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南京大學科技成果

南京大學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 2020-11-25 16:47:59

⑴ 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成果展示

2001年,由15所著名高校的科學研究與管理專家組成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指導委員會。在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依託南京大學情報學、圖書館學2個博士點的優勢,中心研製開發了CSSCI資料庫,承擔了國家重大項目1項、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項、江蘇省重點工程項目1項以及港台合作項目1項。現中心已完成1998—2009年12年CSSCI的數據製作並提供網上服務,出版了3套《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計量指標—論文、引文與期刊引用統計》。
CSSCI研製成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教育部在2003年1號文件中明確指出:要建立科學公正的評審制度和評價體系,加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系統的建設。根據教育部文件的精神,中心正加緊CSSCI系統的開發與研究,為建立一個科學、公正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評價體系而奮斗。

⑵ 孫揚的研究成果


一、期刊、集刊論文
1、孫揚:《陳儀治台班底略議》,《現代台灣研究》2005年第2期。
2、孫揚:《大國夢幻中的弱勢外交——1948年中英九龍城寨事件交涉析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該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7期選載。
3、孫揚:《戰後初期中國軍隊過境香港史實疏證》,《民國檔案》2008年第4期。
4、孫揚:《國共兩黨軍隊政治工作比較研究初探(1927-1937)》,《民國研究》總第13、14合輯(2008年冬季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5、孫揚、陳謙平:《歷史學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2005-2006)CSSCI的分析》,《求索》2009年第1期。
6、孫揚、陳謙平:《歷史學研究概況分析(2005-2006)——基於CSSCI的分析》,《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2期。
7、孫揚、陳謙平:《歷史學研究領域學者和機構的學術影響分析——基於CSSCI(2005-2006年)數據》,《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
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09年第9
期全文轉載
8、孫揚:《2008年中國現代史研究綜述》,《民國研究》總第15輯(2009年春季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7月版。
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10年第3期全文轉載。
9、孫揚:《地權博弈中的主權與民意——香港屏山機場征地風波析探》,《民國研究》總第18輯(2010年冬季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10、孫揚:《國民黨軍隊政工沿革的制度建構考察(1927-1937)》,《民國研究》總第19輯(2011年春季號)。11、孫揚:《尷尬的外交成果:1948年香港關務協定實施之困境論析》,《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該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年第4期「學術卡片」摘要刊載。12、孫揚:《戰後國民政府涉港事務處置個案研究——以張添祥事件為例》,《閱江學刊》2012年第4期。13、 孫揚:《「殖民地」的底線:香港肅奸風波與「國民日報事件」析論》,《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6期。14、孫揚、柳德軍:《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研究高層論壇與會學者發言摘編》,《民國研究》總第23輯(2013年春季號)。15、孫揚:《「祖國將士」被拘之後:香港「屈士文事件」發微》,《史林》2013年第5期。
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14年第2期全文轉載。16、 陳謙平、孫揚:《論孫中山的「中國國際化發展」思想——〈實業計劃〉再認識》,《江海學刊》2014年第1期。17、孫揚:《戰後香港群體性事件析論(1945-1949)》,《廣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18、孫揚:《論抗戰後期中英處置香港問題之方略(1943-1945)》,《抗日戰爭研究》2014年第1期。
二、編著
1、姜良芹、孫揚等編著:《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導引》,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版。
2、張憲文、姜良芹、楊菁、潘敏、孫揚編著:《宋美齡、嚴倬雲與中華婦女》,(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12年1月版。3、孫揚:《無果而終:戰後中英香港問題交涉(1945-194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
三、參與項目
1、參與2003年度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民國史研究」子課題「民國時期的中英政治交涉」。2、參與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新疆通史」子課題「三區革命研究」。
3、主持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戰後香港群體性事件與港府對策研究(1945-1967)」。項目編號:12CZS033。4、主持南京大學人文基金個人項目「戰後香港問題與中國政局演變研究(1945-1950)」。項目編號:LSRWG1023。教學情況

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香港歷史專題」、「中國近代歷史人物專題」、悅讀經典計劃《中國近代史》等課程。

⑶ 施建軍的成就榮譽

曾獲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霍英東優秀教學成果獎,國家統計科技進步獎,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等。
1999年入選江蘇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和南京大學中青年學術骨幹。
2010獲「中國最具魅力校長」稱號。 1. 施建軍, 1998, 教學成果《不斷創新,改革和發展企業管理學科》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國家
2. 施建軍, 1996, 教學成果《不斷創新,改革和發展企業管理學科》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江蘇省
3. 施建軍, 1995, 獲南京大學青年教師「學術研究獎」, 南京大學
4. 施建軍, 1993, 課程<<統計學課程建設與改革>>獲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江蘇省
5. 施建軍, 1992, 全國霍英東教育基金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南京大學
6. 施建軍, 1992, 獲中共南京大學黨委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南京大學
7. 施建軍, 1992, 課程《統計學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南京大學優秀教學一等獎, 南京大學
8. 施建軍, 1991, 獲南京大學做出顯著成績的博士.碩士稱號, 南京大學
9. 施建軍, 1990, 獲江蘇省鄉鎮企業局南京大學商學院鄉鎮企業崗位培訓優秀教學質量獎, 南京大學
10. 施建軍, 1989, 南京大學櫻松獎學二等獎, 南京大學
11. 施建軍, 1988, 被評為「我所喜愛的青年教師」, 南京大學
12. 施建軍, 1988, 《「統計學」課程建設》南京大學課程建設優秀獎二等獎, 南京大學 1. 施建軍, 2008, 國家統計局二等獎, 國家統計局
2. 施建軍, 2008, 課題成果《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評價方法及測算研究》在江蘇省第十屆江蘇省科研優秀成果獎獲課題類一等獎, 江蘇省
3. 施建軍, 2007, 課題成果《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評價方法及測算研究》在江蘇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獲江蘇省政府三等獎, 江蘇省
4. 施建軍, 2005, 論著《大學財務綜合評價研究》在江蘇省第九屆(2003-2004)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獲江蘇省政府二等獎, 江蘇省
5. 施建軍, 2000, 課題《統計學案例教材》獲第五屆全國統計優秀成果三等獎, 國家
6. 施建軍, 1999, 《1998-2010年城鎮住宅需求總量預測》獲江蘇省數量經濟與管理科學學會年會一等獎, 江蘇省數量經濟與管理科學學會
7. 施建軍, 1997, 著作《科技進步監測研究》獲江蘇省第五屆哲學社會優秀成果三等獎, 江蘇省
8. 施建軍 , 1997, 論文「關於高等學校財務改革的思考」獲《事業財會》論文大獎賽優秀論文一等獎, 事業財會
9. 施建軍, 1997, 課題《中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綜合科技實力和運行績效評價研究》獲國家科委1997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 國家科委
10. 施建軍, 1997, 論文《中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綜合科技實力和運行績效評價研究》獲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國家科委
11. 施建軍, 1995, 課題《江蘇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研究》獲第四屆江蘇省統計科技進步一等獎, 江蘇省
12. 施建軍, 1995, 論文《高等院校財務綜合評價研究》獲中國教育會計學會首屆會計論文大獎賽二等獎, 中國教育會計學會
13. 施建軍, 1995, 論文《R&D資源投入統計初探》獲首屆國家教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國家教委
14. 施建軍, 1995, 論文《經濟景氣的監測系統研究》獲江蘇省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江蘇省教委
15. 施建軍, 1994, 主編教材《統計學教程》被全國統計教材編審委員會評為1994年度全國推薦使用教材,
16.施建軍, 1994, 課題《江蘇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研究》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江蘇省
17. 施建軍, 1994, 著作《科技系統分析》獲江蘇省第四屆哲學社會優秀成果三等獎, 江蘇省
18. 施建軍, 1994, 論文《中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綜合科技實力和運行績效評價研究》獲江蘇省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會優秀論文獎, 江蘇省
19.施建軍, 1993, 課題《江蘇省經濟景氣循環監測系統》獲全國統計計算機軟體二等獎,
20.施建軍, 1993, 論文《層次分析法在統計綜合評價中的應用》獲第三屆江蘇省統計科技進步三等獎, 江蘇省
21. 施建軍, 1993, 課題《科技興省統計監控和評價指標的適應與運行》獲第二屆全國統計科技進步三等獎,
22.施建軍, 1993, 課題《江蘇省經濟景氣循環監測系統》獲全國統計科技進步三等獎,
23.施建軍, 1993, 課題《江蘇「科技興省」戰略與政策研究》獲全國科技進步三等獎,
24.施建軍, 1992, 江蘇省科協第二屆「中青年科技提名獎」, 江蘇省科協
25. 施建軍, 1992, 課題《江蘇「科技興省」戰略與政策研究》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江蘇省
26. 施建軍, 1991, 論文《科技統計指標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獲江蘇省優秀統計論文二等獎, 江蘇省
27. 施建軍, 1991, 著作《科技統計分析與評價》獲江蘇省第三次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 江蘇省
28. 施建軍, 1991, 著作《社會主義市場的系統分析》獲江蘇省第三次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 江蘇省
29. 施建軍, 1991, 課題《科技興省的監測監控指標體系研究》獲全國統計科學研究成果,
30.施建軍, 1991, 論文《第一生產力論綱》獲優秀論文獎, 國家科委,中國科協,科技日報,中央廣播電台,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31. 施建軍, 1990, 課題《江蘇省全社會科技投入研究》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江蘇省
32. 施建軍, 1988, 論文《江蘇省大中企業科技開發能力綜合評價》獲南京大學五.二0青年優秀論文獎, 南京大學

⑷ 江蘇南大金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榮譽獎項

公司先後自主開創了樹脂吸附法處理數十種有毒有機化工廢水及其資源化技術,十多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核心技術在市場中具有相對壟斷性和獨占性。公司先後申請國家發明專利近56餘項,獲准國家發明專利39項;公司技術團隊先後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項、中國發明家特等獎1項、中國石油與化工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其他科技成果獎14項;成功取得「國家工程設計乙級證書」、「國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格乙級證書」和「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證書」等資質。成為國家科技部批準的《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的執行單位,在國家公布的260項「國家鼓勵發展的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技術」中,公司共有5項技術被列入其中。公司繼2004年被認定為「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後,2006年又被批准為「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全國二萬二千多家環保企業中專業從事有機毒物治理與資源化技術研發、孵化、集成、轉化和推廣的重要基地。
公司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建立了遍及全國的客戶網路和示範工程,業務范圍涉及化工、印染、農葯、冶金、醫葯、食品、輕工、市政、電力等數十個行業,為客戶提供從環保咨詢、工藝開發、工程設計、施工、調試到運營的完整的環保問題解決方案。核心業務包括有毒有機廢水、廢氣和固廢的治理與資源化、化工園區綜合污水處理與源頭整治、印染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城鎮生活污水的處理及回用、工業用水的脫鹽除鹽及回用、生活飲用水微污染的凈化、新型及常規樹脂的研發與生產、特種水處理設備的設計與製造、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咨詢與環保工程方案論證、環保工程的總承包和BOT運營。
通過幾年努力,公司自主創新技術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環境效益方面,每年治理有毒有機廢水300多萬噸,年削減有毒有機物引起的COD 約2.5萬噸;在經濟效益方面,每年回收化工原料7萬多噸,直接經濟效益近2億元;在社會效益方面,幫助全國近50家精細化工企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為長江、淮河、太湖等流域的水環境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生態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為相關行業廢棄物資源化起到了示範作用,促進了沿江經濟帶新一輪開發,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促進作用。
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是一項歷史責任與社會責任,南金環保公司在前進的道路上,將以「艱苦創業,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為激勵,不斷加快自主知識產權開發和應用步伐,力求成為國內外知名環保品牌,為社會發展和客戶需求貢獻才智。

⑸ 翟學偉的學術成果

1.《面子·人情·關系網》, 20萬字,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中國人的臉面觀——社會心理學的一項本土研究》, 30萬字,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版。
3.《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繁體字版,22萬字,新加坡: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出版公司2000年版。
4. 《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簡體字版,22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國社會中的日常權威——關系與權利的歷史社會學研究》,社會科學成就出版社2003年版。
6.《面子、人情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國人的臉面觀——形式主義的心理動因與社會表徵》,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8.《中國人的關系原理——時空秩序、生活慾念及其流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取徑》,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8年版。
*《華人本土心理學與華人本土契合性》,台北:五南出版公司2008年版
*《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2輯,25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現代社會學理論新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
*《社會科學本土化:多元視角解讀》,新加坡: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出版公 司2001年版。
*《中國社會文化心理(訪談錄)》,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88年版。
*《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蛻變中的中國家庭》,香港:廣角鏡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
*《社會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女性心理與行為的分析》,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勞動社會學》,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人社會心理研究論集1992》, 香港:時代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社會心理學》,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現代社會心理學》,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再論差序格局的貢獻、局限於理論遺產」,《中國社會科學》,2009 ,第3期。
*「是關系。還是社會資本?」《社會》,2009年,第1期。
*「進步的觀念與文化認同的危機」,《開放時代》,2008年,第1期。
*「信任與社會風險」,《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4期。
*「社會心理學30年」,《社會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
*「關系研究的多重立場與理論重構」,《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社會學的轉向」,《社會》,2007年,第3期;
*「報的運作方位」,《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1期;
*「社會事實再現的文學路徑」,《社會理論論叢》第3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傳統性與現代性:中國人社會行為模式及其變遷」,南京:《中國研究》,2005年,創刊號;
*「一場游戲,一場夢」,山東:《社會學家茶座》,2005年;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3期
*「社會流動與關系信任」,北京:《社會學研究》,2003年,第1期
*「中國社會中的日常權威」,杭州:《浙江學刊》,2002年,第1期
*「本土社會研究的本土視角:批判、反省與出路」,香港:《社會理論學報》,2001年,第1期
*「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傳統與現代的一致與沖突」,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社會心理承受力與社會價值選擇」,北京:《社會學研究》,2000年,第2期。
*「評華人心理學報」,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冬季號。
*「個人地位:一個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
*「儒家的社會建構:社會理論的視角與方法論的探討」,香港:《社會理論學報》,1999年,第2期。
*「中國人的價值取向:類型、轉型及其問題」,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9年, 第4期。
*「中國人的社會行動結構——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終結」,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由公及私:中國組織資源流向探析」,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人際關系結構中的平衡性原理及其本土的解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年鑒1995~1998》,專稿。
*「中國『土政策』的功能分析」, 北京:《社會學研究》,1997年,第3期。
*「從油畫人體展說開去」, 北京:《東方》, 1996年, 第5期。
*「中國人際關系網路中的平衡性問題: 一項個案研究」, 北京:《社會學研究》, 1996年, 第3期。
*「《圍城》中的知識分子與知識分子的『圍城』」, 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 第2期。
*「走向現代化的江村人——中國家族主義中的亞文化現象及其現代意義」, 南京:《江海學刊》, 1996年, 第5期。
*「中國人在社會行為取向上的抉擇——一種本土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建構」, 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 1995年, 冬季卷 (總第13卷)。
*「中國人的面具人格模式」, 香港:《二十一世紀》, 1995年, 6月號, 總第32期。
*「中國人『窩里斗』嗎? 」, 北京:《東方》, 1995年, 第6期。
*「中國人的臉面觀——一種本土研究策略的探討」北京:《中國社會學年鑒1992~1995》,專稿。
*「走出本土化的兩難困境」, 北京:《東方》, 1994年, 第6期。
*「中國人在社會行為上是什麼取向? 」, 北京:《社會心理研究》,1994年, 第4期。
*「中國人的臉面觀: 有關其向度及其假設」, 台灣: 《本土心理學研究》,總第2期 (1994)。
*「『泥』與『沙』——為中國『國民性』之症結求答案」, 香港:《二十一世紀》 1994年, 4月號, 總第22期。
*「中國人際關系的特質——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北京:《社會學研究》, 1993年, 第4期。
*「論社會心理學中國化的方向」, 北京:《社會心理研究》, 1993年, 第2期。
*「東方天書新探——將軍崖岩畫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南京:《東南文化》,1993年,第2期。
*「中國人群體意識的雙重取向——『內聚』與『內耗』的社會學研究」, 南京:《江海學刊》, 1992年, 第3期。
*「中國人際心理初探——『臉』與『面子』的研究」, 南京:《江海學刊》, 1991年, 第2期。 2006年,《報:中國人交換方式與觀念的研究》獲中國社會學年會論文一等獎。
2006年,《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獲第五屆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
2005年,《傳統中國人社會和諧的心理基礎》獲中國社會學年會論文一等獎。
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4年,《社會心理學》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2/5)。
2003年,《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個人)。
2002年,獲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1998年,獲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7年,獲江蘇省第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997年,獲南京大學青年學術研究獎教金。
1996年,獲南京大學青年學術研究獎教金。
1995年,獲南京大學青年學術研究獎教金。
1994-1996年,因出任1994年江蘇電視台舉辦的「親親杯」電視大學生辯論賽、1995年北京電視台舉辦的「長虹杯」電視大學生辯論賽南大隊的執行教練及1996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國際大專辯論賽南大辯論智囊團成員並三次奪得冠軍而受到學校頒發的獎狀。
1994年,獲江蘇省社會心理學會論文一等獎。
1994年,獲江蘇普通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1993-1994年,獲南京大學雙元獎教金一等獎。
1993年,獲南京大學青年教師櫻松獎三等獎。

⑹ 邵建東的主要學術成果

1、《德國新史》(與陳曉律合著),香港開明書局1991年版,台灣1993年重印。
2、《競爭法研究》(與戴奎生、陳立虎合著),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本書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3、《東亞法律經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與丁邦開、戴奎生共任主編),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
4、《中國競爭法》,獨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Unternehmensgruppen und Zusammenschlusskontrolle in China: Empfiehlt sich eine Regelung nach deutschem Modell?》, Peter Lang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6.
6、《中德商法熱點問題研究》(主編,列第二),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中德法典編輯與法律繼受》(主編,列第二),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研究》,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9、《Chinesisches Zivil- und Wirtschaftsrecht》 (Hrsg.), Institut für Asienkunde, Hamburg 2001。
10、《Chinesisches Zivil- und Wirtschaftsrecht》 (Hrsg.), Institut für Asienkunde, Hamburg 2001。
11、《德國法學教育的改革和律師職業》,編譯(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2、《德國民法總則編典型判例17則評析》,編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德國的康采恩與康采恩立法》,載《國外社會科學信息》1993年第4期。
2、《從德國康采恩法看中國企業集團的法律問題》,載《中德經濟法研究所年刊》1993年。
3、《論德國合同法中的合同自由原則和社會約束原則》,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4年創刊號。
4、《析德國競爭法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控制》,載《法學雜志》1994年第4期。
5、《論德國民法中的可撤銷法律行為》,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4年秋季號。
6、《德國康采恩法研究》,載《現代法學》1994年第6期。
7、《論可撤銷的法律行為:中德民法比較研究》,載《法律科學》1994年第5期。
8、《德國環境責任法中的損害賠償責任》,載《國外社會科學信息》1994年第5期。
9、《論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民事責任》,載《法學》1994年第8期。
10、《論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載《中德經濟法研究所年刊》1994年。
11、《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一般條款》,載《法學》1995年第2期。
12、《德國競爭法對中小企業的特殊規定》,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5年春季號。
13、《不正當競爭民事責任應采推定過錯責任》,載《法學與實踐》1995年第2期。
14、《德國反壟斷法對卡特爾的規定》,載《法學雜志》1995年第3期。
15、《論意思表示的發出與送達――德國法的啟示》,載《外國法譯評》1995年第3期。
16、《Irrefuehrende Werbung als unlautere Wettbewerbshandlung im chinesischen UWG》, in: GRUR Int. 10/1995.
17、《論意思表示的解釋》,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6年秋季號(本文被人民大學資料復印中心製作成民商法類學術卡片)。
18、《德國法學教育制度漫談》,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6年秋季號。
19、《德國民法中附保護第三人效力的合同》,載《比較法研究》1996年第3期。
20、《論僱主責任》,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7年春季號(本文被人民大學資料復印中心製作成民商法類學術卡片,並被人民大學資料復印中心《民商法學》1997年第9期全文轉載)
21、《德國民法典與中國民事立法》,載《中德經濟法研究所年刊》1996/1997合刊。
22、《規范企業合並――德國反壟斷法的啟示》,載《國際貿易》1998年第4期。
23、《論舊中國民法繼受德國民法的原因》,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8年春季號。
24、《外國反壟斷法對名牌商品的特殊保護》,載《外國法學研究》1998年第1期。
25、《中國法律對企業合並的控制》,載王曉曄主編《反壟斷法與市場經濟》,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6、《Zur Aufnahme des BGB im alten China》, in: Juristenzeitung 2/1999, S. 80-86. Besprechung in Frankfurter Allgemeiner Zeitung vom 11. Februar 1999 (Vorbildlich). (本文題為《舊中國對德國民法典的繼受》。作者先後在德國多所大學作該領域的專題報告。文章發表在德國著名法學刊物《法學家報》(Juristenzeitung)上。對於本文,德國最大的全國性日報《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1999年2月11日作了專題評論,影響甚廣)。
27、《論德國民法中的讓與擔保制度》,載《外國法學研究》1999年第1/2期。
28、《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9年春季號。
29、《競爭法方案――德國新招標投標法介評》,載《國際貿易》1999年第9期。
30、《論正當競爭權》,載《中德商法熱點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1、《論德國商法的最新修訂》,載徐學鹿主編《商法研究》第一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32、《Die juristische Ausbilng in China》, in: Newsletter der deutsch-chinesischen Juristenvereinigung, 2/2000
33、《卡特爾——自由競爭的天敵》,載《人民法院報》2000年8月16日理論版。
34、《中國繼受德國民法的實際效果與歷史功績》,載《中德法律繼受與法典編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5、《德國反限制競爭法的最新修訂》,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0年春季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全文轉載,收錄入《中國經濟法學精粹》2001年卷)《表示意識是否意思表示的要素――德國聯邦最高法院錯誤擔保案研究》,載《民商法論叢》總第17期,金橋文化出版香港公司2000年版。
36、《表示意識是否意思表示的要素――德國聯邦最高法院錯誤擔保案研究》,載《民商法論叢》總第17期,金橋文化出版香港公司2000年版。
37、《德國民法的百年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民商法前沿「系列講座第八講,2000年12月5日在人民大學作報告,報告內容登載在《中國民商法網》(China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http://www.civillaw.com.cn/lawfor/salon/lawfore/04.asp)。
38、《德國競爭法如何規范比較廣告行為》,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春季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2年第3期全文轉載)
39、《包機合同糾紛案研究》,載王利明主編《判解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編)總第三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40、《善良風俗――德國法界分正當競爭與不正當競爭的一般標准》,載楊紫烜主編:《經濟法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1、《德國「雙軌制」法學教育制度及其對中國的啟示》,載《法學論壇》2002年第1期。
42、《論折扣與不正當競爭》,載《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43、《中國競爭法應當從實體上規范打折行為》,載《海峽兩岸經濟法學研討會論文集》(2001卷),徐傑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4、《不正當競爭法律責任比較研究——以中國和德國競爭法為考察對象》,載徐傑主編《經濟法論叢》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5、《中國學習借鑒德國民法經驗之我見》,載【台灣】《月旦民商法》2003年特刊。
46、《中國不應當對德國民法說「不」》,論文,載《法治時代》2003年秋季號。
47、《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一般條款及其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論文,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春季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3年12期全文轉載)。
48、《論私法在維護正當競爭秩序中的作用》,載《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49、《憲政與民法》,載《唯實》(江蘇南京)2004年第1期。
50、《中國大陸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制環境及其完善》,載【台】《社會文化學報》(台灣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學報)2004年春季號。
51、《德國法學教育最新改革的核心:強化素質和技能》,載《比較法研究》2004年第1期。 1、【德】松尼曼編:《美國和德國的經濟和經濟法》,法律出版社1991年。
2、【德】梅迪庫斯著:《德國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獲江蘇省第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3、【德】帕拉斯著:《內陸亞洲厄魯特歷史資料》,邵建東、劉迎勝譯,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德】拉倫茨著:《德國民法通論》,王曉曄、邵建東、程建英、徐國建、謝懷栻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德國反限制競爭法》,載《外國法譯評》1999年第4期,2000年第1期至第4期。
6、《德國債法現代化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⑺ 東南大學醫學院和東南大學有什麼關系

東南大學醫學院和東南大學是兩個不同的院校。

一、東南大學醫學院

東南大學醫學院位於風景秀麗的南京市玄武湖畔,高校群集的市中心。醫學院前身為創建於1935年的中央大學醫學院,其後又歷經南京大學醫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醫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等重要時期。

二、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1921年經郭秉文先生倡導,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為基礎建立國立東南大學,下設工科,其後工科又經歷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工學院、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國立南京大學工學院等歷史時期。

東南大學簡稱「東大」,位於江蘇省會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建築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學院之一,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7)南京大學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兩院校的研究成果:

一、東南大學醫學院

2012年至201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華醫學一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江蘇省科技進步獎10項;發表SCI論文300餘篇,申請並獲得授權專利30多項。

滕皋軍教授及其團隊經過十餘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創制出第二代、第三代新型消化道支架,為消化道梗阻病人找到了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取得了極佳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成果獲得了2011 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二、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在科技項目及團隊、科技經費、科技基地、四技經費、科技成果轉化及科技項目驗收鑒定、專利情況、科技成果獲獎等七項指標中每年均位列前茅,而且多數指標居江蘇省高校第一。

《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前身為《南京鐵道醫學院學報》,1960年創刊,1964年停刊,1983年復刊。復刊前學報作為第1卷,復刊後從第2捲起連續出刊,為半年刊。1987年起為季刊,1989年獲准公開發行。

⑻ 南京大學地理信息科學系的學術成就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承擔了高解析度對地觀測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73計劃(含全球變化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公益性行業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土資源大調查等重要縱向科研項目;其中,國家計委、科技部、教育部項目29項,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8項,國際組織資助或國際合作項目6項。
面向服務地方承擔重大應用研究與工程項目20餘項,中—美、中—加、中—德、中—法、中—日國際合作項目多項,科研經費超過5000萬元。
榮獲(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科技成果獎20餘項,建設國家精品課程1門,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其中SCI收錄50餘篇、EI收錄200餘篇,相當數量的高質量論文發表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術刊物,如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Environment Remote Sensing等,以及國內一流學術期刊,如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理學報、軟體學報、電子學報、測繪學報、遙感學報等。
先後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講學近200人次,成功舉辦兩屆國際地理信息科學與技術大會(Geoinformatics 2002、Geoinformatics 2007),主辦全國地圖學高層論壇(2009)、地球系統科學與遙感高級研討班(1999),承辦第二期歐洲空間局-科技部「龍計劃」大氣遙感高級培訓班(2009),向海內外充分展示了南京大學在地理信息科學方面的成就與影響。

⑼ 朱力的科研成果

A、個人著作及合著:
1、 朱力著:《大轉型――中國社會問題透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 朱力著:《中國民工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 朱力等著《社會問題概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4、 朱力等著:《社會學原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版。
5、 朱力著:《變遷之痛――轉型期的社會失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版。
6、 朱力著:《當代中國社會問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7、 朱力等著:《我國重大突發事件解析》,南京,南京大學出處社,2009年版。
8、 朱力等著《中外移民的城市適應》,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 朱力等著:《公共關系新論:理論與實務》,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0、 朱力著《轉型期中國社會問題與化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
11、 朱力著《走出社會矛盾沖突的漩渦――中國重大社會性突發事件與管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B、主編、參著
1、 宋林飛、朱力主編:《社會工作概論》(修訂本),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 朱力、陳如主編:《南京市社會分層研究報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版。
3、 朱力、陳如主編:《新移民--南京市流動人口研究報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 參著《社區服務與社區發展》,北京:學習出版社,2000版。
5、 參著《增建抗逆韌力――探討青少年自殺行為策略報告書》,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主編,新輝印務有限公司,2002版。
6、 參著《中國轉型期的社會風險及識別》,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版。
7、 參著《社會學視角下的和諧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8、 參著《殘疾人社會保障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 參著《中國婦女就業》,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3年版。
10、 參著《實用護理人文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
11、 參著《農民工與城市融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12、 參著《現代社會學理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
13、 Zhuli,2006,Cultural life of Rural Migrants and Urban Integration, Berliner China-Studien,New Brunswick(U.S.A.)and London(U.K.)C、叢書主編:
「社會工作叢書」執行主編:
1、《社會保險》,執行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2、《社會工作行政》,執行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3、《團體社會工作》,執行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4、《個案社會工作》,執行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5、《社區社會工作》,執行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6、《人類環境與成長》,執行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社會工作叢書」副主編,
7、《社會政策》副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8.《物業管理》副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9.《社會發展》副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10.《社會工作實務》副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新社會群體」叢書,副主編
11、 《學生官》,副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12、 《轉業軍官》,副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13、 《私營業主》,副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14、 《職業股民》,副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社會風險叢書」副主編
15、 《來自不公平競爭的風險》,副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16、 《經濟全球化的風險》,副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D、主要學術論文:
1. 「社會穩定的三個環節」,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1 期,《新華文摘》1991年第4 期轉摘。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1991年第3期轉載 。
2. 「聚合行為及其對策」《南京大學報》1992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1992年第5期轉載 。
3. 「中國社會生活中的關系網亞文化」,成都:《社會科學研究》1993年第2期。 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1993年第2期轉載。
4. 「社會結構轉軌與社會問題突現」,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1994年第4期轉載。
5. 「中國社會轉型臨近關節點」,南京:《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1994年第3期轉載。
6. 「國際化大都市的公民素質」,南京:《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
7. 「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保障改革」,北京:《現代社會保險》1994年第3期。
8. 「困難與突破市場經濟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思考」,北京:《社會學研究》1994年第5期。
9. 「抑制社會轉型中的不良亞文化」,《社會科學研究》1995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1995年第4期轉載。
10. 「腐敗探源」,《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1995年第5期轉載。
11. 「改革中的社層分化與社會流動」,《南京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1995年第5期轉載。
12. 「改革中的悖論分折」,哈爾濱:《求索》1995年第4期。
13. 「大陸社會工作模式的轉換」,台北:《社會建設》(台灣)1995年第5期。《海峽兩岸社會福利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6月版 。
14. 「扶助脆弱群體強化社會支持」,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1996年第2 期轉載。
15. 「中國社會中的制度化逃避」,成都:《社會科學研究》1996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1996年第4期轉載。
16. 「旁觀者的冷漠」,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1997年第4期轉載。
17. 「中國黑社會研究」,成都:《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第6期。 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1998年第1期轉載。
18. 「中國社會工作模式的轉換」,北京:《中國社會工作》 1997年第2期。
19. 「重視對貧困群體的研究」,北京:《現代社會保險》1997年第2期。
20. 「社會問題的理論界定」,南京:《南京社會科學》1997年第12期。 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1998年第2期轉載。
21. 「獨辟蹊徑的社會學視角」,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22. 「色情文化興起的社會原因與防止對策」,上海:《社會學》1998年第2期。
23. 「社會風尚的理論蘊含」,哈爾濱:《學術交流》1998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倫理學》1998年第11期轉載。
24. 「足球的社會魅力」,上海:《社會》1998年第11期。
25. 「正確認識社會問題」,南京:《江海學刊》1999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1999年第2期轉載。
26. 「准市民與城市融合」,南京: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12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01年第4期轉載,《高校文摘》2001年第4期轉摘。
27. 「城市再就業工程中的『瓶頸』與突破」,天津:《天津市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人大復印資料《工會工作》2002年第5期轉載。
28. 「群體性歧視與偏見」,南京:《江海學刊》2001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5期轉載,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02年第4期轉載。
29. 「關於腐敗的社會學斷想」,《社會》2001年第11期。
30. 「失業下崗問題的難點與突破」,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3年第5期目錄輯要。
31. 「論農民工的城市適應」,南京:《江海學刊》,2002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03年第4期轉載。
32. 「論農民工的城市適應」,《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5月。
33. 「城市行乞者群體滋生的社會原因」,上海:《探索與爭鳴》2004年第5期。
34. 「教育腐敗是雙重的腐敗」,上海:《探索與爭鳴》,2004年第3期。
35. 「農民工階層的特徵與社會地位」,南京:《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1期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2期轉載。
36. 「就業機會中的性別不平等--市場轉型與不平等關系的另一面」,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11期。
37. 「突發事件中的信息控制」,南京:《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38. 「論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孔祥智主編《聚集「三農」》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9月。
39. 「空間權力的視角」,南京:《名鎮世界》,2004年第5期。
40. 「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發展的趨勢」,《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9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1期轉摘,《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2005年12月20日轉摘。
41. 「社會整合機制的轉換」,南京:《學海》,2005年第1期。
42. 「和諧社會的社會學解讀」,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43. 「從流動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城市適應」,南京:《河海大學學報》2005年10期。
44. 「化解失范: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北京:《社會學視野中的和諧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6年。
45. 「失范的三維分析模型」,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06年11期轉載。
46. 「第二種規范」,南京:《江海學刊》2006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07年第3期轉載。
47. 「失范范疇的理論演化」,南京,《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48. 「關於社會失范機制的探討」,成都:《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5期 ,《新華文摘》2006年第10期轉摘。
49. 「規范的結構脆性」,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9期。
50. 「關於失范的類型探討」,南京:《公共管理高層論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51. 「風險理論研究」(主持人語),南京:《南京大學學報》2007年2期。
52. 「『和諧』應成為社會轉型時期的核心價值觀念」,南昌:《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53. 喬曉征、朱力「謠言在群體性突發事件中的發生機制」,南京:《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54. 「失范范疇的理論演化」,南京:《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55. 突發事件的概念、要素與類型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第11期。
56. 陳常花、朱力「知識移民的社會適應優勢」,《南方人口》2008年第4期。
57. 「工會在調節勞動關系中的作用」,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08年第12期。
58. 「中國社會風險解析――群體性事件的社會沖突性質」,《學海》2009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10年第 6期 轉載。
59. 「社會規范建設的困境――三種理性人的策略性選擇」,上海《探索與爭鳴》2009年第10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11第4期轉載。
60. 朱力、盧亞楠「集體行為的結構性新特質——網路助燃理論探討」,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10年第 4期轉載。
61. 朱力、趙璐璐、鄔金剛:「半主動適應」與「建構型適應」――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適應模型 蘭州:《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62. 「人們為什麼不容易遵守規范」,南京:《學海》,2010年10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4期轉載。
63. 「中外移民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10期。《新華文摘》2011年第2期轉載。
64. 朱力、譚先楚,「我國救災的社會動員機制」,《東岳論叢》2011年第6期。
65. 朱力、曹振飛「結構箱中的情緒共振」,《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第4 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11年第9期轉載。
66. 吳煒、朱力,「宿舍勞動體制對農民工權益的影響分析:以江蘇為例」《中國人口科學》2011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10期轉摘。
67. 朱力、龍永紅,我國現代慈善動員機制《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1期,
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保障》2011年第4期轉載
68. 朱力、龍永紅,我國環境正義問題凸現 《南京大學》2012年第1期
69. 朱力、吳煒,農民工的社會保險 《學海》2012年第2期
70. 張義烈、朱力,和諧信訪文化:概念、理念及其建構《學術探索》2012年第1 期
71. 譚賢楚、朱力,貧困類型與政策含義:西部民族山區農村的貧困人口——基於恩施州的實證研究《未來與發展》2012年1 月
72. 呂效華、朱力,流動人口文化福利支持機制構建研究——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理論探討》2012年1期
73. 吳煒 朱力 勞務派遣與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基於對珠三角和長三角的調查《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勞動經濟與勞動關系》2012年7期轉載。
74、 吳煒;朱力,農民工住房福利現狀與政策走向——基於福利多元主義的視角[J] 《長白學刊》2012年第2期
75、 社會結構箱中的縣域矛盾治理 人民論壇2012年10月中。
76、 葛亮、朱力,《非制度性依賴》,《學習與實踐》2012年12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2013年第4期轉載
77、 公眾信心聚散的社會心理學解讀,《人民論壇》(總第394期)2013年2月(中)
78、 朱力、葛亮,道德環對中國慈善事業的啟示,《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79、 朱力、朱志玲,我國集體行動的重大轉折,《江海學刊》,2013年第4期
80、 朱力、毛飛飛,城市社會底層群體的復制傳遞機制,《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5 期
81、 朱力、葛亮,美國稅法對中國慈善事業的啟示,《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4 期
81、我國重大社會矛盾沖突的主要形式、源泉及導火索,《信訪與社會矛盾問題研究》2013年第3期

熱點內容
二年級語文園地一 發布:2024-11-05 21:10:25 瀏覽:684
2017二卷數學文科 發布:2024-11-05 19:23:13 瀏覽:401
歷史課評語 發布:2024-11-05 16:16:22 瀏覽:117
信用卡多久能下來 發布:2024-11-05 15:10:20 瀏覽:842
一年級語文上冊聽課記錄 發布:2024-11-05 14:31:54 瀏覽:4
細思極恐的文言文 發布:2024-11-05 14:15:26 瀏覽:574
學校師德建設先進集體事跡材料 發布:2024-11-05 14:11:23 瀏覽:190
scientist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05 13:03:28 瀏覽:943
物化學習方法 發布:2024-11-05 12:20:33 瀏覽:544
鄭的英語 發布:2024-11-05 11:29:04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