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訓練題
『壹』 小學文言文閱讀練習題
1、孔君復平詣其父,父不在,制乃呼兒出。 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兒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聞:________
三、仔細讀下面的句子,回答問題。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1)對話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話精妙極了,妙在何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1、詣:拜見 乃:於是,就 2、示:給……看 曰:說 3、未:沒有 聞:聽見 三、(1)孔君平指著楊梅給楊家兒子看,說:「這是你家的果子。」楊家兒子答道:「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家禽。」(2)都根據人物姓氏來借題發揮,楊家兒子反應極快,才思敏捷。
『貳』 文言文習題及答案
童趣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比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於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視力極好,然後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兩眼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32字,行文簡潔可見。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於空中」的動人圖景,並且看得入了迷。隨後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雲端」的圖景,於是「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一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一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於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把花園里土牆凹凸處和花台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一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有一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里相鬥,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一伸舌,便將兩獸一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一隻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並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麼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一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語來統攝以上二事,意在說明他幼年時已有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問題研究
沈復《浮生六記》中「閑情記趣」一章,主要記作者長大後對花木的喜愛和婚後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圍環境的瑣事;記童年趣事的只有開頭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描寫兒童觀物的心理過程上頗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亂飛想到「群鶴舞於空中」,這是所謂類似聯想;再想到「鶴唳雲端」,則是接近聯想。這後一種聯想又促使他產生了模仿的意願,於是「留蚊於素帳中,使之沖煙而飛鳴」,再經過凝神細觀,「果如鶴唳雲端」,這是年幼作者的錯覺,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標——這是一個很美好的畫面,很值得玩味。
觀蟲斗一節與上述過程大體相似,「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都屬於類似聯想,「龐然大物」的出現,也是錯覺;所不同的是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在他聯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實物已經被放大了千萬倍,而癩蝦蟆又是突如其來,對比之下,自然就成為「龐然大物」了,這種錯覺是在極短時間內經受強刺激而突然產生的,跟「鶴唳雲端」的有意而為不同。
我們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像力,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文藝作品的能力,對加強記憶力和促進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也大大有益。
練習說明
一 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敘述「我」看到「鶴唳雲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為什麼作者說這兩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認為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情趣豐富的人?
設題意圖是使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把文言文學活。凡記敘文都應當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內容大意,這正是學活的辦法之一;如果一開始學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對詳,則無異於堵塞學活之路。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對學生創造性的復述成分應予肯定,只糾正明顯的錯誤。
第一問要放在學生基本成誦後作答(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
第二問是開放性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可以從學生的課余愛好入手,啟發培養學生的情趣和聯想、想像能力。
二 解釋詞語。
1.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要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抬)首(頭)觀之」。試選用一種方法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1)項為之強(2)果如鶴唳雲端(3)以叢草為林(4)興正濃(5)方出神(6)驅之別院
2.下面的詞語大多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中,解釋時不妨採用講述大意的辦法。示例: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龐然大物 (4)夏蚊成雷
設題意圖是告訴學生可用簡單的辦法解釋文言詞語,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在初學文言階段只能如此,講多了反而不好。釋文可抄在書上,以便積累。
處理此題可有多種方式:或在讀課文數遍後讓學生試解;或在疏通文意過程中依次作解;在水平較好的教學班也無妨讓學生在預習中作解。
參考答案
1.(1)項(脖子、頸項)為之強。 (2)果(果真)如鶴唳雲端
(3)以叢草為林(樹林) (4)興(興趣)正濃
(5)方(正)出神 (6)驅(趕、驅逐)之別院
2.(1)明察秋毫(見「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見「注釋」)
(3)龐然大物(體積極大的東西)
(4)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聲跟雷聲一樣,這是誇張的表現方式)
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能加分嗎?????
『叄』 高中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答案
我只有翻譯啊
72.《淝水之戰》
前秦的軍隊緊逼淝水而布陣,東晉的軍隊無法渡過。謝玄派使者對陽平公苻融說:「您孤軍深入,然而卻緊逼淝水部署軍陣,這是長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戰的辦法。如果能移動兵陣稍微後撤,讓晉朝的軍隊得以渡河,以決勝負,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前秦眾將領都說:「我眾敵寡,不如遏制他們,使他們不能上岸,這樣可以萬無一失。」苻堅說:「只帶領兵眾稍微後撤一點,讓他們渡河渡到一半,我們再出動鐵甲騎兵奮起攻殺,沒有不勝的道理!」苻融也認為可以,於是就揮舞戰旗,指揮兵眾後退。前秦的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謝玄、謝琰、桓伊等率領軍隊渡過河攻擊他們。苻融馳馬巡視軍陣,
想來率領退逃的兵眾,結果戰馬倒地,苻融被東晉的士兵殺掉,前秦的軍隊於是就崩潰了。謝玄等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青岡,前秦的軍隊大敗,自相踐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聽到刮風的聲音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東晉的軍隊將要來到,晝夜不敢停歇,慌不擇路,風餐露宿,凍餓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當初,前秦的軍隊稍微後撤時,朱序在軍陣後面高聲呼喊:「秦軍失敗了!」兵眾們聽到後就狂奔亂逃。朱序乘機與張天錫、徐元喜都來投奔東晉。繳獲了前秦王苻堅所乘坐的裝飾著雲母的車乘。又攻取了壽陽,抓獲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謝安接到了驛站傳遞的書信,知道前秦的軍隊已經失敗,當時他正與客人玩圍棋,拿著信放到了床上,毫無高興的樣子,繼續下棋。客人問他是什麼事,他慢條斯理地回答說:「小孩子們已經最終攻破了寇賊。」下完棋以後,他返回屋裡,過門檻時,高興得竟然連屐齒被折斷都沒有發覺。
73《白洋潮》
這是以前的事情了。在三江看潮,實際上無潮可看。午後有人喧鬧著傳到:「今年暗漲潮啊!」每年都這樣。 庚辰八月,吊朱恆岳少師到白洋,與陳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余迅速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遠見潮頭像一條白線,從海寧奔來,一直到塘上。潮水越來越近,噴出的泡沫濺起的水花,湧起的潮水如百萬雪白的雄獅一般,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們一樣,所有的獅子聚集在一起,沒有一頭干爭先搶後的。看到的人驚恐的推開,跑到塘下避之。潮到塘上,盡力噴薄而起,水花激射,濺起來有好幾丈高,地面都濕透了。潮水旋卷著向右而去,被龜山一擋,轟隆著好像十分憤怒一樣,龍湫之水像炒菜一樣翻滾不止,在半空中飛舞,看了驚嚇眩目,坐了好一會兒,臉色才鎮定下來。 先輩說:「浙江潮頭,從龕、赭兩座山沖刷激盪而起。白洋在這兩座山之外,潮頭卻更大了,這是為什麼呢?」
74《夔一足》
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人所以犯大錯誤的原因.聽到什麼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麼如果不加審察,不如不聽。 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於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只有一隻腳,真的嗎?」孔子說:「從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於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象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所以說『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一隻足』。」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人。」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都城的人人紛紛傳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人使用,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象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
75《顏之推勉學》
梁朝鼎盛時期,貴族子弟大多不學無術,以至於諺語說:「上車不掉下來就可以當著作郎,提筆能寫日常問候的書信就可以做秘書郎。」 這些貴族子弟都用香草熏衣,把臉颳得乾乾凈凈,塗脂抹粉,乘長檐車、穿高齒木屐,坐著絲綢縫制的方形坐褥,靠著雜色絲綢縫制的靠枕,就玩賞之物擺在身邊,進進出出,悠閑安逸,遠遠望去,猶如神仙一般。參加科舉考試就僱人考,參加三公九卿的宴會,就請人替他做詩。在 當時,這些人也算得上快活的人。 戰亂之後,改朝換代,掌握推薦人才大權的人,不再是從前的親戚,朝中當權的人,不再是從前的同黨,進而想躋身於社會,竟毫無本事,退而想講求個人的品行,又一無是處。他們披著粗布衣服,失去了珠寶,華麗的外表被揭去。露出真實的面目 ,呆頭呆腦像一截枯木,像一條乾涸的河流。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他們顛沛流離。暴屍荒野。到了這時候,他們才覺得自己是個無用的人。那些具備真才實學的人,就能隨遇而安。自離亂以來,可以看到那些俘虜中,有些人即使世代都是平民,只要讀過《論語》、《孝經》,還可以 去當教師謀生;有些人即使是世代為官,如果不懂得書寫記錄,只好淪為種地養馬的奴僕。從中可以看出,怎麼能不勉勵自己刻苦學習呢?如果能熟讀百卷經書,永遠也不至於淪為低賤的人。
76《張釋之執法》
漢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橋,突然有一個人從橋下跑 出來,驚了文帝御駕的馬。於是命令侍衛人員抓住他,交給廷尉查辦。 張釋之審問這個人 ,他說:「是長安縣人,進城後聽說皇帝要來, 就躲在橋下。過了很長一會兒,認為皇帝 已經過去了,可是一出來正好碰上車駕,我就跑開了。」張釋之根據情節判決,並上報說, 「這個人冒犯了車駕,判處罰金四兩。」漢文帝生氣地說:「他直接驚了我的御馬;幸好馬 性馴順,要是別的馬,豈不就;傷害了我嗎?可是你卻只判罰金!」張釋之說:「法律是皇帝 與全國百姓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條文就是這么規定的, 要是加重處理了,法律就不能取 信於民了。當初,皇帝叫侍衛人員把他殺掉也就算了,現在既已送交廷尉處理,而廷尉的責任就是公正地掌管全國的法律,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辦事。如果廷尉不公正,偏向一邊,各地 執行法律就也會有輕有重,老百姓就要慌恐不安,無所適從,請皇帝慎重考慮!」漢文帝沉思了一會兒,說,「你的判決是對的!」
77《晏子辭景公賜》
晏子正在吃飯,齊景公派使臣來到,(晏子)把食物分出來,給使臣吃,(結果)使臣沒吃飽,晏子也沒吃飽。使臣回去後,把(晏子貧困的情況)告訴了齊景公。齊景公驚嘆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說的)這樣窮!我不了解,這是我的過錯。」(於是)派公差送去千金與稅款,請他用千金與市租)供養賓客。晏子沒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終(晏子)拜兩拜而辭謝道:「我的家不貧窮,由於您的賞賜,恩澤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並以此救濟百姓,您的賞賜夠豐厚了,我的家不貧窮啊。我聽人這樣說,從君主那裡拿來厚賞然後散發給百姓,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統治人民,忠臣是不這樣做的;從君主那裡拿來厚賞卻不散發給百姓,這是用筐篋收藏財物歸為己有,仁義之人是不這樣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賞,在朝外,取得君主賞賜不能與士人共享而得罪他們,死後財物轉為別人所有,這是為家臣蓄積財物,聰明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有衣穿,有飯吃,(只要)心裡滿足就可以免於(一切)憂患。」 齊景公對晏子說:「從前我們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並沒有推辭,你推辭不接受是為什麼呢?」晏子回答說:「我聽人這樣說,聖明的人考慮多了,也難免會有失誤。愚蠢的人經過多次考慮,也有可取之處。想來這是管仲的錯,是我的對吧?因此再次拜謝而不能接。」
80.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烏江的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里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項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見他們呢?或者即使他們不說,我項羽難道不感到內心有愧嗎?」接著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要買我的腦袋,並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說完就自殺身亡了。
太史公說:我聽周生說舜的眼睛可能是兩個瞳人兒。又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瞳人兒。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嗎?不然他的發跡怎麼那麼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陳涉首先發難,各路豪傑蜂擁而起,你爭我奪,數也數不清。然而項羽並非有些許權柄可以憑藉,他趁秦末大亂之勢興起於民間,只三年的時間,就率領原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國諸侯滅掉了秦朝,劃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項羽發出,自號為「霸王」,他的勢位雖然沒能保持長久,但近古以來象這樣的人還不曾有過。至於項羽舍棄關中之地,思念楚國建都彭城,放逐義帝,自立為王,而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難了。他自誇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終於丟了國家,身死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實在是太錯誤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句話來自我解脫,難道不荒謬嗎?
『肆』 初中文言文試題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①卿今當塗掌事( ) ②蒙辭以軍中多務( )
③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 ④及魯肅過尋陽( )
(2) 將下面的文言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②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3)填空。
本文選自《 》,這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主持編纂的一部 。文中「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一句,「治經」可解典」。「經」,指《易》《 》《 》《 》等書。
(4) 從呂蒙的變化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發?請結合《傷仲永》一文簡要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 案: (1) 分值(2分)①當道、當權 ②推託 ③通「耶」,語氣詞 ④到了……的時候
(2) 分值(4分)①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事情罷了。) ②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
(3) 分值(3分)資治通鑒 司馬光 編年體通史 《詩》《書》《禮》《春秋》(寫出其中三個即可)
(4) 分值(3分)提示:只要樂於學習,善於學習,就會尋找一切機會去學習,最終有所成就。再聰明的人,如果放棄學習,終將一事無成。
1.班昭續《漢書》
扶風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學高才。世叔早卒,有節行法度。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③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後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每有貢獻異物,輒詔大家作賦頌。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
(選自《後漢書•曹世叔妻傳》)
[注釋]①扶風:古地名,今陝西境內。②班彪:當時著名學者。③東觀藏書閣:皇家藏書樓。
[文化常識]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文史家。她幫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業,而且對闡述《漢書》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詩賦在當時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國歷史上不多,另一個是漢末的蔡文姬(蔡琰,見後文),還有一個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傑出的女詞人,她早年還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書畫。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競_________②輒_________
2.翻譯:①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 ②師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為屯田都尉①,犯法當②死。文姬③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④坐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濟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選自《後漢書•董祀妻傳》)
[注釋】①屯田都尉:職官名稱。②當:判決。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驛:使者。⑤文狀:文書。⑥明公:對曹操的敬稱。⑦原:原諒,此指赦罪。
[文化常識]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東漢末年的女詩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學有才辯,通音律。初嫁衛仲道。夫亡後歸母家。遇漢末大亂,為董卓部將所虜,歸南匈奴左賢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後,念蔡邕無後代,便以重金贖歸,再嫁董祀。她憑記憶寫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憤詩》及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最為著名。當代戲劇家曹禺創作有話劇《蔡文姬》。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廄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譯:①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 ②誠實相矜;③濟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屬什麼句式?
3.炳燭而學
晉平公①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②呼?」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選自漢•劉向《說苑》)
[注釋] ①晉平公:春秋時晉國國君。②炳燭:點燃蠟燭。
[文化常識]
「師曠」及其他。師曠是個盲樂師,他名字叫「曠」,但不姓「師」,因為他是當時著名樂師,所以叫「師曠」。這種以職業為姓的現象在春秋時還有:有個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稱「匠石」,有個著名的製作車輪的師傅名扁,世稱「輪扁」。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暮 ②安敢 ③善
2.翻譯:①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②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3、上文「臣聞之」中的「之」屬代詞,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薛奎識范鎮
范鎮①字景仁,成都華陽人。薛奎守蜀,一見愛之,綰②於府舍,俾與子弟講學。鎮益自謙退,每行步趨府門,逾年,人不知其為帥客③也。及還朝,載以俱。有問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偉人④,當以文學名世。」
(選自《宋史•范鎮傳》)
[注釋] ①范鎮:宋朝人。②綰(wǎn):留。③帥客:此指太守的賓客。④偉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識]
「陽」與「陰」。古代山的南面叫「陽」,山的北面叫「陰」。上文「華陽」,即華陽縣,它當在華山之南;又,「華陰」,當在華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稱「陰」,水的北面稱「陽」,恰與山相反。江蘇省的「江陰」市,當在長江的南面;「淮陽」縣當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趨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譯: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還朝,載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當以文學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芮伯獻馬賈禍
周厲王使芮(ruì)伯帥師伐戎①,得良馬焉,將以獻於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無厭,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師歸而獻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獲為不止一馬,而皆求於子。子無以應之,則將曉②於王,王必信之,是賈禍也。」弗聽,卒獻之。榮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譖諸王,曰:「伯也隱。」王怒逐芮伯。君子謂芮伯亦有罪焉:爾知王之瀆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
(選自明•劉基《郁離子》)
[注釋] ①戎:北方少數民族部落名稱。②曉:爭吵。
[文言知識]
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間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為「伯」。上文芮伯,看來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後人亦稱之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來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個月為「孟春」,第二個月為「仲春」,第三個月為「季春」,夏、秋、冬以此類推。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帥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厭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①「將以獻於王」中省略了介詞賓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榮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賓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當以文學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譯:①子無以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賈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遂譖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爾知王之瀆貨而啟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及之而後知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選自《魏源集》)
[注釋] 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來往於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嘗一口。
[文言知識]
說「及」。「及」是個會意字,本指後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觸到」、「達到」、「夠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後知」中的「及」,就解為「接觸」,句意為接觸它之後才能知道(它的情況)。成語「望塵莫及」,意為看著車後捲起的塵土而追趕不上,比喻比不上別人。科舉考試中的「及第」,從字面上解釋是指達到名次,意為及格、錄取。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烏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譯:①履之而後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管仲破厚葬
齊國好厚葬,布帛①盡於衣裘②,材木盡於棺槨。齊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盡則無以為蔽,材木盡則無以為守備,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對曰:「夫凡人之有為也,非名之則利之也。」於是下令曰:「棺槨過度者戮③其屍,罪夫當喪者。」未久,厚葬之風休矣。
(選自《韓非子》)
[注釋] ①布帛:泛指織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著。③戮:侮辱。
[文化常識]
「棺槨」及其他。上文有「材木盡於棺槨」,意為優質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槨上了。「棺」即棺材,裝斂死人的器具;「槨」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說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貴族,生前富貴榮華,極盡奢侈,死後也希望不朽,且能無窮享受,因此十分講究喪葬。屍體穿綾羅綢緞,甚至金縷玉衣。棺之外要加槨,棺與槨之間存放金銀財寶及生前用具,可惜這些都成了日後盜墓者的目標。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無以_________②對__________③為__________
2.翻譯:①齊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則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較上文的兩個「夫」:①「夫凡人之有為也」中的「夫」,應理解為_____________;②「罪夫當喪者」中的「夫」,應理解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齊國人為什麼好厚葬?請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董叔攀附權貴
董叔將娶於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訴於范獻子⑤,曰:「不吾敬也。」獻子執而紡⑥之槐。叔向過之.曰:「子盍為我請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請乎?」
(選自《國語•晉語》)
[注釋] ①范氏:晉國正卿范宣子的女兒范祁。②叔向:晉國大夫。③系援:結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給董叔後便稱董祁。⑤范獻子:范祁的哥哥。⑥紡:吊、懸。
[文言知識]
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幾種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為不尊重我。這是一個否定句,有否定詞「不」表示(其他否定詞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賓語是代詞「吾」(其他代詞如「我」、「爾」、「之」等),因為有這兩個前提,所以構成動賓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他日_________②執__________
2.翻譯:①范氏富,盍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盍為我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欲而得之,又何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昭君出漢宮
漢元帝宮人①既多,乃令畫工圖之,欲有呼者,輒披圖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貨賂。王明君姿容甚麗,志不苟求,工遂毀為其狀。後匈奴來和②,求美女於漢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見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於是遂行。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 ①宮人:宮女。②和:和親。指異族之間用婚姻關系來保持雙方的友好關系。
[文化常識]
王昭君出塞。上文說的王明君,即西漢時的王昭君,她名嬙,字昭君。晉朝違避司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歸(今湖北境內)。史書上說,她早年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單於來漢朝和親,她自請出嫁。按當時規定,和親者應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宮女,故上文說「充行」(充當而行)。入胡後稱寧胡閼氏(yānzhī)。閼氏是王後的意思。她對改善漢朝與匈奴的關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內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圖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譯:欲有呼者,輒披圖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貨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貨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應理解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商於子駕豕
商於子①家貧,無犢以耕,乃牽一大豕②駕之而東。大豕不肯就軛③,既就復解:終日不能破一畦。寧毋先④生過而尤之日:「子過矣!耕當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塊也,蹄之堅能陷淖⑤也。豕縱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應。寧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幾顛之倒之乎?吾憫而詔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顛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顛之。吾豈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猶牧⑦吾民者必以賢。不以牛,雖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賢則天下受禍,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寧毋先生顧謂弟子日:「是蓋有激者⑧也。」
(選自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注釋] ①商於(wù)子:作者虛構的人物。②豕(s h ǐ):同「豬」。③軛(è):牛拉東西時駕在頸上的曲木。④寧毋:作者虛構的人物。⑤淖(nào):爛泥。⑥服田:駕牲口耕田。⑦牧:統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氣的人。
[文言知識]
說「以」。「以」既可作動詞用,也可作介詞、連詞用。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上文「子以予顛之倒之」中的「以」,作動詞用,解為「認為」。有時「以」與「為」組合成「以為」或「以……為」,也解為「認為」。上文「必以賢」中的「以」,解為「任用」,也作動詞用。又,上文「無犢以耕」中的「以」,作連詞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詞用,解為「把」。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犢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過__________
④應_________⑤幾_________⑥顧_________⑦蓋_________
2.翻譯:①既就復解,終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憫而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及之而後知
1.①哪②翻閱 2.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後才知道艱難;②通曉各種佳餚的菜譜,還不如廚師的嘗一口。 4.實踐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沒有什麼用……②回答③作為、行動 2.①齊桓公為這事而擔憂;②用什麼辦法禁止?③不是為了名譽就是為了有利可圖。 3.①句首語氣詞,無義;②那些 4.非名之則利之也。
8、董叔攀附權貴
1.①往後的某一天②抓起來 2.①范氏是富貴人家,何不放棄(這門親事)!②你為什麼不替我(這門親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為什麼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漢宮
1.①畫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個宮女,就翻看容貌圖召喚她。 3.容貌平常;畫工
4.報出。
10、商於子駕豕
1.①小牛②責備③錯④回答⑤近於⑥回頭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掙脫了,整天不能耕一塊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訴你;③你為什麼不把責備我的話去責備那些統治百姓的人呢? 3.抨擊統治者不用賢人。
1 1.魏收改武學文
魏收①年十五,頗已屬文。及隨父赴邊,好習騎射,欲以武藝自達。滎陽②鄭伯調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慚,遂折節讀書。夏月④,坐板床,隨樹陰諷誦⑤,積年,板床為之銳減,而精力不輟。以文華顯。
(選自《北齊書•魏收傳》
[注釋] ①魏收:北齊人。②滎(xíng)陽: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③調: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諷誦:背誦。
[文化常識]
「戟」及其他。上文鄭伯嘲笑魏收說:「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戟」本是青銅製成的兵器,它將矛與戈結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橫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詩中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其中說到的「戟」就是這種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進攻的武器還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及__________②輟_________
2.翻譯:①頗已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藝自達___________________;③積年,板床為之銳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華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折節讀書」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_______①就改變志向努力讀書;②因此跟隨別人讀書;③於是埋頭讀書;④就斬斷兵器致力讀書。
12.申屠敦之鼎
洛陽布衣申屠敦①有漢鼎②一,得於長安深川之下。雲螭斜錯③,其文爛如④也。西鄰魯生見而悅焉,呼金工象而鑄之。淬⑤以奇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與葯交蝕,銅質已化,與敦所有者略類。一旦,持獻權貴人,貴人寶之,饗賓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為魯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為真耳。」權貴人請觀之,良久曰:「非真也。」眾賓次第咸曰:「是誠非真也。」敦不平,辨數⑥不已。眾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歸而嘆曰:「吾今然後知勢之足以變易是非也。」龍門子聞而笑日:「敦何見之晚哉?士之於文亦然。」
(選自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注釋]①申屠敦:復姓申屠。這是作者虛構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兩耳。後演變為工藝品。⑧雲螭(chī)斜錯:雲與螭(獸名,外形像龍而無角)互相掩映交錯。④其文爛如:它的花紋斑斕。⑤淬(cuì):金屬燒熱後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數:多次爭辯。辨,通「辯」。⑦折辱:挖苦。
[文言知識]
說「誠」。「誠」可指「誠實」、「誠心」。如「心誠則靈」,又如「無誠意則去」。上文「是誠非真也」中的「誠」,解為「確實」、「的確」,作副詞用,句意為這的確不是真品。又,「吾誠章某之子」,意為我確實是姓章的兒子。它又解為「如果」,如「誠能如此,則王業可興矣」,意為如果能這樣,那麼大王的功業可興盛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布衣_________②焉_________③象________④穴________⑤略類________⑥第________⑦孰_______⑧次第________⑨已________⑩噤________
2.翻譯:①貴人寶之,饗賓而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形酷肖是__________________;③吾今然後知勢足以變易是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士之於文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題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班昭續《漢書》
1.①終②總是2.①漢和帝下令班昭到東觀藏書閣繼續完成《漢書》(就,到;踵,繼續);②像跟老師一樣向她學習。
2、蔡文姬求情
1.①拜見②赤足③馬棚④勇敢的士卒 2.①表露的思想極悲哀,聽的人都因此改變了臉色;②確實同情你(相,你); ③救助將要被處死的人。 3.被動詞。
3、炳燭而學
1.①遲、晚②怎麼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國君開玩笑的呢?②點燃蠟燭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個好呢? 3.下面一段話。4.活到老學到老;學習總比不學習好。
4、薛奎識范鎮
1.①使②更加③退讓④到、前往⑤超過 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帶著他一同走;③必然憑文學出名。
5、芮伯獻馬賈禍
1.①同「率」②拋棄③滿足④最終⑤趕走 2.①以[之]獻於王;②使[人]求焉。 3.①你沒什麼用來應付他們;②這會招致災難的;③就在周厲王前誣陷他;④你明知周厲王貪財卻開了口,這是芮伯的過錯。
6、及之而後知
1.①哪②翻閱 2.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後才知道艱難;②通曉各種佳餚的菜譜,還不如廚師的嘗一口。 4.實踐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沒有什麼用……②回答③作為、行動 2.①齊桓公為這事而擔憂;②用什麼辦法禁止?③不是為了名譽就是為了有利可圖。 3.①句首語氣詞,無義;②那些 4.非名之則利之也。
8、董叔攀附權貴
1.①往後的某一天②抓起來 2.①范氏是富貴人家,何不放棄(這門親事)!②你為什麼不替我(這門親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為什麼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漢宮
1.①畫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個宮女,就翻看容貌圖召喚她。 3.容貌平常;畫工
4.報出。
10、商於子駕豕
1.①小牛②責備③錯④回答⑤近於⑥回頭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掙脫了,整天不能耕一塊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訴你;③你為什麼不把責備我的話去責備那些統治百姓的人呢? 3.抨擊統治者不用賢人。
11、魏收改武學文
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寫文章;②想通過練習武藝求得功名;③經過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損了很多;④憑文章華麗而著名。 3.①
12、申屠敦之鼎
1.①平民②指代漢鼎③模仿④打地洞⑤大體相同⑥只是⑦哪個⑧依次⑨停⑩閉口 2.①那權貴把它當成珍寶,在招待賓客宴飲時欣賞它;②那開頭極像這鼎;③我召集經歷這事之後知道權勢竟可以改變是非(顛倒是非);④讀書人評價文章也是這樣。 3.抨擊社會上有權勢就可顛倒黑白的現象。
這些夠嗎
『伍』 文言文練習題(孫權勸學)
1.①卿:古代君對臣、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以及朋友之間表示親切的第二專人稱。當塗:當道,當權。屬②孤:古時王侯的自稱。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③孰若:哪裡比得上。2.吳下阿蒙:比喻學識尚淺。刮目相待:表示用新眼光看人。3.相同點:都寫出了呂蒙的變化及魯肅的贊嘆之意。不同點:①課文主要記言,而本文則既有語言,又有人物的動作及心理描寫。②課文突出的是呂蒙的變化,而本文還表現出了魯肅對呂蒙的態度由輕視而嘆服的變化。③課文略去了兩人談話的內容,此處則作了清楚的交代。4.略
『陸』 高考文言文專題訓練
2010年高考文言文專題訓練(二)
十一、文言文閱讀,完成1-4題。
嵇紹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歲而孤,事母孝謹。以父得罪,靖居私門。山濤領選,啟武帝曰:「《康誥》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紹賢侔谷缺,宜加旌命,請為秘書郎。」帝謂濤曰:「如卿所言,乃堪為丞,何但郎也。」乃發詔征之,起家為秘書丞。紹入洛,累遷汝陰太守。尚書左僕射裴顏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為吏部尚書,可使天下無復遺才矣。」沛國戴晞少有才智,時人許以遠致,紹以為必不成器。晞後為司州主簿,以無行被斥,州黨稱紹有知人之明。元康初,為給事黃門侍郎。時侍中賈謐以外戚之寵,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謐求交於紹,紹拒而不答。及謐誅,紹時在省,以不阿經凶族,封弋陽子,遷散騎常侍。太尉、廣陵公陳准薨,太常奏謚,紹駁曰:「謚號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自頃禮宮協情,謚不依本。准謚為過。且謚曰繆。」事下太常。時雖不從,進行憚焉。齊王冏既輔政,大興第舍,驕奢滋甚,紹以書諫曰:「夏禹以卑室稱美,唐虞以茅茨顯德,宜省起造之煩,深思謙損之理。」冏雖遂順以報之,而卒不能用,紹嘗詣冏諮事,遇冏宴會,召董艾等共論時政。艾言於冏曰:「嵇侍中善千絲竹,公可令操之。」左右進琴,紹推不受。冏曰:「今日為歡,卿何吝此邪?」紹對曰:「公匡復社稷,當軌物作則,垂之於後。紹雖虛鄙,忝備常伯,腰紱冠冕,鳴玉殿省,豈可操執絲竹,以為伶人之事!」若釋公服從私宴,所不敢辭也。冏大慚。艾等不自得而退。尋而朝廷復有北征之役,征紹。紹以天子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注]。值王師敗績於盪陰,百官及侍衛莫不潰散,唯紹儼然端冕,以身捍衛,交兵御,飛箭雨集,紹遂被害於帝側,血濺御服,天子深哀嘆之。及事實,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節選自《晉書?嵇紹傳》)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山濤領選,啟武帝 啟:稟告。
B.如卿所言,乃堪為丞 堪:能夠。
C.尚書左僕射裴頒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時人許以遠致 許:答應。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說明嵇紹敢於直言諫勸的一組是(3分)
①時人許以致遠,紹以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陽子
③自頃禮官協情,謚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煩,深思謙損之理
⑤當軌物作則,垂之於後
⑥若釋公服從私宴,的不敢辭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更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嵇紹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歲而孤,與母親居住在家。山海選拔官員時間武帝說到嵇紹的才能,嵇紹被任為秘書丞,升遷至汝陰太守,並表現出他的知人之前。
B.侍中賈謐以外戚而受寵信,居於高位,眾人趨附。賈謐想與嵇紹交往。嵇紹拒而不答。廣陵公陳准死後,太常上奏謚號,嵇紹反駁說,謚號不合實情,應予改謚。
C.齊王冏輔政,大興土木,以廣宅第,嵇紹不以為然,冏雖心中不悅,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齊王冏宴會時又要嵇紹操琴為歡,嵇紹卻據理拒絕,使齊王冏大感羞慚。
D.朝廷北征時大敗於盪陰,百官及侍衛全都潰散,只有嵇紹奮命捍衛,最終被害於皇帝之側。事件平定後,有人慾為皇帝洗衣,皇帝說,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謚號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
(2) 尋而朝廷復有北征之役,征紹。紹以天子蒙塵,承諾馳詣行在所。
十二、閱讀文言文,完成1-4題
龍淵義塾記
[明]宋 濂
龍淵即龍泉,避詔諱更以今名。相傳其地即歐冶子鑄劍處,至今有水號劍溪焉。山深而川阻,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雖至近亦且半之,鄉閭之子弟無所於學。章君之先世嘗以為病,謀創桂山、仙岩兩書院,以無恆產,未幾而皆廢。章君深憂之,與諸子計曰:「無田是無塾也,其奚可哉?」遂節凡費,而用其餘斥田至一百五十畝。其妻黨陳京兄弟聞之,以曾大父適齋先生所遺二百三一畝有奇來為之助。章君曰:「吾事濟矣!」乃卜地官山之陰,創燕居以奉先聖,而先師為之配,春與秋行舍菜之禮。後敝正義堂,月旦、十五日鳴鼓,集多士,以申飭五倫之教。前建大門,榜之曰「龍淵義塾」,甓其修途,以達於東西。灌木嘉篁,前後蔽蔭,蓋都然雲。
歲聘經行修明之士以為講師。諸生業進者,月有賞;才穎家單不能裹糧者,資之使成;其不帥教者,罰及之。田賦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虧,歲二會其數,有餘則他貯,益斥田以廣其業。石華、象溪二所復設別塾,以教陳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長,乃赴龍淵受業。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石抹公聞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無有所與。章君既列條教,序而刻諸石,復懼來者不能保其終也,使者來,請濂記之。
惟古者之建學也,雖其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導民衷、扶世防者則一也。章君有見於斯,不效於時俗封殖吝圍固以為肥家之計,乃辟塾聘師,以克紹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為功甚溥。陳京兄弟樂善好義,以助其成,自非適齋涵濡之澤,亦豈能至於是哉?章君之子若孫,當夙夜以繼志為事,毋豐已以自私,毋蠹櫱其間以啟爭端,毋植朋黨而互相低昂,庶幾不負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傳於無窮。 (選自《文憲集》)
1.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乃卜地官山之陰 卜地:選擇地點
B.俟其長,乃赴龍淵受業 受業:傳授學業
C.俾無有所與 俾:使
D.毋植朋黨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2.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辦學之義舉的一組是
①謀創桂山、仙岩兩書院 ②無田是無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節凡費,而用其餘斥田至一百五十畝 ④才穎家單不能裹糧者,資之使成
⑤有餘則他貯,益斥田以廣其業 ⑥乃辟塾聘師,以克紹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章君秉承先輩遺志,設法籌資,在陳京兄弟的幫助下創辦了龍淵義塾。
B.章君訂立了義塾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並有專人負責財務,一年結算兩次。
C.章君擔心來義塾讀書的人不能堅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請宋濂作這篇記。
D.章君的辦學舉動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義塾能一直辦下去。
4.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雖至近亦且半之。(3分)
(2)石華、象溪所復設別塾,以教陳氏族子之幼者。(3分)
(3)章君之子若孫,當夙夜以繼志為事,毋豐己以自私。(4)
十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歐陽)公諱潁,字孝叔。成平三年,舉進士中第,初任峽州軍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書省著作佐郎、知建寧縣。未半歲,峽路轉運使薛顏巡部至萬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謂繼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寧縣往代之。以治聞。由萬州相次九顱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辭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後嘉州,以老告,不行。實治七州,州大者繁廣,小者俗惡而奸,皆世指為難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習律令,性喜訟,家家自為簿書,凡聞人之陰私毫發、坐起語言,日時皆記之,有訟則取以證。其視入狴①牢就桎梏,猶冠帶偃簀②,恬如也。盜有殺其民董氏於市,三年捕不獲,府君至,則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盜夜入啟其藏者,有司百計捕之甚急,且又大購之,皆不獲,有司苦之。公日勿捕與購,獨召富家二子,械付獄,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諫。公堅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猶疑其不勝而自誣,及取其所盜某物於萊所,皆是,然後歡日:「公,神明也。」其治尤難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剛果有氣,外嚴內明,不可犯,以是施於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為許田令,時丁晉公尚少,客其縣。皇考識之,曰貴人也,使與之游,待之極厚。及公佐峽州,晉公薦之,遂拜著作。其後,晉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榮顯,而公屏不與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書丞、太常博士、尚書屯田、都官、職方三員外郎、郎中,皆以歲月考課,次第升,知萬、峽、鄂、歙、彭、岳、閬、饒、嘉州,皆所當得。及晉公敗,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荊南,遞歸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終於家,年七十有三。
(選自《歐陽修全集》,中華書局2001年版。有刪節)
【注】①狴(bì):監獄。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審訊。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皆世指為難治者 指:指稱,稱
B.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堅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約束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因奏自建寧縣往代之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B.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C.①又富家有盜夜入啟其藏者
②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
D.①使與之游,待之極厚
②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薛顏之所以推薦歐陽潁自建寧縣往萬州代職,是因為他認為萬州難治理,需任 用非常善於治理的人的緣故。
B.歙州民風不正,人們好打官司,不畏牢獄。入獄之時,尚穿戴整齊,且自帶涼席,以便在牢中過得安然舒適。
C.歐陽潁認為富家失盜是富家二子所為,將其抓獲,嚴加審問,二子供認不諱,後又起獲了贓物,百姓嘆服。
D.歐陽潁初任峽州軍事判官,有才幹,經丁晉公推薦拜著作佐郎,其後多次任知州之職,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每小題3分)
(1)且又大購之,皆不獲,有司苦之。
譯文:
(2)然吏民猶疑其不勝而自誣。
譯文:
(3)其治尤難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譯文:
5.文中說「及晉公敗,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請根據文章,說明「惟公不及」的原 因。(3分)
答:
參考答案
十一、
1 (3分)D 2 (3分)D 3(3分)C
4(10分)
(1)(4分)謚號是用來流傳後世永不磨滅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號,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號。
譯出大意給2分:「所以」、「大名」兩外,每譯對一外給1分。
(2)(6分)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舉,徵召嵇紹。嵇紹因為天子流亡在外,受詔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譯出大意給3分:「尋而」、「蒙塵」、「承詔」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十二、
1、B 2、D 3、C
4.(10分)
⑴與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遠,有的達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路程。(3分)
⑵在石華、象溪兩地再設立別的私塾,用來教育陳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3分)
⑶章君的子孫們應當時時刻刻把繼承(章君的)志向(辦好義塾)作為自己的事業,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4分
十三、
1.C 2.C 3.B
4.(1)並且又大力懸賞(緝捕)盜賊,都不能捕獲,主管官吏對這件事情感到苦惱。
(2)然而官吏百姓還是懷疑他們(是因為)經受不住(審訊之苦)而自己承認強加給他們的罪名。
(3)他治理最難治理的地方(都能)像這樣,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5.①歐陽潁品行端正,持身謹嚴。②丁晉公居高位時,歐陽穎有意同他保質了距離。③歐陽穎升遷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績,而不是丁晉公的提攜。
參考資料: 中學語文作者圈
『柒』 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翻譯句子。
①鄭人有欲買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釋。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歸取之( ) ⑤何不試之以足( )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 「 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1.解釋加點字
①竊入學舍 竊:( )②輒默記 輒 ( )③兒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見 恬 ⑤父怒撻之 撻( ) ⑥曷不聽其所為 曷( )
2.翻譯句子
①王冕者,諸暨人( )
②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 )
3.王冕能成為畫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而啖菱,並角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1.解釋加點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熱也 去( )
2.翻譯句字。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
閱讀本文,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釋加點字。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自( )是吾劍之所從墜 是( )
2.翻譯句子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從表達方式上看,選問中前兩句的是( ),最後一句是( )。
5.文中刻畫楚人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突出了他什麼特點?( )
6.這寓言叫什麼?他說明了什麼道理?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翻譯句子。
①鄭人有欲買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釋。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歸取之( ) ⑤何不試之以足( )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 「 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1.解釋加點字
①竊入學舍 竊:( )②輒默記 輒 ( )③兒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見 恬 ⑤父怒撻之 撻( ) ⑥曷不聽其所為 曷( )
2.翻譯句子
①王冕者,諸暨人( )
②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 )
3.王冕能成為畫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而啖菱,並角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1.解釋加點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熱也 去( )
2.翻譯句字。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
閱讀本文,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釋加點字。
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自( )是吾劍之所從墜 是( )
2.翻譯句子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從表達方式上看,選問中前兩句的是( ),最後一句是( )。
5.文中刻畫楚人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突出了他什麼特點?( )
6.這寓言叫什麼?他說明了什麼道理?
一、1 ①鄭國有一個想要買鞋的人。
②先自己測量自己的腳。
③然後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陳規,按教條辦事,要知道變通,擺脫腐朽思想的束縛。
4 ①代詞,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詞,指尺子;
④代詞,指尺子; ⑤代詞,指鞋。
二、1 ①竊:偷偷地; ②輒:就; ③痴:形容極度迷戀某種事物; ④恬:坦然; ⑤撻: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麼,為什麼。
2 ①王冕是諸暨縣人。
②一到夜裡,王冕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讀書。
3 吃苦耐勞,勤奮學習。
三、1 ①啖:吃。 ②出:驅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長,而他說是在土中生產,這是本來不知道的事情卻硬說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虛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結果鬧出笑話,充分反映出這個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從。 ②是:這。
2 船已經前進了,而劍不能前進。像這樣尋找劍,不也太愚蠢了嗎?
3 記述; 議論。
5 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
更加具體地楚國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劍;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考慮情況的變化,按照事物的發展來辦事。
答案:
『捌』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題
文言文閱讀§1
管 仲 相 齊
齊襄公無道,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無知弒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魯人以兵納之。未克,而小白入,是為桓公。使魯殺公子糾於魯之生竇。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鮑叔牙為宰相。辭曰:「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請於魯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庄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迎於郊,而與坐而問焉。遂以為相。注雲:三釁者,以香塗身曰釁。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此答子貢問管仲不能死之辭也。大抵召忽之死,為守節;管仲不死,為樹功。蓋桓公兄也,合立當事之。子糾,弟也,不當輔以爭國。 故聖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
(《勸忍百箴》)
1.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奉:奉命
B.魯人以兵納之 納:接納
C.辭曰:若必治國家者 辭:告訴
D.故請之 請:請求
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魯人以兵納之 而與坐而問焉
b.合立當事之 不當輔以爭國
A.「之」和「焉」相同,「合」和「當」不同
B.「之」和「焉」相同,「合」和「當」也相同
C.「之」和「焉」不同,「合」和「當」相同
D.「之」和「焉」不同,「合」和「當」也不同
3.「民到於今受其賜」一句中「其」指代的內容是
A.召忽之死節 B.管仲之惠澤 C.叔牙之薦能 D.桓公之德政
4.下列句中加點的「死」字與「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C.等死,死國可乎
D.管仲不死,為樹功
以下5—6兩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5.此答子貢問管仲不能死之辭也
A.這是子貢回答管仲為什麼不死時說的話。
B.這是子貢回答管仲為什麼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辭。
C.這是孔子回答子貢所問的管仲為什麼不死時說的話。
D.這是孔子回答子貢所問的管仲為什麼不死的原因的托辭。
6.故聖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
A.所以聖人並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稱贊他守節的功德。
B.所以聖人並不責問召忽為什麼去死,但稱贊他守節的作用。
C.所以聖人並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稱贊他的作用。
D.所以聖人並不責問管仲為什麼不去死,反而稱贊他的功德。
7.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語意關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組是
①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
②寡君……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
③桓公親迎於郊,而與坐而問焉。
④蓋桓公兄也,合立當事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下列敘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到莒後,讓公孫無知殺了襄公,立小白為桓公。
B.管仲、召忽奉公子糾之命逃到魯國,子糾死後,召忽為他守節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
C.鮑叔牙認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國家,一定要請回他,故向桓公舉薦管仲。
D.管仲任相後,輔佐桓公,稱霸於諸侯,統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
柯 邑 之 盟
昔者齊桓公與魯庄公為柯之盟。魯大夫曹劌謂庄公曰:「齊之侵魯,至於城下,城壞壓境,君不圖與?」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劌曰:「然而,君請當其君,臣請當其臣。」及會,兩君就壇,兩相相揖。曹劌手劍援刃而進,迫桓公於壇上,曰:「城壞壓境,君不圖與?」管仲曰:「然則,君何求?」曹劌曰:「願請汶陽田。」管仲謂桓公曰:「君其許之。」桓公許之。曹劌請盟,桓公遂與之盟,已盟,棄劍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劌可仇,請倍盟而討曹劌。」管仲曰:「要盟可負,而君不負;曹劌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諸侯翕然而歸之。為鄄之會,幽之盟,諸侯莫不至焉;為陽谷之會,貫澤之盟,遠國皆來。南伐強楚,以致菁茅之貢;北伐山戎,為燕開路。 三存亡國,一繼絕世,尊事周室,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為五伯長,本信起於柯之盟也。
(《新序·雜事四》)
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讀音、釋義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①要盟可負 ②為鄄之會
A.①yo 重要 ②wi 為了
B.①yo 要挾 ②wi 主持
C.①yo 要挾 ②wi 為了
D.①yo 重要 ②wi 主持
2.對下列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君請當其君 ②君其許之
③曹劌手劍援刃而進 ④請倍盟而討曹劌
A.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D.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用法與「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曹劌手劍援刃而進 B.桓公遂與之盟
C.被明月兮佩寶璐 D.舍相如廣成傳舍
4.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尊事周室 周室:周,朝代名。周室,指周王朝。
B.九合諸侯 諸侯:西周、春秋時分封的各國國君。
C.功次三王 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一說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D.為五伯長 五伯:指古代五個佔領一方的首領。
5—6兩題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5.三存亡國,一繼絕世
A.三次保存了滅亡了的國家,一次繼承斷代的國家
B.三次保存了滅亡了的國家,一次使斷代國家得以延續
C.三次使即將被滅亡的國家得以保存,一次繼承斷代的國家
D.三次使即將被滅亡的國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斷代國家得以延續
6.本信起於柯之盟也
A.根本的信義是從柯邑的盟約而來的
B.根本的信義是從柯邑締結盟約時開始建立起來的
C.尋根追源,(齊桓公的)信義是在柯邑締結盟約時開始建立起來的
D.尋根追源,(齊桓公的)信義是從柯邑的盟約而來的
7.對曹劌在壇上迫近齊桓公時講的一句話的用意,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責問齊桓公為什麼侵犯魯國。
B.追問齊桓公是不是還要進攻魯國。
C.警告齊桓公趕快放棄進一步攻打魯國的打算,不然的話,將與他拚命。
D.暗示齊桓公:不許進攻魯國,並且必須接受自己的條件,不然的話,將與他拚命。
8.下面是對管仲的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管仲被「曹劌手劍援刃而進」的氣勢嚇破了膽,連連勸齊桓公接受對方的條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討曹劌」的議論,認為不負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現了過人的見識。
C.管仲將計就計,利用曹劌強迫齊桓公訂立盟約一事來改變齊桓公在諸侯中的形象,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負的盟約來博取天下信譽的主張,為齊桓公一匡天下,成為五伯之長創造了條件。
介 推 拒 祿
介子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為己力,不亦誣乎?」文公即位,賞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與若俱隱。」至死不復見。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遍天下。龍飢無食,一蛇割股,龍返其淵,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處所,一蛇無穴,號於中野。」文公出,見書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其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表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
(《說苑·介子推不受祿》)
1.下列加點字在句中的正確意思是
①天未絕晉 ②不食其食
A.①滅絕 ②俸祿 B.①絕望 ②糧食
C.①斷絕 ②吃 D.①截斷 ②給……吃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及」與「賞不及推」的「及」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 D.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
3.對下列加點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必將有主 ②主晉祀者 ③推從者憐之 ④五蛇從之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見」與「至死不復見」的「見」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B.於是入朝見威王
C.大王見(臣列觀 D.才美不外見
5—6兩題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A.歸罪而去模仿他們,我的罪過比他們還要大
B.責怪了他們而又效法他們,我的罪過比他們還要大
C.責怪了他們而又效法他們,在罪過上我比他們還要大啊
D.歸罪而去模仿他們,在罪過上我比他們還要大啊
6.言,身之文也,身將隱,安用文
A.言語是身體的花紋,身體即將隱居,哪裡還需要花紋
B.言語是自身的漂亮的裝飾,自身即將隱居,哪裡還需要漂亮的裝飾
C.言語是自身的漂亮的裝飾,自身即將隱居,哪裡還需要花紋
D.言語是身體的花紋,自身即將隱居,哪裡還需要漂亮的裝飾
7.以下八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與介子推母子到死再沒有露面有關的一組是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
③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④唯二三子者,以為己力,不亦誣乎
⑤能如是,與若俱隱
⑥盍亦求之
⑦言、身之文也,身將隱。安用文
⑧亦使知之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⑧ D.②③⑥⑦
8.下面是對本文主要意思的剖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贊同介子推把文公的復國歸功於天的觀點。
B.文章歌頌了介子推有功而不圖報的品德。
C.文章肯定了晉文公知過能改的賢君胸襟。
D.文章批判了介子推母親邀功請賞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