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顯文言文
A. 二十個淺顯的文言文小故事
自相矛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B. 形容看起來非常淺顯,但其實非常具有大智慧的詩詞,古文,有哪些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C. 一篇古代淺顯的文言文要作者朝代
題目 狐假虎威
作者 劉向
朝代 西漢
簡單 、、、、、
原文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戰國策》
注釋
狐假虎威) 假:假借,憑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它野獸.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去欺壓別人.(虎求百獸而食之)求 :尋求,尋找.(子無敢食我也)子:你.無:不.(天帝使我長百獸)長(zhang):同「掌」,掌管.狐假虎威
[1](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然:對的,正確的.遂:前進,前往.(故遂與之行)遂:於是.(獸見之皆走)走:逃跑.(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畏:害怕.
譯文
老虎尋找各種野獸吃掉他們,抓到一隻狐狸.狐狸說:「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來做各種野獸的首領,現在你吃掉我,是違背上帝的命令.你認為我的話不誠實,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隨在我後面,觀看各種野獸看見我有敢不逃跑的嗎?」老虎認為狐狸的話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獸看見它們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認為它們是害怕狐狸.
D. 找·適合小學生讀的淺顯文言文
《世說新語》古白話的性質
或者明清代的散文,不太難。
如歸有光《項脊軒志》,意思也很淺,不難懂,真正的文言詞,和文法也少。
E. 3篇較淺顯的文言文 加翻譯
1.<<幼時記趣>>及翻譯
原文: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譯文:我回憶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極好,見到微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原文: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譯文:夏天成群的蚊子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我暗暗把它們比作一群白鶴鶴在空中飛舞,我心裡這樣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變成白鶴一樣;我抬著頭看,脖子也累得發僵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鳴叫,(我把這個景象)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因為這我高興得拍手叫好
原文: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譯文: 我常在土牆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地仔細觀察,把叢草看作樹林,把蟲蟻想像為野獸,把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窪的地方比作山溝,我便憑著假象再這個境界里瀏覽
原文: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便蹲下來觀察。興趣正濃厚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很大的傢伙,拔山倒樹地走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它)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時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我定了定神,捉住了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幾十下,把它驅趕別的院子去了。
2. <<梵天寺木塔>>及翻譯
原文: 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匠師雲:「未布瓦,上輕,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遂定。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人皆伏其精練。
翻譯:錢氏王朝統治兩浙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工匠師傅說:「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於是就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定了。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互相連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3.<<以蟲治蟲>>及翻譯
原文:
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蠍,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譯文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黏蟲,實在是秋田的大害。忽然有一種昆蟲出現了,樣子像泥土裡的"狗蠍",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遮蔽住了土地;它們遇上黏蟲,就用嘴上的鉗跟黏蟲搏鬥,黏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後,黏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意謂這蟲的旁邊容不得害蟲)
F. 從語言的角度對《西遊記》作說明,正確的是( ) A.文言小說 B.淺顯文言文 C.白話小說 D.古白話小說
D是「古」白話小說,是指在明朝時《西遊記》的語言可稱為白話
《狂人日記》是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是指相對文言文來說的
所以,《西遊記》是古白話小說與《狂人日記》是第一部白話小說並不矛盾
G. 淺顯的古文書籍
建議你先看三國演義,這是古白文的,半文言半白話,其次可以看漢書也行,史記也比較簡單,三國志、古文觀止。然後先秦的文章比較難懂
H. 急需幾篇淺顯文言文
杜畿傳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繼母苦之,以孝聞。舉孝廉,除漢中府丞。荀彧進之太祖,太祖以畿為司空司直。追拜畿為河東太守。
是時天下郡縣皆殘破,河東最先定。畿治之,崇寬惠,與民無為。民嘗辭訟,有相告者,畿親見為陳大義,遣令歸諦思之,若意有所不盡,更來詣府。鄉邑父老自相責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從其教?」自是少有辭訟。班下屬縣,舉孝子、貞婦、順孫,復其徭役,隨時慰勉之。漸課民畜牸牛、草馬,下逮雞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農,家家豐實。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於是冬月修戎講武,又開學官,親自執經教授,郡中化之。
(《三國志?魏書?卷十六》,有刪改)
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①少孤,繼母苦之 苦:使……苦之
②荀彧進之太祖 進:進諫
③若意有所不盡,更來詣府 詣:
④親自執經教授,郡中化之 化:開化
10.與文中「畿親見為陳大義」中「為」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4分)
A.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B.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C.行拂亂其所為
D.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
11.翻譯下面這個句子。(4分)
有君如此,奈何不從其教?
答:
12.下列對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4分)
A.杜畿幼年時死了父親,因為孝順繼母被推舉為官員,後來又被太祖加封為太守。
B.在河東執政的時候,杜畿對老百姓實行寬松優惠的政策,對他們之間的訴訟曉以大義,讓他們盡量自己解決。
C.為了鼓勵百姓都勤於農業生產,杜畿命令增加屬縣里所有孝子、貞婦、順孫的徭役。
D.杜畿認為社會安定、物質富足之後,就要讓老百姓習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質。
9.(4分,每個詞語解釋正確得1分)
①苦:讓(他)吃苦頭或者虐待(他)。
②進:推薦,舉薦。
③詣:到。
④化:教化。
10.(4分) D
11.(4分)
翻譯:有這樣好的官員,我們怎能不聽從他的教誨呢
七錄《明史·張溥傳》
【原文】
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譯文】
張溥從小就酷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後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要重新抄寫,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裡洗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所讀書必手鈔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湯數次 ④後名讀書之齋曰……
2.與「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義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風攣瘺癘 B.鈔已朗誦一過
C.情不能自已 D.扁鵲已逃秦矣
3.翻譯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譯文:
②後名讀書這齋曰「七錄」
譯文:
4.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②名之者誰
③不能名其一處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B.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也不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相同 D.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相同
5. 張溥。之所以成為明末著名學者和文學家,從文中可以看出他 從小在學習上就
(填四字短語),苦練基本功,因而練出了過硬的功夫,可見「
」(用一句名言回答)
[編輯本段](一三)學弈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使弈秋誨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繳而射之 ④為是其智弗若與
2.下列各句與「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A.夫戰,勇氣也 B.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蓮,花之君子者也
3.翻譯:惟弈秋之為聽
譯文:
4.本文通過學弈這件小事,作者意圖在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答:
(一二)1.①鈔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見譯文 4.C5.一絲不苟 天才出自勤奮
(一三)1.①教誨②這樣③引,拉④聰明才智 2.只聽弈秋的教導 4.闡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收獲的道理。
I. 2010屆初三語文課外淺顯文言文,給自己練習練習,要翻譯和原文,有字詞加點最好
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於常。(《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譯文:
謝安和客人下棋。過了一會兒,謝玄從淮上派來的使者到了。謝安看完了書信,沉默無語,慢慢地把臉轉向棋局。客人問淮上戰局的情況,謝安回答說:「孩子們已經大破敵人。」意色舉止與平時沒有什麼不同。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列子•說符第八》)
譯文:
從前有一個想要得到金子的齊國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賣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官吏捉到了他,問他說:「人們都在那裡,你為什麼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說:「我拿金子的時候,沒有看見人,只看見了金子。」
閱讀下面一段短文,說明文中「以」的詞性、意義和用法:
秦既解邯鄲圍,而趙王入朝,使趙郝約事於秦,割六縣而媾。虞卿謂趙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歸乎?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來年秦復攻王,王無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趙郝。趙郝曰:「虞卿誠能盡秦力之所至乎?誠知秦力之所不能進,此彈丸之地弗予,令秦來年復攻王,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這段文字中共有六個「以」字,分別解釋如下:
1.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
以,動詞,認為,在句中作謂語。
2.必以倦而歸也。
以,介詞,因,與「倦」構成介詞片語作「歸」的狀語,引入「歸」的原因。
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詞,用、靠。與「其力」構成介詞片語作「攻」的狀語,引入「攻」的憑依。
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詞,把,與「其力之所不能取」構成介詞片語作「送」的狀語,引入「送」的東西。後「以」字是連詞,相當於「而」,連接狀語與中心語。
5.王以虞卿之言告趙郝。
以,介詞,把,與「虞卿之言」構成介詞片語作「告」的狀語,引入「告」的內容。
厄,不知道符不符合你的要求,最後一篇難了些,參考著看吧。
J. 求大神寫一個淺顯文言文的運動會入場詞
和風襲暖陽
春意逐夢長
女兒秀英姿
壯士吞八荒
樂曲雲天外
勁旅陣容強
看我xx人
誓做國棟梁
【說明】
①談不上「文言文」,但作為獻給您「大學生運動會」的一份薄禮吧!
②八荒:也叫「八方」,最遠之處。後泛指周圍、各地。猶言「天下」。
③「xx」,可代指貴校,如「北 /大」,代指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