小熱衷於閱讀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讀了不下三四十遍,許多章節都能熟讀成誦,於是自然而然會寫,而且寫得漂亮。可見,誦讀對寫作能力的提高多麼重要。古人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古文,既能培養很強的語感和思維,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又能吸取古文在篇章結構、選材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學生寫作時就能學以致用。有時能根據具體語境,活用古文中的名句、警語等;有時又能借鑒模仿古文或在選材或在立意或在構思等方面的技巧。這樣以來,構思巧,選材精,立意新的好文章就會經常出現在教師的案頭上。學生整體語文素養也得到了提高。
實踐證明,文言文教學運用誦讀法,除了能完成大綱規定的文言文教學任務,提高學生讀、寫兩大能力外,還能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陶冶學生的精神情操,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