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近代美術

近代美術

發布時間: 2020-11-19 05:27:48

A. 我國近代美術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展開的,其發展有何特點

答:中國近代美術是在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有我們被動的遭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到主動自覺認識西方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展開的。特點:1)中西文明的碰撞加劇,革新主義抨擊傳統美術弊端,主張吸收新思想改造傳統藝術。2)新思潮藝術青年走出國門學習西方美術,出現第一批墾荒性的油畫家。3)「新學」興起,出現新型美術學校和專業,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出現雛形。4)在西方藝術思想的流入的影響下,出現新的畫風和流派,改變了國內畫壇死氣沉沉的局面,如「上海畫派」。5)美術出版物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6)雕塑、建築、工藝等門類發展雖緩,但也出現了一些新特色,民間藝術保持生命力近代早期美術留學生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辛亥革命前 李鐵夫最早留學英美的畫家 油畫肖像音樂家 黑發少女 畫家馮剛佰 李叔同 最早留學日本 歸國後在美術教育機構任教 後出家 號弘一法師 書法有較大成就 李毅士 最早留英學子之一 擅長人物肖像畫 故事畫 肖像畫有陳師曾像 王夢白像 故事畫有長恨歌畫意 辛亥革命後李超士 馮剛佰 吳法鼎 陳抱一 後有林風眠 徐悲鴻 潘玉良

B. 任選一幅明清時期和中國近現代的美術繪畫作品賞析

鄭板橋繪畫,學於現實,博採眾長,自成風格。他一生最喜畫竹、蘭、石,兼畫梅、松、菊等,效法「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春之竹、萬古不移之石」,做「千秋不變之人」,這是板橋所欣賞的「四美德」。竹、蘭、石代表著作者頑強不屈、堅韌不拔、正直無私、虛心向上的精神品質,是他「倔強不馴之氣」的象徵。
板橋畫竹,「神似坡公,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清代學者像傳》他一生的三分之二歲月都在為竹傳神寫影,他曾有詩寫道:「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少年時,屋旁有一片竹,他於是在窗上糊上白紙,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將竹影投射到窗紙上,他覺得零亂的竹影就是天然圖畫。後來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過觀察和藝術創作的實踐,提煉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論。「眼中之竹」是自然實景,是對自然的觀察和從中體驗畫意;「胸中之竹」是藝術創作時的構思;「手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實現。他把主觀與客觀、現象與想像、真實與藝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了師承自然,而又高於自然的境界。

陳傑繪畫作品:筆墨是畫家的心靈軌跡,是功力修養在宣紙上的展示。筆墨的精細雅俗關繫到畫的質量,畫家們為錘練自己的筆墨在畫室里辛勤耕作。什麼時代唱什麼樣的歌。作為中國畫表現形式的筆墨是和時代息息相應的,畫家們借景抒情。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借筆墨繪寫自然,他們留下的作品,是對那個時代的心靈寫照。
先師在他們所處的時代,用筆墨寫下了有感於時代的繪畫篇章,留給我們深厚的文化遺產。這既是豐富了我們的營養,也是給我們鋪墊了難以逾越的高度。新時代呼喚我們用手中的筆描繪出新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和時代發展息息相聯的作品。余不揣陋,用自己的綿薄之力,融合自己的心靈感受,用山水畫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生命歷程,因而也記錄了時代發展。

如何在貫通前人用筆用墨法則的基礎上,謳歌新時代,余視為終生研究和實踐的課題。余以「入門虎」的精神深入傳統,研習古人的用筆用墨,並融合時代的氣息,練就出自己的用筆用墨用色特性。使用筆奔放激郁,用墨激情揚溢,用色或沉著或鮮麗,使筆墨色、點線面、黑白灰為意境服務,為新時代鼓與呼。經過多年的艱辛磨礪,個人畫風初見端倪。多年創作的作品表示著探索的軌跡,也從中感受到改革開發以來社會發展的脈搏。

C. 中國近代美術教育三大家是

張樂平 畢生從事漫畫創作,畫筆生涯達60個春秋。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 三毛之父張樂平(陳懋平的乾爹),是中國當代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 張大千 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鑒。 姜丹書 擅藝術理論,如解剖、透視、攝影等課,均為吾國之創始者。亦喜作國畫,尤長於畫紅柿、紅葉。工詩,健談,七十歲後,退休西湖濱,仍從事寫作。著美術史、透視學、藝用解剖學三十八講。傳世作品有《黃山圖》,圖錄於《現代書畫集》。著有《藝術論文集》、《敬廬畫集》、《美術史》、《藝用解剖學》、《透視學》等十餘種。

D. 簡要概括中國近現代美術的作用

中國現代當中美術的作用就是可以陶冶情操,同時還能夠起到觀賞的作用

E. 中國近代美術史上有什麼值得關注的人

近代優秀的畫家有很多。
在中國畫方面,最有名的當屬吳昌碩、齊白石、黃賓回虹和潘天壽答,四人可是說是四大家。其他如傅抱石、關山月、黎雄才、宋文治、陸儼少、李可染、黃秋園、陳子庄等,都是國畫上很有名的。
在油畫方面,李鐵夫、李叔同、徐悲鴻、衛天霖、王式廓、左輝、王臨乙等人,留學歐洲和日本專門演習油畫的多達數百人。
還有手執兩筆,即油畫和國畫都學過的,如譚華牧、王道源、朱屺瞻、關良等人。
關於近代的優秀畫家,你可以看關於此方面的書。如潘耀昌的《中國近現代美術史》,李鑄晉、萬青力的《中國近現代繪畫史》,其他的還有張少俠等人的此方面的著作。

F. 德國近代美術史時間分列

歐洲近代美術史是從浪漫主義開始的,西班牙畫家戈雅(Goya)是歷史上公認的現代主義的第一人。所以現在把浪漫主義這一時期定位為現代美術的開端。

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約1760年至1840年)這也引起了畫家與哲學家以及文學家反對工業以及回歸自然的聲音,還有法國大革命以及其他運動的發生,隨之浪漫主義運動也開始了。

德國的浪漫主義(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早期)也是對於傳統的德國繪畫的一個重要的革新時期。

卡斯帕·弗里德里希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畫家。
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的主要興趣是寄情自然,他往往通過象徵性和反傳統的工作來傳達對自然世界一種主觀情感化的反應。1920年代,他的畫作被表現主義者重新發掘。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初超現實主義者和存在主義者經常從他的畫中汲取靈感。

接下來是Nazarene 運動(19世紀早期)
這是一群名叫Nazarene的非常崇尚基督教的畫家們發起的運動,他們的目的是復興基督教藝術的精神性以及虔誠性。

自然主義(Naturalism)
畢德麥雅時期
畢德麥雅時期(德語:Biedermeier)是指德意志邦聯諸國在1815年(維也納公約簽訂)至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歷史時期,現則多用指文化史上的中產階級藝術時期。

在政治背景方面,十八世紀末歷經法國大革命、美國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後帝國的瓦解,行保守主義的復辟政權當道[1]。執政者為避免自由思想再度盛行,鼓勵人民縱情聲樂[1]。然而,同一時期,另一波相對立的政治運動也醞釀已久。這場「革命性變革」以作家格奧爾格·畢希納、海因里希·海涅等人為代表,史稱前三月時期。

在畢德麥雅時期,中產階級發展出他們的文化和藝術品味,如家庭音樂會、室內設計及時裝。在文學方面,以「襲舊」和「保守」為特色;文學家普遍遁入田園詩,或投入私人書寫。重要詩人有讓·保羅、歌德和約翰·彼得·艾克曼等。

畢德麥雅與19世紀初期德國歷史的二個時期有關。首先,隨著都市化和工業化的蓬勃發展,新興中產階級不斷擴大,其生活方式與需求逐漸取代傳統貴族品味,成為社會的新主流[2]。舒伯特早期的藝術歌曲便是迎合中產階級愛好的一例:它不需要艱深的音樂素養,簡單地由一架鋼琴演奏,呈現此時期藝術逐漸深入普羅大眾的生活。

其次,在拿破崙戰爭落幕後,政治壓迫逐漸增強,迫使人民專注於家庭和非政治事務。由於此時期對出版物訂有嚴格的審查制度,畢德麥雅作家主要選取非政治題材,例如歷史文學、鄉村生活等。受限於政府之下,人們僅能在家中和密友談論政治。這種氛圍直到1848年革命才見轉變。

在19世紀後半葉。也有更多的藝術形式的發展。這同於其他歐洲國家同時期藝術形式。

額。。。。資料越查越多==。底下是英文的資料先湊合看著。。。等過兩天我整理整理再接著發給你吧。。。
20th century

Even more than in other countries, German ar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developed through a number of loose groups and movements, many
covering other artistic media as well, and often with a specific
political element, as with the Arbeitsrat für Kunst and November Group,
both formed in 1918. By the 1920s a "Cartel of advanced artistic groups
in Germany" (Kartell fortschrittlicher Künstlergruppen in Deutschland)
was found necessary[by whom?].[citation needed]

Die Brücke ("The Bridge") was one of two groups of German painters fundamental to expressionism, the other being Der Blaue Reiter group. Die Brücke was a group of German expressionist artists formed in Dresden in 1905 by architecture students who wanted to be painters: Fritz Bleyl (1880–1966), Erich Heckel (1883–1970), Ernst Ludwig Kirchner (1880–1938) and Karl Schmidt-Rottluff (1884–1976), with Max Pechstein and others later joining.[39] The notoriously indivialistic Emil Nolde
(1867–1956) was briefly a member of Die Brücke, but was at odds with
the younger members of the group. Die Brücke moved to Berlin in 1911,
where it eventually dissolved in 1913. Perhaps their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had been the rediscovery of the woodcut as a valid medium for original artistic expression.[citation needed]

Der Blaue Reiter ("The Blue Rider") formed in Munich, Germany in 1911. Wassily Kandinsky, Franz Marc, August Macke, Alexej von Jawlensky, Marianne von Werefkin
and others founded the group in response to the rejection of
Kandinsky's painting Last Judgment from an exhibition by Neue
Künstlervereinigung—another artists' group of which Kandinsky had been a
member. The name Der Blaue Reiter derived from Marc's enthusiasm for
horses, and from Kandinsky's love of the colour blue. For Kandinsky,
blue is the colour of spirituality—the darker the blue, the more it
awakens human desire for the eternal (see his 1911 book On the Spiritual
in Art). Kandinsky had also titled a painting Der Blaue Reiter (see
illustration) in 1903.[40] The intense sculpture and printmaking of Käthe Kollwitz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Expressionism,
which also formed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young artists who went on
to join other tendencies within the movements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41]

Die Brücke and Der Blaue Reiter were both examples of tendency of early 20th-century German art to be "honest, direct, and spiritually engaged"[42]
The difference in how the two groups attempted this were telling,
however. The artists of Der Blaue Reiter were less oriented towards
intense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more towards theory- a tendency which
would lead Kandinsky to pure abstraction. Still, it was the spiritual
and symbolic properties of abstract form that were important. There were
therefore Utopian tones to Kandinsky's abstractions: "We have before us
an age of conscious creation, and this new spirit in painting is going
hand in hand with thoughts toward an epoch of greater spirituality."[43] Die Brücke
also had Utopian tendencies, but took the medieval craft guild as a
model of cooperative work that could better society- "Everyone who with
directness and authenticity conveys that which drives him to creation
belongs to us".[44] The Bauhaus also shared these Utopian leanings, seeking to combine fine and applied arts (Gesamtkunstwerk) with a view towards creating a better society.[citation needed]

Weimar period

Otto Dix, Portrait of the Journalist Sylvia von Harden, 1926

A major feature of German ar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until 1933 was a boom in the proction of works of art of a grotesque style.[45][46] Artists using the Satirical-Grotesque genre included George Grosz, Otto Dix and Max Beckmann, at least in their works of the 1920s. Dada in Germany, the leading practitioners of which were Kurt Schwitters and Hannah Höch, was centered in Berlin, where it tended to be more politically oriented than Dada groups elsewhere.[47]
They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ge as a
medium for political commentary- Schwitters later developed his Merzbau, a forerunner of installation art.[47] Dix and Grosz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Berlin Dada group. Max Ernst led a Dada
group in Cologne, where he also practiced collage, but with a greater
interest in Gothic fantasy than in overt political content—this hastened
his transition into surrealism, of which he became the leading German practitioner.[48] The Swiss-born Paul Klee, Lyonel Feininger and others experimented with cubism.[citation needed]

The New Objectivity,
or Neue Sachlichkeit (new matter-of-factness), was an art movement
which arose in Germany ring the 1920s as an outgrowth of, and in
opposition to, expressionism. It is thus post-expressionist and applied
to works of visual art as well as literature, music, and architecture.
It describes the stripped-down, simplified building style of the Bauhaus and the Weissenhof Settlement, the urban planning and public housing projects of Bruno Taut and Ernst May, and the instrialization of the household typified by the Frankfurt kitchen. Grosz and Dix were leading figures, forming the "Verist" side of the movement with Beckmann and Christian Schad, Rudolf Schlichter, Georg Scholz (in his early work), Elfriede Lohse-Wächtler, and Karl Hubbuch. The other tendency is sometimes called Magic Realism, and included Anton Räderscheidt, Georg Schrimpf, Alexander Kanoldt, and Carl Grossberg.
Unlike some of the other groupings, the Neue Sachlichkeit was never a
formal group, and its artists were associated with other groups; the
term was invented by a sympathetic curator, and "Magic Realism" by an
art critic.[49]

Plakatstil, "poster style" in German, was an early style of poster design that bega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using bold, straight fonts with very simple designs, in contrast to Art Nouveau posters. Lucian Bernhard was a leading figure.[citation needed]

Art in the Third Reich

Made in Germany (German: Den macht uns keiner nach), by George Grosz, drawn in pen 1919, photo-lithograph 1920.

Main article: Nazi art

The Nazi regime banned modern art, which they condemned as degenerate art (from the German: entartete Kunst). According to Nazi ideology, modern art deviated from the prescribed norm of classical beauty.
While the 1920s to 1940s are considered the heyday of modern art
movements, there were conflicting nationalistic movements that resented
abstract art, and Germany was no exception. Avant-garde German artists
were now branded both enemies of the state and a threat to the German
nation. Many went into exile, with relatively few returning after World
War II. Dix was one who remained, being conscripted into the Volkssturm Home Guard militia; Pechstein kept his head down in rural Pomerania.
Nolde also stayed, creating his "unpainted pictures" in secret after
being forbidden to paint. Beckmann, Ernst, Grosz, Feininger and others
went to America, Klee to Switzerland, where he died. Kirchner committed
suicide.[50]

In July, 1937, the Nazis mounted a polemical exhibition entitled Entartete Kunst (Degenerate art),
in Munich; it subsequently travelled to eleven other cities in Germany
and Austria. The show was intended as an official condemnation of modern
art, and included over 650 paintings, sculptures, prints, and books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thirty two German museums. Expressionism, which
had its origins in Germany, had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paintings
represented. Simultaneously, and with much pageantry, the Nazis
presented the Grosse deutsche Kunstausstellung (Great German art exhibition) at the palatial Haus der deutschen Kunst (House of German Art). This exhibition displayed the work of officially approved artists such as Arno Breker and Adolf Wissel. At the end of four months Entartete Kunst had attracted over two million visitors, nearly three and a half times the number that visited the nearby Grosse deutsche Kunstausstellung.[51]

Post-World War II art

Joseph Beuys, wearing his ubiquitous fedora, delivers a lecture on his theory of social sculpture, 1978

G. 1、近代美術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2、近代中國畫主要的三個地點以及畫派和畫家 3、近代中後期有哪

(1)你認為材料一中哪一幅繪畫作品是文藝復興的產物?請說明你的理由。(10分)(2)材料二中「新的美術畫派」有何特點?(6分)解析:本題圍繞近代文學、藝術的發展歷程命題。回答時要注意文學、藝術和時代的密切聯系,注意它所出現的時代背景,即把文學、藝術的內在含義發展放到具體的時代背景下理解。答案:(1)圖二。理由:圖一帶有中世紀呆板拘謹的宗教氣息,神情呆滯,不可親近;圖二則洋溢著母性的慈愛和幸福,像是一位普通的母親,展示了人性的美。(10分)(2)特點:對色彩和視角進入深入研究,採用誇張、變形與抽象的表現方法,大膽運用各種新材料。(6分)

H. 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有哪些美術家

中國繪畫藝術(包括中國書畫、 油畫及當代藝術)一直是藝術品市場的主流品類,2012年總成交額為50.68億美元, 佔59.93%的市場份額。 為此,我們製作了年度中國繪畫作品銷售總額 (不含傭金) 排名前十的藝術家榜單,其中有9個席位被中國近現代藝術大師占據,其中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以介於1.758億美元至2.872億美元的年度成交總額位列三甲。以下十位中國藝術家, 實現總成交額14.92億美元,佔中國純藝術類(僅包括中國書畫、油畫及當代藝術) 市場29.44%的市場份額,是中國高端藝術品市場之翹楚。
1-張大千 (1898-1983) -2.872億美元
張大千作為中國畫壇上極具影響力的國畫大師, 以2.872億美元的作品總銷售額, 繼續蟬聯中國十大藝術家榜首位置, 不過同比2011年總成交額下降幅度超過60%。2012年秋拍, 張大千的山水精品 《煙江迭嶂圖》 在中國上海朵雲軒拍賣行以784.875萬美元 (含傭金價) 成交, 是2012年張大千作品的最高拍賣價。 而這位藝術家作品的最高價格紀錄誕生於2011年的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 其《嘉耦圖》 以2,457萬美元 (含傭金價) 高價成交。
2-齊白石 (1864-1957) -2.702億美元
齊白石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巨匠, 不過其作品年度總成交額已經連續2年以微弱差距位居張大千之後, 當然這並不能影響齊白石首屈一指的學術和市場地位。2012年, 齊白石1954年創作的 《祖國頌》 以1,242萬美元成交, 是其作品年度最高價。 這件作品曾在2006年以46.34萬美元成交, 6年升值近1,200萬美元, 扣除交易成本後, 年復合收益率高達58%。
3-徐悲鴻 (1895-1953) -1.758億美元
徐悲鴻, 被國際評論譽為 「中國近現代繪畫之父」 , 引領了中國近現代繪畫的變革。 2011年秋拍, 徐悲鴻的 《九州無事樂耕耘》 以4,002萬美元的價格創下徐悲鴻作品最高價格紀錄。 但2012年市場上徐悲鴻高端作品銳減, 最高價作品時期1942年作 《七喜圖》 , 在北京保利拍賣行以483萬美元價格成交。 市場調整期, 藏家對徐悲鴻作品的惜售狀況非常明顯。
4-李可染 (1907-1989) -1.668億美元
李可染無疑是2012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最閃亮的明星, 受追捧程度絲毫不讓齊白石和張大千。 2012年春拍, 北京保利近現代書畫夜場, 李可染 《萬山紅遍》 以4,398.75萬美元的成交價, 刷新李可染作品拍賣紀錄, 也成為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成交價格最高的拍品。
李可染作品的價格水平在2012年實現突破, 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測算, 2012年, 李可染作品的市場平均價格為每平方尺36.42萬美元, 同比2011年上漲了77.29%。
5-傅抱石 (1904-1965) -1.521億美元
2012年傅抱石的 《杜甫九日藍耕會飲詩意圖》 在北京保利拍賣行以1,380萬美元成交, 是全年傅抱石最高價作品, 位列傅抱石作品成交價格排名的第二位。 傅抱石高端作品價格雖然堅挺, 但市場成交總額同比2011年下降了45%,以1.521億美元的總成交額排名第5位, 首次被李可染超越。近年來, 市場對傅抱石作品的需求非常穩定。 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統計, 傅抱石作品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上的有效需求量保持在100件至150件之間, 成交率自2009件以來, 均在80%以上。
6-陸儼少 (1909-1993) -1.121億美元
陸儼少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山水畫大師, 與李可染一起被譽為 「北李南陸」 。 不過, 陸儼少作品的價格紀錄與李可染作品差別甚遠。 2004年在北京翰海拍賣行春季拍賣會, 陸儼少的 《杜甫詩意冊》 以836.96萬美元成交, 是陸儼少作品最高價格紀錄, 9年來, 無一件作品打破該項紀錄。2012年, 陸儼少作品在市場上同樣無特別表現, 在上海崇源拍賣行秋季拍賣會上, 其 《井崗山硃砂沖哨口》 以347.59萬美元成交, 為2012年陸儼少作品最高價。
7-黃胄 (1925-1997) -1.057億美元
黃胄是中國長安畫派的代表人物。 黃胄的高端作品在2012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上遭遇滑鐵盧, 在中國排名前10位的拍賣行中, 黃胄作品無一件超過150萬美元。 2012年黃胄作品最高價為北京保利拍賣行上拍的 《於闐歌舞》 , 以125.925萬美元成交。 市場高端作品釋出量極為有限, 整體價格表現平平。
8-黃賓虹 (1865-1955) -8300.87萬美元
黃賓虹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與齊白石齊名的另一位藝術大師。 不過中國藝術品市場上黃賓虹的精品佳作相對較少, 導致其作品價格水平相對較低。 2011年, 中國嘉德拍賣行上拍 《山川臥遊卷》 , 以793.5萬美元的價格創下了黃賓虹作品的最高價格紀錄, 此價格水平與美術史上同層次藝術家作品價格相差甚遠。
2012年, 黃賓虹作品年度最高價格為中國嘉德拍賣行上拍的 《天都松影圖》 , 以215.625萬美元成交。
9-吳昌碩 (1844-1927) -7710.35萬美元
吳昌碩是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 不過在藝術品市場上, 吳昌碩作品並沒有受到資本的高度追捧。 目前, 吳昌碩作品的最高價格紀錄是在2010年北京保利拍賣行創下, 其 《花卉屏風十二扇》 以554.4萬美元的價格成交。 即使在藝術品市場火爆的2011年, 吳昌碩高端作品市場也非常穩定, 其最高價僅有431.25萬美元。 2012年, 吳昌碩的 《敝帚自珍冊冊頁》 以301.875萬美元成交, 為年度最高價。
10-吳冠中 (1919—2010) -6218.97萬美元
吳冠中是榜單中唯一一位2000年以後去世的當代藝術家, 以6218.97萬美元的總成交額位列第十位。 吳冠中的作品在其去世之後的2011年達到了市場頂峰, 當時有2件作品相繼達到了億元人民幣的水平。 2012年, 吳冠中高端拍品沉澱現象明顯, 市場上難尋高價成交的作品。 其最高價僅為北京傳是上拍的 《香港中環》 , 以276萬美元成交, 與其市場頂峰時的價格表現已經無法同日而語。

I. 中國近代美術大師是誰啊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二十世紀十大書法家,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蝦》、《蟹》、《牡丹》、《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

張大千(1899~1983),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歷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為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代表作《來人吳中三隱》、《石濤山水》、《梅清山水》、《巨然茂林疊嶂圖》。

林風眠(1900—1991)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海濱》

關山月原名關澤霈,中國現代中國畫家。代表作《嘉陵江碼頭》、《岷江之秋》、《黃河冰封》及《祁連放牧》

石魯(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於四川省仁壽縣,原名馮亞衍。中國現代中國畫家。代表作《金瓜》、《打倒封建》、《說理》。

徐悲鴻 (1895-1953) 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品《八駿圖》、《愚公移山》。

劉海栗,原名盤,字季芳,號海翁。祖籍安徽鳳陽,1896年3月生於江蘇常州。早期油畫代表作《夕陽》、《河邊》、《湖光》、《塞納河橋》、《林間信步》、《北京前門》等。

熱點內容
秘訣的英語 發布:2024-12-26 02:52:47 瀏覽:943
教師師德規劃 發布:2024-12-26 01:50:17 瀏覽:686
下沙教師招聘 發布:2024-12-26 01:09:08 瀏覽:46
默樂生物 發布:2024-12-25 23:35:17 瀏覽:153
永春縣歷史 發布:2024-12-25 23:24:54 瀏覽:618
唐山市路南區教師招聘 發布:2024-12-25 21:39:40 瀏覽:835
書信英語作文 發布:2024-12-25 21:11:21 瀏覽:175
美國自然人文地理 發布:2024-12-25 21:04:02 瀏覽:138
雲計算教學視頻 發布:2024-12-25 20:40:22 瀏覽:544
歷史永遠 發布:2024-12-25 19:18:47 瀏覽: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