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文言文
⑴ 宋王偃伐楚文言文翻譯
宋王偃討厭楚威王,喜歡講楚國不好的事情,白天上朝一定會詆毀楚國當作笑料,並且說:「楚國如此無能我能不能得到它啊?」大臣們都附和說能,像一個人說得似的。於是,有從楚國來到宋國的人一定說一些楚國的壞話,以此得到收容。宋國大夫把這件事說給宋王聽,宋王聽了更加張狂,於是就認為楚國果然是不如宋國的,然而之前傳話的人困惑了。於是就謀劃要討伐楚國,大夫華犨進諫說:「宋向來都不是楚國的對手,就好比夔牛和鼢鼠一樣。就像大王說得那樣,楚國的力量和十個宋國是一樣的,一個宋國十個楚國,十次勝利比不上一次失敗,難道可以拿整個國家來做試驗嗎?」宋王不聽,於是發兵攻打楚國穎上。宋王越加逞強,華犨又進諫說:「臣聽說,小是可以勝大的,幸運不是我能預料的。幸運不能常常有,勝利不能總保持,用兵不是游戲,敵人不能侮辱。侮辱小人尚且不可以,何況是大國呢?現在,楚國已經懼怕我們了,然而您更加厲害。過於懼怕會招來禍事。」宋王很生氣,華犨逃到齊國。第二年宋又攻打楚,楚國人反過來打敗了宋國,於是就滅掉了宋國。
⑵ 文言文《洞庭山看梅花記》中就偃樹而卧、方口占詩句未成、而薇令自外至、怎麼翻譯
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
我靠著(一棵)倒下的樹仰卧著,正隨口吟賦詩句,詩句還沒有作成的時候,薇令(人名)從外面來到了。
⑶ 蘇軾的《文與可畫~~谷偃竹記》文言文及翻譯竹之始生翻譯
竹子剛生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可是卻節、葉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一節的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裡還有竹子呢?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裡有完整的竹子,拿著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裡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著自己的所見去畫,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裡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既然心裡明白應該這樣做,卻不能做到,認識和行動不統一,理解道理和實際操作不能一致,這都是學習不夠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對事情心裡了解而不能熟練地去做,平時自以為很清楚,但事到臨頭卻忽然不明白了,難道只有畫竹才是如此嗎!子由寫了《墨竹賦》給與可,說:「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講的道理)卻為養生的人所採納;輪扁,是製造車輪的,可是(他的經驗)卻被讀書人所運用。現在,您在畫竹上所寄託的思想情感,我以為是有道者的認識,難道不是嗎?「子由從來不畫畫,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與可的繪畫理論,還學得了他的繪畫方法。起初,與可對自己的墨竹畫並不看重。各地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地找上門來。與可很厭煩,把絲絹拋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致使士大夫把這當成話柄相傳。後來,與可自洋州回京師,我去徐州任知州,與可跟我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說: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裡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當集中到你那裡了。「信尾還寫了一首詩,其中說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我向與可說:「竹子長萬尺,應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怠做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與可無言可對,就說:「我說錯了,世上哪裡有萬尺長的竹子呢?「我對這做出了解釋,回答他的詩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道:「蘇公真善辯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要買田還鄉養老了。「隨著把他所畫的《篔簹谷偃竹》贈給了我,說:「這竹子只不過數尺,卻有萬尺的氣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曾經讓我作《洋州三十詠》詩,《篔簹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詩說:「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賞,燒筍當晚飯吃,打開信封看到詩,禁不住大笑,把嘴裡的飯噴了滿桌子。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死於陳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墳前就會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過去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
⑷ 求古文翻譯 主父偃的
大丈夫生不得五鼎食,死也不怕五鼎烹。況且我已經到了壯士暮年,即便就算是倒行逆施也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五鼎食 應該是五口青銅大鼎裝著食物吧 指代的是一種身份,一種地位。
⑸ 文言文:"偃"字是什麼意思
◎
偃
【yǎn】
〈動〉
(1)
(形聲。從人,匽(
yàn)聲。本義:仰卧;仰)
(2)
同本義
[fall
in
ones
back;lay
down]
偃,僵也。——《說文》。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
偃,仰也。——《廣雅》
與一人俱斃,偃,且射子鉏。——《左傳·定公八年》
迎風則偃,背風則仆。——《吳越春秋》
須臾祭畢,倦而偃。——《鍾馗傳——捉鬼傳、平鬼傳》
或息偃在床。——《詩·小雅·北山》
(3)
又如:偃腹(仰腹而卧);偃寢(仰卧;躺下);偃斧(仰斧。指堆土為墳,墳頂窄狹如仰斧形狀)
(4)
通「匽」。停止;停息
[cease;stop]
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聲樂。——《荀子》
兩君偃兵接好,日中為期。——《國語·吳語》
盜賊皆偃,工賈競臻。——徐陵《廣州刺史歐陽頠德政碑》
(5)
又如:偃武(停息武備);偃革(停止戰爭);偃戢(停息);偃鼓(停敲戰鼓。指罷戰);偃兵(停戰)
(6)
倒下;倒伏
[lodgy]
天大雷電以風,木盡偃。——《書·金鰧》
東面偃旌。——《儀禮·鄉射禮》
草上之風必偃。——《論語》
(7)
又如:偃倒(倒伏);偃草(風吹草倒)
◎
偃
【yǎn】
〈名〉
(1)
通「匽」。廁所
[lavatory]
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莊子·庚桑楚》
(2)
〈方〉∶度量
[measure]
今浙江以身及手比系物之高下、長短為偃,偃、隱古通。——章炳麟《方言》
⑹ 請根據QQ昵稱「偃戈」找一句QQ簽名,要古文的,有意境有內涵的。
風清雲霽樂昇平,神靜星明顯瑞禎,河汗安寧天地泰,五方八極偃戈旌
偃旗息鼓,止戈為平
偃旗息鼓但為卿(君),戈懸於水望山何
偃戈 是偃旗息鼓,止戈為平的意思。
⑺ 古文"偃紅堤記"歐陽修
有自岳陽至者,以滕侯之書、洞庭之圖來,告曰:「願有所記。」予發 書按圖,自岳陽門西,距金雞之右,其外隱然隆高以長者,曰偃虹堤。問其 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為也。」問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 下之至險;而岳陽,荊、潭、黔、蜀四會之沖也。昔舟之往來湖中者,至無 所寓,則皆泊南津,其有事於州者遠且勞,而又常有風波之恐,復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於州者近而且無患。」問其大小之制、用人之 力,曰:「長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殺,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 力萬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時以成。」問其始作之謀,曰:「州以事上轉運 使,轉運使擇其吏之能者行視可否,凡三反覆,而又上於朝廷,決之三司, 然後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書矣。 蓋慮於民也深,則謀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 御天下至險不測之虞,惠其民而及於荊、潭、黔、蜀,凡往來湖中,無遠邇 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陽四會之沖,舟之來而止者,日凡有幾,使堤土石幸 久不朽,則滕侯之惠利於人物,可以數計哉!夫事不患於不成,而患於易壞。 蓋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繼者常至於殆廢。自古賢智之士,為其民捍患興 利,其遺跡往往而在。使其繼者皆如始作之心,則民到於今受其賜,天下豈
有遺利乎?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於後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聞當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時,常顯用之,而功未及 就,退守一州。無所用心,略施其餘,以利及物。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 倍,作事可以為後法,一宜書。不苟一時之譽,思為利於無窮,而告來者不 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 不可以不書,乃為之書。
慶歷六年 某月某 日記。
⑻ 文言文:"偃"字是什麼意思
1、仰卧;又為仰面向後倒,與「仆」相對。
《竇娥冤》:「則被這枷紐的我左側右偏,人擁的我前合後偃。」
譯文:沉重的枷鎖在我的肩上使我站立不穩,人流如潮水一般擁得我前後俯仰晃動。。
2、信息;停止。
《莊子·徐無鬼》:「為義偃兵,造兵之本也。」
譯文:為了道義而停止爭戰,也只是製造新的爭端的禍根。
(8)偃文言文擴展閱讀:
字形演變:
說文解字:
白話版《說文解字》:偃,僵卧。字形採用「人」作邊旁,採用「匽」作聲旁。造字本義:動詞,在宜人的戶外隱匿處卧倒休息。
相關詞彙解釋:
1、偃草[yǎn cǎo]
風吹草倒。
2、偃溲[yǎn sōu]
在廁所大小便。
3、偃仰[yǎn yǎng]
俯仰。比喻隨世俗沉浮或進退。
4、偃風[yǎn fēng]
比喻教化普及。
5、偃藩[yǎn fān]
指地方長官安卧撫治之地。
⑼ 文言文中偃苗助長的偃,予各是什麼意思
你好:
應該是:揠苗助長。
揠苗助長,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意為: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下面整理了一些資料,共參考:
1、 原文:
宋人有閔(1)其苗之不長(2)而揠(3)之者,芒芒然(4)歸,謂(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長矣!」其子趨(9)而往(10)視之,苗則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長者寡(13)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15)無益(16),而又害之。
2、 注釋
(1)、閔(mǐn)——同「憫」,擔心,憂慮。
(2)、長(zhǎng)——生長,成長。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憊但十分滿足的樣子。
(5)、謂:對…說
(6)、其人——他家裡的人。
(7)、病——疲勞,困苦,精疲力盡,文中是引申義
(8)、予——我,第一人稱代詞.
(9)、趨——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乾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不譯
(13)、寡:少
(14)、耘苗:給苗鋤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處。
3、 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4、文中「揠」意為:拔。
文中「予」意為:人稱代詞,我。
希望幫上你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