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的意義
自然抄課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自然課講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識,但涉及面很廣,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無所不包,同時也是中學地理、化學、生命科學的基礎。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新的課程標准,小學自然課已更名為小學科學課。
學科學,對小學生的作用非常大,一方面可以教育小學生最基礎的常識,避免一些因為太過無知而導致的危險,另一方面則是啟發他們對於科學的興趣,以及培養比較理性的思維方式,當然功利一點也是為後續的學業和考試作預備。
『貳』 小學科學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地位和基本理念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的頒布是對現行小學自然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此次改革體現在課程名稱的定位、課程性質的界定,以及基本的思想和觀念的確立等方面,因此,認識課程的性質,理解課程的理念,對全面掌握課程標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與地位
1.課程名稱的定位
課程標准用「科學」代替了現行大綱中的「自然」。「自然」,往往在字面上易誤解為只是「了解自然的事物、現象及規律」,而未能明確地概括自然課的整體內容,即「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同時培養他們的科學志趣,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自然」改為「科學」之後,能較准確地概括課程的內容,既讓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又讓他們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既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又培養他們科學的自然觀。另外,當今世界各國的小學科學課程,大多都取名「科學」,我們吸取國外的經驗,有利於進行國際間的交流。
2.《科學》課程的性質是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特徵
《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所謂「宗旨」,是指課程要達到的主要目的。要把小學生培養成具有科學素養的國民,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然而,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任務:
(1)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兒童對科學的興趣
兒童天生就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心,面對兒童提出的「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等問題,科學課程將抱以極大的熱忱,使兒童的思維得以展開,使他們在一系列活動中找到他們想要得到的答案,使好奇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
對科學具有好奇心是培養科學興趣最好的心理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疑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科學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激發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各種科學探究活動,積極主動地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小學科學教育的任務就是要使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得以保持和發展,逐步形成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 科學課程要培養學生願意親近大自然,愛觀察各種自然事物;要培養學生愛著科普題材的書籍和影視節目;要培養學生愛動腦筋,愛提問題,愛對各種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探究;要培養學生樂於參加栽培、飼養、製作等實踐活動。
(2)引領兒童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
兒童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之中,他們周圍的各種各樣的物質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特徵;各種各樣的物質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各種物質在不同的條件影響下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世界真奇妙!科學課程將引領兒童對周圍世界包括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知識體系的知識進行學習,使兒童在頭腦中形成關於這個世界的輪廓,關於這個世界的模型,形成對於這個世界的初步的理解。
(3)幫助兒童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
科學知識是從哪裡來的?是科學家們經過艱苦的努力,經歷了無數次的觀察、實驗才得出來的。科學課程將帶領兒童去親身經歷、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學習運用科學的方法,一步步深入,探尋科學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好像科學家一樣,真刀真槍地搞科學。兒童要自己提出研究的問題;對問題作出有依據的假設;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設計能夠驗證假設的實驗;親自動手做實驗,從而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分析實驗結果,作出最後結論;最後還將向全班公布、發表自己的研究過程及結果。
(4)使兒童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人類不斷探索科學的奧秘,目的是要將科學轉化成技術與生產相結合,使人類的物質生活更加趨於文明。科學只有與生產、生活聯系起來了,並在生產或生活中發揮了作用,才能體現其價值所在。
然而科學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類帶來福音的同時,也會給人類造成災難和不幸。這一點也應該逐步讓學生領會。
(5)培養兒童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
在科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兒童都分配在一個個小組里進行探究活動,每個人要與同伴進行協商,要聽取同伴的意見,要有分工,集中集體的智慧才能完成好小組的探究活動,在這種環境氛圍里學習,就逐漸培養了兒童與人合作的精神,學會了與人和諧相處,這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必需的素養。
3.科學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科學課程是小學的基礎課程,是科學啟蒙課程。在其他課程(如小學語文)中,也有科學內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滲透、附帶的,進行科學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科學課程。
科學啟蒙教育是科學入門教育,教育對象是對科學領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學內容(知識、觀點、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淺顯的,教學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對科學領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學知識,學習一些最基本的科學方法,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學觀點,形成基本的科學態度。
在小學階段開設科學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科學啟蒙教育在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社會主義國民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科學啟蒙教育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第一,小學生的身體正處於生長時期,高年級學生開始進入青春期。這是人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生長發育得好,可以為一生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身體的健康成長,當然需要家長和學校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行科學的安排,同時學生自己也需要懂得一些符合科學的衛生保健知識,這樣才能發揮學生在身體保健方面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向學生進行衛生保健教育是科學學科的教學目的之一,衛生保健知識是科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例如保護眼睛、保護牙齒、骨骼的鍛煉和保護、關節的鍛煉和保護、營養衛生、飲食衛生、呼吸衛生、保護心臟、青春期保健等。這對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第二,小學生的智力和動手能力正處在發展時期,教育科學研究和教學實踐都表明,必須從早期對學生進行智力培養和動手能力訓練。小學科學啟蒙教育非常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觀察能力方面,培養學生有目的地觀察,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和從整體到部分的方法觀察,並培養學生全面、細致等良好的觀察品質;在邏輯思維能力方面,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演繹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在動手能力方面,教給學生栽培、飼養、製作等操作方法。這些對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動手能力的發展都會有很好的作用。 第三,小學生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等也正處在形成階段,這些方面更需要早期培養,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否則,一旦形成某種不健康的情感、不好的態度、不良的行為習慣,就很難改正。科學啟蒙教育在培養學生愛大自然、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等情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真細致、追求新知、與人合作等科學態度,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方面,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2)科學啟蒙教育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周圍世界
我們周圍的世界是一個五彩繽紛、氣象萬千的世界,要正確認識周圍世界及其變化的規律,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觀點。例如:要認識周圍常見的動植物,必須有一定的生物知識;要認識四季的星座,必須有一定的天文知識;要發現某種害蟲(農田中的稻蝗蟲或家庭中的蟑螂)出沒的規律,必須採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要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需要相應的科學知識,而且還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學方法,建立基本的科學觀點,從而正確地認識周圍世界。
(3)科學啟蒙教育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的需要
第一,科學啟蒙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一方面,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例如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教科書中有關植物、動物、天文等自然事物的課文;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課中有關地球、方向、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學習的科學方法,可以用於其他學科的學習。例如:學生在科學課學習的觀察法,對於語文課的語言表達和數學思維都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至於學生 在科學課中學習的自行探究、應用知識的過程和方法,更是學生在一生的學習中受用不盡的。
第二,科學啟蒙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科學技術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家庭和學生的生活,學生要適應各種現代生活的需要,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科學啟蒙教育則可以為學生奠定這方面的基礎。例如:電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各種家用電器的原理,掌握安全用電的方法;力和機械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各種家用機械的原理,掌握一些工具的正確用法;燃燒和滅火的知識可以教給學生正確用火、防火的方法;信息科學知識可以幫助 學生更好地使用電話、傳真、電腦等各種現代信息工具。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已經成為人的生活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叄』 關於如何教好小學科學之淺談
第一:
要上好科學課,首先就要對此課程有個清晰的認識。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
主要任務是引領學生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
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新課程標准裡面也明確提出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 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 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第二:
通過以上對科學課程的認識,現在我們就以此為依據,給大家說一些科學課程贊美進行。
在導入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些跟生活相關的問題進行導入,因為貼近學生的生活嘛,比如說磁鐵的兩極那課,就可以選擇一個生活問題:老師有一塊硬幣掉到沙發底下了,該怎樣拿出來呢?
學生憑借生活經驗知道吸鐵石,此時就可以順勢引入到新課的學習,研究磁鐵。
還可以用一些諺語來導入,比如說有趣的食物鏈那課, 一開始就可以問學生:螳螂補蟬黃雀在後,這句話里有一個什麼樣的關系,大家畫一畫。這是導入,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從而引發學生的星期進入新課的學習。
下面到了新課講授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其實最主要的是老師作為一個引導者教會學生如何去探究科學課程,首先在講解的過程中注重方法的傳授。
比如說在多樣的岩 石這一課中,在新課講授環節,面對探究岩石,老師一開始可以先詢問學生,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觀察岩石呢?引導學生說出用手摸,眼睛看,鼻子聞這樣方 法,然後再繼續追問,那用這些觀察岩石的哪些方面呢?
那通過上面的答案,學生也不難回答出觀察顏色,形狀,聞氣味,摸光滑還是粗糙,軟硬度等。其次教會學生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的科學思想。
比如說空氣存在的那一課,一開始可以通過一些現象讓學生可以猜想到空氣在我們周圍,但是此時老師就可以順勢引導說,光有猜想還不行,我們還需要想方法去證明才行。
然後就引導學習去設計實驗證明空氣的存在。也就是說其實新課教學更加註重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從而培養他們的科學思想。在鞏固提高環節,就是對於課堂的一個升華,可以設置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也可以去升華一些情感態度價值觀,比如空氣的存在 這顆課,在最後講完空氣的存在,可以給學生看看現在生活中的空氣質量情況,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應該去做一個環保使者,使他們從小就樹立一個環保意識。
綜上所述,要上好科學課,一定要很清晰其設置這個課程的本質所在,這樣才能使得所上課程存在其價值意義。
『肆』 新課標對小學科學教學有什麼指導意義
《新課標》要求我們樹立「人本」觀念,我們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才能彰顯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作用,才能適應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關鍵詞:主體性 正文: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實踐性很強的體育,在教學中更應該注意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教師要改變過去全控性的教學模式,主動轉變角色,由「主宰」變為「服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和真實情感體驗,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練的空間,教師作以適時點撥引導。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呢?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認真探索,不斷總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學生,抓住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特徵 什麼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指在教學過程中,處於認識客觀世界主體地位的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自身的發展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主觀能動性。仔細觀察,充分了解,你會發現學生主體性發揮有許多鮮明特徵: 1、學習主動積極,自覺性強 學生在對體育學習有正確的認識,把學習的目的明確為自身需求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這種高水平動機上後,就會表現出學習積極主動,自覺性很強。 2、好強、好奇、好思、好問 好強,表現為任何事情不甘落後,敢於挑戰和超越他人與自我,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好奇,再現為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好標新立異,好奇思妙想;好思,表現為好獨立思考,琢磨學習中的問題,自己努力尋求解決辦法,甚至經常關注老師的教,發表自己的見解;好問,好向教師質疑提問,好追根問底,尋根溯源。 3、在支配與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時,表現出意志力持久 體育學習不是娛樂,它不可能時時生趣,處處有樂,學生的體育學習總是在有趣與無趣交織,歡樂與困難同在的狀態下進行的。因此體育學習需要意志支撐。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正表現在能以持久的意志力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尤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仍堅持不懈上。 4、能掌握並運用學習策略 學生掌握了學習策略,能根據學習環境,學習任務,學習內容,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學習方法,高效地進行創造性學習,這也是學生主體性高水平發揮的重要特點。 二、學生主體性發揮必備的條件 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取得教學的成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1、確立主體教育觀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求教師樹立主體教育觀,確立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受訓和盛納知識的容器。傳統教育,過重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結果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抹殺。主體教育觀正是要糾正這一偏差,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 2、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強弱直接關繫到主體性的發揮水平 「欲圖體育之功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於體育自覺不可」,可見體育的功效與主體意識有直接關系。教師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一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目的教育,提高動機水平,二是要教育學生認識學習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取決於自己主觀能動性發揮的作用大小。主體意識是主體性發揮的前提,教師要在教學中重視這個基礎的訓練與培養。 3、營造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研究證明,愉快的感情是認識和實踐能力的動力機制。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學生主動思維,大膽學練、質疑,嘗試探究的前提條件。學生置身於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之中時,情緒就會受到感染,激勵,主動性也油然而生。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高高在上,讓學生敬畏三分,教學語言總是命令式的,那麼教學氣氛沉悶、呆板、壓抑,學生情緒低落,思維窒息,主動性消失,也就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注意主動營造課堂的良好氣氛,重視感情投資,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學生,用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理解等去熏陶感染學生,點燃學生的求知探究之火,樹立學習的信心,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以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成效。 4、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 傳統的體育教學以講解示範獨占課堂,學生是在教師的全力灌輸下,進行接受收式學習。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壓抑和阻礙了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形成。雖然講解示範是基本教法,但絕不可視為是唯一方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要注重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防止單一的方式使學生產生訓練和學習的興趣疲勞。可運用發現法、討論法、嘗試法、分析比較法、游戲法等多種方法的合理運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者變成主動求知者。 5、讓學生體驗成功,獲得精神動力 成功是激勵學生主體性發揮的重要動力源泉。成功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出歡樂與喜悅,而且更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堅定「我行」的信念,使學生對未來學習充滿期待。因此,教師教學中充分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功,避免一生多受失敗而產生消極心理。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向更高目標努力,不斷超越自我,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對學生的點滴成功給予及時恰當的激勵評價,強化主體動機,激發主體性的發展。 6、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與健體的方法 只有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健體,學生才能真正具有學習與鍛煉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可能形成科學自覺的學習鍛煉品質,在任何環境與條件下從事科學的身體鍛煉。學生會學習、會健體是主體性發揮的高質量的體現。因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與健身方法;其次,要教會學生善於依據客觀實際選用學習健身方法及內容;再次,要教會學生制定學習和鍛煉的目標和計劃;最後要教會學生對學習與健身過程進行自覺有效地調控,客觀地檢查與評價學習與鍛煉的效果。 三、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興趣和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做到「以人為本」。要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服務者」,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各種需求,精心安排內容,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於被激活狀態,養成主動學習的品質習慣。 1、教學內容的公開化 每個學生各有自己的特長與特點。因此,每節課前,教師可先公開教學內容,徵求學生意見,了解學生最想學哪些內容,或對哪些活動最感興趣,怎樣組織才最受歡迎等。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有利於消除學生因為內容不適合自己而產生的消極、被動心理,使學習更具主動性。 2、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的興趣愛好,要求教師精心選編多種教學內容讓學生選擇。如素質練習,一般都由教師安排固定節目。如上肢力量訓練,學生同做多少個俯卧撐;腰腹力量練習,學生共做多少個仰卧起坐等。學生沒有選擇的餘地,不利於個性的發展和主體性的發揮。因此,諸如上面的訓練可以這樣安排:事先多選擇准備多種訓練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項目,讓學生從幾個項目中任選一個項目練習,運動量以達到自己最大強度的百分之多少來確定。學生從「訓練項目超市」中,自由選擇練習內容,其練習的興趣和鍛煉實效將大大提高。 3、教學內容的綜合化、開放化 在體育教學中縱向發展的基礎上注重橫向的擴展,啟發、引導學生運用各種學科的知識經驗,從各種思維角度去研究,去理解,從而解決體育學科中的問題。這就要求體育老師在內容選擇與制定上綜合化,促使師生將體育學科的教與學的成果重新整合,有效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要適應的個性化發展,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正確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選擇,使教與學更具開放性,更適應時代需要。 四、讓學生明確目標,做體育練習的主人 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也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前提條件,學生若不明確教學目標,課堂練習中就會漫無目的,充滿盲目性,處於被動練習狀態。 體育教學目標具有導向激勵及評價的功能。要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目標的功能,促使學生主動地、活潑地進行體育練習。體育教學目標一是要明確具體;二是要通過學生努力,可以實現,先讓學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標梯度。過去教學中目標抽象、模糊,空洞,讓教學中的訓練程度和評價都很難把握,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教材中把「提高學生投准能力」,改為「用沙包向8米遠,直徑為1米的地面目標投准,命中度一級指標為70%以上,二級為60%以上,三級為50%以上。這樣具體操作性強的目標,練習起來學生目標明了,心中就有數了,不在把練習當作應付老師的負擔,就會積極認真的做好每一次練習,做學習和鍛煉的主人。 總之,在如今「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不能降低教師的作用和地位,而且會因向教師提出更高要求,而使教師主動具備更高的職業素質。因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不可能自然生存發生,需具備相應的條件,而這些條件要教師來創造和提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不能降低,只是角色發生轉變罷了。
『伍』 如何評價小學科學課
這門課從"自然"發展到今天的「科學」是人類不斷進步發展的要求,是新課程標准「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的標志,是時代的產物。人力資源強國的今日,提高全民素質,從基礎教育開始,科學能夠喚醒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熱情,刺激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也是科學知識普及的開始,全面發展學生,提高學生個體的整體素質水平。
個人體會,純手打。請指教。
『陸』 科學課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完整發展。
科學課使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了解科學探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能,嘗試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問題解決中培養科學態度,加強與同伴的交流、交往。
另外,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其綜合性既體現在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綜合呈現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強調這四個領域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聯系;
也體現在要注重自然世界的整體性,強調科學課程與並行開設的語文、數學等課程相互滲透,通過學科間整合的形式,實現學科聯動,促進兒童的完整發展。
(6)小學科學課的意義擴展閱讀:
科學課的歷史:
2017年9月1日開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上科學課(未分科);在小學,科學課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激發學生探究世界的興趣,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將科學作為基礎性課程;
在中考中佔有較高的分值(各地的分值不同),其主要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三科內容;高中將科學細分成物理、化學、生物三科,在高考中(理科)佔300分。
要建立起科學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長效評價機制,讓學生擁有較高的科學素養。
『柒』 淺談小學科學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課作為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和創新精神,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談談粗淺的認識。
一、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內涵
科學素養是目前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的最主要目標,《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也將科學課定格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們理解的科學素養是指「會讀能寫」。如《英漢教育詞彙》解釋為①識字;②讀寫能力。《西方教育詞典》則解釋為「一個人的讀寫能力和他所屬的集團或文化對他所期望的讀寫能力。」
195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榮譽教授赫德在一篇名為《科學素養:它在美國學校的意義》的文章里,第一次用科學素養這個名詞來描述對科學的理解,並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作為重要的問題提出來。1970年,赫德對科學素養的概念選擇了「科學啟蒙」這個詞,認為科學教育的廣義目的是培養一個啟蒙的市民,能夠使用科學的智力資源去產生一個有利於人類發展的環境。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應該理解科學事業,認識科學知識是不斷發展的,以有用的途徑知道一些主要的概念、假說、定律和理論,認識科學中系統研究的價值,認識探究過程和概念、定律和理論的關系,用文化、社會和歷史的觀點看待科學事業的需要,認識科學繁榮的文化條件與科學事業的普遍性。目前,人們對科學素養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學知識(概念、定律、理論等),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過程技能與思維方法,價值觀,解決社會及日常問題的決策,創新能力,科學、技術、社會及其相互關系,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倫理與情感。研究專家把科學素養劃分為方法論的、專業的、通用的、技術的、業余的、新聞報道的、科學政策的等。我們認為,小學科學所講的科學素養主要指通用的,即一個社會公民應該具有的一般的科學素養。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科學思想和創新精神,培養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情趣和志向,豐富和積累科學基礎知識,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表述、操作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難,積極探索,敢於攀登的意志和品格。
二、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原則
1、把握啟蒙性
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啟蒙課程」,但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他的科學素養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轉折期。這一階段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學到的知識將對後繼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又處於打基礎的階段,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極其有限。因此,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只能根據小學生的經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興趣,練習方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這就是科學啟蒙的含義。
2、體現開放性
科學課程的開放性是指科學教育不是一個完全可以預設的過程,尤其對以科學探究為主的教學來說,更是無法預測將會出現什麼結果,即使是過程,也很難完全預設與控制。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這個過程將隨著教師、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與具體情況而展開。因此,科學教育從目標、內容、過程、結果到評價都應體現開放性,既要有一定的目標與要求,又不能拘泥於這些目標與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適當的機動與靈活性,使教學過程跟隨學生的學習過程,緊貼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成效。
3、注重探究性
探究既是小學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科學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由於科學素養的目標是由多因素組成的,因此其教學過程與單純傳授知識的講授課相比,也應該有所不同,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由教師引領探究向學生主動探究發展。
4、追求整合性
科學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陣地,但我們也要注意科學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與人文精神的整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探索,啟發他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科技教育,從而滿足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大大提高科技教育的效果。
5、突出應用性
科學來源於生活,也終將應用與生活,突出應用性,就是要幫助學生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的觀念;其次,要讓學生懂得:「我們現在所學的科學就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6、理解主體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是指在科學學習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收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與實驗,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
『捌』 小學科學課考試的意義是什麼
讓小學生多接觸些基本的科學常識,並培養小學生的對科學的興趣,為以後打基礎。
科學課在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史上,其名稱經歷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識→自然常識→自然→科學的變化。
『玖』 為什麼小學有科學課
小學科學課,是為了讓學生從小就有科學素養,明白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裡面都蘊含著很多的科學道理,生活處處皆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