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文言文怎麼說
此乃岳陽樓之大觀也,是「乃」,但是在《桃花源記》中「問今是何世」,是「是」,《論語》「是知也」也是「是」。
❷ 六十五用古文的話怎麼說(比如六十是一甲子之類的。。)
親,65歲這個古文中稱謂基本沒有定義,給你介紹:
不滿周歲——襁褓 2~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發: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讀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周歲。
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雲:「若呂岩贈張泊詩:『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於《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於《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廣韻》:「龍鍾,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故雲。」
❸ 是你的沈嬌嬌嗎用文言文怎麼說
要用文言文說「是你的沈嬌嬌嗎」,首先來看看「是」、「你的」、「沈嬌嬌」、「嗎」用文言詞語可以怎麼說。「是」文言詞語一般用「乃」。「你的」文言詞語常常用「汝之」。「沈嬌嬌」,文言詞語中對人名字主要是在姓的後面添加「氏」字。「嗎」文言詞語一般用「乎」。「是你的沈嬌嬌嗎」用文言文可以這樣說:乃汝之沈氏嬌嬌乎?
❹ 用文言文怎麼表達:「和自己一模一樣」
1、如果是回答朋友的提問,可以說:「余亦然也。」
2、如果是書面表達自己同意某觀點,可以說:「吾然其說。」或「吾亦然其說。」
3、如果想說明別人和自己的外貌相似,可以說:「視之同吾之鏡中也。」
文言文
1、基本概念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2、主要特點
第一個「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你吃飯了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里,「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❺ 「還是」用文言文怎麼說
抑或
網路上有。
這個句式要注意一下,一般是疑問句,二是句尾有個「耶回」或「乎」等字。
《寒秀答草堂筆記》卷三引《<玉版>帖跋文》:「或於明時即有《玉版》之完本行世邪?抑或得之臨本之最善者邪?」 清 劉鶚《<老殘游記續集>自序》:「人生果如夢乎?抑或蒙叟之寓言乎,吾不能知。」巴金《家》三:「不知是他沒有聽見,抑或是他聽見了故意裝著未聽見的樣子,總之,他並不動一下。」
❻ "是不是 "用文言文怎麼說
"是不是 "用文言文表達是「是否」。
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版第二二回:「我未曾到過外權國,也不知他的說話,是否全靠得住。」劉半農《敲冰》詩:「請問人間:是否人人都有喝到的福?」
❼ 認真在文言文中怎麼說
原文
艾子游於郊外,弟子通,執二子從焉,渴甚,使①執子乞⑤漿於田舍.有老父映⑥門觀書,執子戢而請,老父②指卷中"真"字問曰:"識此字,饋③汝漿."執子曰:"'真'字也."父怒不與④,執子返以告.艾子曰:"執子未達,通也當往."通子見父,父如前示⑦之.通子曰:"此'直八'兩字也."父喜,出家釀之美者與之,艾子飲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⑧復如執之認真,一勺水吾且不得吞矣."
——陸灼《艾子後語》
譯文
艾子到郊外出遊,弟子通子、執子二人跟隨著他(艾子).艾子感到很渴,便派執子到村捨去要喝的.田舍中有個老者迎著門坐在那裡看書,執子上前行過禮,說明來意,老者指著書上一個「真」字問道: 「你若認識這個字,我就給你喝的.」 執子說:「這是『真』字.」 老者聽了很生氣,不給他.執子只好回去告訴艾子.艾子說:「執子沒有達到要求,還是讓通子去吧.」通子見了老者,老者又照前次那樣問他.通子說:「這是『直』、『八』兩個字.」 老者很高興,把家裡釀造的最好的水漿拿出來給了他(通子).(通子將水漿給艾子) 艾子喝了之後覺得很可口,說:「通子真是聰明!如果還像執子那樣『認真』,一勺水我也喝不上!」
——明·陸灼《艾子後語》
詞義
1.使:派.
2.老父:老人.
3.饋:送.
4.與:給.
5.乞:討要.
6.映:背對著.
7.示:給……看.
8.使:假使.
❽ 是字用古文怎麼說
①喜愛.《師說》:「~其子,擇師而教之。」
②親愛的;心愛的.《柳毅傳》:「見大王~其女牧羊於野。」
③愛護.《陳涉世家》:「吳廣素~人,士卒多為用者。」
④憐惜;同情.《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若~重傷,則如勿傷。」
⑤愛惜.《指南錄後序》:「國事至此,予不得~身。」
⑥吝嗇.《齊桓晉文之事》:「吾何~一豐?。」
⑦愛好.《阿房宮賦》:「秦~紛奢,人亦念共家。」
❾ 是啊,用文言文怎麼說
現代文與文言文對譯:「是」文言詞語可以用「對」、「好」、「然」、「諾」等等。「啊」文言詞語可以用「也」。「是啊」用文言文可以這么說:「對也」,或者「好也」,或者「然也」,或者「諾也」。
❿ 「朋友」古文是怎麼說的
莫逆之交。
莫逆之交是一個成語,拼音是mò nì zhī jiāo,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簡單地說就是志同道合。出自《莊子·大宗師》。
原文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譯文
四個人相視一笑,好像彼此的心都連在一起,於是就成為了朋友。
(10)是的文言文怎麼說擴展閱讀:
馬克思與恩格斯這兩位革命巨人之間的友誼,它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誼都沒法比的。馬克思對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說自己總是踏著恩格斯的腳印走。
而恩格斯總是認為馬克思的才能要超過自己,在他們的共同事業中,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恩格斯)是第二提琴手。《資本論》這部經典著作的寫作及出版,就是他們偉大友誼的結晶。
《資本論》於1867年9月14日在德國漢堡出版,這是整個國際工人運動中,具有偉大意義的大事,也是兩位巨人友誼的結晶。這種理解的友誼是那樣深厚,甚至一直延續到馬克思逝世之後。
馬克思在病重期間,曾告訴女兒愛琳娜說,希望恩格斯能為他尚未出版的《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點什麼」來。當然,即使馬克思沒有提出這樣的要求,恩格斯也會去做的。
從1883馬克思逝世時起,整整十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盡力從事《資本論》後兩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補充了許多材料,重新撰寫了一些篇章,使《資本論》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相繼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