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劉熙古文言文閱讀題

劉熙古文言文閱讀題

發布時間: 2020-11-25 10:58:35

Ⅰ 劉應節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譯文供參考:抄


劉應節,字子和,濰縣人(今山東濰坊)。明朝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授於戶部主事,並擔任井陘縣(井陘縣位於河北省西陲,太行山東麓)兵備副使一職,兼管理三關(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三關屬於井陘這個地方也是由此開始的。


嘉靖四十三年的時候,升任右參政擢右僉都御史,並管理遼東(今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後來母親去世了,回家奔喪。 在隆慶元年的時候i,又起任河南巡撫,那時剛好俺答汗(蒙古土默特族首領)侵犯石州,使山西動亂,皇帝發詔讓其救援,等到了的時候,賊寇已經退去,當時順天巡撫 耿隨卿 殺死平民充當殺死賊寇領功被逮捕,改為代其職責。

Ⅱ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牛角掛書,比喻復讀書勤奮。《新制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原文密以薄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大業九年,玄感舉兵黎陽,遣人入關迎密。

翻譯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

賞析
我們要學習他牛角掛書的讀書精神。

Ⅲ 文言文閱讀題要答案和譯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翻譯句子。
①鄭人有欲買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釋。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歸取之( ) ⑤何不試之以足( )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 「 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1.解釋加點字
①竊入學舍 竊:( )②輒默記 輒 ( )③兒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見 恬 ⑤父怒撻之 撻( ) ⑥曷不聽其所為 曷( )
2.翻譯句子
①王冕者,諸暨人( )
②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 )
3.王冕能成為畫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而啖菱,並角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1.解釋加點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熱也 去( )
2.翻譯句字。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
閱讀本文,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釋加點字。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自( )是吾劍之所從墜 是( )
2.翻譯句子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從表達方式上看,選問中前兩句的是( ),最後一句是( )。
5.文中刻畫楚人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突出了他什麼特點?( )
6.這寓言叫什麼?他說明了什麼道理?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翻譯句子。
①鄭人有欲買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釋。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歸取之( ) ⑤何不試之以足( )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 「 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1.解釋加點字
①竊入學舍 竊:( )②輒默記 輒 ( )③兒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見 恬 ⑤父怒撻之 撻( ) ⑥曷不聽其所為 曷( )
2.翻譯句子
①王冕者,諸暨人( )
②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 )
3.王冕能成為畫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而啖菱,並角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1.解釋加點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熱也 去( )
2.翻譯句字。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
閱讀本文,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釋加點字。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自( )是吾劍之所從墜 是( )
2.翻譯句子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從表達方式上看,選問中前兩句的是( ),最後一句是( )。
5.文中刻畫楚人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突出了他什麼特點?( )
6.這寓言叫什麼?他說明了什麼道理?
一、1 ①鄭國有一個想要買鞋的人。
②先自己測量自己的腳。
③然後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陳規,按教條辦事,要知道變通,擺脫腐朽思想的束縛。
4 ①代詞,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詞,指尺子;
④代詞,指尺子; ⑤代詞,指鞋。

二、1 ①竊:偷偷地; ②輒:就; ③痴:形容極度迷戀某種事物; ④恬:坦然; ⑤撻: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麼,為什麼。
2 ①王冕是諸暨縣人。
②一到夜裡,王冕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讀書。
3 吃苦耐勞,勤奮學習。

三、1 ①啖:吃。 ②出:驅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長,而他說是在土中生產,這是本來不知道的事情卻硬說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虛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結果鬧出笑話,充分反映出這個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從。 ②是:這。
2 船已經前進了,而劍不能前進。像這樣尋找劍,不也太愚蠢了嗎?
3 記述; 議論。
5 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
更加具體地楚國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劍;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考慮情況的變化,按照事物的發展來辦事。

Ⅳ 文言文閱讀題目 很簡單的

長揖不拜就是不像敵人投降,寧死不屈咯,南面在拜而死是因為他的祖國在南面,拜南等於拜他的祖國了。表現了他的愛國情操。

Ⅳ 貞觀十年,魏徴上疏曰:臣聞為國之基 文言文閱讀題

求諫
吳兢
太宗威容儼肅,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嘗謂公卿曰:「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故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於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
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諫議大夫王珪對曰:「臣聞,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是故古者聖主必有爭臣七人,言而不用,則相繼以死。陛下開聖慮,納芻蕘,愚臣處不諱之朝,實願罄其狂瞽。」太宗稱善,詔令自是宰相入內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入,預聞政事。有所開說,必虛己納之。
貞觀五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是以天下喪亂,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嘗不以此為心,恆欲公等盡情極諫。公等亦須受人諫語,豈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護短不納?若不能受諫,安能諫人?」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恆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又比見人來奏事者,多有怖懾,言語致失次第。尋常奏事,情猶如此,況欲諫諍,必當畏犯逆鱗。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若即嗔責,深恐人懷戰懼,豈肯更言!」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知者明,信為難矣。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蕪詞拙跡,於是乃見。由是言之,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過。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徵隨事諫正,多主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因舉觴賜玄齡等數人勖之。   (《貞觀政要》)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舉觴賜玄齡等數人勖之。 勖:勉勵B.尋亦誅死尋:不久C.如屬文之士屬文:叮囑寫文章D.言語致失次第次第:(言語的)順序、先後小題2:下列各句中,劃線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皆失其舉措其若是,孰能御之B.愚臣處不諱之朝師道之不傳也久矣C.言而不用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D.又比見人來奏事者乃使從者衣褐小題3:下列各項,均能表現唐太宗「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的一項是( )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
②詔令自是宰相入內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人,預聞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諫語,豈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護短不納
④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
⑤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A.① ② ④B.② ③ ④C.① ③ ⑤D.① ② ⑤小題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
(1)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4分)
(2)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4分)
(3)常念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 (4分)

2答案(表抄答案,解析更重要->戳這)

小題1:C
小題1:D
小題1:A
小題1:(1)我雖然不聰明,幸而有你們多次匡正補救我的過失,希望憑借你們耿直的進言,使天下達到太平。
(2)所以每有前來進諫的,縱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認為是他忤逆犯上。
(3)我經常想到魏徵遇事隨時規諫糾正,許多事都切中我的過失,就像明潔的鏡子照見自己的形體一樣,美醜都全然顯現。

Ⅵ 幫我找10個文言文閱讀有翻譯,有題目.急!要有答案

一.(2005年上海市)閱讀下文,完成7—10題(10分)鄭人逃暑①鄭人有逃暑於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④於身.其陰逾⑤去,而其身逾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注釋] ①逃暑:避暑,乘涼.②孤林:獨立的一棵樹.③衽(rěn): 卧席.④濡(rú):沾濕.⑤逾:同「愈」,更加.7.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4分)(1)徙衽以從陰 ( ) (2)其陰逾去 ( )8.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9.鄭人的「拙」具體表現在 .(用自己的語言表達)(2分)10.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 .(2分)二. (2005年臨沂市)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做6---9題.【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與民由⑨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下》)〔注釋〕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稱作成年,要舉行加冠禮.③〔命〕教導 ④〔夫子〕丈夫 ⑤〔妾婦〕婦女,這里「妾」「婦」連用 ⑥〔廣居〕寬大的房子,孟子用來比喻「仁」⑦〔正位〕正確的位置,孟子比喻「禮」⑧〔大道〕大路,孟子用來比喻「義」⑨〔由〕遵循大道走.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①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③ 往之女家 之:④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順:7、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①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②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8、甲、乙兩文中,孟子各闡述了怎樣的主張?(4分)答:9、甲、乙兩文中,孟子論述的觀點一致的地方是什麼?這其中又有何差異?(3分)答:6、①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②已:停止 ③ 之:到……去 ④順:順從(2分,解釋對兩個給1分)7、①萬鍾的俸祿不分辨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它,萬鍾的俸祿對我們有什麼益處呢!②富貴不能惑亂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4分.每句2分,不要求與原文完全一致,翻譯正確、無語病即可)8、甲文: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或任何情況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應該有「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氣,要堅守仁、義、禮(或人要堅守仁、義、禮)(4分,各2分)9、為人處世應該講求「義」(1分) 兩文都表達了大丈夫要有追求「義」的骨氣,但乙文中還體現了孟子「仁」、「禮」的主張(2分)三. 2005年臨沂市(課改實驗區用)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做6—9題.[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節選自《傷仲永》)[乙]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①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②,猶當博學審③問,古人與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有子羔、原憲⑥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⑨乎?(節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註解]①[孤陋]片面、淺陋.②[資]盤纏.③[審]詳細.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幾]差不多.⑥[子羔、原憲]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①卒之為眾人 卒:②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至:③不幸而在窮僻之域 域:④終無濟於天下 濟:7.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①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②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8.甲文談「成才」,乙文談「做學問」,二者強調的重點各有不同.請根據你的理解,談談具體有什麼不同.(3分)9.甲乙兩文都具有較強的議論性,試分別概括兩文所論述的主要內容.(4分)甲文:乙文:6.①終於 ②達到 ③地方(答「疆界」「區域」也算對) ④幫助(2分,每解釋對兩個得1分)7.①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們做學問,如果不每天進步就會每天退步(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譯正確、無語病即可)8.甲文強調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強調做學問要有研討的朋友,要認真鑽研書中的道理,要出門學習生活(或開闊眼界)[3分.答對甲文所強調的重點得19.甲文:論述了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論述了「為學」不進則退的道理(4分,各2分)四. (2005年南京市)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7一10題.(11分) 』【甲】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乙】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①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日:「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日:「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日:「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世說新語》)注①東渡:公元316年,西晉在異族入侵中滅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晉舊臣擁司馬睿為帝,史稱東晉.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2分)(1)及其日中如探湯( ) (2)元帝異之( )8.下列與例句中「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例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A.朋帝問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問之C.皆以美於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1)孰為汝多知乎? 譯文:(2)何故異昨日之言邪? 譯文:10.【甲]段中兩小兒爭辯的問題是 ,[乙】段中晉明帝兩次回答的同一問題是 ,問題不同,但兩則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現了兒童的 .(3分)7.(2分)(1)熱水(2)對……感到驚奇(每小題1分) 8.(2分)C9.(4分)(1)誰說你見多識廣呢?(2)為什麼和昨天的話不同呢?(每句翻譯正確,得2分)l0.(3分)太陽何時距離人遠(近)(1分,意思同即可) 長安和太陽哪個遠(近)(1分,意思同即可) 聰慧(1分,意思同即可)五.(2005年南通市)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4--7題.(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址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元棠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乙)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日:「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時人謂之實錄.甚親朋或載酒餚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① 融然② .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張,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套.則撫而和之,日:「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節選自《晉書》)註:①適:滿足. ②融然:和悅快樂的樣子. ③畜:同「蓄」. ④徽:系琴弦的繩子.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無案牘之勞形A B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博學善屬文 弦徽不具A B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5.下列對甲乙兩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文主要表現劉禹錫的安貧樂道,志趣高潔;乙文主要表現陶淵明的「穎脫不羈,任真自得」.B.甲文列舉「諸葛廬」、「子雲亭」並引用孔子的話,其目的在於強調「陋室」不陋.C.乙文用簡練生動的語言描寫陶淵明,人物形象鮮明突出,躍然紙上.D.甲文中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和乙文中的「環堵蕭然,不蔽風日」,分別寫出劉禹錫與陶淵明居所的蕭條冷落.6.用現代漢語寫出乙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4分)其親朋或載酒餚而往,潛亦無所辭焉.7.聯系甲文中「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敘述,你認為乙文中陶淵明的「琴中趣」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情趣?(3分)4.B(3分) 5.D(3分) 6.他的親戚朋友有時帶著酒菜來,陶源明一點也不推辭.(4分)7.高雅脫俗、悠閑自得的生活情趣.(意思對即可,3分)六. (2005年無錫市)熙寧十年秋,彭城①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②.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③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④田,或翔於雲表;暮則ィ素⑤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選白《放鶴亭記》)[注釋]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 ②扉(fēi):門. ③適:恰好.④陂(bēi):水邊. ⑤ィ素(sù):向,沿著.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①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 ②作亭於其上③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④故名之曰「放鶴亭」9.下列句中的「於」與「或翔於雲表」中的「於」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告之於帝 B.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C.皆以美於徐公 D.每自比於管仲、樂毅10.翻譯下列句子.(2分)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

Ⅶ 幫我找10個文言文閱讀有翻譯,有題目。急!

一.(2005年上海市)閱讀下文,完成7—10題(10分) 鄭人逃暑① 鄭人有逃暑於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④於身。其陰逾⑤去,而其身逾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注釋]①逃暑:避暑,乘涼。②孤林:獨立的一棵樹。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濕。⑤逾:同「愈」,更加。7.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徙衽以從陰()(2)其陰逾去() 8.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9.鄭人的「拙」具體表現在。(用自己的語言表達)(2分) 10.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2分) 二.(2005年臨沂市)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做6---9題。【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與民由⑨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下》)〔注釋〕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稱作成年,要舉行加冠禮。③〔命〕教導④〔夫子〕丈夫⑤〔妾婦〕婦女,這里「妾」「婦」連用⑥〔廣居〕寬大的房子,孟子用來比喻「仁」⑦〔正位〕正確的位置,孟子比喻「禮」⑧〔大道〕大路,孟子用來比喻「義」⑨〔由〕遵循大道走。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①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②是亦不可以已乎?已:③往之女家之:④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順:7、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①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②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8、甲、乙兩文中,孟子各闡述了怎樣的主張?(4分)答:9、甲、乙兩文中,孟子論述的觀點一致的地方是什麼?這其中又有何差異?(3分)答:6、①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②已:停止③之:到……去④順:順從(2分,解釋對兩個給1分)7、①萬鍾的俸祿不分辨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它,萬鍾的俸祿對我們有什麼益處呢!②富貴不能惑亂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4分。每句2分,不要求與原文完全一致,翻譯正確、無語病即可)8、甲文: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或任何情況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應該有「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氣,要堅守仁、義、禮(或人要堅守仁、義、禮)(4分,各2分)9、為人處世應該講求「義」(1分)兩文都表達了大丈夫要有追求「義」的骨氣,但乙文中還體現了孟子「仁」、「禮」的主張(2分) 三.2005年臨沂市(課改實驗區用)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做6—9題。[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節選自《傷仲永》)[乙]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①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②,猶當博學審③問,古人與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有子羔、原憲⑥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⑨乎?(節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註解]①[孤陋]片面、淺陋。②[資]盤纏。③[審]詳細。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幾]差不多。⑥[子羔、原憲]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①卒之為眾人卒:②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至:③不幸而在窮僻之域域:④終無濟於天下濟:7.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①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②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8.甲文談「成才」,乙文談「做學問」,二者強調的重點各有不同。請根據你的理解,談談具體有什麼不同。(3分)9.甲乙兩文都具有較強的議論性,試分別概括兩文所論述的主要內容。(4分)甲文:乙文: 6.①終於②達到③地方(答「疆界」「區域」也算對)④幫助(2分,每解釋對兩個得1分)7.①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們做學問,如果不每天進步就會每天退步(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譯正確、無語病即可)8.甲文強調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強調做學問要有研討的朋友,要認真鑽研書中的道理,要出門學習生活(或開闊眼界)[3分。答對甲文所強調的重點得1 9.甲文:論述了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論述了「為學」不進則退的道理(4分,各2分) 四.(2005年南京市)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7一10題。(11分)』 【甲】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乙】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①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日:「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日:「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日:「舉目見日,不見長安。」(《世說新語》) 注①東渡:公元316年,西晉在異族入侵中滅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晉舊臣擁司馬睿為帝,史稱東晉。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2分) (1)及其日中如探湯()(2)元帝異之() 8.下列與例句中「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例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A.朋帝問何以致泣B.告以此意,更重問之C.皆以美於徐公D.策之不以其道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孰為汝多知乎?譯文:(2)何故異昨日之言邪?譯文:10.【甲]段中兩小兒爭辯的問題是,[乙】段中晉明帝兩次回答的同一問題是,問題不同,但兩則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現了兒童的。(3分) 7.(2分)(1)熱水(2)對……感到驚奇(每小題1分)8.(2分)C 9.(4分)(1)誰說你見多識廣呢?(2)為什麼和昨天的話不同呢?(每句翻譯正確,得2分) l0.(3分)太陽何時距離人遠(近)(1分,意思同即可)長安和太陽哪個遠(近)(1分,意思同即可)聰慧(1分,意思同即可) 五.(2005年南通市)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4--7題。(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址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元棠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乙)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日:「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時人謂之實錄。甚親朋或載酒餚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①融然②。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張,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套。則撫而和之,日:「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節選自《晉書》) 註:①適:滿足。②融然:和悅快樂的樣子。③畜:同「蓄」。④徽:系琴弦的繩子。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無案牘之勞形AB 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博學善屬文弦徽不具AB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下列對甲乙兩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文主要表現劉禹錫的安貧樂道,志趣高潔;乙文主要表現陶淵明的「穎脫不羈,任真自得」。B.甲文列舉「諸葛廬」、「子雲亭」並引用孔子的話,其目的在於強調「陋室」不陋。C.乙文用簡練生動的語言描寫陶淵明,人物形象鮮明突出,躍然紙上。D.甲文中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和乙文中的「環堵蕭然,不蔽風日」,分別寫出劉禹錫與陶淵明居所的蕭條冷落。6.用現代漢語寫出乙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4分) 其親朋或載酒餚而往,潛亦無所辭焉。7.聯系甲文中「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敘述,你認為乙文中陶淵明的「琴中趣」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情趣?(3分) 4.B(3分)5.D(3分)6.他的親戚朋友有時帶著酒菜來,陶源明一點也不推辭。(4分) 7.高雅脫俗、悠閑自得的生活情趣。(意思對即可,3分) 六.(2005年無錫市)熙寧十年秋,彭城①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②。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③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④田,或翔於雲表;暮則ィ素⑤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選白《放鶴亭記》) [注釋]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②扉(fēi):門。③適:恰好。④陂(bēi):水邊。⑤ィ素(sù):向,沿著。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①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②作亭於其上③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④故名之曰「放鶴亭」 9.下列句中的「於」與「或翔於雲表」中的「於」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告之於帝B.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C.皆以美於徐公D.每自比於管仲、樂毅10.翻譯下列句子。(2分) 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

Ⅷ 文言文宋史劉熙古傳列傳第二十二翻譯

劉熙古字義淳,宋州寧陵人,是唐朝左僕射劉仁軌十一代孫子。他的祖父劉實進,曾經任汝陰縣令。

熙古十五歲時,精通《易》、《詩》、《書》;十九歲時精通《春秋》、諸子、歷史。避祖父的名諱,不考進士。後唐長興年間,以《三傳》受到推薦。當時翰林學士和凝掌管貢舉,熙古獻上《春秋極論》二篇,《演例》三篇,和凝大加贊賞,召他參加進士考試,被錄取,於是把他留在門下。

後唐清泰年間,猛將孫鐸因戰功授任金州防禦使,上表推薦熙古為從事。後晉天福初年,王鐸移任到汝州,又徵召他為隨從。熙古擅長騎射,一天,有些號鳥鳥棲集在營門前槐樹上,樹高百尺,王鐸厭惡號鳥鳥,用瓦石投擊樹木沒有趕走,熙古引弓一發,箭射穿號鳥背把它釘在樹上。王鐸高興,命令不要去此箭,以表揚他的才能。兩年後,王鐸去世,朝廷調他補任下邑令。不久任三司戶部出使巡官,兼任永興、渭橋、華州諸倉制置發運。在後漢做官,任盧氏令。後周廣順年間,改任亳州防禦推官,歷任澶州支使。秦州、鳳州被平定後,被任命為秦州觀察判官。

太祖統管宋州時,熙古任節度判官。太祖即皇帝位後,任命他為左諫議大夫,知青州。皇帝征伐惟揚時,他趕赴皇帝行營。建隆二年(961),受詔制置晉州榷礬,增加稅收八十多萬緡錢。乾德初年(963),升任刑部侍郎、知鳳翔府。不久,改任知秦州。州境邊界多寇患,熙古到任後,宣諭朝廷恩德和信用,取少數民族酋長的子弟為人質,邊境得以安寧。轉任兵部侍郎,改任知成都府。建隆六年,就地授任端明殿學士。遭母喪。開寶五年(972),詔令他以本官參知政事,太祖選擇名馬、銀鞍賜給他。一年後,因腳病請求解職,授任戶部尚書退休。開寶九年,去世,終年七十四歲。追贈右僕射。

熙古兼通陰陽象緯之術,著有《續聿斯歌》一卷、《六壬卦序列》一卷,為人淳謹,雖然官位顯貴不改樸素。歷任十八個官職,在朝三十多年,從未有過錯。曾經收集古今事跡著稱《歷代紀要》五十卷。非常精通小學,著《切韻拾玉》二篇,摹刻獻給朝廷,詔令交付國子監頒行。兒子名蒙正、蒙叟。

Ⅸ 文言文練習題,帶答案的

初中語文總復習基礎百題::古文閱讀題

(一)課內文言文語段閱讀題

第一篇 閱讀《三峽》,完成1-4小題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湖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囐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詞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組是 ( )

A.之:春冬之時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其:其間千二百里 其真無馬邪

C.以: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以其境過清

D.故:故漁者歌曰 故自號曰醉翁也

2.試解釋加點詞的詞義。

①略無闕處( ) ②不見曦月( )

③良多趣味( ) ④晴初霜旦( )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② 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4.(鏈接題)選出下面不是寫「水清」的一項 ( )

A.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

D.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第二篇 閱讀《小石潭記》(節選),完成第1—4題。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傲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義。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悄愴: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劃有橫線兩處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請用第④段中的兩個四字短語,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樹蔓青翠,魚兒在清澈的潭水中暢游,面對如此美景,遭貶而游歷於此處的柳宗元卻到 , 。

4.如果你能經「時空隧道」返回到唐朝,並與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見,聽他傾訴內心的郁悶悲愴之情後,說幾句勸慰的話。其中要恰當引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或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相關名句。(限在40字以內)

第三篇 閱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完成1--6題。

①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②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錄畢,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環(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綺綉(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讀時的停頓,其中讀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余幼時/即嗜學 B.益慕聖賢/之道

C.無/鮮肥滋味之享 D.燁然/若神人

3.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

4.第②段將同捨生的豪華穿戴和作者的 作對比,體現作者

的精神追求。

5.選段寫了作者幼時求學的艱難和成年後求師的艱難這兩方面的內容,其中"求師的艱難"表現在哪三個方面?

6.宋濂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學為樂。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麼啟示?請結合實際,談談認識。

第四篇 閱讀《岳陽樓記》(節選),完成1—3題。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2) 把酒臨風 ( )

2.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微斯人,吾誰與歸?

3. 作者認為一個人應當具有怎樣的抱負,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五篇 閱讀《曹劌論戰》(節選),完成1—4題。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①肉食者鄙( ) ②小惠未徧( )

③犧牲玉帛( ) ④雖不能察( )

2.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肉食者謀之 聚室而謀日

B.又何間焉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弗敢加也 萬鍾於我何加焉

D.忠之屬也 屬予作文以記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譯文:

(2)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譯文:

4.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戰前曹劌與魯庄公的論戰中,魯庄公的「鄙」表現在哪裡?曹劌的「遠謀」又表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答:

第六篇 閱讀孟子的《魚我所欲也》,完成1--4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巳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

C.呼爾而與之 與:

D.萬鍾於我何加焉 加: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由是則生而不用也 B.蹴爾而與之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行道之人弗受

C.所惡有甚於死者 D.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

3.翻譯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4.請說說畫線句子中的「是心」具體指什麼?

答案:

第一篇

1.D

2.①缺 ②太陽或(陽光)③真、實在 ④早晨

3.①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②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

4.B

第二篇

1.(1)魚的影子。(2)憂傷(的樣子)。

2.(1)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流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中為之一樂。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

(每小題只要意思表達基本符合原意,語句通順,即可得分。)

3.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所寫的句子含有勸勉安慰之意,能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當地融合於內容之中。

第三篇

1.(1)跑 (2)腰裡系著 (3)寄居(或:居住、住在) (4)通"披"

2. B

3.(1)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

(2) 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縕袍敝衣(粗袍敝衣) 不畏生活艱難刻苦讀書

5. 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

6. 例: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優越,遠遠超過了宋濂,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他。因此,應該向他學習,不在生活上攀比,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成。

第四篇

1.(1)日光 (2)執 持

2.略

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第五篇

1.①鄙陋。目光短淺.②同「遍」,遺及,普遍。③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④明察,弄清楚。

2.A

3.①這只是小信用,不能為神所信服(信任),神靈是不會賜福(保佑)你的。

②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4.魯庄公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託在少數人的支持和神靈的保佑上。曹劌認為取信於民是獲勝的保證。

第六篇

1.①禍患,災難 ②這,這樣 ③給 ④增加,益處

2.A( A 轉接 B 代乞人;結構助詞,的 C 比;在 D 為了;是 )

3.(我)所喜歡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對即可。)

4.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捨生取義。(或直接摘錄原文「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熱點內容
生物技能證書 發布:2024-11-01 22:38:10 瀏覽:284
小學語文下冊五年級 發布:2024-11-01 21:50:37 瀏覽:197
幼兒園教學活動觀察記錄 發布:2024-11-01 20:40:44 瀏覽:651
百詞斬英語 發布:2024-11-01 19:54:50 瀏覽:275
e75歷史 發布:2024-11-01 19:53:23 瀏覽:632
班主任隊伍建設是堅持 發布:2024-11-01 18:42:32 瀏覽:81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 發布:2024-11-01 18:41:25 瀏覽:380
雪兒老師 發布:2024-11-01 17:17:47 瀏覽:310
有什麼歌好聽的 發布:2024-11-01 15:59:51 瀏覽:20
高中班主任工作交流 發布:2024-11-01 15:04:02 瀏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