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玄學是學科嗎

玄學是學科嗎

發布時間: 2020-11-25 11:27:31

『壹』 玄學,算命,八字,看相,風水,占卜等等這些都是一門學科嗎,還是細分,或者應該如何理解這些,如何入門

簡單來說,這些東西都屬於玄學的范疇,肯定是一門學科,但不同於西方的實證體系,現代意義的科學是一種可以重復與模仿的實證體系,但中國的玄學與中醫都不是這個體系,所以才有一些人反對中醫等等東西,易學風水等等誇張一點的說,也許是上一個文明流傳下來的東西,不同於我們今天所接觸到的東西,不過在預測上,我認為高過吉普賽人的占卜術。

『貳』 在那些大學里有玄學這門學科

北京大學有民俗學院內有風水學

『叄』 手相可以劃分到哪個學科醫學統計學哲學玄學或是其他

手相歸類於哲學

『肆』 玄學,算命,八字,看相,風水,占卜等等這些都是一門學科嗎,

玄學五術:「山、醫、命、相、卜」為道家五術,以易經核心基礎。
「算命、八字、看相、風水、占卜等都屬於玄學范疇」。
玄學是一門獨立的科學,不是爾等無知之輩所言的上不了檯面的「民間科學」。
甲、中國有大學學府特設玄學專業。
乙、對於中國道家玄學、道術真偽可查閱《中國宗教藍皮書》。
丙、玄門道術傳承起自上古時期,傳承幾千載其源頭可追、可溯、可查。
丁、不服來辯,貧道恭候。

『伍』 為什麼中國會出現玄學這個學科呢

國玄學經歷了5000年的洗禮,而至今依然有不少人信奉,這能說是奇跡嗎?不,只能說明它有一定的可信性。綜觀世界,每一種文明都有不同的信仰,但是有些地方都是相似的。

在前世今生的問題上,更是基本所有宗教的信奉的。

我們現今已經不是把它當作迷信來研究了,而是作為一種學科。畢竟科學精神教會我們的最重要知識就是,在任何事情沒被證實之前,不要下任何定論。

就如上面說的一樣,很多人都有這種似曾相識的經驗,包括我。很多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種未卜先知的情況有時是在幻想中,有時是在睡夢中無意識地出現,就如「預知」一樣。

在此,可以作出的科學解釋我最信奉的就是:根據相對論的論斷,物體的速度超過光速的時候就會產生時間差,假如如此,時光隧道的假想就能夠得到依據。而人的思維,是能夠超越光速的,因此有可能出現還未發生的事情的記憶是有一定理論根據的。

但是,在未得到確認之前,這也是一種迷信。

所以,前世今生之說在未證實之前,我們還是應該辨證地對待啊!

『陸』 水瓶座適合的十大職業有哪些

水瓶座的人是個性極強的人,他們嚮往人之間美好的情意,但絕不願意受感情上的絲毫束縛。那他們適合從事什麼職業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由此可見,水瓶座特別重視內心的自由獨立,而不是那種簡單的經濟、身份或者言行的自由獨立。對水瓶座而言,那種自由與獨立不過是小兒科的東西,根本引起不了他們的興趣與熱情。他們一生為之奮斗的,其實就是思想上的突破限制,所以,在別人眼裡,水瓶座就是一個另類,也可以說是一個腦洞大開的奇葩傢伙。他們走得實在太遠了,以至於被別人看作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外星人。

『柒』 哲學的含義是什麼

哲學可以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哲學就是元知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哲學任務就是對現實世界進行元理層面的把握,把多綜合為一或把一區分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達、系統構造,這樣的元理系統才適用於闡釋世界或指導實踐。

哲學是元理,科學是原理、方法、事實,元理與原理劃分並非絕對,實用依據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時刻記著即時可用的元初理論,原理是可以查工具書利用的基礎理論。

(7)玄學是學科嗎擴展閱讀:

哲學產生於社會生產力長足進步的古代奴隸制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人們認識能力的較大提高,人們開始思索世界的本質等理論問題,人類早期的哲學思想出現了。

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原則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義是在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承認思維是存在於反映的基礎上,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心主義則把客觀世界看作思維、精神的產物,認為認識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認識。也有一些哲學家如D.休謨和I.康德,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為哲學史上的不可知論者。

『捌』 佛教里的因果循環是怎麼開始的

這次必須得復制了 有很多種說法 我找的應該很全了

希望你看鬧心 盡力了

唉 為了得分不容易啊

人有慾望就會有言行,有因果循環,就會有生死輪回之苦。

教是分辨道理的 教導人有因才有果;沒有因就沒有果。

因果定律,是佛教的基本法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善受福,作惡遭殃」,有因必有果,造何因得何果,是必然不易之理。基此理由,可知造殺就得殺報,食他的肉就應該還他的肉。所謂「吃半斤還八兩」。各別造因,各別受報;大眾造因,大眾受報。世界各地年年不斷的戰爭,許多人死於刀兵,慧眼觀之,原因在此。
《楞嚴經》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死死生生,互來相啖」。說明三世因果循環的道理。

佛教因果原理

聖德法師著

選自台灣佛教月刊

(一)因果的種類

宇宙各種事物在生成變化之過程中,皆有其因果作用,此一定理,可以包括物質現象和人類為謀求生存福樂而作的一切行為活動,其范圍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物質的因果;作善受福,作惡受殃,是行為的因果。行為的邪正,視乎心術,心術可分二種:一是質直心,一是機械心。質直心合於事物實際理體,稱為聖心,易招致人事失敗而感召業報的勝利;機械心偏重權謀思辨,稱為凡心,常能獲得人事勝利而感召業報上的失敗。因之,善惡之判別,不在於形式上手段之巧拙而在於加諸於人的損益關系。世俗每視巧妙的損人利己行為可以逃避法律道德的責任而博得人們的同情。如某甲為反抗某乙淆亂群眾視聽侵奪自由權益而作不平之鳴,在常人直覺的感官接觸之下,未能審察乙的手段內容,由於憎厭甲之態度而顛倒善惡是非的認識。因果律上並不以某乙手段之巧妙而不報或以某甲作不平之鳴而視為罪惡。相反地,某甲之鳴,為出於被侵害的必然表示,往往反能贏得人力控制以外自然異熟果的勝利。因此,果報在行為感受的迴向上,常有合乎事物客觀理體的平衡作用,而不同於一般常人的主觀看法。

凡同一事態,可以信其發生同一現象,根據同一現象,亦可逆料其為同一原因,此均齊之事理,稱為自然齊一律,適用於一般普通事理。佛教對行為因果,並非如此。唯識學分因果為等流,離系、士用、增上、異熟五種。除離系果為諸漏已盡證得善無為法之二乘聖者佛位之果報以外,凡由人力造作達成預期目的之果體,稱為士用果。加強業果功能之助力,稱為增上果。因結成果,果再為因,遞相變化,綿延不絕之業報現象稱為等流果。異熟果含三義:(甲)過去造業,現在感果,其成熟不一時,名異時而熟;(乙)業因善惡相間,乃至成熟共變為無記性,互相抵銷,是為異類而熟;(丙)善惡業因由未成熟到受果中間,必有許多變異,是為變異而熟。如按其有漏、無漏的性質作大體的劃分,可歸納為離系,異熟二種:離系為不生不滅的涅盤聖果;異熟為六道凡夫的生死業果;其餘士用、增上、等流三種只為異熟果加以人力助緣或時間伸延所呈現之各種動靜狀態而已。士用果雖有變化業用的功能,假令作者對事理之是非善惡認識不清,或昧於因果的回滅與酬償作用而採取機械性之動作,常可招致相反的報應而不能達成預期的果體。故人類一切行為聽任自然異熟果之反應,遠較人力造作之士用果為普遍。

(二)因果的普遍性

在科學家未能舍棄目前動物繁殖方法而改用單獨的化學元素以培養細胞創造新的動物以前,我們不能否認宇宙間有靈魂之存在。因之,佛經對有靈性動物分為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十法界和六道輪回之說,自有其存在的價值。菩薩修行共分五十二位:十信是資糧位:中間三十位是三賢位;最後十地始登聖位。依仁王經『三賢十聖位果報』一偈的提示,自凡夫至十地聖菩薩的一切行為,皆在因果律支配范圍之內,為三界異熟報所攝,非任何功行法門所得斷滅。異熟果既有上述三種含義,遂使感果的方式和報期構成:(甲)時定報不定;(乙)報定時不定;(丙)報時俱定;(丁)報時俱不定四種類型。報時既有固定與非固定之分,現諸感受方面,既有現報(現生造業,現生感果);生報(現生造業,次生感果);後報(現生造業,歷二三生以至千萬世後感果)之別:例如親屬間因營共同生活而形成復雜關系,其行為有隨時互相酬償作用,感果的方式,亦無一定,報期常在次世,是為時定報不定之一種類型。人類精神、自由、地位、生命、財產、名譽、事業、幸福各有其不可侵犯的分際,倘無前因而加以侵害,必視其福力等差以定其反報期間的遲速;如被侵害者福力薄弱,侵害者福報方殷,必形成報定時不定的一種類型。如兩方福力相敵,或被侵害者福力高於侵害者,其反報必甚疾速;即使侵害者身居高位,被害者毫無權勢,亦不免在一定期間內感受轉移酬償之逆果(轉移酬償含義詳下文),此屬於報時俱定的一種類型(凡屬此類型之果報,常有其報期上的齊一性,近人凈土宗第十三袒印光法師每推崇太上感應篇有特殊的效驗,該篇指出人類第一年所造業因必於第三年現其果報,但無對准月份之規定,可供此一類型之參考)。人類宰殺牲畜,依因果律仍須互相酬抵,但其他動物果位界地低於人類,福力薄弱,鮮能即生回報,其報期必俟異世,未有一定的方式,此屬於報時俱不定的一種類型。一切行為業因的感果,並不限於同類之間,任何一界,皆可發生業因的交感作用。如以十法界因果的關系與報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作綜合的視察,即可瞭然於因果力具有無限的空間性和無限的時間性,此無限之空間與無限之時間,即因果力的普遍性。

(三)引業與滿業

唐玄奘所著八識規矩頌裡面有『引滿能招業力牽』一偈,這句偈文的含義,指出構成果報的力量統稱業力。業有二種:一是引業、一是滿業。引滿二業表現在因果上,視報應之遲速而有兩種不同的解釋:(甲)在同一生命階段內造業感果時,引業為導使善惡兩方互相酬對之引力,滿業為生命、財產、境遇、幸福因互相酬對而發生變化之情況(如兩方力量或地位不相等,必變為間接的酬償作用);(乙)現生造業,報在次生,則引業為導使六道受生趨向界地之力量,滿業為受生於某一界地後與其他同類差別之業報:如同一人類,由他道轉入人道之業力是引業;人道中千差萬別之命運,即為滿業。故引業之性質,有如物理學上之引力或力學上之攝力。滿業具依、正二種形式:正報為六道受生之根、身報體;依報為受生界地所依止之環境與苦樂感受(在人類為山河、大地、園林、舍宅、舟車、以及生活圈內各種遭遇等)。念佛人超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之業為趨嚮往生之引業;蓮花化生為滿業之正報,庄嚴國土為滿業之依報。依報與正報有其共通性,亦有其差別性。同一人類,必生於同一界地,具備同一生活形式,此依報之共通性;同一人類中由於貴*窮通之差異而形成各種不同之生活遭遇,此依報之差別性。

宇宙間普通物體或物質微粒互相攝引之力,常與其質量之乘積成正比例,因此物體大,攝力亦大;物體小,攝力亦小。因果上引業之攝力,使恩怨之對方受同一趨向果報之時間范圍,與此相同。除時間之遲速部分具詳上文外,磁石攝鐵引力之效用,常因所攝受鐵屑累積之間隔而遞減。人與人間的引業,亦可分成直接引業和間接引業(凡引業皆以造業之主角作直接論,不以其行為之直接與間接為判別):例如某乙困逐某甲出居丁地,不久乙被某丙困逐,亦出居丁地,是為甲、乙間直接的引業;乙居丁地後其親友眷屬隨同轉移,此隨同轉移之攝力,即為親友眷屬與某乙間相互的引業;就某甲論,則為間接的引業。至某乙親友眷屬以外有不隨同轉移者,則為攝力遞減的必然現象。

(四)獨業與共業
法律對犯罪行為之懲罰有主、從之分,主犯與從犯之共同行為,稱為共犯。故多數人共同侵害一人權益之行為,多數人皆論罪,並不以被侵害對象之多寡而增減共犯罪責之人數。此一原則,亦可適用於因果方面:如(甲)一人造業而無第二者參與其間,只由一人受報,在佛學上稱為獨業。獨業因果的回受有二種方式:一是直接的酬償,一是轉移的酬償,如某乙侵佔某甲財產,致甲貧困以終,次生乙生甲家受貧困報,甲生乙家受富足報,此為怨對雙方直接之酬償作用。轉移的酬償作用有直接、間接之分:如甲、乙雙方互負不同的業債(業債種類包括自由、名譽、健康、苦樂、榮辱等精神方面的感受和事業、財產等物質的損益關系以及生命等),其等值可以相抵,必變為無記性,不受因果的回受,此為直接的轉移酬償作用;如乙負甲業債,丙負乙業債,乙甲之業債與乙丙之業債相等,即由丙代乙償甲業債,此為間接的轉移酬償作用,通常父祖造業由子孫感受,即屬此一原因。如子孫與父祖夙生無業債關系,其業報即轉變為直接的酬償。(乙)一人造業而群眾參與行動,或群眾授意一人以侵害某一對象人物自由權益之罪惡行為,群眾必同受其報,在佛學上稱為共業。一切共業常由群眾對事理之是非黑白認識不清,為有財勢者所利用,或為謠言所惑,附和盲從,養成錯誤觀念,進而現諸集體之行動,因以植下嚴重之惡因,招致無可挽救的業報。佛教天台宗(一名法華宗)教義認為人生一起心一動念,必落三千法界(依上述十法界每界自具十界,共成百界;百界各有十如,共為千如;五陰、國土、眾生各一千,共成三千法界,亦雲三千世間),三千法界國土及眾生一切動態,皆群眾最初行為善惡一念所變成,故群眾加諸於一人的善惡行為,往往亦能招致國境各種天然以及人為現象的意外變化。仁王經有『識隨業遷,身即無主,應知國土,幻化亦然』一偈,可為此一觀點之理論根據。

(五)果報的加強

因果的迴向,並不以共業可感召普遍性的反應和善惡行為的對象人物按上述四種報應類型作機械式的酬對為限,願力與道力亦有加強業報功能的作用。四十二章經認為『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善與大皆處於果報上的優勝地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卷下佛對波斯匿王指出當政者系縛沙門,不聽出家,或待以獄囚與兵奴之法,能感國土各種災變,超出怨對雙方酬抵范圍之外而使舉國同受其殃。是為堅定的願力足以擴大業報力量的啟示:通常一枚小型干電池在一定的蓄電量上,欲擴大其空間電源的供應,必減少時間的持久性,欲延長時間的持久性,必減低電源供應的負荷,遂使平面與線條的空時關系,成為它矛盾的焦點;如另一干電池的蓄電量增加十倍或百倍以上,則在電源供應與持久性兩方面均能超越前者的仗用限度,解決空時兩方面的矛盾困難而得到統一的擴展。佛學上果位高低所能發生的業報現象,亦基於此一原則。十法界既各具依、正二報,依報境界的廣狹,常與果位成正比例:經言『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之依正』,涅盤無名論有『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之說,因此應有三千大千世界依報者,可與天地同其根,萬物同其體,大千界內一切現象,等於其整體之各個細胞;應有萬里之依報者,其業力足以及於萬里之遙;應有千里依報者,其業力可以達於千里之境,是為善惡業報依果位的增進而擴張其空間性。四十二章經闡釋布施福報因受施對象之不同而有等差,教典述阿那律尊者過去布施辟支佛一缽飯感九十劫無貧如意報,其所得酬償的代價,非倍數所可計算,是為善惡業報依果位的增進而擴展其時間性,皆加強業報力量之明證。

(六)結論

六道凡夫有漏的異熟果,無論獨業或共業,皆引滿二業的綜合作用。善惡行為千差萬殊,而報應的形式,只有一個共通點,這共通點就是因果的迴向性。力學認為甲物體加力於乙物體使其運動時,則乙物體亦以反對方向加相等之力於甲物體,此稱作用,在物理學上稱為反作用,可以表示行為因果迴向的自然形態。因此,儒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兩語,至足概括一切因果的性質。除菩薩外,善惡的報應,概以加諸於人的實際行動為感果的因素,無實際行動的虛幻意業或心理狀態,不在異熟果感受之列,比丘戒身口七支而不戒意業,實值得從事佛學探討者的研究(上文天台宗一念落三千法界,以現諸實際行動之善惡念為限)。因果既有報時和性質的四種類型,雖因眾生福力果位的差別和兩種變化酬償方式的歧異而不易獲得和物質因果同樣的齊一性,但在注重實際的現代學術思潮之下,邏輯的應用,仍不失為自然科學以外其他各種學科研究的極理方法,假定對於有連續性的報時俱定因果問題之觀察與體認,苟有其時間及性質上的一致性,自應視為合乎科學的觀點而不宜斥為虛妄與神秘。人類內蘊的才德與形式的儀表每不一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孔子之聖,尚且自悔犯過兩次品評人物的過誤,才德方面如此,善惡方面自不宜有所例外。世間法曹戴上主觀的有色眼鏡,以觀察人物表面某一角度的行為形態,每為憎愛的情感作用與片面的法條所左右而不能作正確之認識與判斷,惟有自然異熟果之感應,始為最公平的法官,縱使因高果位或其他因素而加強業報的力量,亦不過為當事人長期業因累積的結果,絕非幸致,況加強的力量包括善惡兩方面待遇的反應在內,未嘗偏差,自不宜有所嫉視!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欲免感受後果,除非勿造新因,常人各鑒於有道之士自然因果力反應之烈,尤其應當如此!

佛教因果的特質

法信居士著

前言

佛教的因果原理,是建立在緣起性空上,與其他宗教學說所說的因果迥然不同。這因為釋尊的成為佛陀,就是體悟萬物皆從因緣而生的原理,如實的為人類宣示出來,是即所謂佛教。縱觀世間的一切法(法—是人、事、物的總稱)無一不是相互關系的存在,一切是重重關系的幻網,惟有在如幻的緣起法中,觀察因果,才能澈底通達緣起的因果性相力用。所以要了解因果原理,必須先通達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的真義

緣是因緣,起是生起,因是主要條件,緣是助緣,主要條件的因,必須藉緣的助力才能生起,故曰緣起。例如一粒黃豆種子,必須藉水土、日光、人工等緣,才能抽芽、開花、結果。若將一粒黃豆始終放在倉里或石頭上,終久不過還是一粒黃豆而已,這說明了緣的力用是如何的重要。

宇宙萬有諸法無不是由種種因緣關系結合而成,一切是隨因緣生而生,隨因緣滅而滅,完全受因緣所支配,這顯示緣生的一切法,其本身就沒有獨立的自體。反之一一法如有其獨立自體,那就不須從緣而有。事實上宇宙間沒有一法不是從緣有的,所以要尋求一一法的自成,常住獨立的自性(實體)是不可得的。故曰性空。性空不是否定破壞緣起事相,是說緣起的幻化無實。一切都是假名有,即假名非實有名空,雖空而假名幻相宛然,雖假名幻相宛然而空,空有無礙。

性空,不要想像為什麼都沒有,什麼都取消,也不要意味著,是什麼本體或能力,能生一切法,或以為空,是現出一切現象的根源。佛法不是玄學,只是即現實而如實知之而已,亦即是在現實經驗中體悟諸法本性空寂,如實的宣說。空性,非另有實體,即是緣起現象的當體—性空即緣起的本相。

一切法空性是一切法的本性,這要從一切法上去體認,而不是離色心以外去幻想妄計的。所以從一切法彼此依存關系觀察是無我。我,是人的錯覺,並不存在,而只是身心依存所現起的一合相—有機的統一。從一切法前後延續去觀察,一切是無常的。就是假定最短時間—一剎那,也還是在變異中。無我與無常也就是空性的另一說明。總之,一切法是從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的,因為是性空的,所以要依因緣而現起,這樣法法從緣起,法法本性空,緣起(有)與性空,不一不異,相得相成。

因果關系的特質

凡是因緣而成的法,也就是因果的關系。淺的因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還易明了;復雜深奧的因果則難可了知,不過如把握著佛教因果的特質,緣起自性空寂不可得,幻現為因果相待義上去觀察,也能對因果有個正確的認識。如從此深入體悟因果與性空,不一不異,相依相成的中道,則又不難澈底通達因果的正義。

一、因果關系不一不異

一切法不出因果,果之所以成為果,必有其因,但因有因相,果有果相,果不即是因的;可是果是因的果,也非絕對的差別,所以又是不異因的。不一不異,就是因果各有他的特相,而又離因無果,離果無因的。因果關系的不一不異,即諸法的實相。

二、因果前後相待不常不斷

凡稱為因果的必有能生所生,有能所必有前後性。又能稱為因果的,亦必有相依關系:因果是相待的,待果名因,待因名果,『猶如束蘆相依而住』,也就必有其合和的同時性。否則有前後性而無同時性,有前因時無後果,有後果時無前因,前後不相及,也不能成立因果義。這不過從其相對的顯著形態加以區分。但從其如幻的因果來說,因果本不能這樣前後同時的割裂開來。時間為緣起的,剎那是假名的,時間並不龍分割。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相待不相離,而三世各有其如幻的特相。不相離所以不斷,不相即——過去不即是現在,現在不即是未來。所以三世宛然而不常。

三、因果延續不即不離

因果是相對而非絕對的,譬如棉紗是棉布的因,卻是棉花的果。棉布是棉紗的果,卻是衣服的因。從現在向前看,有無限的過去:向後看有無限的未來。因前復有因,推之無始,並無第一因。果後復有果,引之無終,並無最後果。前因後果,果復成因,因果交遞貫通現在。過去的影響現在,現在的又規定未來。後起者不即是前者的再現,新生的亦非過去的復活。而一切是在因果延續,承前啟後,新新生滅中如流水燈焰;一切前後間的關系,皆是不即此也不離此。

結論

自性—自有、自成、自體存在—的含義,為人類普遍成見的根本錯亂,佛教即是針對這自性的倒亂錯覺,開示宇宙人生的真理—緣起性空。使我們從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相資的緣起正見中,湧出無我的真情。真智慧與真慈悲,即緣起正覺的內容。

如是因、如是果,即物理學的動力與反動力的理論,非償罰,也非操自他人或神,而完全是自作自受。因吾人身心活動而引起能力的潛在—業因,勢將會招致未來苦樂的人生。是以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大恩人也是自己,自己可以開創人生光明美好的一面,亦可把自己推墮苦惱的深淵。無論你是人間顯貴、貧*,或天上帝王,一律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佛教與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在否定外在的主宰神,重視自己的凈化,從自己的信仰智慧行為中,達到人生的圓成。確信自己身心行為的價值,即達到否定神權等他力,而成為人定勝天的勇猛丈夫。

1 佛教的兩大定律——性空無我與因果循環
研究一切思想和學說,都要掌握它的基本定律。佛教的基本定律是什麼?龍樹在《中論》里已有答復:「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學佛者懂得這一道理,即可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現在就這個問題談點看法,請海內的善知識指教。

一、性空無我律

一切事物,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情與無情,都是緣生緣滅、無有自性,無有實我(我是主宰義、自在義),故曰性空無我。它是佛教探討宇宙真相的基本原則,也是佛教的本體論和宇宙觀。

佛教對「空」有特定的解釋,認為一切法依「空」而存在而運動。「空」的含義,就是緣起無自性。離開緣起,就沒有宇宙,沒有人生,沒有生滅。對此,佛經常舉虛空為喻。虛空以「無礙」為性,色於中行。虛空與物質的關系,是互相依存的,世界上不存在離開虛空而獨存的物質。性空無我律也是這樣,是一切法生滅的所依。性空無我律,在大乘佛教里稱為甚深微妙法,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凡夫聞之,驚慌失措,二乘人聞之,心如刀傷;只有菩薩才能證悟。如《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經中清楚地告訴我們:甚深空義,要在五蘊(物質與精神)中去照見(觀察),不是離開色心以外胡思亂想地去尋找一個什麼空的世界。怎樣了解一切法的空性,約略言之,不外下面三種方法:

1. 從時間上豎觀一切法的前後延續,得出「諸行無常」的結論。諸行無常是指一切法永恆地處於瞬息萬變、遷流不息地狀態中。這一變化不居的無常觀,世俗上雖然也有許多人能夠覺察到,但是他們不能於中照見空性,於變化不居的暫時存在里,見什麼愛什麼,見什麼執什麼。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透過息息流變的事物現象,於萬化紛紜、生滅宛然中,窺見事物的本體是空無自性。

2. 從空間上橫觀一切法互相依賴,得出「諸法無我」的結論。關於「我」的概念,印度學者認為「我」以主宰為義,能自主自在地支配一切。具有大智慧的人,觀察一切事物,小自微塵的微觀世界,大至宇宙的宏觀世界,都是種種因緣和合的現象,都是「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的互相依賴關系。沒有「小而無內」,「大而無外」的獨存實體,顯示了一切法空義。

3. 從事物的事相上直觀一切法當體即空,得出「涅盤寂靜」的結論。宇宙間一切事物,雖有千差萬別,百態千姿,都不過是緣起的幻相。究其實質,緣起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

具有性空無我的宇宙觀,於一切法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落色相、心相、時空相;不落名言分別,即世間而得解脫。《中論》說「涅盤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盤,亦無少分別」。空性是一切法的真相和本來面目。菩薩依之乘大願船,游生死海,普度眾生。諸佛依之直趨無上妙覺果位。

二、因果循環律

「五蘊皆空」和「緣起性空」的道理,是說明一切法現象和本質二者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說,一切法是空的,空是一切法的所依。從現象上說,一切法的現象是桃紅柳綠,生機盎然(水中月,鏡中花),所以佛從「空」來看待一切事物,又不廢一法;從「有」來看待一切事物,又不立一法。就一切法的緣起方面說,可以歸納成因果循環律。

因果一說,我國最早見於《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其次《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善惡因果轉化思想。我國的儒道二家都是一世因果論者,只講今世因果。西方的一神教,亦談因果。主張有一獨立個靈,由今生到後世,或落地獄,或升天堂。這是二世因果論者,只講今世和來世的因果。

佛教是三世因果論者,主張一切眾生的生命,是無限延續的,宛如大河流水,滔滔不盡,激起層層浪花。眾生的生與死,不過是生命之流中浪花的泛起與消散而已。它既不同於一世論者的「一死了之」,又不同於二世論者的「上帝造人」說。生命之流的水,是身口意三業的業水,有什麼業即感什麼果,如影之隨形。在感果時又繼續造業,導致未來新的果報,如此循環,無有窮盡。

依生命之河的流向和無限延續的特點,將佛教的三世因果論,名之曰因果循環律。這一定律,是佛教的人生觀。它能使人們充滿希望,鼓足勇氣,看清前途,努力創造自己和人類美好的未來。同時,也告訴人們:前生的思想言行,是自利利人的,善良而非邪惡的,今生即能得到好的果報。在今生受果時,如不再努力向善,死後便會被惡業所牽引,陷入黑暗悲慘的境地。這個定律最大的特點是把人們的思想從神權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教育人們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自己創造自己的未來。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三、兩大定律的辯證關系

因果循環律與性空無我律,是寓於同一性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我人的思想和言行,必須以性空無我律為指導,來處理在因果循環中所產生的一切問題。同樣,要用因果循環律的一切事相,來證明性空無我律的道理。進而體驗到,性空無我律,是因果循環律的基礎。如果性實有我,一切事物則應是凝固不變的,即不可能有因果遞邅的演變。因果循環律,是性空無我律的作用,假若沒有因果循環,則性空無我就成了斷滅和頑空。

四、如何運用兩大定律的觀點來分析問題

1. 佛不是救世主:一切事物都是因果相續而成,佛教不承認有造物主、救世主、萬能的神。宇宙有成住壞空的時期;事物有生住異滅的變化;人有生老病死的苦迫,都是隨著眾生的共業和自業所感而不斷地演變著。所謂吉凶禍福、成敗利鈍,都是人們行為的結果,沒有任何神能主宰其間。釋迦牟尼從不希望人們對他作盲目的崇拜,如能根據他的言教去實踐,就是對他最大的尊敬。佛教只是教人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和離苦得樂的方法,不能像萬能的神「降殃賜福」,「消災免難」。他教育人們自己要對自己的思想言行負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2. 否認靈魂:一切性空無我的事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成。因而它反對「神我外道」提出的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為主體,此死彼生,把人們的生和死連接起來。佛教主張物質與精神,都是緣生緣滅、遷流不息的。瑜伽學派雖然提出「阿賴耶識」,但阿賴耶識,也是緣生緣滅、像瀑流一樣奔騰不息。它除了表示業因與業果之間的變化與連續之外,無一法可求。佛教修證的目的,在於截斷因果相續的生死之流,轉識成智。

熱點內容
優勝教育網 發布:2024-11-02 04:31:43 瀏覽:460
教師資格歷年真題及答案 發布:2024-11-02 03:49:24 瀏覽:119
破壞生物膜 發布:2024-11-02 02:29:55 瀏覽:730
四年級書法教學計劃 發布:2024-11-02 00:36:41 瀏覽:240
陳亮老師 發布:2024-11-01 23:42:58 瀏覽:475
生物技能證書 發布:2024-11-01 22:38:10 瀏覽:284
小學語文下冊五年級 發布:2024-11-01 21:50:37 瀏覽:197
幼兒園教學活動觀察記錄 發布:2024-11-01 20:40:44 瀏覽:651
百詞斬英語 發布:2024-11-01 19:54:50 瀏覽:275
e75歷史 發布:2024-11-01 19:53:23 瀏覽: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