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渾沌之死文言文

渾沌之死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5 18:09:02

❶ 《渾沌之死》解釋這則文言文的意思(白話文)

南海的主神名叫侯,北海的主神名叫忽,中央地帶的主神名叫渾沌。侯與忽經常一起到渾沌那裡小聚,渾沌殷勤地招待他們。(因此)侯與忽討論怎麼才能報答渾沌的好意,說道:「每個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吃飯、呼吸,唯獨(渾沌)這人沒有,試試幫他鑿出來吧。」(於是,他們)每天(為渾沌)鑿一個器官,(一直鑿了)七天,結果渾沌死了。

❷ 初中3年的所有文言文(語文版的)

S版語文:
9A 20.秋 水
《莊子》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21.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22.扁鵲見蔡桓公
《韓非子》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 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 曰:「寡人無疾。」扁鵲 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 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 「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 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 死。
23.捕蛇者說
柳宗元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卧。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邪?」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24.詩詞五首

使至塞上
王 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泊 秦 淮
杜 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無 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
青鳥殷勤為探看。

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水調歌頭
蘇 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第七單元
25.《論語》十則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二)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五)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八)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九)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十)
(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26.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27.訂鬼
王充
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於疾病。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凡人不病則不畏懼。故得病寢衽,畏懼鬼至。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
何以效之?傳曰:「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宋之庖丁學解牛,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見異物也。人病見鬼,猶伯樂之見馬,庖丁之見牛也。伯樂、庖丁所見非馬與牛,則亦知夫病者所見非鬼也。
病者困劇,身體痛,則謂鬼持棰、杖毆擊之,若見鬼把椎、鎖、繩纆,立守其旁。病痛恐懼,妄見之也。初疾畏驚,見鬼之來;疾困恐死,見鬼之怒;身自疾痛,見鬼之擊;皆存想虛致,未必有其實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於目,或泄於口,或泄於耳。泄於目,目見其形;泄於耳,耳聞其聲;泄於口,口言其事。晝日則鬼見,暮卧則夢聞。獨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懼,則夢見夫人據案其身,哭矣。覺見卧聞,俱用精神;畏懼存想,同一實也。
28.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9B 21.古文二則
范曄
四知
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私心
倫奉公盡節,言事無所依違。諸子或時諫止,輒叱遣之,吏人奏記及便宜者,亦並封上,其無私若此。性質愨,少文采,在位以貞白稱,時人方之前朝貢禹。然少蘊藉,不修威儀,亦以此見輕。或問倫曰:「公有私乎?」對曰:「昔人有與吾千里馬者,吾雖不受,每三公有所選舉,心不能忘,而亦終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寢;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22.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23.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履,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苦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24.與妻書
林覺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雲: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後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以告妾,妾願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餘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誠願以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吾今死無余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後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後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一慟!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

第七單元
26.《莊子》二則
渾沌之死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呆若木雞
紀渻子為王養斗雞。十日而問:「雞已乎?」
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響影。」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
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27.周公誡子
韓嬰
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28.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29.答司馬諫議書
王安石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❸ 渾沌之死這四個字怎麼讀

答-渾[hun----,沌[zhuan讀第四聲,n讀第四聲---混沌-無知]-----沌河--沌口,之[讀第一聲],死[si讀第三聲]。渾沌之死[糊塗到了極致
]。

❹ 誰知道這個成語非常感謝!

【名稱】渾沌之死
【作者】莊子
【體裁】寓言
【選自】《莊子·應帝王》
【題解】
此寓言出自《莊子·應帝王》,莊子用這個故事來表明其「清凈無為」、「順物自然」的社會政治理想。故事本身啟示人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尊重客觀規律,不能只從主觀想像和主觀意願出發。
【原文】
南海之帝為①倏②,北海之帝為忽③,中央之帝為渾沌④倏與忽時相與⑤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⑥。倏與忽謀⑦報渾沌之德⑧,曰:「人皆有七竅⑨以視聽食息⑩,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注釋】
① 為:是。
② ③④:倏、忽、渾沌,人名,具有寓言性質。倏和忽是短暫的意思。渾沌即純朴自然之意。
⑤時相與:常常一起。
⑥善:好。
⑦謀:商量。
⑧報混沌之德:報答混沌的德行。
⑨七竅:指一口、兩年、兩目、兩鼻孔。
⑩視聽食息:看、聽、吃、呼吸。
【參考譯文】
在傳說中南海的君王叫做「倏」,北海的君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渾沌」。倏與忽經常作客於渾沌的國土,接受渾沌豐盛的招待,倏與忽欲報答渾沌這樣熱情的款待,想著人都有七竅而渾沌卻沒有,就想要一天鑿出一竅,讓渾沌也能跟他們一樣享受美食、音樂、愉人的景色等,沒想到等七天鑿完七竅後,渾沌卻也因此死了。

❺ 《莊子~混沌之死》中混沌的讀音

hun4聲 n 4聲

❻ 渾沌之死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


小題1:B。
小題2:D。
小題3:D。
小題4:B。

❼ 怎樣提高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97

怎樣提高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強烈的目標意識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什麼決定了怎麼教。我認為影響語文教學有效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目標的模糊,隨意。備課的時候沒有對教材和學生進行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只是對現成的教案里的目標照抄照搬,備課只是背下人家的教學程序,不思考為什麼這樣教,我的學生能否接受,目標和上課內容脫節,到上課時也就無的放矢,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前些日子我聽了一節公開課。上的是蘇東坡的《後赤壁賦》,上課的主要環節是這樣的:一是由一個海外記者采訪學者余秋雨,問余在中國古典文學里最喜歡的人是誰,由余的回答引出作者蘇東坡,又問余最喜歡蘇的什麼作品,余回答是蘇在黃洲時的三篇著作,由此引出課題《後赤壁賦》,然後全班齊誦《前赤壁賦》。這樣的導入很好,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慾,又使舊知識成為新知識的支撐點,符合教學規律(用時6分鍾);二是教師范讀課文,邊讀邊強調讀音句義斷句等,將課文內容梳理了一遍(用時11分鍾);三是引導學生看課文後面金聖嘆等對《赤壁賦》評價的鏈接內容,老師邊翻譯邊講解(用時16分鍾);四是前後《赤壁賦》的比較,教師分別從景、目的遊程、結構情感、意象對象等方面畫錶板書(沒有講完下課時間就到了)。初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在前後《赤壁賦》的比較上,雖然中間講鏈接的環節花時過多,似乎影響了突出重點,也還可以。但是在後面的評課活動中,這位老師卻展示了他這節課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對《後赤壁賦》中「鶴」象徵意義的闡釋。這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就脫節了,怎麼來衡量這節課的有效性呢?所以我想問題關鍵還是在於教學目標的隨意。如果有強烈的目標意識,他對教材處理和上課環節的安排就不會這樣。可以把第三個環節和第四個環節改為就是以探究《後赤壁賦》中「鶴」的象徵意義展開,並且結合他課前發給學生的古人關於「鶴」的詩文的材料,將是一節更精彩而有效的課。

其次強烈的目標意識還體現在確定的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實際,也就是說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有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況。這一點對於農村中學尤其重要,農村中學的生源狀況前面已講到,如果我們不進行研究而照抄照搬別人的,目標面面俱到,上課無度拓展,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說,面面俱到的目標,實現不了,等於面面不到,過於超出學生水平的拓展,除了讓學生失去學習信心外,毫無意義,肯定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我聽了我們學校一位老師的課《渾沌之死》,這是《莊子》里的一篇寓言。對於初中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是這樣規定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特別是對於農村學生,這節課的目標重點應該是通過朗讀和講解文章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從而理解寓言的含義。可是這位老師卻舍本,花了很多時間去講莊子和背景,後面講寓意時又花了很多時間講莊子的思想,進行無度拓展,一節課老師講的津津有味,而學生卻雲里霧里。備課時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想到要學生通過這節課發生什麼變化,得到什麼樣的發展,就導致了課堂教學的低效。

所以雖然每篇課文的內容很多,課時的目標也不止一個,但我們要根據課文和學生情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不必面面俱到而至「蜻蜓點水」、「水過地皮濕」,要勇於放棄。暫時的放棄,是為了長遠的取得。作為語文教師,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氣魄,當目標精了,重點准了,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

第三強烈的目標意識還要體現在:每節課上課前必須向學生展示這節課的目標,這樣老師教學有的放矢,時刻提醒自己在教學環節中有沒有脫離目標,學生學習也做到心中有數,在學習中檢測自己有沒有達到目標,也有利於教師課後反思總結。這樣一節課下來,重點就會很明確,教有得,學有獲,每課有得,久而久之學生學習干勁就大,課堂效率就高。當然,向學生展示目標,不必象有的老師那樣,在多媒體上把三圍目標都寫出來。有時就一句話就行:比如我聽黃老師在上曹植的《白馬篇》,他就這樣說: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圍繞「讀」展開,也就是怎麼通過朗讀讀懂課文。然後一節課就是圍繞指導朗讀,讓學生不停的讀,不停的悟,在讀中實現教學目標。

二、讀熟文本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於永正老師曾經講過一句話:書不讀熟不開講。這點農村中學尤其重要。我們平常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或聽別的老師上閱讀課中,常常會發現,總是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壓抑,學生情緒低迷,一問三不知,課堂參與度差,思維活躍不起來。老師只能很無奈的自問自答自擂自唱滿堂灌。總是怪學生基礎差,素質低,不配合。其實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沒有讓學生讀熟文本。試想,對於一篇課文都沒有讀熟,他怎麼去積極參與,怎麼去互動合作,怎麼去思考探究?怎麼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我們知道,閱讀教學其實就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實現人與文本的內在交流,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學生與文本是否發生了這種交流,以及這種交流是否親密、深刻、流暢和完整。如果學生才初讀一遍課文,有的字音還沒讀准,句子還沒讀通順,詞語沒理解,課文還不熟,教師就匆匆忙忙地組織對話,交流。有的直奔重點、中心,談感悟;有的急著用大屏幕出示重點句段或抓住一兩句重點語句,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想像,不但學生和文本很難發生交流,更談不上交流的親密、深刻、流暢和完整了。所以課堂上只剩下老師和文本的對話,老師在教教案,沒有學生的學習生成,只有偶爾幾個好的學生附和老師幾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也談不上。因此,學生的參與情況,思維狀態,情感體驗,學習效果,課堂氣氛都不好,教學效果當然就不好。所以說讀熟文本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因此,我覺得對於長的文章我們一定要布置學生預習,課堂上要給學生足夠的看書的時間,自瀆、討論等環節不能流於形式,一定要建立在學生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展開。我們學校的馬老師以及我聽了民中的一位老師的課,他們都有一個很好的習慣:講授前先提問預習情況,如果發現還有同學沒讀課文,就不惜停下來讓學生再看書,課堂上讓學生自讀的時,也都會問讀完了沒有,有沒有讀完的,繼續讓他們讀。這是磨刀不負砍柴功。

三、加強課堂心理管理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

我們常講「心動不如行動」,但我覺得在課堂教學中是「行動不如心動」,教學中我們只有讓學生真正「心動」起來了,才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苦學」變「樂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保證。農村中學正如我前面所說,由於種種原因,厭學學生的面積相當大,課堂紀律普遍不很理想。因此要保證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除了要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有效的管理課堂組織教學的能力顯得更加重要。而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課堂心理的管理,既加強對課堂心理的調控,來使師生達到心理相容,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心理管理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教師自身心理的調節

教師要盡量做到不把生活情緒帶到課堂中,走進課堂精神一定要飽滿,一定要充滿激情,這樣才會感染學生,使學生「心動」起來,就比如我聽了一中黃長虹老師的課,整節課教師情緒激昂,又很善於煽情,學生搶著回答問題,課堂掌聲不時想起,整個課堂被帶動的心潮湧動。學生總處於亢奮之中,思維火花不斷噴射,課堂效率就高。

(二)是對學生學習心理的調控

首先是上課伊始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抑制課間活動的興奮心理,激活其參與心理。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教育的巨大技巧在於集中學生的注意,並且保持他的注意。」因此集中並保持學生的注意是課堂心理調控的核心所在。我們老師習慣於一上課就直奔主題講授主要知識,這樣不好,因為剛上課時,學生課間休息時所形成的興奮中心還沒有退去,注意力還無法集中,也不可能完全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因此應先採用各種手段,比如形象、生動、飽含激情而又富有情趣性的導入法和創設問題情境等,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參與心理,又自然過渡到教學主題,同時,也可以藉此時間和方法來抑制學生課間休息所形成的興奮中心,而產生新的學習的興奮中心,使學生盡快進入有效的學習活動中,保證上課效率。

其次是教學中注意滿足學生的期待心理。每天面對山珍海味,也會讓人生厭。我們讀書時也一樣,在課堂上學生都有一種期待心理:期待這節課有味道,能學到新內容,期待這節課老師有新方法,期待這節課老師多提問多表揚他,讓他從學習的成功感中得到心理的滿足。因此我們教師就必須注意滿足學生的這些期待心理。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多鼓勵多表揚學生,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設計教學「空白」,創造一個個學生的「認識沖突」,讓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暫時不平衡的思維狀態,達到較長時間保持思維興奮的狀態。使學生在創造中尋找樂趣,每節課都在期待中度過。比如我們在上古文時,往往是最枯燥的,按傳統的上法是很難滿足學生的期待心理的,在一次教研活動中陳成龍老師講到了上詩歌《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設計的問題:(1)作者的理想是什麼?既作者想建什麼功,立什麼業?(學生找詩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2)怎麼建立功業?(學生找詩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3)是不是現實情景?(學生找詩句: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4)功業建成了嗎?( 學生找詩句:可憐白發生)。這樣的教學設計將詩歌的字詞教學和詩歌思想內容寫作手法融合在一起,更能滿足學生的期待心理,從而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三是教學中還要注意調整學生的焦慮心理。心理學認為中等強度的焦慮才是對學習最有利的。焦慮程度過強或過弱都會對思維的興奮產生破壞作用,都會影響學生的課堂心理環境,降低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調控恰當的焦慮度。一方面,要防止學生焦慮心理過弱。教師要抑制學生的依賴心理,少講多啟發,多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學生焦慮程度過強。中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敏感、自尊心強,注重形象,渴求別人認同與肯定。這種心理表現在課堂上就會出現害怕發言,這就是焦慮心理過度的表現,它會影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抑制學生思維,這時教師應及時加以調控,比如保證學生足夠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備;有效「傾聽」,鼓勵學生發言,進行積極課堂評價等,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帶給他們更多的自信、自尊,營造融洽的學習心理環境,保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三)是對課堂紀律的隱性管理

當學生課堂上發生問題行為時,我們往往會採用體罰、諷刺挖苦、以趕出教室威脅學生等「以惡制惡」的方式來規范學生的行為。運用這種方法,可以達到組織課堂教學的目的,但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效應,既師生情感對立,關系緊張,使問題行為更加嚴重,有時也可能造成教師自身的尷尬,出現「下不了台」的現象。同時,「一人害病,全班吃葯」,必然引起學生注意力的分散,導致學生知識輸入過程受阻與中斷,嚴重浪費其他學生的學習時間,影響課堂教學效率,並因此有可能導致全體學生對教師的不滿。師生情緒因此對立,課堂心理難以相容,就直接影響了教學效率。因此為了克服這種負效應,教師對於課堂中的那些不認真聽講或者違犯了課堂常規學生的管理,不僅要注意他們的心理,還要顧及班上其他同學的心理,要在不影響正常授課的前提下,採取針對違規學生,隱含在教學活動中非公開的隱性管理手段,從而保證課堂學習的心理環境,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保障。

當然,影響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諸多的因素,本人只是針對農村中學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些看法。翔宇教育集團盧志文先生說過:有效的課堂不一定是理想的課堂,但理想的課堂一定是有效的課堂。我們必須努力克服語文課堂教學的隨意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提高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❽ 語文九年級下冊文言文26課莊子二則翻譯

渾沌之死
(原文)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譯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渾沌。倏與忽常常相會於渾沌之處,渾沌對待他們十分殷切。倏和忽在一起商量報答渾沌厚重的恩情,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看、聽、吃及呼吸,惟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為他鑿開七竅。」他們每天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死了。
呆若木雞
(原文)紀渻子為王養斗雞。十日而問:「雞已乎?」
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響影。」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
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譯文)紀渻子為宣王飼養斗雞。十天後,宣王問道:「雞訓練完畢了嗎?」
紀渻子說:「還不行,它正憑著一股血氣而驕傲。」
過了十日,宣王又問訓練好了沒有。紀渻子說:「還不行,仍然對別的雞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應。」
再過十天,宣王又問,紀渻子說:「還不行,仍然氣勢洶洶地看著(對方)。」
又過了十天,宣王又問。紀渻子說:「差不多了,即使別的雞叫,(斗雞)已經沒有任何反應了。」
宣王去看斗雞的情況,果然就像木頭雞了,可是它的精神全凝聚在內,別的雞沒有敢應戰的,看見它轉身逃走了。

❾ 求15篇初一未學過文言文以及翻譯,請認真,越短的文言文越好

1《齊桓下拜受胙》

夏,會於葵丘,尋盟,且修好,禮也。
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齊侯將下拜。孔曰:「且有後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於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譯:夏天,齊桓公在葵丘與各國諸侯聚會,為的是重申原來的盟誓,使大家更加和好。這是合乎禮的。
周襄王派宰孔賞賜齊侯一塊祭肉。宰孔說:「天子正忙於祭祀文王、武王,特派我來,賞賜伯舅一塊祭肉。」齊侯剛要下階拜謝。宰孔說:「且慢,後面還有命令哩。天子命我告訴您:『伯舅年紀大了,加之對王室有功,特賜爵一級,不必下階拜謝。』」齊桓公答謝:「天子的威嚴,離我不過咫尺,小白我豈敢貪受天子之命『不下拜』?果真那樣,只怕就會垮台,使天子也蒙受羞恥。怎敢不下階拜謝!」下階,拜謝;登堂,領賞。

2《渾沌之死》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譯: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渾沌。倏和忽常跑到渾沌住的地方去玩,渾沌對待他們非常友好。倏和忽商量著報答渾沌的恩情,說:「人都有七竅,用來看外界、聽聲音、吃食物、呼吸空氣,惟獨渾沌沒有七竅,讓我們試著給他(渾沌)鑿出七竅。"於是倏和忽每天替渾沌開一竅,到了第七天,渾沌就死了。

3《呆若木雞》

紀渻子為王養斗雞。
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響影。」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翻譯:有一位紀先生替齊王養雞,這些雞是要訓練好去參加比賽的斗雞。
紀先生才養了10天,齊王就不耐煩地問:「養好了沒有?」
紀先生答道:「還沒好,現在這些雞還很驕傲,自大得不得了。」
過了10天,齊王又來問,紀先生回答說:「還不行, 它們一聽到聲音,一看到人影晃動,就驚動起來。」
又過了10天,齊王又來了,當然還是關心他的斗雞, 紀先生說:「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10天後,齊王已經不抱希望來看他的斗雞。沒料到紀先生這回卻說:「差不多可以了,雞雖然有時候會啼叫,可是不會驚慌了,看上去好像木頭做的雞,精神上完全准備好了。其他雞都不敢來挑戰,只有落荒而逃。」
4 《周公誡子》
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勿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翻譯:
周成王將魯國土地封給周公姬旦的兒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誡兒子說:「去了以後,你不要因為受封於魯國(有了國土)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輕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發。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咀嚼,就像惟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聽說,道德品行寬容,並用謙遜的品行來保有它的人,必會得到榮耀;封地遼闊,並憑借行為約束而有節制來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職顯赫,並用謙卑來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貴;人口眾多、軍隊強大,並用威嚴來統御它的人,必定會勝利;聰明睿智,並用不愚昧來保有他的人,必定明智;見識廣博,並用淺陋來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尊貴如天子,富裕得擁有天下,便是因為擁有這些品德。不謙虛謹慎從而失去天下,(進而導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紂就是這樣。(你)能不謹慎嗎?」

5
楊震四知
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翻譯: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賢明就派人徵召他,推舉他為秀才,四次升遷,從荊州刺史轉任東萊郡太守。當他赴郡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裡,王密懷抱十斤金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為什麼呢?」王密說:「夜裡沒有人會知道。」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著金子)羞愧地出去了。後來楊震調動到涿郡任太守。他(楊震)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見。他(楊震)的子子孫孫常吃粗茶淡飯,步行出門,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長的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楊震不肯答應,說:「讓後代被稱作廉潔守正的官員的子孫,把這個饋贈給他們,不也很優厚嗎?」

6《私心》
倫奉公盡節,言事無所依違。諸子或時諫止,輒(zhé)叱遣之,吏人奏記及便(biàn)宜者,亦並封上,其無私若此。性質愨(què ),少文采,在位以貞白稱,時人方之前朝貢禹。然少蘊藉,不修威儀,亦以此見輕。或問倫曰:「公有私乎?」對曰:「昔人有與吾千里馬者,吾雖不受,每三公有所選舉,心不能忘,而亦終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寢;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翻譯:第五倫奉公守法竭盡忠誠,說話辦事沒有違背法規的。他的兒女們常勸止他,他就呵斥他們並趕走他們,官吏陳述的書面意見有利於國家的,他都封好上報,他就像這樣毫無私心。他生性誠實,缺少文采,做官時以清廉著稱,當時人們把他比作西漢時的貢禹(那樣明經潔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寬容,又不整飭自己的威嚴,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輕。有人問第五倫說:「您有私心嗎?」他回答說:「老朋友中有送給我千里馬的,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選拔官吏時,我心裡總不能忘了他,可始終也沒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兒子常常生病,我一夜裡多次去探望,回來也能安安穩穩地睡下;我的兒子有了病,我即使不去探望,卻也整夜睡不著覺。像這樣,怎麼可以說沒有私心呢?」

7《苛政猛於虎》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翻譯:孔子路過泰山的邊上,看見有一個婦人在墳墓前哭得十分悲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讓子路前去問那個婦人。子路問道:「你哭得那麼傷心,好像有傷心的事吧?」那個婦人說:「沒錯,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後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問:「那為什麼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嚴酷繁重的賦稅。」孔子說:「學生們記住,嚴酷繁重的賦稅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8
《道德經》之四十五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白話譯文:凡有大成就的人,好象在某些方面總有不足之處,(正是這一得一失,才使其作用相互彌補,整體上)不至於衰竭;充盈的物質好象總是從空虛開始,(正是這一虛一實相互轉變,)才使整體上用之不盡。有筆直似乎就有彎曲,有靈巧似乎就有笨拙,存在能言善辯,就好象總有笨嘴拙舌。善於運動的人能戰勝寒冷,善於守靜的人能戰勝酷熱,(心靜自然涼)。明白了靜能勝熱的道理,就能為治理天下找到一條正確的途徑。

9《誡子書》
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fú)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翻譯:君子的操守,(應該)用恬靜來修善自身,用儉朴來淳養品德。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哪來得及!

10 《尾聲》
尾聲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翻譯:尾聲跟一個女子在橋下約會,女子沒有如期赴約,河水涌來,尾聲卻不離去,竟然抱著橋柱子而淹死了

11《膠柱鼓瑟 》
齊人就趙學瑟,因之先調,膠柱而歸。三年不成一曲,齊人怪之。有從趙來者,問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翻譯:有個齊國人跟趙國人學彈瑟,由趙國人先調好了弦,(齊人)就將調弦的柱子用膠粘住了回家。三年彈不成一首曲子,那齊人埋怨趙國人。有個跟趙國人學藝的人來到他這里,詢問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這(齊)人這么蠢。

12《楚人學舟》
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遽謝舟師,椎鼓徑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然則以今日之危者,豈非前日之幸乎?

翻譯:
有一個學習劃船的楚國人,他在開始學習的時候,駕船、調頭、轉彎,還是快慢、緩急,只聽從師傅的(教導)。他到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沒有不如人意的,於是他認為完全學會了駕船的技術。(就)馬上謝別了船師,擊鼓(古人是靠擊鼓來發布號令的)徑直快進,突然遇到危險,他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掉入江中,船失去操控。然而造成現在危險的地方,正是前幾天的小試幸運的地方。

13《弈秋》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歟?曰:非然也。(選自《孟子·告子》)

翻譯: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大師。他曾經教了兩個徒弟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徒弟專心致志,弈秋怎麼教,他就怎麼做;另一人(樣子雖然也在聽講),心裡卻老想著將要有天鵝飛過來,該怎麼樣拉開弓箭將它射下。雖然兩人一起跟弈秋學習,他卻遠不如人家。這是因為他不如人家聰明嗎?當然不是啊!

14《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測也。

翻譯:在靠近長城一帶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一天)他家的馬無緣無故逃到了胡人的駐地。鄰居們都為此來安慰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他的那匹馬(竟然)帶領著胡人的駿馬回來了。鄰居們都前來祝賀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壞事呢?」(他)家中有很多良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有一天,他的兒子)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前來安慰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長城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長城一帶的人,絕大多數都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沒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一同保全了性命。所以福變成禍,禍變成福,變化(速度快)得無法研究到底,(道理)深得無法揣測啊

15《詩畫皆以人重》

予嘗謂詩文書畫皆以人重,蘇、黃遺墨流傳至今,一字兼金;章惇、京、卞豈不工書,後人糞土視之,一錢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使顏魯公書雖不工,後世見者必寶之,非獨書也。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翻譯:我曾經說過詩文書畫 都是憑借人的品德才變得貴重起來,蘇軾、黃庭堅的墨跡流傳到現在,一個字的價值等於平常金子的好幾倍;章惇、蔡京、蔡卞之流的字難道寫的不好嗎?但是後世的人都把他們的字當成糞土一樣,一分錢也不值。歐陽修曾經說過,古時候的人都會寫書法,唯獨那些廉潔賢能的人的字才能夠流傳久遠,就算顏魯公(顏真卿)的字寫得不工整,後世的人見了也會把他的字當成寶貝一樣,不僅是書法。詩詞與文章這類都是這樣。

❿ 求十篇文言文故事,以及其中告訴人們的道理

1.老馬識途
管仲、隰(xí)朋(1)從於桓公而伐(2)孤竹(3),春往(4)冬反(5),迷途(6)失道(7)。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8)老馬而隨(9)之,遂(10)得(11)道。
行(12)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13)山之陽(14),夏居山之陰(15),蟻壤一寸而仞有水(16)。」乃掘(17)地,遂得(18)水。
以(19)管仲之聖(20)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21)師(22)於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23)之智,不亦過(24)乎?
————— 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要善於學習

2.南轅北轍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1)而持(2)其駕(3),告臣曰:『我欲(4)之(5)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8)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6)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9)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10)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7)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11)至楚而北行也。"
要有正確的方向。否則再好的條件都是沒用的
3.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此酒。
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4.拔苗助長
宋人有閔①其苗之不長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歸,謂⑤其人⑥曰:"今日病⑦矣!予⑧助苗長矣!"其子趨⑨而往⑩視之,苗則槁⑪矣。
天下之⑫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⑬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⑭無益⒂,而又害之。 (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5.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沒有什麼是可以不勞而獲的,要自己爭取。
6.自相矛盾
楚人(1)有鬻(2)矛與盾者,譽(3)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不要誇過頭,免得喧賓奪主
7.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nìng)信度,無自信也。」

對待事物要注重實際,不要墨守成規。要懂得變通,利用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
8.掩耳盜鈴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②鍾③者,欲負而走,則④鍾大不可負⑤;以錐⑥毀之,鍾況⑦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⑧掩其耳。惡⑨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⑩矣!
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為改變
9.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lǐn)食(sì)以數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選自《韓非子·內儲說上》
人們要有真才實學,不要虛偽騙人。
10.蜀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為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有了目標就要及時行動
韓非子似乎是一部寓言故事。你可以看看

熱點內容
二年級語文園地一 發布:2024-11-05 21:10:25 瀏覽:684
2017二卷數學文科 發布:2024-11-05 19:23:13 瀏覽:401
歷史課評語 發布:2024-11-05 16:16:22 瀏覽:117
信用卡多久能下來 發布:2024-11-05 15:10:20 瀏覽:842
一年級語文上冊聽課記錄 發布:2024-11-05 14:31:54 瀏覽:4
細思極恐的文言文 發布:2024-11-05 14:15:26 瀏覽:574
學校師德建設先進集體事跡材料 發布:2024-11-05 14:11:23 瀏覽:190
scientist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05 13:03:28 瀏覽:943
物化學習方法 發布:2024-11-05 12:20:33 瀏覽:544
鄭的英語 發布:2024-11-05 11:29:04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