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文言文
❶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及一篇其中的文言文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版
《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書摘
1) 峻兵入台城,司徒導謂侍中褚翜曰:「至尊當御正殿,君可啟令速出。」翜即入上合,躬自抱帝登太極前殿;導及光祿大夫陸曄、荀崧、尚書張闓共登御床,擁衛帝。以劉超為右衛將軍,使與鍾雅、褚翜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廟。時百官奔散,殿省蕭然。峻兵既入,叱褚翜令下翜正立不動,呵之曰:「蘇冠軍來覲至尊,軍人豈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後宮,宮人及太後左右侍人皆見掠奪。峻兵驅役百官,光祿勛王彬等皆被捶撻,令負提登蔣山。裸剝士女,皆以壞席苦苫草自鄣,無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號之聲,震動內外。 初,姑孰既陷,尚書左丞孔坦謂人曰:「觀峻之勢,必破台城,自非戰士,不須戎服。」及台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無他。 時官有布二十萬匹,金銀五千斤,錢億萬,絹數萬匹,他物稱是,峻盡費之;太官惟有燒餘米數石以供御膳。 或謂鍾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於寇讎,盍早為之計!」雅曰:「國亂不能匡,君危不能濟,各遁逃以求免,何以為臣!」 丁巳,峻稱詔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以王導有德望,猶使以本官居己之右。祖約為侍中、太尉、尚書令,峻自為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許柳為丹楊尹,馬雄為左衛將軍,祖渙為驍騎將軍。弋陽王羕詣峻,稱述峻功,峻復以羕為西陽王、太宰、錄尚書事。 峻遣兵攻吳國內史庾冰,冰不能御,棄郡奔會稽,至浙江,峻購之甚急。吳鈴下卒引冰入船,以蘧蒢覆之,呤嘯鼓枻,溯流而去。每逢邏所,輒以杖叩船曰:「何處覓庾冰,庚冰正在此。」人以為醉,不疑之,冰僅免。峻以侍中蔡謨為吳國內史。 溫嶠聞建康不守,號慟;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對。庾亮至尋陽,宣太後詔,以嶠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郗鑒司空。嶠曰:「今日當以滅賊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將何以示天下!」遂不受。嶠素重亮,亮雖奔敗,嶠愈推奉之,分兵給亮。 後趙大赦,改元太和。三月,丙子,庾太後以憂崩。 蘇峻南屯於湖。 夏,四月,後趙將石堪攻宛,南陽太守王國降之;遂進攻祖約軍於淮上。約將陳光起兵攻約,約左右閻禿,貌類約,光謂為約而擒之。約逾垣獲免,光奔後趙。 壬申,葬明穆皇後於武平陵。 庾亮、溫嶠將起兵討蘇峻,而道路斷絕,不知建康聲聞。會南陽范汪至尋陽,言「峻政令不壹,貪暴縱橫,滅亡已兆,雖強易弱,朝廷有倒懸之急,宜時進討。」嶠深納之。亮辟汪參護軍事。 亮、嶠互相推為盟主,嶠從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強,宜共推之。」嶠乃遣督護王愆期詣荊州,邀陶侃與之同赴國難。侃猶以不豫顧命為恨,答曰:「吾疆場外將,不敢越局。」嶠屢說,不能回;乃順侃意,遣使謂之曰:「仁公且守,仆當先下。」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參軍滎陽毛寶別使還,聞之,說嶠曰:「凡舉大事,當與天下共之。師克在和,不宜異同。假令可疑,猶當外示不覺,況自為攜貳邪!宜急追信改書,言必應俱進;若不及前信,當更遣使。」嶠意悟,即追使者,改書;侃果許之,遣督護龔登帥兵詣嶠。嶠有眾七千,於是列上尚書,陳祖約、蘇峻罪狀,移告征鎮,灑泣登舟。 陶侃復追龔登還。嶠遺侃書曰:「夫軍有進而無退,可增而不可減。近已移檄遠近,言於盟府,刻後月半大舉,諸郡軍並在路次,惟須仁公軍至,便齊進耳。仁公今召軍還,疑惑遠近,成敗之由,將在於此。仆才輕任重,實憑仁公篤愛,遠稟成規;至於首啟戎行,不敢有辭,仆與仁公,如首尾相衛,唇齒相依也。恐或者不達高旨,將謂仁公緩於討賊,此聲難追。仆與仁公並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且自頃之顧,綢繆往來,情深義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眾見救,況社稷之難乎!今日之憂,豈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翹企。假令此州不守,約、峻樹置官長於此,荊楚西逼強胡,東接逆賊,因之以飢饉,將來之危,乃當甚於此州之今日也。仁公進當為大晉之忠臣,參桓、文之功;退當以慈父之情,雪愛子之痛。今約、峻凶逆無道,痛感天地,人心齊壹,咸皆切齒。今之進討,若以石投卵耳;苟復召兵還,是為敗於幾成也。願深察所陳!」王愆期謂侃曰:「蘇峻,豺狼也,如得遂志,四海雖廣,公寧有容足之地乎!」侃深感悟,即戎服登舟;瞻喪至不臨,晝夜兼道而進。 郗鑒在廣陵,城孤糧少,逼近胡寇,人無固志。得詔書,即流涕誓眾,入赴國難,將士爭奮。遣將軍夏侯長等間行謂溫嶠曰:「或聞賊欲挾天子東入會稽,當先立營壘,屯據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斷賊糧運,然後清野堅壁以待賊。賊攻城不拔,野無所掠,東道既斷,糧運自絕,必自潰矣。」嶠深以為然。 五月,陶侃帥眾至尋陽。議者咸謂侃欲誅庾亮以謝天下;亮甚懼,用溫嶠計,詣侃拜謝。侃驚,止之曰:「庾元規乃拜陶士行邪!」亮引咎自責,風止可觀,侃不覺釋然,曰:「君侯修石頭以擬老子,今日反見求邪!」即與之談宴終日,遂與亮、嶠同趣建康。戎卒四萬,旌旗七百餘里,鉦鼓之聲,震於遠近。 蘇峻聞西方兵起,用參軍賈寧計,自姑孰還據石頭,分兵以拒侃等。 乙未,峻逼遷帝於石頭。司徒導固爭,不從。帝哀泣升車,宮中慟哭。時天大雨,道路泥濘,劉超、鍾雅步侍左右。峻給馬,不肯乘,而悲哀慷慨。峻聞而惡之,然未敢殺也。以其親信許方等補司馬督、殿中監,外托宿衛,內實防禦超等。峻以倉屋為帝宮,日來帝前肆醜言。劉超、鍾雅與右光祿大夫荀崧、金紫光祿大夫華恆、尚書荀邃、侍中丁潭侍從,不離帝側。時飢饉,米貴,峻問遺,超一無所受,繾綣朝夕,臣節愈恭;雖居幽厄之中,超猶啟帝,授《孝經》、《論語》。 峻使左光祿大夫陸曄守留台,逼近居民,盡聚之後苑;使匡術守苑城。 尚書左丞孔坦奔陶侃,侃以為長史。 初,蘇峻遣尚書張闓權督東軍,司徒導密令以太後詔諭三吳吏士,使起義兵救天子。會稽內史王舒以庾冰行奮武將軍,使將兵一萬,西渡浙江。於是吳興太守虞潭、吳國內史蔡謨、前義興太守顧從等皆舉兵應之。潭母孫氏謂譚曰:「汝當捨生取義,勿以吾老為累!」盡遣其家僮從軍,鬻其環佩以為軍資。謨以庾冰當還舊任,即去郡以讓冰。 蘇峻聞東方兵起,遣其將管商、張健、弘徽等拒之;虞潭等與戰,互有勝負,未能得前。 陶侃、溫嶠軍於茄子浦;嶠以南兵習水,蘇峻兵便步,令將士:「有上岸者死!」會峻送米萬斛饋祖約,約遣司馬桓撫等迎之。毛寶帥千人為嶠前鋒,告其眾曰:「兵法:『軍令有所不從』,豈可視賊可擊,不上岸擊之邪!」乃擅往襲撫,悉獲其米,斬獲萬計,約由是飢乏。嶠表寶為廬江太守。 陶侃錶王舒監浙東軍事,虞潭監浙西軍事,郗鑒都督揚州八郡諸軍事,令舒、潭皆受鑒節度。鑒帥眾渡江,與侃等會與於茄子浦,雍州刺史魏該亦以兵會之。 丙辰,侃等舟師直指石頭,至於蔡洲,侃屯查浦,嶠屯沙門浦。峻登烽火樓,望見士眾之盛,有懼色,謂左右曰:「吾本知溫嶠能得眾也。」 庾亮遣督護王彰擊峻黨張曜,反為所敗。亮送節傳以謝侃,侃答曰:「古人三敗,君侯始二;當今事急,不宜數爾。」亮司馬陳郡殷融詣侃謝曰:「將軍為此,非融等所裁。」王彰至曰:「彰自為之,將軍不知也。」侃曰:「昔殷融為君子,王彰為小人;今王彰為君子,殷融為小人。」 宣城內史桓彝,聞京城不守,慷慨流涕,進屯涇縣。時州郡多遣使降蘇峻,裨惠復勸彝宜且與通使,以紓交至之禍。彝曰:「吾受國厚恩,義在致死,焉能忍恥與逆臣通問!如其不濟,此則命也。」彝遣將軍俞縱守蘭石,峻遣其將韓晃攻之。縱將敗,左右勸縱退軍。縱曰:「吾受桓侯厚恩,當以死報。吾之不可負桓侯,猶桓侯之不負國也。」遂力戰而死。晃進軍攻彝,六月,城陷,執彝,殺之。 諸軍初至石頭,即欲決戰,陶侃曰:「賊眾方盛,難與爭鋒,當以歲月,智計破之。」既而屢戰無功,監軍部將李根請築白石壘,侃從之。夜築壘,至曉而成。聞峻軍嚴聲,諸將咸懼其來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壘,必須東北風急,令我水軍不得往救;今天清靜,賊必不來。所以嚴者,必遣軍出江乘,掠京口以東矣。」已而果然。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帥步騎萬餘四面攻之,不克。 王舒、虞潭等數與峻兵戰,不利。孔坦曰:「本不須召郗公,遂使東門無限。今宜遣還,雖晚,猶勝不也。」侃乃令鑒與後將軍郭默還據京口,立大業、曲阿、庱亭三壘以分峻之兵勢,使郭默守大業。 壬辰,魏該卒。(第94卷)
❷ 文言文《資治通鑒》選段翻譯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辟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於是我知道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內臣謀求內援的緣故。」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贊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飢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不知道;於是我知道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說好話!」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於是臣僚們毛骨聳然,不敢再弄虛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
❸ 選自《資治通鑒》的文言文《劉邦起兵反秦》的翻譯
司馬遷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卧,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高祖常徭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秦二世元年秋,陳勝等起蘄,至陳而王,號為張楚.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沛令恐,欲以沛應涉.掾、主吏蕭何、曹參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聽.願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因劫眾,眾不敢不聽.」乃令樊噲召劉季.劉季之眾已數十百人矣.
於是樊噲從劉季來.沛令後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城守,欲誅蕭、曹.蕭、曹恐,逾城保劉季.劉季乃書帛射城上,謂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並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劉季曰:「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於是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由所殺蛇白帝子,殺者赤帝子,故上赤.於是少年豪吏如蕭、曹、樊噲等皆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與,還守豐. 漢高祖。
翻譯:
司馬遷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字季.父親說太公,母親叫劉媼.他先,劉媼曾在大澤的岸邊休息,夢見與神仙相遇.這時,雷電交加天色昏暗,太公望去看,就看見蛟龍在上面.不久有人,於是產擔.
高祖為人,高高的鼻樑,容顏,漂亮的胡須,左股有七十二顆黑痣.仁而愛人,喜歡施捨,思想開闊一樣.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的生產勞動.長大,試為吏,是泗水亭長,朝廷中的官吏沒有不蔑視.喜歡酒和顏色.經常從王媼、武賒酒,醉卧,武負、王老太見高祖身上常有龍,奇怪的.高祖每次買酒留飲,售酒好幾倍.當看到奇怪,年終,這兩家常常折券棄責.
高祖常常咸陽服役,縱觀,參觀秦始皇,長嘆一聲說:「唉,大丈夫應當是這樣的!」
秦二世元年秋,陳勝等人起義薪,到了陳,王,足國號為張楚.各郡縣都殺了很多他們的官吏來響應陳涉.沛令擔心,想在沛縣響應關系.你、主吏蕭何、曹參便說:「你是秦朝官吏,現在要背的,率領沛縣的青年,恐怕不會聽從.願你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可以得到數百人,通過威脅眾人,眾人不敢不聽.」於是命令樊噲召劉邦.劉季之眾已百餘人了.
於是樊噲跟隨劉邦來.沛令後悔,恐怕有變,於是關閉城門防守,想殺掉蕭何、曹.蕭何、曹參恐懼,越過城牆保護劉邦.劉邦於是寫信射城上,對沛縣父老說:「天下苦於秦朝很久了.現在父老雖然為沛令守,諸侯並起,現在屠宰沛.沛現在共同誅殺令,選擇你可以建立的獨立的,以響應諸侯,那麼家庭完整.不但是,父子都屠殺,沒有做的.「父老就率領子弟一起殺掉了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想用他為沛令.劉邦說:「天下正亂,諸侯並起,現在設置將不好,一敗塗地.我不敢愛惜自己,恐怕不能少,不能保全父兄子弟.這件大事,希望互相推舉選擇可以的.「蕭、曹等都是文官,愛自己,恐怕事情不成功,後來秦國滅族的家,完全讓人季.各位父老都說:「我平生所聽說劉季各種稀奇古怪,當貴,況且卜筮的,不如劉季最吉.」於是劉季多次責備,沒有人敢為,於是立季為劉邦.祭祀黃帝,祭祀蚩尤在沛庭,而血塗鼓,旗幟都是紅色.因殺了白帝子,赤帝的兒子殺了,所以上紅色.於是年輕能乾的官吏像蕭何、曹參、樊噲等人都被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打胡陵、方與,回守豐.漢高祖。
《網路文言文翻譯》
❹ 奇士名振文言文(資治通鑒)翻譯
【原文】
(貞觀十八年)上聞洺州刺史程名振善用兵,召問方略,嘉其才敏,勞勉①之,曰:「卿有將相之器,朕方將任使。」名振失②不拜謝,上試責怒,以觀其所為。曰:「山東鄙③夫,得一刺史,以為富貴極邪!敢於天子之側,言語粗疏;又復不拜!」名振謝曰:「疏野之臣,未嘗親奉聖問,適方心思④所對。故忘拜耳。」舉止自若,應對愈明辯。上乃嘆曰:「房玄齡處朕左右二十餘年,毎見朕譴責餘人,顏色無主。名振平生未嘗見朕,朕一旦責之,曾無震懾,辭理不失⑤,真奇士也!」即日拜右驍衛將軍。
【注釋】①勉:鼓勵,勉勵。②失:失禮。③鄙:見識淺陋。④心思:心想。⑤失:差錯。⑥拜:以禮授官。7.嘉:嘉獎,贊賞。8.名振「謝」曰:請罪。
【譯文】
(貞觀十八年)皇上(唐太宗)聽說洺州刺史程名振善於用兵,把他召來問他用兵的方法策略,贊賞他才思敏捷,慰勞並鼓勵他,說:「你有將帥和宰相的才能,我將要重用你。」 程名振失禮沒有下跪謝恩,皇上假裝發怒責備他,來看他會怎麼做。說:「你這個山東(崤山以東)淺陋的俗人,當一個小小的刺史就以為富貴到了極點嗎!敢在我的身邊說話粗陋,而且還不拜謝!」 程名振請罪說:「我本是見識短淺的臣子,不曾親自接受皇帝的問話,剛才正在思索怎麼應答,所以忘記拜謝。」 程名振言談舉止顯得很自如,回答越來越明白有條理。 皇上於是感嘆說:「房玄齡在我的身邊二十多年,每次見到我斥責別人,臉色惶恐不能自主。程名振以前不曾見過我,我一時責備他,竟然沒有震驚害怕的樣子,說話沒有差錯,真是天下的奇人啊!」當日就授以程名振右驍衛將軍的官職。
❺ 古文翻譯 資治通鑒節選
令狐潮率兵在雍丘包圍張巡,張巡堅守了四十餘天,與朝廷的聯系斷絕。令狐潮得知玄宗已逃往蜀中,就又寫信招降張巡。張巡有大將六人,官職都是開府、特進,他們勸張巡說,我們兵力弱小,難以抵禦叛軍,況且皇上的生死不得而知,不如投降。張巡假裝許諾。第二天,在堂上放置皇上的畫像,率領將士朝拜,大家都泣不成聲。然後張巡把六位部將帶到前面,責備他們不忠不義,並殺了他們。從此軍心更加堅定。城中的箭已經用盡,張巡就命令士卒用稻草紮成一千多草人,給他們穿上黑衣服,夜晚用繩子放到城下,令狐潮的軍隊爭相射擊,很久以後才知道是草人。這樣智取箭數十萬支。後來又用繩子把人放下城頭,叛軍大笑,還以為是草人,不加防備,於是用五百名敢死之士襲擊叛軍的大營,令狐潮的軍隊頓時大亂,燒掉營壘而逃,張巡率兵追擊了十多里才返回。令狐潮兵敗,又氣又恨,就又增兵把雍丘緊緊包圍。張巡讓郎將雷萬春在城頭上與令狐潮對話,叛軍乘機用弩機射雷萬春,雷萬春臉上被射中了六處,仍舊巍然挺立不動。令狐潮懷疑是木頭人,就派兵去偵察,得知確實是雷萬春,十分驚異,遠遠地對張巡說:「剛才看見雷將軍,才知道您的軍令是多麼森嚴了,然而這對於天道又能怎樣呢?」張巡迴答說:「你已喪盡人倫,還有什麼資格來談論天道!」不久張巡又率兵出戰,擒獲叛將十四人,殺死一百餘人。於是叛軍乘夜而逃,收兵入保陳留,不敢再出來交戰。不久,叛軍步、騎兵七千餘人進駐白沙渦,張巡夜間率兵襲擊,大敗叛軍。張巡迴軍到桃陵,又與四百餘名叛軍救兵相遇,全部將其俘虜。張巡把這些叛軍分開,將其中的媯州、檀州兵以及胡人全部殺掉,滎陽、陳留的脅從兵則予以遣散,令他們各歸其業。十日之間,民眾脫離叛軍來歸附張巡的達一萬余戶。
❻ 《資治通鑒》中有段文言文怎麼翻譯
任命渝州刺史柳玭為瀘州刺史。柳氏自柳公綽以來,世代都因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重禮守法而為士大夫們所尊崇。
❼ 司馬光《資治通鑒》古文解釋
原文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葯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譯文
臣司馬光曰: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於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於治家者不欺騙親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騙鄰國,欺騙百姓,甚至欺騙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一敗塗地。靠欺騙所佔的一點兒便宜救不了致命之傷,所得到的遠遠少於失去的,這豈不令人痛心!當年齊桓公不違背曹沫以脅迫手段訂立的盟約,晉文公不貪圖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棄與山野之人打獵的約會,秦孝公不收回對移動木桿之人的重賞,這四位君主的治國之道尚稱不上完美,而公孫鞅可以說是過於刻薄了,但他們處於你攻我奪的戰國亂世,天下爾虞我詐、鬥智斗勇之時,尚且不敢忘記樹立信譽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況今日治理一統天下的當政者呢!
❽ 《續資治通鑒•卷七》文言文翻譯
趙普獨當了老百姓十年,有立功,而當官!
皇帝嫌棄他,不給他官職內!容
趙普獨想讓皇帝給他官職!
皇帝生氣說:「我不給你官職,你有什麼辦法?」
普說:「刑法懲治奸惡,領賞是為了獎勵功勞,刑法是為了賞賜天下人遵守法律,不是允許皇帝特權,你怎麼可以專制?」
皇帝聽了,於是讓普進入宮殿!
皇帝也進入宮殿,普站在宮殿得大門,不進去,皇帝去請。
一天,大宴賓客,結果一直在下雨,不停止,皇帝發怒,左右都很害怕,普說:「外面得百姓正在看雨,並沒有損害大宴!老百姓得到了雨,各自歡喜作樂,樂官在雨中奏樂。」
皇帝高興,結束宴會!
《續資治通鑒》
此書付刻未及半,畢沅生前僅初刻一○三卷,畢家因貪污遭籍沒而止,書稿散佚,桐鄉馮集梧買得全稿補刻成二百二十卷。《續資治通鑒》跟《資治通鑒》有不少出入,續通鑒大量引用舊史原文,敘事詳而不蕪;僅有取捨剪裁,而無類似溫公的改寫熔煉,亦無「畢沅曰」等各家史論。《續資治通鑒》作者雖掛名畢沅,然名家錢大昕、邵晉涵、章學誠、洪亮吉、黃仲則等均參預其事,此書實成於眾人之手。梁啟超對該書評價極高,認為「有畢《鑒》則各家續《鑒》皆可廢也」
❾ 《資治通鑒》中《前事後師》的文言文翻譯
譯文:
皇上(唐太宗)對陪立兩旁的大臣說:「我讀了《隋煬帝集》這部書,發現文章的辭藻深奧淵博,也知道是肯定堯帝、舜帝而否定桀王、紂王的,但是做起事來為什麼又相反了呢?」
魏徵答道:「百姓的君主即使都是賢哲聖明,但也應當虛心接受別人的勸諫,這樣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貢獻他的計謀。勇敢的人竭盡他的全力。隋煬帝這個人,卻是依仗他的地位,狂妄自大,剛愎自用,所以盡管他嘴裡說的是堯帝舜帝之美德,乾的卻是桀王紂王的行為。他沒有自知之明,結果遭到覆亡的下場。」
皇上說道:「前面的事情過去不遠,那是我們這一輩人的借鑒啊。」
原文:
上謂侍臣曰:「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對曰:「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
出處:《資治通鑒》——宋·司馬光
(9)資治通鑒文言文擴展閱讀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1、上:指皇上李世民。
2、奧博:深奧淵博。
3、雖:雖然。
4、聖哲:品質高尚,天資聰慧。
5、恃:憑借,依仗。
6、師:借鑒
7、是:肯定,贊揚。
8、非:否定,批評。
9、虛:謙虛,虛心。
10、驕矜自用:驕傲自大,固執己見。
❿ 《資治通鑒》文言文翻譯
文中有好幾處:"而謂之攬權",意思都是一樣:才叫做加強中央集權.
臣勸陛專下加強中央集權這件事,不是想讓屬陛下像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統一文字那樣的做法,(我沒說)那樣才叫加強集權;也不是想讓陛下像隋文帝那樣吃著飯也來處理政務,(我也沒說)那樣才叫加強中央集權,也不是要皇上您像唐德宗一樣什麼事都親自過問,連宰相都不用。也不是要您像精通治理官吏、把什麼事都查明、總施仁恩的唐宣宗。我覺得皇上您應該通過處理過去的事(指壞事),而防止沒有發生的壞事,使獎罰之權收歸皇上一人手中,不到於把這種權利移到下面的人的手中。臣希望陛下以正身(既行事作別人的表率)為集權的根本,而又把重用有才之士作為集權的輔助,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以把加強中央集權這件事做得盡善盡美,那麼我所求的都得到,所希望的都如意了,即使是國家大政方針,天下大事,都可以不用聲色地處理了。
完了,希望能成為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