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祖籍
⑴ 文言文翻譯 求翻譯
《禮記》中有說到:世間萬物的本源是天,人的本源是祖(即氏族),一個氏族多年的子孫後代都是從這里繁衍出來的。我們周姓的祖籍是在江西洪都的世遠郡,因年代太過於久遠,族譜失傳,具體的信息就不得而知了。明末清初兵荒馬亂的時候,有三個周姓兄弟在遷往湖廣(我猜是湖南廣東)的時候走散了。一個留在了四川,一個留在了興山縣,只有我們這一支的太祖永學會寄居在荊州府支江縣的第八郡,在楊橋港以墾土務農為生,生下金美、富美兩個兒子。金美並沒有留下任何的子嗣,而富美生下了應科、應禎、應祥、應國四個兒子。在康熙年間,我們的祖先應楨和高太君又遷回了契陵州峽上(即今宜昌府)的東湖縣。到了乾隆四年,楨公的兩個兒子子玉、子哲買了田地,落籍於東湖,他們將木頭撤掉之後修建了瓦房,把旱田改成了水田。三兒子子斌也置辦了田地,小兒子子謙過繼給了老三應祥,從那時到現在,歷史悠久,家族人丁興旺,有的和當地其他家族進行了聯姻,有的去往了其他地方,但大家仍屬於同一個氏族,夫妻和順,廝守一生;子孫繞膝,養恬頤年。從春亭公開始,到了金堂公最為盛行,他們都很注重以後的事情;而金坡公,以建築為生,喜愛在周家灣修建宗祠。向後代闡述祖輩的事跡,使得我周姓祖輩的靈魂有寄託之處,使得我族團結一心,讓堅持信念成為日常的一種狀態,尊卑順序不亂,大家雖然親近但不逾越,共同遵守尊老愛幼、努力勞作的祖訓,同時也要飽讀詩書,謹遵禮節。周記譜序永久流傳,其中一派的流傳之本會展示給後輩們關於祖輩的事跡,以萬世的無窮美好、無限幸福為序。
這個是本人親自翻譯的,有不妥之處歡迎指教。如果喜歡,請採納
⑵ 英語翻譯 1.祖籍 2.人氏 3.雖無傾城之資 白話文翻譯文言文: 家裡有一兒一女
文言文翻譯白話:
1.祖籍:所謂祖籍(或籍貫)是指一個家族最早生息繁衍的地域.
2.人氏:某一地方的人(多指籍貫)
3.雖無傾城之資:即便沒有傾城的容貌.
白話文翻譯文言文:
家裡有一兒一女:膝下一雙兒女
⑶ 蒲松齡祖籍哪裡
蒲松抄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⑷ 「故鄉」和「籍貫」指什麼
故鄉指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家鄉指自己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和故鄉可以通用.
老家的意思有兩種:一是在外面成立了家庭的人稱故鄉的家庭;二是指原籍,就是爸媽以前與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住的地方,也可以是指自己祖上居住的地方.
祖籍是指一個家族族群認定的某一時期的某一位祖先的出生地.一些已經離開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經離開了家鄉的人,他們的後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鄉(即祖籍)來作為自己籍貫.祖籍是可以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籍貫地,但不完全符合祖籍的要求.
特別應該注意的是戶籍地並不一定是這個人的祖籍地或籍貫地.按幾千年來的中國的傳統的說法,籍貫是祖籍地的一種表述,這是戶籍與祖籍貫不同的地方.
這里必須談一下你沒說到的籍貫一詞.籍貫指祖居地或原籍.籍貫一般有從父、也有從母系的;但都是從父母的祖籍,按現在的地域劃分填寫.目前,有很多人普遍錯誤認為籍貫就是戶口所在地或出生地,按幾千年來的中國的傳統的說法,籍貫是祖籍的一種表述,籍貫指的是祖籍,祖籍是指祖輩的長久居住地,按省/自治區/直轄市+ 區/縣+鎮/街道+村/居委會填寫.
原籍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本籍,祖居的地方,此意同祖籍,多見於文言文.二是指籍貫變更者變更前的籍貫.
⑸ 用文言文怎麼介紹自己
我乃xxx ,祖籍山東,出生鄉野,少年習文,十有五而志於學,曾聞雞起舞,晝耕夜讀。遂被
xx錄取,此生之萬幸。
⑹ 文言文「故鄉家鄉」是什麼意思
和現代詞彙一樣的意思。家鄉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iā xiānɡ,基本意思是指自己小時候生長的地方或祖籍,又被稱為"故鄉"、"老家"、"故園"等。離開這個地方後,才知道這里是家,非常想念,想家,家想,謂之家鄉。
⑺ 文言文《傷仲永》文章第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貫.身份.家世.姓名,有什麼作用
更加具體真實性,這篇文章本來就是拿來教育人的,肯定這裡面的人物寫的越具體,人家才會越相信
⑻ 文言文介紹自己
寫作思路:立意要巧妙在習作有限的文字內,要表現較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從生活中的一斑一點、一枝一葉去再現生活的全貌,即立意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角度雖小,卻能小中見大,平中見奇。
正文:
小女孩一位,現年十三歲,並非大家閨秀,其貌不揚,生於廣西柳州市。祖籍浙江(為金庸之老鄉),卻從未涉足此地。
四歲上,隨父進京,進入地科院幼兒園。人生地不熟,受小朋友之欺侮,常含淚縮於牆角,漸將愛動愛鬧之習改掉,膽小慎微,直至現今。記得當時住於一小院,母親教之讀幼兒書報,增長見聞,並習鋼琴,後受益匪淺。
六歲半入小學,低年級時甚歡樂。班主任姓粱,極慈祥,夥伴親密如一家。可惜好景不長,三年級插班時並入二班,亦搬家至先住地。
此班同學待人冷漠,妒性強,不以誠心相對;搬家後住處離小學甚遠,與同學不能互通有無,更增隔膜。在此班中度日如年,幾欲轉學而不得,只得整日學習,以慰無聊。常受老師表揚,實不知乃出於無奈。
畢業後,考入北京八中。此地環境優美,令人心怡。同學大都多才,且全班關系和諧。老師深得學生之心。平日同學高談闊論(吾班謂之「扯」),我時常混於其中,其樂融融。吾不愛體育,便去打電腦看小說。生活充實學業得志,不亦樂乎!現升入初二,今後之事,還未得知。
吾從小到大愛好甚多,卻無一成為特長。琴棋書畫,只略知其一。小學時得過些獎:在市英語科技競賽中,一、二、三等獎各獲過一次,在新加坡數學競賽中獲過三等獎,鋼琴過九級。中學後便無一所獲。
目前無大志,只把心胸豁達作為最高追求,喜愛金庸先生之《笑傲江湖》,及李白、辛棄疾之詩詞。願今後不負自己及家長之望,小事開心、大事順利、少出差錯,足矣。
⑼ 文言文《與長子受之》翻譯
翻譯:
如果你努力學習,在家裡也可以讀書寫文章,弄明白言論或文章的內容和道理,用不著遠離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從老師學習。
你既然不能這樣,就是自己不好學,也不能指望你懂得這個道理。但是現在讓你出外從師的原因,是擔心你在家裡為俗務所纏身,不能專心讀書學習。同時,父子之間,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責備你。
在家裡也沒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討,增長見識,所以要讓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裡,能奮發努力有所作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習慣,一心勤奮謹慎,那麼我對你還有希望。
若不是這樣,則是徒勞費力,和在家裡沒有兩樣,以後回來,又僅僅是以前那樣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備用什麼樣的面目來見你的父母親戚同鄉和老朋友呢?
記住!記住!「勤奮學習,不要愧對了父母」這一次行程,要千萬努力呀!
原文:
蓋汝好學,在家足可讀書作文,講明義理,不待遠離膝下,千里從師。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於俗務,不得專意。又父子之間,不欲晝夜督責。及無朋友聞見,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奮然勇為,力改故習,一味勤謹,則吾猶可望。
不然,則徒勞費。只與在家一般,他日歸來,又只是伎倆人物,不知汝將何面目。歸見父母親戚鄉黨故舊耶?
念之!念之!「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在此一行,千萬努力。
蓋:如果。汩:攪亂,擾亂他,沉沒。伎倆:原指不正當的手段,這里是不務正業的意思。夙:早晨。
出自:宋 朱熹《與長子受之》
(9)文言文祖籍擴展閱讀
主旨:
朱熹教導兒子珍惜學習機會,對兒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見;希望兒子改掉舊習,發奮學習,有所作為;語重心長,發人深醒。
作者成就影響:
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
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標准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
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說,也對後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階段,並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
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鑒於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
⑽ 家譜源流 古文 求高手詳解!
第一段開篇大意,不翻也罷。
我們這一族祖籍源流,據藏本都說是明代中葉由始祖,諱 還訃 公從江南寧國府宣城縣黃池鎮做官而到蜀中。起初居住在順慶府鄰水縣。過了三世,由 察 公遷移到簡州龍泉驛師家口。意欲考據前代傳承,到寧國府有譜系可查。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族人游純仁從湖南新化縣來考察本組蜀中支派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