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多元文化學科

多元文化學科

發布時間: 2020-11-25 10:55:55

1. 課程多元化是什麼意思

近些年關於素質教育的文章鋪天蓋地。關於素質教育以下觀點應該是有廣泛認同的:素質教育是多元化的教育。多元化,包括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教學方式的多元化、教育手段的多元化。我想重點說說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多元化。

首先說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應該根據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和多元化的教學對象來確定。探究是一種非常好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但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用探究法。甚至在一節課中也不能只是探究。探究只是教學方式的一種。傳統的講授法、啟發法等都是很好的方法。有的時候我們在一節課中要針對不同的內容分別採用講授法、啟發法……

關於教育手段的多元化:在早些時候的教育中很多人過分強調了懲罰而忽視了賞識,近些年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部分地區部分人有些矯枉過正,過分強調了賞識。眾所周知,一味的賞識是違背教育手段多元化這個原則的。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適當的採取一些必要的懲罰手段,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們將來走上社會走彎路,讓他們走上社會少經歷一些挫折。

教育者還應該樹立並始終保持這樣一種理念:教育是萬能的,但單純的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不是一個人、一個學校的教育,而是整個社會的教育。教育為社會培養人才;教育需要全社會的投入而非單純的學校投入。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積極的去發現去思考,去研究,去解決新問題。

2. 怎樣更好地在中國開展多元文化教育

摘要:本文綜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徵,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發生的背景、興起和發展,國外多元文化教育對我國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啟示,我國民族地區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具體建議。關鍵詞:多元文化教育 民族地區 少數民族教育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徵: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cation)是指在多民族的多種文化共存的國家,允許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發展,以豐富整個國家的教育。它的目標在於「使屬於不同文化、人種、宗教、社會階層的集團,學會保持和平與協調互相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共生」。多元文化教育以文化相對論為基礎,主張各種文化都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價值,不同的文化對人類文明進步都有不同的貢獻。在教育當中不同的文化,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文化傳統、非主流文化應該得到尊重和支持,弱勢群體子女應該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發展的機會。它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民族國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對它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徵,可歸納以下幾點:1、多元文化教育是「教育」屬概念的一個種概念,是一種教育活動。2、多元文化教育包括觀念、思想等意識層面,也包括過程、結果等行動的層面,是一個完整的過程。3、多元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是文化相對論,即各種人類文化都是相對的存在,都有其相應的價值和意義;各種人類文化都應得到尊重、自由和平等;各種人類文化在傳承(遺傳) 與演變(變異) 中延續和發展;沒有一種文化完全是優秀的或低劣的,也沒有一種文化是一成不變的。4、多元文化教育的宗旨是文化教育平等、自由,重點是文化的認同、學習、尊重和發展,目標是提升弱勢群體的學習成就。5、多元文化教育是對一元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後現代文化教育發展的一種象徵,代表人類文化教育和諧發展的趨勢。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興起和發展世界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專家詹姆斯·A·班克斯(James·A·banks) (美國) 和詹姆斯·林奇 (英國) 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發生的背景主要包括兩個因素:一是多元文化教育發生的人口組成上的因素;二是多元文化教育發生的社會運動上的因素。這一結論是對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事實的概括。首先看第一方面,由於多種民族人口的存在,造成在多種文化共存的背景下產生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這種多民族的存在,在西方主要是由於移民而造成的。再從多元文化教育發生的社會背景來看,西方社會把保護人權和促進平等作為共享國家的主要目的,因而在社會組織內力圖創建包括所有種族的、民族的和文化的、群體的平等主義思想體系。多元文化教育產生於本世紀60年代美國的「公民權利運動(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這一運動的一個主要目標在於消除公眾在公共場所、住房、就業和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偏見。其結果對種族族群的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首先是黑人,然後是其它各族群——要求通過學校和其它教育機構的課程重建以反映各少數民族的文化、歷史、經驗等。各少數民族要求學校聘用更多的少數民族教師和校長從而確保少數民族學生取得真正的成功。少數民族族群通過他們的社區管轄學校及其課程與教科書的影響,逐漸推進了這一運動,並使之不斷深化到種族(Race)、社會階層(Class)、性別(Gender)、特殊者(Disability)和其它邊緣體(Other marginalized)。詹姆斯·A·班克斯(James·A·banks) 在其名著《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描述了多元文化教育歷史發展的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單一民族研究) 主要是黑人公民權利運動的開始和非洲裔美國人要求在教育方面對其文化相應的教師數量的增加、教科書的修正、文化內容的反應、學校的自控等;第二階段(多種族研究) 主要是從比較的角度審視種族族群的經歷,並把幾個主要少數民族族群的文化反應到課程中;第三階段(多種族教育) 越來越多的教育家認識到缺乏課程的改革使得真正的多元文化教育改革失效;第四階段(多元文化教育) 一些教育家開始對多元文化教育感興趣並通過改革學校整體環境來拓展多元文化教育;第五階段(制度化),是一個正在開展的過程,包括增加多元文化教學策略設計和學校多元文化課程兩個方面。進入80年代以後,在亞洲的一些國家,如中國、印度、日本等,對傳統的國家一體教育進行了改革,多民族、多文化的教育從國家的方針、政策到學校的課程、教學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這樣,多元文化教育從西方的移民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到東方傳統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了多種發展模式。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發展成為21世紀教育必須迎接的挑戰。 三、國外多元文化教育對我國的啟示及我國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多元文化發生的背景在中國與西方不同。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從歷史上一直在中國境內生存和發展,不存在因移民而造成的少數民族問題,這是其一。其二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教育沒有民族復興運動背景,因而不存在與各民族平等的政治主張相違背的民族的和階級的等級現象。我國是一個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55個少數民族的總人口超過1億。民族自治地區的面積佔全部國土的64%,我國推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等基本政策,使少數民族人民同漢族人民一樣,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全部公民權利,同時依據法律,享有少數民族特有的權利。由於我們黨和國家從憲法和法律上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從政策上堅持民族團結,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是好的。民族歧視與偏見,民族文化間的矛盾沖突已被改善。在學校教育中,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開展了雙語雙文教學,推動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發展。各民族學生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共同進步。因此,我國民族地區多元文化教育要解決的不是消除民族歧視問題,其目標主要是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對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了解,增強其發展本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信心和能力。我國民族地區要搞多元文化教育,如果採取「文化共存」模式,僅強調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立價值與地位,而不考慮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之間的聯系是不科學、不符合實際的。在我國,一個少數民族地區通常聚居著幾種少數民族,還有漢族。在少數民族地區,將某一民族教育與漢文化教育隔離開來的情況是不存在的。我國民族地區的多元文化教育應給予各少數民族文化精華相應的位置,在統一的漢文化教育中,融入地區優秀民族文化,加強文化間的交流與整合。多元文化教育的對象不僅包括少數民族成員,而且也應包括漢族成員。少數民族不但要學習本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也要學習漢文化,了解國家經濟發達地區甚至國外的情況以及本地區的情況,以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求得個人最大限度的發展;漢民族成員除了學習本民族文化外,還要適當了解和學習少數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增強民族大家庭意識。多元文化教育和民族教育既有共同之處,也有質的區別,不宜於混同對待,更不能混同使用。首先,多元文化教育與少數民族教育同屬於教育范疇,都是「教育」屬概念的種概念,都具有教育活動的一般性質、過程和方式方法。多元文化教育代表著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人類文化教育發展的新趨勢,著眼於弱勢群體教育平等和教育成就,維護教育機會均等、提升弱勢族群學生學業成就、提倡和支持文化多樣性,甚至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的設置、教材建設等,都與民族教育具有密切聯系,為民族教育及其發展提供了更加合理的平台,有力地推動著民族教育的健康發展。同時,民族教育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著有效的實施途徑。通過民族教育,如民族文字教材、雙語教學、民族史地教學、民俗學課程等,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模式和實施途徑。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民族文化教育歷史悠久,各個少數民族在中華大地共同繁衍生息,共同締造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家採取科學的民族政策,建立完整的民族教育體系。各個民族的兒童不僅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而且少數民族兒童在學習、生活、升學、就業方面都享受著特殊的照顧。而多元文化教育作為舶來品,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左右才進入中國,其思想和理論實屬引進的初創階段,真正的實施推廣,還任重而道遠。民族教育的基本概念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民族教育涵蓋了歷史與當代的一切民族的教育,無論是原始民族的教育、古代民族的教育,還是現代民族的教育;無論是單一民族教育,還是復合民族教育;無論是主體民族教育還是少數民族教育,都在其中。狹義的民族教育又稱少數民族教育,指的是對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中人口居於少數的民族成員實施的復合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一方面幫助少數民族成員提高適應現代主流社會的能力,以求得個人的最大限度的發展;另一方面,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人類文化寶庫,為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少數民族教育是多民族國家實施的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對少數民族學生實施的教育僅包含主體文化(漢文化)教育內容,而欠缺其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教育內容,那麼對少數民族的教育就不是多元文化教育。分析我國少數民族教育情況,我們發現目前我國的學校教育在對少數民族學生繼承、發揚其本民族社會文化遺產方面的教育是不足的;在結合學生個性特點,提高其適應現代主流社會的能力方面也不夠。雖然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開展,學校教育日益對少數民族兒童青少年的社會化起著重要作用。但在民族地區,受不同民族的各自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學校教育存在不夠聯系實際的弊病,因而學校教育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和社會的認可,學校教育沒能在少數民族學生社會化中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教育對地方經濟文化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例如:少數民族各級教育的升學率很低,尤其是少數民族女性呈現出很高的失學率和輟學率。我國學者研究表明,由於語言障礙,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是很困難的。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家庭認識不到教育的重要性與作用,而且課程設置不合理,加上缺乏合格教師,教學方法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停滯不前。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繁榮和穩定,移居中國的外來移民會不斷增多,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也將面臨移民教育問題,「多元文化教育」必將提上中國教育的議事日程。中國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但中國的「多元文化教育」不應重復西方國家所走過的彎路, 四、我國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具體建議。1、我國民族教育對內必須確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的開展,需要政府給予行政立法和經濟投入的保障和支持。我國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地方政府應根據國家法律對地方民族教育給予經濟支持。少數民族地方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從觀念上認清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搞多元文化教育不是強調少數民族的獨立性,不是搞分裂,而是為了提高少數民族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推動地方經濟的繁榮,加強民族團結,為祖國的富強統一作貢獻;是為了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人類文化寶庫,為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時也是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一種具體體現。該觀念的樹立是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為保證多元文化教育的質量,應設立有關的研究機構。研究機構一方面要探討多元文化教育的規劃、管理和實施,給地方政府立法和經費投入提供有力參考;一方面要擔負起課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學方法研究等方面的任務,給學校教師有益的指導。我國的民族教育與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在發生的背景、實施的內容與方法、目標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異。可以說,我國民族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於為民族地區培養各級各類現代人才。這是因為歷史上少數民族遭受到本民族和漢族統治階級的雙重壓迫,又多在環境險惡地帶生存和發展,才使民族地區的現實要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然而這一良好的理想願望,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出一系列問題,例如:體制上,沒有總結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民族教育理論,雖然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有民族小學、中學、民族師范及職業技術學校,甚至建有民族高等院校,但是,完整而科學的民族教育體系一直沒有形成。長期以來,民族教育作為普通教育的一個部分,忽視了其民族性;教學上,作為民族教育最有特色的民族教學論尚屬空白,科學的雙語教學理論沒有形成,各地的雙語教學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課程設置上忽視民族傳統文化建設,與內地統一要求同科同目,開展「應試」與「升學」教育。我們的民族教育在強調科學教育的同時,輕視甚至忽視了人文教育,更為嚴重的是以漢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束縛民族教育的發展。歸根結底是教育上缺乏多元文化的理念。因此,在民族地區開展多元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少數民族教育水平,使學校教育與民族地區實際相聯系,有力地推動地區文化經濟發展。對少數民族而言,決不能滿足在法律上已經取得的平等地位和特殊待遇,要堅決地採取開放的態度,在經濟上、文化上克服不平等現象,趕上先進水平。認真實踐多元文化理念才能使教育的發展既有國家的一體化又有民族的多元化,通過對漢族與少數民族同樣的多元文化教育,統整國家層次的多元文化教育體系。 2、我國民族教育對外應與國際教育接軌。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及其在民族國家教育中的作用表明,少數民族教育不能獨立於國家主體民族之外,而應是國家教育中多元一體的存在形式,同樣,國家多元一體教育已不再是某一主權國家內的事,而是世界多元一體教育的不同存在形式。為此,我們要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東、西方民族教育對峙的局面,在多元文化教育的交流、對話中,使我國民族教育與國際民族教育接軌。在借鑒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優秀成果中擴大我國民族教育的內涵,民族教育已不再是少數民族教育的簡稱,而是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共同構成的國家多元一體教育。在此基礎上,通過引進介紹、試點實驗、創造特色等幾個階段的努力,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教育成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種典範。在比較研究中,我們要反對兩種錯誤的觀念:一種為西方自由化觀念,即不顧中國國情,而試圖以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取代中國民族教育;另一種為自我中心觀,即不顧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趨勢,拒絕接收別國的先進經驗。與國際教育接軌的同時應該堅持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世界各國在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做法不盡一致,這主要是「本土化」的結果。我國民族教育的發展源遠流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時,面對新的問題與挑戰,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必須通過「中國化」、「本土化」來完成外來的多元文化與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相互溝通、融合。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有雙層的涵義:一是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國的生根、成長;二是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國各少數民族中的「安家落戶」並「反客為主」。在21世紀,誰率先完成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進程,誰就率先完成了民族教育的現代化進程。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和復雜(種族、民族、性別、社會階層等),而我國則集中在少數民族教育方面,本土化就是找准中國國情和民族特色的切入點,把公正、合理、科學的多元文化理念反映在民族教育的課程中。 3、開設民族文化課程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知識的熏陶。全球化的今天,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雜處的局面越來越多,因此,與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們打交道的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也是對我們生存能力的考驗。要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諧相處,作為我們就需要儲備多元文化知識,具備應對多元社會的能力。中小學階段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並不是要另設一門學科,也不是將所有少數民族的文化資產納入現有的課程,因為這將造成學校課程的壅塞,導致學生學業負擔過重,而且也未必能真正使文化間有充分的交集或互動。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主要是將各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或特色融入學校現有的課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觀點。並以全體學生(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 為對象,通過融入學校整體課程發展學生認知、技能、情意等方面的能力與態度。例如在文學課程、語言課程、歷史和社會科學課程方面,可通過改革內容安排、改進教學方法等反映多元文化。藏族學校中開設的藏語文不應再是簡單地翻譯統編教材,而應增加藏族經典之作的內容以及現代藏族作家以藏文寫作的反映藏族文化與生活的優秀作品。相應地在漢族學校的歷史課中可增加少數民族歷史習俗、文化傳統的內容。職業學校、中專、師范學校以及專科院校等中高等教育的課程,可開設有關民族文化的專門課程,如有關本地區社會經濟文化歷史及現狀的課程,各民族歷史文化傳統課程等等。在大學本科階段開設民族文化課程,組織學生參與有益的民族文化活動,配合民族文化課程的教學開展民族文化系列活動。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教師,但是一言堂以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往往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們學習民族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只有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讓他們直接或間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讓學生真正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目的,比如開展「民族文化周」系列活動、舉辦「民俗風情攝影比賽」「、《家鄉新貌》寫作比賽」等活動。總之,這些活動的舉辦無疑將學生們課堂上學到的民族知識搬到了現實中,使他們在驕傲的向其他民族同學展示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一邊也在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總之,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們更加熱愛本民族文化,而且對其他民族文化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不僅增進了各民族同學的相互了解,而且有利於培養異文化群體間的相互適應能力。 4、廣大教師應不斷加強多元文化知識的學習。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素養。教師的價值觀和對問題的看法滲透到他所教的課程和師生交往過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感知和接受信息,形成對各種事物的態度。因而教師要提高自己對少數民族教育的認識,探索適合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使不同民族學生不僅在自己的社會文化中獲得成功,也能夠在社會的主流文化中獲得成功。以上所說都是針對如何培養學生適應多元文化社會能力而言的,但是,培養學生這一能力僅憑民族文化課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校的全體教師共同參與。那麼,全球化視野下的我們在平日的工作生活中是否以積極正確的心態面對異文化的族群或個體(異文化的同事或學生)呢?答案並不是樂觀的。由於對民族文化知識了解的局限性,教師在應對異文化的族群或個體方面也存在著不理解和不客觀的現象,這既不利於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建設,也不利於培養學生適應多元文化社會的能力。

3. 學科教學中的多元化評價研究屬於什麼研究

課堂教學要以尊重學生個性、正視學生差異為基點,著眼於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創造一個良性的環境,運用對學生多方面激勵的方式,達到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激發他們學習內在積極性的目的。那麼,應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及時、全面、有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更是評價的主體。教師可運用自我評價、生生評價、小組評價、師生評價等,客觀、全面地評價課堂中的學習活動。教師應學會傾聽,引導學生參與評價,給予學生充分參與評價的機會。教師只有善於發現學生問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世界,體驗學生的情緒,學生才會在課堂上敢說、敢議、敢評,形成真正互動的學習。 二、評價角度的多元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允許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允許學生對文本有個性化的解讀。 三、評價手段的多元化 (一)體態鼓勵法 非言語性的「贊揚」和「譴責」是用表情動作表現出來的。即它是通過面部表情的變化,語音聲調的高低,身段的姿態、手勢等方式表達人的內心情緒體驗的。一個輕微的手勢或一個小動作就足夠把一個信息傳送給學生,哪怕只有一個小小的「暗示」或一個「眼神」就能得到思想的溝通。 (二)言語鼓勵法 就是對學生的回答或者行為不是簡單的從對與錯中進行判斷,而是在給予口頭語言的鼓勵的同時,適當的穿插點評,採用口頭言語贊揚學生時,合理地運用語詞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有著重要的意義。 1、用個性化的語詞來代替普遍化的語詞 無論學生做得怎麼好,教師總是用「好」或「不錯」的習慣語,這會使學生得不到心理上的滿足。教師在選擇贊揚的語詞時,要富有思想性,真正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做出適當的確切的表揚,才具有真正的激勵作用。 2、用肯定的語言代替否定的語言 肯定的語言將明顯地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做,而否定的語言則只告訴學生不應該怎麼做,卻無法表達出應該怎麼做的要求。如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有的學生會產生害怕心理,用「勇敢些」、「放鬆些」的語詞比用「不要膽小」、「不要緊張」的語詞更帶有激勵和提高學生自信心的作用。 四、評價時機的多元化 (一)在學生進步成功時 學生有了進步,說明學生付出了努力,取得了成績,教師要及時地加以肯定,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贊賞。如果學生有了進步,教師只是心裡高興,不善於表達,或者生怕贊揚之後學生會驕傲自滿,不願表達,這樣會使學生覺得教師對自己的進步不關心,自己白努力了。時間一長,會挫傷學生的上進心,逐漸會失去進步的動力。 (二)在學生失意失敗時 讓學生在失敗、失意的時候學會在逆境中正確看待自己,學會品嘗失敗中留下的「成功結晶」。學生就能從失敗中自我反省,得到一些可貴的東西。但是不要諱言學生的失敗,失敗就是失敗,怎麼樣也不能把失敗說成是成功,這是沒有說服力的。

4. 多元文化對我國藝術教育有什麼影響

都承受著必須看到教育投資獲得經濟效益的壓力。在中國高等學校里,給予一定支持、持續4天的大規模藝術節。說到校內的藝術教育管理工作,中美兩國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在實施目的,將是否開齊這四類課程,成了另外一類考試的熱門,或者為了情感體驗和自我娛樂。」 談到這么做的原因時。因為中國的大學生從一年級起。尼爾。(三)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根據教育部的意見。不僅如此,那就是都認為藝術教育具有開發智力。產生差異的另一個原因。因此、政治學。這些社團由學生自己組織。因為「藝術教育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這些藝術特長生降分進入以上名牌大學。而美國的教育是高度分散的。」 中美藝術教育目的存在差異的原因。當然,除了追求美學目的外,作為衡量一個大學藝術教育是否合乎要求的標准、西方美術史;有助於我們無論作為個人還是社區的一名成員來說,首先提出的就是「人文學習的重要性」、參加樂隊或其他文藝社團的排練或演出、中國人民大學,已經出現或將要出現在各種比賽的獲獎團體行列之中,成績的展示不可少,負責監督。培養科學家和工程師的麻省理工學院,是決定性的。「我們把藝術教育作為提高學生素質,大學的研究工作有助於經濟增長是重要的,還曾在國際上獲得過很高的獎項。二是這些藝術團的學生有很大一部分是「藝術特長生」,將遭到反對?陸登庭1998年3月23日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時,1991上任,強調藝術可以通過陶冶人的感情,無論政府撥款還是私人投資。當然,在詹姆斯,是很平常的事,所有藝術教育的先進學校毫無例外,最早的起源是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美學等藝術門類,藝術教育是通識教育中的一部分,它們是藝術概論,但同時也學習從倫理學,包括限選課,沒有正比關系、視覺藝術、寫實,理所當然地成為學校藝術教育的一支骨幹力量。主修音樂的和主修計算機的學生。這些差異,同樣的教學內容;大學教育像目前這樣有助於學生找到滿意的工作。這位校長不因為自己是聾子。我也並不認為它對包括美國教育在內的所有高等教育體制都適用。1998年起、教學要求。所謂「藝術特長生」。此外。實際上很少有人在結束四年本科的通識教育之前專注於職業訓練,都有一名副校長或副書記分管全校學生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的方針完全取決於學校自己的意願,成於樂」等著名論斷,多是重點大學。30多門音樂課只是表演藝術類的選項。而通識教育、幻想等等、中國音樂,更談不上在國外獲獎,首先加強了這四個方面的藝術課程、藝術或其他學科,歷屆校長中不乏重視藝術教育之人?維斯特於1996年10月25日在藝術委員會的年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說《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並重》、舞蹈,存在極大的不平衡。即使那些政府辦的州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音樂系開設的35門音樂課中的大多數,甚至師資力量、語言,哈佛大學同時頒發藝術獎,結果重於過程,目的有二,還經常聘請國內一流的藝術家輔導或親自指揮,哈佛大學的課程中增加了音樂課,成為中國教育界的一道獨特風景,州政府教育部管得也很少。因此。如作為志願者投身於社會服務。1853年到1860年。每年藝術節期間。美國的25所頂尖大學全是私立大學、藝術美學系列,大多數機構都是在教育部文件要求之後成立的。而一般院校的藝術教育,從自然科學到文學,有些甚至具有本質上的不同,進入第一課堂。他在談到21世紀高等教育面臨的三個主要挑戰和重要任務時,就是經過教育部門批准,同樣的考核標准,可以從文學。孔子的「詩可以興。一個音樂教授的學生中,哈佛大學有了一年一度、社會准則,只要選中同一門音樂課,還有更加重要的,美國人習慣於把藝術視為自我表現和創造力的源泉,既有主修藝術的學生,無數並不想以藝術為職業的學生,復雜的條件下我們仍然保持著人文和科學領域中的通識教育傳統、舞蹈的學生。在習慣了「術業有專攻」的中國,而不做限制和強求。因此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中國美術史,學校不會因為藝術特長而降低其他方面的標准,使我們對新思想。美國的大學生選課雖然要受到通識教育或核心課程有關要求的限制,我要談的重要的事就是人文學習的重要性,絕大多數哈佛的本科生還花很多時間在課外活動中,願意探討藝術和科學共同的過程,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巨大影響、藝術和社科課程、城市與鄉村在經濟、促體,很多科學家是音樂家」,演出水平卻相當高:大學教育應激發我們的好奇心,如化學,成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和完美的人。降低的幅度,也很少在全國的藝術比賽中得獎,但10多年來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也曾經有過這樣的規定、民樂團、自選課、輔修課三個層次,他說,更重視藝術的再現,功利主義較為明顯,使之從自選課提升為必選課[13]。其原因一是這些藝術團不但有固定的排練時間,還大量地存在著道德和精神的目的。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現每學期開設18門課(包括以藝術團為主的合作排練課)。目的是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而開展的藝術教育,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在經濟上的花費都是昂貴的。中國的高等教育是集中的、不可置疑的」[10],認為藝術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互不相乾的兩件事,但在對於藝術教育的態度上、實踐技巧與合作排練系列。當然。最好的教育不但幫助人們在事業上獲得成功,還應使學生更善於思考並具有更強的好奇心。而中國由於東部與西部。在美國藝術教育的主要功能,學生也可以不選這一類的課。它還幫助我們發現沒有這種教育可能無法掌握的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它應該鼓勵我們去思考那些未曾檢驗的假設,目前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於開發智力,在筆者看來屬於專業音樂教育的體系,二是擴大影響、莫扎特專題等,從1993年起、清華大學、課程體系,有的甚至與專業藝術院團不相上下,又有助於藝術家認識科學、經濟學?陸登廷是第26任哈佛校長:「首先。他們的排練也很正規和頻繁、美學到數學,另3人負責藝術委員會、合唱團、教材內容,對於美國大學生。在中國凡藝術教育先進的。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是很難想像的。他們的演出。在藝術課程方面的自由度,需要經過如同藝術院校選拔學生一樣的專業技能考試、特別藝術項目,卻是強有力的哲學思想和堅定的信仰,從小學起就在藝術的道路上刻苦訓練。(二)組織管理兩國藝術教育教育組織管理的差異,無論將來的專業差別多大。這種教育既有助於科學家鑒賞藝術。出於道德教育的目的實施藝術教育,中美兩國的高等學校到是有相同之處,當今在哈佛和美國的其他大學里,不但在國內多次獲獎,兩者的實施目的,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的聯系比美國緊密得多,結果不是第一位的,風靡世界,但在美國卻沒有專業還是非專業教育的問題,1996年還提出建議,卻遠在100名以外、智、中國人民大學以及大多數中國高等學校。麻省理工學院現任院長查爾斯,筆者提出疑問以後,這些學校在招收具有藝術特長的高中畢業生時,也就是其認識價值。雖然出發點存在著差異,在藝術教育中所起到的指導和推動作用,由他親自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直接參與藝術教育工作,就是在老師和校外藝術家的帶領下、清華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藝術社團中,一定程度上受此影響。中國人民大學自1986年以來、新經驗持開放的心態,比以上三所中國大學要大一些。他們的重要任務。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雖然也有學校師生自發啟動的現象。哈佛大學校長尼爾,麻省理工學院音樂系的教師的答案是,突出了藝術教育的重要地位,學校也會聘請社會知名藝術家做輔導和講座,就被分成了不同的專業,功利主義不明顯,中美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目的也有相同之處。而在美國。在美國高等學校、戲劇,就無視學生的審美需求,雖然沒有主修音樂。為了進入以上名牌大學,說出了哈佛大學重視人文藝術教育後面的哲學思想:都十分重視、體,但此人必須在其他方面也同樣優秀。美育是中國教育方針的一部分,特別是交響樂團,注重藝術在各個方麵包括教育的功能。哈佛的交響樂隊除訪問MIT以外,要到二或三年級才確定主修和輔修的學科,普遍不如重點院校,可以降低高考錄取分數、藝術通訊等部門的工作。楊百翰大學的舞蹈,這是已經被多少事實證明了的,競爭程度不亞於報考著名藝術院校。藝術教育與學校的知名度,政治和倫理色彩濃厚。相比之下,分為音樂系列,但該大學在美國的排序,實現倫理道德的規范。我們都知道。例如麻省理工學院是最重視藝術教育的,並授予哈佛大學歷屆校友中為藝術和藝術教育做出貢獻的人士,也同樣是重要的,兩國各自的一流大學當今卻驚人地一致。某些省市,使個體和社會協調一致。但是對於優秀的教育來說、洞察力和創造精神。1999年以後雖然有了獨立的地位?沃克爾擔任校長期間。麻省理工學院除1975年起學校專設的藝術委員會每年召開兩次會議,涵蓋了音樂、教育的發展上,下設藝術辦公室,但仍然需要和「全面發展」,因此中國高等學校專業和非專業的藝術教育有本質的不同,才受到重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但主修自然科學的學生,過去接受藝術教育的程度均相差不大。我們的大學生在他們第一個四年的本科學習中有一個主修專業,美育在中國曾一度被看作是實施德育的手段,提高文化修養的作用,更不會過問藝術教育之類的事:「因此、影視三個藝術門類的鑒賞課和《大學美育》、為報紙雜志寫稿,所以高校專業和非專業的藝術教育區別不大,卻沒有這樣的規律。中國一流大學如北大,還是國家教育部1988年和1996年兩次下發文件、清華等校學生藝術團的足跡,這樣進入同一所大學的學生。中國任何一級學校的藝術教育:「這種模式和世界其他地方比起來有所不同、舞蹈團里。所以學者們反對藝術教育承載太多任務、構思。哈佛大學在錄取新生時雖然也願意選拔有藝術特長的,但選擇面要寬得多。中國權威機構的「紅頭文件」,思考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指導和規劃全校的藝術教育。但在這種模式的後面,是為了自我表現和鍛煉,西方古典美學更強調美與真的統一,主要目的是為校爭光。這些藝術社團的成員,可以觀,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般為50分、教學計劃,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應該納入教學計劃,沒有獨立的價值和明確的地位。美國不少教育學家反對藝術教育或者美育具有德育功能。(四)學生藝術社團及其演出北大,立於禮,藝術教育普及且發達,就在一個教室上課:一是普及藝術知識,……美能輔德、美術、模仿。藝術教育對於中國大學生。人們認為接受藝術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影視,認為藝術修養和道德品質完全可以相左,先後開設的藝術類選修課加起來有20多門,也有主修其它學科的學生、表演藝術、攝影,如靈感、歷史等門類的360門課中挑選、不能用美元和人民幣衡量的任務,要求普通高等學校普及和加強藝術教育的結果,則是通識教育的一部分,就是都受到校一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他說,甚至為國爭光。哈佛大學同樣有藝術辦公室,度過更加有趣和更有價值的人生。除此之外、「德智體」三育等更加有吸引力的口號聯系在一起。1987年麻省理工學院特別設立了藝術副教務長一職,才使專業和非專業的藝術教育差別很小,研究藝術教育工作,首先開好音樂,其演出重要目的之一,取得了令人驚嘆的藝術成就,並且有各部門負責人參加的藝術教育委員會或美育委員會。北京大學每年全校有3500名學生選修藝術學系開出的14門藝術公選課或通選課,是兩國大學生入學時的藝術基礎不同,為學校爭得榮譽,不但經過初試。藝術表演的對象是校內同學或社會各界,參加校內外的各種藝術表演和比賽。美國中小學無論城鄉、貝多芬專題、美術,更注重藝術氛圍及藝術活動的過程本身、歷史等非本專業的知識。美國校方一般僅僅提供學習藝術的可能性,在於中國傳統儒家美學強調美與善的統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文化與社會研究,激發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的情感,主修科學者音樂課考試的成績好於主修音樂者,甚至更多中美兩國高校藝術教育的四點比較中美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目的,還要參加復試:「因為科學家都愛音樂,主要是因為教育管理體制的不同,校長親自參加,是貫徹黨和政府「德、思想,他們還有各自的特色,自上而下管理的。至於比賽、學生社團活動等方面,在學習期間必需修滿的8門人文、組織管理,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差別極大。美國高等學校的學生藝術社團,我親耳聽到了他的這次演講和這番議論、中美兩國社會制度和教育觀念的不同,工作人員除副教務長的兩名助手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可以怨」和「興於詩,卻開設了35門音樂課,才造成專業藝術教育和業余藝術教育無法融合的現實。美國的大學生。筆者在麻省理工學院和波士頓大學調研時都發現不少這樣的例子,也很少外出獻藝,已經或將要走遍世界各地。這些學校一般會在各個方面力爭優秀。」 他接著說,反映了東西方傳統美學思想,可以群、益智,規定所有的本科生必須修滿3學分的藝術類課程才能畢業。美國大學的藝術教育。我們今天仍然強調美育的德育功能、「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美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不同意中國「文如其人」的觀點。北京大學

5. 多元文化的交融與世俗時代

一、歐洲文化一元化到全球文化多元化

6. 多元文化主義的基本簡介

它們不僅挑戰了美國強勢群體的威嚴,而且打到了美國傳統勢力的痛處。更重要的是,它們觸動了美國主流文化的根基,踩到了美國WASP的尾巴。不管是出於政治考慮還是出於社會正義,也不管是出於群體利益抑或是反叛心理,上至政府機構、公眾輿論,下至草根社區、家庭學校,人們都大談特談多元文化主義,真有點言必稱「多元」的味道。於是,什麼東西都多元起來了:價值觀多元起來了,道德標准多元起來了,生活方式多元起來了,授課語言多元起來了,婚姻形式多元起來了,家庭模式多元起來了,性行為多元起來了,等等,不一而足。
文化多元和多元文化主義
文化多元並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現象。早在古代埃及和羅馬,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就和睦地相處於一個社會;在前現代時期,一些社會甚至在法律上承認不同宗教的存在,並想方設法調和宗教派別之間的沖突。然而,文化多元並不等同於多元文化主義,前者主要是一種現象描述,後者則是一種政治理論,一種意識形態。如果說文化多元旨在指出不同文化的共存,多元文化則不僅指出不同文化的共存,而且還要求承認不同文化的差異並平等對待它們。可見,多元文化主要是一個相當激進的社會理論。
那麼,什麼叫多元文化主義呢?也許是由於該詞被用得太多、太泛、太隨意,它直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一個界定分明、一致公認的定義。可以這么說,「多元文化主義可以指任何東西,也可以什麼都不指」,它完全取決於使用該詞的人在談論什麼問題,以及在什麼語境下談論有關的問題。所以,使用該詞時,人們必須說明該詞具體指涉什麼以及它的相關含義;不然,不同的讀者對多元文化主義會有不同的理解,導致誤會。舉例來說,根據側重點不同,多元文化主義可以分為保守多元文化主義、自由多元文化主義、多樣化多元文化主義(pluralist multiculturalism)、左傾本原多元文化主義(left-essentialist multiculturalism)和批評性多元文化主義(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但從內容範疇來說,多元文化主義涉及政治理論、文藝理論、女性主義、民族主義、歷史研究、文化研究、教育、宗教和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由於本文討論的多元文化主義主要指涉當代美國社會和文化思潮,所以它的定義范圍比較寬泛,涉及階級、性別、種族、家庭和性傾向等社會和文化問題,旨在考察它對當代美國政治的影響。

7. 多元化與多樣化的區別

多樣化,只是指樣式。比如賣褲子的商人會說我的樣式全,則是說多樣。

多樣化指數是研究國家、地區或城市綜合發展程度的指標。包括原始多樣化指數和精確多樣化指數兩類。

8. 如何能夠在多元文化教育和本土教育之間達成平衡

本文綜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徵,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發生的背景、興起和發展,國外多元文化教育對我國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啟示,我國民族地區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具體建議。關鍵詞:多元文化教育 民族地區 少數民族教育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徵: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cation)是指在多民族的多種文化共存的國家,允許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發展,以豐富整個國家的教育。它的目標在於「使屬於不同文化、人種、宗教、社會階層的集團,學會保持和平與協調互相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共生」。多元文化教育以文化相對論為基礎,主張各種文化都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價值,不同的文化對人類文明進步都有不同的貢獻。在教育當中不同的文化,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文化傳統、非主流文化應該得到尊重和支持,弱勢群體子女應該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發展的機會。它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民族國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對它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徵,可歸納以下幾點:1、多元文化教育是「教育」屬概念的一個種概念,是一種教育活動。2、多元文化教育包括觀念、思想等意識層面,也包括過程、結果等行動的層面,是一個完整的過程。3、多元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是文化相對論,即各種人類文化都是相對的存在,都有其相應的價值和意義;各種人類文化都應得到尊重、自由和平等;各種人類文化在傳承(遺傳) 與演變(變異) 中延續和發展;沒有一種文化完全是優秀的或低劣的,也沒有一種文化是一成不變的。4、多元文化教育的宗旨是文化教育平等、自由,重點是文化的認同、學習、尊重和發展,目標是提升弱勢群體的學習成就。5、多元文化教育是對一元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後現代文化教育發展的一種象徵,代表人類文化教育和諧發展的趨勢。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興起和發展世界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專家詹姆斯·A·班克斯(James·A·banks) (美國) 和詹姆斯·林奇 (英國) 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發生的背景主要包括兩個因素:一是多元文化教育發生的人口組成上的因素;二是多元文化教育發生的社會運動上的因素。這一結論是對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事實的概括。首先看第一方面,由於多種民族人口的存在,造成在多種文化共存的背景下產生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這種多民族的存在,在西方主要是由於移民而造成的。再從多元文化教育發生的社會背景來看,西方社會把保護人權和促進平等作為共享國家的主要目的,因而在社會組織內力圖創建包括所有種族的、民族的和文化的、群體的平等主義思想體系。多元文化教育產生於本世紀60年代美國的「公民權利運動(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這一運動的一個主要目標在於消除公眾在公共場所、住房、就業和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偏見。其結果對種族族群的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首先是黑人,然後是其它各族群——要求通過學校和其它教育機構的課程重建以反映各少數民族的文化、歷史、經驗等。各少數民族要求學校聘用更多的少數民族教師和校長從而確保少數民族學生取得真正的成功。少數民族族群通過他們的社區管轄學校及其課程與教科書的影響,逐漸推進了這一運動,並使之不斷深化到種族(Race)、社會階層(Class)、性別(Gender)、特殊者(Disability)和其它邊緣體(Other marginalized)。詹姆斯·A·班克斯(James·A·banks) 在其名著《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描述了多元文化教育歷史發展的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單一民族研究) 主要是黑人公民權利運動的開始和非洲裔美國人要求在教育方面對其文化相應的教師數量的增加、教科書的修正、文化內容的反應、學校的自控等;第二階段(多種族研究) 主要是從比較的角度審視種族族群的經歷,並把幾個主要少數民族族群的文化反應到課程中;第三階段(多種族教育) 越來越多的教育家認識到缺乏課程的改革使得真正的多元文化教育改革失效;第四階段(多元文化教育) 一些教育家開始對多元文化教育感興趣並通過改革學校整體環境來拓展多元文化教育;第五階段(制度化),是一個正在開展的過程,包括增加多元文化教學策略設計和學校多元文化課程兩個方面。進入80年代以後,在亞洲的一些國家,如中國、印度、日本等,對傳統的國家一體教育進行了改革,多民族、多文化的教育從國家的方針、政策到學校的課程、教學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這樣,多元文化教育從西方的移民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到東方傳統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了多種發展模式。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發展成為21世紀教育必須迎接的挑戰。 三、國外多元文化教育對我國的啟示及我國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多元文化發生的背景在中國與西方不同。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從歷史上一直在中國境內生存和發展,不存在因移民而造成的少數民族問題,這是其一。其二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教育沒有民族復興運動背景,因而不存在與各民族平等的政治主張相違背的民族的和階級的等級現象。我國是一個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55個少數民族的總人口超過1億。民族自治地區的面積佔全部國土的64%,我國推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等基本政策,使少數民族人民同漢族人民一樣,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全部公民權利,同時依據法律,享有少數民族特有的權利。由於我們黨和國家從憲法和法律上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從政策上堅持民族團結,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是好的。民族歧視與偏見,民族文化間的矛盾沖突已被改善。在學校教育中,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開展了雙語雙文教學,推動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發展。各民族學生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共同進步。因此,我國民族地區多元文化教育要解決的不是消除民族歧視問題,其目標主要是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對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了解,增強其發展本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信心和能力。我國民族地區要搞多元文化教育,如果採取「文化共存」模式,僅強調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立價值與地位,而不考慮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之間的聯系是不科學、不符合實際的。在我國,一個少數民族地區通常聚居著幾種少數民族,還有漢族。在少數民族地區,將某一民族教育與漢文化教育隔離開來的情況是不存在的。我國民族地區的多元文化教育應給予各少數民族文化精華相應的位置,在統一的漢文化教育中,融入地區優秀民族文化,加強文化間的交流與整合。多元文化教育的對象不僅包括少數民族成員,而且也應包括漢族成員。少數民族不但要學習本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也要學習漢文化,了解國家經濟發達地區甚至國外的情況以及本地區的情況,以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求得個人最大限度的發展;漢民族成員除了學習本民族文化外,還要適當了解和學習少數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增強民族大家庭意識。多元文化教育和民族教育既有共同之處,也有質的區別,不宜於混同對待,更不能混同使用。首先,多元文化教育與少數民族教育同屬於教育范疇,都是「教育」屬概念的種概念,都具有教育活動的一般性質、過程和方式方法。多元文化教育代表著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人類文化教育發展的新趨勢,著眼於弱勢群體教育平等和教育成就,維護教育機會均等、提升弱勢族群學生學業成就、提倡和支持文化多樣性,甚至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的設置、教材建設等,都與民族教育具有密切聯系,為民族教育及其發展提供了更加合理的平台,有力地推動著民族教育的健康發展。同時,民族教育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著有效的實施途徑。通過民族教育,如民族文字教材、雙語教學、民族史地教學、民俗學課程等,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模式和實施途徑。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民族文化教育歷史悠久,各個少數民族在中華大地共同繁衍生息,共同締造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家採取科學的民族政策,建立完整的民族教育體系。各個民族的兒童不僅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而且少數民族兒童在學習、生活、升學、就業方面都享受著特殊的照顧。而多元文化教育作為舶來品,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左右才進入中國,其思想和理論實屬引進的初創階段,真正的實施推廣,還任重而道遠。民族教育的基本概念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民族教育涵蓋了歷史與當代的一切民族的教育,無論是原始民族的教育、古代民族的教育,還是現代民族的教育;無論是單一民族教育,還是復合民族教育;無論是主體民族教育還是少數民族教育,都在其中。狹義的民族教育又稱少數民族教育,指的是對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中人口居於少數的民族成員實施的復合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一方面幫助少數民族成員提高適應現代主流社會的能力,以求得個人的最大限度的發展;另一方面,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人類文化寶庫,為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少數民族教育是多民族國家實施的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對少數民族學生實施的教育僅包含主體文化(漢文化)教育內容,而欠缺其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教育內容,那麼對少數民族的教育就不是多元文化教育。分析我國少數民族教育情況,我們發現目前我國的學校教育在對少數民族學生繼承、發揚其本民族社會文化遺產方面的教育是不足的;在結合學生個性特點,提高其適應現代主流社會的能力方面也不夠。雖然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開展,學校教育日益對少數民族兒童青少年的社會化起著重要作用。但在民族地區,受不同民族的各自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學校教育存在不夠聯系實際的弊病,因而學校教育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和社會的認可,學校教育沒能在少數民族學生社會化中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教育對地方經濟文化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例如:少數民族各級教育的升學率很低,尤其是少數民族女性呈現出很高的失學率和輟學率。我國學者研究表明,由於語言障礙,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是很困難的。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家庭認識不到教育的重要性與作用,而且課程設置不合理,加上缺乏合格教師,教學方法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停滯不前。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繁榮和穩定,移居中國的外來移民會不斷增多,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也將面臨移民教育問題,「多元文化教育」必將提上中國教育的議事日程。中國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但中國的「多元文化教育」不應重復西方國家所走過的彎路, 四、我國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具體建議。1、我國民族教育對內必須確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的開展,需要政府給予行政立法和經濟投入的保障和支持。我國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地方政府應根據國家法律對地方民族教育給予經濟支持。少數民族地方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從觀念上認清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搞多元文化教育不是強調少數民族的獨立性,不是搞分裂,而是為了提高少數民族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推動地方經濟的繁榮,加強民族團結,為祖國的富強統一作貢獻;是為了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人類文化寶庫,為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時也是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一種具體體現。該觀念的樹立是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為保證多元文化教育的質量,應設立有關的研究機構。研究機構一方面要探討多元文化教育的規劃、管理和實施,給地方政府立法和經費投入提供有力參考;一方面要擔負起課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學方法研究等方面的任務,給學校教師有益的指導。我國的民族教育與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在發生的背景、實施的內容與方法、目標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異。可以說,我國民族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於為民族地區培養各級各類現代人才。這是因為歷史上少數民族遭受到本民族和漢族統治階級的雙重壓迫,又多在環境險惡地帶生存和發展,才使民族地區的現實要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然而這一良好的理想願望,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出一系列問題,例如:體制上,沒有總結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民族教育理論,雖然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有民族小學、中學、民族師范及職業技術學校,甚至建有民族高等院校,但是,完整而科學的民族教育體系一直沒有形成。長期以來,民族教育作為普通教育的一個部分,忽視了其民族性;教學上,作為民族教育最有特色的民族教學論尚屬空白,科學的雙語教學理論沒有形成,各地的雙語教學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課程設置上忽視民族傳統文化建設,與內地統一要求同科同目,開展「應試」與「升學」教育。我們的民族教育在強調科學教育的同時,輕視甚至忽視了人文教育,更為嚴重的是以漢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束縛民族教育的發展。歸根結底是教育上缺乏多元文化的理念。因此,在民族地區開展多元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少數民族教育水平,使學校教育與民族地區實際相聯系,有力地推動地區文化經濟發展。對少數民族而言,決不能滿足在法律上已經取得的平等地位和特殊待遇,要堅決地採取開放的態度,在經濟上、文化上克服不平等現象,趕上先進水平。認真實踐多元文化理念才能使教育的發展既有國家的一體化又有民族的多元化,通過對漢族與少數民族同樣的多元文化教育,統整國家層次的多元文化教育體系。 2、我國民族教育對外應與國際教育接軌。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及其在民族國家教育中的作用表明,少數民族教育不能獨立於國家主體民族之外,而應是國家教育中多元一體的存在形式,同樣,國家多元一體教育已不再是某一主權國家內的事,而是世界多元一體教育的不同存在形式。為此,我們要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東、西方民族教育對峙的局面,在多元文化教育的交流、對話中,使我國民族教育與國際民族教育接軌。在借鑒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優秀成果中擴大我國民族教育的內涵,民族教育已不再是少數民族教育的簡稱,而是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共同構成的國家多元一體教育。在此基礎上,通過引進介紹、試點實驗、創造特色等幾個階段的努力,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教育成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種典範。在比較研究中,我們要反對兩種錯誤的觀念:一種為西方自由化觀念,即不顧中國國情,而試圖以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取代中國民族教育;另一種為自我中心觀,即不顧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趨勢,拒絕接收別國的先進經驗。與國際教育接軌的同時應該堅持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世界各國在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做法不盡一致,這主要是「本土化」的結果。我國民族教育的發展源遠流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時,面對新的問題與挑戰,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必須通過「中國化」、「本土化」來完成外來的多元文化與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相互溝通、融合。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有雙層的涵義:一是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國的生根、成長;二是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國各少數民族中的「安家落戶」並「反客為主」。在21世紀,誰率先完成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進程,誰就率先完成了民族教育的現代化進程。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和復雜(種族、民族、性別、社會階層等),而我國則集中在少數民族教育方面,本土化就是找准中國國情和民族特色的切入點,把公正、合理、科學的多元文化理念反映在民族教育的課程中。 3、開設民族文化課程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知識的熏陶。全球化的今天,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雜處的局面越來越多,因此,與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們打交道的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也是對我們生存能力的考驗。要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諧相處,作為我們就需要儲備多元文化知識,具備應對多元社會的能力。中小學階段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並不是要另設一門學科,也不是將所有少數民族的文化資產納入現有的課程,因為這將造成學校課程的壅塞,導致學生學業負擔過重,而且也未必能真正使文化間有充分的交集或互動。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主要是將各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或特色融入學校現有的課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觀點。並以全體學生(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 為對象,通過融入學校整體課程發展學生認知、技能、情意等方面的能力與態度。例如在文學課程、語言課程、歷史和社會科學課程方面,可通過改革內容安排、改進教學方法等反映多元文化。藏族學校中開設的藏語文不應再是簡單地翻譯統編教材,而應增加藏族經典之作的內容以及現代藏族作家以藏文寫作的反映藏族文化與生活的優秀作品。相應地在漢族學校的歷史課中可增加少數民族歷史習俗、文化傳統的內容。職業學校、中專、師范學校以及專科院校等中高等教育的課程,可開設有關民族文化的專門課程,如有關本地區社會經濟文化歷史及現狀的課程,各民族歷史文化傳統課程等等。在大學本科階段開設民族文化課程,組織學生參與有益的民族文化活動,配合民族文化課程的教學開展民族文化系列活動。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教師,但是一言堂以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往往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們學習民族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只有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讓他們直接或間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讓學生真正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目的,比如開展「民族文化周」系列活動、舉辦「民俗風情攝影比賽」「、《家鄉新貌》寫作比賽」等活動。總之,這些活動的舉辦無疑將學生們課堂上學到的民族知識搬到了現實中,使他們在驕傲的向其他民族同學展示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一邊也在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總之,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們更加熱愛本民族文化,而且對其他民族文化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不僅增進了各民族同學的相互了解,而且有利於培養異文化群體間的相互適應能力。 4、廣大教師應不斷加強多元文化知識的學習。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素養。教師的價值觀和對問題的看法滲透到他所教的課程和師生交往過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感知和接受信息,形成對各種事物的態度。因而教師要提高自己對少數民族教育的認識,探索適合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使不同民族學生不僅在自己的社會文化中獲得成功,也能夠在社會的主流文化中獲得成功。以上所說都是針對如何培養學生適應多元文化社會能力而言的,但是,培養學生這一能力僅憑民族文化課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校的全體教師共同參與。那麼,全球化視野下的我們在平日的工作生活中是否以積極正確的心態面對異文化的族群或個體(異文化的同事或學生)呢?答案並不是樂觀的。由於對民族文化知識了解的局限性,教師在應對異文化的族群或個體方面也存在著不理解和不客觀的現象,這既不利於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建設,也不利於培養學生適應多元文化社會的能力。

9. 用多元文化理論分析納西族東巴文化

唐宋時期,納西族社會發生了較大跨度的歷史性演進,尤其是西部納西族地區,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南詔勢力崛起後,納西族地區歸屬南詔,並與南詔同歸唐朝,其區域處於南詔、吐蕃與唐王朝的三角地帶。這時納西族地區的歷史發展與整個西南地區歷史發展形勢緊密聯系在一起。公元7 世紀時,納西族地區的"家"已成為部落組織的基本單位,母系制與父系制正在交替,開始出現初期奴隸制萌芽,畜牧業生產還占居著主導地位。公元10世紀後的五代、遼宋時期,麗江木氏祖先的勢力開始獨立發展;宋仁宗時,木氏祖先牟西牟磋建"摩娑詔",大理政權"段氏雖盛,亦莫能有。"隨著"鐵劍時代"的開始,農業生產日益發展,至公元13世紀中葉,麗江地區出現"民田萬頃",並實行水利灌溉。農業生產已躍居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手工業生產逐步興起,商品交換也由此得到了發展。這一時期,納西族社會政治經濟相對穩定的發展,與吐蕃、南詔及中原各族包括藏、彝、普米、白、蒙古、漢等民族的文化交流,為納西族東巴文化的崛起和納西文學的飛躍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歷史舞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東巴文化是人類文化史上一顆璀燦奪目的明珠,她不僅包含宗教、哲學、歷史、象形文字、民俗、醫學、天文、歷法、地理、生產知識、武器、服飾等多種學科的內容,而且是一座納西族古代文學藝術的輝煌寶庫:其中包括卷帙浩繁的以象形文字寫成的神話、史詩、古歌、民謠、經詞等文學作品;也包括有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舞譜和內涵豐富的數十種古典舞蹈,有堪稱天籟之聲的東巴音樂和多種形制、音色的樂器,有古老拙樸的木牌畫、竹筆畫、紙牌畫、布卷畫和形形色色的麵塑、泥塑、木雕等藝術形式--由此形成了蔚為奇觀的東巴文化。
唐宋時期是東巴文化崛起的重要歷史階段。這一時期,在文化上最為顯明的是原始宗教和原始文字的長足發展。隨著與吐蕃、南詔、中原的持久交往,藏族苯教、藏傳佛教及中原道教相繼傳入納西族地區,對尚處於原始狀態的納西族巫教產生了沖擊,這種沖擊尤以苯教為甚。納西族原始巫教在面臨多種文化的選擇中,吸收、融合了外來宗教,摻揉發展,終於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民族宗教--東巴教。東巴教得名於其祭司之稱"東巴"。東巴和東巴教的出現,可以說是納西族文學第一次從口傳文學飛躍到東巴書面文學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這一時期還產生了象形文字。盡管它的形成年代難以確考,但學術界已形成了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它是在公元7世紀納西族定居麗江後才形成的,且象形文字的形成與東巴和東巴教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象形文字的出現,可以說是納西文學飛躍發展的第二個決定性因素。象形文字使納西族文學有口傳向書面轉化,使許多古老的口承文學得以完善和提高,並不斷出現新的作品,同時更好地保存、發展和傳播了納西族古代文學遺產。象形文字的產生和應用,對於納西文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熱點內容
生物技能證書 發布:2024-11-01 22:38:10 瀏覽:284
小學語文下冊五年級 發布:2024-11-01 21:50:37 瀏覽:197
幼兒園教學活動觀察記錄 發布:2024-11-01 20:40:44 瀏覽:651
百詞斬英語 發布:2024-11-01 19:54:50 瀏覽:275
e75歷史 發布:2024-11-01 19:53:23 瀏覽:632
班主任隊伍建設是堅持 發布:2024-11-01 18:42:32 瀏覽:81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 發布:2024-11-01 18:41:25 瀏覽:380
雪兒老師 發布:2024-11-01 17:17:47 瀏覽:310
有什麼歌好聽的 發布:2024-11-01 15:59:51 瀏覽:20
高中班主任工作交流 發布:2024-11-01 15:04:02 瀏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