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鑒賞138
⑴ 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准嗎
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准嗎——藝術美和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學目標 美術鑒賞究竟鑒賞什麼?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一個實際而又不清楚的問題。從本課開始,我們將進入美術鑒賞的專業知識學習階段。我們在本課遇到的首先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問題,這對於鑒賞美術作品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1.什麼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2.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則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現。 (二) 內容結構 本課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過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作品《歐米艾爾》提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藝術所特有的美,以改變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審美觀念。因為一般人的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僅影響了人們對美的認識,也有礙於對美術作品的鑒賞。由此強調美術作品是由藝術家創造出的不同於現實生活的第二自然。 緊接著在第二部分「什麼是藝術美?它有哪些表現?」中對「藝術美」及其表現作出說明。這里涉及到「美術形象」這個概念,可以參照第3課對「藝術形象」這個概念的解釋。不過本課所說的「美術形象」或「藝術形象」已經不是指某種具體美術類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藝術中的人物、環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種美術類型在內的美術作品所塑造出的「美術」的形象,是美術作品整體形象的體現,即存在於整個美術作品之中。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就存在於這種整體的美術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麼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從潘天壽的作品《雄視》開始講解什麼是形式美的,指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滲透又彼此具有獨立性。這里先簡單解釋了什麼是「形式」,然後具體說明構成形式的三個主要方面:1.美術的語言元素(點、線、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態變化;2.語言手段(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及其所構成的審美意象;3.語言規則(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及其所構成的審美關系。美術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來自於此。 (三)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學習和掌握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是美術鑒賞進入專業層面的標志,也就是使學生脫離只能分辨「漂亮」與「不漂亮」的自然狀態,進入更高的審美階段,作為「培養審美的眼睛」的開始。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說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並不完全是現實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於人們一般所說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藝術家藉助美術的特定語言、手段和法則創造出美術自身的美,而這種美又是多樣的,即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由於藝術家所採用的語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產生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就大異其趣。為了說明這一點,在這里就必須緊緊圍繞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兩個方面來講解,因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過它們來實現的。 本課教學難點,主要在於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說,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可以通過知識的學習掌握,但在很大程度上又純粹是一個個人的感覺問題。同時,本課還將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這也將為本課的教學增加不少的難度。在這部分應特別注意對概念的講解,並在概念與作品之間建立聯系,即注重通過作品來講解概念,以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認識有形象的依據。 這里的難點還包括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與形式美之間異同的講解,課文中並沒有特別給予說明,只是在課文的第三部分簡要地指出了這個問題,但教師需要對此有較清晰的認識。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獨立。一般來說,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由藝術家通過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創造出的藝術所特有的美,其中包括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藝術美是由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來實現的。在這一點上,它與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具有同一的來源。但二者所指不同,所謂「藝術美」主要強調的是藝術獨立於現實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這種美在現實中也許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許根本看不到,它是由美術作品集中提示出來的。而形式美盡管也是由藝術家藉助美術的語言元素、語言手段和語言規則從現實中提煉而出,但它則更強調實現內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語言的構成關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質。但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的滲透和包容關系又使得這個問題變得非常復雜,教師應注意不要在這個問題上作過多的糾纏,只要簡單地指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獨立性和與現實的區別即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需要不斷學習和大量的積累,才能有更准確的把握與理解。這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 二、教學內容資料 (一) 作品分析 歐米艾爾(雕塑,1885年)羅丹(法國) 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於巴黎拉丁貧民區一個貧窮的基督徒家裡,父親是一名小職員,母親是受雇於人的女傭。羅丹自小就參加了各種手工藝勞動,做過首飾匠、珠寶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由此他逐步愛上了美術。父親雖不同意,但姐姐卻很支持他,以自己微薄的工錢供他學習,因此羅丹得以進入巴黎一所專門培養工藝美術技工的圖畫與數學學校學畫,但不久便因買不起油畫顏料而轉入雕塑班,並成為當時著名動物雕塑家巴耶的學生。三年的學習使他打下良好的傳統雕塑基礎,但他三年報考巴黎美院而不中,一個主考官給他的評價是:「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這給他很大的打擊,但更大的打擊還是姐姐的過世。從此他心灰意冷,便進入一家修道院出家了。有幸的是,修道院院長埃馬爾神父發現了他的才能,便鼓勵他繼續從事藝術創作,還在修道院內專門為他安排了一間畫室。為了表達對神父的感激之情,羅丹為神父做了一件胸像,從這件胸像中已可以看出羅丹的不同凡響之處了。 《歐米艾爾》實際上是羅丹對從前的一個模特兒、一個老年的義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銳研究中得到的靈感,通過畸形、醜陋的形體,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悲哀和絕望。羅丹以極寫實的手法,記錄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體形態。但是羅丹絕不是僅僅為了再現老年人醜陋的肉體,而是用無與倫比的醜陋形態,象徵人貪欲的結局,即對人因追求享樂而犯下的「罪惡」及其墮落的報應和懲罰。這在資本主義金錢競爭、享樂造成災難的年代,無疑是一種反思,是用醜陋的肉體形象對當代人類行為的反思,也是對人的悲劇命運的反思。這種醜陋衰敗的結局展示人類追求享樂的代價。因此,《歐米艾爾》這個人體雕塑越是醜陋,越是表現出作者對人類深沉的同情,體現出人類追求享樂的巨大代價。而越是丑得真實、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羅丹用其丑無比的肉體形象,表現了當代人的罪惡、墮落、痛苦、絕望,也表現了作者對當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頌。 艾普色姆的賽馬(油畫,92厘米×122.5厘米,1821年,巴黎盧浮宮藏)熱里柯(法國) 熱里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於盧昂一個律師的家裡,幼年即隨家遷往巴黎。熱里柯在19歲時進入格蘭的畫室,格蘭認為他具有非凡的才華。熱里柯早期的作品即己表現出他的大度和熱情。由於自小喜愛騎馬,以後他成為畫馬的能手。他在1816—1817年去義大利時,迷戀上米開朗基羅和義大利巴洛克畫家的作品。熱里柯到達羅馬後,不是一頭扎進美術館里,而是在街頭發現自己的生活:人民廣場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羅馬狂歡節,一群無鞍馬選手准備參賽,這是些青年農民。鼎沸的人群勉強閃出一條極窄的通道,讓狂奔的觀者攀緣在房子和教堂上,為賽馬手吶喊助興。這幕旋風般令人亢奮的群情與盛況,激起了畫家的興趣。熱里柯當場畫了許多與馬有關的速寫。這一幅《艾普色姆的賽馬》反映了他這一時期的傾向,是熱里柯去英國訪問(1820—1822)期間完成的。他把從義大利獲得的題材,經過出國游覽考察所得,醞釀成了這一幅賽馬題材作品。從歷史的角度看,熱里柯的英國之行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以馬為主題的一系列後期創作,是他從英國返回後確立的。熱里柯於1824年不幸在一次偶然的墜馬中受傷去世,年僅33歲。 作為浪漫主義的先驅,熱里柯向浪漫主義和現代傾向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率先向文藝復興的傳統發起了總攻,這就是結束文藝復興以來一直延續的對視覺真實的再現,這種再現一直使得藝術家處於相當被動的地位。而從浪漫主義開始(甚至也包括新古典主義某些極端的探索),藝術的個性化、藝術家的能動地位和藝術自身的價值體現逐步具有了主導意義,現實只是成為藝術和藝術家獨立發展的參考,藝術的意義超過了現實的意義,或者說藝術家的現實觀發生了變化。熱里柯在這里不是再現他的所見,而是把他的所見情緒化地表現出來,代表了浪漫主義的特徵。 雄視(中國畫)潘天壽 潘天壽(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頤,號壽者,晚年常署頤者、雷婆頭峰壽者,浙江寧海縣冠庄人,是中國現代最傑出的中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之一。1915年潘天壽考入浙江第一師范,是李叔同和經享頤的學生。1923年任上海民國女子工校和上海美專國畫系教師,開始研究中國畫,並與吳昌碩交往密切,得到吳昌碩的稱贊。1928年受林風眠之聘任西湖國立藝術院國畫系主任、教授。1944年後任校長。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兼作山水畫、人物畫,又擅長書法、篆刻,特別是「指畫」。他對中國繪畫史和繪畫理論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花鳥畫別開生面、獨樹一幟,不論構圖、用筆都追求雄強豪壯的氣勢,這不僅是他正直、倔強性格的寫照,也是近代中國集體人格的反映。這幅《雄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現了潘天壽在構圖和主題處理上追求奇崛、險峻和險中求穩的藝術特徵。正是由於潘天壽的傑出藝術成就,因而和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一起被譽為「現代四大家」。 春雪(中國畫,69.5厘米×138厘米,1984年)吳冠中 《春雪》體現了吳冠中的一貫藝術追求,但在他的同類作品中此畫又是較為抒情的一幅。盡管此畫尺寸較大,但仍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畫面上似乎只有幾塊大片的墨色,間以墨點和墨線,少數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個巍峨秀麗的雪山就出現在我們面前。點、線、面等語言要素被作者運用得機巧而靈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的語言特徵,體現出中國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老國王(油畫,76.8厘米×54厘米,1916—1917,匹茲堡卡內基學院藏)盧奧(法國) 喬治•盧奧(1871—1958)出生於細木工家庭,原是法國象徵派畫家莫羅的學生。莫羅死後,他曾被任命為陳列莫羅作品的美術館館長,與野獸派畫家志同道合。 盧奧的作品充滿宗教情感,他憎惡法國社會道德的腐敗,經常在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時,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寵的人們」,因而在他的畫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網的歹徒和冷酷的法官等形象。 這一幅《老國王》,體現出彩色玻璃窗畫的特色。顏色很厚重,黑色勾輪廓,體現出油畫特有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特徵。老國王的側面形象顯得很憂傷,不像國王,倒像個苦難者的化身,與基督受難像差不多。這幅畫約創作於1916—1917年,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盧奧反復修改了這幅畫,藉以寄託畫家對苦難人民的同情。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我是荒原里受苦難人的沉默的朋友。我是永恆苦難的常青藤,它攀緣在這被棄的牆上,牆內是反叛的人們藏著的罪惡與善行。作為基督徒,我相信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向正方形致敬(油畫,120.7厘米×120.7厘米,1959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藏)阿爾伯斯(美國) 約瑟夫•阿爾伯斯(1988—1976)生於德國波特羅普,32歲時進入包豪斯學院做學生,以後留校任教。1933年希特勒關閉包豪斯時,他是這個學院最早移居美國的教師之一。在美國,他成為宣揚包豪斯設計革命和設計手段新觀念的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在北卡羅琳那開設的著名的黑山學院成為傳播他的思想的主要陣地,也成為美國先鋒派藝術家薈萃和獲取靈感的大本營。 阿爾伯斯在理論和實踐上對色彩知覺結構進行的詳盡研究由其教學和作品傳播開來,並對美國的抽象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50—1960年他離開黑山學院來到耶魯大學成為建築和設計系主任。這一時期開始了他著名的油畫和正方形系列畫,並都起名《向正方形致敬》。這組作品使他在抽象減少和視錯覺的探索上達到一系列的高峰。其實,早在瓦薩雷利和巴黎的視覺藝術探索小組之前,阿爾伯斯就已經創造出了一種動力知覺繪畫,他的這種創造使包豪斯構成派變成一種更有活力的抽象藝術。他於1959年開始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使他近乎繪制性地重復著他早先就已經開始的盡管不是很明確的主題,這就是用不同色調和比例以及不同變體的相疊的正方形色塊,它使得埋藏在復雜視覺體驗中的個人心理和豐富的情感內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夜巡(油畫,365厘米×438厘米,1642年,阿姆斯特丹美術館藏)倫勃朗(荷蘭) 倫勃朗(1606—1669)是荷蘭大畫家,不僅是傑出的油畫家,而且是著名的銅版畫家。他在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從而使他在美術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倫勃朗出生在萊頓一個磨坊主家庭,受過較好的教育,並進過大學,但不久離校學畫。21歲時已掌握了油畫和銅版畫的基本功,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家鄉開畫室並接受定貨。1631年離開家鄉定居在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為當地著名的肖像畫家。1634年他的愛妻病逝,後又因倫勃朗和女僕結合,引起親屬們的強烈不滿,以致詆毀他的聲譽,霸佔他的財產,最後終使倫勃朗陷於困境不得不搬到貧民區居住。但倫勃朗在藝術上並沒有停步,相反,由於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觀察和理解社會,藝術視野更為廣闊,使他的藝術達到了頂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業同業工會理事》後,他的繼妻和他惟一的兒子相繼離開人間。1669年10月4日,這位最傑出的荷蘭畫家也終於在極端貧困中與世長辭。雖然他的遺物只有畫具和破舊的衣衫,但是他卻給人類留下了一大批極其珍貴的藝術遺產(600幅油畫、1300幅版畫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寫)。 在倫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畫佔了很大的比重,僅他的自畫像,目前保存的估計總數在60~100幅之間。他的繪畫風格,突出地表現在主要利用光線來塑造形體、表現空間和突出重點,畫面明暗對比強烈,虛實結合,層次豐富,氣韻生動,後人稱之為倫勃朗式的明暗畫法。 《夜巡》是倫勃朗創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總部定製的一幅群像肖像畫。關於這一作品,過去流傳的說法是:當此畫的定製者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時很不滿意,因為畫中只突出了幾個主要人物,不少人被畫在不夠顯眼的位置,他們要求畫家修改此畫,結果遭到倫勃朗的拒絕。定畫者為此向法院提出控告,倫勃朗敗訴,他從此成為不受歡迎的畫家。他後半生的貧困生活也與《夜巡》一畫有關。近幾十年來,經過許多國家專家的考證,證明上述說法並不可靠,乃是倫勃朗死後一些傳記作家,為了渲染所謂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為人所理解而製造出來的。事實上,《夜巡》一畫最後仍為定製者所接受,倫勃朗也得到了事先議定的報酬。 不管怎麼說,從這一作品本身來講,這一群像肖像畫是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採用了接近戲劇舞台效果的表現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備集合出發去執行任務的情節,並有節奏地處理這些民兵們。民兵的負責人寧•科克正在集合隊伍,所以在畫面上處於突出的地位,並好像正與他的部下邊談著話邊向觀眾走來。其他民兵,有的在擊鼓,有的挑著旗,有的擦槍筒,有的舉長槍,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舉止神態,但都統一到准備集合出發這一情節上來。整個畫面明暗對比強烈,但又極富層次感,構成一幅富有戰斗性的構圖,充分體現了倫勃朗獨特的藝術風格。應當說明的是,此畫原來畫的時間是白天,由於此畫被後人塗上了過厚的光油層,加上長時間的歲月侵蝕和空氣污染,以致畫面變暗,好像是畫的夜景。大約從1800年開始,此畫的名稱一直被誤傳為《夜巡》。 空間中連續性的形式(雕塑,高110.5厘米,1913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波丘尼(義大利) 翁貝托•波丘尼(1882—1916)是一位博覽群書、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也是未來派的重要理論家和靈魂,未來主義的兩次宣言——「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他倡導藝術家應積極投身於現代科技文明,在藝術中努力表現這些成就,鼓動藝術家去捕捉現代生活中的運動、生命和速度。在波丘尼的心目中,運動感的表現是藝術中的首要問題,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著動感。波丘尼是未來派最有才華的藝術家,可惜他在藝術上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當一戰爆發時他自願入伍,1916年他正值年富力強之時戰死於義大利前線,年僅34歲。 波丘尼努力將運動的過程在《空間中連續性的形式》這件雕塑上表現出來,即把時間這一因素引入到造型藝術中,為此他創作了這件作品。這是一個快速行進中的人物全身像,但這個形象並沒有五官和雙臂,藝術家將這個人的每個運動步驟聯系起來,創造出一個新的充滿運動感的現代機械形象。它帶有寫意的特點,盡管沒有完整的五官,也沒有雙手,並非一個真實的人體,但我們仍然能從它的動態感覺到一種力量速度,它在人的視覺上造成的是一個快速行進中的人物印象。 空間設計里特維特(荷蘭) 在20世紀初的荷蘭,風格派運動回應了阿姆斯特丹學派優雅的雕塑般的藝術風格,只關注藝術的客觀性,他們拒絕使用物體的自然形態,而是嘗試由直線、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組成的抽象藝術語言。蒙德里安是風格派的創始成員之一,他的繪畫獲得了普通的承認。在建築上,直線和平面互相穿插,提示我們建築代表著空間的連續性而不是封閉的邊界。 最清楚地表現風格派特徵的建築,是由里特維特(1888—1964)於1924年與他的客戶——室內設計師斯勞德夫人共同設計,位於烏德勒布市的一座住宅。該建築坐落於城郊的一片開闊地中,就像是一幅三維的小型蒙德里安式繪畫,似一件擺設多於一座可居住的建築。建築形式表達清晰但卻手法輕靈,各部分都是由面與線構成,表現得若隱若現、難以捉摸,使得這座建築本身就是一種對空間的體驗。 荷矛者(雕塑,高198厘米,公元前5世紀,羅馬時期復製品,那不勒斯考古美術館藏)伯留克萊托斯(希臘) 伯留克萊托斯是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長表現青年運動員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銅。據說他還寫了一本論述人體比例的著作《法式》。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這里的《荷矛者》被塑造成一個體格健壯、充滿朝氣的青年戰士的形象,體現了古希臘人在希波戰爭勝利後對英勇保衛國家的戰士們的崇敬心情。同時,它也是作者長期研究人體比例的驗證。他認為最理想的人體比例,即頭與全身的比例為1:7,以肚臍附近為重心劃分的上下身比例為黃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體重心的垂直線落於右腳之上。整座雕像以均衡的動作形成統一的構成,顯得極其完美和諧。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紀,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古希臘) 這座發現於愛琴海米洛斯島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臘化時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羅馬名字是維納斯。這位美與愛之女神,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已成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體現者。從公元前4世紀的著名雕刻家普拉克西特以來,無數雕刻家都在千姿百態的女裸體像上,熱情歌頌這位體現著女性的溫柔、美麗和永恆青春的女神。但是,至今留給人們印象最為深刻,使人感到十分親切,既貌美婀娜、體態萬方,又莊重典雅的裸體女神鵰像,就要算這座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了。盡管她雙臂殘缺,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解剖無懈可擊的軀體,仍然給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於後世很多為她復原雙臂的雕刻家的復製品,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某種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臘婦女的典型特徵——直鼻、橢圓臉、窄額和豐滿的下巴。這正好說明希臘的神,是希臘人按照他們自己的模樣來創造的。她那安詳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毫無纖巧嬌柔、顧影自憐的造作神態。她使人們了解到兩千多年前希臘人的審美觀: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統一。豐腴飽滿的軀體和端正大方的容貌,體現著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體現著內在的教養和美德。這一切取決於雕刻家渾厚朴實而不追求纖巧細膩,但同時顯示出人體動態中豐富的變化和含蓄的美感。 (二) 名詞解釋 美的規律和法則 從某種意義上說,規律與法則是一致的,因為法則體現了事物的規律性,而規律則是通過法則呈現出來的。對美的規律和法則的認識和總結在古希臘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當時主要體現在建築和雕塑之中,以後逐步擴展到繪畫,形成造型藝術產生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規范。在古希臘,藝術的法則有三個特點:(1)被認為是最完美的藝術形式規范,是達到完美藝術的保證;(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體現的,並且可以用具體的數量來表現,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間的比值和黃金分割率;(3)它是靈活的,可以隨著人的審美的變化和視覺的需要加以適當的調整,但只有一個相對的空間。這樣的研究對造型藝術創造自身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手段,藝術家可以根據這樣的美的規律和法則創造出符合人的視覺感受的美的形象。也就是說,美的規律和法則是按照自然並符合人的比例關系創造出來的,是對自然界的藝術的表達方式,這就是這種規律和法則的普適性。在這其中人們又總結出了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規則。 審美價值 即審美對象中能夠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從而引起審美感受的價值屬性。審美價值是建立在人和對象的實踐關繫上的,憑借美的規律,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對象化,即在對象中確證自己的存在和價值,由此獲得自我享受。但審美價值的觀念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於時代性、階級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時代、階級和民族的審美價值觀念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對美的認識、想像和期待上就不同。 變化與統 形式美法則的高級形式,又稱多樣統一,也叫和諧。從整一律、對稱均衡到多樣統一,類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變化統一體現了生活、自然界中對立統一的規律,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多樣統一的和諧的整體。「變化」或「多樣」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個性的千差萬別,「統一」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共性或整體聯系。多樣統一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圓、高低、長短、曲直、正斜;質具有剛柔、粗細、強弱、潤燥、輕重;勢具有疾徐、動靜、聚散、抑揚、進退、升沉。這些對立的因素統一在具體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諧。多樣統一的法則的形成是和人類自由創造一種復雜的產品時要求把多種的因素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一樣,既不雜亂,又不單調。多樣統一使人感到既豐富又單純,既活潑又有秩序。這一基本法則包含了對稱、均衡、對比、調和、節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變化統一」或「多樣統一」作為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間的尺寸關系。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整體的縱向與橫向之間等相互之間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的變化可以產生美感,例如「黃金比例」是比較典型的。
⑵ 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准嗎
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准嗎——藝術美和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學目標
美術鑒賞究竟鑒賞什麼?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一個實際而又不清楚的問題。從本課開始,我們將進入美術鑒賞的專業知識學習階段。我們在本課遇到的首先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問題,這對於鑒賞美術作品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1.什麼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2.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則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現。
(二) 內容結構
本課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過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作品《歐米艾爾》提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藝術所特有的美,以改變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審美觀念。因為一般人的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僅影響了人們對美的認識,也有礙於對美術作品的鑒賞。由此強調美術作品是由藝術家創造出的不同於現實生活的第二自然。
緊接著在第二部分「什麼是藝術美?它有哪些表現?」中對「藝術美」及其表現作出說明。這里涉及到「美術形象」這個概念,可以參照第3課對「藝術形象」這個概念的解釋。不過本課所說的「美術形象」或「藝術形象」已經不是指某種具體美術類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藝術中的人物、環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種美術類型在內的美術作品所塑造出的「美術」的形象,是美術作品整體形象的體現,即存在於整個美術作品之中。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就存在於這種整體的美術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麼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從潘天壽的作品《雄視》開始講解什麼是形式美的,指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滲透又彼此具有獨立性。這里先簡單解釋了什麼是「形式」,然後具體說明構成形式的三個主要方面:1.美術的語言元素(點、線、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態變化;2.語言手段(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及其所構成的審美意象;3.語言規則(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及其所構成的審美關系。美術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來自於此。
(三)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學習和掌握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是美術鑒賞進入專業層面的標志,也就是使學生脫離只能分辨「漂亮」與「不漂亮」的自然狀態,進入更高的審美階段,作為「培養審美的眼睛」的開始。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說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並不完全是現實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於人們一般所說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藝術家藉助美術的特定語言、手段和法則創造出美術自身的美,而這種美又是多樣的,即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由於藝術家所採用的語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產生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就大異其趣。為了說明這一點,在這里就必須緊緊圍繞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兩個方面來講解,因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過它們來實現的。
本課教學難點,主要在於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說,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可以通過知識的學習掌握,但在很大程度上又純粹是一個個人的感覺問題。同時,本課還將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這也將為本課的教學增加不少的難度。在這部分應特別注意對概念的講解,並在概念與作品之間建立聯系,即注重通過作品來講解概念,以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認識有形象的依據。
這里的難點還包括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與形式美之間異同的講解,課文中並沒有特別給予說明,只是在課文的第三部分簡要地指出了這個問題,但教師需要對此有較清晰的認識。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獨立。一般來說,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由藝術家通過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創造出的藝術所特有的美,其中包括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藝術美是由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來實現的。在這一點上,它與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具有同一的來源。但二者所指不同,所謂「藝術美」主要強調的是藝術獨立於現實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這種美在現實中也許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許根本看不到,它是由美術作品集中提示出來的。而形式美盡管也是由藝術家藉助美術的語言元素、語言手段和語言規則從現實中提煉而出,但它則更強調實現內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語言的構成關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質。但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的滲透和包容關系又使得這個問題變得非常復雜,教師應注意不要在這個問題上作過多的糾纏,只要簡單地指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獨立性和與現實的區別即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需要不斷學習和大量的積累,才能有更准確的把握與理解。這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
二、教學內容資料
(一) 作品分析
歐米艾爾(雕塑,1885年)羅丹(法國)
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於巴黎拉丁貧民區一個貧窮的基督徒家裡,父親是一名小職員,母親是受雇於人的女傭。羅丹自小就參加了各種手工藝勞動,做過首飾匠、珠寶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由此他逐步愛上了美術。父親雖不同意,但姐姐卻很支持他,以自己微薄的工錢供他學習,因此羅丹得以進入巴黎一所專門培養工藝美術技工的圖畫與數學學校學畫,但不久便因買不起油畫顏料而轉入雕塑班,並成為當時著名動物雕塑家巴耶的學生。三年的學習使他打下良好的傳統雕塑基礎,但他三年報考巴黎美院而不中,一個主考官給他的評價是:「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這給他很大的打擊,但更大的打擊還是姐姐的過世。從此他心灰意冷,便進入一家修道院出家了。有幸的是,修道院院長埃馬爾神父發現了他的才能,便鼓勵他繼續從事藝術創作,還在修道院內專門為他安排了一間畫室。為了表達對神父的感激之情,羅丹為神父做了一件胸像,從這件胸像中已可以看出羅丹的不同凡響之處了。
《歐米艾爾》實際上是羅丹對從前的一個模特兒、一個老年的義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銳研究中得到的靈感,通過畸形、醜陋的形體,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悲哀和絕望。羅丹以極寫實的手法,記錄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體形態。但是羅丹絕不是僅僅為了再現老年人醜陋的肉體,而是用無與倫比的醜陋形態,象徵人貪欲的結局,即對人因追求享樂而犯下的「罪惡」及其墮落的報應和懲罰。這在資本主義金錢競爭、享樂造成災難的年代,無疑是一種反思,是用醜陋的肉體形象對當代人類行為的反思,也是對人的悲劇命運的反思。這種醜陋衰敗的結局展示人類追求享樂的代價。因此,《歐米艾爾》這個人體雕塑越是醜陋,越是表現出作者對人類深沉的同情,體現出人類追求享樂的巨大代價。而越是丑得真實、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羅丹用其丑無比的肉體形象,表現了當代人的罪惡、墮落、痛苦、絕望,也表現了作者對當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頌。
艾普色姆的賽馬(油畫,92厘米×122.5厘米,1821年,巴黎盧浮宮藏)熱里柯(法國)
熱里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於盧昂一個律師的家裡,幼年即隨家遷往巴黎。熱里柯在19歲時進入格蘭的畫室,格蘭認為他具有非凡的才華。熱里柯早期的作品即己表現出他的大度和熱情。由於自小喜愛騎馬,以後他成為畫馬的能手。他在1816—1817年去義大利時,迷戀上米開朗基羅和義大利巴洛克畫家的作品。熱里柯到達羅馬後,不是一頭扎進美術館里,而是在街頭發現自己的生活:人民廣場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羅馬狂歡節,一群無鞍馬選手准備參賽,這是些青年農民。鼎沸的人群勉強閃出一條極窄的通道,讓狂奔的觀者攀緣在房子和教堂上,為賽馬手吶喊助興。這幕旋風般令人亢奮的群情與盛況,激起了畫家的興趣。熱里柯當場畫了許多與馬有關的速寫。這一幅《艾普色姆的賽馬》反映了他這一時期的傾向,是熱里柯去英國訪問(1820—1822)期間完成的。他把從義大利獲得的題材,經過出國游覽考察所得,醞釀成了這一幅賽馬題材作品。從歷史的角度看,熱里柯的英國之行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以馬為主題的一系列後期創作,是他從英國返回後確立的。熱里柯於1824年不幸在一次偶然的墜馬中受傷去世,年僅33歲。
作為浪漫主義的先驅,熱里柯向浪漫主義和現代傾向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率先向文藝復興的傳統發起了總攻,這就是結束文藝復興以來一直延續的對視覺真實的再現,這種再現一直使得藝術家處於相當被動的地位。而從浪漫主義開始(甚至也包括新古典主義某些極端的探索),藝術的個性化、藝術家的能動地位和藝術自身的價值體現逐步具有了主導意義,現實只是成為藝術和藝術家獨立發展的參考,藝術的意義超過了現實的意義,或者說藝術家的現實觀發生了變化。熱里柯在這里不是再現他的所見,而是把他的所見情緒化地表現出來,代表了浪漫主義的特徵。
雄視(中國畫)潘天壽
潘天壽(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頤,號壽者,晚年常署頤者、雷婆頭峰壽者,浙江寧海縣冠庄人,是中國現代最傑出的中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之一。1915年潘天壽考入浙江第一師范,是李叔同和經享頤的學生。1923年任上海民國女子工校和上海美專國畫系教師,開始研究中國畫,並與吳昌碩交往密切,得到吳昌碩的稱贊。1928年受林風眠之聘任西湖國立藝術院國畫系主任、教授。1944年後任校長。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兼作山水畫、人物畫,又擅長書法、篆刻,特別是「指畫」。他對中國繪畫史和繪畫理論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花鳥畫別開生面、獨樹一幟,不論構圖、用筆都追求雄強豪壯的氣勢,這不僅是他正直、倔強性格的寫照,也是近代中國集體人格的反映。這幅《雄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現了潘天壽在構圖和主題處理上追求奇崛、險峻和險中求穩的藝術特徵。正是由於潘天壽的傑出藝術成就,因而和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一起被譽為「現代四大家」。
春雪(中國畫,69.5厘米×138厘米,1984年)吳冠中
《春雪》體現了吳冠中的一貫藝術追求,但在他的同類作品中此畫又是較為抒情的一幅。盡管此畫尺寸較大,但仍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畫面上似乎只有幾塊大片的墨色,間以墨點和墨線,少數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個巍峨秀麗的雪山就出現在我們面前。點、線、面等語言要素被作者運用得機巧而靈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的語言特徵,體現出中國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老國王(油畫,76.8厘米×54厘米,1916—1917,匹茲堡卡內基學院藏)盧奧(法國)
喬治•盧奧(1871—1958)出生於細木工家庭,原是法國象徵派畫家莫羅的學生。莫羅死後,他曾被任命為陳列莫羅作品的美術館館長,與野獸派畫家志同道合。
盧奧的作品充滿宗教情感,他憎惡法國社會道德的腐敗,經常在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時,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寵的人們」,因而在他的畫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網的歹徒和冷酷的法官等形象。
這一幅《老國王》,體現出彩色玻璃窗畫的特色。顏色很厚重,黑色勾輪廓,體現出油畫特有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特徵。老國王的側面形象顯得很憂傷,不像國王,倒像個苦難者的化身,與基督受難像差不多。這幅畫約創作於1916—1917年,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盧奧反復修改了這幅畫,藉以寄託畫家對苦難人民的同情。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我是荒原里受苦難人的沉默的朋友。我是永恆苦難的常青藤,它攀緣在這被棄的牆上,牆內是反叛的人們藏著的罪惡與善行。作為基督徒,我相信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向正方形致敬(油畫,120.7厘米×120.7厘米,1959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藏)阿爾伯斯(美國)
約瑟夫•阿爾伯斯(1988—1976)生於德國波特羅普,32歲時進入包豪斯學院做學生,以後留校任教。1933年希特勒關閉包豪斯時,他是這個學院最早移居美國的教師之一。在美國,他成為宣揚包豪斯設計革命和設計手段新觀念的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在北卡羅琳那開設的著名的黑山學院成為傳播他的思想的主要陣地,也成為美國先鋒派藝術家薈萃和獲取靈感的大本營。
阿爾伯斯在理論和實踐上對色彩知覺結構進行的詳盡研究由其教學和作品傳播開來,並對美國的抽象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50—1960年他離開黑山學院來到耶魯大學成為建築和設計系主任。這一時期開始了他著名的油畫和正方形系列畫,並都起名《向正方形致敬》。這組作品使他在抽象減少和視錯覺的探索上達到一系列的高峰。其實,早在瓦薩雷利和巴黎的視覺藝術探索小組之前,阿爾伯斯就已經創造出了一種動力知覺繪畫,他的這種創造使包豪斯構成派變成一種更有活力的抽象藝術。他於1959年開始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使他近乎繪制性地重復著他早先就已經開始的盡管不是很明確的主題,這就是用不同色調和比例以及不同變體的相疊的正方形色塊,它使得埋藏在復雜視覺體驗中的個人心理和豐富的情感內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夜巡(油畫,365厘米×438厘米,1642年,阿姆斯特丹美術館藏)倫勃朗(荷蘭)
倫勃朗(1606—1669)是荷蘭大畫家,不僅是傑出的油畫家,而且是著名的銅版畫家。他在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從而使他在美術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倫勃朗出生在萊頓一個磨坊主家庭,受過較好的教育,並進過大學,但不久離校學畫。21歲時已掌握了油畫和銅版畫的基本功,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家鄉開畫室並接受定貨。1631年離開家鄉定居在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為當地著名的肖像畫家。1634年他的愛妻病逝,後又因倫勃朗和女僕結合,引起親屬們的強烈不滿,以致詆毀他的聲譽,霸佔他的財產,最後終使倫勃朗陷於困境不得不搬到貧民區居住。但倫勃朗在藝術上並沒有停步,相反,由於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觀察和理解社會,藝術視野更為廣闊,使他的藝術達到了頂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業同業工會理事》後,他的繼妻和他惟一的兒子相繼離開人間。1669年10月4日,這位最傑出的荷蘭畫家也終於在極端貧困中與世長辭。雖然他的遺物只有畫具和破舊的衣衫,但是他卻給人類留下了一大批極其珍貴的藝術遺產(600幅油畫、1300幅版畫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寫)。
在倫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畫佔了很大的比重,僅他的自畫像,目前保存的估計總數在60~100幅之間。他的繪畫風格,突出地表現在主要利用光線來塑造形體、表現空間和突出重點,畫面明暗對比強烈,虛實結合,層次豐富,氣韻生動,後人稱之為倫勃朗式的明暗畫法。
《夜巡》是倫勃朗創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總部定製的一幅群像肖像畫。關於這一作品,過去流傳的說法是:當此畫的定製者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時很不滿意,因為畫中只突出了幾個主要人物,不少人被畫在不夠顯眼的位置,他們要求畫家修改此畫,結果遭到倫勃朗的拒絕。定畫者為此向法院提出控告,倫勃朗敗訴,他從此成為不受歡迎的畫家。他後半生的貧困生活也與《夜巡》一畫有關。近幾十年來,經過許多國家專家的考證,證明上述說法並不可靠,乃是倫勃朗死後一些傳記作家,為了渲染所謂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為人所理解而製造出來的。事實上,《夜巡》一畫最後仍為定製者所接受,倫勃朗也得到了事先議定的報酬。
不管怎麼說,從這一作品本身來講,這一群像肖像畫是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採用了接近戲劇舞台效果的表現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備集合出發去執行任務的情節,並有節奏地處理這些民兵們。民兵的負責人寧•科克正在集合隊伍,所以在畫面上處於突出的地位,並好像正與他的部下邊談著話邊向觀眾走來。其他民兵,有的在擊鼓,有的挑著旗,有的擦槍筒,有的舉長槍,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舉止神態,但都統一到准備集合出發這一情節上來。整個畫面明暗對比強烈,但又極富層次感,構成一幅富有戰斗性的構圖,充分體現了倫勃朗獨特的藝術風格。應當說明的是,此畫原來畫的時間是白天,由於此畫被後人塗上了過厚的光油層,加上長時間的歲月侵蝕和空氣污染,以致畫面變暗,好像是畫的夜景。大約從1800年開始,此畫的名稱一直被誤傳為《夜巡》。
空間中連續性的形式(雕塑,高110.5厘米,1913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波丘尼(義大利)
翁貝托•波丘尼(1882—1916)是一位博覽群書、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也是未來派的重要理論家和靈魂,未來主義的兩次宣言——「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他倡導藝術家應積極投身於現代科技文明,在藝術中努力表現這些成就,鼓動藝術家去捕捉現代生活中的運動、生命和速度。在波丘尼的心目中,運動感的表現是藝術中的首要問題,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著動感。波丘尼是未來派最有才華的藝術家,可惜他在藝術上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當一戰爆發時他自願入伍,1916年他正值年富力強之時戰死於義大利前線,年僅34歲。
波丘尼努力將運動的過程在《空間中連續性的形式》這件雕塑上表現出來,即把時間這一因素引入到造型藝術中,為此他創作了這件作品。這是一個快速行進中的人物全身像,但這個形象並沒有五官和雙臂,藝術家將這個人的每個運動步驟聯系起來,創造出一個新的充滿運動感的現代機械形象。它帶有寫意的特點,盡管沒有完整的五官,也沒有雙手,並非一個真實的人體,但我們仍然能從它的動態感覺到一種力量速度,它在人的視覺上造成的是一個快速行進中的人物印象。
空間設計里特維特(荷蘭)
在20世紀初的荷蘭,風格派運動回應了阿姆斯特丹學派優雅的雕塑般的藝術風格,只關注藝術的客觀性,他們拒絕使用物體的自然形態,而是嘗試由直線、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組成的抽象藝術語言。蒙德里安是風格派的創始成員之一,他的繪畫獲得了普通的承認。在建築上,直線和平面互相穿插,提示我們建築代表著空間的連續性而不是封閉的邊界。
最清楚地表現風格派特徵的建築,是由里特維特(1888—1964)於1924年與他的客戶——室內設計師斯勞德夫人共同設計,位於烏德勒布市的一座住宅。該建築坐落於城郊的一片開闊地中,就像是一幅三維的小型蒙德里安式繪畫,似一件擺設多於一座可居住的建築。建築形式表達清晰但卻手法輕靈,各部分都是由面與線構成,表現得若隱若現、難以捉摸,使得這座建築本身就是一種對空間的體驗。
荷矛者(雕塑,高198厘米,公元前5世紀,羅馬時期復製品,那不勒斯考古美術館藏)伯留克萊托斯(希臘)
伯留克萊托斯是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長表現青年運動員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銅。據說他還寫了一本論述人體比例的著作《法式》。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這里的《荷矛者》被塑造成一個體格健壯、充滿朝氣的青年戰士的形象,體現了古希臘人在希波戰爭勝利後對英勇保衛國家的戰士們的崇敬心情。同時,它也是作者長期研究人體比例的驗證。他認為最理想的人體比例,即頭與全身的比例為1:7,以肚臍附近為重心劃分的上下身比例為黃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體重心的垂直線落於右腳之上。整座雕像以均衡的動作形成統一的構成,顯得極其完美和諧。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紀,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古希臘)
這座發現於愛琴海米洛斯島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臘化時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羅馬名字是維納斯。這位美與愛之女神,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已成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體現者。從公元前4世紀的著名雕刻家普拉克西特以來,無數雕刻家都在千姿百態的女裸體像上,熱情歌頌這位體現著女性的溫柔、美麗和永恆青春的女神。但是,至今留給人們印象最為深刻,使人感到十分親切,既貌美婀娜、體態萬方,又莊重典雅的裸體女神鵰像,就要算這座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了。盡管她雙臂殘缺,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解剖無懈可擊的軀體,仍然給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於後世很多為她復原雙臂的雕刻家的復製品,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某種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臘婦女的典型特徵——直鼻、橢圓臉、窄額和豐滿的下巴。這正好說明希臘的神,是希臘人按照他們自己的模樣來創造的。她那安詳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毫無纖巧嬌柔、顧影自憐的造作神態。她使人們了解到兩千多年前希臘人的審美觀: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統一。豐腴飽滿的軀體和端正大方的容貌,體現著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體現著內在的教養和美德。這一切取決於雕刻家渾厚朴實而不追求纖巧細膩,但同時顯示出人體動態中豐富的變化和含蓄的美感。
(二) 名詞解釋
美的規律和法則
從某種意義上說,規律與法則是一致的,因為法則體現了事物的規律性,而規律則是通過法則呈現出來的。對美的規律和法則的認識和總結在古希臘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當時主要體現在建築和雕塑之中,以後逐步擴展到繪畫,形成造型藝術產生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規范。在古希臘,藝術的法則有三個特點:(1)被認為是最完美的藝術形式規范,是達到完美藝術的保證;(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體現的,並且可以用具體的數量來表現,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間的比值和黃金分割率;(3)它是靈活的,可以隨著人的審美的變化和視覺的需要加以適當的調整,但只有一個相對的空間。這樣的研究對造型藝術創造自身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手段,藝術家可以根據這樣的美的規律和法則創造出符合人的視覺感受的美的形象。也就是說,美的規律和法則是按照自然並符合人的比例關系創造出來的,是對自然界的藝術的表達方式,這就是這種規律和法則的普適性。在這其中人們又總結出了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規則。
審美價值
即審美對象中能夠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從而引起審美感受的價值屬性。審美價值是建立在人和對象的實踐關繫上的,憑借美的規律,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對象化,即在對象中確證自己的存在和價值,由此獲得自我享受。但審美價值的觀念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於時代性、階級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時代、階級和民族的審美價值觀念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對美的認識、想像和期待上就不同。
變化與統
形式美法則的高級形式,又稱多樣統一,也叫和諧。從整一律、對稱均衡到多樣統一,類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變化統一體現了生活、自然界中對立統一的規律,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多樣統一的和諧的整體。「變化」或「多樣」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個性的千差萬別,「統一」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共性或整體聯系。多樣統一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圓、高低、長短、曲直、正斜;質具有剛柔、粗細、強弱、潤燥、輕重;勢具有疾徐、動靜、聚散、抑揚、進退、升沉。這些對立的因素統一在具體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諧。多樣統一的法則的形成是和人類自由創造一種復雜的產品時要求把多種的因素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一樣,既不雜亂,又不單調。多樣統一使人感到既豐富又單純,既活潑又有秩序。這一基本法則包含了對稱、均衡、對比、調和、節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變化統一」或「多樣統一」作為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間的尺寸關系。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整體的縱向與橫向之間等相互之間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的變化可以產生美感,例如「黃金比例」是比較典型的。
⑶ 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准嗎藝術美和形式美教案
第6課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准嗎——藝術美和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學目標
美術鑒賞究竟鑒賞什麼?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一個實際而又不清楚的問題。從本課開始,我們將進入美術鑒賞的專業知識學習階段。我們在本課遇到的首先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問題,這對於鑒賞美術作品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1.什麼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2.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則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現。
(二) 內容結構
本課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過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作品《歐米艾爾》提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藝術所特有的美,以改變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審美觀念。因為一般人的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僅影響了人們對美的認識,也有礙於對美術作品的鑒賞。由此強調美術作品是由藝術家創造出的不同於現實生活的第二自然。
緊接著在第二部分「什麼是藝術美?它有哪些表現?」中對「藝術美」及其表現作出說明。這里涉及到「美術形象」這個概念,可以參照第3課對「藝術形象」這個概念的解釋。不過本課所說的「美術形象」或「藝術形象」已經不是指某種具體美術類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藝術中的人物、環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種美術類型在內的美術作品所塑造出的「美術」的形象,是美術作品整體形象的體現,即存在於整個美術作品之中。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就存在於這種整體的美術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麼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從潘天壽的作品《雄視》開始講解什麼是形式美的,指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滲透又彼此具有獨立性。這里先簡單解釋了什麼是「形式」,然後具體說明構成形式的三個主要方面:1.美術的語言元素(點、線、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態變化;2.語言手段(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及其所構成的審美意象;3.語言規則(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及其所構成的審美關系。美術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來自於此。
(三)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學習和掌握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是美術鑒賞進入專業層面的標志,也就是使學生脫離只能分辨「漂亮」與「不漂亮」的自然狀態,進入更高的審美階段,作為「培養審美的眼睛」的開始。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說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並不完全是現實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於人們一般所說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藝術家藉助美術的特定語言、手段和法則創造出美術自身的美,而這種美又是多樣的,即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由於藝術家所採用的語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產生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就大異其趣。為了說明這一點,在這里就必須緊緊圍繞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兩個方面來講解,因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過它們來實現的。
本課教學難點,主要在於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說,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可以通過知識的學習掌握,但在很大程度上又純粹是一個個人的感覺問題。同時,本課還將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這也將為本課的教學增加不少的難度。在這部分應特別注意對概念的講解,並在概念與作品之間建立聯系,即注重通過作品來講解概念,以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認識有形象的依據。
這里的難點還包括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與形式美之間異同的講解,課文中並沒有特別給予說明,只是在課文的第三部分簡要地指出了這個問題,但教師需要對此有較清晰的認識。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獨立。一般來說,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由藝術家通過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創造出的藝術所特有的美,其中包括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藝術美是由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來實現的。在這一點上,它與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具有同一的來源。但二者所指不同,所謂「藝術美」主要強調的是藝術獨立於現實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這種美在現實中也許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許根本看不到,它是由美術作品集中提示出來的。而形式美盡管也是由藝術家藉助美術的語言元素、語言手段和語言規則從現實中提煉而出,但它則更強調實現內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語言的構成關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質。但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的滲透和包容關系又使得這個問題變得非常復雜,教師應注意不要在這個問題上作過多的糾纏,只要簡單地指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獨立性和與現實的區別即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需要不斷學習和大量的積累,才能有更准確的把握與理解。這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
二、教學內容資料
(一) 作品分析
歐米艾爾(雕塑,1885年)羅丹(法國)
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於巴黎拉丁貧民區一個貧窮的基督徒家裡,父親是一名小職員,母親是受雇於人的女傭。羅丹自小就參加了各種手工藝勞動,做過首飾匠、珠寶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由此他逐步愛上了美術。父親雖不同意,但姐姐卻很支持他,以自己微薄的工錢供他學習,因此羅丹得以進入巴黎一所專門培養工藝美術技工的圖畫與數學學校學畫,但不久便因買不起油畫顏料而轉入雕塑班,並成為當時著名動物雕塑家巴耶的學生。三年的學習使他打下良好的傳統雕塑基礎,但他三年報考巴黎美院而不中,一個主考官給他的評價是:「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這給他很大的打擊,但更大的打擊還是姐姐的過世。從此他心灰意冷,便進入一家修道院出家了。有幸的是,修道院院長埃馬爾神父發現了他的才能,便鼓勵他繼續從事藝術創作,還在修道院內專門為他安排了一間畫室。為了表達對神父的感激之情,羅丹為神父做了一件胸像,從這件胸像中已可以看出羅丹的不同凡響之處了。
《歐米艾爾》實際上是羅丹對從前的一個模特兒、一個老年的義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銳研究中得到的靈感,通過畸形、醜陋的形體,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悲哀和絕望。羅丹以極寫實的手法,記錄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體形態。但是羅丹絕不是僅僅為了再現老年人醜陋的肉體,而是用無與倫比的醜陋形態,象徵人貪欲的結局,即對人因追求享樂而犯下的「罪惡」及其墮落的報應和懲罰。這在資本主義金錢競爭、享樂造成災難的年代,無疑是一種反思,是用醜陋的肉體形象對當代人類行為的反思,也是對人的悲劇命運的反思。這種醜陋衰敗的結局展示人類追求享樂的代價。因此,《歐米艾爾》這個人體雕塑越是醜陋,越是表現出作者對人類深沉的同情,體現出人類追求享樂的巨大代價。而越是丑得真實、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羅丹用其丑無比的肉體形象,表現了當代人的罪惡、墮落、痛苦、絕望,也表現了作者對當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頌。
艾普色姆的賽馬(油畫,92厘米×122.5厘米,1821年,巴黎盧浮宮藏)熱里柯(法國)
熱里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於盧昂一個律師的家裡,幼年即隨家遷往巴黎。熱里柯在19歲時進入格蘭的畫室,格蘭認為他具有非凡的才華。熱里柯早期的作品即己表現出他的大度和熱情。由於自小喜愛騎馬,以後他成為畫馬的能手。他在1816—1817年去義大利時,迷戀上米開朗基羅和義大利巴洛克畫家的作品。熱里柯到達羅馬後,不是一頭扎進美術館里,而是在街頭發現自己的生活:人民廣場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羅馬狂歡節,一群無鞍馬選手准備參賽,這是些青年農民。鼎沸的人群勉強閃出一條極窄的通道,讓狂奔的觀者攀緣在房子和教堂上,為賽馬手吶喊助興。這幕旋風般令人亢奮的群情與盛況,激起了畫家的興趣。熱里柯當場畫了許多與馬有關的速寫。這一幅《艾普色姆的賽馬》反映了他這一時期的傾向,是熱里柯去英國訪問(1820—1822)期間完成的。他把從義大利獲得的題材,經過出國游覽考察所得,醞釀成了這一幅賽馬題材作品。從歷史的角度看,熱里柯的英國之行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以馬為主題的一系列後期創作,是他從英國返回後確立的。熱里柯於1824年不幸在一次偶然的墜馬中受傷去世,年僅33歲。
作為浪漫主義的先驅,熱里柯向浪漫主義和現代傾向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率先向文藝復興的傳統發起了總攻,這就是結束文藝復興以來一直延續的對視覺真實的再現,這種再現一直使得藝術家處於相當被動的地位。而從浪漫主義開始(甚至也包括新古典主義某些極端的探索),藝術的個性化、藝術家的能動地位和藝術自身的價值體現逐步具有了主導意義,現實只是成為藝術和藝術家獨立發展的參考,藝術的意義超過了現實的意義,或者說藝術家的現實觀發生了變化。熱里柯在這里不是再現他的所見,而是把他的所見情緒化地表現出來,代表了浪漫主義的特徵。
雄視(中國畫)潘天壽
潘天壽(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頤,號壽者,晚年常署頤者、雷婆頭峰壽者,浙江寧海縣冠庄人,是中國現代最傑出的中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之一。1915年潘天壽考入浙江第一師范,是李叔同和經享頤的學生。1923年任上海民國女子工校和上海美專國畫系教師,開始研究中國畫,並與吳昌碩交往密切,得到吳昌碩的稱贊。1928年受林風眠之聘任西湖國立藝術院國畫系主任、教授。1944年後任校長。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兼作山水畫、人物畫,又擅長書法、篆刻,特別是「指畫」。他對中國繪畫史和繪畫理論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花鳥畫別開生面、獨樹一幟,不論構圖、用筆都追求雄強豪壯的氣勢,這不僅是他正直、倔強性格的寫照,也是近代中國集體人格的反映。這幅《雄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現了潘天壽在構圖和主題處理上追求奇崛、險峻和險中求穩的藝術特徵。正是由於潘天壽的傑出藝術成就,因而和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一起被譽為「現代四大家」。
春雪(中國畫,69.5厘米×138厘米,1984年)吳冠中
《春雪》體現了吳冠中的一貫藝術追求,但在他的同類作品中此畫又是較為抒情的一幅。盡管此畫尺寸較大,但仍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畫面上似乎只有幾塊大片的墨色,間以墨點和墨線,少數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個巍峨秀麗的雪山就出現在我們面前。點、線、面等語言要素被作者運用得機巧而靈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的語言特徵,體現出中國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老國王(油畫,76.8厘米×54厘米,1916—1917,匹茲堡卡內基學院藏)盧奧(法國)
喬治•盧奧(1871—1958)出生於細木工家庭,原是法國象徵派畫家莫羅的學生。莫羅死後,他曾被任命為陳列莫羅作品的美術館館長,與野獸派畫家志同道合。
盧奧的作品充滿宗教情感,他憎惡法國社會道德的腐敗,經常在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時,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寵的人們」,因而在他的畫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網的歹徒和冷酷的法官等形象。
這一幅《老國王》,體現出彩色玻璃窗畫的特色。顏色很厚重,黑色勾輪廓,體現出油畫特有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特徵。老國王的側面形象顯得很憂傷,不像國王,倒像個苦難者的化身,與基督受難像差不多。這幅畫約創作於1916—1917年,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盧奧反復修改了這幅畫,藉以寄託畫家對苦難人民的同情。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我是荒原里受苦難人的沉默的朋友。我是永恆苦難的常青藤,它攀緣在這被棄的牆上,牆內是反叛的人們藏著的罪惡與善行。作為基督徒,我相信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向正方形致敬(油畫,120.7厘米×120.7厘米,1959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藏)阿爾伯斯(美國)
約瑟夫•阿爾伯斯(1988—1976)生於德國波特羅普,32歲時進入包豪斯學院做學生,以後留校任教。1933年希特勒關閉包豪斯時,他是這個學院最早移居美國的教師之一。在美國,他成為宣揚包豪斯設計革命和設計手段新觀念的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在北卡羅琳那開設的著名的黑山學院成為傳播他的思想的主要陣地,也成為美國先鋒派藝術家薈萃和獲取靈感的大本營。
阿爾伯斯在理論和實踐上對色彩知覺結構進行的詳盡研究由其教學和作品傳播開來,並對美國的抽象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50—1960年他離開黑山學院來到耶魯大學成為建築和設計系主任。這一時期開始了他著名的油畫和正方形系列畫,並都起名《向正方形致敬》。這組作品使他在抽象減少和視錯覺的探索上達到一系列的高峰。其實,早在瓦薩雷利和巴黎的視覺藝術探索小組之前,阿爾伯斯就已經創造出了一種動力知覺繪畫,他的這種創造使包豪斯構成派變成一種更有活力的抽象藝術。他於1959年開始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使他近乎繪制性地重復著他早先就已經開始的盡管不是很明確的主題,這就是用不同色調和比例以及不同變體的相疊的正方形色塊,它使得埋藏在復雜視覺體驗中的個人心理和豐富的情感內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夜巡(油畫,365厘米×438厘米,1642年,阿姆斯特丹美術館藏)倫勃朗(荷蘭)
倫勃朗(1606—1669)是荷蘭大畫家,不僅是傑出的油畫家,而且是著名的銅版畫家。他在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從而使他在美術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倫勃朗出生在萊頓一個磨坊主家庭,受過較好的教育,並進過大學,但不久離校學畫。21歲時已掌握了油畫和銅版畫的基本功,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家鄉開畫室並接受定貨。1631年離開家鄉定居在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為當地著名的肖像畫家。1634年他的愛妻病逝,後又因倫勃朗和女僕結合,引起親屬們的強烈不滿,以致詆毀他的聲譽,霸佔他的財產,最後終使倫勃朗陷於困境不得不搬到貧民區居住。但倫勃朗在藝術上並沒有停步,相反,由於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觀察和理解社會,藝術視野更為廣闊,使他的藝術達到了頂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業同業工會理事》後,他的繼妻和他惟一的兒子相繼離開人間。1669年10月4日,這位最傑出的荷蘭畫家也終於在極端貧困中與世長辭。雖然他的遺物只有畫具和破舊的衣衫,但是他卻給人類留下了一大批極其珍貴的藝術遺產(600幅油畫、1300幅版畫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寫)。
在倫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畫佔了很大的比重,僅他的自畫像,目前保存的估計總數在60~100幅之間。他的繪畫風格,突出地表現在主要利用光線來塑造形體、表現空間和突出重點,畫面明暗對比強烈,虛實結合,層次豐富,氣韻生動,後人稱之為倫勃朗式的明暗畫法。
《夜巡》是倫勃朗創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總部定製的一幅群像肖像畫。關於這一作品,過去流傳的說法是:當此畫的定製者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時很不滿意,因為畫中只突出了幾個主要人物,不少人被畫在不夠顯眼的位置,他們要求畫家修改此畫,結果遭到倫勃朗的拒絕。定畫者為此向法院提出控告,倫勃朗敗訴,他從此成為不受歡迎的畫家。他後半生的貧困生活也與《夜巡》一畫有關。近幾十年來,經過許多國家專家的考證,證明上述說法並不可靠,乃是倫勃朗死後一些傳記作家,為了渲染所謂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為人所理解而製造出來的。事實上,《夜巡》一畫最後仍為定製者所接受,倫勃朗也得到了事先議定的報酬。
不管怎麼說,從這一作品本身來講,這一群像肖像畫是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採用了接近戲劇舞台效果的表現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備集合出發去執行任務的情節,並有節奏地處理這些民兵們。民兵的負責人寧•科克正在集合隊伍,所以在畫面上處於突出的地位,並好像正與他的部下邊談著話邊向觀眾走來。其他民兵,有的在擊鼓,有的挑著旗,有的擦槍筒,有的舉長槍,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舉止神態,但都統一到准備集合出發這一情節上來。整個畫面明暗對比強烈,但又極富層次感,構成一幅富有戰斗性的構圖,充分體現了倫勃朗獨特的藝術風格。應當說明的是,此畫原來畫的時間是白天,由於此畫被後人塗上了過厚的光油層,加上長時間的歲月侵蝕和空氣污染,以致畫面變暗,好像是畫的夜景。大約從1800年開始,此畫的名稱一直被誤傳為《夜巡》。
空間中連續性的形式(雕塑,高110.5厘米,1913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波丘尼(義大利)
翁貝托•波丘尼(1882—1916)是一位博覽群書、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也是未來派的重要理論家和靈魂,未來主義的兩次宣言——「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他倡導藝術家應積極投身於現代科技文明,在藝術中努力表現這些成就,鼓動藝術家去捕捉現代生活中的運動、生命和速度。在波丘尼的心目中,運動感的表現是藝術中的首要問題,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著動感。波丘尼是未來派最有才華的藝術家,可惜他在藝術上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當一戰爆發時他自願入伍,1916年他正值年富力強之時戰死於義大利前線,年僅34歲。
波丘尼努力將運動的過程在《空間中連續性的形式》這件雕塑上表現出來,即把時間這一因素引入到造型藝術中,為此他創作了這件作品。這是一個快速行進中的人物全身像,但這個形象並沒有五官和雙臂,藝術家將這個人的每個運動步驟聯系起來,創造出一個新的充滿運動感的現代機械形象。它帶有寫意的特點,盡管沒有完整的五官,也沒有雙手,並非一個真實的人體,但我們仍然能從它的動態感覺到一種力量速度,它在人的視覺上造成的是一個快速行進中的人物印象。
空間設計里特維特(荷蘭)
在20世紀初的荷蘭,風格派運動回應了阿姆斯特丹學派優雅的雕塑般的藝術風格,只關注藝術的客觀性,他們拒絕使用物體的自然形態,而是嘗試由直線、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組成的抽象藝術語言。蒙德里安是風格派的創始成員之一,他的繪畫獲得了普通的承認。在建築上,直線和平面互相穿插,提示我們建築代表著空間的連續性而不是封閉的邊界。
最清楚地表現風格派特徵的建築,是由里特維特(1888—1964)於1924年與他的客戶——室內設計師斯勞德夫人共同設計,位於烏德勒布市的一座住宅。該建築坐落於城郊的一片開闊地中,就像是一幅三維的小型蒙德里安式繪畫,似一件擺設多於一座可居住的建築。建築形式表達清晰但卻手法輕靈,各部分都是由面與線構成,表現得若隱若現、難以捉摸,使得這座建築本身就是一種對空間的體驗。
荷矛者(雕塑,高198厘米,公元前5世紀,羅馬時期復製品,那不勒斯考古美術館藏)伯留克萊托斯(希臘)
伯留克萊托斯是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長表現青年運動員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銅。據說他還寫了一本論述人體比例的著作《法式》。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這里的《荷矛者》被塑造成一個體格健壯、充滿朝氣的青年戰士的形象,體現了古希臘人在希波戰爭勝利後對英勇保衛國家的戰士們的崇敬心情。同時,它也是作者長期研究人體比例的驗證。他認為最理想的人體比例,即頭與全身的比例為1:7,以肚臍附近為重心劃分的上下身比例為黃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體重心的垂直線落於右腳之上。整座雕像以均衡的動作形成統一的構成,顯得極其完美和諧。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紀,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古希臘)
這座發現於愛琴海米洛斯島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臘化時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羅馬名字是維納斯。這位美與愛之女神,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已成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體現者。從公元前4世紀的著名雕刻家普拉克西特以來,無數雕刻家都在千姿百態的女裸體像上,熱情歌頌這位體現著女性的溫柔、美麗和永恆青春的女神。但是,至今留給人們印象最為深刻,使人感到十分親切,既貌美婀娜、體態萬方,又莊重典雅的裸體女神鵰像,就要算這座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了。盡管她雙臂殘缺,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解剖無懈可擊的軀體,仍然給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於後世很多為她復原雙臂的雕刻家的復製品,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某種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臘婦女的典型特徵——直鼻、橢圓臉、窄額和豐滿的下巴。這正好說明希臘的神,是希臘人按照他們自己的模樣來創造的。她那安詳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毫無纖巧嬌柔、顧影自憐的造作神態。她使人們了解到兩千多年前希臘人的審美觀: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統一。豐腴飽滿的軀體和端正大方的容貌,體現著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體現著內在的教養和美德。這一切取決於雕刻家渾厚朴實而不追求纖巧細膩,但同時顯示出人體動態中豐富的變化和含蓄的美感。
(二) 名詞解釋
美的規律和法則
從某種意義上說,規律與法則是一致的,因為法則體現了事物的規律性,而規律則是通過法則呈現出來的。對美的規律和法則的認識和總結在古希臘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當時主要體現在建築和雕塑之中,以後逐步擴展到繪畫,形成造型藝術產生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規范。在古希臘,藝術的法則有三個特點:(1)被認為是最完美的藝術形式規范,是達到完美藝術的保證;(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體現的,並且可以用具體的數量來表現,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間的比值和黃金分割率;(3)它是靈活的,可以隨著人的審美的變化和視覺的需要加以適當的調整,但只有一個相對的空間。這樣的研究對造型藝術創造自身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手段,藝術家可以根據這樣的美的規律和法則創造出符合人的視覺感受的美的形象。也就是說,美的規律和法則是按照自然並符合人的比例關系創造出來的,是對自然界的藝術的表達方式,這就是這種規律和法則的普適性。在這其中人們又總結出了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規則。
審美價值
即審美對象中能夠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從而引起審美感受的價值屬性。審美價值是建立在人和對象的實踐關繫上的,憑借美的規律,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對象化,即在對象中確證自己的存在和價值,由此獲得自我享受。但審美價值的觀念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於時代性、階級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時代、階級和民族的審美價值觀念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對美的認識、想像和期待上就不同。
變化與統
形式美法則的高級形式,又稱多樣統一,也叫和諧。從整一律、對稱均衡到多樣統一,類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變化統一體現了生活、自然界中對立統一的規律,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多樣統一的和諧的整體。「變化」或「多樣」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個性的千差萬別,「統一」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共性或整體聯系。多樣統一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圓、高低、長短、曲直、正斜;質具有剛柔、粗細、強弱、潤燥、輕重;勢具有疾徐、動靜、聚散、抑揚、進退、升沉。這些對立的因素統一在具體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諧。多樣統一的法則的形成是和人類自由創造一種復雜的產品時要求把多種的因素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一樣,既不雜亂,又不單調。多樣統一使人感到既豐富又單純,既活潑又有秩序。這一基本法則包含了對稱、均衡、對比、調和、節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變化統一」或「多樣統一」作為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間的尺寸關系。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整體的縱向與橫向之間等相互之間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的變化可以產生美感,例如「黃金比例」是比較典型的。
⑷ 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准嗎藝術美和形式美 教案
第6課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准嗎——藝術美和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學目標
美術鑒賞究竟鑒賞什麼?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一個實際而又不清楚的問題。從本課開始,我們將進入美術鑒賞的專業知識學習階段。我們在本課遇到的首先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問題,這對於鑒賞美術作品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1.什麼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2.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則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現。
(二) 內容結構
本課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過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作品《歐米艾爾》提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藝術所特有的美,以改變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審美觀念。因為一般人的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僅影響了人們對美的認識,也有礙於對美術作品的鑒賞。由此強調美術作品是由藝術家創造出的不同於現實生活的第二自然。
緊接著在第二部分「什麼是藝術美?它有哪些表現?」中對「藝術美」及其表現作出說明。這里涉及到「美術形象」這個概念,可以參照第3課對「藝術形象」這個概念的解釋。不過本課所說的「美術形象」或「藝術形象」已經不是指某種具體美術類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藝術中的人物、環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種美術類型在內的美術作品所塑造出的「美術」的形象,是美術作品整體形象的體現,即存在於整個美術作品之中。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就存在於這種整體的美術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麼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從潘天壽的作品《雄視》開始講解什麼是形式美的,指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滲透又彼此具有獨立性。這里先簡單解釋了什麼是「形式」,然後具體說明構成形式的三個主要方面:1.美術的語言元素(點、線、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態變化;2.語言手段(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及其所構成的審美意象;3.語言規則(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及其所構成的審美關系。美術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來自於此。
(三)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學習和掌握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是美術鑒賞進入專業層面的標志,也就是使學生脫離只能分辨「漂亮」與「不漂亮」的自然狀態,進入更高的審美階段,作為「培養審美的眼睛」的開始。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說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並不完全是現實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於人們一般所說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藝術家藉助美術的特定語言、手段和法則創造出美術自身的美,而這種美又是多樣的,即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由於藝術家所採用的語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產生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就大異其趣。為了說明這一點,在這里就必須緊緊圍繞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兩個方面來講解,因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過它們來實現的。
本課教學難點,主要在於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說,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可以通過知識的學習掌握,但在很大程度上又純粹是一個個人的感覺問題。同時,本課還將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這也將為本課的教學增加不少的難度。在這部分應特別注意對概念的講解,並在概念與作品之間建立聯系,即注重通過作品來講解概念,以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認識有形象的依據。
這里的難點還包括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與形式美之間異同的講解,課文中並沒有特別給予說明,只是在課文的第三部分簡要地指出了這個問題,但教師需要對此有較清晰的認識。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獨立。一般來說,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由藝術家通過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創造出的藝術所特有的美,其中包括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藝術美是由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來實現的。在這一點上,它與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具有同一的來源。但二者所指不同,所謂「藝術美」主要強調的是藝術獨立於現實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這種美在現實中也許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許根本看不到,它是由美術作品集中提示出來的。而形式美盡管也是由藝術家藉助美術的語言元素、語言手段和語言規則從現實中提煉而出,但它則更強調實現內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語言的構成關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質。但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的滲透和包容關系又使得這個問題變得非常復雜,教師應注意不要在這個問題上作過多的糾纏,只要簡單地指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獨立性和與現實的區別即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需要不斷學習和大量的積累,才能有更准確的把握與理解。這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
二、教學內容資料
(一) 作品分析
歐米艾爾(雕塑,1885年)羅丹(法國)
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於巴黎拉丁貧民區一個貧窮的基督徒家裡,父親是一名小職員,母親是受雇於人的女傭。羅丹自小就參加了各種手工藝勞動,做過首飾匠、珠寶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由此他逐步愛上了美術。父親雖不同意,但姐姐卻很支持他,以自己微薄的工錢供他學習,因此羅丹得以進入巴黎一所專門培養工藝美術技工的圖畫與數學學校學畫,但不久便因買不起油畫顏料而轉入雕塑班,並成為當時著名動物雕塑家巴耶的學生。三年的學習使他打下良好的傳統雕塑基礎,但他三年報考巴黎美院而不中,一個主考官給他的評價是:「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這給他很大的打擊,但更大的打擊還是姐姐的過世。從此他心灰意冷,便進入一家修道院出家了。有幸的是,修道院院長埃馬爾神父發現了他的才能,便鼓勵他繼續從事藝術創作,還在修道院內專門為他安排了一間畫室。為了表達對神父的感激之情,羅丹為神父做了一件胸像,從這件胸像中已可以看出羅丹的不同凡響之處了。
《歐米艾爾》實際上是羅丹對從前的一個模特兒、一個老年的義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銳研究中得到的靈感,通過畸形、醜陋的形體,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悲哀和絕望。羅丹以極寫實的手法,記錄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體形態。但是羅丹絕不是僅僅為了再現老年人醜陋的肉體,而是用無與倫比的醜陋形態,象徵人貪欲的結局,即對人因追求享樂而犯下的「罪惡」及其墮落的報應和懲罰。這在資本主義金錢競爭、享樂造成災難的年代,無疑是一種反思,是用醜陋的肉體形象對當代人類行為的反思,也是對人的悲劇命運的反思。這種醜陋衰敗的結局展示人類追求享樂的代價。因此,《歐米艾爾》這個人體雕塑越是醜陋,越是表現出作者對人類深沉的同情,體現出人類追求享樂的巨大代價。而越是丑得真實、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羅丹用其丑無比的肉體形象,表現了當代人的罪惡、墮落、痛苦、絕望,也表現了作者對當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頌。
艾普色姆的賽馬(油畫,92厘米×122.5厘米,1821年,巴黎盧浮宮藏)熱里柯(法國)
熱里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於盧昂一個律師的家裡,幼年即隨家遷往巴黎。熱里柯在19歲時進入格蘭的畫室,格蘭認為他具有非凡的才華。熱里柯早期的作品即己表現出他的大度和熱情。由於自小喜愛騎馬,以後他成為畫馬的能手。他在1816—1817年去義大利時,迷戀上米開朗基羅和義大利巴洛克畫家的作品。熱里柯到達羅馬後,不是一頭扎進美術館里,而是在街頭發現自己的生活:人民廣場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羅馬狂歡節,一群無鞍馬選手准備參賽,這是些青年農民。鼎沸的人群勉強閃出一條極窄的通道,讓狂奔的觀者攀緣在房子和教堂上,為賽馬手吶喊助興。這幕旋風般令人亢奮的群情與盛況,激起了畫家的興趣。熱里柯當場畫了許多與馬有關的速寫。這一幅《艾普色姆的賽馬》反映了他這一時期的傾向,是熱里柯去英國訪問(1820—1822)期間完成的。他把從義大利獲得的題材,經過出國游覽考察所得,醞釀成了這一幅賽馬題材作品。從歷史的角度看,熱里柯的英國之行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以馬為主題的一系列後期創作,是他從英國返回後確立的。熱里柯於1824年不幸在一次偶然的墜馬中受傷去世,年僅33歲。
作為浪漫主義的先驅,熱里柯向浪漫主義和現代傾向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率先向文藝復興的傳統發起了總攻,這就是結束文藝復興以來一直延續的對視覺真實的再現,這種再現一直使得藝術家處於相當被動的地位。而從浪漫主義開始(甚至也包括新古典主義某些極端的探索),藝術的個性化、藝術家的能動地位和藝術自身的價值體現逐步具有了主導意義,現實只是成為藝術和藝術家獨立發展的參考,藝術的意義超過了現實的意義,或者說藝術家的現實觀發生了變化。熱里柯在這里不是再現他的所見,而是把他的所見情緒化地表現出來,代表了浪漫主義的特徵。
雄視(中國畫)潘天壽
潘天壽(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頤,號壽者,晚年常署頤者、雷婆頭峰壽者,浙江寧海縣冠庄人,是中國現代最傑出的中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之一。1915年潘天壽考入浙江第一師范,是李叔同和經享頤的學生。1923年任上海民國女子工校和上海美專國畫系教師,開始研究中國畫,並與吳昌碩交往密切,得到吳昌碩的稱贊。1928年受林風眠之聘任西湖國立藝術院國畫系主任、教授。1944年後任校長。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兼作山水畫、人物畫,又擅長書法、篆刻,特別是「指畫」。他對中國繪畫史和繪畫理論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花鳥畫別開生面、獨樹一幟,不論構圖、用筆都追求雄強豪壯的氣勢,這不僅是他正直、倔強性格的寫照,也是近代中國集體人格的反映。這幅《雄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現了潘天壽在構圖和主題處理上追求奇崛、險峻和險中求穩的藝術特徵。正是由於潘天壽的傑出藝術成就,因而和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一起被譽為「現代四大家」。
春雪(中國畫,69.5厘米×138厘米,1984年)吳冠中
《春雪》體現了吳冠中的一貫藝術追求,但在他的同類作品中此畫又是較為抒情的一幅。盡管此畫尺寸較大,但仍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畫面上似乎只有幾塊大片的墨色,間以墨點和墨線,少數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個巍峨秀麗的雪山就出現在我們面前。點、線、面等語言要素被作者運用得機巧而靈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的語言特徵,體現出中國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老國王(油畫,76.8厘米×54厘米,1916—1917,匹茲堡卡內基學院藏)盧奧(法國)
喬治•盧奧(1871—1958)出生於細木工家庭,原是法國象徵派畫家莫羅的學生。莫羅死後,他曾被任命為陳列莫羅作品的美術館館長,與野獸派畫家志同道合。
盧奧的作品充滿宗教情感,他憎惡法國社會道德的腐敗,經常在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時,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寵的人們」,因而在他的畫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網的歹徒和冷酷的法官等形象。
這一幅《老國王》,體現出彩色玻璃窗畫的特色。顏色很厚重,黑色勾輪廓,體現出油畫特有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特徵。老國王的側面形象顯得很憂傷,不像國王,倒像個苦難者的化身,與基督受難像差不多。這幅畫約創作於1916—1917年,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盧奧反復修改了這幅畫,藉以寄託畫家對苦難人民的同情。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我是荒原里受苦難人的沉默的朋友。我是永恆苦難的常青藤,它攀緣在這被棄的牆上,牆內是反叛的人們藏著的罪惡與善行。作為基督徒,我相信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向正方形致敬(油畫,120.7厘米×120.7厘米,1959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藏)阿爾伯斯(美國)
約瑟夫•阿爾伯斯(1988—1976)生於德國波特羅普,32歲時進入包豪斯學院做學生,以後留校任教。1933年希特勒關閉包豪斯時,他是這個學院最早移居美國的教師之一。在美國,他成為宣揚包豪斯設計革命和設計手段新觀念的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在北卡羅琳那開設的著名的黑山學院成為傳播他的思想的主要陣地,也成為美國先鋒派藝術家薈萃和獲取靈感的大本營。
阿爾伯斯在理論和實踐上對色彩知覺結構進行的詳盡研究由其教學和作品傳播開來,並對美國的抽象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50—1960年他離開黑山學院來到耶魯大學成為建築和設計系主任。這一時期開始了他著名的油畫和正方形系列畫,並都起名《向正方形致敬》。這組作品使他在抽象減少和視錯覺的探索上達到一系列的高峰。其實,早在瓦薩雷利和巴黎的視覺藝術探索小組之前,阿爾伯斯就已經創造出了一種動力知覺繪畫,他的這種創造使包豪斯構成派變成一種更有活力的抽象藝術。他於1959年開始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使他近乎繪制性地重復著他早先就已經開始的盡管不是很明確的主題,這就是用不同色調和比例以及不同變體的相疊的正方形色塊,它使得埋藏在復雜視覺體驗中的個人心理和豐富的情感內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夜巡(油畫,365厘米×438厘米,1642年,阿姆斯特丹美術館藏)倫勃朗(荷蘭)
倫勃朗(1606—1669)是荷蘭大畫家,不僅是傑出的油畫家,而且是著名的銅版畫家。他在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從而使他在美術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倫勃朗出生在萊頓一個磨坊主家庭,受過較好的教育,並進過大學,但不久離校學畫。21歲時已掌握了油畫和銅版畫的基本功,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家鄉開畫室並接受定貨。1631年離開家鄉定居在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為當地著名的肖像畫家。1634年他的愛妻病逝,後又因倫勃朗和女僕結合,引起親屬們的強烈不滿,以致詆毀他的聲譽,霸佔他的財產,最後終使倫勃朗陷於困境不得不搬到貧民區居住。但倫勃朗在藝術上並沒有停步,相反,由於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觀察和理解社會,藝術視野更為廣闊,使他的藝術達到了頂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業同業工會理事》後,他的繼妻和他惟一的兒子相繼離開人間。1669年10月4日,這位最傑出的荷蘭畫家也終於在極端貧困中與世長辭。雖然他的遺物只有畫具和破舊的衣衫,但是他卻給人類留下了一大批極其珍貴的藝術遺產(600幅油畫、1300幅版畫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寫)。
在倫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畫佔了很大的比重,僅他的自畫像,目前保存的估計總數在60~100幅之間。他的繪畫風格,突出地表現在主要利用光線來塑造形體、表現空間和突出重點,畫面明暗對比強烈,虛實結合,層次豐富,氣韻生動,後人稱之為倫勃朗式的明暗畫法。
《夜巡》是倫勃朗創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總部定製的一幅群像肖像畫。關於這一作品,過去流傳的說法是:當此畫的定製者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時很不滿意,因為畫中只突出了幾個主要人物,不少人被畫在不夠顯眼的位置,他們要求畫家修改此畫,結果遭到倫勃朗的拒絕。定畫者為此向法院提出控告,倫勃朗敗訴,他從此成為不受歡迎的畫家。他後半生的貧困生活也與《夜巡》一畫有關。近幾十年來,經過許多國家專家的考證,證明上述說法並不可靠,乃是倫勃朗死後一些傳記作家,為了渲染所謂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為人所理解而製造出來的。事實上,《夜巡》一畫最後仍為定製者所接受,倫勃朗也得到了事先議定的報酬。
不管怎麼說,從這一作品本身來講,這一群像肖像畫是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採用了接近戲劇舞台效果的表現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備集合出發去執行任務的情節,並有節奏地處理這些民兵們。民兵的負責人寧•科克正在集合隊伍,所以在畫面上處於突出的地位,並好像正與他的部下邊談著話邊向觀眾走來。其他民兵,有的在擊鼓,有的挑著旗,有的擦槍筒,有的舉長槍,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舉止神態,但都統一到准備集合出發這一情節上來。整個畫面明暗對比強烈,但又極富層次感,構成一幅富有戰斗性的構圖,充分體現了倫勃朗獨特的藝術風格。應當說明的是,此畫原來畫的時間是白天,由於此畫被後人塗上了過厚的光油層,加上長時間的歲月侵蝕和空氣污染,以致畫面變暗,好像是畫的夜景。大約從1800年開始,此畫的名稱一直被誤傳為《夜巡》。
空間中連續性的形式(雕塑,高110.5厘米,1913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波丘尼(義大利)
翁貝托•波丘尼(1882—1916)是一位博覽群書、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也是未來派的重要理論家和靈魂,未來主義的兩次宣言——「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他倡導藝術家應積極投身於現代科技文明,在藝術中努力表現這些成就,鼓動藝術家去捕捉現代生活中的運動、生命和速度。在波丘尼的心目中,運動感的表現是藝術中的首要問題,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著動感。波丘尼是未來派最有才華的藝術家,可惜他在藝術上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當一戰爆發時他自願入伍,1916年他正值年富力強之時戰死於義大利前線,年僅34歲。
波丘尼努力將運動的過程在《空間中連續性的形式》這件雕塑上表現出來,即把時間這一因素引入到造型藝術中,為此他創作了這件作品。這是一個快速行進中的人物全身像,但這個形象並沒有五官和雙臂,藝術家將這個人的每個運動步驟聯系起來,創造出一個新的充滿運動感的現代機械形象。它帶有寫意的特點,盡管沒有完整的五官,也沒有雙手,並非一個真實的人體,但我們仍然能從它的動態感覺到一種力量速度,它在人的視覺上造成的是一個快速行進中的人物印象。
空間設計里特維特(荷蘭)
在20世紀初的荷蘭,風格派運動回應了阿姆斯特丹學派優雅的雕塑般的藝術風格,只關注藝術的客觀性,他們拒絕使用物體的自然形態,而是嘗試由直線、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組成的抽象藝術語言。蒙德里安是風格派的創始成員之一,他的繪畫獲得了普通的承認。在建築上,直線和平面互相穿插,提示我們建築代表著空間的連續性而不是封閉的邊界。
最清楚地表現風格派特徵的建築,是由里特維特(1888—1964)於1924年與他的客戶——室內設計師斯勞德夫人共同設計,位於烏德勒布市的一座住宅。該建築坐落於城郊的一片開闊地中,就像是一幅三維的小型蒙德里安式繪畫,似一件擺設多於一座可居住的建築。建築形式表達清晰但卻手法輕靈,各部分都是由面與線構成,表現得若隱若現、難以捉摸,使得這座建築本身就是一種對空間的體驗。
荷矛者(雕塑,高198厘米,公元前5世紀,羅馬時期復製品,那不勒斯考古美術館藏)伯留克萊托斯(希臘)
伯留克萊托斯是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長表現青年運動員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銅。據說他還寫了一本論述人體比例的著作《法式》。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這里的《荷矛者》被塑造成一個體格健壯、充滿朝氣的青年戰士的形象,體現了古希臘人在希波戰爭勝利後對英勇保衛國家的戰士們的崇敬心情。同時,它也是作者長期研究人體比例的驗證。他認為最理想的人體比例,即頭與全身的比例為1:7,以肚臍附近為重心劃分的上下身比例為黃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體重心的垂直線落於右腳之上。整座雕像以均衡的動作形成統一的構成,顯得極其完美和諧。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紀,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古希臘)
這座發現於愛琴海米洛斯島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臘化時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羅馬名字是維納斯。這位美與愛之女神,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已成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體現者。從公元前4世紀的著名雕刻家普拉克西特以來,無數雕刻家都在千姿百態的女裸體像上,熱情歌頌這位體現著女性的溫柔、美麗和永恆青春的女神。但是,至今留給人們印象最為深刻,使人感到十分親切,既貌美婀娜、體態萬方,又莊重典雅的裸體女神鵰像,就要算這座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了。盡管她雙臂殘缺,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解剖無懈可擊的軀體,仍然給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於後世很多為她復原雙臂的雕刻家的復製品,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某種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臘婦女的典型特徵——直鼻、橢圓臉、窄額和豐滿的下巴。這正好說明希臘的神,是希臘人按照他們自己的模樣來創造的。她那安詳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毫無纖巧嬌柔、顧影自憐的造作神態。她使人們了解到兩千多年前希臘人的審美觀: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統一。豐腴飽滿的軀體和端正大方的容貌,體現著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體現著內在的教養和美德。這一切取決於雕刻家渾厚朴實而不追求纖巧細膩,但同時顯示出人體動態中豐富的變化和含蓄的美感。
(二) 名詞解釋
美的規律和法則
從某種意義上說,規律與法則是一致的,因為法則體現了事物的規律性,而規律則是通過法則呈現出來的。對美的規律和法則的認識和總結在古希臘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當時主要體現在建築和雕塑之中,以後逐步擴展到繪畫,形成造型藝術產生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規范。在古希臘,藝術的法則有三個特點:(1)被認為是最完美的藝術形式規范,是達到完美藝術的保證;(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體現的,並且可以用具體的數量來表現,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間的比值和黃金分割率;(3)它是靈活的,可以隨著人的審美的變化和視覺的需要加以適當的調整,但只有一個相對的空間。這樣的研究對造型藝術創造自身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手段,藝術家可以根據這樣的美的規律和法則創造出符合人的視覺感受的美的形象。也就是說,美的規律和法則是按照自然並符合人的比例關系創造出來的,是對自然界的藝術的表達方式,這就是這種規律和法則的普適性。在這其中人們又總結出了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規則。
審美價值
即審美對象中能夠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從而引起審美感受的價值屬性。審美價值是建立在人和對象的實踐關繫上的,憑借美的規律,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對象化,即在對象中確證自己的存在和價值,由此獲得自我享受。但審美價值的觀念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於時代性、階級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時代、階級和民族的審美價值觀念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對美的認識、想像和期待上就不同。
變化與統
形式美法則的高級形式,又稱多樣統一,也叫和諧。從整一律、對稱均衡到多樣統一,類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變化統一體現了生活、自然界中對立統一的規律,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多樣統一的和諧的整體。「變化」或「多樣」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個性的千差萬別,「統一」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共性或整體聯系。多樣統一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圓、高低、長短、曲直、正斜;質具有剛柔、粗細、強弱、潤燥、輕重;勢具有疾徐、動靜、聚散、抑揚、進退、升沉。這些對立的因素統一在具體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諧。多樣統一的法則的形成是和人類自由創造一種復雜的產品時要求把多種的因素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一樣,既不雜亂,又不單調。多樣統一使人感到既豐富又單純,既活潑又有秩序。這一基本法則包含了對稱、均衡、對比、調和、節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變化統一」或「多樣統一」作為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間的尺寸關系。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整體的縱向與橫向之間等相互之間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的變化可以產生美感,例如「黃金比例」是比較典型的。
黃金分割率
造型藝術中的一種分割法則,簡稱黃金率。它的分割方法為:將某直線段分為兩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於另一部分與全體之積,或使一部分對全體之比等於另一部分對這一部分之比。用數字來表示,即它的比值約為1.618∶1或1∶0.618,被稱為黃金比。黃金比最早是由古希臘人發現的,直到19世紀被歐洲人認為是最美、最協調的比例。
⑸ 河南省教育廳豫教基[2008]138號文件
豫教基〔2008〕138號
河 南 省教 育 廳
關於印發《河南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
(試行)》的通知
各省轄市教育局,各重點擴權縣(市)教育局: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教基〔2003〕6號)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方案(試行)》(豫教基〔2008〕82號)精神,結合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發展實際,在認真調研論證、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省教育廳制定了《河南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有何問題和建議請及時報我廳基礎教育處。
二○○八年六月二十七日
河南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試行)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教基〔2003〕6號)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根據《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方案(試行)》,特製定《河南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方案(試行)》。
一、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
普通高中課程設置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部有關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以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及整體素質為目的,立足我省實際,以人為本,科學規劃,構建具有河南特色、充滿活力的普通高中課程體系,規范有序地推進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
——基礎性。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體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整體設置必修課程,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選擇性。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根據不同學習領域、科目、模塊的特點,合理設置選修課程,努力構建重基礎、多樣化的選修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和更寬廣的自主學習空間。
——適用性。按照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的要求,從我省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結合我省教育現狀和普通高中的發展趨勢,構建具有河南特色的課程體系。
——創新性。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調動學校實施普通高中課程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構建具有特色的學校課程。
二、課程結構與課程設置
(一)課程結構
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
1.學習領域
普通高中課程設置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和綜合實踐活動八個學習領域。
設置學習領域能更好地反映現代科學綜合化的趨勢,有利於在學習領域的視野下研製各科課程標准,指導教師教學;有利於整體規劃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體現對高中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要求學生每一學年在所有學習領域都獲得一定學分,以防止學生過早偏科,避免並學科目過多,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2.科目
每一領域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組成。八個學習領域共包括語文、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等)、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13(或14)個科目。藝術與音樂、美術並行設置,供學校選擇。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兩種或多種外語。
3.模塊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塊組成。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學科內容的邏輯聯系。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並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一模塊都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要求與建議。
模塊的設置有利於解決學校科目設置相對穩定與現代科學迅猛發展的矛盾,並便於適時調整課程內容;有利於學校充分利用場地、設備等資源,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為學校有特色的發展創造條件;有利於學校靈活安排課程,學生自主選擇並及時調整課程,形成有個性的課程修習計劃。
(二)課程設置與學分
普通高中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構成,通過學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
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規定的八個領域的必修課程,所有普通高中學校必須全部開設。
選修部分是供學生選擇的、旨在滿足其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其個性化發展創造條件的課程。選修部分分為選修Ⅰ和選修Ⅱ。選修Ⅰ課程是根據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適應學生不同潛能和發展需要、分類別分層次設置的。必修部分和選修Ⅰ的課程標准由國家制定,使用的教材需經教育部審定;選修Ⅱ課程是普通高中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需要和學生興趣開發的若干學習模塊,供學生選擇。
每個科目的每個模塊一般為36學時、2學分(其中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每個模塊原則上為18學時,相當於1學分)。學分由學校認定。
學生在每個學習領域都必須獲得一定學分。三年中獲得116個必修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15學分、社區服務2學分、社會實踐6學分),選修學分不低於28學分(其中選修Ⅱ中至少獲得6學分),總分達到144學分方可畢業。鼓勵學有餘力或希望多方面發展的學生修習更多的選修課,獲得更多學分。
課程設置及學分見表1。
表1 普通高中課程設置及學分
學習領域科 目必修學分選修學分選修Ⅰ選修Ⅱ語言與文學語文10根據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適應學生不同潛能和發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礎上,各科課程標准分類別、分層次設置若干選修模塊,供學生選擇。學校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興趣,開設若干選修模塊,供學生選擇。 外語10數學數學10人文與社會思想政治8歷史6地理 科學物理6化學6生物6技術信息技術4通用技術4藝術藝術或音樂、美術6體育與健康體育與健康11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15社區服務2社會實踐6
三、課程安排
根據課程設置要求和我省教育教學實際,提出課程安排指導意見(見表2)。學校要根據課程安排指導意見,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具體的學校課程表並組織實施。
表2 河南省普通高中課程安排指導意見
學習領域科目必修選修Ⅰ選修Ⅱ(6分以上) 必修內容學分建議選修內容學分自主選修內容學分 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興趣開設的選修模塊 語言與文學 語文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10「詩歌與散文」、「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三個系列內選修四個模塊。每模塊2學分選修五個系列內的其他模塊每模塊2學分 外語(以英語為例)英語1英語2英語3英語4英語510英語6英語7英語8每模塊2學分英語9英語10英語11每模塊2學分 數 學數學數學1數學2數學3數學4數學510人文方向:選修1—1、選修1—2全部修習。選修4—1、選修4—2至少選修一個專題。理工方向:選修2—1、選修2—2、選修2—3全部修習;選修4—1、選修4—2、選修4—5至少選修兩個專題。每模塊2學分 每專題1學分選修系列3、系列4中未修習的專題每專題1學分 人文與社會思想政治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 8人文方向:經濟學常識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生活中的法律常識至少選修兩個模塊。每模塊2學分科學社會主義常識經濟學常識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科學思維常識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每模塊2學分 歷史歷史(I)歷史(II)歷史(III)6人文方向:(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六)世界文化遺產薈萃每模塊2學分(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五)探索歷史的奧秘(六)世界文化遺產薈萃每模塊2學分 地理地理地理地理 人文方向:選修旅遊地理選修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環境保護至少選修兩個模塊。每模塊學分選修宇宙與地球選修海洋地理選修旅遊地理選修城鄉規劃選修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環境保護選修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每模塊學分 科 學物理物理1物理24人文方向:選修1—1。理工方向:選修3—1、選修3—2 全部修習;選修3—3、選修3—4、選修3—5至少選修兩個模塊。每模塊2學分選修1—2選修2—1選修2—2選修2—3物理專題研修物理實驗專題 每模塊2學分 化學化學1化學24人文方向:選修1 化學與生活。理工方向:選修4 化學反應原理
全部修習;選修3 物質結構與性質選修5 有機化學基礎選修6 實驗化學至少選修兩個模塊。 每模塊2學分選修1化學與生活選修2化學與技術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選修6實驗化學 每模塊2學分 生物生物1生物2生物36理工方向: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每模塊2學分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選修2生物科學與社會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每模塊2學分 技 術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基礎2五個選修模塊中選一個模塊每模塊2學分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 每模塊2學分 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I技術與設計II2 2 電子控制技術簡易機器人製作家政與生活技術現代農業技術服裝及其設計建築及其設計汽車駕駛與保養每模塊2學分 藝 術藝術或音樂美術藝術6四個系列16個模塊中選修六個模塊每模塊1學分系列1:藝術與生活系列2:藝術與情感系列3:藝術與文化系列4;藝術與科學 音樂鑒賞2五個選修模塊中選一個模塊每模塊1學分唱歌演奏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創作每模塊1學分 美術鑒賞1八個選修模塊中選兩個模塊每模塊1學分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現代媒體藝術(攝影/攝像·電腦繪畫/電腦設計)每模塊1學分 體育與健康體育與健康在健康教育、田徑兩個系列中,各選一個模塊,共2學分;在球類、體操、田徑、水上或冰雪、新興運動、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六個系列中,選九個模塊,共9學分11 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三年完成3個以上專題研究15 社區服務三年中必須參加10個工作日社區服務2 社會實踐每學年參加一周社會實踐6
說明:
1.必修內容部分學生應獲得116學分,其中包括 「建議選修內容」中要求學生修習的物理2學分、化學2學分、信息技術2學分、音樂1學分、美術2學分。
選修分為選修Ⅰ和選修Ⅱ兩部分,學生至少要獲得28學分。選修Ⅰ分為「建議選修內容」和「自主選修內容」兩部分。「建議選修內容」是指修習人文方向、理工方向學生按各學科要求應該修習的模塊或專題;「自主選修內容」是各學科課程標准規定的供學生進一步發展、自主修習的選修模塊或專題。選修Ⅱ是學校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興趣開設的選修模塊,學生至少要獲得6學分。
2.通用技術課程原則上在高一年級開設。2008級條件暫不具備的學校也可延遲至高二年級開設。
3.藝術領域共6學分,其中音樂3學分、美術3學分。有條件的學校,要把藝術作為綜合課程開設。藝術、體育特長學生在修滿必修學分後,可按自身的發展方向選修相關領域科目的模塊。
四、教學安排及學分、學時分配
(一)學年教學時間
1.普通高中學制為三年。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節日和農忙假)11周。
2.每學期分學段一、學段二兩段安排課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課,1周復習考試。
3.每周按5天安排教學。原則上每周按35課時安排教學。
(二)模塊教學時間
1.語文、外語、數學、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科目的1個模塊教學時間為36課時,一般每周安排4課時(持續1個學段)或2課時(持續1個學期)。
2.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等科目的1個模塊教學時間為18課時,一般每周安排2課時或1課時。
3.學校可以結合師資和辦學條件等實際情況按學段或學期安排各模塊教學。
(三)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共23學分。
1.研究性學習活動時間三年共計270課時,15學分,學習活動時間由學校根據各學段課時總數合理安排,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
2.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不少於1周的社會實踐,獲得2學分。三年共計6學分。
3.學生三年中必須參加不少於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並獲得相關證明,獲得2學分。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和課余時間走進社區,融入社會,參與社區服務。
(四)課程、課時及學分安排建議(見表3)
五、課程實施建議
(一)合理有序地安排課程,全面落實課程目標
普通高中學校要全面把握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統籌做好課程安排和學分分配。高中一年級主要設置必修課程,然後逐步增設選修課程,學生可跨班級選修;高三下學期,學校要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繼續修習某些課程,獲得一定學分,也可以安排總復習,但學校應保證學生必要的體育、藝術等活動時間。各地和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有關科目必修模塊的教學順序進行調整。
國家課程標准規定的必修課程,所有普通高中必須全部開設。學校要制定選修課程開設規劃,在保證開設好所有必修模塊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逐步開齊開好課程標准規定的選修課程。選修課要突出創新性、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和選擇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要通過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課程,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與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和創新與實踐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學生從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實事求是、獨立思考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能力。各學科教師要積極組織和指導研究性學習。
(二)建立選課指導制度,引導學生形成有個性的課程修習計劃
學校要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內選課指導制度,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學校應編制課程設置說明和選課指導手冊,並在選課前及時提供給學生。班主任和學科教師有指導學生選課的責任,要與學生建立相對固定和長期的聯系,為學生形成符合個人特點的、合理的課程修習計劃提供指導和幫助。學校要引導家長正確對待並幫助學生選課。學校要鼓勵學生在感興趣、有潛能的方面,選修更多的模塊,使學生實現有個性地發展。
(三)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應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教學研究,重視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與研討,建設有利於引導教師創造性實施課程的環境,使教師能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教材和其他課程資源的選擇、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等方面,通過同伴互助、教學反思,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使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學校應與教研部門、高等院校等建立聯系,形成有力推動課程發展和教師提高的專業咨詢、指導網路。
(四)充分挖掘和開發課程資源,構建具有特色的學校課程
為保障普通高中課程的實施,學校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充分挖掘並有效利用校內現有課程資源。同時,大力加強學校之間以及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充分利用當地職業技術教育資源,補充校內課程資源不足,努力實現課程資源共享,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選課需求。
學校課程的開發要因地制宜,努力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成人教育的融合與滲透。農村地區的普通高中學校要結合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實際開發課程資源。
學校課程既可以由學校獨立開發或聯校開發,也可以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開發;要積極利用和開發基於現代教育技術的課程資源,建立廣泛而有效的課程資源網路,努力構建具有特色的學校課程。
(五)建立發展性評價制度,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學校組織的學業考試、考核應依據課程標准組織命題。學校要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
建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制度,全面、科學、准確地評價教師教學工作,將教師教學評價工作與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統一起來,通過評價促進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課程開發能力、課程創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評價要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增強評價過程的反思、對話、交流和理解,營造輕松活潑的、富有激勵作用的教學環境。
六、建立課程實施保障機制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研究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與措施,加大投入,完善條件,努力使所有普通高中學校都能達到實施新課程所需要的基本條件,保障學校開齊各學科課程標准所規定的必修模塊,並創造條件,逐步開齊開好各學科課程標准所規定的選修模塊;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學校實施新課程的情況,加強對高中課程的管理,為學校實施新課程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服務;要尊重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鼓勵學校發揮辦學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辦出自己的特色;要加強對學校實施新課程過程的檢查與監督,建立學校課程實施方案上報、備案等制度,督促學校執行國家的課程方案,隨時糾正各種違反課程方案、違背教育規律的行為。
各級教研機構要進一步明確「研究、指導、服務」的職能,加強對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的指導;教研人員要深入教學一線,注意研究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發現並總結、推廣教師在課程改革中創造的成功經驗;要重視研究和解決新課程推進中遇到的教學實際問題,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專題研究,為學校實施新課程提供有效的專業支持。
學校要全面把握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切實加強對課程實施的管理,做好制定課程計劃、自主開發課程、指導學生選課、組織教學實施、認定學生學分等具體工作;要加強與社區的聯系,積極向社會宣傳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意義、內容與要求,爭取社區及學生家長對學校實施新課程的理解與支持,使他們能夠主動配合學校執行國家頒布的課程方案和有關政策。
表3 河南省普通高中課程內容、課時及學分安排參考
第一學年
學習領域科目上學期下學期學年總學分學段一學段二學段一學段二模塊學分周課時模塊學分周課時模塊學分周課時模塊學分周課時 語言與文學語文語文124語文224語文324語文4248英語英語124英語224英語324英語4248數學數學數學124數學224數學324數學4248人文與社會思想政治必修122必修2224歷史歷史(I)22歷史(II)224地理地理 地理 科學物理物理122物理2224化學化學122化學2224生物生物122生物2224技術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基礎22五個模塊任選一個224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I22技術與設計II224藝術藝術或音樂、美術藝術建議選修11建議選修112音樂音樂鑒賞11音樂鑒賞112美術美術鑒賞11建議選修112體育與健康田徑類項目和健康教育專題系列為必修內容(健康教育專題可分散進行),另在六個運動項目系列中至少選兩個模塊,每周2課時。4 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3年完成3個以上專題,共15學分 社區服務5個工作日1社會實踐一周2總學分65或67(選擇藝術課程的65學分,選擇音樂、美術課程的67學分。不含研究性學習的學分)
第二學年
學習領域科目上學期下學期學年總學分學段一學段二學段一學段二模塊學分周課時模塊學分周課時模塊學分周課時模塊學分周課時語言與文學語文語文524建議選修24建議選修24建議選修248英語英語524英語624英語724英語8248數學數學人文數學524選修1—124選修1—224建議選修自主選修147理工數學524選修2—124選修2—224選修2—3248人文與社會思想政治人文必修322必修424建議選修246理工必修322必修424自主選修 4歷史人文歷史(III)22建議選修24建議選修246理工歷史(III)22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2地理人文地理322建議選修24建議選修246科學理工地理322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2物理人文選修1—122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2理工選修3—124選修3—224建議選修24建議選修248化學人文選修1 化學與生活22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2理工選修4 化學反應原理22建議選修24建議選修246生物人文生物322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2理工生物322建議選修24建議選修246技術信息技術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通用技術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藝術藝術或音樂、美術藝術建議選修11建議選修112音樂建議選修11自主選修 1美術建議選修11自主選修 1體育與健康在六個運動項目系列中至少選四個模塊,每周2課時。4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3年完成3個以上專題,共15學分 社區服務5個工作日1社會實踐一周2總學分文56 理61(均不含研究性學習的學分)
第三學年
學習領域科目上學期下學期學年總學分 學段一學段二 模塊學分周課時模塊學分周課時高三下學期,學校應保證每個學生有必要的體育、藝術等活動時間,同時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繼續修習某些課程,獲得一定學分,也可以安排總復習。 語言與文學語文建議選修24自主選修 2 英語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數學數學人文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理工建議選修24自主選修 2人文與社會思想政治人文建議選修24自主選修 2理工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歷史人文建議選修24自主選修 2理工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地理人文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科學理工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物理人文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理工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化學人文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理工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生物人文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理工自主選修 自主選修 技術信息技術自主選修 通用技術自主選修 藝術藝術或音樂、美術藝術建議選修2 2 音樂自主選修 美術自主選修 體育與健康在六個運動項目系列中至少選三個模塊,每周2學時。3 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3年完成3個以上專題,共15學分 社會實踐一周2 總學分文13或11(選擇藝術課程的13學分,選擇音樂、美術的11分學。不含研究性學習的學分)。理11或9(選擇藝術課程的11學分,選擇音樂、美術課程的9學分。不含研究性學習的學分)。
註:1.每學年40周教學時間,除去4周復習考試,有36周教學時間,計1260課時,學生每修習1學分需18課時。完成必修課程後,學校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開設選修I和選修II的課程。
2.「學年總學分」是指本學年學科「必修模塊」的學分和「建議選修」模塊的學分,不包含「自主選修」模塊的學分。
3.「自主選修」的模塊及課時由學校根據具體情況統籌安排。
主題詞:基礎教育 課改 方案 通知
河南省教育廳辦公室 2008年6月30日印發
⑹ 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准嗎教案藝術美初探
第6課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准嗎——藝術美和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學目標 美術鑒賞究竟鑒賞什麼?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一個實際而又不清楚的問題。從本課開始,我們將進入美術鑒賞的專業知識學習階段。我們在本課遇到的首先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問題,這對於鑒賞美術作品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1.什麼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2.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則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現。 (二) 內容結構 本課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過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作品《歐米艾爾》提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藝術所特有的美,以改變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審美觀念。因為一般人的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僅影響了人們對美的認識,也有礙於對美術作品的鑒賞。由此強調美術作品是由藝術家創造出的不同於現實生活的第二自然。 緊接著在第二部分「什麼是藝術美?它有哪些表現?」中對「藝術美」及其表現作出說明。這里涉及到「美術形象」這個概念,可以參照第3課對「藝術形象」這個概念的解釋。不過本課所說的「美術形象」或「藝術形象」已經不是指某種具體美術類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藝術中的人物、環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種美術類型在內的美術作品所塑造出的「美術」的形象,是美術作品整體形象的體現,即存在於整個美術作品之中。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就存在於這種整體的美術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麼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從潘天壽的作品《雄視》開始講解什麼是形式美的,指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滲透又彼此具有獨立性。這里先簡單解釋了什麼是「形式」,然後具體說明構成形式的三個主要方面:1.美術的語言元素(點、線、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態變化;2.語言手段(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及其所構成的審美意象;3.語言規則(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及其所構成的審美關系。美術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來自於此。 (三)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學習和掌握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是美術鑒賞進入專業層面的標志,也就是使學生脫離只能分辨「漂亮」與「不漂亮」的自然狀態,進入更高的審美階段,作為「培養審美的眼睛」的開始。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說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並不完全是現實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於人們一般所說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藝術家藉助美術的特定語言、手段和法則創造出美術自身的美,而這種美又是多樣的,即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由於藝術家所採用的語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產生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就大異其趣。為了說明這一點,在這里就必須緊緊圍繞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兩個方面來講解,因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過它們來實現的。 本課教學難點,主要在於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說,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可以通過知識的學習掌握,但在很大程度上又純粹是一個個人的感覺問題。同時,本課還將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這也將為本課的教學增加不少的難度。在這部分應特別注意對概念的講解,並在概念與作品之間建立聯系,即注重通過作品來講解概念,以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認識有形象的依據。 這里的難點還包括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與形式美之間異同的講解,課文中並沒有特別給予說明,只是在課文的第三部分簡要地指出了這個問題,但教師需要對此有較清晰的認識。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獨立。一般來說,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由藝術家通過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創造出的藝術所特有的美,其中包括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藝術美是由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來實現的。在這一點上,它與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具有同一的來源。但二者所指不同,所謂「藝術美」主要強調的是藝術獨立於現實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這種美在現實中也許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許根本看不到,它是由美術作品集中提示出來的。而形式美盡管也是由藝術家藉助美術的語言元素、語言手段和語言規則從現實中提煉而出,但它則更強調實現內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語言的構成關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質。但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的滲透和包容關系又使得這個問題變得非常復雜,教師應注意不要在這個問題上作過多的糾纏,只要簡單地指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獨立性和與現實的區別即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需要不斷學習和大量的積累,才能有更准確的把握與理解。這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 二、教學內容資料 (一) 作品分析 歐米艾爾(雕塑,1885年)羅丹(法國) 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於巴黎拉丁貧民區一個貧窮的基督徒家裡,父親是一名小職員,母親是受雇於人的女傭。羅丹自小就參加了各種手工藝勞動,做過首飾匠、珠寶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由此他逐步愛上了美術。父親雖不同意,但姐姐卻很支持他,以自己微薄的工錢供他學習,因此羅丹得以進入巴黎一所專門培養工藝美術技工的圖畫與數學學校學畫,但不久便因買不起油畫顏料而轉入雕塑班,並成為當時著名動物雕塑家巴耶的學生。三年的學習使他打下良好的傳統雕塑基礎,但他三年報考巴黎美院而不中,一個主考官給他的評價是:「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這給他很大的打擊,但更大的打擊還是姐姐的過世。從此他心灰意冷,便進入一家修道院出家了。有幸的是,修道院院長埃馬爾神父發現了他的才能,便鼓勵他繼續從事藝術創作,還在修道院內專門為他安排了一間畫室。為了表達對神父的感激之情,羅丹為神父做了一件胸像,從這件胸像中已可以看出羅丹的不同凡響之處了。 《歐米艾爾》實際上是羅丹對從前的一個模特兒、一個老年的義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銳研究中得到的靈感,通過畸形、醜陋的形體,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悲哀和絕望。羅丹以極寫實的手法,記錄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體形態。但是羅丹絕不是僅僅為了再現老年人醜陋的肉體,而是用無與倫比的醜陋形態,象徵人貪欲的結局,即對人因追求享樂而犯下的「罪惡」及其墮落的報應和懲罰。這在資本主義金錢競爭、享樂造成災難的年代,無疑是一種反思,是用醜陋的肉體形象對當代人類行為的反思,也是對人的悲劇命運的反思。這種醜陋衰敗的結局展示人類追求享樂的代價。因此,《歐米艾爾》這個人體雕塑越是醜陋,越是表現出作者對人類深沉的同情,體現出人類追求享樂的巨大代價。而越是丑得真實、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羅丹用其丑無比的肉體形象,表現了當代人的罪惡、墮落、痛苦、絕望,也表現了作者對當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頌。 艾普色姆的賽馬(油畫,92厘米×122.5厘米,1821年,巴黎盧浮宮藏)熱里柯(法國) 熱里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於盧昂一個律師的家裡,幼年即隨家遷往巴黎。熱里柯在19歲時進入格蘭的畫室,格蘭認為他具有非凡的才華。熱里柯早期的作品即己表現出他的大度和熱情。由於自小喜愛騎馬,以後他成為畫馬的能手。他在1816—1817年去義大利時,迷戀上米開朗基羅和義大利巴洛克畫家的作品。熱里柯到達羅馬後,不是一頭扎進美術館里,而是在街頭發現自己的生活:人民廣場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羅馬狂歡節,一群無鞍馬選手准備參賽,這是些青年農民。鼎沸的人群勉強閃出一條極窄的通道,讓狂奔的觀者攀緣在房子和教堂上,為賽馬手吶喊助興。這幕旋風般令人亢奮的群情與盛況,激起了畫家的興趣。熱里柯當場畫了許多與馬有關的速寫。這一幅《艾普色姆的賽馬》反映了他這一時期的傾向,是熱里柯去英國訪問(1820—1822)期間完成的。他把從義大利獲得的題材,經過出國游覽考察所得,醞釀成了這一幅賽馬題材作品。從歷史的角度看,熱里柯的英國之行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以馬為主題的一系列後期創作,是他從英國返回後確立的。熱里柯於1824年不幸在一次偶然的墜馬中受傷去世,年僅33歲。 作為浪漫主義的先驅,熱里柯向浪漫主義和現代傾向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率先向文藝復興的傳統發起了總攻,這就是結束文藝復興以來一直延續的對視覺真實的再現,這種再現一直使得藝術家處於相當被動的地位。而從浪漫主義開始(甚至也包括新古典主義某些極端的探索),藝術的個性化、藝術家的能動地位和藝術自身的價值體現逐步具有了主導意義,現實只是成為藝術和藝術家獨立發展的參考,藝術的意義超過了現實的意義,或者說藝術家的現實觀發生了變化。熱里柯在這里不是再現他的所見,而是把他的所見情緒化地表現出來,代表了浪漫主義的特徵。 雄視(中國畫)潘天壽 潘天壽(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頤,號壽者,晚年常署頤者、雷婆頭峰壽者,浙江寧海縣冠庄人,是中國現代最傑出的中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之一。1915年潘天壽考入浙江第一師范,是李叔同和經享頤的學生。1923年任上海民國女子工校和上海美專國畫系教師,開始研究中國畫,並與吳昌碩交往密切,得到吳昌碩的稱贊。1928年受林風眠之聘任西湖國立藝術院國畫系主任、教授。1944年後任校長。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兼作山水畫、人物畫,又擅長書法、篆刻,特別是「指畫」。他對中國繪畫史和繪畫理論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花鳥畫別開生面、獨樹一幟,不論構圖、用筆都追求雄強豪壯的氣勢,這不僅是他正直、倔強性格的寫照,也是近代中國集體人格的反映。這幅《雄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現了潘天壽在構圖和主題處理上追求奇崛、險峻和險中求穩的藝術特徵。正是由於潘天壽的傑出藝術成就,因而和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一起被譽為「現代四大家」。 春雪(中國畫,69.5厘米×138厘米,1984年)吳冠中 《春雪》體現了吳冠中的一貫藝術追求,但在他的同類作品中此畫又是較為抒情的一幅。盡管此畫尺寸較大,但仍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畫面上似乎只有幾塊大片的墨色,間以墨點和墨線,少數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個巍峨秀麗的雪山就出現在我們面前。點、線、面等語言要素被作者運用得機巧而靈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的語言特徵,體現出中國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老國王(油畫,76.8厘米×54厘米,1916—1917,匹茲堡卡內基學院藏)盧奧(法國) 喬治•盧奧(1871—1958)出生於細木工家庭,原是法國象徵派畫家莫羅的學生。莫羅死後,他曾被任命為陳列莫羅作品的美術館館長,與野獸派畫家志同道合。 盧奧的作品充滿宗教情感,他憎惡法國社會道德的腐敗,經常在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時,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寵的人們」,因而在他的畫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網的歹徒和冷酷的法官等形象。 這一幅《老國王》,體現出彩色玻璃窗畫的特色。顏色很厚重,黑色勾輪廓,體現出油畫特有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特徵。老國王的側面形象顯得很憂傷,不像國王,倒像個苦難者的化身,與基督受難像差不多。這幅畫約創作於1916—1917年,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盧奧反復修改了這幅畫,藉以寄託畫家對苦難人民的同情。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我是荒原里受苦難人的沉默的朋友。我是永恆苦難的常青藤,它攀緣在這被棄的牆上,牆內是反叛的人們藏著的罪惡與善行。作為基督徒,我相信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向正方形致敬(油畫,120.7厘米×120.7厘米,1959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藏)阿爾伯斯(美國) 約瑟夫•阿爾伯斯(1988—1976)生於德國波特羅普,32歲時進入包豪斯學院做學生,以後留校任教。1933年希特勒關閉包豪斯時,他是這個學院最早移居美國的教師之一。在美國,他成為宣揚包豪斯設計革命和設計手段新觀念的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在北卡羅琳那開設的著名的黑山學院成為傳播他的思想的主要陣地,也成為美國先鋒派藝術家薈萃和獲取靈感的大本營。 阿爾伯斯在理論和實踐上對色彩知覺結構進行的詳盡研究由其教學和作品傳播開來,並對美國的抽象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50—1960年他離開黑山學院來到耶魯大學成為建築和設計系主任。這一時期開始了他著名的油畫和正方形系列畫,並都起名《向正方形致敬》。這組作品使他在抽象減少和視錯覺的探索上達到一系列的高峰。其實,早在瓦薩雷利和巴黎的視覺藝術探索小組之前,阿爾伯斯就已經創造出了一種動力知覺繪畫,他的這種創造使包豪斯構成派變成一種更有活力的抽象藝術。他於1959年開始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使他近乎繪制性地重復著他早先就已經開始的盡管不是很明確的主題,這就是用不同色調和比例以及不同變體的相疊的正方形色塊,它使得埋藏在復雜視覺體驗中的個人心理和豐富的情感內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夜巡(油畫,365厘米×438厘米,1642年,阿姆斯特丹美術館藏)倫勃朗(荷蘭) 倫勃朗(1606—1669)是荷蘭大畫家,不僅是傑出的油畫家,而且是著名的銅版畫家。他在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從而使他在美術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倫勃朗出生在萊頓一個磨坊主家庭,受過較好的教育,並進過大學,但不久離校學畫。21歲時已掌握了油畫和銅版畫的基本功,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家鄉開畫室並接受定貨。1631年離開家鄉定居在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為當地著名的肖像畫家。1634年他的愛妻病逝,後又因倫勃朗和女僕結合,引起親屬們的強烈不滿,以致詆毀他的聲譽,霸佔他的財產,最後終使倫勃朗陷於困境不得不搬到貧民區居住。但倫勃朗在藝術上並沒有停步,相反,由於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觀察和理解社會,藝術視野更為廣闊,使他的藝術達到了頂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業同業工會理事》後,他的繼妻和他惟一的兒子相繼離開人間。1669年10月4日,這位最傑出的荷蘭畫家也終於在極端貧困中與世長辭。雖然他的遺物只有畫具和破舊的衣衫,但是他卻給人類留下了一大批極其珍貴的藝術遺產(600幅油畫、1300幅版畫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寫)。 在倫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畫佔了很大的比重,僅他的自畫像,目前保存的估計總數在60~100幅之間。他的繪畫風格,突出地表現在主要利用光線來塑造形體、表現空間和突出重點,畫面明暗對比強烈,虛實結合,層次豐富,氣韻生動,後人稱之為倫勃朗式的明暗畫法。 《夜巡》是倫勃朗創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總部定製的一幅群像肖像畫。關於這一作品,過去流傳的說法是:當此畫的定製者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時很不滿意,因為畫中只突出了幾個主要人物,不少人被畫在不夠顯眼的位置,他們要求畫家修改此畫,結果遭到倫勃朗的拒絕。定畫者為此向法院提出控告,倫勃朗敗訴,他從此成為不受歡迎的畫家。他後半生的貧困生活也與《夜巡》一畫有關。近幾十年來,經過許多國家專家的考證,證明上述說法並不可靠,乃是倫勃朗死後一些傳記作家,為了渲染所謂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為人所理解而製造出來的。事實上,《夜巡》一畫最後仍為定製者所接受,倫勃朗也得到了事先議定的報酬。 不管怎麼說,從這一作品本身來講,這一群像肖像畫是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採用了接近戲劇舞台效果的表現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備集合出發去執行任務的情節,並有節奏地處理這些民兵們。民兵的負責人寧•科克正在集合隊伍,所以在畫面上處於突出的地位,並好像正與他的部下邊談著話邊向觀眾走來。其他民兵,有的在擊鼓,有的挑著旗,有的擦槍筒,有的舉長槍,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舉止神態,但都統一到准備集合出發這一情節上來。整個畫面明暗對比強烈,但又極富層次感,構成一幅富有戰斗性的構圖,充分體現了倫勃朗獨特的藝術風格。應當說明的是,此畫原來畫的時間是白天,由於此畫被後人塗上了過厚的光油層,加上長時間的歲月侵蝕和空氣污染,以致畫面變暗,好像是畫的夜景。大約從1800年開始,此畫的名稱一直被誤傳為《夜巡》。 空間中連續性的形式(雕塑,高110.5厘米,1913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波丘尼(義大利) 翁貝托•波丘尼(1882—1916)是一位博覽群書、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也是未來派的重要理論家和靈魂,未來主義的兩次宣言——「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他倡導藝術家應積極投身於現代科技文明,在藝術中努力表現這些成就,鼓動藝術家去捕捉現代生活中的運動、生命和速度。在波丘尼的心目中,運動感的表現是藝術中的首要問題,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著動感。波丘尼是未來派最有才華的藝術家,可惜他在藝術上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當一戰爆發時他自願入伍,1916年他正值年富力強之時戰死於義大利前線,年僅34歲。 波丘尼努力將運動的過程在《空間中連續性的形式》這件雕塑上表現出來,即把時間這一因素引入到造型藝術中,為此他創作了這件作品。這是一個快速行進中的人物全身像,但這個形象並沒有五官和雙臂,藝術家將這個人的每個運動步驟聯系起來,創造出一個新的充滿運動感的現代機械形象。它帶有寫意的特點,盡管沒有完整的五官,也沒有雙手,並非一個真實的人體,但我們仍然能從它的動態感覺到一種力量速度,它在人的視覺上造成的是一個快速行進中的人物印象。 空間設計里特維特(荷蘭) 在20世紀初的荷蘭,風格派運動回應了阿姆斯特丹學派優雅的雕塑般的藝術風格,只關注藝術的客觀性,他們拒絕使用物體的自然形態,而是嘗試由直線、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組成的抽象藝術語言。蒙德里安是風格派的創始成員之一,他的繪畫獲得了普通的承認。在建築上,直線和平面互相穿插,提示我們建築代表著空間的連續性而不是封閉的邊界。 最清楚地表現風格派特徵的建築,是由里特維特(1888—1964)於1924年與他的客戶——室內設計師斯勞德夫人共同設計,位於烏德勒布市的一座住宅。該建築坐落於城郊的一片開闊地中,就像是一幅三維的小型蒙德里安式繪畫,似一件擺設多於一座可居住的建築。建築形式表達清晰但卻手法輕靈,各部分都是由面與線構成,表現得若隱若現、難以捉摸,使得這座建築本身就是一種對空間的體驗。 荷矛者(雕塑,高198厘米,公元前5世紀,羅馬時期復製品,那不勒斯考古美術館藏)伯留克萊托斯(希臘) 伯留克萊托斯是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長表現青年運動員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銅。據說他還寫了一本論述人體比例的著作《法式》。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這里的《荷矛者》被塑造成一個體格健壯、充滿朝氣的青年戰士的形象,體現了古希臘人在希波戰爭勝利後對英勇保衛國家的戰士們的崇敬心情。同時,它也是作者長期研究人體比例的驗證。他認為最理想的人體比例,即頭與全身的比例為1:7,以肚臍附近為重心劃分的上下身比例為黃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體重心的垂直線落於右腳之上。整座雕像以均衡的動作形成統一的構成,顯得極其完美和諧。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紀,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古希臘) 這座發現於愛琴海米洛斯島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臘化時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羅馬名字是維納斯。這位美與愛之女神,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已成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體現者。從公元前4世紀的著名雕刻家普拉克西特以來,無數雕刻家都在千姿百態的女裸體像上,熱情歌頌這位體現著女性的溫柔、美麗和永恆青春的女神。但是,至今留給人們印象最為深刻,使人感到十分親切,既貌美婀娜、體態萬方,又莊重典雅的裸體女神鵰像,就要算這座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了。盡管她雙臂殘缺,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解剖無懈可擊的軀體,仍然給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於後世很多為她復原雙臂的雕刻家的復製品,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某種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臘婦女的典型特徵——直鼻、橢圓臉、窄額和豐滿的下巴。這正好說明希臘的神,是希臘人按照他們自己的模樣來創造的。她那安詳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毫無纖巧嬌柔、顧影自憐的造作神態。她使人們了解到兩千多年前希臘人的審美觀: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統一。豐腴飽滿的軀體和端正大方的容貌,體現著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體現著內在的教養和美德。這一切取決於雕刻家渾厚朴實而不追求纖巧細膩,但同時顯示出人體動態中豐富的變化和含蓄的美感。 (二) 名詞解釋 美的規律和法則 從某種意義上說,規律與法則是一致的,因為法則體現了事物的規律性,而規律則是通過法則呈現出來的。對美的規律和法則的認識和總結在古希臘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當時主要體現在建築和雕塑之中,以後逐步擴展到繪畫,形成造型藝術產生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規范。在古希臘,藝術的法則有三個特點:(1)被認為是最完美的藝術形式規范,是達到完美藝術的保證;(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體現的,並且可以用具體的數量來表現,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間的比值和黃金分割率;(3)它是靈活的,可以隨著人的審美的變化和視覺的需要加以適當的調整,但只有一個相對的空間。這樣的研究對造型藝術創造自身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手段,藝術家可以根據這樣的美的規律和法則創造出符合人的視覺感受的美的形象。也就是說,美的規律和法則是按照自然並符合人的比例關系創造出來的,是對自然界的藝術的表達方式,這就是這種規律和法則的普適性。在這其中人們又總結出了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規則。 審美價值 即審美對象中能夠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從而引起審美感受的價值屬性。審美價值是建立在人和對象的實踐關繫上的,憑借美的規律,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對象化,即在對象中確證自己的存在和價值,由此獲得自我享受。但審美價值的觀念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於時代性、階級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時代、階級和民族的審美價值觀念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對美的認識、想像和期待上就不同。 變化與統 形式美法則的高級形式,又稱多樣統一,也叫和諧。從整一律、對稱均衡到多樣統一,類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變化統一體現了生活、自然界中對立統一的規律,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多樣統一的和諧的整體。「變化」或「多樣」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個性的千差萬別,「統一」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共性或整體聯系。多樣統一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圓、高低、長短、曲直、正斜;質具有剛柔、粗細、強弱、潤燥、輕重;勢具有疾徐、動靜、聚散、抑揚、進退、升沉。這些對立的因素統一在具體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諧。多樣統一的法則的形成是和人類自由創造一種復雜的產品時要求把多種的因素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一樣,既不雜亂,又不單調。多樣統一使人感到既豐富又單純,既活潑又有秩序。這一基本法則包含了對稱、均衡、對比、調和、節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變化統一」或「多樣統一」作為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間的尺寸關系。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整體的縱向與橫向之間等相互之間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的變化可以產生美感,例如「黃金比例」是比較典型的。
⑺ 福建省泉州市的高中教材書是統一的嗎
2009年秋季泉州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目錄(高一年級用)
一、教科書
序號 書 名 出版社 備注
1-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思想政治 必修1-2(經濟生活、政治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
3-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語文1-4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7-1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語文 閱讀·寫作1-4 必修 北京教育出版社
11-1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數學1-4 必修 A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劉紹學主編)
15-1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數學1-4 必修 B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存明主編)
19-2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英語1-4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23-2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英語1-4 必修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7-2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物理1-2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29-3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物理1-2 必修 教育科學出版社
31-3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化學1-2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33-3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化學1-2 必修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35-3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歷史1-2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37-3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歷史1-2 必修 嶽麓書社
39-4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地理1-2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41-4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地理1-2 必修 中國地圖出版社
4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音樂 音樂鑒賞 必修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編 人民音樂出版社
4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音樂 音樂鑒賞 必修 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 研究開發中心編 花城出版社
4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音樂 音樂鑒賞 必修 湖南文藝出版社
4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體育與健康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4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體育與健康 必修 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研究開發中心編 廣東教育出版社
4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體育與健康 必修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4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體育與健康 必修 華東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5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體育與健康 必修 河北教育科學研究院編 河北教育出版社
5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體育與健康 必修 教育科學出版社
52-6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美術 選修(美術鑒賞、繪畫、雕刻、篆刻、設計、書法、攝影攝像、電腦繪畫與設計、工藝) 北京教育科學院編 人民美術出版社
61-6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美術 選修(美術鑒賞、繪畫、工藝、書法、篆刻、電腦繪畫·電腦設計、雕塑、設計、攝影·攝像) 人民教育出版社
70-7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美術 選修(美術鑒賞、攝影、篆刻、書法、雕塑、電腦繪畫與設計) 山東美術出版社
76-8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美術 選修(美術鑒賞、現代媒體藝術攝影攝像、現代媒體藝術電腦繪畫電腦設計、書法、篆刻、繪畫、雕塑、工藝) 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 研究開發中心編 廣東教育出版社
84-9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美術 選修(美術鑒賞、繪畫、設計、書法、雕刻、篆刻、電腦繪畫與設計、攝影攝像) 湖南美術出版社
92-9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藝術 選修(身邊的設計、音樂的情感表現、舞蹈與服飾、中外戲劇欣賞、戲曲創編入門、民族民間音樂、科技與造型藝術、舞蹈與身心健康) 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 研究開發中心編 廣東教育出版社
100-10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藝術 選修(生活中的音樂、身體表達的藝術、視覺語言表達、圖形的奧秘、舞蹈與服飾、中外戲劇欣賞、影視特技、戲曲表演基礎) 陝西人民出版社
10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 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 研究開發中心編 廣東教育出版社
109-11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 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 研究開發中心編 廣東教育出版社
11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15-11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2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 天津教育科學研究所編 中國地圖出版社
121-12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 天津教育科學研究所編 中國地圖出版社
12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 浙江教育出版社
127-13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 浙江教育出版社
13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 教育科學出版社
133-13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 教育科學出版社
二、教師用書
序號 書 名 出版社 備注
138-13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思想政治1-2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思想政治1 必修 經濟生活課堂實錄集錦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1-14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思想政治1-2 必修 教學參考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思想政治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4-14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思想政治1-2 必修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6-14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語文1-4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50-15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語文1-4 必修 錄音帶 人民教育出版社
154-15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語文3-4 必修 教學參考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156-15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語文1-4 必修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16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語文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161-16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數學1-4 必修 A版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65-16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數學1-4 必修 A版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16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數學 A版 教師教學用書課件集錦CD-RO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7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數學 A版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171 高中數學課程標准銜接讀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7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數學新課程導學 高中數學課程標准與大綱教學要求比較 人民教育出版社
173-17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數學1-4 必修 B版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77-18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數學1-4 必修 B版 課件集錦CD-RO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8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數學 B版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182-18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1-4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86-18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1-3 必修 教學掛圖(配高中課程標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189-19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1-4 必修 錄音帶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3-19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1-4 必修 同步聽力錄音帶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1 必修 英語聽說① 錄音帶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0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1-4 必修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英語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3-20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錄音帶(模塊1-4) 必修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7-21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1-4 必修 教師用書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11-21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物理1-2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13-21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物理1-2 必修 教學參考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15-21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物理1-2 必修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1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物理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18-21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物理1-2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教育科學出版社
220-22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1-2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22-22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1-2 必修 教學參考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24-22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1-2 必修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2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化學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27-22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1-2 教師用書(含教學指導光碟)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2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新教材教學設計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3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新課程教學案例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3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培訓光碟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32-23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1-2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34-23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1-2 必修 教學掛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36-23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1-2 必修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3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歷史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39-24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1-2 必修 教師用書(含光碟) 嶽麓書社
241-24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1-2 必修 教學設計 嶽麓書社
24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新課程與新課堂——鍾紅軍高中歷史教學實錄(含光碟) 嶽麓書社
244-24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地理1-2 必修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46-24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地理1-2 必修 多媒體教參CD-RO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48-24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地理1-2 必修 投影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5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地理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51-25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地理1-2 必修 教師用書(含探究活動設計及光碟) 中國地圖出版社
25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音樂 音樂鑒賞教師用書 人民音樂出版社
25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音樂 音樂鑒賞 音響資源(教學參考資料)(含11張CD1張MP3) 人民音樂出版社
25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音樂 音樂鑒賞 多媒體課件(教學參考資料)(18片/套) 人民音樂出版社
25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音樂 音樂鑒賞教師用書(含光碟、磁帶) 花城出版社
25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音樂 音樂鑒賞 教師用書(含10張CD、8張課件) 湖南文藝出版社
25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體育與健康 必修 全一冊 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5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體育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60-26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體育與健康教師教學用書(第1-3冊)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63-26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體育與健康教師用書(體育篇、健康篇) 華東師大出版社
265-26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體育與健康教師用書配套光碟(A、B) 華東師大出版社
26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體育與健康新課標教材專家培訓講座光碟 華東師大出版社
26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參考書 全一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6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體育與健康教師教學用書(含教師備課系統) 教育科學出版社
270-27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美術(美術鑒賞、篆刻、雕塑、繪畫、工藝、設計、書法、攝影攝像、電腦繪畫電腦設計)教學參考用書 人民美術出版社
279-28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美術(美術鑒賞、繪畫、工藝、電腦繪畫電腦設計、書法、篆刻、雕塑、設計、攝影攝像)教師教學用書 人民教育出版社
28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美術鑒賞教學參考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8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美術 培訓資料包VCD 人民教育出版社
290-29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美術(美術鑒賞、雕塑、書法、篆刻、攝影攝像、電腦繪畫電腦設計)教師教學用書 山東美術出版社
296-30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藝術(生活中的音樂、身體表達的藝術、視覺語言表達、圖形的意味、舞蹈與服飾、中外戲劇欣賞)教師用書(含光碟) 陝西人民出版社
30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藝術 培訓資料(含課例光碟) 陝西人民出版社
30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教師用書(含光碟) 廣東教育出版社
304-30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教師用書(含光碟) 廣東教育出版社
30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教師用書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10-31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教師用書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1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教師用書 中國地圖出版社
316-32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教師用書 中國地圖出版社
32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新課程教學案例集教學設計與教法評析 中國地圖出版社
322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新課程教學實錄(四張光碟) 中國地圖出版社
32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教師用書 浙江教育出版社
324-32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教師用書 浙江教育出版社
32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基礎教學設計案例選編 浙江教育出版社
32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必修(信息技術基礎)教師教學用書(含教師備課系統) 教育科學出版社
330-33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信息技術 選修(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教師教學用書 教育科學出版社
三、選用教材(供教師和學生選用)
序號 書 名 出版社 備注
335-33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語文自讀課本(你的微笑、一朵午荷、生命進行曲、人生的智慧) 人民教育出版社
339-340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閱讀(1-2,3-4) 人民教育出版社
341-344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英語聽說1-4(配磁帶) 人民教育出版社
345-346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物理1-2 必修 探究活動報告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
347-348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 物理實驗報告手冊1-2 必修 教育科學出版社
34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1、2) 必修 探究活動報告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
350-35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1-2 必修 實驗探究報告冊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352-35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化學1-2 必修 實驗探究報告冊(含光碟)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354-35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圖冊1-2 必修 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 與姬秉欣、陳其主編的人教版高中課標教科書《歷史》配套使用
356-35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填充圖冊1-2 必修 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
358-35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地圖冊1-2 必修 星球地圖出版社出版
360-36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填充地圖冊1-2 必修 星球地圖出版社出版
362-363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地圖冊1-2 必修 嶽麓書社 星球地圖出版社 與曹大為、趙世瑜主編的嶽麓書社版高中課標教科書《歷史》配套使用
364-365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歷史填充地圖冊1-2 必修 嶽麓書社 星球地圖出版社
366-367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地理地圖冊1-2 必修 星球地圖出版社出版 與樊傑、韋志榕主編的人教版高中課標教科書《地理》配套使用
368-369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地理圖冊1-2 必修 中國地圖出版社 與王民主編的高中課標教科書《地理》配套使用
370-371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 地理填充圖冊1-2 必修 中國地圖出版社
⑻ 第六課 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准嗎
第6課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准嗎——藝術美和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學目標
美術鑒賞究竟鑒賞什麼?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一個實際而又不清楚的問題。從本課開始,我們將進入美術鑒賞的專業知識學習階段。我們在本課遇到的首先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問題,這對於鑒賞美術作品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1.什麼是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2.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則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現。
(二) 內容結構
本課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過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作品《歐米艾爾》提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藝術所特有的美,以改變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審美觀念。因為一般人的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它不僅影響了人們對美的認識,也有礙於對美術作品的鑒賞。由此強調美術作品是由藝術家創造出的不同於現實生活的第二自然。
緊接著在第二部分「什麼是藝術美?它有哪些表現?」中對「藝術美」及其表現作出說明。這里涉及到「美術形象」這個概念,可以參照第3課對「藝術形象」這個概念的解釋。不過本課所說的「美術形象」或「藝術形象」已經不是指某種具體美術類型中的特定形象,更不是指像具象藝術中的人物、環境、道具等可辨形象,而是包括了三種美術類型在內的美術作品所塑造出的「美術」的形象,是美術作品整體形象的體現,即存在於整個美術作品之中。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就存在於這種整體的美術形象之中。
第三部分「什麼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是從潘天壽的作品《雄視》開始講解什麼是形式美的,指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滲透又彼此具有獨立性。這里先簡單解釋了什麼是「形式」,然後具體說明構成形式的三個主要方面:1.美術的語言元素(點、線、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態變化;2.語言手段(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及其所構成的審美意象;3.語言規則(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及其所構成的審美關系。美術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來自於此。
(三)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學習和掌握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是美術鑒賞進入專業層面的標志,也就是使學生脫離只能分辨「漂亮」與「不漂亮」的自然狀態,進入更高的審美階段,作為「培養審美的眼睛」的開始。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說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並不完全是現實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於人們一般所說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藝術家藉助美術的特定語言、手段和法則創造出美術自身的美,而這種美又是多樣的,即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由於藝術家所採用的語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產生的藝術美和形式美就大異其趣。為了說明這一點,在這里就必須緊緊圍繞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兩個方面來講解,因為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過它們來實現的。
本課教學難點,主要在於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也就是說,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既可以通過知識的學習掌握,但在很大程度上又純粹是一個個人的感覺問題。同時,本課還將涉及到大量抽象的概念,這也將為本課的教學增加不少的難度。在這部分應特別注意對概念的講解,並在概念與作品之間建立聯系,即注重通過作品來講解概念,以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認識有形象的依據。
這里的難點還包括對美術作品的藝術美與形式美之間異同的講解,課文中並沒有特別給予說明,只是在課文的第三部分簡要地指出了這個問題,但教師需要對此有較清晰的認識。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獨立。一般來說,美術作品的藝術美是由藝術家通過美術的語言元素和語言規則創造出的藝術所特有的美,其中包括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藝術美是由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來實現的。在這一點上,它與美術作品的形式美具有同一的來源。但二者所指不同,所謂「藝術美」主要強調的是藝術獨立於現實的自身所特有的自在的美,這種美在現實中也許可以直接看到,但也許根本看不到,它是由美術作品集中提示出來的。而形式美盡管也是由藝術家藉助美術的語言元素、語言手段和語言規則從現實中提煉而出,但它則更強調實現內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語言的構成關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質。但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之間的滲透和包容關系又使得這個問題變得非常復雜,教師應注意不要在這個問題上作過多的糾纏,只要簡單地指明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的獨立性和與現實的區別即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需要不斷學習和大量的積累,才能有更准確的把握與理解。這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
二、教學內容資料
(一) 作品分析
歐米艾爾(雕塑,1885年)羅丹(法國)
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於巴黎拉丁貧民區一個貧窮的基督徒家裡,父親是一名小職員,母親是受雇於人的女傭。羅丹自小就參加了各種手工藝勞動,做過首飾匠、珠寶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由此他逐步愛上了美術。父親雖不同意,但姐姐卻很支持他,以自己微薄的工錢供他學習,因此羅丹得以進入巴黎一所專門培養工藝美術技工的圖畫與數學學校學畫,但不久便因買不起油畫顏料而轉入雕塑班,並成為當時著名動物雕塑家巴耶的學生。三年的學習使他打下良好的傳統雕塑基礎,但他三年報考巴黎美院而不中,一個主考官給他的評價是:「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這給他很大的打擊,但更大的打擊還是姐姐的過世。從此他心灰意冷,便進入一家修道院出家了。有幸的是,修道院院長埃馬爾神父發現了他的才能,便鼓勵他繼續從事藝術創作,還在修道院內專門為他安排了一間畫室。為了表達對神父的感激之情,羅丹為神父做了一件胸像,從這件胸像中已可以看出羅丹的不同凡響之處了。
《歐米艾爾》實際上是羅丹對從前的一個模特兒、一個老年的義大利女人所作的敏銳研究中得到的靈感,通過畸形、醜陋的形體,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悲哀和絕望。羅丹以極寫實的手法,記錄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體形態。但是羅丹絕不是僅僅為了再現老年人醜陋的肉體,而是用無與倫比的醜陋形態,象徵人貪欲的結局,即對人因追求享樂而犯下的「罪惡」及其墮落的報應和懲罰。這在資本主義金錢競爭、享樂造成災難的年代,無疑是一種反思,是用醜陋的肉體形象對當代人類行為的反思,也是對人的悲劇命運的反思。這種醜陋衰敗的結局展示人類追求享樂的代價。因此,《歐米艾爾》這個人體雕塑越是醜陋,越是表現出作者對人類深沉的同情,體現出人類追求享樂的巨大代價。而越是丑得真實、丑得可信,越是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羅丹用其丑無比的肉體形象,表現了當代人的罪惡、墮落、痛苦、絕望,也表現了作者對當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頌。
艾普色姆的賽馬(油畫,92厘米×122.5厘米,1821年,巴黎盧浮宮藏)熱里柯(法國)
熱里柯(Jean Louis Theodore Gericault,1791—1824)生於盧昂一個律師的家裡,幼年即隨家遷往巴黎。熱里柯在19歲時進入格蘭的畫室,格蘭認為他具有非凡的才華。熱里柯早期的作品即己表現出他的大度和熱情。由於自小喜愛騎馬,以後他成為畫馬的能手。他在1816—1817年去義大利時,迷戀上米開朗基羅和義大利巴洛克畫家的作品。熱里柯到達羅馬後,不是一頭扎進美術館里,而是在街頭發現自己的生活:人民廣場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羅馬狂歡節,一群無鞍馬選手准備參賽,這是些青年農民。鼎沸的人群勉強閃出一條極窄的通道,讓狂奔的觀者攀緣在房子和教堂上,為賽馬手吶喊助興。這幕旋風般令人亢奮的群情與盛況,激起了畫家的興趣。熱里柯當場畫了許多與馬有關的速寫。這一幅《艾普色姆的賽馬》反映了他這一時期的傾向,是熱里柯去英國訪問(1820—1822)期間完成的。他把從義大利獲得的題材,經過出國游覽考察所得,醞釀成了這一幅賽馬題材作品。從歷史的角度看,熱里柯的英國之行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以馬為主題的一系列後期創作,是他從英國返回後確立的。熱里柯於1824年不幸在一次偶然的墜馬中受傷去世,年僅33歲。
作為浪漫主義的先驅,熱里柯向浪漫主義和現代傾向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率先向文藝復興的傳統發起了總攻,這就是結束文藝復興以來一直延續的對視覺真實的再現,這種再現一直使得藝術家處於相當被動的地位。而從浪漫主義開始(甚至也包括新古典主義某些極端的探索),藝術的個性化、藝術家的能動地位和藝術自身的價值體現逐步具有了主導意義,現實只是成為藝術和藝術家獨立發展的參考,藝術的意義超過了現實的意義,或者說藝術家的現實觀發生了變化。熱里柯在這里不是再現他的所見,而是把他的所見情緒化地表現出來,代表了浪漫主義的特徵。
雄視(中國畫)潘天壽
潘天壽(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頤,號壽者,晚年常署頤者、雷婆頭峰壽者,浙江寧海縣冠庄人,是中國現代最傑出的中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之一。1915年潘天壽考入浙江第一師范,是李叔同和經享頤的學生。1923年任上海民國女子工校和上海美專國畫系教師,開始研究中國畫,並與吳昌碩交往密切,得到吳昌碩的稱贊。1928年受林風眠之聘任西湖國立藝術院國畫系主任、教授。1944年後任校長。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兼作山水畫、人物畫,又擅長書法、篆刻,特別是「指畫」。他對中國繪畫史和繪畫理論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花鳥畫別開生面、獨樹一幟,不論構圖、用筆都追求雄強豪壯的氣勢,這不僅是他正直、倔強性格的寫照,也是近代中國集體人格的反映。這幅《雄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現了潘天壽在構圖和主題處理上追求奇崛、險峻和險中求穩的藝術特徵。正是由於潘天壽的傑出藝術成就,因而和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一起被譽為「現代四大家」。
春雪(中國畫,69.5厘米×138厘米,1984年)吳冠中
《春雪》體現了吳冠中的一貫藝術追求,但在他的同類作品中此畫又是較為抒情的一幅。盡管此畫尺寸較大,但仍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畫面上似乎只有幾塊大片的墨色,間以墨點和墨線,少數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個巍峨秀麗的雪山就出現在我們面前。點、線、面等語言要素被作者運用得機巧而靈動,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的語言特徵,體現出中國畫的形式美和藝術美,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老國王(油畫,76.8厘米×54厘米,1916—1917,匹茲堡卡內基學院藏)盧奧(法國)
喬治•盧奧(1871—1958)出生於細木工家庭,原是法國象徵派畫家莫羅的學生。莫羅死後,他曾被任命為陳列莫羅作品的美術館館長,與野獸派畫家志同道合。
盧奧的作品充滿宗教情感,他憎惡法國社會道德的腐敗,經常在出入巴黎地方法院時,看到一些「失去上帝恩寵的人們」,因而在他的畫上增加了色衰的妓女、落網的歹徒和冷酷的法官等形象。
這一幅《老國王》,體現出彩色玻璃窗畫的特色。顏色很厚重,黑色勾輪廓,體現出油畫特有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特徵。老國王的側面形象顯得很憂傷,不像國王,倒像個苦難者的化身,與基督受難像差不多。這幅畫約創作於1916—1917年,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盧奧反復修改了這幅畫,藉以寄託畫家對苦難人民的同情。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我是荒原里受苦難人的沉默的朋友。我是永恆苦難的常青藤,它攀緣在這被棄的牆上,牆內是反叛的人們藏著的罪惡與善行。作為基督徒,我相信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向正方形致敬(油畫,120.7厘米×120.7厘米,1959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藏)阿爾伯斯(美國)
約瑟夫•阿爾伯斯(1988—1976)生於德國波特羅普,32歲時進入包豪斯學院做學生,以後留校任教。1933年希特勒關閉包豪斯時,他是這個學院最早移居美國的教師之一。在美國,他成為宣揚包豪斯設計革命和設計手段新觀念的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在北卡羅琳那開設的著名的黑山學院成為傳播他的思想的主要陣地,也成為美國先鋒派藝術家薈萃和獲取靈感的大本營。
阿爾伯斯在理論和實踐上對色彩知覺結構進行的詳盡研究由其教學和作品傳播開來,並對美國的抽象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50—1960年他離開黑山學院來到耶魯大學成為建築和設計系主任。這一時期開始了他著名的油畫和正方形系列畫,並都起名《向正方形致敬》。這組作品使他在抽象減少和視錯覺的探索上達到一系列的高峰。其實,早在瓦薩雷利和巴黎的視覺藝術探索小組之前,阿爾伯斯就已經創造出了一種動力知覺繪畫,他的這種創造使包豪斯構成派變成一種更有活力的抽象藝術。他於1959年開始的《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使他近乎繪制性地重復著他早先就已經開始的盡管不是很明確的主題,這就是用不同色調和比例以及不同變體的相疊的正方形色塊,它使得埋藏在復雜視覺體驗中的個人心理和豐富的情感內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夜巡(油畫,365厘米×438厘米,1642年,阿姆斯特丹美術館藏)倫勃朗(荷蘭)
倫勃朗(1606—1669)是荷蘭大畫家,不僅是傑出的油畫家,而且是著名的銅版畫家。他在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從而使他在美術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倫勃朗出生在萊頓一個磨坊主家庭,受過較好的教育,並進過大學,但不久離校學畫。21歲時已掌握了油畫和銅版畫的基本功,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家鄉開畫室並接受定貨。1631年離開家鄉定居在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為當地著名的肖像畫家。1634年他的愛妻病逝,後又因倫勃朗和女僕結合,引起親屬們的強烈不滿,以致詆毀他的聲譽,霸佔他的財產,最後終使倫勃朗陷於困境不得不搬到貧民區居住。但倫勃朗在藝術上並沒有停步,相反,由於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觀察和理解社會,藝術視野更為廣闊,使他的藝術達到了頂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業同業工會理事》後,他的繼妻和他惟一的兒子相繼離開人間。1669年10月4日,這位最傑出的荷蘭畫家也終於在極端貧困中與世長辭。雖然他的遺物只有畫具和破舊的衣衫,但是他卻給人類留下了一大批極其珍貴的藝術遺產(600幅油畫、1300幅版畫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寫)。
在倫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畫佔了很大的比重,僅他的自畫像,目前保存的估計總數在60~100幅之間。他的繪畫風格,突出地表現在主要利用光線來塑造形體、表現空間和突出重點,畫面明暗對比強烈,虛實結合,層次豐富,氣韻生動,後人稱之為倫勃朗式的明暗畫法。
《夜巡》是倫勃朗創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總部定製的一幅群像肖像畫。關於這一作品,過去流傳的說法是:當此畫的定製者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時很不滿意,因為畫中只突出了幾個主要人物,不少人被畫在不夠顯眼的位置,他們要求畫家修改此畫,結果遭到倫勃朗的拒絕。定畫者為此向法院提出控告,倫勃朗敗訴,他從此成為不受歡迎的畫家。他後半生的貧困生活也與《夜巡》一畫有關。近幾十年來,經過許多國家專家的考證,證明上述說法並不可靠,乃是倫勃朗死後一些傳記作家,為了渲染所謂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為人所理解而製造出來的。事實上,《夜巡》一畫最後仍為定製者所接受,倫勃朗也得到了事先議定的報酬。
不管怎麼說,從這一作品本身來講,這一群像肖像畫是富有創造性的。畫家採用了接近戲劇舞台效果的表現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備集合出發去執行任務的情節,並有節奏地處理這些民兵們。民兵的負責人寧•科克正在集合隊伍,所以在畫面上處於突出的地位,並好像正與他的部下邊談著話邊向觀眾走來。其他民兵,有的在擊鼓,有的挑著旗,有的擦槍筒,有的舉長槍,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舉止神態,但都統一到准備集合出發這一情節上來。整個畫面明暗對比強烈,但又極富層次感,構成一幅富有戰斗性的構圖,充分體現了倫勃朗獨特的藝術風格。應當說明的是,此畫原來畫的時間是白天,由於此畫被後人塗上了過厚的光油層,加上長時間的歲月侵蝕和空氣污染,以致畫面變暗,好像是畫的夜景。大約從1800年開始,此畫的名稱一直被誤傳為《夜巡》。
空間中連續性的形式(雕塑,高110.5厘米,1913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波丘尼(義大利)
翁貝托•波丘尼(1882—1916)是一位博覽群書、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也是未來派的重要理論家和靈魂,未來主義的兩次宣言——「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他倡導藝術家應積極投身於現代科技文明,在藝術中努力表現這些成就,鼓動藝術家去捕捉現代生活中的運動、生命和速度。在波丘尼的心目中,運動感的表現是藝術中的首要問題,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著動感。波丘尼是未來派最有才華的藝術家,可惜他在藝術上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當一戰爆發時他自願入伍,1916年他正值年富力強之時戰死於義大利前線,年僅34歲。
波丘尼努力將運動的過程在《空間中連續性的形式》這件雕塑上表現出來,即把時間這一因素引入到造型藝術中,為此他創作了這件作品。這是一個快速行進中的人物全身像,但這個形象並沒有五官和雙臂,藝術家將這個人的每個運動步驟聯系起來,創造出一個新的充滿運動感的現代機械形象。它帶有寫意的特點,盡管沒有完整的五官,也沒有雙手,並非一個真實的人體,但我們仍然能從它的動態感覺到一種力量速度,它在人的視覺上造成的是一個快速行進中的人物印象。
空間設計里特維特(荷蘭)
在20世紀初的荷蘭,風格派運動回應了阿姆斯特丹學派優雅的雕塑般的藝術風格,只關注藝術的客觀性,他們拒絕使用物體的自然形態,而是嘗試由直線、三原色以及黑、白、灰組成的抽象藝術語言。蒙德里安是風格派的創始成員之一,他的繪畫獲得了普通的承認。在建築上,直線和平面互相穿插,提示我們建築代表著空間的連續性而不是封閉的邊界。
最清楚地表現風格派特徵的建築,是由里特維特(1888—1964)於1924年與他的客戶——室內設計師斯勞德夫人共同設計,位於烏德勒布市的一座住宅。該建築坐落於城郊的一片開闊地中,就像是一幅三維的小型蒙德里安式繪畫,似一件擺設多於一座可居住的建築。建築形式表達清晰但卻手法輕靈,各部分都是由面與線構成,表現得若隱若現、難以捉摸,使得這座建築本身就是一種對空間的體驗。
荷矛者(雕塑,高198厘米,公元前5世紀,羅馬時期復製品,那不勒斯考古美術館藏)伯留克萊托斯(希臘)
伯留克萊托斯是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擅長表現青年運動員的形象,所用材料都是青銅。據說他還寫了一本論述人體比例的著作《法式》。可惜他的原作均已不存。這里的《荷矛者》被塑造成一個體格健壯、充滿朝氣的青年戰士的形象,體現了古希臘人在希波戰爭勝利後對英勇保衛國家的戰士們的崇敬心情。同時,它也是作者長期研究人體比例的驗證。他認為最理想的人體比例,即頭與全身的比例為1:7,以肚臍附近為重心劃分的上下身比例為黃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體重心的垂直線落於右腳之上。整座雕像以均衡的動作形成統一的構成,顯得極其完美和諧。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雕塑,高202厘米,公元前1世紀,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古希臘)
這座發現於愛琴海米洛斯島的山洞中的雕像,是希臘化時期的作品。阿芙洛蒂特的羅馬名字是維納斯。這位美與愛之女神,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已成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體現者。從公元前4世紀的著名雕刻家普拉克西特以來,無數雕刻家都在千姿百態的女裸體像上,熱情歌頌這位體現著女性的溫柔、美麗和永恆青春的女神。但是,至今留給人們印象最為深刻,使人感到十分親切,既貌美婀娜、體態萬方,又莊重典雅的裸體女神鵰像,就要算這座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了。盡管她雙臂殘缺,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解剖無懈可擊的軀體,仍然給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於後世很多為她復原雙臂的雕刻家的復製品,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某種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臘婦女的典型特徵——直鼻、橢圓臉、窄額和豐滿的下巴。這正好說明希臘的神,是希臘人按照他們自己的模樣來創造的。她那安詳自信的眼神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毫無纖巧嬌柔、顧影自憐的造作神態。她使人們了解到兩千多年前希臘人的審美觀: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統一。豐腴飽滿的軀體和端正大方的容貌,體現著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體現著內在的教養和美德。這一切取決於雕刻家渾厚朴實而不追求纖巧細膩,但同時顯示出人體動態中豐富的變化和含蓄的美感。
(二) 名詞解釋
美的規律和法則
從某種意義上說,規律與法則是一致的,因為法則體現了事物的規律性,而規律則是通過法則呈現出來的。對美的規律和法則的認識和總結在古希臘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當時主要體現在建築和雕塑之中,以後逐步擴展到繪畫,形成造型藝術產生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基本規范。在古希臘,藝術的法則有三個特點:(1)被認為是最完美的藝術形式規范,是達到完美藝術的保證;(2)它是以比例的形式體現的,並且可以用具體的數量來表現,例如事物各部分之間的比值和黃金分割率;(3)它是靈活的,可以隨著人的審美的變化和視覺的需要加以適當的調整,但只有一個相對的空間。這樣的研究對造型藝術創造自身的藝術美和形式美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手段,藝術家可以根據這樣的美的規律和法則創造出符合人的視覺感受的美的形象。也就是說,美的規律和法則是按照自然並符合人的比例關系創造出來的,是對自然界的藝術的表達方式,這就是這種規律和法則的普適性。在這其中人們又總結出了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規則。
審美價值
即審美對象中能夠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從而引起審美感受的價值屬性。審美價值是建立在人和對象的實踐關繫上的,憑借美的規律,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對象化,即在對象中確證自己的存在和價值,由此獲得自我享受。但審美價值的觀念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就受制於時代性、階級性和民族性,即不同時代、階級和民族的審美價值觀念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對美的認識、想像和期待上就不同。
變化與統
形式美法則的高級形式,又稱多樣統一,也叫和諧。從整一律、對稱均衡到多樣統一,類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變化統一體現了生活、自然界中對立統一的規律,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多樣統一的和諧的整體。「變化」或「多樣」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個性的千差萬別,「統一」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共性或整體聯系。多樣統一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本身的形具有大小、方圓、高低、長短、曲直、正斜;質具有剛柔、粗細、強弱、潤燥、輕重;勢具有疾徐、動靜、聚散、抑揚、進退、升沉。這些對立的因素統一在具體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諧。多樣統一的法則的形成是和人類自由創造一種復雜的產品時要求把多種的因素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一樣,既不雜亂,又不單調。多樣統一使人感到既豐富又單純,既活潑又有秩序。這一基本法則包含了對稱、均衡、對比、調和、節奏、比例等因素。所以一般都把「變化統一」或「多樣統一」作為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比例
造型各部分之間的尺寸關系。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整體的縱向與橫向之間等相互之間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間的變化對照,都存在著比例。適度的尺寸數量的變化可以產生美感,例如「黃金比例」是比較典型的。
黃金分割率
造型藝術中的一種分割法則,簡稱黃金率。它的分割方法為:將某直線段分為兩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於另一部分與全體之積,或使一部分對全體之比等於另一部分對這一部分之比。用數字來表示,即它的比值約為1.618∶1或1∶0.618,被稱為黃金比。黃金比最早是由古希臘人發現的,直到19世紀被歐洲人認為是最美、最協調的比例。黃金比廣泛用於造型藝術中,具有美學價值,尤其在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的長和寬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