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賈逵文言文翻譯

賈逵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1-25 19:58:37

⑴ 我要20個成語 帶文言文出處 文言文要有翻譯 盡量篇幅較短一些 謝謝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裡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贊揚有才能的人。

--------------------------------------------------------------------------------
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
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
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
大材小用
南宋末,金國不斷南侵。辛棄疾參加了抗金義軍。後來,他在南宋朝廷里,歷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撫使。

他不僅是個愛國英雄,還寫了很多充滿戰斗激情的詞文。由於主和派的打擊,他在上饒帶湖旁,度過18年退隱生活。1203年,朝廷任命他為浙東安撫使兼紹興知府。他常與住在紹興鑒湖旁的愛國詩人陸游議論國家大事。第二年春,宋寧宗要他去京城,征詢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臨行前,陸游送他一首長詩《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中說:辛棄疾是管仲、蕭何一流人物,做浙東安撫使大材小用了。

辛棄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鎮江府知府。不久,這位愛國英雄在憂憤中病逝。

後來,人們以「大材小用」作成語,比喻才能高,職位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
大公無私
春秋時,有一天,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縣官缺額,你看派誰去最合適?」祁黃羊想了想,說:「派解狐去最合適!」晉平公覺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祁黃羊答道:「你只問我什麼人最適合這個職位,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晉平公採納了祁黃羊的意見,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果然,解狐很有作為,為當地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受到人們的稱頌。

有一天,晉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誰能勝任?」祁黃羊回答:「祁午最能勝任!」晉平公說:「祁午是你的兒子,你推薦自己的兒子,不怕人家講你嗎?」祁黃羊說:「你只問我誰可勝任法官,並沒有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祁午當了法官後,非常稱職,深受人民的愛戴。

孔子十分稱贊祁黃羊,說他是個公正嚴明的人,稱得上是「大公無私」。

成語「大公無私」形容一心為公,沒有私心。也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
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的父親——衛國的大臣石碏(que),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

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碏殺了兒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
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裡,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
飛鳥驚蛇
釋亞樓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一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一一答應。 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他:「草書怎樣算好?」釋亞樓寫了八個字:「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飛鳥驚蛇」形容字體飄逸像小鳥飛翔,筆勢遒勁連蛇也受驚嚇。
--------------------------------------------------------------------------------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
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
好好先生
東漢時期,有個名叫司馬徽的人,很善於識別人才。但由於當時政治斗爭十分尖銳復雜,他就裝糊塗,別人無論和他講什麼事,不管是好是壞,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問他身體怎樣,一向安好嗎?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個老朋友到他家裡來,十分傷心地談起自己的兒子死了。誰知司馬徽也回答:「好!」那個朋友走後,司馬徽的妻子就責備他說:「人家以為你是講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裡話講給你聽。可是你聽人家兒子死了,反而說好,這算什麼?」司馬徽不緊不慢地說:「好!你的話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氣又好惱,哭笑不得。

後來人們常用「好好先生」來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無事的人。

--------------------------------------------------------------------------------
後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裡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漢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於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
劃粥割齏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不僅在政治上有卓越貢獻,而且在文學、軍事方面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陽樓記》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深為後人喜愛,廣為傳誦。

他在擔任陝西西路安撫使期間,指揮過多次戰役,成功抵禦了外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軍官互相告誡說:「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話里對范仲淹充滿敬畏之心、這在北宋的歷史上是罕見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這樣傑出的才能,與他在青少年時期的刻苦努力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日後的豐碩果實。

范仲淹的祖籍原來是陝西影州,遷到江蘇吳縣是後來的事情。他不到3歲時,父親因病故去。他隨著母親改嫁到朱家。十幾歲時,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辭別母親,隻身來到應天府書院,拜當時著名學者感同文為師,學習經邦治國的知識,立志報國為民。在應天府書院期間,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把粥劃成若干塊,鹹菜切成碎末(劃粥割齏),當作一天的飯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飯,他的同窗好友來看望他,發現他的伙食非常糟糕,於心不忍,便拿出錢來,讓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堅決地推辭了。他的朋友沒辦法,第二天送來許多美味佳餚,范仲淹這次接受了。

過了幾天,他的朋友又來拜訪范仲淹。他吃驚地發現,他上次送來的雞、魚之類的佳餚都變質發霉了,范仲淹連一筷子都沒動。他的朋友有些不高興地說:「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稱字,不稱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點吃的東西你都不肯接受,豈不讓朋友太傷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擔心自己吃了魚肉之後,咽不下去粥和鹹菜。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你千萬別生氣。」朋友聽了范仲淹的話,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問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說:「不是當個好醫生,就是當個好宰相。好醫生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國家。」這種不為個人陞官發財而讀書的偉大抱負,讓周圍的人非常敬佩。後來,范仲淹當了參知政事,提出許多利民富國的措施,實現了自己當年的志向,成為一代名人。

--------------------------------------------------------------------------------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寫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四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無隱瞞地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可以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
賈人渡河
現代人看來,「商」和「賈」的語意無大差別,都是貿易的意思;但在古時候,「商」和「賈」在經營方式上卻有所不同,所謂少賣為「商」走賣為「賈」。從一個地方買進,到另一個地方賣出,用這種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賈人。

從前有個賈人,在河南辦了一批貨,取水路販往外地銷售。船在河中順風行駛,忽然濃雲密布,狂風驟起,大雨傾盆,河水陡漲。賈人走出船倉查看貨物,一股大浪襲向船頭,把賈人拍落水中。賈人在水中掙扎呼喊:「救命呀!」

一個漁夫聽到喊聲,急急忙忙把船搖過來救人。賈人看到漁夫,大聲喊道:「快來救我,我給你一百兩白銀。」

漁夫把賈人救起來,送進船倉,賈人換好了衣服,拿出十兩銀子送給漁夫,說:「拿去吧,這十兩銀子夠你辛苦半年了。」

漁夫不接銀子,看著賈人說:「剛才你在水中許諾說給一百兩銀子,而不是十兩。」

賈人滿臉不高興地說:「你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魚能掙幾文錢?現在一下子撈了十兩銀子,不少了。」

漁夫說:「事是這么回事,理卻不是這個理。你剛才不許諾給一百兩銀子,我也會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說給一百兩,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賈人搖搖頭,踱進船倉,不再理會漁夫,漁夫長長嘆口氣,回到漁船。

一年後,賈人又辦了批貨,碰巧在河中與漁夫相遇。兩個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賈人說:「我給了你十兩銀子,你為什麼不用來當本錢,做點小生意,何苦風里雨里掙這份辛苦錢?」

漁夫來不及答話,賈人的船觸上礁石,船倉進水,船漸漸下沉。賈人急得團團轉,大聲對漁夫說:「快來救我,這次我給你三百兩銀子,保證不失信。」

漁夫搖櫓從賈人旁邊劃過去,回頭不緊不慢地說:「喊信得過你的人來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銀子,可也不救你這種無信無義人的命。」

很快,賈人隨著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
竭盡全力
這句成語原作「竭盡心力」,見於《三國志·魏志·賈逵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竭盡心力,奉宣科法。」

東漢末年,有一個叫楊沛的人,字孔渠,當過新鄭長。曹操路過新鄭的時候,部隊缺糧,楊沛幫助過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愛。曹操輔政以後,楊沛升為長社令。他不畏豪強,不管誰犯了法,都依法懲辦,得到曹操的稱許。

當時,曹操出征在外,聽說國都鄴城治安太亂,便發詔選一個鄴城令,其入選標準是要有楊沛那樣的膽略和水平。選來選去,沒有合適的,於是將楊沛提拔為鄴城令(當時叫京兆尹)。楊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見了他,並問他如何治鄴。楊沛回答:「我一定竭盡心力,大力宣傳法紀,使人人遵紀守法。」曹操聽後十分高興,對左右的人說:「你們聽見了沒有,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楊沛還沒正式上任,一些豪強地主和皇親國戚聽說楊沛要來鄴城了,都紛紛告誡自己的子弟檢點一些。

⑵ 賈逵字景伯扶風平文言文翻譯

  • 後漢書.賈逵傳
    賈逵,字景伯,扶風平陵人。九世祖賈誼,漢文帝時做過梁王的老師。曾祖父賈光,做過常山太守,漢宣帝時以吏二千石,從洛陽遷去。父親賈徽,從劉歆學習《左氏春秋》,還學習《國語》、《周官》,又向塗惲學習古文《尚書》,向謝曼卿學習《毛詩》,著有《左氏條例》二十一篇。賈逵完全繼承父親的學業,二十歲時能讀《左氏傳》和《五經》本文,用《大夏侯尚書》教授門徒,雖然是古學,兼通五家《穀梁》之學說。從兒童時起,就常在太學,不了解外面的事務。

    賈逵身長八尺二寸,一些儒生取笑他說:「問事不休賈長頭。」意思是說賈逵個頭很高,但對外面情況不了解,喜歡問這問那。他性格快活,平易,很聰明,喜思考,與眾不同,很大方。他特別對《左氏傳》、《國語》有研究,寫有這兩部書的《解詁》五十一篇,永平年間,上疏獻給皇帝。顯宗很重視,令人將它抄寫一份藏在秘館裡面。當時有神雀飛到宮殿官府,頭上羽毛有五彩之色,皇帝很覺奇怪,問臨邑侯劉復是什麼原故,劉復答不上來,推薦賈逵說他知識很淵博,皇帝於是召見賈逵,問他是什麼原故,賈逵答道:「從前周武王完成父親的基業,鳳凰出現在岐山,漢宣帝威信很高,戎狄歸順,神雀也連續出現過,這是胡人將降順的預兆哩。」皇帝命令蘭台史官拿出筆札,叫賈逵寫一篇《神雀賦》,並拜賈逵為郎,與班固一道任校秘書,留在皇帝身邊備咨詢。肅宗即位,推崇儒家學術,特別喜歡《古文尚書》、《左氏傳》。

    建初元年(76),詔進北宮白虎觀、南宮雲台講學。皇帝贊賞賈逵的講法,要他發揮《左氏傳》的大義比公羊、穀梁二傳見長的地方。賈逵於是逐條奏明道:「臣謹挑選出《左氏傳》三十事特別著名的地方,都是宣揚君為臣綱的正義,父為子綱的道理。其餘十分之七八與《公羊傳》相同,有的文字簡略,小有差異,無傷大體。至如寫到祭仲、紀季、伍子胥、叔術等人,《左氏》深刻發揮君臣的大義,《公羊》多認為是通權達變,這就相差很確定,但是冤抑太久,不能分清是非。「臣在永平年間曾經上書談到《左氏傳》中某些與圖讖相合的地方,先帝沒有遺棄芻蕘之言,採納了臣的話,由臣寫出詳細的講解,藏在秘書處。

    建平年間,侍中劉歆想立《左氏傳》,但他不先擺出大義,而輕易地交給太常,自以為理由充足,能夠挫敗那些儒生,可儒生們內心不服,聯合起來抵制。孝哀皇帝又迎合眾人心理,所以劉歆做河內太守。從此大家攻擊《左氏》,成為眾矢之的。到了光武皇帝,有獨特的見地,興立《左氏》、《穀梁》兩家,恰巧兩家先師不通曉圖讖之學,所以半途而廢了。臣下認為凡是保存先王之道的書籍,要害在於安上理民。現在《左氏》推崇君父之道,卑視臣子,這是強干弱枝,勸癢戒惡,道理極為明白切當,直接順理成章。況且三代時不同事物,隨時有所增減,所在先帝廣泛觀察各種學說,採取各家之長。例如《易經》有了施、孟兩家,又立梁丘氏;《尚書》有了歐陽一家,又有大小夏侯,現在三傳各不相同,也是這個道理。又《五經》各家都不能用圖讖來證明劉氏是堯帝的後代,而《左氏》獨有明文能夠說明。《五經》家都說顓頊代替黃帝,而堯不得為火德。但《左氏》卻以為少昊代替黃帝,就是圖讖所講的帝宣。如果堯不得為火,那麼漢就不得為赤,它所發明的見解,很能補充一些道理。「陛下通曉天然的聰明,建大聖的根本,更改年號,修正歷法,為萬代做出典範,因此,麟鳳百數呈說,好兆頭多次出現,陛下仍然早晚勤勉,鑽研《六藝》,對細微之處,也無不審理核實。如果再留心一些廢棄的學問,增廣一些見聞,那就沒有什麼遺失的了』。」書奏上去,皇帝十分嘉獎,賞賜布五百匹,衣一套,命令賈逵自己挑選《公羊》學派的嚴、顏諸生有高才的二十人,以《左氏傳》作教材,給予竹簡和紙寫的經傳各一通。賈逵的母親經常有病,皇帝想加賜一些財物,因為校書例多,特地拿了錢二十萬,派潁陽侯馬防送去。對馬防說:「賈逵的母親病了,他與外界沒有什麼交往,再窮困就會像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那樣做餓鬼了。」賈逵多次給皇帝講《古文尚書》與經傳《爾雅》的詁訓相呼應,皇帝下詔書命他著《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賈逵集中寫了三卷,帝認為很好。又叫他寫《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並作《周官解故》。提升賈逵作衛士令。

    八年(96),下詔諸儒各選高才生學習《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從此四經便流行於世。都封賈逵所選弟子和門生作千乘王國郎,早晚在黃門署學習,學者都很羨慕。和帝即位,

    永元三年(91),任命賈逵作左中郎將。

    八年(96),又作侍中,領騎都尉內備帷幄,兼管秘書近署,很被信用。賈逵所著經傳義詁及論難百多萬字,又作詩、諫、書、連珠、酒令共九篇。學者很崇拜他,後代稱他為通儒。但是他為人不大注意小節,當代對此有些譏諷,所以沒有做成大官。

    永元十三年(101)死去,時年七十二歲。朝廷憐憫他,封他兩個兒子作太子舍人。

⑶ 文言文《 張普》翻譯

再說曹休命周魴率兵前進,正走之間,不要問:「前到什麼地方?」我說:「前面石亭啊,可以用屯兵。」不要跟著他,於是率領大軍並車仗等器,到石亭駐紥。第二天,哨馬報道:「前面吳兵不知道多少,據住山口。」不要大驚,說:「周魴說沒有武器,為什麼有準備?找出我問他」。人向周魴率領幾十人,不知道哪裡去了。休非常後悔地說:「我中敵人的計劃了!雖然如此,也不必害怕!」於是就命令大將張普為先鋒,帶領數千士兵來與吳軍交戰。雙方對峙,張普出馬罵道:「賊將較早!」徐盛出馬接。沒有打幾個回合,普抵敵不住,勒馬收兵,回頭看見曹休,說徐盛勇不可擋。不要說:「我要用奇兵戰勝它。」就讓張普率領二萬軍隊埋伏在石亭的南,又令薛喬率領二萬軍隊埋伏在石亭的北面。「第二天我自己帶領一千周營挑戰,卻假裝戰敗,引誘到北山的前面,放炮為號,三面夾攻,要獲得大的勝利。」二將接受計,各率二萬軍隊到晚埋伏去了。再說陸遜叫朱桓、全琮分交付說:「你二人各自率領三萬軍隊,從石亭山路抄到曹休寨後,把火為號;我親自率領大軍從中路前進:可以生擒曹休的。「當一天黃昏,二要接受計率兵前進。二更時分,朱桓率一軍正抄到魏寨後,迎接著張普伏兵。普遍不知道是吳國的軍隊,直接來問時,被朱桓一刀斬於馬下。北魏軍隊就跑。桓公命令後軍放火。全琮率領一軍抄到魏寨後,正撞在薛喬陣里,在那裡大殺一陣。薛劉喬戰敗逃走,北魏軍隊遭受重大損失,逃回本寨。後面朱桓、全琮兩路殺來。曹休寨中大混亂,從相互沖擊。休慌忙上馬,望夾石道逃跑。徐盛帶大隊人馬,從正路殺來。魏兵死者不可勝數,逃命的人全部拋棄盔甲。曹休大吃一驚,在夾石道中,奮力奔跑。忽然看見一座軍隊從小路沖出來,作為第一大將,於是賈逵的。不要驚慌稍稍休息一下,自己很慚愧地說:「我不聽你的話,如果遇到這些失敗!」他說:「都督可以迅速出這道:如果被吳兵用木石阻斷,我們都太危險了!」於是曹休突然馬走,賈逵斷後。他在樹林里繁茂處,等到險峻小徑,多插旗幟作為疑兵。等到徐盛趕到,看到山坡下閃爍出旗角,懷疑有埋伏,不敢追趕,收兵回國。因此救了曹休。司馬懿聽知休失敗,也退兵離去。

⑷ 求翻譯古文拾遺記

《拾遺記》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代中國神話志古怪小說集。作者東晉王嘉,字子年

原文: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淪波舟」。其國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始皇與之語,及天地初開之時,瞭如親睹。曰:「臣少時躡虛卻行,日游萬里。及其老朽也,坐見天地之外事。

臣國在咸池日沒之所九萬里,以萬歲為一日。俗多陰霧,遇其晴日,則天豁然雲裂,耿若江漢。則有玄龍黑鳳,翻翔而下。及夜,燃石以繼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則碎,狀如粟,一粒輝映一堂。昔炎帝始變生食,用此火也。國人今獻此石。或有投其石於溪澗中,則沸沫流於數十里,名其水為焦淵

臣國去軒轅之丘十萬里,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銅,鑄為大鼎。臣先望其國有金火氣動,奔而往視之,三鼎已成。又見冀州有異氣,應有聖人生,果有慶都生堯。又見赤雲入於酆鎬,走而往視,果有丹雀瑞昌之符。」始皇曰:「此神人也。」

翻譯:

秦始皇想當神先。小時候就剛強堅毅,學習陰陽術數,誦讀《等典籍數千言。武帝計劃攻打吳、蜀,問曹彰行軍作戰的訣竅。曹彰能左右開弓,劍術於百步之內,斷人的胡須和頭發。

當時東浪郡獻來一隻猛虎,紋理斑彩,用鐵籠關住。力士們都不敢看。曹彰抓住虎尾,纏在自己胳膀上,猛虎貼著耳朵,不敢出聲,大家都佩服他的神勇。後來南越國獻一白象子給武帝,曹彰用手捏住它的鼻子,象乖乖地伏在地上不敢動。文帝曹丕曾鑄一口萬斤重的大鍾,懸在文華殿,想換一個地方。

力士一百人也挪不動。曹彰把鍾背起來就走。四方聽到他的神勇,都息兵自保。文帝說:「以任城王的雄武,並吞巴蜀,就象貓頭鷹銜死老鼠!」後來曹彰死了,以漢代王禮安葬。出喪時,空中有幾百人的哭聲相送。都說過去亂兵互相殘殺而死的魂靈。

沒有棺槨收殮,任城王仁慈恩惠,埋葬了這些枯骨。死者在地下也喜歡,精靈心知感激。所以有人贊美王的恩德,國史撰有《任城王舊事》三卷,晉初珍藏在持宮秘閣中。

任末,他14歲時就背著書箱拜了很多老師,是沒有固定的老師,就背著書籍求師,不怕艱難險阻。他常說人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憑什麼去完成一番事業?他貧窮無家,有時沒有宿處,只在樹下搭一個草棚,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書,沒有月亮的日子就點燃枯草雜木照明。

平日里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跟他學習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他們經常輪流用干凈的衣服跟他交換。臨死時告誡後人說:「一個人如果終身好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一樣;要是不學習,即使活著也只能算行屍走肉罷了。」

(4)賈逵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主要內容

《拾遺記》共10卷。前9卷記自上古庖犧氏、神農氏至東晉各代的歷史異聞,其中關於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誕的神話。漢魏以下也有許多道聽途說的傳聞,尤其宣揚神仙方術,多誕謾無實,為正史所不載。末1卷則記昆侖等8個仙山。

《拾遺記》的主要內容是雜錄和志怪。書中尤著重宣傳神仙方術,多荒誕不經。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貫月槎」﹑「淪波舟」等,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文字綺麗,所敘之事類皆情節曲折,辭采可觀。後人多引為故實。如第6卷記劉向校書於天祿閣,夜有老人燃藜授學;賈逵年5歲﹐隔籬聞鄰人讀書後遂能暗誦六經。這兩則傳說即很有名。

⑸ 關於賈睦的文言文翻譯

關於賈睦的文言文翻譯
1、原文:有賈人渡河而覆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呼救命。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曰:」我富者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登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但予十金,可乎? "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捕魚能獲幾何?而今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默然而退。他日,賈人渡河又覆其舟,漁者在焉。或曰:「何以不救?」漁者曰:「是許金而不酬者也!」未久,賈人沒。
2、翻譯:有一個商人過河的時候船翻了,他抓住水中漂浮的水草.大聲喊救命.附近打漁的漁夫聽見後劃船過來救他,還沒劃到商人面前,商人說:"我是有錢的人,如果救了我,我給你一百兩銀子.可以救我嗎?"漁夫聽了後把他救上來並送到岸上.商人卻給漁夫十兩銀子.漁夫說:"你答應給我一百兩現在卻給我十兩.這行么?" 商人聽後臉上都是怒容.說:"像你打漁,捕魚捕一天才能賺幾個錢.現在你一下子得到十兩銀子還不滿足嗎?"漁夫一聲不吭的走了. 又一天,商人渡河船又翻。漁夫就在落水的商人旁邊.有的人問:為什麼不救他?」漁夫說:'這是那個說給錢而給不夠的人."於是將船停在那裡觀看, 沒一會,商人沉下去了。

⑹ 賈逵勤學文言文 姊以為喜原因是

姐姐是為小賈逵的沉靜好學而高興。

賈逵年五歲,明惠過人。其姊韓瑤之婦,嫁瑤無嗣,而歸居焉,亦以貞明見稱。聞鄰中讀書,旦夕抱逵隔籬而聽之。逵靜聽不言,姊以為喜。至年十歲,乃暗誦《六經》。姊謂逵曰:「吾家貧困,未嘗有教者入門,汝安知天下有《三墳》、《五典》而誦無遺句耶?」逵曰:「憶昔姊抱逵於籬間聽鄰家讀書,今萬不遺一。」乃剝庭中桑皮以為牒,或題於扉屏,且誦且記,期年,經文通遍。於閭里每有觀者,稱雲振古無倫。門徒來學,不遠萬里,或襁負子孫,舍於門側,皆口授經文。贈獻 者積粟盈倉。或雲:「賈逵非力耕所得,誦經吞倦,世所謂舌耕也。」

賈逵五歲的時候,就聰明過人。他的姐姐是韓瑤的妻子,出嫁以後沒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來住,她也因為貞節和聰明被人稱 贊。聽到鄰家讀書,她每天早晚都抱著賈逵隔著籬笆牆來聽。賈逵安靜地聽著不說話,姐姐也因此感到高興。
賈逵到十歲時,就能背誦《六經》了。姐姐問賈逵說:「咱們家貧窮,從沒有教書先生進咱們家門,你怎麼知道天下有《三墳》、《五典》這些古書而又能背誦得一句不漏呢?」賈逵回答說:「回憶過去姐姐抱我在籬笆間,聽鄰居家裡讀書,現在還一句不漏的全記得。」
到了十歲,他就剝下院中桑樹的皮,用它當紙來寫字,或者把字寫在門扇上,屏風上,這樣一邊念一邊記,一年的工夫,經書的文字便全部通曉了。
在他住家的街巷裡,每當人們看到他刻苦好學,都稱贊他是亘古以來也無與倫比的。後來許多學生來向他求教,有的不以萬里為遠,有的背著孩子住到他的家門附近,賈逵就一一親口教授他們經書。學生給他一些糧食作為學費,積累起來都裝滿糧倉。有人說:「賈逵的糧食不是靠自己種地得到的,而是靠講經書講得唇焦口燥得到的。就是世人說的以舌代耕啊。」

⑺ 「賈逵勤學文言文,姊以為喜」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逵靜聽不言」。當時姐姐抱著五歲的賈逵一起在窗外聽讀,沒想到賈逵竟然不哭不鬧,所以姐姐很是高興。

⑻ 故字文言文翻譯和例句

常用的意思是「因此,所以」
另外還有下列意思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攴( pū),古聲。從「攴」,取役使之意。本義:緣故,原因)
2. 同本義 [cause;reason]
故,使為之也。——《說文》
又明於憂患與故。——《易·系辭傳》
則是無故。——《禮記·禮運》
夫有其故。——《國語·楚語》
既克,公問其故。——《左傳·庄公十年》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史記·陳涉世家》
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史記·李將軍列傳》
3. 又如:借故(託故。借口某種原因);無故(沒有緣故)
4. 事;事情 [thing]
昭伯問家故,盡對。——《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國語·周語下》
教、 孝景固襲掌故,未遑講試。——《史記·龜策傳》
5. 又如:細故(細小而值不得計較的事情);掌故(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
6. 意外或不幸的事變 [accident]
國有故。——《周禮·天官·宮正》
鄉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7. 又如:故端(事故;事端);變故(災難;意外發生的事情);事故(意外的損失或災禍)
8. 舊識;舊交 [old friend]
君安與項伯有故?——《史記·項羽本紀》
9. 又如:一見如故;故貴(舊交與貴人);故義(故交舊友);舊故(舊交);親故(親戚故舊)
10. 特指舊法、舊典、成例 [outmoded conventions]
變化齊一,不主故常。——《莊子·天運》
是時,宣帝循 武帝故事,招名儒俟材置左右。——《漢書·楚元王傳》
11. 又如:蹈常襲故;故典(典故);故語(典故成語);故祀(按慣例舉行的祭祀);故套(陳規俗套)
12. 先,祖先 [ancestors]。如:故訓(先代留下的法則。古訓);故業(指祖上傳下的基業);故家(世代仕宦之家;世家大族);故墓(祖先的墓地)
13. 舊的事物 [the stale]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14. 又如:吐故納新
15. 通「詁」( gǔ)。以今言解釋古代語言文字或方言字義 [explain archaic or dialectal words in current language]
訓故舉大誼而已。——《漢書·儒林傳》
並作周官解故。——《後漢書·賈逵傳》

〈形〉

1. 原來。舊時的 [ancient;old;former]
故,舊也。——《廣韻》
反故居些。——《楚辭·招魂》
樂先故些。
蔓成然故事蔡公。——《左傳·昭公十三年》
所謂故國者。——《孟子·梁惠王下》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呂氏春秋·察今》
敬亭喪失其資略盡,貧困如故時。—— 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軒東故嘗為廚。——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 又如:故步(舊時行步的方法);故地(舊有的屬地);故夫(以前的丈夫);故方(舊葯方);故吏(原有屬吏);故林(從前棲息的樹林);故式(古舊的儀式)
3. 通「古」( gǔ)。時代久遠 [long long ago;ages ago]
是故之時,陳財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
4. 又如:先故(很久以前)

〈動〉

1. 死亡 [die]
前年趙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小說·窮馬固遭際賣鎚媼》
2. 又如:病故;亡故(死去);染病身故(死);物故(去世);大故(指父親或母親死亡);故鬼(舊鬼,死去已久的人的鬼魂)
3. 衰老 [be old and feeble]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副〉

1. 故意,存心 [deliberately;on purpose]
廣故數言欲亡。——《史記·陳涉世家》
主者故不受,則固請。——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2. 又如:故故(故意;屢屢;常常);故違(有意違抗);故推(故意推託);故靳(故意吝惜。靳:吝惜);故縱干咎(有意縱容罪犯而觸犯法令)
3. 同「固」,原來,本來 [first;originally]
程不識故與 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史記·李將軍列傳》
此物故非西產。——《聊齋志異·促織》
4. 仍,還是 [still]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資治通鑒》
5. 通「胡」( hú)。何,何故 [why]
公將有行,故不送公?——《管子·侈靡》
6. 又如:故為(何故如此)

<連>

1. 因此,所以 [therefore]——表示因果關系
夫秦無道,故 沛公得至此。——《史記·留侯世家》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呂氏春秋·察今》
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戰國策·燕策》
2. 又如:今日下雨,故未成行;故以(因此;所以);故厎(所以致成)

⑼ 文言文賈逵讀書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曾國藩有一晚在家讀書,恰好來了一個小偷蹲守在窗外,准備等他睡覺內後入室行竊,不料曾國藩容一篇古文讀了許多遍仍然不能背下來,小偷實在等不及,在外面大聲說:這么笨還讀書干什麼?我都背下來了!然後將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⑽ 後漢書·卷五十二文言文閱讀翻譯

後漢書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崔駰、崔瑗、崔萛傳)
◆崔駰傳,崔駰字亭伯,涿郡安平人。高祖父崔朝,昭帝時為幽州從事,諫刺史不要與燕刺王來往。後來刺王失敗,被升為侍御史。生了兒子叫崔舒,歷任四郡太守,所在之處均有能幹之名。崔舒的小兒子名崔駰,王莽時做郡文學,以明經召到公車。太保甄豐舉他做步兵校尉。
崔駰辭道「:我聽說伐國不問仁人,戰陣不訪儒士。這一舉動怎麼找我呢?」於是自陳有過,回家去了。王莽討厭那些不附和自己的人,多用法中傷他們。當時崔駰之兄崔發因佞巧被王莽寵幸,官位做到大司空。母師氏能通經學、百家之言,王莽寵以殊禮,賜號義成夫人,金印紫綬,文軒丹轂,顯於新莽一代。後來用崔駰為建新大尹,崔駰不得已,便嘆氣道:「我生在無妄之世,碰上澆、羿這樣的君,上有老母,下有兄弟,怎能獨自法身而使所生危險呢?」是單車到官所,稱病不管事,三年不到縣去勸農桑。門下掾吏倪敞勸他,崔駰才勉強起身頒布春令。所到之縣,大小牢獄關滿了人。崔駰流著淚道:「唉呀!刑罰不中,於是陷人於阱。這些人有什麼罪,而關在這里!」於是公平審理,放出二千多人。掾吏叩頭勸道:「朝廷初政,州牧嚴峻。寬恕犯人,確是仁者之心;然而獨有你這樣做,將有後悔的么!」崔駰說:「邾文公不因一個人易其身,君子稱他知命。如殺一大尹贖二千人,是我所願意的。」於是稱疾而去。
建武初年,朝廷多薦言的,幽州刺史又舉崔駰賢良。崔駰自以宗門受王莽偽寵,慚愧對漢朝,於是辭歸不做官。客居在滎陽,閉門反省,著《周易林》六十四篇,用來決斷吉凶,多所佔驗。臨終作賦以自悼,名叫《慰志》。崔駰生了崔毅,因病隱身不仕。崔毅生了崔駰,十三歲能通曉《詩經》、《易經》、《春秋》,博學有大才,盡通古今訓詁百家之言,會寫文章。年輕時游歷到太學,與班固、傅毅同時齊名。常以鑽研典籍為業,不遑做官之事。當時人有的譏笑他太玄靜,將以後名失實。
崔駰模仿楊雄的《解嘲》,寫了《達旨》來答復他們。元和年間,肅宗才修古禮,巡狩方岳。崔駰上《四巡頌》以稱漢德,文辭很典美,文字太多所以不記在這里。皇上常好文章,自從看了崔駰的頌以後,常嗟嘆起來。對侍中竇憲說:「你知道崔駰嗎?」答道「:班固多次對我說起他,我沒有看見。」皇上說「:你喜歡班固而忽略了崔駰,這是葉公好龍哩。試請見他。」崔駰由此問候竇憲。竇憲急忙穿鞋在門口迎接,笑著對馬因說道:「亭伯,我奉皇上的命令和你交朋友,你不會薄待我吧?」於是揖為座上客。住不多久,皇帝來到竇憲家。當時崔駰正在憲家,皇帝聽說而想召見他。竇憲勸阻,認為不應與白衣之士相見。皇帝懂了,便說:「我能使崔駰朝夕在我身旁,何必在此!」正想請他做官,碰到皇帝駕崩。竇太後臨朝,竇憲以貴戚出納詔命。崔駰獻書告誡道:「馬因聽說交誼淺而言語深,是愚蠢;在賤位而望貴顯,是糊塗;不相信而納忠言,是毀謗。三項都不相宜,而想試試看,是想效區區之心,憤懣而不能自止哩。我私下看見足下體淳淑之姿,躬高明之量,意美志厲,有上賢的風度。馬因幸而得充下館,排在後列,因此竭盡拳拳之心,敢進一言。
「古人說:『生而富者驕,生而貴者傲。』生在富貴而能不驕傲的,是沒有的。現在寵祿初隆,百僚觀行,正當堯舜的盛世,處在光華的顯時,豈可不庶幾早晚,使眾人之譽能久,弘揚申伯之美名,成就周公、召公的事業么?古語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譯:不擔心沒有地位,只擔心立身不處於仁義。)從前馮野王以外戚居高位,稱為賢臣;近來陰衛尉克己復禮,最終得到多福。郯氏的祖先,不是不尊貴,陽平的宗族,不是不隆盛。重侯累將,建天樞,執斗柄,(指王氏九侯五大司馬,掌握國家的大權。)其所以被譏笑於當時,垂愆尤於後世,為什麼呢?就因為滿而不挹,位有餘而仁義不足哩。漢興以後,到哀帝、平帝之時,外家二十,保族全身,只有四人罷了。《書經》說:『鑒於有殷。』(註:以殷商做鏡子)可不謹慎嗎?「竇氏的興起,從孝文帝開始。
長君、少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在前日;安豐侯竇融以佐命著德,顯自中興。內以忠誠自固,外用法度自守,終於享了國祚,垂福至今。謙德之光,《周易》所贊美;滿溢之位,道家所戒。所以君子福大而更加恐慎,爵隆而愈恭敬。看遠近,俯仰都有法則可循,銘刻在幾杖之上,刻記在盤盂之間。兢兢業業,無敢怠荒。這樣,就百福到來,慶流無窮了。」等到竇憲做了車騎將軍,召崔駰做掾吏。憲府貴重,掾屬三十人,都是故刺史、二千石,只有崔駰以處士年少,提升在其間。竇憲擅權驕傲放恣,崔駰多次勸阻。等到出擊匈奴,道路上更多違法之事,崔駰做主簿,前後奏記數十次,指切長短之處。竇憲不能容忍,稍為疏遠了他,因為崔駰是高第出身,讓他出為長嶺縣長。崔駰自認為遠去,不得意,於是不到官位而回家。永元四年(92),死在家中。所著詩、賦、銘、頌、書、記、表、《七依》、《婚禮結言》、《達旨》、《酒警》共二十一篇。中子崔瑗。
◆崔瑗傳,崔瑗字子玉,早年喪父,銳志好學,盡能繼承父業。十八歲,到京師,從侍中賈逵質正大義,賈逵待他很好,崔瑗於是有機會游學,遂明天官、歷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諸儒以他為宗。他與扶風馬融、南陽張衡特別友好。起初,崔瑗之兄崔章被州人所殺,崔瑗手持白刃報仇,於是逃命出去。碰上大赦,回了家。家中貧困,兄弟同住數十年,鄉邑被他們感化。崔瑗四十多歲,才做郡吏。因事被關在東郡發干縣的牢獄。獄掾會《禮記》,崔瑗在考訊之餘,常閱《禮》。
他的專心好學,即使在顛沛倒霉之時,也是如此。後來事情弄清被釋回家,被度遼將軍鄧遵所召。不久,鄧遵被殺,崔瑗免職而歸。後來又被召進車騎將軍閻顯之府里。當時閻太後稱制攝政,代行天子之事,閻顯入朝參與政事。先是安帝廢太子為濟陰王,而以北鄉侯為嗣。崔瑗認為以侯立不以正,知道閻顯將失敗,想說令廢立,而閻顯日沈醉,不能見到。於是對長史陳禪道「:中常侍江京、陳達等,得因嬖寵蠱惑先帝,於是使廢黜正統,扶立疏孽。少帝即位,發病於廟中,周勃的專權,在此又出現。今想與長史君共同求見,勸將軍向太後請求,逮捕江京等人,廢少帝,引立濟陰王,必會上合天心,下合人望。伊、霍之功,不下席而立,那麼將軍兄弟傳祚於無窮。如拒違天意,久空帝位,那麼將因無罪成了大惡。這就是禍福之機,分功之時。」陳禪猶豫不敢聽從。遇上北鄉侯死掉,孫程立濟陰王,這就是順帝。閻顯兄弟都被殺,崔瑗也被排斥。門生蘇礻氏全部知道崔瑗的意圖,想上書把情況說清,崔瑗聽到立刻制止了。當時陳禪作了司隸校尉,召崔瑗。對瑗說:「但聽蘇礻氏上書,我請替你作證。」崔瑗說:「這好比兒子、小妻在說私房話罷了,希望你不要說出口來。」於是辭歸,不再應州郡之命。過了許久,大將軍梁商初開幕府,又召崔瑗。自認為再作貴戚的官吏,搞不好又被斥,於是以病固辭。年中舉為茂才,授職汲縣令。在職時數次談及時事,替百姓開墾稻田數百頃。在職七年,百姓歌頌他。漢安初年,大司農胡廣、少府竇章共薦崔瑗為宿德大儒,從政有功跡,不應久在下位,由此升為濟北相。這時李固做太山太守,贊美崔瑗文雅,奉書禮表示殷勤之意。一年多,光祿大夫杜喬為八使,徇行郡國,用貪贓罪奏崔瑗,召到廷尉那裡。崔瑗上書自訟,弄清案情放了出來。不久病死了,享年六十六歲。臨終時,顧命兒子崔萛道:「人是秉天地之氣以生,到了死時,歸精於天,還骨於地。哪裡不可埋葬形骸,不要歸回鄉里。那些贈送的物品,祭奠羊豬的,一概不得接受。」崔萛奉了遺命,於是留葬在洛陽。崔瑗文辭水平很高,尤其善於為書、記、箴、銘,所著賦、碑、銘、箴、頌、《七蘇》、《南陽文學官志》、《嘆辭》、《移社文》、《悔祈》、《草書藝》、七言共五十七篇。他的《南陽文學官志》被稱於後世,那些能為文的人都自認為趕不上。崔瑗愛士子,喜賓客,盛修菜餚膳食,盡用美味,不問還剩多少。平日常食蔬食菜羹罷了。家中無甚積蓄,當世認為很清廉。
◆崔萛傳,崔萛,宇子真,又名台,字元始。少年時很沉靜,喜歡讀書。父親死後,住在墓旁守喪。守喪期滿,三公請他出去做官,他都不去。
桓帝初年,皇帝下詔給公卿郡國推舉極孝順和品德好的人。崔萛因病不能參加面試,拜為郎。崔萛對政體很精明,做官的能力很強,寫了評論當代政事的意見數十條,題目叫《政論》。針對當時要害,議論很正確,博得當代人的稱贊。仲長統說「:所有國君,應抄一遍,作為座右銘。」文章說:「自從堯帝、舜帝、湯王、武王開始,都依靠明哲的臣子去輔佐,博學之士當參謀。所以皋陶寫了一篇《謨》而唐虞得以興旺,伊尹、箕子作了《訓》而商周也很興隆。到了後代的君主,想中興起來建功立業,何嘗不依賴賢哲的臣子去參謀呢?凡天下治理不好,常常由於君主處在太平的日子太久,風俗漸漸衰敗而不覺悟,政治漸漸腐化而不悔改,在危亂的環境之中,視而不見。有的人沉醉在私慾中,不管國家大事;有的人好話聽不進去,顛倒了是非黑白;有的人在三岔路口徘徊,不知該往哪裡走;有的人身邊有可信的輔佐,但不讓他們開口;有的人看到疏遠之臣,因為身份不高而聽不進耳,因此王綱弛廢在上面,智士憂郁在下面,真可悲嘆呀!「從漢朝興起以來,三百五十多年了。政令蒙受塵土,上下懶惰,風俗凋敝,人多巧偽,百姓議論紛紛,都希望中興起來就有救了。再說拯救時世的方法,難道一定按堯舜的辦法才能治理嗎?只要能彌補缺陷,加根頂樑柱把大廈撐持,根據實情對症下葯,相體裁衣,總之要把國家放在安寧的境域罷了。所以聖人執掌權衡,針對實際制定對策,步驟有所差別,各有巧妙安排。不強迫人辦做不到的事,違背當時急切的需要而追求聽來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從前孔子回答國君的問題,都是因人因事而異,他回答葉公的問政,就是要求近者悅而遠者來;回答魯哀公就是「政在選賢」;回答齊景公就是」政在節財」,不是為政之道不同,而是當務之急不同。因此,剛接受天命為君的人,每每有些獨到的規定,中興的國王,也要糾正當時的失誤。古時盤庚想中興商朝,把國都從耿遷到亳;周穆王有過失,讓甫侯修正刑法。可是有些俗人拘泥於古文字記載,不懂得通權達變,聽信奇特的新聞,忽略眼前的實際,怎麼能和他們議論國家的大事呢!所以談政事的,雖然聽起來好像符合聖德,但實際上行不通。為什麼呢?那班頑固的人對於當時情況完全不了解,習慣走老路。不知怎樣安享其成,怎能考慮開創新局面,只是照老章程辦事而已。那些通達的人有的誇耀自己,嫉妒別人,不願與政見不同的人合作,寫起文章來洋洋灑灑,表達其含義,可是少數派畢竟寡不敵眾,最終還是被拋棄。即使稷、契那樣的賢相還在,仍將感到困難。這就是賈誼被絳、灌排斥原因,屈原寫離騷發泄幽憤的原故。
漢文帝那樣英明,賈生那樣的才能,絳、灌那樣的忠心,尚有這種結果,何況其餘的人呢?「量力度德,這是《春秋》上提到的。現在既不能完全按三皇五帝的辦法,應該參入一些霸政,應該重賞深罰來治理國家,明文制定法律來檢查一切工作。自己不具備上等的品德,嚴格就能治理,寬松必然紊亂。怎麼知道會這樣呢?近代孝宣皇帝懂得為君之道,研究了為政之理,所以採用嚴刑峻法,使壞人嚇破了膽,海內政紀嚴肅,天下安靜。功勛上告祖廟,享有中宗的謚號。他的計劃與效果,超過了孝文皇帝。後來元帝即位,多用寬松的政治,結果徹底失敗,威權被人篡奪,成為漢朝衰微的禍亂之源。政治的好壞,在此可以看得清楚。古時孔子寫《春秋》,稱贊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表彰管仲的功勞。難道不知道贊美周文王、武王的正道嗎?的確是為了通權達變挽救衰敗的道理。所以聖人能夠隨著形勢變遷,而俗士卻不懂得變化,認為上古結繩的辦法,可用來治理秦代的亂政,《干戚》之舞,能夠解除漢高祖平城的圍困,這不是相距十萬八千里嗎?「模仿熊的運動、鳥的伸頸吸氣,雖然是延年益壽的方法,但是治不好傷寒病;呼吸吐納,雖然能使壽命增加,但是接不好已折的骨。
治國的辦法,有些像治病,平時注意養身之道,生病就要對症下葯。刑罰,等於治亂世的葯方;德教,好比平時養身的粱肉。
用德教去除殘暴,等於用粱肉治疾病。以刑罰去治理太平之世,等於用葯石作營養。現在正是繼承百王衰敝的時期,正在走厄運的時候。
幾代以來,政多恩寬貸,好像駕馬車的丟失了馬龍頭,馬沒有銜嚼口,讓四匹牡馬亂跑,大路上險些兒傾倒。正應該加上龍頭嚼口來挽救,難道有功夫聽它們響著鈴鐺,有節奏地按轡徐行嗎?從前漢高祖叫蕭何作九章的法律,其中有殺三族的規定,在面部刻字、割鼻子、斬腳趾、割舌頭,砍頭,所以叫做五刑具備。漢文帝雖然廢除肉刑,應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應斬左趾的改為打五百板子,應斬右趾的殺頭示眾。可是斬右趾的已經喪了命,挨板子的每每被打死,即使有減輕刑罰之名,其實還是殺了不少。這個時候,百姓都希望恢復肉刑。
到景帝元年(前156),於是下詔書道:『增加打板子與重罪沒有區別,即使僥幸不死,也成了殘廢。』於是修訂法律,減少笞刑。從此以後,被笞者得以保全性命。這樣說來,漢文帝仍是重刑,不是輕刑。是以嚴刑達到太平,不是用寬宥達到太平。一定想行動和言語一致,應當從根本做起,使人主向五帝三王學習。破除亡秦的敗俗,遵守先王的遺風,拋棄只圖暫時苟安的措施,重蹈古代的舊跡,恢復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確立一分公田、八分私田的井田制。然後選出稷、契那樣的賢臣作輔佐,選拔伊尹、呂尚作宰相,奏樂時鳳凰率百鳥來朝,擊石磬而百獸來跳舞。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再多也是累贅罷了。」後來朝廷叫崔萛到太尉袁湯,大將軍梁冀府里去當官,崔萛都不去。太司農羊傅、少府何豹上書推薦崔萛,說崔的才幹很好,能力很強,應在朝廷做官。於是皇帝封崔為議郎,提升大將軍梁冀作司馬,與邊韶、延篤等人在東觀著書立說。後來崔萛出任五原太守。五原的土質宜於種麻,而當地人不知道織布,老百姓冬天沒有衣服穿,堆些細草睡在草裡面,見官吏就披著草出來。崔萛到任後,叫百姓賣掉儲藏的糧食,替他們添制紡績、織糹壬、糹束..等工具並教他們如何使用,百姓才免受凍餒之苦。這時匈奴連續入侵雲中、朔方,殺掠官吏百姓,一年之內九次逃命。崔萛就厲兵秣馬,嚴飭烽火台偵察,敵人不敢進犯,成為邊塞最安靜的地方。崔萛在病中,被拜為議郎,又與當時的名儒博士一同審定《五經》。恰逢梁冀被殺,崔萛是梁冀的故吏,受牽連,罷了官,關在牢里數年。當時鮮卑多次進犯邊境,皇帝下詔書給三公推薦威武謀略之士,司空黃瓊推薦崔萛,崔被拜為遼東太守。走到半路上,母親劉氏病死了,崔萛上疏請求回家料理喪事。母親劉氏生前品德很好,讀了不少書。
起初,崔萛在五原任太守,母親經常教導如何治理政事,崔萛的好功績,母親很有幫助。服喪已完,皇上又拜他為尚書。崔萛以時局很亂,生病不能工作為理由,幾個月後免職回家。當初,崔萛的父親死了,崔萛賣掉田產,做了墳墓,立了墓碑。埋葬完畢,家產賣盡,因為窮困,便以賣酒販粥為生。當時人多用這事譏笑他,他始終不改。他做生意只求夠本就行,不多賺錢。後了做了官,多是邊境地區,所以更加貧薄。建寧年間死去。家裡很窮困,沒有錢裝殮,光祿勛楊賜、太僕袁逢、少府段赹等替他准備棺槨葬具,大鴻臚袁隗替他樹碑,稱頌他的功德。他所著的碑文、論文、箴、銘、答、七言、祠、文、表、記、書共十五篇。

熱點內容
2016年師德學習心得 發布:2024-11-07 00:58:16 瀏覽:974
折磨美女老師 發布:2024-11-06 23:46:18 瀏覽:990
班主任誘惑 發布:2024-11-06 23:05:11 瀏覽:714
數學課本九年級上冊 發布:2024-11-06 22:10:26 瀏覽:620
特效教學 發布:2024-11-06 19:36:23 瀏覽:992
十宗罪師生 發布:2024-11-06 19:36:16 瀏覽:454
二年級語文園地一 發布:2024-11-05 21:10:25 瀏覽:684
2017二卷數學文科 發布:2024-11-05 19:23:13 瀏覽:401
歷史課評語 發布:2024-11-05 16:16:22 瀏覽:117
信用卡多久能下來 發布:2024-11-05 15:10:20 瀏覽: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