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亡文言文翻譯

亡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1-25 13:09:42

Ⅰ 虎倀亡文言文翻譯

手打翻譯,以下譯文,請採納。
有種說法,人被老虎吃了,他的魂魄就會依附於老虎,記載在書裡面稱為虎倀,就是死了之後,附在老虎身上的鬼魂的意思。依附在老虎身上的鬼魂,凡是老虎出沒的時候,會幫助老虎避開危險,逢凶化吉。所以獵人在捕虎之前,都會擺上衣服、鞋帽和飯食,供鬼魂享用。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使鬼魂在享用期間無心旁故,這樣老虎就沒有鬼魂幫助,不知凶險,落入獵人的陷阱。要是不供奉給鬼魂酒食,鬼魂就會幫助老虎避開凶險,獵人的布置的陷阱一無用處。老虎被獵人捕殺後,鬼魂會在被獵殺的地方,日夜哭號,以為再也不能幫助老虎吃人了,哭聲真是震天動地,就好像要為老虎報仇似得。
對於這事,我將信將疑,認為是無稽之談,但前幾日看到了一本名叫《說郛》的書里收錄的一篇東坡記載的老僧能變化成老虎的故事,才知道這事是真的,我不覺得感嘆啊,「鬼魂啊,鬼魂,你真是不看到你的屍身就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啊。你生前被老虎吃了,死後還變成鬼被老虎奴役驅使;幸虧老虎被獵人殺了,你反倒為老虎痛哭,真是愚蠢啊,難道不知道自省么。
哎,與此我想到了那些宵小之輩,他們仰人鼻息,竭盡所能侍奉權貴,甘為走狗鷹犬,殘害良善忠良之人;一旦權貴倒台,這些人倉皇不知所以,終日惶惶,唉聲嘆氣,為那些權貴的死而悲痛可惜,真是死不悔改,難道不知道正是那些權貴、你的諂媚無恥才讓你落入如此境地的么,你們啊,不就是依附於虎的鬼魂么,這不就是依附於虎的鬼魂么。

Ⅱ 今也則亡文言文翻譯

譯為:現在沒有了。亡在此是通假字,通「無」

此句出自《論語》(當然了,其它的古文中也可見到,最好說明出處,然後結合全文分析)

【原文】

回年 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

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Ⅲ 《人琴俱亡》的原文及翻譯

人琴俱亡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譯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手下的人說:「為什麼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說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轎子來去看望喪事,一路上都沒有哭。子敬一向喜歡彈琴,(子猷)一直走進去坐在靈床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過了一個多月,(子猷)也死了

Ⅳ 虎倀亡的原文及翻譯

虎倀亡翻譯:

被老虎咬死的人(的魂)不敢到其他地方去,於是就作了老虎的跟班,此後有個名字叫倀鬼。倀給老虎作向導,路上遇到暗藏的機關或設置的陷阱之類,就改道而行。人遇到老虎,衣帶會被解開,這都是倀所做的勾當。虎見到人(就咬死),倀隨後就吃掉他。

原文:清·袁枚《子不語》虎嚙人死。死者不敢他適,輒隸事虎。名為倀鬼。倀為虎前導,途遇暗機伏陷,則遷道往。人遇虎,衣帶白解,皆倀所為。虎見人,倀而後食之。

(4)亡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袁枚雖自謂此書乃「自娛」、「戲編」之作,實際卻是用力甚勤,歷時頗久。從始作到編定,前後半個世紀,幾與袁枚整個創作生涯相終始。袁枚對志怪稗官小說的愛好,自幼養成,老而益嗜。

他小時候就「好聽長者談古事」(《亡姑沈君夫人墓誌銘》)。

特別是他的姑媽沈氏經常給他講各種故事和野史,「姑為捃摭史書稗官,兒所能解者,呢呢娓娓不倦。以故枚未就學,而漢、晉、唐、宋國號人物,略皆上口」(同上)。少年時代的袁枚,尤其喜讀各種雜書,「我年十二三,愛書如愛命;每過書肆中,兩腳先立定。

苦無買書錢,夢中猶買歸」(《對書嘆》)。他在《子不語序》中說: 餘生平寡嗜好,凡飲酒、度曲、樗捕,可以接群居之歡者,一無能焉,文史外無以自娛。

乃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惑也。這就很分明地告訴讀者,《子不語》中所記存的奇聞異事,是他畢生搜聚的結晶。至於其中所志所述,多是子虛烏有,切勿信以為真而為其所惑。

他生前愛遠游,足跡遍及東南各處佳山秀水,所到之處,必不忘「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子不語》中故事寫明流傳地的不少,如天台、雁宕、黃山、匡廬、羅浮、桂林、南嶽、瀟湘、洞庭、武夷、丹霞、四明、雪竇等。袁枚可算是一個孜孜不倦的采風者。

因此,《子不語》一書在內容上自有特點。它既不同於寄託孤憤、真幻結合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也不同於儒者著書、以存風化、歸於醇正的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

《子不語》幾乎無怪不志、無異不述、無奇不記,既博且雜,以才子之筆,存錄了清代中葉傳播於東南一帶田夫野老口中的怪異故事,記敘了彼時士宦官紳唇吻間所流布、樂道的形形色色荒誕傳聞。

魯迅評《子不語》「其文屏去雕飾,反近自然,然過於率意,亦多蕪穢」(《中國小說史略》),可謂的論。而本書的這些優劣短長之處,恰恰是因其內容博雜以及「采風」式實錄而造成的。

可見,《子不語》一書除了在中國小說史上有其應獲的一席位置外,還具有較高的民俗史、社會史研究價值。即或如此,《子不語》還是浸潤著袁枚一以貫之的「倡性靈,反束縛,嘲道學,背傳統」的思想光彩。

Ⅳ 文言文—韓歆直諫亡身翻譯

翻譯:
建武十三年(37年),大司徒侯霸去世,劉秀把韓歆從沛郡(治所是相縣,在今安徽淮北市境內)調到京城,讓他代替侯霸擔任大司徒。韓歆的性格倔強,有意見喜歡直說,沒有隱諱,他的這種作風,常常讓劉秀感到難以接受。
有一次朝會,劉秀在讀隗囂、公孫述的來信之後嘆道:"可惜了,其實,此二人也有才。" 韓歆應聲答道:"亡國之君都有才!夏桀和商紂王就很有才。"劉秀聽了勃然大怒,認為他的言詞太過激。

建武十五年(39年)正月,韓歆又上書劉秀,聲稱大漢朝要遭凶年,莊稼會歉收,會有大量飢民出現。劉秀問他依據何在,但韓歆卻說不出理由,只是指天畫地的發誓,而且言辭急切。此事再次惹得劉秀大怒,正月二十三日,劉秀正式頒詔,將韓歆免職遣送回鄉。即便如此,他還是覺得不解氣。於是,他又下了一道詔書,派使者去路上繼續追責韓歆。

按照漢法,對於有罪貶謫的官員,如果在路上被詔書責問,就是逼其認罪自殺。司隸校尉鮑永一再為韓歆求情,劉秀都沒有答應。韓歆與他的兒子韓嬰在路上接到責問詔書,當即伏劍自殺。

韓歆一向名氣很大,死於無罪,大家都不滿,劉秀也後悔了。為了彌補前過,他下詔對韓家追賜金錢、糧食,又令有司以大司徒之禮安葬,並對其家屬予以安慰撫恤。

Ⅵ 韓歆直諫亡身文言文翻譯春正月年丑

原文:
(建武十五年)春,正月,辛丑,大司徒韓歆免。歆好直言,無隱諱,帝每不能容,歆於上前證歲將飢凶,指天畫地,言甚剛切,故坐免歸田裡。帝猶不釋,復遣使宣詔責之;歆及子嬰皆自殺。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眾多不厭;帝乃追賜錢谷,以成禮葬之。
翻譯:
(公元39年)春,農歷正月辛丑日,大司徒(官職名)韓歆被撤了職。因為他說話太直接,無所避諱,常常讓皇上無法容忍。他在皇上面前說將有飢荒發生,並從天文地理來論證,言語很是剛切,所以被撤職送回了老家。皇上還覺得氣沒出夠,又派使臣拿著詔書到他家裡責備他。一氣之下他和自己的孩子都自殺了。韓歆的名望一直很高,卻死在不是有罪的緣由上,眾人不滿。迫於無奈皇帝追賜了些財物,並准予禮葬。

Ⅶ 人有亡斧者文言文翻譯

(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他)看到內那人走路的樣子容,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臉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是偷斧子的;一舉一動,沒有一樣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時)卻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見他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行為、表情、動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啟示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准確的判斷來源於對客觀事實的調查,而不是主觀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從實際出發,擺正自己的心態。
不要隨便猜疑別人。

Ⅷ 死亡的古文翻譯

(一)按身份等級
謂天子死為「崩」或「駕崩」,諸侯死為「薨」,大夫死為「卒」,一般官員死稱「逝」,士死曰「不祿」,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對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死曰「卒」。
(二)按年齡
不滿20歲死曰「殤」,此又分三類:8~11歲為「下殤」,12~15歲「中殤」。16~19歲為「上殤」。但男子已訂婚,女子已許嫁者則不為「殤」。
青壯年死謂之「夭亡」,但於訃告上寫「疾終」,引魂幡、《薦亡文疏》上均寫「雲終」、「告終」。
老年死謂之「壽終」。如系家族最高長輩,男加「正寢」,女加「內寢」字樣。故後世「正寢」二字已成為死的代名詞。
(三)按特殊原因
為某事捨命為「殉」,戰爭中死於陣地謂之「陣亡」,現為「犧牲」。
死於外地謂之「客死」,死於非命謂之「凶死」。
(四)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謂之「圓寂」、「雲寂」;喇嘛死謂之「涅磐」;道士死謂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謂之「歸主」,回民伊斯蘭教教徒死謂之「無常」。
(五)其他
民間對死的敬稱,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陰陽家「就本」、「星隕」者。
一般稱人死為「辭世」、「過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弔唁時見之於書面的一律稱「千古」;靈牌、引魂幡上一律寫「已故」。
(六)北京民間土語、俏皮話(非禮貌用語)
「見閻王爺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擔)」,「聽蛐蛐叫喚去了(言已入土與秋蟲為伴了)」,「艮兒屁著涼」,「翹辮子」,「踹腿」,「蹬腿兒」等等,多具貶義,不能用在喪禮和其他正式場合上。

Ⅸ 文言文翻譯

《晁錯傳》

晁錯者,潁川人也。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數上書孝文帝,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才,遷為中大夫。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漢時君稱臣,父稱子,平輩互稱,皆為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葯而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死十餘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晁錯已死,謁者僕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軍為將。還,上書言軍事,謁見上。上問曰:「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鄧公曰:「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也!」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也。 (選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參考譯文:

晁錯是潁川人,憑借文學而當上了太常掌故。晁錯為人嚴峻刻薄,不近人情。漢孝文帝時天下沒有研究《尚書》的人,只聽說濟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國博士,研究過《尚書》,年齡已經九十多了,年紀太老無法征他到京都來,就下詔讓太常派人到他那裡受學。太常差派晁錯到伏生的住所受學《尚書》。學成歸來,就徵引《尚書》上書陳說對國家有利的治國方略。孝文帝下詔任命他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晁錯憑借他的辯才被太子寵愛,太子家稱他為「智囊」。在孝文帝時,晁錯多次上書建議削弱藩王勢力,以及修改法令。上書陳述幾十次,孝文帝雖然沒有聽取他的建議,卻很賞識他的才能,升遷他為中大夫。那時候,太子對晁錯的計謀策略稱善,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們都不喜歡晁錯。
景帝登基,任命晁錯為內史。晁錯曾多次請求陳說一些事情,總是被聽取。他所受的寵愛,凌駕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法令。升遷為御史大夫後,建議就諸侯的罪過削減其土地,收取他們四周的郡城。奏書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議,沒有一個敢責難晁錯的,只有竇嬰與他爭辯,因此和晁錯有嫌隙。晁錯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都叫囂著攻擊晁錯。晁錯的父親聽到了這個消息,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景帝剛剛即位,你當權處理政事,想削減諸侯的力量,疏離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紛紛議論,都埋怨你,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晁錯說:「事情固當這樣做,不這樣做,則天子不受尊崇,宗廟不安穩。」晁錯的父親說:「這樣做,劉家天下安穩了,然而晁氏家族卻危險了啊!我要離開你走了。」於是飲葯自盡,臨死前說:「我不忍心看見禍患降臨到我身上。」晁錯的父親死後十幾天,吳、楚七國果真以誅殺晁錯為名,起兵造反。等到竇嬰、袁盎進諫陳說,景帝下令讓晁錯穿著朝服在東市把他斬了。
晁錯死後,謁者僕射鄧公擔任校尉,做抗擊吳、楚的軍隊的將帥。打仗歸來,上書陳述軍事情況,拜謁進見景帝。景帝問他:「你從吳軍、楚軍的地方來,聽到晁錯已死的消息,吳、楚罷兵了嗎?」鄧公說:「吳王蓄意造反已有數十年了,因為削地而發怒,以誅殺晁錯為名,但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呀!再說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將閉口,不敢再進言了。」景帝說:「這是為什麼呢?」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強大,無法加以控制,所以請求削減他們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這實在是有利國家的好事呀!計劃才剛施行,竟然遭到殺戮,對內杜絕了忠臣的進諫,對外反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開口道:「你所說的確實不錯,我對這事也感到有點悔恨。」
太史公說:晁錯當家令的時候,屢次進言,而不被採用。後來掌權,變更許多法令。諸侯發動叛亂,晁錯不急著匡輔挽救這危機,卻想報個人私仇,反而因此慘遭斬首身亡。常言道:「變更古法,混亂常理,不死則亡」,大概指的就是晁錯這一類人吧!
評贊說:晁錯精於替國家長遠謀劃,卻不能看到自身的危害。他的父親看到了,只是他長於治理溝渠,對挽回敗局沒有好處,不如趙括的母親指出趙括的弱點,來保全他的宗族。可悲啊,晁錯雖然不能終其天年,但世人同情他的忠誠。所以寫出他的所作所為的文字附於書中。

Ⅹ 《韓歆直諫亡身》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建武十三年(37年),大司徒侯霸去世,劉秀把韓歆從沛郡(治所是相縣,在今安徽淮北市境內)調到京城,讓他代替侯霸擔任大司徒。韓歆的性格倔強,有意見喜歡直說,沒有隱諱,他的這種作風,常常讓劉秀感到難以接受。

有一次朝會,劉秀在讀隗囂、公孫述的來信之後嘆道:"可惜了,其實,此二人也有才。" 韓歆應聲答道:"亡國之君都有才!夏桀和商紂王就很有才。"劉秀聽了勃然大怒,認為他的言詞太過激。

建武十五年(39年)正月,韓歆又上書劉秀,聲稱大漢朝要遭凶年,莊稼會歉收,會有大量飢民出現。劉秀問他依據何在,但韓歆卻說不出理由,只是指天畫地的發誓,而且言辭急切。此事再次惹得劉秀大怒,正月二十三日,劉秀正式頒詔,將韓歆免職遣送回鄉。即便如此,他還是覺得不解氣。於是,他又下了一道詔書,派使者去路上繼續追責韓歆。

按照漢法,對於有罪貶謫的官員,如果在路上被詔書責問,就是逼其認罪自殺。司隸校尉鮑永一再為韓歆求情,劉秀都沒有答應。韓歆與他的兒子韓嬰在路上接到責問詔書,當即伏劍自殺。

韓歆一向名氣很大,死於無罪,大家都不滿,劉秀也後悔了。為了彌補前過,他下詔對韓家追賜金錢、糧食,又令有司以大司徒之禮安葬,並對其家屬予以安慰撫恤。

熱點內容
數學必修一目錄 發布:2024-11-02 14:44:47 瀏覽:858
身上有靜電怎麼辦 發布:2024-11-02 14:34:51 瀏覽:127
吉他散步教學 發布:2024-11-02 13:36:21 瀏覽:139
肥城市第六高級中學 發布:2024-11-02 11:49:45 瀏覽:287
花藝老師招聘 發布:2024-11-02 11:49:01 瀏覽:509
白絲襪中學生 發布:2024-11-02 11:48:03 瀏覽:830
非普通教育 發布:2024-11-02 10:32:35 瀏覽:783
化學方程式配平口訣 發布:2024-11-02 08:52:23 瀏覽:75
淘寶大學教學 發布:2024-11-02 08:49:04 瀏覽:687
大學物理學張三慧答案 發布:2024-11-02 07:26:02 瀏覽: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