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兩張文言文

兩張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5 19:07:43

① 求2篇文言文翻譯 急~~~~求好心人幫幫忙

一、
文天祥到了潮陽(今汕頭潮陽市),見到張弘范(明朝降將),張弘范身邊的人命令他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張弘范於是用對待客人的禮節待他,和他一同來到崖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父母、國家,卻教人被叛父母國家,行嗎?」張弘范堅持要他寫,於是文天祥寫下了《過零丁洋詩》給他。詩的結尾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句子。張弘范笑著把它放到一邊了。厓山被攻破,敵人軍中設置酒席進行慶功大會,張弘范(對文天祥)說:「國家滅亡了,丞相你的忠孝也盡到了,如果能把侍奉宋朝皇帝的心用來侍奉當今皇上,也能當上宰相。」文天祥痛哭流涕,說:「國家滅亡我不能挽救,作為臣子我死有餘辜,怎麼敢逃避死罪並變心投降呢。」張弘范被他的義舉感動,派使者護送文天祥到了京師。

文天祥在路上,絕食八天,沒有死,就重新開始進食。到了燕京,驛館的人對他的供應很豐厚,文天祥不睡覺,作者到天明。於是移交到兵馬司,布置了兵丁看守他。當時世祖皇帝(忽必烈)正尋求宋朝有才能的官吏,王積翁說:「南宋沒有比得上文天祥的。」於是忽必烈派王積翁去宣旨,文天祥說:「國家滅亡了,我的本職就只有一死了。如果對我寬赦,讓我得以帶著黃冠(平民身份)回到故鄉,以後作為朝廷在民間的備用顧問,也可以。如果立即讓我做官,難道你不知道亡國的大臣不能用來謀求國家生存的道理嗎,把一生的功業都毀棄了,怎麼能用我呢?」王積翁打算聯合宋朝降官謝昌元等十人請求釋放文天祥,讓他去做道士,留夢炎認為不可以,說「文天祥出來後,再去號召江南人民,我們這十個人怎麼能擔當得起責任!」這件事就算了。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皇帝(忽必烈)知到文天祥始終不會屈服,和宰相商量釋放他,卻有以文天祥的名義在江西起兵的事情發生,就沒有立即釋放他。

至元(元世祖年號)十九年,有個福建的僧人說土星侵犯了皇帝的位置,懷疑會有變故發生。沒多久,中山有個狂人自稱「宋主」,召集了一千兵馬,打算營救文丞相。京城也發現了匿名信,說在某月某日燒掉環城的蘆葦,帶領兩翼的士兵作亂,文丞相就不用擔心了。當時盜賊剛刺殺了左丞相阿合馬,皇帝下令撤掉城葦,遷徙瀛國公(宋恭帝)及宋朝宗室到開平(今唐山),懷疑所說的丞相就是文天祥。忽必烈把文天祥召進宮問他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我受宋朝恩典,擔任宰相,怎麼能服侍兩個王朝?希望把我賜死就滿足了。」但是皇帝依然不忍心,急忙讓他退下了。商議的人極力勸說滿足文天祥的請求,忽必烈就聽從了。不久有詔書批下了,文天祥就死了。文天祥臨刑是非常從容,對押解他的吏卒說:「我的事情了結了。」問在場的人哪邊是南和北,對著南方跪拜而死。

二、
壬寅(古人用天乾地支表示日期)年,我游覽了天台山石樑。四面山峰聳立峻峭,重疊的山峰就像累著兩個甑(古代的一種炊具),都環繞石樑密布排列。石樑長二丈,寬三尺左右,就像大龜的脊背跨過山腰,石樑下邊是空的。水從華頂峰流下來,平行著有四道水流,到這個地方會合,就像萬馬結隊,穿過石樑向下狂奔。凡是水被石頭擋住的地方就一定會急怒,急怒就一定要叫號。以飛落千尺的氣勢,被眾多勢頭所阻擋,自然就會怒氣沖天,喧聲如同雷震,人只能相對這才能聽到對方的言語。我坐在石樑上,就像騎在瀑布上。走到山腳下向上看,水的飛沫飛濺到頭頂上,眼花繚亂,坐著和站著都不穩當,就懷疑身體將要和水一樣被沖走了。瀑布上面的寺廟叫做上方廣,下面的寺叫做下方廣。我因為喜歡這個瀑布的原因,就在兩座寺都住了。
過了十天,到了雁宕山的大龍湫。還沒到三里外,就看到一匹白帶從天而下,悄無聲響。到了跟前仔細觀看,原來二十丈以上是瀑布,二十丈以下不是瀑布,都化成了煙,成了霧,成了輕綃,成了玉塵,成了珠屑,成了琉璃絲,成了楊白花。既像下墜,又像上升;既像疏散,又像密織。風來搖動它,它就飄散無處著落;日光照射他,就五彩斑斕。有時遠遠站著卻被弄濕了頭,有時靠近觀看卻衣服一點都不沾上水氣。原因是因為它的落點太高,山崖的腹部向里窪,水流沒有依靠,不得不隨風變幻;又很少遇到阻隔,不能夠增大聲威,和石樑瀑布相比很不同。大致是石樑威武,龍湫溫和;石樑喧囂,龍漱安靜;石樑湍急,龍揪遲緩;石樑沖盪一往無前,龍湫來迴流動:這是他們的不同之處。才一見到石樑瀑布時,以為瀑布的形狀也就不過如此,龍湫瀑布可以不看了。到了這里,才知道眼睛和耳朵有沒聽過和沒見過的,不可以盲目揣測。
又過了半個月,我經過青田的石門洞,猜想自然雖然巧妙,不會再有什麼狡獪的新做法了。這里的瀑布竟然在石洞中,就像巨大的河蚌張開嘴,能吞下幾百人。接瀑布的池子方圓一畝多,深百丈,我懷疑有蛟龍就要騰起,激盪的聲音,就像在瓮內敲鍾鼓。這又是石樑瀑布、龍湫瀑布沒有的景象了。

② 有斜線畫出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張文言文的正確朗讀節奏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③ 《柳陌》古文翻譯



作者:祁彪佳

朝代:明
出寓園,由南堤達豳圃,其北堤則豐庄所從入也。介於兩堤之間,有若列屏者,得張靈墟書曰「柳陌」。堤旁間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繽紛,微颸偶過,紅雨滿遊人衣裾,予以為不若數株垂柳,綠影依依,許漁父停橈碧陰,聽黃鸝弄舌,更不失彭澤家風耳。此主人不字桃而字柳意也。若夫一堤之外,荇藻交橫,竟川含綠,濤雲聳忽,煙雨霏微,撥棹臨流,無不率爾休暢矣。
【注釋】
豳圃:與文中的「寓園」「豐庄」均為地點名稱。
落英繽紛:語出《桃花源記》,意在表現桃花紛紛飄落的美麗景象。
橈:與下文的「棹」都指船槳。
彭澤家風:指像陶淵明歸隱後那樣的生活風貌。
主人:作者自稱。
荇藻交橫:語出《記承天寺夜遊》,意在借交錯縱橫的水草表現堤外湖水的清澈。
【參考譯文】
出了寓園,從南堤抵達豳圃,北堤就是從豐庄進入豳圃的路。在兩堤之間,有如排列著的屏風的,由張靈墟書寫的「柳陌」。堤邊相間種著桃樹、柳樹,每到春天,桃花飄落,涼風偶爾吹過,紅色的花瓣像雨點飄落,沾滿遊人的衣襟。但我認為(桃樹)不如那數株垂柳,綠影搖擺,能讓漁翁在綠蔭下停船,靜聽黃鸝鳴叫,更加符合陶淵明隱居生活的風貌。這就是我不拿「桃」命名,而以「柳」命名的用意啊。至於堤岸之外,藻、荇縱橫交錯,整條河包含著綠色,水波雲影,煙雨迷濛,在河上盪舟,無處不令人感到輕松愉快。

④ 文言文突出了張僧繇繪畫出神入化的特點。從文中找出最能體現此特點的兩個句子。

遣僧繇傳寫儀形,對之如面也
二龍乘雲騰上天。未點晴者見在

⑤ 請問以下這兩張圖里的印章古文是什麼意思

第一枚,張龍印信 。基本上斷定現代仿品,見過很多了。
第二枚, 「學X」,第二字看不清,可能是 學戶。不知道幹嘛的。

⑥ 文言文翻譯

譯文:
南朝宋謝晦任右衛將軍,權勢很大,從彭城(今江蘇徐州)回京接家眷,賓客車馬擁擠。他的哥哥謝瞻很害怕,說:「你名聲地位都不高,別人就如此巴結討好,這哪裡是家門的福分呢?」於是就用籬笆隔開庭院,說:「我不願看到這種情況。」又請求宋公劉裕對自己降級或免職,以便保住即將衰落的家門。等到謝晦立了建國大功,謝瞻又憂又怕,得了病,不去治療,於是就死去了。謝晦後來果然被滅族。顏竣為送孝帝立了大功,官位很高,他父親顏延之常對他說:「我平生不喜歡看到有權勢的人,現在卻不幸見到了你。」有一天早晨去看顏竣,見賓客滿門,可顏竣還沒有起床,顏延之大為惱火,說:「你出身於糞土之中,卻升到雲霄之上,現在竟如此驕傲,難道能長久嗎?」顏竣最終被孝帝殺死。顏延之、謝瞻都可以稱得上是賢明父兄了。
隋高穎被封為僕射,他母親告誡他說:「你富貴已經達到頂點,只能等一個砍頭罷了。」隋高穎因此常怕有禍變發生,等到罷官為民,欣喜異常,絲毫沒有怨恨的顏色,但後來還是難免被隋煬帝殺害。唐朝潘孟陽任侍郎時,還不到四十歲,他母親說:「以你的才能,竟當了丞郎,這實在讓我擔驚受怕。」嚴武去世,他母親哭著說:「從今以後,我知道不會當官家的奴婢了。」這三位可算是賢明的母親了。
褚淵幫助蕭道成篡奪皇位,建立齊國,褚淵的堂弟對褚淵的兒子褚賁說:「我不知道你家司空把一家的東西送給另一家,是什麼意思?」等到褚淵當了司徒,褚炤嘆息說:「家門不幸,竟又有今天的封官。」褚淵死後,他的兒子以父親失節為恥辱,服喪期滿,不再做官,把爵位讓給弟弟,自己終身隱居。王晏幫助齊明帝奪取了帝位,堂弟王思遠說:「兄將來怎麼立身?如果能現在就自殺,還可以保住門戶。」王晏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後,又召集子弟對王思的哥哥王思微說:「隆昌元年(494年)底,思遠弟勸我自殺,如果聽了他的話,哪裡會有今天?」王思遠說:「依我看,今天還不晚。」王晏嘆息說:「世界上竟有勸人自殺的。」王晏後來果然被齊明帝殺死。褚炤、褚賁、王思遠可以說是賢明的子弟了。

⑦ 翻譯文言文《張騫使西域》

一、譯文

大宛這地方是由張騫發現的。張騫是漢中人,漢武帝建元年間(前140--前145)當過郎官。這時,天子問投降的匈奴人,他們都說匈奴攻打並戰勝月氏王,用他的頭骨當飲酒的器皿。月氏逃跑了,因而常常怨恨匈奴,只是沒有朋友和他們一塊去打匈奴。

這時漢朝正想攻打匈奴,聽到這些說法,因此想派使者去月氏聯絡。但是去月氏必須經過匈奴,於是就招募能夠出使的人。張騫以郎官身份應招,出使月氏,和堂邑氏人原來匈奴奴隸名叫甘父的一同從隴西出境,經過匈奴時,被匈奴抓到,又移送給單於。

單於留住張騫,說:「月氏在我們北邊,漢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我們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漢朝能允許我們嗎?」扣留張騫十餘年,給他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張騫一直保持著漢朝使者的符節,沒有丟失。

張騫留居匈奴,匈奴對他的看護漸漸寬松,張騫因而得以同他的隨從逃向月氏,向西跑了幾十天,到達大宛。大宛聽說漢朝錢財豐富,本想與漢朝溝通,卻未成功。如今見到張騫,心中高興,便向張騫問道:「你想到哪兒去?」

張騫說:「我為漢朝出使月氏,卻被匈奴攔住去路。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導護送我們去月氏。若真能到達月氏,我們返回漢朝,漢朝贈送給大王的財物是用言語說不盡的。」大宛認為張騫的話是真實的,就讓張騫出發,並給他派了向導和翻譯,到達康居。

康居又把他轉送到大月氏。這時,大月氏的國王已經被匈奴殺死,又立了他的太子當國王。這位國王已把大夏征服,並在這里居住下來。這地方土地肥美富饒,很少有敵人侵犯,心情安適快樂。自己又認為離漢朝很遠,根本沒有向匈奴報仇的心意。張騫從月氏到了大夏,終究沒有得到月氏對聯漢擊匈奴的明確態度。

張騫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回國而來,他沿著南山行進,想從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長安,卻又被匈奴捉到了。他在匈奴住了一年多,單於死了,匈奴左谷蠡王攻擊太子,自立為單於,國內大亂,張騫乘機與胡人妻子和堂邑父一起逃回漢朝。漢朝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為人堅強有力量,心胸寬大,誠實可信,蠻夷之人都喜歡他。堂邑父是匈奴人,善於射箭,每當窮困危急之時,就射殺飛禽走獸當飯吃。最初,張騫出使時有一百多隨從,離開漢朝十三年,只有他和甘父兩個人回到漢朝。

張騫所到的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傳說這些國家的旁邊還有五、六個大國,他都一一向漢天子陳述了情況,說: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朝正西面,離漢朝大約一萬里。當地的風俗是定居一處,耕種田地,種稻子和麥子。出產葡萄酒。有很多好馬,馬出汗帶血,它的祖先是天馬的兒子。那裡有城郭房屋,歸它管轄的大小城鎮有七十多座,民眾大約有幾十萬。

大宛的兵器是弓和矛,人們騎馬射箭。它的北邊是康居,西邊是大月氏,西南是大夏,東北是烏孫,東邊是扜罙、於寘。於寘的西邊,河水都西流,注入西海。於寘東邊的河水都向東流,注入鹽澤。鹽澤的水在地下暗中流淌,它的南邊就是黃河的源頭,黃河水由此流出。

那兒盛產玉石,黃河水流入中國。樓蘭和姑師的城鎮都有城郭,*近鹽澤。鹽澤離長安大約五千里。匈奴的右邊正處在鹽澤以東,直到隴西長城,南邊與羌人居住區相接,阻隔了通往漢朝的道路。

二、原文

大宛之跡,見自張騫。張騫,漢中人。建元中為郎。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隴西。經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於。單於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餘歲,與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居匈奴中,益寬,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曰:「若欲何之?」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導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大宛以為然,遣騫,為發導繹,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太子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留歲餘,還,並南山,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留歲餘,單於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漢拜騫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騫為人彊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屬邑大小七十餘城,眾可數十萬。其兵弓矛騎射。

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東則扜鰛、於窴。於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而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鹽澤去長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鹽澤以東,至隴西長城,南接羌,鬲漢道焉。

三、出處

《史記》

(7)兩張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後來稱為《史記》)。

後因向漢武帝為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而被捕入獄並處以腐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二、作品賞析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生獨特的效果。

三、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⑧ 這兩張圖片的文言文怎麼翻譯

第一篇翻譯
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非常需要學問。我當年因為各路版頑敵沒有平定權,東征西討,親自帶兵打仗,沒有時間讀書。近來四海安寧,身為君主,即使不能自己手拿書卷閱讀,也要叫人讀來聽。君臣父子的倫常、政治教化的種種道理,都在書里。古人說:『不學習,就像面對著牆壁,頭腦一片空白,遇到事情就麻煩了。』這確實不是句空話,我現在想起小時候做的事情,覺得很多都做得不對。」
第二篇翻譯
魯國的法令規定,魯國人在其它諸侯國給人當奴僕,有能贖出他們的,可以從國庫中支取金錢。子貢從其它諸侯國贖出了做奴僕的魯國人,回來卻推辭,不支取金外。扎予說:「端木賜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不會再贖人了。」支取金錢,對品行並沒有損害,不支取金錢,就不會有人再贖人了。子路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那個人用牛來酬謝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說;「魯國人一定會救溺水的人了。」孔子能從細小處看到結果,這是由於他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觀察得遠啊。

熱點內容
特效教學 發布:2024-11-06 19:36:23 瀏覽:992
十宗罪師生 發布:2024-11-06 19:36:16 瀏覽:454
二年級語文園地一 發布:2024-11-05 21:10:25 瀏覽:684
2017二卷數學文科 發布:2024-11-05 19:23:13 瀏覽:401
歷史課評語 發布:2024-11-05 16:16:22 瀏覽:117
信用卡多久能下來 發布:2024-11-05 15:10:20 瀏覽:842
一年級語文上冊聽課記錄 發布:2024-11-05 14:31:54 瀏覽:4
細思極恐的文言文 發布:2024-11-05 14:15:26 瀏覽:574
學校師德建設先進集體事跡材料 發布:2024-11-05 14:11:23 瀏覽:190
scientist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05 13:03:28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