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躬親友文言文
Ⅰ 不躬不親文言文答案
不躬不親 庶民不信
《韓非子》里有一則「齊桓公好服紫」的故事:桓公愛穿紫色衣服,臣民也學著穿紫色衣服。一時,這類衣料的價錢大漲。後來,齊桓公覺得此事不妥,要制止,便問大臣管仲:「現在紫色衣服這么貴,百姓們還是爭著買來穿,這個風氣不好,要怎樣才能制止得下來?」管仲回答說:「不躬不親,庶民不信。要制止這個風氣,首先你自己不要穿紫色衣服,還要制止你左右的人穿。遇到有穿紫色衣服的人覲見,你就說,快走開,我討厭紫色衣服的那股臭味!這個辦法你不妨試試看。」齊桓公聽後,照著去辦,果然,沒有幾天,不但他左右近臣沒有一個穿紫色衣服的,就連京城裡也沒有一個穿紫色衣服的了。
這則故事啟示我們:匡正風氣,必須從上做起才能奏效。如果齊桓公糾正「服紫」的風氣,光是對下邊發號施令,而自己照穿不誤,那麼,「服紫」之風大概就很難剎住。然而齊桓公正人先正己,同時施之以宣傳,把一個影響大,涉及面廣的弊端,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可見,領導者實際行動的影響力、感召力、說服力是何等之大。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要糾正不正之風,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從各級領導自身做起。只要當領導者不僅在口頭上,而且在行動上切實地照中央的指示辦了,那下面一定會「上行下效」,使風氣一新,古語說:「吳王好劍客,百姓多瘡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人」。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是這個道理。如果領導者只有口頭上的「唱功」,而沒有行動上的「做功」,那麼,即使你有把稻草說成金條的嘴巴,也是無濟於事的。為政不在多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無聲的榜樣,勝過有聲的命令。要下面做到的,領導者首先做到;要下面不做的,領導者首先不做。這是一劑治癒社會弊端的有效良葯
Ⅱ 舜躬親友文言文翻譯
「舜躬親友」出自《新序•雜事一》。意思是舜對他的親人和朋友都非常小心和溫和。
原文:
昔者,舜自耕稼陶漁而躬孝友。父瞽頑,母嚚,及弟象傲,皆下愚不移。舜盡孝道,以供養瞽瞍。瞽瞍與象,為浚井塗廩之謀,欲以殺舜,舜孝益篤。
出田則號泣年五十猶嬰兒慕可謂至孝矣。故耕於歷山,歷山之耕者讓畔;陶於河濱,河濱之陶者,器不苦窳;漁於雷澤,雷澤之漁者分均。及立為天子,天下化之,蠻夷率服。
譯文:
從前,舜親自耕地、種田、制瓦、打魚,並且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他的父親是個愚昧頑固的盲人,他的繼母愚蠢奸詐,他的弟弟狂傲驕縱,都是下等的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
然而,舜對父母恪盡孝道,供養盲父。他的盲父與弟弟象在深挖水井井與修補糧倉時設置陰謀,想謀害舜,舜對父母更加孝敬。外出打獵打獵時號啕大哭,年紀五十歲還像嬰兒一樣思慕父母,可謂極盡孝道了。
所以,舜耕於歷山時,歷山種田的人都主動把田界讓給對方,(走路的人讓開路讓別人先走);舜在黃河邊制陶,岸邊的陶匠製作的陶器沒有質量不好的。
舜在雷澤捕魚,雷澤的漁民不再爭搶地盤,而是將捕獲的魚均分。直到被立為天子,天下教化大行,蠻夷眾少數民族相率服從。
(2)舜躬親友文言文擴展閱讀:
舜(約公元前2187- 約公元前2067),軒轅黃帝八世孫。姚姓,媯氏,名重華,字都君,諸馮(今山東諸城)人。中華民族共同始祖之一,「三皇五帝」之一。
生而重瞳,孝順友愛,善於制陶。得到四岳推薦,經過重重考驗,得到唐堯的認可與禪位(《竹書記年》和《韓非子》中並不記載為禪讓) ,都於蒲阪(今山西永濟),建立有虞國。
即位之後,虛懷納諫,懲罰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鯀);任賢使能,百業興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後稷主管農業、契主管五教),開創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落聯盟首領。
晚年聽從四岳的安排和建議,禪位於大禹,乘車巡行天下,卒於蒼梧郡,葬於九嶷山,謚號為舜,史稱帝舜、虞舜、舜帝。
舜帝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成為推動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捩時期的重要推手,成為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Ⅲ 文言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閱讀答案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幾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後出師表》
簡註:
平:通「評」,評判,斷定。 拊:拍。 蹉跌:跌交,比喻失敗。
1.用「/」給文中化線沒有標點的句子斷句。
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是( ) 已( )
3.文中哪句話表現出諸葛亮對北伐的態度。
4.依據此文和你對諸葛亮的了解,簡單地評說一下諸葛亮其人。
答案:
1.……計/……也/……盟/……敗/……跌/……帝/……是/
2.①此,這樣。 ②停止。
3.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4.忠於劉氏父子,決心興復漢室,有智有勇。
Ⅳ 《書生顧歡》文言文中,"躬耕讀書"中躬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躬耕」是一個雙音節詞,不必要分開解釋。躬耕:親身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思。如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躬耕讀書,就是既種田又讀書。
Ⅳ 文言文《過家門不入》和《治水必躬親》練習題
《過家門不入》練習題
是三過其門而不入吧
原文: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1],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2]。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3]而救之,可也;鄉鄰有斗者,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4]。」(《孟子·離婁下》)
詞語解釋:
〔1〕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楊樹達漢語文言修辭學私名連及例雲:「三過不入,本禹事而亦稱稷。」
〔2〕顏子當亂世等句——論語雍也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被發纓冠——朱熹集注雲:「不暇束發,而結纓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纓本義是「冠系」(帽上帶子,自上而下系在頸上的),此作動詞用。
〔4〕閉戶可也——朱熹注雲:「喻顏子也。」
禹,稷處於政治清明的時代,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都不進去,孔子稱贊他們.顏子處於政治昏亂的時代,住在狹窄的巷子里,一筐飯,一瓢水,別人都受不了那種苦生活,他卻自得其樂,孔子也稱贊他.孟子說:"禹,稷和顏回〔處世的態度雖有所不同,〕道理卻一樣.禹以為天下的人有遭淹沒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沒了一樣;稷以為天下的人有挨餓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餓一樣,所以他們拯救百姓才這樣急迫.禹,稷和顏子如果互相交換地位,顏子也會三過家門不進去,禹,稷也會自得其樂.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鬥毆,我去救他縱是披著頭發頂著帽子,連帽帶子也不結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為正好比這樣.〕如果本地方的鄰人在斗毆,也披著頭發不結好帽帶子去救,那就是糊塗了,縱使把門關著都可以了.〔顏回的行為正好比這樣.〕"
故事:
古時候,洪水泛濫,為了讓人們能過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後的一個早晨。大禹走近家門,聽見母親的罵聲和兒子的哭聲,大禹想進去勸解,又怕更惹惱了母親,嘮叨起來沒完,耽擱了治水的時辰,於是就悄悄地走開了。
治水六七年後,大禹第二次經過家門。那天中午,大禹剛登上家門口的小丘,就看見家裡煙囪冒出的裊裊炊煙,又聽見母親與兒子的笑聲,大禹放心了。為了治水大業,他還是饒過家門,趕緊向工地奔去。
又過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來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來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聽見屋裡母親在對兒子說:「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聽得非常感動,更堅定了治水的決心,立刻又轉身上路了。
精神:
體現出大禹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決心。
問題:
1.下列選項的特注詞與「雖披發纓冠救之,可也 。」中的「被」用法不同的是:
A.「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中的「由」。
B.「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
C.「孔子賢之」中的「賢」。
D.「孰為汝多之乎」中的「之」。
2.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
A.人不堪其憂。
B.三過其門而不入。
C.顏子不改其樂。
D.子罕置諸其里。
第二題不是很確定,先幫你說說第一個,選C,其他的都是通假字,題乾的「被」通「披」,A項「由」通「猶」,B項「見」通「現」,D項「之」通「智」
2.D 題目是「他的,代詞」只有四D不是,是「他」(這題不確定)
《治水必躬親》練習題
參考譯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不知變通,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淺,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不經過訪問,徵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給民工錢糧,一厘也不剋扣,並且隨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橫索一文錢財。必須像這樣,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只想遠遠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麼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
第一段,論述治水必躬親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為例,說明治水不但要躬親,而且要清廉。這段先從正面說海瑞治水不但躬親,而且清廉。後從反面說,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謀利,怕得罪人,那麼水利肯定辦不好。
六、古今異義
1.泥:古義,拘泥。今義,泥土。例句:泥於掌故。
2.掌故:古義,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義,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例句:泥於掌故。
3.蓋:古義,連詞,連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義,遮蓋或遮蓋的東西。例句: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
4.窮:古義,徹底摸清,追究到底。今義,生活困難。例句:非咨詢不窮其致。
5.舉:古義,完成,做好。今義,舉起,抬起。例句: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
七、詞類活用
布袍緩帶:名詞做動詞,穿著輕便服裝。
八、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
例句: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介賓短語「於荒村野水之間」作往來的狀語,後置。正常語序應為:「於荒村野水之間往來」。
譯文:在荒涼的鄉村之間穿梭奔走。
2.賓語前置
例句:是以必得躬歷山川。介賓短語「是以」中「是」是「以」的賓語,賓語前置。正常的語序應該是「以是必得躬歷山川」。
譯文:因此一定要親自登山涉水……
3.省略句
例句:「如好逸而惡勞……」這句話省略了主語「官員」,應為「如(官員)好逸惡勞……」
譯文:如果(官吏)貪圖安逸,厭惡勞動……
執一:固執一端,不知變通。 泥於掌故: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
妄意:隨意。 相度:觀察和測量。 咨詢:訪問,徵求意見。
窮其致:徹底摸清情況。 窮:追究到底。 致:事理。
躬歷山川:親自登山涉水。 胼胝:手腳因勞動而磨成的繭子。
布袍緩帶:指輕便服裝。 緩帶:寬束衣帶。
遠嫌而避怨:遠遠躲開嫌疑,避免抱怨。
Ⅵ 鞠躬感謝用文言文怎麼說
鞠躬感謝文言文:鞠躬謝!
Ⅶ 躬,及.在文言文中這兩字什麼意思
躬
1、親自。例如: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諸葛亮《出師表》
2、自身。例如:靜言思之,躬自悼之。——《詩·衛風·氓》
及
1、到。例如: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潛《桃花源記》
2、比得上。例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Ⅷ 文言文《不躬不親》的全文翻譯是什麼
文言文《不躬不親》的全文翻譯
齊桓公對管仲說:「我國地方不大,物產內不豐,但群臣的衣服容車馬都很奢侈,我想下令禁止,可以嗎?」管仲說:「我聽說,君王吃過的食物,臣下就會常吃,君王喜歡的服飾,臣下就會經常穿戴。而如今,君王您吃的是桂漿,穿的是純紫的大衣,狐狸皮的白裘,這是群臣過分奢侈的原因啊。《詩經》上說:不親自去做,就不能取信於百姓,君王您要禁止他們奢侈,為什麼不從自身做起呢?」齊桓公說:「對!」於是重新製作了純白了衣服,大白的帽子,這樣上朝一年,齊國整個風氣都變得簡朴了!
原文
齊桓公謂管仲曰:「吾國甚小,而財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輿駕甚汰,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聞之,君嘗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漿,衣練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詩雲:『不躬不親,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親乎?」桓公曰:「善。」於是更制練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齊國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