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譯技巧
首先要把每個實虛詞的解釋了解透徹,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樣,如果這篇文章有很多字不認識,那麼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到現在同學已經有80%的實虛詞已經了解,剩下的時間看一下並用筆標記一下不會的那些實虛詞並把它背誦下來。接下來講解文言文閱讀方法及做題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
眾所周知,由於考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具有不準藉助任何工具書,只能獨立解題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學生心理上比較緊張,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讀完一遍就去選擇答案。其實這種作法是很不正確的,作為文言應試的閱讀應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初讀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最近幾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傳記的,看這樣的文章要知道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系簡明,有的人物關系復雜。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壞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現一種特殊的品格和性格。這要求考生解讀人物關系,體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寫人物傳記 ,或出於某種政治需要,或出於個人目的,通過人物傳記,表現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要求考生能分析傳記的基本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
內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與事或相夫教子、事親至孝,弘揚民族傳統美德;或古代賢臣良吏,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剛直抗上、執法如山等既符合於傳統的道德規范,又不失現實教育意義。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屆有些考生在讀文言語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應該說,學生當中這種情況存在還是非常普遍的,其實你應該明白,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它所選的文言語段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緊張。
第二步:細讀題目
在這一步驟當中,須一一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段在材料中的對應位置,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給選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根據是非准偏,選出正確項)同時這一步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利用好幾道題目,如實詞解釋,句子翻譯,分析概括題等,因為在它們身上,可以獲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選擇題(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或者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此題信息量非常大,雖然其中肯定有一項或幾項不符題意,但錯誤的也往往只是些小問題。因此通過看最後一題,對文意的把握必將會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有個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讀全文
這一步是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大致相當於精讀研讀的水平;既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又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因此是一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通過這一步閱讀之後解答一些綜合性比較強的題目也就駕輕就熟了。
文言文閱讀做題技巧如下:
1要善於藉助。例如,善於藉助字形分析和鄰里相推,來正確判定實詞詞義,觀照語言環境掌握虛詞用法。這一階段要有排除干擾的意識,例如古今異義的干擾,防止望文生義,以今釋古。
2代入法----知識遷移。高考文言段不會脫離課本知識另起爐灶,所以要善於知識遷移,聯系已有知識尤其是常用詞的常用義項和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來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篩選題
根據陳述對象可以排除干擾項,確定答案范圍
4 析結構
推斷它在文章中的結構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斷它的詞義。
『貳』 語文文言文高考答題技巧
可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通讀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確判斷所要斷句的文體。如果是有故事情節的傳記文,就必須掌握它的大致情節、中心事件和人物間的關系;如果是議論說理文,就要明確這篇文章的論述中心,再根據中心進一步明確前後的邏輯關系。總之,斷句前,必須把所給文段通讀幾遍,盡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為民請命,寫下了許多現實主義偉大詩篇。被貶潯陽之後,也寫出了揉合儒家「樂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傳他抵湓城不久,即於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建一草堂。這個草堂,「前有奇松數十株、修竹千餘竿,青羅為牆板,白石為橋道,流水周於舍下,飛泉落於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與元稹書》),真是貶官閑居的好地方。《草堂記》即寫於此時。試題所選的是《草堂記》的第一段,大意是:廬山的風景,秀麗至極,簡直是天下諸山的冠軍。山的北峰,叫做香爐峰;香爐峰的北面,有一座遺愛寺;就在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的風景更是漂亮,恐怕還遠超過廬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樂天一見就喜歡上它了,就像遠行的遊子路過故鄉一樣,眷戀沉迷、依依不捨而不忍離去,於是就對著香爐峰,傍著遺愛寺,蓋了一間草堂。
第二步循序漸進,先易後難。
在熟讀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後斷吃不準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斷開的有 「香爐峰」、「遺愛寺」、 「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較難斷開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勝絕」、「若遠行客過故鄉」等。對於容易斷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線或標點;對於暫時難以確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後推敲斟酌。
第三步藉助「特徵」,巧妙斷句。
「特徵」即特殊詞語主要有兩類:一是「曰」「雲」之類的動詞,一類是虛詞。尤其要注意虛詞,因為虛詞使用頻率高,語法功能強,藉助虛詞,能幫助我們准確斷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見」和「愛」有內在聯系;「之」代詞,指代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的風景。特殊詞語服務斷句,可概括為如下:「曰」後冒號(:)「哉」後嘆(!),「蓋」、「夫」大多在句首,「於」、「而」、「則」、「以」一般在中間,「耶」、「乎」經常表疑問(?),「矣」、「耳」後邊加圓圈(。),「也」、「者」作用錶停頓,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輔助斷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或排比,或對偶,或對稱。這種形式有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准確斷句。另外還可以藉助語法來輔助我們斷句。如上述較難斷開的「其境勝絕」句,「勝絕」是謂語,一般不帶賓語,據此可斷為「其境勝絕/又甲廬山」;「若遠行客過故鄉」句,「過」是謂語,「故鄉」是其賓語,「若遠行客」是其狀語,此句不能斷開。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這樣的斷句: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可加這樣的標點:「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
訓練習題:
1、將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2004年北京卷)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① 馬 無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 其 馬 將 胡 駿 馬 而 歸 人 皆 賀 之
③ 家 富 良 馬 其 子 好 騎 墮 而 折 其 髀
④ 丁 壯 者 引 弦 而 戰 近 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 故 福 之 為 禍 禍 之 為 福 化 不 可 極 深 不 可 測 也
參考答案:
1、 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③ 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④ 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2008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六招制勝
文言翻譯,高考試卷中要求直譯,也就是字字落實。所謂字字落實,主要是判斷每一個虛詞、實詞的用法和意義,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字、活用詞等,並做准確解釋,還要把握句式特點和句子的語氣。
具體來說,應從「留」「換」「補」「刪」「調」「貫」六個方面進行。「留」,凡指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皆保留不動。「換」,將單音詞換成現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後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凡該換的,一律換之。「補」,即補出古代簡練說法省略或隱含的內容,特別是對省略句。「刪」,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虛詞。「調」,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要求調整過來。「貫」,指文言句中帶修辭方法的說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據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
可記住口訣:
文言翻譯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3
綜觀2007年十八份高考試卷,命題者沒置干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曲解詞義
指命題者在設置干擾項時,故意對文言材料中某一詞語錯誤地加以解釋,從而導致敘述出錯。
1.四川卷第10題B項(選文出自《元史•賀仁傑傳》):
賀仁傑屢建戰功並數進忠言,頗得世祖喜歡;他敢於為民請命,深受百姓愛戴。世祖曾以供養母親為由把其父所獻之金送還給他,但他最終未接受。
原文中寫「帝一日召仁傑至榻前,出白金,謂之曰:『此汝父六盤所獻者,聞汝母來,可持以歸養。』辭不許,乃歸白母,盡散之宗族」.這里所謂「辭不許」,意思是賀仁傑推辭而皇帝不答應,最終他收下了銀兩;如果我們聯系後面的「乃歸白母,盡散之宗族」,判斷起來就容易了。
2.福建卷第7題A項【選文為《書博雞者事》(節選)]:
博雞者一向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使性好鬥,所以鄉里俠者都瞧不起他。
文中說博雞者「任氣好鬥,諸為里俠者皆下之」,這個「下」是「服從、退讓」的意思。高中課文《信陵君竊符救趙》(節選)中有「公子為人,仁而下士」一句,其中的「下」就解釋為「謙遜地對待」,可見A項背離了原意。
3.上海卷第23題A項(選文為《(酌古論)序》);
古代文士和武將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條。
選項錯誤理解了文中「文武之道一也」這句話(主要是句中的「道」與「一」),原文意思是「文、武的規律是相通的」,而非「古代文士和武將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條」。
4.上海卷第23題C項(選文為《(酌古論>序》):
後世的文士、武將只注重自己的名聲。
選項錯誤理解了「凡後世所謂文武者,特其名也」(主要是句中的「名」字),這句話的意思應當是「大凡後世所說的文和武,只是個名稱罷了」。
二、誇大其詞
命題者在構擬這類選項時,常常在大體准確的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故意誇大的地方作為干擾。
1.全國卷Ⅱ第10題B項(選文出自《新五代史•安重榮傳》):
安重榮憤然於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極力輕慢侮辱對方,甚至抓捕殺死他們,高祖屈己禮待契丹,而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
「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這一說法誇大其詞,因為依據原文,當安重榮誘吐渾白氏入塞、契丹責問高祖時,高祖曾一度「姑息重榮不能詰」(即「姑息安重榮不加責問」)。
2.重慶卷第11題C項(選文出自《明史•李東陽傳》):
李東陽一路上聽取了各種意見,認為產生災異的根源在於勢家巨族、親王貴戚、內廷官員互相勾結,危害百姓。
原文只說「臣訪之道路」(意思是「我在道路上詢問」),那麼選項中「各種意見」屬誇大其詞,事實上,李東陽是通過調查(主要是目睹)了解災異情況的。
三、張冠李戴
命題人故意把發生在甲身上的情況說成發生在乙身上,這就屬於典型的張冠李戴。
1.全國卷I第10題D項(選文出自《後漢書•宋均傳》):
宋均認為煩苛的人,可能廉潔守法,而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禍;早年任尚書令時即想以此向上陳告,只是限於當時形勢,因而未敢上奏。
原文中寫「均性寬和,不喜文法,常以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災害流亡所由而作」,意思是說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潔守法,卻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詐刻毒的人,卻會帶來災禍」,命題人有意張冠李戴,設置陷阱。
2.全國卷新課標卷第6題C項(選文出自《新唐書•韋丹傳》):
韋丹對貪污現象仔細核查,責之甚嚴。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抄沒其家,查得實據,下令一月之內如數補還,保住國家財產不受損失。
比照原文,並不是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內如數補還,應該是當權的官吏強取糧食,韋丹下令侵吞糧食的「權吏』』們一月之內如數補還——相關原文為「乃權吏所奪」、「召諸吏曰」。
四、顛倒事實
命題人故意顛倒事實,造成選項錯誤。
1.北京卷第10題D項(選文出自《淮南子•泰族訓》):
治國離不開嚴刑峻法,否則就會人心渙散,亂象叢生。
《淮南子.泰族訓》總論天人之際,古今之變,而落實於治國之道;節選部分主旨在於強調禮義教化的作用,認為君主應該修治禮義,任用賢能,這樣就可做到「法設而不犯,刑措而不用」。D項的表述與文章主旨相抵觸,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據。
2.遼寧卷第12題A項(選文為《冉氏烹狗記》):
作者對冉氏烹狗的行為雖然表示理解但並不贊賞。
原文中說得很清楚——「苟其職之不舉,斯固無所用矣,況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過人遠矣」,而非「並不贊賞」。
3.湖南卷第12題B項(選文出自《韓非子新校注》):
在作者看來,「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都是治國有「術」的表現。
「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不是作者所贊成的——文中說「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其觀行也賢其遠,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離世」(意思是「君主聽取言論時欣賞說話人的口才,君主觀察行動時贊賞他們遠離實際,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講話都深遠闊大,行為也遠離實際」),它不屬於治國有「術」的表現。
4.廣東卷第8題C項(選文為《聊齋志異。郭生》):
葉公名氣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卻在抄本上潑墨,郭生便明白了葉公的文章並不出色。
選項中「郭生便明白了葉公的文章並不出色」與文意相悖,原文為「忽被傾濃墨碗許於上,污蔭幾無余字;又擬題構作,自覺快意,悉浪塗之:於是漸不信孤」。
5.上海卷第23題D項(選文為《(酌古論)序》):
作者對於寫文章和行軍打仗都很擅長。
與原文「吾鄙人也,劍栝之事,非其所習;鉛槧之業,又非所長」相矛盾,作者明確表示「非其所習」、「又非所長」,即自己不擅文武。
五、無中生有
這種陷阱的設置,在高考中是常見的——干擾項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據,是命題人臆造出來混淆視聽的。
1.安徽卷第10題D項(選文為《古硯說》):
文章對當時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風氣進行針砭,體現了作者直面時俗的批判精神和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徵。
實際上,《古硯說》一文並沒有談到「仿古、造假的風氣」,只是談及「真好古」與「假好古」;另外,「體現了作者……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徵」,也屬無中生有。
2.江西卷第12題B項(選文為《催科》):
駝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駝醫」告到了官府,「駝醫」辯白說,自己的職業是治療駝背,只負責使駝背變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原文為「駝者隨直,亦復隨死。其子欲嗚諸官」,這個「欲」是「想要」、「打算」的意思,顯然「告到了官府」一說在文中是找不到依據的。
六、偷梁換柱
命題者通過偷換某個概念來設置陷阱,這在高考中也是很常見的。
1. 天津卷第14題D項(選文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文中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錯在「文中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選文中講得明白——「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D項將「言辭」偷換為「事例」,添加上原文中沒有的「類非而是」的「事例」,這樣的理解和分析自然不準確。
2.湖北卷第12題C項(選文為《先祖事略》):
潁川公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官即赴潁川王府任教授,剛到任就患病,一年後去世。
「為官即赴潁川王府任教授」不合文意,原文的說法是「官永平郡司訓,勸學興行,為多士式。最後遷教授潁川王府」。
3.浙江卷第14題B項(選文為《王定國詩集敘》):
作者在評論王定國詩歌時,稱贊他的「清平豐融」之作,認為有「治世之音」;對他的「幽憂憤嘆之作」則略有微詞,「廢卷而嘆」。
本項錯在「對他的『幽憂憤嘆之作』則略有微詞,『廢卷而嘆』」。「幽憂憤嘆之作」是王定國詩歌的一部分,表達的是報答「天子之恩」的願望,本文作者蘇軾並無微詞;「廢卷而嘆」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淺也」,即對自己「期人之淺」的行為感到遺憾。
4.江蘇卷第lO題A項(選文出自《三十國春秋》):
高進之十三歲,母親去世,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進之四處尋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將軍劉牢之。
「高進之十三歲……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說法有誤,原文為「父瓚,有拳勇,嘗送友人之喪,喪反,友妻為士宦所掠,瓚救之,殺七人,而友妻亦刎頸死,遂亡命江湖。進之生十三年,母劉死,葬畢,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謁征北將軍劉牢之」,也就是說,高進之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的具體時間,原文並未涉及。所以正確的表述應是「高進之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進之十三歲時母親去世,他四處尋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將軍劉牢之」。
5.山東卷第12題C項(選文出自《晉書•王戎列傳》):
王戎不拘禮法,在母親去世後仍然飲酒吃肉,經常下棋娛樂,以致容貌憔悴,拄著拐杖才能站起來。
選項因果關系不當,「在母親去世後仍然飲酒吃肉,經常下棋娛樂,以致容貌憔悴,拄著拐杖才能站起來」本身相當牽強,不合常理;其實,王戎容貌憔悴是因「性至孝」——依據原文「至於王戎,所謂死孝,陛下當先憂之」、「戎先有吐疾,居喪增甚」,這一點不難判斷。
此外,命題人還可能「綜合設誤」,即在同一個選項中,綜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設誤法。
文 言 翻 譯
所謂的翻譯,指的是用現代漢語詞彙語法來譯出所提供的文言語句。高考說明中要求: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
文,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一、翻譯的基本標准:
信:准確表達原文意思,不走樣、不漏譯、不錯譯;
達:明白流暢,無語病;
雅:用詞造句考究,有一定文采。
二、總體要求: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准確規范,字字落實。
三、基本方法:
對、換、留、刪、補、調。
四、注意的地方
翻譯文言句子,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虛詞、實詞和相
關的語法知識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保留
原文中表示國名、年號、地名、人名、物名、官職名等之類的詞語應當注意保留下來,不必翻譯。
(二)注意增補
原文如果是一些省略句,那麼翻譯時應當注意把它補充完整。
例如:
(1)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譯文;到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皆為他竭盡哀悼。
句(1)中「知與不知」的後面省略了「之(代李廣)者(的)人」,「為」的後面省略了「之(代李廣)」;
(三)注意刪減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沒有實在意義的文言虛詞,翻譯時應當注意把它刪除。
例如:
(1)若有見暴如是叟者,又必不與也。
譯文:如果有人像這個老人一樣被欺負,也一定不會給他馬駒的。
(2)有牽牛而過堂者。
譯文:有人牽頭牛走過堂下。
句(1)中的「也」是語氣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句(2)中的「而」表修飾,相當於「地」,不譯。
(四)注意對換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詞,翻譯時應當注意將其對換成意義相同的現代詞語。
例如:「吾、余、予」譯為「我」,「爾、汝」譯為「你」,
單音詞譯為雙音節詞。
(1)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譯文: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石頭。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譯文:象我這樣的人,可以安撫百姓嗎?
句(1)中的「終日」在翻譯時應注意將其對換成意義相同的現代詞「整天」;句(2)中「寡人」譯為「我」,「民」譯為「百姓」。
(五)注意選擇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義詞,翻譯時應注意從其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
例如:(1)范氏富,盍已乎?
譯文:范家富貴,何不取消這門親事呢?
(2)今皇帝久病不已。
譯文:現在皇帝病了很好長時間,不能治癒。
(3)禍如矢發,不可追已。
譯文:禍患如射出的箭,不可追回。
句中的「已」有多個義項:a 、取消,停止;b、已經,
C、治癒,病癒;d、語氣詞,同「矣」;e、通「以」。
句(1)選 a項,句(2)選C項,句(3)選d項。
(六)注意活用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詞語,翻譯時應注意正確判斷它的活用類型。
例如: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
譯文:裴矩竟然能夠當廷辯駁,不肯當面順從。
(2)飲酒於斯亭而樂之。
譯文:在這個亭子上喝酒並以此為樂。
句(1)中的「廷」「面」屬名詞作狀語,分別譯為「當廷」「當面」;句(2)中的「樂」屬意動用法,應譯為「以……為樂」。
(七)注意通假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通假字,翻譯時應注意它通假後的意思。
例如:(1)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餘悉分賑親族,家人績紡以供朝夕。
譯文:每月初得到俸祿,僅僅留下自身口糧,其餘全都分給或周濟親族,家人績麻紡線來供給早飯晚食。
(2)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
譯文:不久他把吳郡百姓阻止官府逮捕周公的事變向朝廷稟報,追查並處死了五人。
句(1)中的「裁」是通假字,通「才」,應譯為「僅僅」;(2)中的「按」是通假字,通「案」,譯為「追查、考察」。
(八)注意固定
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語,翻譯時應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
例如:
(1)其李將軍之謂也!
譯文: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
(2)尤為帝所禮重,而不至大用,時議惜之。
譯文:特別受皇帝禮遇敬重,但沒有得重用,當時的議論為此感到惋惜。
(3)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
譯文:你們的老人很廉潔,你們恐怕不免窮困吧?
句(1)中的「……之謂也」是固定格式,應譯為「說的是……」;句(2)中的「為……所」是固定格式,表被動;句(3)中的「得無……乎」或「得無……耶」是固定格式應譯為「恐怕……吧」或「莫非……吧」。
原文是一些特殊倒裝句式(如主謂倒裝句、定語倒裝句、賓語前置句等),翻譯時要注意將其調整成正常
語序。
例如:
(1)欲而得之,又何請焉?
譯文:想要的東西已經得到了,還請求什麼呢?
(2)其孝謹聞於其族,其信義著於其友。
譯文:他的孝順、恭謹在他的族人中得到傳揚,他的信用、道義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顯。
(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譯文:能「鏗鏗」的發出聲的石頭,到處都是。
句(1)中的賓語「何」前置;句(2)中的介賓短語「於其族」「於其友」作狀語後置;句(3)中「之……者」是定語後置的標志。上述倒裝句式應首先調整成正常語序進行翻譯。
(十)注意意譯
原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辭格,翻譯時應注意採用意譯方式。
例如:
(1)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譯文:官吏的專橫,衙役的粗俗太過分了。
(2)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譯文:然後就派大將蒙恬在北邊修築長城,鎮守邊防,把匈奴趕退了七百多里。
句(1)中的「烏紗」用了借代修辭,其本體是「官吏」。翻譯時應意譯為「官吏」,而不能直譯為「烏紗帽」;皂、隸原指奴隸的等級,這里指衙門里的差役。(2)句中的「藩籬」用了比喻修辭,其本意是「籬笆」,這里比喻「邊防」,翻譯時應譯為「邊防」「邊疆」。
翻譯步驟
1、通讀全文,領會大意。
2、斟酌字義,揣摩語氣。
3、方法通變,合情合理。
4、如無標點,審慎斷句。
5、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翻譯原則
一
信: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達:通順暢達,譯文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 語習慣,字句通順,沒有語病。
雅:優美自然,譯文要生動,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
詞不離句 句不離段
方式方法:
直譯
意譯
直譯:就是指將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譯文中得到具體的對應和落實 。
1、今為民害,咎在殘吏,而勞勤張捕,非憂恤之本也。(07年全國1)
譯文:如今成為民害,罪過在於殘忍的官吏,從而不辭勞苦地張網捕捉,不是顧憐的根本方法。
2、蓋忠臣執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 ( 07年全國1)
譯文:忠臣堅持道義,不應有二心。如果懼怕威勢喪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會改變志向。
總結文言文翻譯十點失誤為:
1.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
2.以今義當古義
3.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
4.詞語翻譯得不恰當
5.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
6.省略成分沒有譯出。
7. 該增添的內容沒有增添
8.無中生有地增添內容
9.應當譯出的意思卻遺漏了
10.譯句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則
古文翻譯,補充技巧:
★一定要直譯,不允許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①先將句子中的每個字都落實為現代漢語的解釋。(「信」)
②翻譯個別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漢語中常用的單音節詞換成現代漢語中常見的雙音節詞。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不要翻譯,無須自作聰明。
高考題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詞都出自於教材,復習好教材,就能為答好文言考題奠定基礎。每當我們閱讀課外文言選段時,要想到自己學過的課文中有沒有類似這樣的字詞和句式,當然,還要再看一看情況是否相同。總之,教材是本,課外選文是末,所以說牢固的基礎是很重要的,建議同學們把各冊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課下注釋中重點的實詞虛詞。
歸納總一、字形推斷法
二、引申推斷法
三、字音推斷法
四、結構推斷法
五、聯想推斷法
六、語法推斷法
七、語境推斷法
一、字形推斷法
例1:「振長策而馭宇內。」(賈誼《過秦論》)析:「策」,從「竹」,凡形旁從竹的字,本義都與竹條有關,據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 」。 (竹質)馬鞭
例2:「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韓非子》)
析:「理」,從玉(左偏旁寫作王),凡形旁從「玉」的字,本義都與玉石珠寶有關,據此可知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 治玉。
有些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也可以通過分析字形來推測詞義。
例1:「襟三江而帶五湖」(王勃《滕王閣序》)析:「帶」,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帶紐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帶形,本義是腰帶,這里是「以……為腰帶」的意思;
二、引申推斷法 圍繞本義逐漸引申的詞義,通過推斷可以探知詞義。
1.特殊向一般引申。
例:「左右欲引相如去。」
析: 「引」是會意字,右邊的一豎表示弓弦拉到的程度和位置,「拉開弓」是其本義。去掉「弓」,向一般引申開去,「牽拉」其它皆可以說成「引」。
2五、聯想推斷法
我們可以聯想課文有關語句或者我們熟悉的成語、一般詞語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後初步
『叄』 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技巧有哪些
1、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宋代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譯文:我將把這詩稿收藏在家中,使後來的人讀了它,為我的志向而悲嘆。
2、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葯議》
譯文:用葉的(草葯要)選擇葉子剛長足的時候(採摘);用芽的(草葯),自然應當遵從傳統的說法;用花的(草葯),(要)選取花剛開時(采);用果實的(草葯),(要在)果實成熟時采。
3、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明代張溥《五人墓碑記》
譯文:在魏忠賢作亂的時候,做官的人能夠不改變自己志節的,中國之大,能有幾個人呢?
4、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戰國韓非《韓非子·五蠹》
譯文:古代讓出天子地位的人,這是離開守門人的生活條件和奴隸的辛苦啊。
5、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兩漢司馬遷《鴻門宴》
譯文:現在項庄拔出劍起舞,他的目標總是在劉邦身上的。
6、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漢紀五十七》
譯文:這幾點都是用兵的大忌啊,但是曹操都冒險使用這些計策。
7、亞父者,范增也。——兩漢司馬遷《鴻門宴》
譯文:亞父這個人,就是范增
8、言之,貌若甚戚者。——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文:他說這些話時,臉色好像很悲哀。
『肆』 高考文言文翻譯的技巧~
文言文翻譯的技巧和方法:
1)、 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譯好一個句子,同樣要遵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來理解,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斟酌。判定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一字多義的實詞到底是哪個義項,文言句式是如何選用的,怎樣准確斷句,意譯如何進行,這些都要依託上下文。離開了一定的語言環境,句子往往很難准確理解,也就很難能翻譯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兩眼只盯著要求翻譯的句子本身,結果是「欲速則不達」,翻譯中出現偏差甚至錯誤,這就是沒有語境意識造成的。
2)、翻譯最基本的方法是將單音節詞轉換成雙音節詞。
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的最大區別在於,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即一個字就是一個詞;而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即由兩個字構成一個詞。將古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在多數情況下就是把單音節詞轉換成雙音節詞。理解並掌握了這一方法,許多翻譯題做起來就不難了。
例8:自以不能廣施,至使此人顛沛,乃於所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足通行。
譯文:自己認為不能夠廣泛施恩,以至使得這個人跌倒了,於是就在種植竹子處的水溝上建立一座小橋,讓人足以能夠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廣」「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單音節詞換成了雙音節詞。
3)、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換」「調」「留」「增」「補」「刪」五字訣。
五字訣是譯文語言組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舉例簡述如下:
(1)「換」。對那些詞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說法已經不同的詞,在譯文中替換為現代漢語。
例9: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09安徽卷)
譯文: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於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叟」換成「老人」,「識」換成「知道」,「意」換成「心思」,「懷」換成「揣著」。
(2)「調」對文言語句位置與現代漢語不同之處,主要是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倒裝現象,譯文依據現代漢語的語言規范,對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調整。如例5中的定語後置,例6中的狀語後置,例7中的賓語前置。
(3)「留」。保留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保留特定的專名術語,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號、謚號、年號、特殊稱謂、特殊的學術或專業術語,現在已經消失的事物等。
例10;與郡丞元寶藏深相交結,前後令長,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國一卷)
譯文:與郡丞元寶藏結交很深,前前後後的縣令縣長,沒有不受到他指揮的。
(4)「增」。文言文省略現象較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謂、賓成分,介詞,數詞後面的量詞,甚至還有省略一個分句的現象,翻譯時應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律增補必要的語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賓語,例2中的省略主語,例6中的介詞省略,例7中的動詞省略等。
(5)「補」,就是將文中省略掉部分補充出來。
(6)「刪」。文言語句中有些虛詞的用法,現代漢語沒有類似用法的詞語,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翻譯時只能刪除削減。如發語詞「夫」「維」,起提賓作用的助詞「之」經及一些湊足音節的助詞。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強文言功底,培養文言語感。
這是做好翻譯題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題目最根本的一點。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決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講的方法和技巧說到底都還是「末技」;其實,根本的技巧還是來自功底,來自內力。為了增強文言功底和文言閱讀的內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二要注重平時積累。文言知識點很多,考生要養成積累的習慣,隨時隨地、一點一滴地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復習以前學習過的課文,因為做高考題許多就是對平時學習過的課文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識點就直接來自學習過的課文。因此要回歸課本,尤其是對於文言文閱讀能力較弱的同學;四要多練習,通過練習來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閱讀套路,培養文言語感,增強解題能力。
『伍』 高考文言文翻譯如何拿到高分呢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陸』 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方法
文言文的翻譯策略及方法:
「理解並翻譯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語文《考試大綱》明確規定的一個重要考點。所謂「理解」,就是准確把握詞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確意義;而「翻譯」則是將所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譯的方式翻譯為規范的現代漢語,所謂「直譯」就是指將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譯文中得到具體的對應和落實,只有在難以直譯或者直譯不能准確表達原文意思的時候,才依據原文意義進行意譯。
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義,是將文言文句子准確翻譯為現代漢語的重要前提。要准確理解一個句子的意義,必須從理解該句上下文的段落意義入手。所以說,「宏觀把握」、「語境著手」是准確理解文言文句子意義的基礎。當我們由文章整體意義的把握而局部理解了文章中具體句子的意義以後,就可以進行文言句子的翻譯了。
將文言句子翻譯現代漢語,考生必須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具體方法和操作步驟。
第一,「信、達、雅」的翻譯要求:「信」就是准確,即忠實於原文意義,不添、不加、不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凡是能夠直譯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對照翻譯,能夠具體落實的字詞就盡可能地在譯文中有所落實,並保持原句的特點;「達」就是通順,沒有語病,符合表達習慣,遇到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語言現象而無法直譯時,就可以靈活地或適當地採用意譯的方法;「雅」就是譯文語句優美,用詞造句比較講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
第二,「留、補、刪、換、調」的翻譯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號、帝號、國號、人名、地名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譯;「補」指增補,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現代漢語不能省略的成分補上;「刪」指刪除,就是刪除沒有實在意義、也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換」指替換,即用現代漢語詞彙替換古代漢語詞彙;「調」,指「調整」,就是將古代漢語句子中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第三,由「會義」到「操作」的翻譯步驟:「會義」就是通讀全文,領會文章大意,在此基礎上明確文句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並在翻譯之後檢查文意是否表達清楚,前後是否對應,上下文是否一致、語意是否吻合語境。
一般而言,文言文翻譯到了具體的操作階段,我們可以採取以下翻譯策略,使翻譯達到「信、達、雅」的要求和標准:
第一,關鍵實詞的翻譯策略。翻譯關鍵實詞,其操作策略一般有三種:①「語法結構分析法」。如翻譯「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後漢書?嚴光轉》),其中「乃令以物色反之」是一個祈使句,承前省去主語「帝」,「令」後省略兼語「人」。該句的翻譯難點就是「物色」。如果將「物色」理解為現代漢語中的「尋求」含義的話,它用在介詞「以」之後就說不通——介詞之後只能跟賓語。由此可見,「物色」應是個名詞。它是什麼意思呢?根據上下文「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和「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分析,光武帝可能在讓人憑著長相尋找嚴光,所以「物色」作「形體相貌」講最合適。②「句式結構分析法」。古漢語十分講究對稱,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處於相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詞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等並列結構較多,這就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方便。如「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賈宜《過秦論》),是個「正對」對偶句,根據對偶句特點可知,處於同一位置的「固」與「地」詞性相同,都是名詞,那它們的意思也必然接近,據此推知,「固」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可譯為「堅固的地方」。③「成語聯想法」。現代漢語的成語,絕大部分來源於古詩文,因而有很多詞語的文言意義在成語中得到了保留,所以,在解釋文言實詞時,我們可以聯系成語來推斷其意義。如2004年高考江蘇卷第15題,要求翻譯「每曲意事二人,績不少降節」一句,其關鍵詞「曲意」,就可以在從成語中「曲意逢迎」的意義推斷出「曲意」一詞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違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計迎合討好別人」,據此可知「曲意」是「違心的迎合、奉承」,再聯繫上下文可知,這是蔡京為了討好徐績和何執中而巴結奉承他們,所以在翻譯時需補充主語,整句便可譯為「(蔡京)常常違心地奉承二人,徐績並沒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節」。
第二,關鍵虛詞的翻譯策略。由於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功能是無法分開的,所以,我們在翻譯虛詞時既不能離開語境,也不能脫離句式。在我們掌握了考試大綱中所規定的15個虛詞的各個義項和它的語法功能的基礎上,要准確地翻譯文言虛詞,還應掌握一些虛詞的翻譯規律和技巧。凡是在現代漢語里沒有相應的詞可以代替的文言虛詞,如果硬譯反而別扭,因而可以不譯。這些詞包括發語詞、音節助詞、標志結構的的詞語、句中停頓的詞,以及詞中虛設成分等。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中「之」作為「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可以不譯。「也」錶停頓,「矣」為語氣詞也不需要譯,只要把句子的語氣譯出就可以了。凡是標志古漢語句式的文言虛詞,不一定翻譯出對應的詞語,但一定要調整相關句式和語序,按照現代漢語的句式和語序規范來翻譯文言句式。如2004年陝西等省卷第15題有「此金者,聖人所以惠養老臣也」一句的翻譯,這是一個判斷句,表示判斷的標志就是「……者,……也」,這里的「者」和「也」就無須翻譯出具體的對應詞語,但一定要將該句的判斷句式翻譯為現代漢語的判斷形式。至於句中的「所以」一詞,也是一個重點虛詞,它在文言文中有三種語法功能,第一種表「……原因」,第二種是表「……東西」,第三種是表「……目的」或者表示「為了……」,由上下文語境可知,此句中的「所以」是第二種,全句可譯為「這些金錢,是聖明的皇上賜我用來養老的的」。
第三,修辭句的翻譯策略。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說等手法。比喻句是不能直譯的,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因現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可採用變通的翻譯形式,或意譯為「堅固的城防」,或以現代漢語的比喻形式翻譯為「鋼鐵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譯為「堅固的城防」。運用借代的句子要翻譯,要換借體為本體,如「布衣」應翻譯為「貧民」,「縉紳」應翻譯為「官員」,「三尺」應翻譯為「法律」,「萬鍾」應翻譯為「高官厚祿」,等等。婉說,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凡遇到婉說的句子,應按照按現代漢語的習慣表達方式替換,該換成什麼就換成什麼說法,可將「山陵崩」譯為「百年之後」,可將「填溝壑」譯為「死了以後」。至於運用互文的句子,既不能直譯,也不能替換,如翻譯「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不能譯為「秦代的明月,漢代的關塞」,應根據上下文的相互呼應和相互補充的表意形式,翻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
文言文閱讀是高考語文試題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它以其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位置。相對於現代文閱讀而言,文言文試題平穩,得分相對較易,因此是考生高考得分的一大亮點,也是考生在高考總復習中不可忽視的一大環節。那麼,在高考的沖刺階段,應該怎樣進行文言文的復習呢?
一、復習策略:重視課本,夯實基礎。
高中語文六冊課本涵蓋了大綱所規定的各項基礎知識,包括常用詞、句式、活用、通假等內容。掌握這些基礎知識,是我們有效應對高考文言文試題的前提。復習時可以採用一課帶多課的方式,即選取幾篇在詞語、句式比較典型,且涉及文言知識面較廣的課文。如通過《鴻門宴》一文,不僅可以掌握「因、如、舉、謝、意」等多義詞的用法,將六冊教材中富代表性的常用義項都歸納整理,還可以抓住「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這一判斷句,聯系其它課文中與之相同或不同的判斷句,集中歸納整理判斷句的七種不同類型,等等。這樣通過幾課書就可以復習常用實、虛詞,文言句式,文學常識,文化知識諸多方面的問題,用時少而見效快。
二、閱讀策略:由淺入深,逐層深入。
1、整體感知、總體把握
快速瀏覽全文,確定人物身份,主要事件以及結局,尤其注意君主、上司、同僚對中心人物的態度,人物的遭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愛是憎,寫作的意圖是贊揚還是諷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讀者吸取什麼教訓還是獲得什麼啟示,聯系作者的身世和所處的時代,弄清作者的觀點態度。
2、善於藉助,揣摩文意
首先要善於藉助文段的題目,文段的註解和出處,加深對選段文意的理解。其次是要善於藉助題乾和選項,最關鍵是要利用好實詞解釋題和選擇題最後一題的對文段內容的概括和分析題。第三是藉助知識背景,包括語文課上學過的,也包括其它課上(如歷史課)學到的知識。
3、重讀文章,准確把握
經過前面兩個步驟,我們的學生對文段內容已經能夠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讀的時候,就能從更高層次上認知全文,同時也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差做出糾正。
三、答題策略:題型不同,區別對待。
高考試卷,不僅考查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考查學生的應試能力。因此,掌握必要的應試技巧,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對於實詞釋義類題目,最簡單的莫過於將各個解釋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准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解釋正確的,反之則為解釋錯誤的。有的實詞詞義在文中根據自己對該詞所掌握的用法無法正確解釋,就應該考慮它的通假或活用情況。
2、對虛詞用法類題目,首先可以利用每組中給出的高中學過的句子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來衡量斷文中句子的虛詞用法,具體做法是代入。其次看虛詞在句子中所處的位置及其前後內容。還可藉助語法知識分析。
3、對句式類題目,要充分考慮文章內容因素的作用,尤其要關注原文中該句前後的句子。注意藉助標志詞。
4、對信息篩選類題目,基本思路是:將幾個例句逐句進行分析,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例句,然後再對照編組情況來判斷正誤,最好是先找不能表現題干中要求的任務性格的選項,用排除法選擇。
5、對文段內容的理解、概括、分析題,注意區分「作者觀點態度」與「所述事件」」、與世人的見解、與讀者的見解之間的區分。要尊重原文,實事求是,謹防隨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內容。有時作者的思想觀點分散在全文各處,需要適當的概括綜合,才能全面、准確的反映作者觀點態度的全貌。
6、對文言文翻譯題,最重要的就是找准給分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翻譯。句中的重要動詞、形容詞,活用,特殊句式常常是給分點,務必高度關注
『柒』 高考文言文翻譯怎麼搞定
高考文言文翻譯方法有:
1、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
(7)高考文言文翻譯技巧擴展閱讀:
文言文/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捌』 高考文言文翻譯有哪些需要掌握的原則與方法
常見的翻譯失誤類型
1、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
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代漢語對譯。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可譯成: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包圍鄭國,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禮。
2、以今義當古義
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展,意義已經變化了,有的詞義廣大,有的詞義縮小,有的詞義轉移,有的詞感情色彩變化,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要根據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且不可以今義當古義。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誤譯:先帝(劉備)不認為我卑鄙無恥。「卑鄙」屬於感情色彩變化。在古代這個詞是中性詞,指地位低下,見識淺陋。現在是貶義詞,指人的行為或品質惡劣。譯句中的以今義當古義,應改為古義。
3、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誤譯: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當譯成「因為」,也沒有把「拜」譯出來,應當譯成「任命」才算正確。
4、詞語翻譯得不恰當。例如: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誤譯:不愛惜珍珠寶器肥田沃土。譯句中把「愛」譯成「愛惜」不當,「愛」有愛惜之意,但在這個句子中是「吝嗇」的意思。
5、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誤譯:從師學習的風尚也已經很久不存在了。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也」刪去,造成錯誤。其實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時,因為沒有相當的詞可以用來表示它,應該刪除不譯。比如表示判斷的 「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譯時應該從譯句中去掉,並在適當的地方加上判斷詞「是」。
6、省略成分沒有譯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全,如: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司馬光《赤壁之戰》)誤譯:孫權給群臣看,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句中的「以」後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而譯句中沒有譯出來,應該在「孫權」的後邊加上「把曹操的書信」,語言才顯得清晰完整。
7、該增添的內容沒有增添。在翻譯時,有時為了文句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必須增添一些內容,才算恰當,如: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誤譯:現在劉表剛剛死亡,兩兒子不團結。在數詞「兩」後邊加上量詞「個」,語氣才顯得流暢。再如: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譯成:因此,先主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他。譯句中在數詞「三」後加上量詞「次」字。
8、無中生有地增添內容。一般說來,文言文翻譯必須要尊重原文的內容,不能根據個人的好惡增添一些內容,以至違背原文的意思。否則,就會造成失誤,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誤譯: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於助人並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裡面。譯句中的「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於助人的人」原句中沒有這個內容,是翻譯者隨意加進去的,應刪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應當譯出的意思卻遺漏了。沒有把全句的意思說出來,只說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誤譯:孔子說:「學習後要復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譯句把「時」的意思漏掉了,應該在「復習」前加上「按時」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譯句。
10、譯句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則。在古代漢語中,有一種倒裝句,這種句子在翻譯時,一般說來,要恢復成現代漢語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誤譯:尋找人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沒有找到。這個句子翻譯的不妥,因為原句是定語後置,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正確的翻譯是:尋找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人,卻沒有找到。再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譯成:蚯蚓沒有爪子和牙齒的鋒利,筋骨的強壯。這個譯句沒有按定語後置的特點來譯,正確的翻譯應該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壯的筋骨。
本文摘自《網路文庫》請珍惜。
『玖』 高考文言文翻譯技巧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
關鍵提示: 關鍵提示:
(1)嚴格執行直譯的原則。回 )嚴格執行直譯的原則。 (2)找准得分答點:重點實詞、活用詞、句式特點、重要虛詞、通假、偏義復詞。 重點實詞、 重點實詞 活用詞、句式特點、重要虛詞、通假、偏義復詞。 (3)保持譯句流暢通順。 (4)譯句和原文語境吻合。 (5)不隨意改變順序。 (6)翻譯完要讀一遍,看看是不是通順。
做題方法:做好「 一定要直譯, 做題方法:做好「換、留、刪、補、調」。一定要直譯,不要意譯,要字字落實, 方法 一定要直譯 不要意譯,要字字落實, 忠實於原文。 忠實於原文。
(本解釋摘自《網路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