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自尊文言文

自尊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5 12:45:36

Ⅰ 幫我寫一篇名著的賞析

《傲慢與偏見》作品賞析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這部社會風情畫式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奧斯丁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丁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婚事,這些都是陪襯,用來與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對照。如夏綠蒂和柯林斯盡管婚後過著舒適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
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煉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來烘託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奧斯丁:寫鄉野的幾戶人家

簡·奧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是一個我國讀者非常熟悉的名字。她的小說《傲慢與偏見》以及據此拍攝的電影恐怕早已為大家所熟悉了。據英國廣播公司最近調查統計,《傲慢與偏見》在英國人最喜愛的小說中,名列第二。《愛瑪》(EMMA)是這位女作家的第四部作品,一般都認為是她最為
成熟的一部作品。

簡·奧斯丁出生在英國漢普郡斯蒂文頓鎮的一個牧師家庭,過著祥和、小康的鄉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奧斯丁排行第六。她從未進過正規學校,只是九歲時,曾被送往姐姐的學校伴讀。她的姐姐卡桑德拉是她畢生最好的朋友,然而奧斯丁的啟蒙教育卻更多得之於她的父親。奧斯丁酷愛讀書寫作,還在十一、二歲的時候,便已開始以寫作為樂事了。成年後奧斯丁隨全家遷居多次。1817年,奧斯丁已抱病在身,為了求醫方便,最後一次舉家再遷。然而在到了曼徹斯特後不過兩個多月,她便去世了。死後安葬在溫徹斯特大教堂。簡·奧斯丁終身未嫁。逝世時僅為四十二歲。

奧斯丁創作的小說,幾乎都經過長時間的反復修訂改寫。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是《理智與情感》(1811)。《傲慢與偏見》(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這兩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後出版的《諾桑覺寺》(1818),都寫於十八世紀的九十年代,通常算是她的早期作品。而《曼斯菲爾德庄園》(1814)、《愛瑪》(1816)與《勸導》(1818)則寫於十九世紀,算是後期作品。這六部作品,總共不過一百五十萬字(中文),數量不算多。作品初出版時,銷量也不算很大。可是她在英國文學中的地位卻隨時間的過去而日益顯得重要,以致竟有批評家認為:「作家當中其手法最接近於(莎士比亞)這位大師的,無疑就要數簡·奧斯丁了,這位女性堪稱是英國之驕傲。她為我們創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托·巴·麥考萊語)。另一位將她與莎士比亞相比的是現代美國的批評家艾德蒙·威爾遜。他說:「一百多年來,英國曾發生過幾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有作家的聲望,唯獨莎士比亞與簡·奧斯丁是經久不衰。」贊賞奧斯丁的作家,從瓦爾特·司各特開始,可以說是綿延不絕,粗略一排就有:特洛羅普、喬治·艾略特、柯勒律奇、勃朗寧夫人、騷塞、愛·摩·福斯特等位。但是她的傑出與偉大之處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也不是一下子說得清楚的。弗吉尼亞·吳爾芙就曾說過:「在所有的偉大的作家中,她的偉大之處是最最難以捕捉到的。」

根據《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的說法,簡·奧斯丁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說家。(她的作品)反映了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生活的喜劇,顯示了『家庭』文學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從戀愛到結婚中自我發現的過程。這種著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會之間緊張關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說擺脫十八世紀的傳統而接近於現代的生活。正是這種現代性,加上她的機智和風趣,她的現實主義和同情心,她的優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結構,使她的小說能長期吸引讀者。」並且說:「當時(指十九世紀初)流行誇張戲劇性的浪漫小說,已使人們所厭倦,奧斯丁的樸素的現實主義啟清新之風,受到讀者的歡迎……到二十世紀,人們才認識到她是英國攝政王時期(1810~1820)最敏銳的觀察者,她嚴肅地分析了當時社會的性質和文化的質量,記錄了舊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現代評論家也贊佩奧斯丁小說的高超的組織結構,以及她能於平凡而狹窄有限的情節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劇的精湛技巧。」

本文作者在閱讀了中外評論家對奧斯丁的分析評論之後,覺得還是以上所引的簡短結論最為准確精到。內中惟一未突出提到的是奧斯丁塑造人物的巨大才能(每部小說的主角都是青年女性,但她們無一雷同),以及她能站在更高角度,冷眼看待、評論這些人物(特別是她心愛的人物)的睿智目光。奧斯丁曾說過什麼是好的作品。她說:「……有些作品,其中展示了才智最強大的力量;其中作者以最精心選擇的語言向世人傳達了對人性最透徹的了解、對這種豐富多彩的人性恰到好處的描繪,以及對機智幽默最生動活潑的抒發。」(見《諾桑覺寺》第五章末段)奧斯丁的幾部作品,可以毫無愧慚地說,都是達到了這樣的標準的。

奧斯丁的語言確實出色,這在提高她作品的水準上起著很大的作用。她的對話不但符合人物性格,而且常含機鋒。(奧斯丁小時候曾和家人演戲自娛,寫好對白自是她的特長。)敘述描寫部分語言通常徐緩舒展,與她所寫的那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環境與人物身份非常配稱。作者偶爾亦用曲筆,不動聲色地說幾句謔而不虐的反話,使讀懂的讀者不禁要發出會心的微笑。(批評家瓦爾特·艾倫就說過,整部《愛瑪》,「就是在嘲弄中孕育成的。」)在結構上,《愛瑪》亦極勻稱緊密。除了書中高潮處外,每一章亦都有精彩的「看點」。這就使得翻譯者苦苦奮斗工作時,又自有樂趣,彷彿是「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相信讀者在讀她的書時,也會有這樣的體會的。有批評家說過:「在《愛瑪》中,整個主題就是女主人公痛苦的認識自身並逐漸拋開幻想的過程。」同樣,在譯者譯,讀者讀的過程中,大家都逐漸認識了愛瑪這一活生生,有著各種優點與缺點的形象,同時也通過這面鏡子的反照,能對自我有比以前較深一些的認識。說到底,閱讀文學作品最大的益處無非就是通過這一活動,幫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自我、他人,認識社會與這個世界。愛瑪的自信、自以為是、缺乏自知之明、好心做壞事、不願承認錯誤,還多少有點勢利眼,這樣的性格上的毛病,豈不是在我們自己與周圍人的身上,依舊存在的嗎?而且還不但存在於作為個體的人的身上,連集體的人——小至一個團體大到一個國家那裡,不也是同樣是會存在嗎?

《愛瑪》是奧斯丁於1814年1月開始動筆的,1815年3月底寫完,並於年底出版(初版本扉頁上標明的是1816年)。1816年3月出版的《每季評論》上即刊出了當時最負盛名的小說家瓦爾特·司各特激賞奧斯丁作品特別是《愛瑪》的長文。1817年的7月18日,奧斯丁溘然去世。《愛瑪》成了她生前最後一部與讀者見面的小說。但讀者並不知道作者是誰。直到1818年,她的作品才由她的哥哥署上真名出版。

奧斯丁在世時,英國由攝政王統治。他的父親喬治三世晚年精神失常,國會安排由他攝政。1820年老王去世,攝政王即位,是為喬治四世。據說他非常喜歡奧斯丁的作品,在每個住處都存有一套。他還寫過一封信給奧斯丁,表示了自己的欽佩並希望她能把下一部作品獻給自己。奧斯丁在一封信里說:「對親王的感謝,我感到榮幸。」同時也多少有點違心地寫了《愛瑪》書前的那篇獻詞。據記載,攝政王藏書室的負責人曾建議奧斯丁寫題材大一些的作品。奧斯丁在回信中說:「我不寫傳奇。我必須保持自己的風格,繼續走自己的路,雖然在這條路上我可能永不會再獲成功。我卻相信在別的路上我將徹底失敗。」奧斯丁向親屬表示過,她自己能做的只是「寫鄉野的幾戶人家」,「在一小塊(兩英寸寬的)象牙上……用一支細細的畫筆輕描慢繪。」今天,人們自然要慶幸虧得奧斯丁沒有採納那樣的建議。而且她也不純粹是「為小題材而小題材」。她也能做到小中見大。她在作品中關懷婦女、戀愛、婚姻問題,探討社會在這些方面的謬誤與偏見並從而揭示人性中的一些弱點。探討人性,這難道能說是在寫微不足道的小題材嗎?古代的希臘人認為最重要的問題莫若是「認識自我」。他們在德爾菲神廟上銘刻的就是這幾個字。 《茶花女》小仲馬

我國第一部被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
開創了法國"落難女郎"系列的先河
一場俗世的愛情成全了一個漂亮女人最終的美麗。

19世紀法國優秀作品
世界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經典譯作

在中國,《茶花女》可以說是讀者最熟悉、最喜愛的外國文學名著之一。早在100多年以前,著名翻譯家林紓用文言體翻譯出版了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之後,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愛情故事在中國的讀者群中迅速流傳,深入人心。
《茶花女》是小仲馬的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小說所表達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了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這種思想感情引起人們的共鳴,並且受到普遍的歡迎。

據稱,《茶花女》當時一經出版即轟動全國。小仲馬一舉成名之後,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1852年,五幕劇《茶花女》上演時,劇場爆滿,萬人空巷。《茶花女》也許在社會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馬爭得好的評價,但卻實實在在令這位作者在死後依舊名垂千古。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大小仲馬"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雙璧"的奇觀。

大前年病中無聊,隨手撿起此書躺在床上重讀,竟然一口氣讀完,且潸然淚下。年輕時讀林琴南的譯本《巴黎茶花女遺事》也曾感動過,但以我現在的年紀自以為不會這樣投入了,想不到小仲馬還能左右我的感情,所以我要把此書列為愛讀的名單中。是什麼感動了我呢?主要是這個處於社會底層的女子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但妓女和公子哥的這類愛情故事在中國和外國的文學作品中是屢見不鮮的,《茶花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以大部分篇幅讓茶花女的情人阿爾芒復述她的遭遇,最後又以她本人的日記更深地展示她的內心世界。這種敘事方式使讀者感到格外親切。
--著名學者袁行霈

我讀《茶花女》是向好朋友挪的十小時,從晚上八時我便拚命看,夜間一時看完,讓我妹妹起來看,翌晨五時,妹妹回到床上睡覺。我一邊翻看第二遍,一邊走到輪渡過海去還書。還記得那晚停電,點兩盞油燈。彷彿聽見窗下有人哭泣,幾次撩開窗簾,望著發白的小路,我已淚流滿面。
--著名詩人舒婷

《茶花女》影響確是不小,作為一種流行,卻是一百年前的事情,當時正趕上"戊戌變法"失敗,人心沮喪,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將就著胡亂看小說。《茶花女》在中國本土的誕生,是生逢其時。
--著名作家葉兆言

翻譯最早的法國小說

1848年,法國作家小仲馬發表了他的成名作《茶花女》。小說問世後引起了極大震動,迅即被譯成各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使得千千萬萬讀者為這則紅顏薄命、男女悲歡的故事一灑同情之淚。這部小說的第一批中國讀者當是那時在法國的為數不多的留學生。只是在小說發表半個世紀之後的1898年,由"譯才並世數嚴林"中的林紓將其譯成中文後,才為廣大中國讀者所知曉。據考證,1897年某日,從法國巴黎留學歸來的王壽昌,前往訪見正懷家國之憂的林紓

Ⅱ 自尊 古文翻譯

沒有這個。

Ⅲ 近世治古文者,一若非言道則無以自尊其文是什麼意思

【譯文】:

為了對付撬箱子、掏口袋、開櫃子的小偷而做防範准備,必定要收緊繩結、加固插閂和鎖鑰,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聰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強盜來了,就背著櫃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繩結、插閂與鎖鑰不夠牢固哩。

既然是這樣,那麼先前所謂的聰明作法,不就是給大盜作好了積聚和儲備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所謂的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聖人,有不替大盜守衛財物的嗎?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當年的齊國,鄰近的村邑遙遙相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魚網所撒布的水面,犁鋤所耕作的土地,方圓兩千多里。整個國境之內,所有用來設立宗廟、社稷的地方,所有用來建置邑、屋、州、閭、鄉、里各級行政機構的地方,何嘗不是在效法古代聖人的作法!

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殺了齊國的國君也就竊據了整個齊國。他所盜竊奪取的難道又僅僅只是那樣一個齊國嗎?連同那裡各種聖明的法規與制度也一塊兒劫奪去了。而田成子雖然有盜賊的名聲,卻仍處於堯舜那樣安穩的地位,小的國家不敢非議他,大的國家不敢討伐他,世世代代竊據齊國。

那麼,這不就是盜竊了齊國並連同那裡聖明的法規和制度,從而用來守衛他盜賊之身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的所謂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聖人,有不替大盜防守財物的嗎?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龍逢

Ⅳ 查找《紅樓夢》描寫黛玉美貌的文言文

林黛玉首先是個內慧外秀的女性, 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這首詞中盡現了黛玉迷離、夢幻、病態、柔弱、動靜交融的美麗和氣質,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形容詞來綜合形容這樣脫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絕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見幾回!」 林黛玉之美,還表現在她才學橫溢和濃郁的詩人氣質。

如何寫試卷分析語文

初中語文試卷分析(一)
「 歲歲年年題相似,年年歲歲卷不同。若想來年登金科,仍需埋頭把卷析。 」 做為一名教師不分析試卷是不行的,不能把試卷分析透是萬萬不行的。對學生來說,考卷是對他們綜合能力的考查;對教師來說,它將成為他們開展下一學期教學的重要依據之一。

整套試卷注重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特別注重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今年的語文試卷體現了教學大綱和新課改的要求,有利於學生考出真實而滿意的成績,更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指針,也給我們敲響了中考的警鍾。

第二部分是閱讀理解,共 58 分,總分值不變。

首先是文言文閱讀,分值 12 分,和去年一致。考查的是課內篇目 —— 《始得西山宴遊記》。學生對它不是很陌生。我平時對此抽查較勤,再加去年的期末調研語文試卷就有相關的試題,今年考此篇,對全縣師生來說,我總以為是意外的收獲。該部分主要設置了六道題:文學常識( 3 題)、字詞解釋( 4 題)、解釋句子( 5 題)、背誦默寫( 6 題)、內容理解,主旨把握( 7 、 8 題)。題型沒有變化,這是本套試卷中最為穩定的部分,學生失分應該不會很多。但從評卷結果來看,字詞解釋、內容理解、主旨把握等考點仍有失分情況。作為教師,對這部分的教學更應細化了,一定要學生 「 讀讀背背,了解大意 」 。

其次是現代文閱讀了。現代文閱讀,這次考試依然有文體之分,盡管沒有明確標識出說明文(《海豚》)、議論文(《坦然看生活》)、記敘文(《獨腿人生》),但一看選文,以不言而喻了。命題人對它們的三者分值安排,是相對均分,依次是 15 分、 15 分、 16 分,真是別具匠心,對以前調研試卷貶二拱一的分值安排,迥然有異,算是很大的改進。對選文更是 「 慧眼識英雄 」 ,三篇都來自課外,注重人文性。如:《海豚》關注動物與人類和諧共存,人要愛護動物;《坦然看生活》強調的是一種良好心調,甚至能和范仲淹的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相媲美;《獨腿人生》更給學生展示了一個身殘志不殘自尊自強的人物形象,寓教育於其中。這些文章,對學生來說是 「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

細看,現代文閱讀中縱橫交錯的考點,也能看出一種趨勢,完全弱化了對文體知識的考查,像以前只填舉例子、比喻、承上啟下等等的能得分的日子,已經是一去不復返了。現代文閱讀更加註重文章的整體感知、理解和領悟能力的考查。對文體知識不是不考了,而是對它的考查更強調了文體知識對理解文章的作用,如 13 題(修辭方法)、 15 題(中心論點)、 17 題(論證方法)。換句話說,這部分要求學生要有很強的分析綜合能力,並且理解的基礎上把握文章,能用恰當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感悟,不能在拘於文體知識答題。

通過對閱讀題的分析,回想我今年的教學,的確有很大的不足,多少孕於了一些老性試題的練習,拘於文體知識。再從評卷的結果來看,基礎知識(主要指字形)出錯較多,代詞的指代義、篩選信息、重點語句的理解、賞析文章人物等考點失分學生也筆筆皆是。開放性試題反映的問題更多。開放性試題雖然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度,但這種自由是建立在對材料的理解之上的,提供的答案應當符合原文和題目的要求,而有的學生答題平原跑馬,離題千里。總之,對以上知識點的教學教改 0 一定甚之,細之。

第三部分是作文, 50 分,分值不變。

今年的作文仍延續了前兩年的話題作文的形式。不過,所給的提示性話語的寓意更豐富,啟發性更強。此次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提煉觀點,表達感情,並且繼續堅持 「 三自方針 」 ,即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定文體。由此可見,這次作文更有利於學生表達真情實感,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更有利於學生有所創新,表現個性。

總之,本套試卷呈現出穩定中求發展、繼承中見創新、出題時近中考、做題時寓教育的特點。它為我們以後的教學提供了指南,也為今後的課改提供了新的課題,更為明年的中考更敲響了警鍾,同時引導我們不斷向前

Ⅵ 文言文 認識自我

如果想要知道自己的外貌, 我們可以照鏡子, 從鏡子中看到真實的自我形象。但如果想要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性格,我們該怎麼辦呢?

有一些中學生說:「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能幹,很聰明。但有時候我又會覺得自己很笨,連一件小事都做不好。我究竟是聰明的還是笨的呢?」發出這種感 概的學生,實際上是不知道如何正確地集訓自我。 我們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認識是否全面、正確,對他的生活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一個人看不到自已的價值,就會對自我失去信心,產生自卑感 , 一方面失去了生活的力量,另一方面一旦遇到失敗和挫折就會一蹶不振。如果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弱點,就會盲目自信,誇大自我,目空一切。因此只有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保證一個人的個性健全良好地發展。

那麼我們是如何自我的呢?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是通過兩條途徑來認識自我的,一是「自我比較」,另一是「社會比較」。

1、自我比較

所謂自我比較,就是把現在的自我和過去的自我、所追求的將來的自我進行比較,如果三者之間基本一致,個體就會肯定現在的自我,對自我是滿意的、悅納的,並產生自信和自尊;如果對過去的自我不滿意,或覺得現在的自我與將來的自我有較大的差距, 那麼自我就會產生不平衡, 對現在的自我就會持否定態度,個體的自信心會動搖,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

對這種自我比較,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了一個公式:自尊=成就/目標。公式中的「自尊」可以看做是自我對現在的自我的態度;「成就」是過去活動的結果,因而標志著過去的自我;「追求」即自我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因而標志著將來 的自我。詹姆斯的這個公式, 概括了過去的自我、現在的自我、將來的自我三者的關系。如果已取得的 「成就」 與追求的 「目標」 一致,甚至高於「目標」,自信心就會較強,標志著現在的自我充滿自信, 自尊感就較強。 反之,如果「成就」低於自我設定的「目標」。自信心和自尊感都會降低,並對現在的自我產生不滿意的感覺。

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到,一個人過去所取得的成功或失敗對個人的自我評價有著重要的影響,並通過此評價影響到整個自我的態度。公式也表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如果超過過去取得的成就,那麼對現在的自我就會不滿意,心理上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因此,為自己設定恰當的目標就顯得十分重要。當然,如果把目標定得很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達到,那對個人來講也是毫無意義的。可是如果把目標定得術高,超過自己的能力或實際條件,結果即使付出巨大的努力也無法達到,這不僅會使行動招致失敗,更重要的是會給自我帶來打擊和創傷。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學生就是因為脫離實際條件,為自己定出過高的目標,對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期望,從而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折磨和痛苦。如有些小學的尖子生,到了初中,為自己設定的目標也是非拿第一第二不可,而一旦不能如願,就痛苦得不得了。殊不知環境改變了,各方面的條件都發生了變化,需要學生對自我進行重新評價,並及時修正自我的目標和期望值,使其變得更為符合實際,這樣才不至於對自我喪失信心。

Ⅶ 有關自尊的古文

文天祥的《正氣歌》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 屍佼《屍子》(節錄):孔子過於盜內泉,渴容矣而不飲,惡其名也。 盜泉:在今山東省泗水縣。 孔子不喝「盜泉」水,因為他憎惡這個名字。舊時人們飲用這句話,表示堅守節操,不污其行。屍佼是戰國時法家,著有《屍子》,已佚,後人有輯本。

【不受嗟來之食】——

《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士可殺而不可辱】——
《禮記·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就這些了
想不到了

Ⅷ 把妄自尊祟,目空一世,傲世輕物,眼高於天,傲慢不遜組成一句話,或用文言文形容某人仗著勢力欺人……

她從小就是一個傲慢不遜的人,其心靈極其扭曲變態,她妄自尊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在單位,除了領導,對於其他同事,她是目空一切的,她的這種傲世輕物、眼高於天的做法,令所有熟悉她的人都不屑,甚至唾棄!

Ⅸ 凡侂胄之徒,自尊大而卑朝廷 文言文翻譯

韓侂胄是歷史上很有爭抄議的人物,這無需翻譯,大家都懂。我推薦「宰相若逢韓侂胄,將軍已作郭汾陽。」不妨參考:http://bbs.tianya.cn/post-no01-483767-1.shtml

Ⅹ 文言文中自尊是什麼意思意思

(1).自我尊重。《禮記·表記》:「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韓非子·詭使》:「重厚自尊,謂之長者。」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三》:「 纏 ( 纏子 ) 墨 者,蔑 董 ,自尊其教,固不足憑。」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由於習慣--她孤獨慣了,加上自尊,因此,她一直不為人注意地坐在人們的背後不發一言。」
(2).自加尊號。《史記·楚世家》:「 楚 熊通 怒曰:『王不加我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 武王 。」《漢書·高帝紀上》:「 羽 矯殺 卿子冠軍 ,自尊,罪二也。」

熱點內容
吉他散步教學 發布:2024-11-02 13:36:21 瀏覽:139
肥城市第六高級中學 發布:2024-11-02 11:49:45 瀏覽:287
花藝老師招聘 發布:2024-11-02 11:49:01 瀏覽:509
白絲襪中學生 發布:2024-11-02 11:48:03 瀏覽:830
非普通教育 發布:2024-11-02 10:32:35 瀏覽:783
化學方程式配平口訣 發布:2024-11-02 08:52:23 瀏覽:75
淘寶大學教學 發布:2024-11-02 08:49:04 瀏覽:687
大學物理學張三慧答案 發布:2024-11-02 07:26:02 瀏覽:13
輔助教學 發布:2024-11-02 05:51:57 瀏覽:246
英語見證 發布:2024-11-02 05:41:05 瀏覽: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