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交叉學科特徵

交叉學科特徵

發布時間: 2020-11-25 12:46:05

Ⅰ 「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的前景怎麼

了解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區別與聯系,首先我們從認知和理解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概念開始。
1、大數據
大數據是物聯網、Web系統和信息系統發展的綜合結果,其中物聯網的影響最大,所以大數據也可以說是物聯網發展的必然結果。大數據相關的技術緊緊圍繞數據展開,包括數據的採集、整理、傳輸、存儲、安全、分析、呈現和應用等等。目前,大數據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分析和應用上,比如大數據場景分析等。
2、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是典型的交叉學科,研究的內容集中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人學、自動推理和知識表示等六大方向,目前機器學習的應用范圍還是比較廣泛的,比如自動駕駛、智慧醫療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人工智慧的核心在於「思考」和「決策」,如何進行合理的思考和合理的行動是目前人工智慧研究的主流方向。
3、大數據與人工智慧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雖然關注點並不相同,但是卻有密切的聯系,一方面人工智慧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思考」和「決策」的基礎,另一方面大數據也需要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數據價值化操作,比如機器學習就是數據分析的常用方式。在大數據價值的兩個主要體現當中,數據應用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智能體(人工智慧產品),為智能體提供的數據量越大,智能體運行的效果就會越好,因為智能體通常需要大量的數據進行「訓練」和「驗證」,從而保障運行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目前大數據相關技術已經趨於成熟,相關的理論體系已經逐步完善,而人工智慧尚處在行業發展的初期,理論體系依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從學習的角度來說,如果從大數據開始學習是個不錯的選擇,從大數據過渡到人工智慧也會相對比較容易。總的來說,兩個技術之間並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發展空間都非常大。

Ⅱ 如何理解環境科學與交叉學科的高度交叉滲透特徵

大部分時候就是需要用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解決環境問題。例如環境管理學,環境生態學這類。

Ⅲ 材料物理專業

材料物理是從物理學原理出發提供材料結構、特性與性能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主要面向新能源與新信息等新功能材料探索。
材料物理專業提供物理學、材料科學、材料化學和材料物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系統學習,材料探索、制備與合成的思維與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訓練,以及材料加工、材料結構與性能測定及材料應用等方面的專業訓練,旨在幫助學生掌握材料物理及其相關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實驗技能,具備運用物理學和材料物理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進行材料探索和技術開發的基本能力,能發展成為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及其相關交叉學科(材料、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繼續深造或在相應領域從事材料物理研究、教學、應用開發等方面的創新性人才。
由於當今以服務於高科技,現代工業和國防為主的現代材料或新材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新材料的研製與開發速度也越來越快,因而湧出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新產品和新問題越來越需要材料學家和物理學家等共同努力來歸納、整理、總結及創新。由此產生的材料物理專業無疑是多學科知識交叉、滲透的結果。它給現代材料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以及相關科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空間。為新材料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完善而系統的理論指導和技術保障。因此,材料物理專業的就業前景十分廣闊。

Ⅳ 大數據屬於什麼專業

1、大數據屬於數學一類的專業。相關專業名稱有:「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統計學」等。

大數據是眾多學科與統計學交叉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大數據牽扯的數據挖掘、雲計算一類的,所以是數學一類的專業。

(1)統計學是通過搜索、整理、分析、描述數據等手段,以達到推斷所測對象的本質,甚至預測對象未來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數學及其它學科的專業知識,它的使用范圍幾乎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

(2)數學與應用數學是一個學科專業,該專業培養掌握數學科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具備運用數學知識、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受到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能在科技、教育和經濟部門從事研究、教學工作或在生產經營及管理部門從事實際應用、開發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3)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是以信息領域為背景用將邁向的數學與信息,管理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更深入和專業。

Ⅳ 法學專業的特點

法學專業是朝陽學科,從社會需要來看是大有發展前景的。從法律系畢業生就業現狀來看,他們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夠在檢察機關、審判機關、行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服務工作。

就業前景非常廣泛,做警官、檢察官、法官、行政機關公務員,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務,做律師,到高校做法學教師,到研究所做法學研究者都是不錯的選擇。

(5)交叉學科特徵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學習法律知識,並非單個的苦思冥想或者獨自奮斗,可以和朋友或者同事合作學習,用問題引導彼此進行探討,這個是學習法律的一個好方法,也是一個學習法律的人需要注意的一個細節問題。

學習法律需要養成一種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是需要通過不斷的訓練所能獲得的,而非是單純的記憶法律條文的方式而能獲得的。因此學習法律需要注意養成法律思維方式而費訓練大腦記憶力。

Ⅵ 怎樣理解環境科學的特點綜合性,交叉性和邊緣性

環境科學的特點綜合性,交叉性和邊緣性的理解

一、環境科學的特點綜合性可以理解為:環境科學為跨學科領域專業,既包含像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學,地理,資源技術和工程等的物理科學,也含有像資源管理和保護,人口統計學,經濟學,政治和倫理學等社會科學。

二、環境科學的特點交叉性可以理解為:大多數環境問題涉及人類活動,因此經濟、法律和社會科學知識往往也可用於環境科學研究。

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發展活動與環境演化規律之間相互作用關系,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途徑與方法的科學。

三、環境科學的特點邊緣性可以理解為:環境科學包含了影響人類和其他有機體的周邊環境的學科。

(6)交叉學科特徵擴展閱讀:

環境科學的主要任務

一、探索全球范圍內環境演化的規律。

在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為使環境向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避免向不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就必須了解環境變化的過程,包括環境的基本特性、環境結構的形式和演化機理等。

二、揭示人類活動同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

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必須列入環境保護的內容,有關社會經濟發展的決策必須考慮生態學的要求,以求得人類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三、探索環境變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

環境變化是由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和社會的因素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研究環境變化可為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制定各項環境標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提供依據。

四、研究區域環境污染綜合防治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

引起環境問題的因素很多,實踐證明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工程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從區域環境的整體出發,調節並控制人類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利用系統分析和系統工程的方法尋找解決環境問題的最優方案。

Ⅶ 體育管理科學的學科特點

體育管理學是管理科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也是體育科學的組成部分之一,它是20世紀50年代前後管理科學與體育科學交叉、綜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

體育管理學的學科特點:

1.學科構建的交叉性

體育管理學是用管理科學的知識來觀察和解決體育領域的問題,是部門管理學,表現為管理科學與體育科學的交叉。但僅僅探討到這一層次,似乎還略顯膚淺,還應該從認識體系與方法體系兩個方面對交叉性作進一步探討。

就認識體系的交又性而言,除系統哲學的影響外,體育科學體系中各個層次的眾多科學理論,是構築體育管理學認識體系的主要基礎。體育是一種特殊的人類文化現象,有獨特的、不同於其它領域的特點。對體育領域問題的探討,必須從體育領域特有的視角出發,拋棄和背離了這一基本點,就不能發現體育活動的本質規律。一個對體育實踐一竅不通的管理者,哪怕是一個成功的管理者,也難以在體育領域取得成功。我們更無法想像以企業管理的認識來看待體育訓練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結果。但在堅持體育科學主導地位的同時,管理科學顯然也對體育管理學認識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必要的補充。管理科學為體育工作者提供了觀察認識和解決體育領域問題的另一條途徑,改變著人們對體育現象的傳統看法,豐富了體育管理工作者的認識體系。因此,體育管理學的認識體系,表現為以體育科學認識體系為主導的,體育科學認識體系與管理科學認識體系的有機交叉。

就方法體系的交叉性來看,現代管理科學體系中不同層次的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構成了體育管理學的最基本的方法學基礎。離開了管理科學豐富的、已被實踐證明了有效的方法體系,體育管理學就無法取得進展。與此同時,也必須看到,人類在體育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對體育實踐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如對場地器材、運動訓練的管理等,是主要對工業和企業進行管理的現代管理理論所不具備的。它們同樣是現代體育管理學的方法體系來源之一。因此,在方法體繫上,體育管理學則表現為以管理科學方法體系為主導的,管理科學方法體系與體育科學方法體系的有機融合。

體育管理學構建於體育科學和管理科學的有機交叉與融合之上。這種構建,絕不是將管理學的知識全盤移植到體育中來,也不是體育知識與管理學知識的簡單堆砌,而是從兩者所提供的豐富認識體系與方法體系中合理挑選、科學加工後的有層次的構建。

2.學科基礎的綜合性

雖然體育管理是一種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但僅用社會科學的知識來解決體育管理問題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借鑒自然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系統科學等眾多領域的研究成果。只有綜合運用多個學科的知識,才能揭示和反映出體育現象的復雜規律,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如對體育場館、器材的管理,追求的是如何利用最少資源取得最優效果的過程,顯然要藉助於數學等自然科學的知識;對運動員訓練過程的控制,則應該以人體科學的研究成果為基礎;而對運動員運動智能的訓練管理,又應該參考思維科學和心理科學的最新進展;體育管理的目標是整體效果,追求「1+1>2」的整體觀,而這顯然又是系統科學的研究范疇。因此,體育管理涉及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心理科學和系統科學等眾多學科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體育管理學的學科基礎表現為更廣闊范圍上的綜合性。

3.學科屬性的軟科學性

軟科學是綜合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以及數學的理論與方法,去解決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生產的發展而帶來的各種復雜社會現象和問題,從而為經濟、社會及科學的協調發展提供滿意的決策方案的新興學科。體育管理學以多門學科作為學科基礎,研究的是體育這一社會現象的運行和演化規律,價值取向是為體育事業的協調發展提供決策方案。從這層意義而言,它從屬於軟科學的范疇是明顯的。但必須注意的是,軟科學並不等於體育管理學只運用定性的「軟方法」研究「軟系統」問題,軟科學要有硬功夫。體育管理學既研究如何協調人們在共同體育實踐中的關系,以便創造和諧的管理氣氛和發揮集體力量的問題,即探討體育「軟系統」的規律,同時也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物和財,以取得最大效果和效率的問題,即探討體育「硬系統」的規律。對體育「軟系統」的管理,追求的是「滿意」的管理效果,採用的方法以軟系統研究方法為主,如對體育課的教學過程管理、對運動訓練過程監控等問題上,人們沒有最優結果的判別標准,從而也就無法得到最優結果,管理過程是一種追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滿意」的過程。而對體育「硬系統」的管理,如對場地器材的管理、體育資金的管理、體育產業的管理等等,追求的則是最優的管理效果,採用的方法也以精確的、嚴密的、規范的和邏輯的定量科學方法為主。

體育管理學的主要內容

體育管理學的主要內容有:體育管理的歷史發展:體育管理的對象;體育管理學的方法論基礎;體育管理的職能;體育管理的一般原則和方法;體育管理的類型,有學校體育管理、運動訓練與運動競賽管理、社會體育管理、體育科研管理、體育場,館、器材管理等;體育管理的本質及其理論、實踐意義;體育管理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等。

Ⅷ 地質工作的基本特點

在論述地質工作的基本特點之前應該先論述地質工作的性質,考慮到張炳熹院士在 《我國地質工作發展戰略的研究》中對地質工作的性質已做了系統深入的論述,在此不再重復。有關地質工作的特點,許多學者已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總結和說明。溫家寶總理2002 年的一席講話,用最簡練的語言對地質工作特點作了全面的概括。他指出 「地質工作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復深化過程,它的特點是科學與技術一體化,調查與研究一體化,野外工作與室內工作一體化,宏觀思維與微觀認識一體化,多學科綜合,多工種集成」。

一、野外調查是地質工作的基礎工作

地質工作的主要舞台在野外,直接對象是地質體和各種地質現象,它不同於一般的經濟活動和生產活動,也不同於一般所講的商品生產。它必須依靠系統的野外實地調查,獲得對地球 ( 殼) 的屬性所要求的正確的描述和記錄,提出相對正確的推理、認識和結論。離開野外基礎資料的獲取,有關地質問題是很難獲得解決的,各種研究及理論的產出無一不是以野外調查為基礎的。所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論模式的形成和建立,都有賴於野外取得的第一手資料能否准確地反映客觀實際。

新技術、新方法在地質學中的運用日益普遍。20 世紀 50 年代有些國家為解決地質問題利用了電子計算機技術,不少學者認為地質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計算機來處理和綜合數據,模擬作用過程,以及積累和傳播信息。其他新技術和新裝備,如航空和航天、遙感技術、直升機等可以算做是地質工作的 「硬體」,但作為 「軟體」的地質概念、模式、理論、考慮問題的思維方法以及野外實踐地質調查的第一手資料、數據仍然是基礎,沒有野外調查的地質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講,它不是真正的地質工作。

當今,高新技術在地質工作中雖然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對地質工作者來說,野外調查是地質工作的主體和基礎。如今雖然有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航空航天技術、遙感技術、資源衛星等利器可用,但鐵錘、羅盤、放大鏡等依然是第一手資料離不開的傳統工具。脫離野外實地調查、勘測,就談不上什麼叫地質工作,這是地質工作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

二、地質工作的成果是信息產品

地質工作是一項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調查研究工作,是一個反復和認識的過程。它不直接生產實物商品,而是通過各種方法、手段獲取地球 ( 地質礦產) 信息,經過研究加工後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地質工作成果的主要表達形式就是文字報告和圖 ( 表) ,它是認識自然和反映自然並有重大 ( 或重要) 使用價值的地質礦產信息產品,但不同於一般的商品。一個地區的地質工作報告及其圖 ( 表) 就是客觀地反映當時的一個地區的地質發展歷史及地質特徵等,可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今後開展地質找礦工作提供相關依據。

由於對地質工作成果的特點認識有誤,所以在對地質工作的價值認識上、成果管理上就以一般的實物產品來衡量。如在成果績效評估上只重視直接的經濟效益,往往忽略了其信息的社會價值; 在成果管理上往往重視了量化的、顯性的成果,忽略了成果的隱性價值。

各種地質礦產信息是國家制定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規劃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學信息和地學依據。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對地質工作信息成果的收集、保存和開發利用。

三、地質工作是多學科交叉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

對地質工作者來講,在野外地質調查工作中需要付出相當多的體力勞動,但是,在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和採集標本樣品或觀察中,並非單純的體力勞動,同時還在思維,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合,而室內工作是以腦力勞動為主。地質工作從總體上講,既有野外和室內相結合,又有學科、多工種交叉與協作,才能做好地質工作。

學科交叉是各學科發展的必然,但地質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范圍的廣泛,交叉程度的深入是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地質工作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幾個大的學科,這些學科在地質工作中廣泛應用和發展後,就形成了數學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古生物學等專門的學科。同時,地質工作也涉及地理學、氣象氣候、天文、水利、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造就專門學科的地質工作科學家,但是從地質工作過程本身來講,必然是多種學科的配合與協作,其成果也必然是多種學科知識的綜合。作為一個地質工作者,最重要的、最需要的是要有復合知識及其野外工作實踐經驗。

目前,地質工作已由恩格斯稱為 「整理材料的科學」時代發展到嚴密科學體系的時代,研究對象已深入到人們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更深層次。因此,想靠表面現象的簡單堆積和歸納就希圖對地質現象有更深入的解釋,或找到更多更大的隱伏礦床,或處理新的地質難題,都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從研究地質現象到發現礦床或建立新概念,必然有反復認識的過程,如異常的篩選、礦床類型的確定、遠景區和找礦靶區的預測、礦床成礦模式和區域構造模式的建立等。運用科學的方法、手段進行調查與研究,有目的地取得必要的資料和數據,逐步破解關鍵問題,才能逐步對地質現象的認識趨於真實並做出更接近客觀的解釋,才能逐步縮小靶區,最後發現礦床。因此,猜測性的假說,科學的抽象和預測,創造性的思維,新的思路已成為地質工作,特別是普查找礦中發現礦床的必然。這就要求地質隊伍應該是一個知識、技術密集的隊伍,而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則需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地質工作的實踐經驗。地質部部長孫大光講過,地質學是一種帶有經驗性的科學,與一般的學科不同,在地質學的老前輩中,有許多人是在 40歲左右才著書立說的,甚至五六十歲以後還不斷地作出貢獻。這反映了地質工作是經驗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的特點,也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應如何去培養地質人才問題。

四、地質工作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地質工作是一項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工作,同時又是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從微觀尺度講,地質工作無法與生產和銷售直接掛鉤,這是許多人認為地質工作並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的原因。然而,從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尺度來看,地質工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非常明顯的。人類絕大多數能源來自地球,在當前一次性能源消費結構中,油氣、核能、水電都來自地球。地質工作在這方面直接的明顯經濟效益是可以用具體的數字去計算的。同樣,我國在礦產資源、水資源等方面均面臨嚴峻的挑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是地質工作的經濟效益的重要貢獻。

地質工作所關注的另一個基本問題———地質災害 (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問題,是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其給社會帶來的破壞與損失是巨大的。可以肯定的是,地質工作在預測預報和減輕地質災害中的作用是明顯的,減少或降低這種經濟損失是地質工作的目標之一。地質工作既是經濟建設的先行,又貫穿於長期建設的全過程,滲透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地質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地質工作的間接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是無法用直接經濟效益的尺度去估算的。

由於地質工作是調查性質的,探索性質的,所以對地質工作的效益既有可以直接評價的部分,也有無法估量的社會影響價值; 既有眼前可以直接看到和計算的經濟效益,也有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檢驗才能顯現的效益; 既有立即產生的效益,也有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或將在歷史上較長時間都會產生影響的效益。這就是地質工作體現了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的結合、效益的滯後性與效益的長效性並存的特點。

五、地質工作規律是分層次多內容的組合

所謂 「地質工作規律」是指各類地質工作必須符合其學科、經濟特點,遵循其需求發展的客觀規律。它主要體現在對於地質工作程序、工作基本內容、基本要求和標准、合理的分析解釋、科學的結論判斷等方面的內容,也包括在管理過程中通過科學的組合協調各類工作,完成設定的工作任務,進行綜合研究,達到其具體設定的工作目標並符合實際的、學科特點的、經濟特點的具體內容。

地質工作是一項融自然科學、管理科學、經濟科學為一體的業務活動,其部署和實施應遵循科學規律。從地質工作發展的宏觀層面而言,應遵循社會經濟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規律; 從地質工作的部署與實施層面而言,應遵循地質工作的學科規律; 從地質工作的社會經濟服務層面而言,應遵循地質工作的產業規律。地質調查、勘查、研究、教育、管理都有其內在的地質工作規律可循。從世界和我國的地質工作歷史實踐中,總結、提煉、吸取各種地質工作規律,提倡在地質工作的各個類別、各個環節、各個領域尊重規律性,增強科學性,減少盲目性,對提高我國地質工作的整體水平,為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提供優質的地質工作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質工作規律從總體上來講,應該是有不同內容、不同層次的各類相關工作的規律性和相互協調的規律性的組合,每項工作和各相關工作規律性的和諧或失調、破壞,都將相應地影響地質工作最終目標的實現。因此,對地質工作客觀規律性的認識程度,在地質工作實施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質工作有著與其他學科工作相同或相近的普遍性的規律。例如,需求規律。推動地質工作發展的主要需求動力,是經濟社會既有經濟發展的需求,如礦產資源的需求,又有人類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對地質工作方方面面的需求,還有社會管理者、政府決策層的直接需求。

類比推理規律。由於地球本身或地殼物質整體上分布不均衡、不均一性,地質工作認識上的循序漸進,由個別到一般、由局部到整體、由粗及精、由表及裡、由淺及深,需要不斷積累信息,研究分析、類比推理及其綜合提升等,因此,類比推理及長期積累的規律性表現尤為突出。

多學科交叉規律。地質找礦或礦產勘查開發、地質工作服務領域擴大和地質科學研究等工作都需要多學科交叉滲透或多學科協作攻關; 同樣,地質工作的規劃部署、組織管理和地質成果存在的多樣性以及如何適應國家整體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也需要多學科交叉、配合或綜合協調,方能不斷推動地質工作發展。

這些普遍性規律,並非地質工作所專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許多工作中都有相同的特點。但由於地質工作的對象———地球的不均衡性及其地質作用發生過程早已完成,難於再現的特性更為突出,這對在地質工作中循序漸進的作法和對多解性的成果進行綜合協調,就顯得十分重要。

六、我國地質工作發展的國情特點

新中國地質工作的發展,同樣也遵循了地質工作的許多普遍性規律,但是,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階段,與其他國家對地質工作涵義的認知有所不同,使其具有明顯的國家特點和中國特色。

( 1) 非常規高強度地發展地質工作。由於新中國是由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接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階段,沒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地質工作基礎薄弱、人才匱乏、經濟實力不強,對地質工作的需求急迫,國家採取非常規方法發展地質工作。主要措施是: 集中使用人才、優先勘探已知礦床、加大投入地質教育; 聘請蘇聯專家,套用蘇聯規范標准,實行地質工作計劃管理; 發動群眾找礦和報礦。

( 2) 地質工作由多部門全面推進。由於對礦產資源勘查的強烈需求,以及後來各工業部門發展的分工需要,我國地質工作很快就由中央統一計劃的地質工作劃分為多個部門管理的地質工作,形成了地質工作綜合部門與工業部門的共同快速發展的態勢。改革前的所謂 「百萬大軍」的現實,以至於目前為止仍然存在的所謂 「地勘行業」和 「部門地質」,成為地質工作改革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 3) 地質工作的各專業、各階段發展不協調。基礎性地質工作薄弱,前期性的礦產普查工作落後,地質科學研究工作與地質調查工作相互脫節,成為一個階段以來難以解決的問題。

( 4) 地質工作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政策變化的影響而忽起忽落,發展不平穩。受政治體制的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催化,對地質工作高指標、急要求、搞會戰,主觀需要不顧客觀可能,過分強調了勘探工程的作用和數量的考核,違背地質工作科學認識和科學程序, 「長官意志」往往決定了一個階段地質工作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有許多的行政命令和主觀意志,是因為不了解地質工作的客觀規律,主觀願望是好的,但結果是對地質工作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浪費。

( 5) 計劃經濟體制對地質工作發展的影響。計劃經濟發展時期的地質工作,由於部門林立,各自部署和發展地質工作,導致地質隊伍發展過快,規模過大,工作重復,管理分散; 各部門的地質勘查工作以及地質調查與地質科研、地質教育之間配合不夠協調,地質工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面較窄,地質工作的運行機制有時背離科學規律和經濟規律,整體效益較差。國家計劃經濟體制對地質工作發展影響的是深刻的,改革開放以後經過艱難的探索和不斷調整,至今仍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

Ⅸ 什麼是公共事業管理

公共事業管理是一門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旨在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藝術等公共事業單位的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從公共事業管理理論體系與學科性質相結合的角度出發,公共事業管理理論的研究背景應該是上述兩種選擇的有機結合且以中國現階段國情實際為主。

(9)交叉學科特徵擴展閱讀

從實體角度,公共事業管理的客體包括公共組織與非公共組織。公共事業管理是由各類組織參與的,當各類組織參與公共事業時,就需要對它們進行管理,這樣才能保證這些組織實現公共事業管理的根本目標而不以盈利為目的。

特別是在我國現階段,從事公共事業的非政府公共組織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行為(如教育與醫療的亂收費等)比比皆是,而各類非公共組織的根本目標就是獲取最大利潤。

因此,對參與公共事業的各類組織進行有效管理是公共事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它不僅是確保公共事業管理實現公正與公平價值取向的需要,也是確保公共事業管理實現效率與效益價值取向的需要。

Ⅹ 數字媒體藝術的交叉學科特徵

問劉方吧,她很厲害的~

熱點內容
吉他散步教學 發布:2024-11-02 13:36:21 瀏覽:139
肥城市第六高級中學 發布:2024-11-02 11:49:45 瀏覽:287
花藝老師招聘 發布:2024-11-02 11:49:01 瀏覽:509
白絲襪中學生 發布:2024-11-02 11:48:03 瀏覽:830
非普通教育 發布:2024-11-02 10:32:35 瀏覽:783
化學方程式配平口訣 發布:2024-11-02 08:52:23 瀏覽:75
淘寶大學教學 發布:2024-11-02 08:49:04 瀏覽:687
大學物理學張三慧答案 發布:2024-11-02 07:26:02 瀏覽:13
輔助教學 發布:2024-11-02 05:51:57 瀏覽:246
英語見證 發布:2024-11-02 05:41:05 瀏覽: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