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課題研究
解決的問題: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但在農村的小學里,對美術不是那樣很重視,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此情況下,在教學中研究學生學習興趣和感受學習美術的方法。通過不斷的鑽研教材,不斷地實踐和探索更多的方法,使學生歡樂,愉快積極的獲取知識,從而有效的實現美術育人的目的。
研究目標:
美術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本課題的研究志在探討讓學生對美術課產生真正的興趣,也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美術課的學習中來,使學生從內心希望能在這節課中學到一定的美術知識。同時,使老師通過美術課的教學,更好的提高文化課的效率,和諧發展的人。
研究內容:
課堂教學中圍繞主動參與設計活動,繪畫,手工設計。
方法設計:
抓住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如讓學生在繪畫中用不同的表現方式,手工製作等,繼而對這些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完善。針對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進行調查。調查學生喜歡什麼類型的美術課的有效對策。
保障措施:
時間保證,確保課題研究融入教學之中,整理相關資料,方法提高,參與培訓,提高自身研究水平,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設備,創造良好的課題研究環境
② 如何做好小學美術教學課題的設計
美術教學設計的特點意義是什麼?在美術教學中「創設情境」方面,試舉一例加以 說明 美術教學設計的特點意義:1 、認真做好教學設計,就能夠有利於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是實施教學課程的前提。2 、做好教學設計就是增強我們每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3 、教學設計也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文字組織,語言表述,知識積累,同時促進學習 4 、做好教學設計是從合格教師到優秀教師的過程,每個優秀教師都是從教學設計中成長起來的。 在美術教學中「創設情境」方面,試舉一例加以說明 一、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藝術來源於生活,通過創設情境,將學生的生活與所學內容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增強其情感體驗,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美的形式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美術日常教學中,無論是欣賞一件美術作品,還是用造型去表現一個場景或主題,往往都要聯繫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如在欣賞現代繪畫大師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時,畫中各種造型令初見者費解,在欣賞這幅畫之前,我讓學生首先談談人在痛苦時的一些表情、感受。拉近學生與畫面所反映主題、生活的距離,讓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與學生生活有貼近之處,這樣做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畢加索畫中表現了人民受到種種苦難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氣氛,表達他對法西斯的仇恨,而立體主義是他觀察、表達事物的一種方法。
二、運用直觀物品演示情境
直觀性物品在各種教學中都需運用,但美術運用得更廣泛,它包括范畫及過程范畫、模型、投影片、 cd、錄像帶等其他輔助教具。通過這些直觀性教具的運用,學生將會使一些抽象又難懂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和簡單化。在美術教學中,有許多問題,如以語言表達顯得十分復雜,但通過直觀性的圖表或工具來反映十分簡單與清晰。例如在將素描五大調子時,運用一隻白色石膏球和一個聚光燈教具,石膏球在聚光燈的照射下會呈現出明顯的五個調子,這樣給學生分析,既形象又直觀。而過程示範也是在美術技能教學中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方法,美術教學中有許多難以表述的東西,看過示範形象便能直觀地解決問題。比如,中國畫教學,毛筆和宣紙性能的掌握,需要教師反復示範,學生通過反復實踐訓練才能領悟其法。如果沒有示範,任憑你任何精講細練,學生也很難了解筆、墨在宣紙上的微妙變化。
三、藉助文學作品展示情境
文學作品與美術之間有著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美的,它們都藉助不同的形式表達、抒發各自的情感。利用它們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讓學生在表現春天的景色之前,朗讀一些有關春天的優美散文、詩歌,體驗到春天的美好、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美好,情感由此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用視覺形象去表現立體的春天。
四、利用音樂效果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藝術,它激盪心靈、撫慰情緒,對渲染情境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說美術是形象的藝術,音樂則是抽象的藝術,如能把音樂語言與美術語言很好地溝通起來,教學就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器官,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藝術是相通的,美妙的音樂令人陶醉,使人遐想,不同風格的音樂會呈現給觀眾不同的畫面。我在上《外國風景畫、靜物畫賞析》這一課時,精選了三段音樂,先播放自然界的風、雨、流水、蛙鳴等天籟之音以及聖 .桑的《動物狂歡節》選段,學生描述所想像的畫面,同時展示一組相關畫面(自然界的圖像和寫實風格的繪畫作品),再播放雅尼音樂,學生聆聽音樂,用簡潔的詞語描述自己的感受:飄渺、激情、空靈、令人陶醉等。從雅尼音樂獨特的現代風格引出19世紀末的繪畫。這樣豐富了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的創造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在美術教學情境的創設過程中,具體的方法豐富而復雜,目的都是為了優化教學效果,進一步提高我們的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發展其創造性思維,陶冶情操,使他們都能快樂和諧地發展。
③ 小學美術小課題研究——《色彩的基本特徵》
色彩的基本特性
有彩色系的顏色具有三個基本特性:色相、純度(也稱彩度、飽和度)、明度。在色彩學上也稱為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屬性。
1.色相 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徵。所謂色相是指能夠比較確切地表示某種顏色色別的名稱。如玫瑰紅、桔黃、檸檬黃、鈷藍、群青、翠綠……從光學物理上講,各種色相是由射人人眼的光線的光譜成分決定的。對於單色光來說,色相的面貌完全取決於該光線的波長;對於混合色光來說,則取決於各種波長光線的相對量。物體的顏色是由光源的光譜成分和物體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決定的。
2.純度(彩度、飽和度) 色彩的純度是指色彩的純凈程度,它表示顏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則色彩的純度愈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小,則色彩的純度也愈低。可見光譜的各種單色光是最純的顏色,為極限純度。當一種顏色摻人黑、白或其他彩色時,純度就產生變化。當摻人的色達到很大的比例時,在眼睛看來,原來的顏色將失去本來的光彩,而變成摻和的顏色了。當然這並不等於說在這種被摻和的顏色里已經不存在原來的色素,而是由於大量的摻人其他彩色而使得原來的色素被同化,人的眼睛已經無法感覺出來了。
有色物體色彩的純度與物體的表面結構有關。如果物體表面粗糙,其漫反射作用將使色彩的純度降低;如果物體表面光滑,那麼,全反射作用將使色彩比較鮮艷。
④ 小學美術小課題研究 研究什麼最好 謝謝大家
抽象畫和寫實畫的對比
⑤ 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凸顯造型表現學習領域課題的研究方法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課程是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中特別倡導的新的美術活動課程。
在當前高等師范院校專科美術教學中增設綜合性的美術活動課程,能有效提高師范生在美術教學上的綜合應用能力,從而使之能自覺地將美術與生活相結合、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以及美術與教師職業相結合,以適應未來新的幼兒園和小學美術教育的發展。
筆者針對當前高等師范專科美術課程設置現狀中所存在的問題,系統闡述了在現有美術課程中增設綜合性美術活動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並結合國內外教育者所開發的綜合性美術活動案例,以及筆者近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所開展的綜合性美術活動案例,進一步論證了該課程開設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
⑥ 如何讓學生愛上美術課的課題研究背景
讓學生愛上美術課的課題研究背景:
在新課程背景下,美術課標對現行的小學美術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由於目前師資狀況和辦學條件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很難達到相應的標准。但是只要廣大的美術教師有著一顆熱愛學生、熱愛美術的心,就會克服教學中的諸多困難,激發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讓學生愛上美術課,進而提高美術教學質量。
⑦ 如何讓農村小學美術課貼近生活課題
一、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孩子們對世界的認識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觀察,引導孩子們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創造美的前提。小學階段的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眼睛總是東看看西望望,對喜歡的東西盯住不放。針對孩子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孩子們用雙眼認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學二年級的《紙拖鞋》時,我先讓學生在家裡仔細觀察拖鞋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有哪些顏色,最喜歡哪種式樣;在教學《小樹快快長》時,我利用下午的活動時間,帶學生觀察了校園里的樹,從而使學生了解到樹的結構主要由樹乾和樹冠兩大部分組成,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樹皮,知道了有的樹皮表面光滑,有的樹皮表面粗糙。通過細心的觀察,學生還發現樹葉的顏色豐富多彩,樹的外形形狀各異,可以概括為近似的半圓形、三角形、扇形、橢圓形。通過細致地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用紙做自己喜歡的樹時,就游刃有餘了……於是,每學期開學的第一節美術課,我都讓學生先翻閱一下這學期的美術書,說說這學期的學習內容有哪些和自己的生活有關,需要平時留心觀察。於是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月亮、蝶兒、貓兒、魚兒、自己的媽媽,自己的夥伴、老師……都成為孩子們熱衷觀察的對象,孩子們漸漸地養成了善於觀察的習慣,再加上課前老師有目的、有計劃、正確的觀察方法的指導下,學生們也形成了正確的觀察方法,漸漸學會了用藝術的眼光去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發現了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為學生的創造、表現奠定了基礎,使學生美之有形,美之有物。
其次,我尤其重視讓學生留心收集生活中的各種材料,達到物盡其用。如在教學美術第二冊時,學生們翻閱了課本後,就發現了這學期要注意搜集一些石子、瓶蓋、包紙、紐扣、珠子、彩色塑料管,各種形狀的紙盒、塑料袋、圖釘、果凍盒、蛋殼,圈筒衛生紙的捲筒……為了激發學生的搜集興趣,可以在班組中設置幾個紙筒,讓學生把平時搜集的可以進行分類,並定期展示,對表現積極的同學,可以鼓勵表揚,這樣不僅可以消除因學生找不到課堂上急需的材料而耽誤教學進程,又可以使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留心生活,搜集材料,來創造美好習慣與意識。
二、開展生活化的課內外相結合的美術教學
1、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興趣。
生活化是指來源於生活世界,回歸於生活世界。情境,是指情景、境地,是在具體場合的情形、境界和情意。生活化情境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在美術課上根據教學目標,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教學手段,創設一種符合學生心理年齡特點的環境和條件,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吸引學生的身心參與,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美術活動中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一、二年級的學生對小動物、禽類、童話比較感興趣,以游戲性活動學習方式為主。如在教學第二冊《太空里的植物》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消除因沒有見過太空里的植物,而產生造型、表現的畏難情緒,所以我讓學生們站起來,親自感受植物的生長過程雙臂抱緊了,蹲下,你是一棵植物種子;慢慢站起來,伸展手臂,你發芽,長大了。在我繪聲繪色的朗誦聲中,學生體驗著植物的生活。雨一滴一滴下起來,你們心情怎麼樣?風來了,你們怎麼樣?風走了,太陽落山了,你們該干什麼了?在我的組織引導中,學生走進植物的世界。一棵棵植物們勇躍的表達著自己的生活。接下來,我又帶這些植物們來到太空,讓他們說說自己的變化。有的植物說:它會飛了,長出手了,有腳,有大大的眼睛,有的植物說:它會跳舞了,長出了彩色的頭發……。有效地情景創設,不僅使學生們興趣盎然地開始創作,也使學生們在頭腦中生成太空里植物的具體形象,為學生大膽造型,積極表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又如在教學第一冊《童話里的小屋》一課時,我這樣導入新課:森林裡的白雪公主住在小矮人家裡,可是可惡的皇後卻用大風吹走了白雪公主的房子。這時我頭飾扮演魔法師,拿出魔法棒,要幫白雪公主變出新房子。學生們個個迫不急等地睜大了好奇的眼睛,等待著。可是魔法師的魔法卻失靈了,只變出一堆堆大大小小、長形、方形的紙盒、彩紙。所以魔法師只好求助同學們,讓大家用這些材料幫白雪公主設計更美的新房子。學生們表現的興趣一下子被帶動起來了,要躍躍欲試了,就這樣學生在生動、有趣、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完成了童話里的小屋的造型與表現。三、四年級的學生則對卡通明星,生活中的事件比較感興趣,教學設計可以活動性、合作性學習方式為主。如在教學《可愛的班集體》一課時,我讓學生回憶了師生在一起的歡樂的情境,學習了紙版畫的製作基本方法,增添了學生學習紙版畫的情趣性;在教學《雙胞胎》一課時,我用同學們喜歡的櫻桃小丸子、奧特曼、大頭兒子……卡通明星為素材,可這些卡通明星今天都有了自己的雙胞胎兄弟,雙胞胎姐妹,在這樣喜聞樂見的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中,學生潛移默化地理解了對稱的含義,解決了教學中的難點。教學《老師您好》一課時,讓學生觀察,記憶自己喜歡的老師的環境特徵,講了講發生在老師和自己身上的故事。教學《我愛我家》一課時,讓學生說說家給自己的感覺,這種充滿幸福、溫暖的家是誰給你的?……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創設,使教學內容緊緊地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學生們參與美術活動創作,表現的興趣更濃厚了。而五、六年級的學生卻對未知的世界比較感興趣,可以以探究性,結合實踐的學習方式為主。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普遍提高。
孩子們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接著就是表現的過程,表現的過程是一個思維連續,高度集中的過程,為了解決以往每周兩節課分上,為現在的每周兩節課連上,我們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使我們創設的生活化教學情景得以流暢的延續,孩子的創新思想也不至於被輕局打斷,作業完成的質量從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孩子們都很珍惜這每周一次來之易的美術課,課間,班裡的學生的有繼續完成作業,有的欣賞別人的作品,還有的在老師的身邊談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改變了以往美術教師匆忙收齊本班未完成作業,又急忙去發下一班待完成的作品的局面,使上課的老師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跟孩子的一起融入到創作的情境中去,大力加深了美術老師與學生的感情。
2、將美術創作與生活留言相結合。
孩子內心的生活世界是豐富多彩的。通向孩子心靈之路要靠傾聽與交流。我們以朋友的身份,真誠的態度與孩子交流,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使孩子們感到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朋友,這樣寬松的氛圍形成以後,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一節課40分鍾與每班30——40學生的時間比例,除去我們對學生的新授時間需要10——15分鍾,剩下的時間如果平均給每個孩子的時間就更是寥寥無幾;而孩子們想對我們交流的東西卻很,如果我們視而不見、見而不聽,長此以往,勢必會導致孩子沒有了感受、沒有了交流,甚至是不會交流……為了解決這種狀況,從去年開始我們對學生作業形式進行了小改革——採用留言式美術作業,即在自己作品的周圍附加文字,記錄自己在創作作品時的感受或記載自己創作作品的經過。這樣就給了每個孩子想對自己說、想對父母說、想對老師說、想對夥伴說的空間與時間。生動的畫面,稚拙的留言,正是孩子生活世界的寫照,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這種作業的表現形式自實施以來,深受老師和學生們的喜愛。在彼此的留言交流中,不僅增進了師生間的感情,更活躍了孩子們的表現興趣與慾望,使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不斷的螺旋上升。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留言式美術作業將逐漸的散發出它非凡的魅力。
3、通過美術日記,再現生活情境,表達感受
孩子的繪畫作品,大多反映孩子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有孩子們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活體驗。為了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我在教學的同時,主動與學校的語文老師溝通,鼓勵學生在完成日記的時候可以用繪畫的形式來描繪、記敘,主張讓孩子們畫美術日記。童眼看世界,美術來表達。記日記除了寫,還可以畫,圖畫同樣可以表達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而且比文字形式更有趣,更富有想像力,更具巧妙的表達力。通過整理自己的思維,選取生活中最感興趣的內容,以美術的視角,用連環畫的形式,再配以畫龍點睛的文字,來表現事情的經過,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起初,大多數孩子想畫卻不會畫,特別是場景和人物的表現方面存在很大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鼓勵學生在記日記時先嘗試著把能用圖像表達的文字盡量用圖像畫出來,如,我、媽媽等一些人物可以畫一張代表他們的臉,花草樹木、車水馬牛、藍天白雲……都可以畫出相對應的形象,這種生動有趣的日記形式很快被同學接受了,逐漸的他們便能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記錄並生動地表現下來。比如在去年的那一場四十多年來之最的大雪中,有大部分孩子選擇了統一的命題:今年的雪真大呀!在孩子們的美術日記中,不僅生動描繪了雪日景色,還生動記錄了大雪帶給他們內心的喜悅與感動……在那場大雪中,孩子們所感受到的:雪大、雪美、雪中情等,毫不遜色於我們。從這一張張、一幅幅的精彩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經歷過的事情越多,感受就越多,題材就越多,體裁也隨之更加新穎和絢麗多彩。在這些妙趣橫生、趣味盎然的美術日記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審美感受,提升自己的美育情操,孩子們在體驗美、感受美、陶冶美中,心靈得到一次次升華。
4、及時創作,表現生活
兒童的感受源於對生活的體驗,是他們心靈的反映,作為美術教師,我們認為應該及時、正確地引導和激勵學生樂於動筆、勤於動筆,及時創作,表現生活。如,舉行完拔河比賽,秋遊來……同學們回味無窮,我們就引導他們閉目靜思,回憶當時難忘的情景,並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當他們迫不及待想要傾訴自己的歡樂時,我就及時引導他們把自己想說的內容用繪畫的形式表達出來。深秋時候,校園里的菊花開得正爛漫,我就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然後,讓他的以《菊花》為主題進行創作,這種及時的觀察,當然會及時地發現美,同學的也就渴望表現美了。於是,拿起畫筆得心應手。畫《菊花》時,同學們大多忠實地再現菊花,我就啟發,引導他們用簡單的點、線、形狀來表現菊花,於是孩子的筆下就有了像蝸牛殼、象太陽、象雞爪的菊花,一幅幅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是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是學生獨特的想法,獨特個性的顯露。於是《喂雞》、《擠牛奶》、《秋收》、《宰生》……鮮活的生活為學生的繪畫內容注入了源頭活水。學生們去生活中體驗了美,表現了美,更培養了學生用美術的的基本技能學會了表現美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運用美術,美化生活。
將美術應於生活是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要培養學生持久的實踐興趣與創造熱情,教師必須要善於引導,善於讓美術活動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舉一反三,學以致用,讓學生獲得創造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活動,為學生創設運用美術的生活環境。例如,可以讓學生設計校園藝術節的宣傳畫,布置節日中的教室,給班級出黑板報。設計班級中的學習園地,布置自己的房間,讓學生把從美術課上的知識、技能運用在生活中,來美化生活,還可以由課內向課外適當拓展。如學習了《做面具》一課後,我讓學生從語文課本中選取適當的內容,製作面具,進行課本劇表演。學習了《真情對印》一課,我讓學生把印出來的紋樣製作成精美的書簽,夾在自己的書中,學習了《編紙條》一課,我讓學生大膽地運用農村的蒲草、蘆葦、柳條、麥秸……用課堂上編紙條的方法試著編盤子、藍子、花瓶。學習《石頭說話》一課後,有的學生用卵石畫美化環境;有的學生把卵石畫帶回家裝點自己的生活空間,增加生活中的視覺藝術情趣;甚至還有些學生問我如何能將卵石作品穿上洞洞,用繩子掛在胸前,用自己創作的美術作品裝扮自己。學習《布藝溫馨》一課後,學生選用了舊手套、襪子、毛巾、衣服等材料,利用捆紮、填充、縫紉、裝飾等方法,做成了各種各樣小動物的形象,用舊牛仔褲製作了各式各樣的小掛袋,她們把這些玩具掛在家裡,美化著自己的生活。學生用廢舊紙盒做成的儲蓄罐,高興地把自己多餘的錢存了下來。把紙杯、易拉罐經過裝飾、組合,變成了文具小管家,學生的文具歸類擺放,井然有條。六年級的同學就要畢業了,他們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設計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學一起製作了母校紀念留名板,還設計了獨具自己風格的畢業留念冊,貼上照片,寫上了畢業留言,同學互贈,表達情宜,傾訴明天的希望。學生興致勃勃,興趣昂然,他們在生活中大膽地運用著美術來裝飾,美化著生活。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地開發,有效地去利用好美術的生活資源,讓美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就在生活中,到生活中也能學到美術從而激發學生對美術的持久的興趣,學用結合,以達到學以致用,能學會用的效果。
⑧ 有小學美術課題研究的方案和結題報告嗎
「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式美術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
梁山縣第一實驗小學 陳峭岩
摘要:隨著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的進行,現代美術教學正朝著求立體、多層次、重效果、講效益的方向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對與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課題。本文以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為出發點,把受教育主體能力的提高作為歸宿點,從本質出發分析影響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的原因,提出在美術教學中通過創設民主、平等氛圍,創設探究式學習環境,學生自主選擇操作,運用多種評價機制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愉悅。
關鍵詞:自主 探究 成功 體驗
一、「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式教學模式的提出
(一)正在進行的新的教育改革把學生的發展作為目的,重在培養和塑造人的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教和學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功能,是我們教育者所面臨的不可迴避的問題。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具有時代性與挑戰性的課題。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和主動精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跨世紀的新一代具有自主探究精神,有著良好學習習慣的善學者。
(二)盡管當前廣大美術教師針對各種教學實際也探索出了各種有效的手段,也用各種新鮮的組織形式豐富了課堂,但是大多數教師的教學觀方面並未發生深層次的變化,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教師角色投入太多、學生自主發揮太少的問題,大多數美術課堂仍處於指令性、灌輸式等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模式中。
(三)當前,小學評價制度雖然已經從「百分制」改為「等級制」,但是評價的內容和方法依舊未出現較大的改變,評價的最終目的仍然是要分出「高低優劣」,評價的結果照舊是製造出一批「失敗者」。
在「自主探究·體驗成功」研究領域里我之所以選擇了教學模式研究主要基於以下考慮:推行「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歸根結底是個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學生學習能力的問題。「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教學迫切需要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新模式,而眼下各地尚在探求之中。教育家朱紹禹教授說:「為什麼研究教學模式?因為教學模式就是教學的一切,它包含教學的所有內容。教學目標只有通過一定的模式方能完成,教學內容只有通過某種模式才能體現出來,教學方法只有在一定的模式中才能得到運用,課本只有放在一定的模式中才能發揮特有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說,把握了教學模式就把握了教學的整體,就把每一局部納入了全部之中。總之,我們進行「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教育實驗,構建美術教學新模式,是為了扎實推進農村小學素質教育運行機制的構建,當然,建立模式是為了最終超越「模式」,擺脫「模式」。
二、構建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哲學的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強調人的認識的能動性,認為主動性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反映。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內因,教學只有通過主動學習的方式,將知識內化,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才能求得主動發展。
(二)素質教育的理論——素質教育就是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諸方面得到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三)自主學習理論---自主學習的思想可追溯到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的個別化教學以及杜威「做中學」思想。其基本理論是從以學生為中心出發的,尊重學生自主性。後來米勒等人總結了自主探究的一般特徵:(1)自主學習是基於學生的一種個別化學習。(2)自主探究要適用於中小學的各科教學。(3)自主學習是一切距離教學的本質特徵。(4)自主學習提倡學生積極參與。我國進行自主學習已很長一段時間了,認為廣義上的自主學習是指人們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進行有目的有選擇的學習活動,從而達到實現自主性發展。狹義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教師的科學指導是前提條件和主導,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體;學生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徑;實現自主性發展是教育教學活動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本質要求。
自主學習強調學生要以課內學習為主,同時強化學生在課余的選擇性學習,給學生留有更多的選擇性學習機會和空間;學生要以書本知識學習為主,同時要強化對實踐的學習,不斷地把書本知識的學習與實際生產生活的體驗相結合;學生要以接受學校教育為主,同時要強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學生要以知識學習為主,同時要強化技能的訓練和實踐的鍛煉,在學習掌握「是什麼、為什麼」的知識的同時,要強化「怎麼做」的知識與技能的教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通過技能的訓練轉化為素質,通過實踐的鍛煉升華為素質。
三、教學模式研究目標及應用范圍
「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式教學模式研究,從微觀領域著實於研究教學策略。旨在探究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突出體現對人的教育,通過審美教育,藝術實踐,藝術體驗,以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以及獨特的個性品質。在交流中架起連接師生情感、傳承美術文化和審美思想的橋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愉悅的體會成功的情感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並依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構建的教學模式。此模式適用於小學美術課堂,應用於:「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究」四個學習領域。
四、「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式教學模式特點
本模式的特點:以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為出發點,把受教育主體能力的提高作為歸宿點,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基礎。以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基本條件為前提,以教學活動為中介,以探究研討為關鍵,以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主動發展為結果。
五、操作要領與評估標准
(一)遵循的原則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藝術學科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遵循以下教學原則:教學目的性原則,美術教學活動要明確教學目的,師生要圍繞著教學目標而組織教學內容和實施教學,提高學生美術文化素質和促進人格全面發展的目標。
民主開放原則,高度民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體現和諧友愛。充分發揮學生作為主體的學習的積極性、能動性,激發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審美性原則,突出以美育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具有審美價值的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美的感受,提高審美能力和鑒賞美的能力。
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原則,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既要面向全體,又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與思想,因材施教。
教學相長原則,注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通過互動作用而實現師生在各方面雙向得到發展。促進教師不斷學習、發展和創造。
(二)操作流程
「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式教學模式通過創設情景——自主探究——自主質疑——反饋調整——體驗成功五個環節。
「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式美術課堂教學模式流程圖
六、 教學模式應用顯現的效果
(一)教師方面
1、.創境導學目標明確引發學習動機.運用語言與非語言調動學生參與.尊重學生的見解使人人都能加入,給學生之間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
2、初步積累了經驗,在美術教學中,不但重視知識形成,而且十分重視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培養了自主探索和自覺反思的學習能力,努力尋求一條美術教學的新路子。
3、提高了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並使實驗逐步走向規范化、科學化。
(二)學生方面
1、學生的思維被充分調動起來,自主質疑、自主交流,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從多種解決方案中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2、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完成作業情況很好作業完成質量較以前有了很到提高
由於傳統教學的影響,有一部分學生對美術課的態度是可有可無,經過一學期後,試驗班已經沒有這種態了。由於自主教學模式真正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中,學生感到美術課有意思,實驗班的學生對課的興趣高於對照班,可見該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對美術課興趣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其次在課堂教學上,試驗班的學生繪畫積極性和表現欲遠遠大於對照班的學生。特別是兩個班的「後進生」比較,試驗班比對照班表現出更大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並能積極主動參與思考,自已主動提出總題,主動參與討論,在體驗成功的喜悅後進一步探索。作業的完成率和質量上,試驗班明顯的高於對照班。
七、模式結論
1、「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教學模式是符合學生的美術學習中生理、心理的需求的,運用於美術教學中是可行的。
2、「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教學模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課堂模式,同時可以激發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積極探索意識、自主探究能力和養成自覺反思的良好習慣。
3、「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教學模式確立了學生主體地位,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
綜上所述,「自主探究·體驗成功」式教學模式在一定的科學理論指導下並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實踐,從實驗的理論依據到應用,從模式的流程到教學評估標准,提供了具體的方法,便於教師操作和發揮。充分體現了美術課堂教學的特點和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更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實質。相信在貫徹實施美術課程標准和深化教學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應用性。
主要參考文獻:
《走進美術》尹少淳 主編 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
《美術課程標准》(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兒童美育概論》 杜衛 等 主編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教育 的 智慧》 林崇德 主編 開明出版社
《創造性思維論》 何克抗 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研究與實踐》 徐芬 趙德成 2001年第4期
⑨ 小學美術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可以做怎樣的課題研究
小學美術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可以做怎樣的課題研究
課前精心備課,選擇回合適的教學過程答。一堂課成功與否,與課前准備工作的好與壞有直接關系。教師應做好充分准備。如查閱各類信息資料、儲備豐富的相關知識,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准備合適的教學手段和用具,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增強應變能力,積累處理學生生成問題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等。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教師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創造性地整合、加工、運用教材,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教學學生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