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美術
⑴ 海派藝術是怎麼產生的
海派藝術發源於十九世紀中葉至廿世紀初期的上海,當時上海是國外與中國的思想與文化交流地,本身傳統文化的承繼和外來文化激烈碰撞,政治的、文化的、生活的多元性使上海藝術獨成一派包括海派小說,和上海畫派,
小說
海派小說作家主要是由三部分人組成:
一是從五四文學分離出來走向都市大眾讀者的張資平、葉靈鳳、曾今可、曾虛白、章克標、林徽音(不是京派的林徽因)等初期海派。
二是30年代在上海都市讀者群中風靡一時的新感覺派小說家穆時英、劉吶鷗、施蟄存、黑嬰、杜衡、徐霞村、禾金等,謂之第二代海派。
三是40年代涌現的後期海派作家張愛玲、蘇青、徐訐、予且等人
初期海派小說的特點
第一,世俗化、商品化傾向。初期海派小說注重商業化,以賺錢為目的。他們往往以迎合市民的口味而拉開與反映現實生活的主流文學的距離,單純描寫市民的衣食住行,平庸世俗。
第二,愛情小說成為初期海派作家的主要創作傾向。海派作家的愛情小說,有反映現代青年婚戀的一面,表現他們對愛情的追求,不乏民主精神。但他們更多的情愛小說格調不高,往往在他們所追求的愛情幸福之中,夾雜這舊的貞操觀念及卑瑣的佔有欲等陳腐意識,有時甚至粗製濫造,低級庸俗。
第三,注重小說形式的創新。初期海派作家能夠熟練地運用曉暢流利說我白話語言,注重性心理的描寫,有的還嘗試運用心理分析手法,變敘事切入的角度,這都表現出初期海派作家的探索精神和先鋒性。
畫派的特點:
偏向具有「情緒」性的創作,如喜怒哀樂為內涵,這便是海上畫派大都以花鳥畫為主的主因。因為山水畫較不易表現出大富大貴的即興題意,言及此,這又要檢視繪畫完成的快慢問題,花鳥畫頗具象徵性的意義,配合人物畫亦近於人情世故的題材,只要安置妥當,畫家在快速度下,很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山水畫雖有簡筆畫法,畢竟無法草率,因此海上畫派的風格趨向民俗性的畫作,亦歷歷可數。當然就華畫發展而言,外延於內斂的充實,當畫家感受到仕紳與商業之間有所牽動時,如何引導人情高雅又簡明的畫法,是促成畫風的主因。
⑵ 海派畫家有誰
海派有多種含義,第一種指發生於十九世紀中葉至廿世紀初期時,活躍於上海地區的一群畫家,所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
海派畫家一般具有三個特點:一.在上海居住或者客居過,二.作品屬於海派的風格,雅俗共賞,色彩鮮明,繪畫題材尤以花鳥為主(也有人物或者山水題材的,但海派國畫題材的主體是以花鳥為主),三.畫家籍貫與出生主要來源於浙江,此外就是江蘇或者上海,除這三地以外,海派畫家中只有極少數是來源於其他地方,這也是海派畫家的血統與地域特色。
代表畫家有:費丹旭、虛谷、蒲華、任頤、吳昌碩、吳湖帆、陸儼少、謝稚柳、朱屺瞻、江寒汀、唐雲等。
⑶ 海派繪畫的藝術特色及其影響
海派畫家的風格特點一為色彩運用,二為以書入畫。海派畫家是在近版兩個世紀之交涌現出權來的一支活躍而富有生氣的畫派。他們既秉承傳統,又接近現實生活,善於將詩、書、畫一體的文人畫傳統與民間美術傳統結合起來,描寫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將明清以來的寫意水墨與強烈的色彩融為一體,形成雅俗共賞的新畫風,同時加進了新興時代的商業性的市民趣味。海派畫家群是中國古典繪畫向現代繪畫過渡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他們的作品正好適應市民階層的思想和審美趣味,達到「雅俗共賞」的目標,所以他們的作品深受廣大市民和收藏家的喜愛。
⑷ 簡述海派藝術的代表畫家及作品
清末民初,上海成了中國最繁榮的商業城市,取代了蘇州、揚州等重要的商埠地位。於是,一些繪畫高手,紛至沓來,「以硯田為生者,亦皆於於而來,僑居賣畫。」他們繼「揚州八怪」之後形成中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後一個畫派——海上畫派。在海上畫派中,首推任伯年和吳昌碩。
任伯年(1840—1895),名頤,浙江紹興人。十七歲時曾參加太平軍,後流浪江湖,以賣畫為生。十九歲曾拜任薰為師,後定居上海。四十多歲,藝術成熟,名聲大噪。因賣畫日夜揮毫,支撐不住,,就吸食鴉片,損害了健康,56歲就去世了。任伯年學陳老蓮人物,學徐熙、惲格沒骨花鳥,學徐渭、朱耷寫意,練得能懸腕中鋒畫極細之處。他還學習民間繪畫和西洋水彩畫,注重寫生。吸收素描、色彩的技法,加強中國畫寫實成分。他把工筆與寫意結合起來,把中國傳統畫法與西洋畫法結合起來,把文人畫與民間繪畫結合起來。任伯年重視觀察生活,采訪民情,通過表現某些歷史題材,以借古喻今的方式創作了具有愛國主義情緒的作品,如《蘇武牧羊》、《關河一望蕭索》、《莫干煉劍》等。
吳昌碩(1844—1927),名俊卿,字昌碩,號缶廬、老缶等,浙江安吉人。幼年時生活清苦,酷愛讀書,喜歡書法纂刻。22歲那年考中秀才,但無意仕途,仍潛心研究藝術。據說他在30歲時,任伯年見到他的畫,認為其筆墨已很有功夫,竟拍案叫好。吳昌碩從篆刻書法入手,把金石篆籀筆法引入花鳥畫中,形成「雄健古茂,盎然有金石氣」的風格。吳昌碩畫梅,蒼勁老辣,雄健凝重,畫蘭於蒼健中透出秀麗、高雅。他畫牡丹,施用濃艷的洋紅,與墨色對比,透明強烈,艷而不俗。吳昌碩在花鳥畫的運筆、潑墨、著色等方面都作了開拓。他對後來齊白石、潘天壽等人都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任熊(1822—1857)、任薰(1835—1893)兩兄弟曾師法明末畫家陳洪綬,精於人物、山水、花鳥,他們對任伯年早期繪畫有一定影響。任熊、任薰、任伯年以及任薰之子任預,並稱「四任」。虛谷(1874—1896)頗受揚州畫派影響,得羅聘神韻,喜用枯筆焦墨,於側逆中求方正,他的花鳥畫很有個性。趙之謙(1829—1884)書法承北碑,篆隸師鄧石如,長於花卉。除上述畫家外,海派的主要畫家還有胡公壽、蒲華、錢慧安、吳友如等。
海派畫家是在近兩個世紀之交涌現出來的一支活躍而富有生氣的畫派。他們既秉承傳統,又接近現實生活,同時加進了新興時代的商業性的市民趣味。海派畫家群是中國古典繪畫向現代繪畫過渡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代表有陳逸飛 <佔領總統府><水鄉><尋陽遺韻>
⑸ 簡析「海派」及其藝術特徵
海派京劇,一般改稱「南派」。「海」指上海,是同京派相對而言。指以上海為代表的其他各地京劇藝人。又稱「外江派」。
清末起逐漸形成。主要特點是勇於革新創造,善於吸收新鮮事物,能及時反映現實生活。對京劇藝術的革新創造有很大貢獻。但是其缺點是追求噱頭,有時華而不實,是商業化的表現。隨著發展這種商業化正在逐漸消除。
海派的表演與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徵,在虛擬性、誇張性、舞蹈性等方面沒有絕對的區別;它重視基本功,但更重寫實、重生活,演人物、演感情,有其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時代特色。
突破行當,塑造人物京劇海派新劇目十分豐富,劇中人物多姿多彩。演員順應這一需要,從塑造人物出發,突破行當限制,或在某一行當中突破流派限制,塑造生動人物形象。
(5)海派美術擴展閱讀:
上海京劇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表演流派的代表人物:
王鴻壽王鴻壽出身徽班,昆亂兼擅,精通做工老生、靠把老生、武旦、武丑各行當的表演而且富於創造。在京劇海派形成初期,他把里下河徽班優秀的表演藝術傳統帶進京班。
潘月樵潘月樵是上海有代表性的老生演員。其嗓音帶沙,卻寬響善唱,雖以做工老生享名,卻常演《桑園寄子》、《法場換子》、《連營寨》、《空城計》等唱工戲,且聲容並茂。
馮子和馮子和活躍在上海京劇舞台20餘年,他的革新創造包括劇目、表演、唱腔、伴奏、化裝、服飾等各個方面。
⑹ 海派繪畫有什麼影響力
海派名家有任熊之子任預,他山水、人物、花鳥兼能,繼承父、叔畫法,但表現得散漫不經。還有吳滔,擅山水,所作《著夢閣填詞圖》,甚有獨到之處。任頤弟子徐祥、沙馥,前者兼工人物、山水,後者擅花鳥。
這一畫派藝術在我國美術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與美學價值。這一畫派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及作出的歷史貢獻,可稱之為繼18世紀的揚州畫派之後再度興起的一場藝術革命。
⑺ 現代海派畫家代表有哪些
1、孫健忠
孫健忠生於1959年,出於對繪畫熱愛,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成了著名花鳥畫家喬木的入室弟子,後又得到錢行健、應鶴光等前輩的悉心指導。
近40年來,精勤的耕耘,恪守畫理,中規中矩,漸漸地有了自己的面貌。現為一級美術師、海上書畫院副秘書長、上海美協海墨畫會會員、浦東美術家協會理事。
2、陳加林
1937—,浙江省永康人。師承潘天壽、陸儼少,為「新海派國畫」創始人。好行草,在晉人二王、唐人顏真卿、宋人米芾及明清諸家的行草中臨池頗多。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他的畫運用走、守、透、漏等現代工藝技法,除題款外,基本不用直接揮寫的傳統筆線。
3、潘然
潘然(1907—1981) ,字君諾,江蘇丹徒人,師從鄭午昌,工花卉,設色明凈,筆姿放逸,善畫像。1943年曾為同鄉好友徐宗浩畫像。自題詩句:海上相逢沏偶然,卅年不見世情遷。
翻天覆地多先進,除舊從新畫少年。愧我蹉跎猶未耄,羨君福壽自雙全。寫成回憶同窗日,文采風流一仍前。1956年為冒廣生84歲高齡畫像,唐雲為之補景,名噪一時。
4、胡坤
胡坤(1875年-1947年),海派書畫家,善畫墨梅,風神俊逸,兼善花卉,畫風上宗北宋,近師南田。工行楷,得褚河南意。家中富收藏,江浙書畫名士多與其相交。能詩,有《清館雅集》行世。
5、張永進
張永進,號清河三郎,1964年生於福建建甌。擅國畫寫意花鳥、仙佛人物。九十年代初期受邀前往歐洲游學,回國後移居上海,潛心鑽研繪畫和禪學,將佛家思想融入了中國寫意畫中,其「瀟灑飄逸,含蓄優雅」的氣質在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品入選由中國文聯主辦的「偉大豐碑全國書畫藝術展」,編入《偉大豐碑全國書畫藝術展作品集》等辭書,並被東南亞、香港、澳門、台灣等收藏。
現為上海開源書畫院理事、上海宏潤畫院特聘畫師、上海書畫網藝術沙龍常務委員、潑墨軒畫廊簽約畫家、北京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員、福建省南平市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南平畫院副秘書長、延平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延平佛教書畫研究會常務理事。
⑻ 上海的現代海派畫家代表有哪些
代表畫家有:吳湖帆、陸儼少、謝稚柳、費丹旭、虛谷、蒲華、任頤、吳昌碩、朱屺瞻、江寒汀、唐雲、任伯年、吳昌碩、賀天健、劉海粟、豐子愷、程十發等等。
豐子愷:(1898—1975年)漫畫家、作家、翻譯家、美術教育家。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主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續筆》等。漫畫有《子愷畫全集》。
陸儼少(1909年-1993年),現代畫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縣南翔鎮人。1926年考入無錫美術專科學校,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馮超然學畫,並結識吳湖帆,遍游南北勝地。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2年起兼課於浙江美術學院,1980年在該院正式執教,並任浙江畫院院長。
程十發 「上海三傑」之一。(1921年4月10日-2007年7月18日),籍貫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人。名潼,齋名曾用「步鯨樓」、「不教一日閑過齋」,後稱「三釜書屋」、「修竹遠山樓」。幼年即接觸中國字畫,但給他印象之深莫過民間藝術。
(8)海派美術擴展閱讀:
海派書畫是近現代中國十分重要的一個繪畫流派。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初,正值上海開埠的社會轉型期,多種文明與藝術在此地交匯,文化的互補與價值的融合,使得藝術有了「海納百川」的氣度與姿態。
而「海派書畫」的形成也具有了組成人員廣泛、風格兼容並蓄、筆墨表現多元、創作理念多維和題材親和入世等特點,並出現了大量風格鮮明的優秀作品。其中尤以趙之謙、胡公壽、任伯年、虛谷、蒲華等最為傑出,這第一代海派書畫代表是中國畫從傳統向近現代轉軌的成功典範。
經過吳昌碩、王一亭、沈曾植等第二代書畫大家和吳湖帆、馮超然等為領袖的第三代海派書畫家(包括劉海粟、江寒汀、陸儼少、謝稚柳、林風眠等)的不斷實踐,海派書畫進入了昌盛時期,這些活躍於畫壇的大家,為中國繪畫的發展與探索做出了巨大貢獻。
⑼ 什麼是海派畫家
海派畫家一般指:
一、在上海居住或者客居過,
二、作品屬於海派的風格,雅俗共賞,色彩鮮明,繪畫題材尤以花鳥為主(也有人物或者山水題材的,但海派國畫題材的主體是以花鳥為主),
三、畫家籍貫與出生主要來源於浙江,此外就是江蘇或者上海,除這三地以外,海派畫家中只有極少數是來源於其他地方,這也是海派畫家的血統與地域特色。
當時寓居上海的名畫家有虛谷、任熊、任薰、任頤(伯年)、吳昌碩等人,他們大都平民出身,以賣畫為業,創作題材豐富,畫面清新通俗,深受平民階層的歡迎。與以北京為中心的正統宮廷畫派形成鮮明的對比。
(9)海派美術擴展閱讀:
海上畫派,上承唐宋傳統技藝,吸取明清陳淳(白陽)、徐渭(青藤)、陳洪綬(老蓮)、八大山人、石濤和「揚州八怪」等諸家之長,又受清代金石學的影響。
畫風:瀟灑放縱,又雄厚古樸的特色。受西方美術觀念的影響而多用濃艷的色彩,作品富麗、細膩、鮮艷。
畫技上:借鑒民間與西洋繪畫藝術,對傳統中國畫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作品體現時代生活氣息,在「正統派」外別樹一幟,融貫中西,獨成一派。
⑽ 京派和海派的藝術成就分別是什麼
京派小說的藝術特點主要有三:
京派作家既繼承了鄉土小說的鄉村題材,又善用創造社身邊小說的抒情筆法。但在自身的發展演變中,他們逐漸淡化了鄉土小說的現實性而向夢幻鄉土延伸,淡化了身邊小說的浪漫性而專注於悲憫人生的描繪,淡化了創造社小說的主觀言說而專注於情境氛圍的詩意抒寫。這三者的渾然融合構成了京派小說獨特的風格內涵。
1、夢幻鄉土
對鄉土的夢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說的一大特點。京派作家是在視藝術即夢、情感即真,也就是在朱光潛所謂「理想界」與「現實界」二元對立的觀念中建構著他們的鄉土夢幻的。基於此,他們對宗法制鄉風民俗多取寧靜認同的態度,努力從中開掘純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風俗美,靜穆的自然美。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廢名的鄂東山野,蘆焚的河南果園城,老向的河北農村,汪曾棋的蘇北鄉鎮,蕭乾的京華貧民區等構成了龐大的「鄉村中國」的身影。在京派小說中,鄉土文明與都市文明的沖突是一個主要內容。在京派作家看來,現代文明的都市道德虛偽,人性異化,壓抑束縛著自然生命的發展,於是他們在回歸自然的企圖中以夢幻般的心態描繪著一幅幅自在自足的鄉土圖景。廢名的《竹林的故事》、《菱盪》等作品寫了鄉村中翁嫗男女自然相處的和諧情景,勾勒出一派「世外桃源」圖。沈從文的《七個野人和最後一個迎春節》,通過對原始態的生活與「文明社會」的契約分工和政治狀態的生活相對立隔膜的述說,表現出作者對「鄉下人」自然、熱情、勇敢、誠實等高貴性格的謳歌。與鄉土民間和諧純真的人性民情相聯,京派作家或熱衷於不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生命力的強盛,如沈從文《柏子》中的水手任意而快活,林徽因《文珍》里的丫頭大膽地求生,蕭乾《鄧山東》中的小販憨厚而剛直;或在人物塑造上表現出對優美純潔女性的關注,如沈從文的翠翠(《邊城》)、三三(《三三》),廢名的阿毛(《桃園》)、琴子、細竹(《橋》),林徽因的鍾綠(《鍾綠》)、綉綉(《綉綉》);或在飄忽的回憶中追尋著兒時的天真爛漫,如蕭乾的《籬下》、《放逐》,凌叔華的《弟弟》、《小哥兒倆》,汪曾棋的《戴車匠》。總之,不論是對強悍生命力的描摹,還是表現女性的溫婉純美、兒童的純潔稚嫩,都突出地牽動著作家們的一種共同的夢幻之情,用沈從文在《舊作選集·代序》中的話來說就是對「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
2、悲憫人生
京派小說多表現出對人類的悲憫情懷。京派作家在歷史文化的觀照中既由衷地贊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實,又看到了禮教、宗法制的野蠻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時,京派濃厚的學院背景又使作家們在理論上對社會對人類有一種悲劇意識。沈從文和廢名都十分鄭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劇的美學特質的一面指出來,在他們看來,人的神性存在與悲劇性存在有著必然性的聯系,由此決定了京派小說的悲劇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劇;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對人性的單純信仰又使得他們的悲劇是「明快的」,又帶著「悲憫的微笑」的情懷。這樣,他們的表現方式就是在所寫的人事上不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總能保持一個作家的平靜,淡淡的諷刺里常常有一個悲憫的微笑影子。凌叔華的《小劉》、《李先生》、《春天》等描寫女性的作品中,都有一種由對人性的反諷而產生的輕曼的憫惜和憂傷的悲劇審美效果。京派作家還善寫殘缺的美的命運悲劇,如廢名的《竹林的故事》中父親在一片遠曖的自然寧靜中悄然而逝,而三姑娘只能在自然光色的輕撫中長成一個乖巧美麗的姑娘。沈從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麗的死亡,並藉此使情愛升華到崇高境界。這些作品在對愛、美遭罹毀滅的無可奈何的嘆息、悲憫中,表現出京派作家「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的努力。京派小說中尚有一類表現美醜、善惡對立較為強烈的社會批判傾向和鮮明的愛憎取捨的人生悲劇,如沈從文的《菜園》、《丈夫》等;蕭乾的作品這種特點更明顯,他崇尚雖敗尤榮的人與命運的搏戰,因此,他的悲劇中具有一些英雄主義的因素,這在《鄧山東》、《小蔣》、《印子車的命運》中都可以看到。
3、詩意抒寫
京派作家的文體都帶有一種抒情性。他們小說的文體形態是與他們的敘事態度、價值選擇、文化情致相聯結而存在的。在敘述中融入詩性的追求,在寫實中彌漫著浪漫的氣息是京派小說文體的突出特徵。沈從文喜歡用「詩的抒情」方式作小說,如《邊城》有現實的憂傷,也有桃園般的浪漫,還有水的恬靜蘊藉,清麗雋永的詩意撲面而來。廢名善用「寫絕句的方法」寫小說,還常把詩的象徵手法移用在其小說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寫青春氣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楊柳喻鄉村的古樸,《桃園》、《橋》以桃樹言理想境界。與詩性追求相應,京派作家往往都有著意境營造的自覺。他們的小說或以景結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靈構成立體的藝術空間,給讀者以極大的想像空間。廢名的《菱盪》可視為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從多個視角描摹了陶家村的自然風光和人性之美,從而為主人公「菱盪人」設置了一個「恰當」、「和諧」的生活背景,於是古樸寧靜的自然脫化出了菱盪人的達觀自如與世無爭的生存觀念,這樣菱盪意境就成為了整篇小說的核心,而且作者還把禪境中的靜觀、頓悟等引入到小說中,進一步推動了小說的意境化。伴隨詩性意境而來的是京派作品結構上的疏朗和散文化傾向。京派小說往往取一種形散而神聚的結構,而這正是典範的散文體結構,人們稱京派作家都是遺像文體家,主要就是指這一方面而言。廢名的《四大》等難於區分出是小說還是散文,林徽因的小說筆致活絡自由,於看似平淡鬆散中見出功力。後起的汪曾祺的作品亦無波瀾,幾乎全無高潮,反映了他對「不像小說的小說」最早期的追求。
總之,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京派是很有特色同時又是在藝術上比較成熟的一個流派。它疏離政治,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在獲得較大文學成就的同時也表現出某種在追蹤社會時代脈搏上的滯後特點。但無可否認的是它在追尋人文理想、承接文學傳統、融合藝術新機、開拓小說新文體等方面為現代小說走向成熟提供了多樣的發展途徑。 http://210.41.4.20/course/09/9/03130203.html
海派,又被稱為「新感覺派」、「心理分析派」、「現代派」等。其小說的藝術特點主要有三:
一、強調主觀感受。
憑借自己的主觀感受,運用意識流手法,描寫上海這個大都會的現代風景和生活。以劉吶鷗為代表。他早年生活在台灣省,15歲赴海外求學,歷時數載,較早就受到現代主義的熏染。從1928年起,先後在《無軌列車》、《新文藝》、《現代》等刊物發表小說。劉吶鷗在1930年出版的《都市風景線》(收1928至1929年所寫小說八篇),被公認為「中國新感覺派的開山之作」。
二、情節結構獨特。
小說用有色彩的象徵、動態的結構、時空疊合交錯的表達式,來反映都市的繁華和喧嘩。以穆時英為代表。代表作是《南北極》、《公墓》、《白金的女體雕像》、《聖處女的感情》,有「新感覺派聖手」之稱。
三、描寫手法新穎。
海派小說不斷變換新技巧,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描寫人物的潛意識,表現人物「超我」與「原我」的沖突,顯示心理分析的特徵,有的還葆有古典的神韻。以施蟄存為代表。其心理分析小說堪稱獨步,並為我國現代文學創作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其最具流派特點的小說多收進1932至1933年出版的《將軍的頭》、《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