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文言文翻譯
1. 古文博學的意思。。
見識、學識淵博廣博。孔子《禮記。中庸》第十九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駑行之」,既是對博學的解釋,也是給具的做到博學的方法。可做參考?
2. 文言文翻譯
譯文:
南朝宋謝晦任右衛將軍,權勢很大,從彭城(今江蘇徐州)回京接家眷,賓客車馬擁擠。他的哥哥謝瞻很害怕,說:「你名聲地位都不高,別人就如此巴結討好,這哪裡是家門的福分呢?」於是就用籬笆隔開庭院,說:「我不願看到這種情況。」又請求宋公劉裕對自己降級或免職,以便保住即將衰落的家門。等到謝晦立了建國大功,謝瞻又憂又怕,得了病,不去治療,於是就死去了。謝晦後來果然被滅族。顏竣為送孝帝立了大功,官位很高,他父親顏延之常對他說:「我平生不喜歡看到有權勢的人,現在卻不幸見到了你。」有一天早晨去看顏竣,見賓客滿門,可顏竣還沒有起床,顏延之大為惱火,說:「你出身於糞土之中,卻升到雲霄之上,現在竟如此驕傲,難道能長久嗎?」顏竣最終被孝帝殺死。顏延之、謝瞻都可以稱得上是賢明父兄了。
隋高穎被封為僕射,他母親告誡他說:「你富貴已經達到頂點,只能等一個砍頭罷了。」隋高穎因此常怕有禍變發生,等到罷官為民,欣喜異常,絲毫沒有怨恨的顏色,但後來還是難免被隋煬帝殺害。唐朝潘孟陽任侍郎時,還不到四十歲,他母親說:「以你的才能,竟當了丞郎,這實在讓我擔驚受怕。」嚴武去世,他母親哭著說:「從今以後,我知道不會當官家的奴婢了。」這三位可算是賢明的母親了。
褚淵幫助蕭道成篡奪皇位,建立齊國,褚淵的堂弟對褚淵的兒子褚賁說:「我不知道你家司空把一家的東西送給另一家,是什麼意思?」等到褚淵當了司徒,褚炤嘆息說:「家門不幸,竟又有今天的封官。」褚淵死後,他的兒子以父親失節為恥辱,服喪期滿,不再做官,把爵位讓給弟弟,自己終身隱居。王晏幫助齊明帝奪取了帝位,堂弟王思遠說:「兄將來怎麼立身?如果能現在就自殺,還可以保住門戶。」王晏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後,又召集子弟對王思的哥哥王思微說:「隆昌元年(494年)底,思遠弟勸我自殺,如果聽了他的話,哪裡會有今天?」王思遠說:「依我看,今天還不晚。」王晏嘆息說:「世界上竟有勸人自殺的。」王晏後來果然被齊明帝殺死。褚炤、褚賁、王思遠可以說是賢明的子弟了。
3. 跪求 文言文 《博學之,審問之》 的翻譯
要廣博地學習,要詳細地求教,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內已,既然要學,不學到容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能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能終止。
4. 求古文翻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就能智慧通達並且行為沒有過錯了。了。
文言文翻譯最重視字字落實。這一句中特別注意「參」和「省」,這是兩個詞,要分開翻譯,「檢查」、「反省」。
翻譯時還要考慮句式特點,這是介賓短語後置句,正確的語序是「乎己參省」,「乎」相當於「於」,「對自己」的意思。
希望我的解釋對你有用。
5. 他們成為了博學多才的人用文言文怎麼說
(現代文)他們成為了博學多才的人。
(文言文)其為之博學者。
(汝等為博學多才者)
6. 博學之開頭的文言文
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出自《禮記·中庸》
《禮記·中庸》十九章有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慾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並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以「博學篤行」為校訓,並非只取「博學」和「篤行」四字,而是包括「審問、慎思、明辨」在內的,由「博學」而「篤行」的內在統一、相聯互動的過程。民政人以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為己任,非有過人之本領無以擔此重任。以「博學篤行」為做學問之道,方能學有所依、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愛眾親仁」才不至於流於口號,流於形式。
它的前後文是這樣寫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意思是做事要廣泛的學習,仔細的探究,謹慎的思考,明確的辨別,最後要切實的去實行。
《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講的是儒家增進學業,修養人格的功夫。
古代的解釋
《四書》十九章有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慾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並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現代的解釋
急事, 慢慢的說;大事,清楚的說;小事,幽默的說;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別人的事, 小心的說;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說;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7. 急~!~!~! 翻譯一下博學 文言文翻現代文
原文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譯文
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切實實行。要麼不學,學了沒有學會絕不罷休;要麼不問,問了沒有懂 得絕不罷休;要麼不想,想了沒有想 通絕不罷休;要麼不分辨,分辨了沒有明確絕不罷休;要麼不實行,實行了沒有成效絕不罷休。別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 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 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8. 文言文(泰博學善談論)的翻譯
少博學,善談論。到雒陽時,沒有人認識他,陳留符融看出他是人才,介紹給河南尹李膺,李膺稱其識通朗,高雅密博,今之華夏,鮮見其儔。後才名重洛陽,其性明知人,好獎訓士類,周遊郡國。到茅容家吃飯,茅容殺雞先給老母,後分半隻放在門口涼亭給路人食用,泰以其為友,推薦太學,成為大德。經他推薦的大德學者無數,其中有巨鹿孟敏,陳國童子魏昭,陳留左原等。相人極准,見當時名士濟陰黃允,勸說無數,認為其必毀譽於身後,後袁隗以女妻允,黃允果廢於當時。
當時大德范滂稱贊其為「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9. 我並沒有說我博學多才用古文怎麼翻譯
我並沒有說我博學多才
古文翻譯如下:
我不說我學藝
祝你生活愉快
10. 博學 <<禮記>>這篇古文全篇怎麼翻譯
【原文】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譯文】
孟子說:「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解說,目的在於融會貫通後返歸到簡約去。」
【讀解】
真理原本是至簡至約的,一半是因為我們理解的需要,一半是因為所謂「飽學之士」的炫耀門楣,使它們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深奧了。
「你不說我倒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這是我們時常可以聽到的抱怨,或者說幽默。如果這抱怨發自一位勤勉的學生之口,那老師恐怕真要腋下出汗,恨無地洞可鑽哩。
其實,在很多問題上,我們都是要恨無地洞可鑽的。比方說, 「人是什麼?」「文化是什麼?」不說人人都明白,一說人人都糊塗。 所以,博學詳說不是為了炫耀淵博,故作深刻,而是為了深入淺出,出博返約。
教學如此,演說如此,舞文弄墨也莫不如此。
所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博學詳說歸於簡約。
博學評說是手段,歸於簡約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