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大學科技成果轉移

大學科技成果轉移

發布時間: 2020-11-19 05:34:13

『壹』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的科研成果

歷屆學院學生在讀期間,科研與學術成果卓著。如2000、2001級學生在校期間,累計發表論文回40篇,有部分論答文在IEEE上發表;在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挑戰杯」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4個、省級獎項14個;2003至2005年期間,在國際、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上,獲得國際特等獎3人次、國際一等獎9人次、國際二等獎27人次。畢業生前景廣闊。讀研率達80%以上,其中出國讀研率在20%以上,一大批畢業生已在其研究或工作領域嶄露頭角。
部分獲獎情況
浙江大學學生工作創新獎二等獎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獲團系統組織工作獎
第五屆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彭伊莎(05理科班,理學院)
國際數學建模競賽:
潘姚華(05混合班)、趙心怡(05文科班)等三支隊伍9位同學獲得國際一等獎,占浙江大學所獲一等獎的75%
浙江省「網新國際杯」程序設計競賽:
歐陽嘉林(06工科平台)等五位同學獲得一等獎
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吳昊(05混合班)、朱暘(05混合班)、劉澤(07混合班)等多位同學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被SCI, EI或ISTP收錄)。

『貳』 大學如何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生產力的意義 在當前,科技成果轉化的作用和意義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 1.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是世界競爭發展的需要。
在當今世界范圍內,經濟的競爭愈來愈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表現科技成果(特別是高技術成果)轉化數量、質量和轉化速度的競爭。
歸根結底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程度及其市場佔有率的競爭。
2.科技成果轉化是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關鍵。
發展經濟要依靠科技進步,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而只有把作為第一生產力重要體現的科技成果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國的經濟增長質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轉變。
3.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最好形式。
新技術的產生並不等於新產業的形成,要使科技成果變成現實的生產力,特別是要形成規模效益,就需要科技工作者與經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制定有力措施,創造有利於成果轉化的環境條件,加快成果轉化的步伐,為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難點、熱點、重點問題作出貢獻。

『叄』 合作機制——科技成果轉化的基礎

合作機制是指科技合作系統里各參與方之間相互聯系的工作方式與運行內容,即採取什麼樣的手段來保證參與各方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順利進行,從而實現資源的交換和共享。科研單位與企業的合作,是發達國家在知識的轉讓方面的重要特色,不僅將知識和新技術迅速地擴散,而且也有效地保證了對於科研的持續正向激勵。國外科研單位與企業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李征峰,熊超,2002)。

(一)科學園區模式

科學園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形成了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作為科學、教育與工業結合的一種經濟、社會現象,科學園區發端於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斯坦福研究園和蘇聯的新西伯利亞科學城。之後,它們作為高校、科研機構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科研成果轉化的集結地,依靠智力資源開發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強烈影響,受到了各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美國成功地建立了許多科技園區,加速了美國科技成果轉化領先於世界的步伐。1951年,舉世聞名的矽谷建立,矽谷是以斯坦福大學為中心而建立起來的高技術密集區,孕育了享譽世界的現代科技文化。科技園區的創立,成為人才的孵化器,為致力於創業的有志者提供了技術、信息和資金的保障。它一方面扶持大學創辦各種高技術開發公司,加快大學科研成果向產業的轉化過程;另一方面鼓勵企業在那些有應用前景並能在較短時間內開發出高技術產品的科研項目進行研究。這種創新中心一般由NSF(國家科學基金)資助,創新中心通過多種方式扶持這些高技術公司,旨在幫助高新技術公司盡快將其科研成果產業化(鄭立文,馮英娟,2003)。

西方發達國家在科技成果產業化道路的探索上都致力於科學園區設施的建立與各項規章制度的完善,為科技成果轉化注入催化劑。英國的科學園是根據企業規模大小、成熟度高低的順序依次進入創新園、科學園和企業園。這些企業大多依託一流大學形成一個產業群體或者簇群,集群之中的企業不是相互競爭關系,而是相互依託、互生互存、共同促進的新型企業生存方式。除斯坦福研究園、劍橋科學園等少數科學城是在綜合研究能力極強的大學基礎上建立的以外,多數科學園區都是由若干個大學和科研機構聯合組成的,通過聚集效應提高高科技開發能力,如法蘭西科學城集中了法國60%的大學和43%的科研機構,共有3萬多科研人員和8000多家高科技公司(李征峰,熊超,2002)。為了產生集群效應,日本政府出資在全國建立了築波大學科學城、關西科學城、橫濱市高新技術園地、九州七縣的高新技術園等合作研究的場地(徐鵬傑,2010)。另外,德國也非常重視利用高技術園區的建設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自1983年起,德國政府制定了新技術創業企業促進規劃,創建技、工、貿、金四位一體的高新技術科技園區80多個,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萬金榮,2006)。

科學城和高新技術園的設立,既培養和積聚了大批新的科技人才,又促進了大學教學模式的變革,而且最主要的是集約、規模、快速地促進了新技術、新產業和新產品的研發。科學園區的規劃一般由國家、地方、國家與地方聯合或者有條件的大學來承擔。科學園區建設資金的來源有各種渠道,包括政府撥款、工業界資助、民間集資、風險投資、外國投資等。許多國家在建設科學園區進程中,都十分重視通過制定專門的或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科學園區採取各種優惠政策,如房地產租售優惠、設備折舊優惠、稅收優惠、貸款優惠、外資引進優惠等,還有的國家為投資者提供一系列的技術服務咨詢和行政幫助。

(二)科研機構自辦公司模式

科技成果與產業化還有一段距離,僅僅轉讓給企業或利用技術創辦一家新型科技企業,技術成果並不一定能得到順利轉化。為此,許多國外的科研單位,尤其是高校都自辦公司,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在美國,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員離開學校自己建立公司,開發自己的科研成果,依賴現有公司的各種有利條件來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即所謂的「高校派生企業公司(Academic Spin of Firms)」。因此,美國高校的企業活動往往是個人的創業行為,校辦科技企業並不多。除此以外,美國政府對於大學的財務運作採取非常開放的態度,一些名校都擁有巨額財產和基金。哈佛大學資產年報酬率高達20%以上,其中占基金1/3的國內股的投資報酬率為38.5%;耶魯大學還成立專門商業機構促銷研究成果,僅此一項1998年獲利4000萬美元(李征峰,熊超,2002)。

在德國,大學支持和幫助師生創辦公司。柏林工業大學技術轉讓處經常舉辦培訓班,給學生傳授自己當老闆的經驗及必要的知識,了解法律程序等。大學支持願意創業的畢業生開辦自己的公司,在初創兩年內可以給學生提供用房、儀器設備等優惠條件,教授在他們的公司開業初期可以給予咨詢。巴伐利亞州促進新公司成立的法規規定,大學的師生創立新公司,可以有1/2的時間做公司的事情,工資可以由大學提供,在半年以內該公司可以免費使用大學的設備等(遲寶旭,2005)。

在澳大利亞,全國36所公立大學中已有34所高校擁有自己的公司來銷售各種研究成果或通過國內外培訓增加收入。1996年,由澳大利亞高校經營的大約50家商業性實體,其總收入超達2.8億美元,1997年的收入達到前三年總和的兩倍。

(三)中介搭橋模式

中介搭橋模式就是利用專門的中介組織,幫助科研單位科技成果向產業界轉化。英國教學公司是由英國貿工部、環境部、科學與工程研究委員會等共同組建的中介機構,其目的是幫助高校與企業建立夥伴關系,目前,該機構已與近百所大學建立科研聯系。英國近一半的大學還設有多學科研究中心,專門從事促進高校與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技術轉讓和培訓等方面協作關系的工作,如劍橋大學1973年就成立了沃夫森產業聯絡辦公室,協調幫助各院系和個人建立同產業界的合作,並衍生出許多高科技企業。美國和德國也不例外,美國多數大學建有技術轉讓機構,充當大學向產業界技術轉讓的橋梁。德國的中介服務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幫助各個行業的中小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促進研究成果盡快在實際中應用。日本也於1998年成立了第一家高科技孵化中心股份公司,其注冊資金1000萬日元,全部由東京大學教師出資。此外日本還在多所國立大學建立了與社會聯合、合作為業務的「研究合作處」(李征峰,熊超,2002)。

(四)研企合作模式

研企合作是科研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內在需要,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各國在研究院與企業合作實踐上各具特色。合作的方式大體分為合作研究和委託研究兩種。英國、美國的科研單位多數是通過聯合聘請教授和科研人員、資助研究發展項目和相互提供服務等形式與企業界建立廣泛聯系。在英國,大學接受企業的資助,開發應用科研成果,促進科研成果向經濟界轉化。美國的合作研究方式大致分為4種:①單一的工業企業對大學研究計劃提供資金,工業企業則有權在大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研製工作。②公司對大學研究計劃提供資金,聯合研製,共同取得成果。③工業-大學聯合建立實驗室,實驗室共用。④大學-工業合作研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在許多大學設立大學-工業合作研究中心,簡稱IUCRC,為了加強跨學科與高技術領域的研究與開發,80年代又在大學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簡稱ERC。這種研究中心以企業為主體,企業提出課題需求,進行行業共性技術攻關,並獲得政府研究基金的資助。如曼徹斯特大學聚合體研究中心於1980年由曼徹斯特大學和14家大企業聯合成立,這些大企業提供了該中心所需經費的50%以上。當今美國的合作研究中心已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研體制發展的決定因素,在開發「大科學」工程中起著領導作用。

在日本,合作研究被稱為共同研究制度,是大學的研究人員和民間企業的研究人員利用企業提供的經費,對共同的研究課題在對等的基礎上開展的聯合研究。如日立、日本電氣、富士通公司和東京大學合作進行集成電路和中央演算裝置的開發。接受企業的委託研究在日本被稱作委託研究制度,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不妨礙各自教學科研的情況下,接受民間企業委託的研究課題,利用企業提供的資金進行研究。

在德國也存在類似的合作,高等學校接受企業的科研任務,與企業進行「合同研究」,為企業的生產需要服務。如亞深高等工科學校的機床研究所,每年都能從工業部門取得科研經費的1/3。

(五)「官產研」三位一體模式

官(國家科研機構)、產(企業)、研(科研單位)三方面的科研,由於性質和任務不同,其內容和側重點也不一樣。科技力量這種分工的弊端是各自為政、互相隔絕,尤其對國家重大科研課題不利。對此,一些發達國家促成三方面的合作,以利於發揮各自優勢,組成最佳聯合攻關隊伍。如德國的弗朗霍夫協會就是在政府機構、科研組織和企業群體整合的基礎上形成的「官產學研」一體化組織。該協會的經費來源於聯邦政府、州政府和企業界,各自承擔1/3。其主要從事理論、應用及開發研究,所承擔工業研究課題的60%受中小企業委託。該協會的研究成果已經在現代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楊萍,張源,2010)。

日本的「官產研」三位一體,是以政府科研機構為主導,以企業科研力量為主體,吸收大學參加的三結合體制。日本政府鼓勵與引導產學研結合,積極採取扶持政策及鼓勵措施,為科研成果擁有者與有意進行技術開發的企業牽線搭橋。在技術專家的指導與咨詢的基礎上,廣泛收集有研發價值的科技成果,向企業推薦並協助開發。為促進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共同研究,自1987年起,日本文部省首先在國立大學設立「合作研究中心」,為產學合作提供固定的場所和必要的研究條件。可以說,日本的「官產研」三位一體,不僅促進了日本科技水平的提高,縮短了科研成果到產品開發的時間,而且培養了一批新技術人才。

在美國,一些高新技術、尖端技術項目開發難度大、耗資大、風險大,不是個別企業哪怕是大公司能勝任的。受阿波羅計劃和歐洲空間計劃的影響,由美國若干大公司合資,聯合有關大學和政府研究機構組建並成立的研究開發集團應運而生,有力地促進了企業、高校、研究機構、政府及中介組織的合作。國家實驗室於1974年建立了「新技術轉移聯合體」,成員有300多個國家實驗室和幾個政府部門及部分工業企業,其主要任務是要通過信息交流,幫助工業界尋找合適的研究開發夥伴,建立示範項目,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倪力亞,1996)。

除了以上幾種合作模式外,一些國家還充分利用國外的優勢資源,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美國通過政府間合作、民間科技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以及獲取來自國際基金會或非政府組織國際基金會的資助等方式,廣泛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日本也與瑞典、英國的劍橋大學、格拉斯哥大學、諾丁漢大學建立了國際交流合作關系,共同開展電子學方面的尖端科學研究。

『肆』 我國多少家高校將建設技術轉移辦公室

教育部科技司、中關村管委會4月26日聯合發布《關於促進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將在12家高校率先建設技術轉移辦公室。高校是北京重要的創新資源,具有豐富的科技人才和創新成果,也是中關村示範區建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方案同時計劃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和校企協同創新中心,促進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早期深度融合,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並舉辦全球前沿技術大賽,挖掘轉化前沿顛覆性技術。為解決好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問題,方案還將建立政策落實協調機制,完善科研人員和成果轉化人才考核評價機制。來源:新華網

『伍』 如何進一步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給出一些建議

一是激發創新主體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性。科研人員積極性不高,是導致我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率偏低的根本原因,金智創新認為,要想有效的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需要積極探索有效的獎勵機制與模式,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型研發機構等協同開展成果轉化。推動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互動融合,
二是重視科技成果轉移中間機構。一般來說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主要由三方組成,一是由科研機構提供前沿科技成果,二是有技術需求的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但是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等,無法高校的溝通,這個時候就需要重視科技成果轉移中間機構的,充分發揮其溝通協同的作用。讓企業和高校能夠各取所需,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
三是開展科技成果信息匯交與發布。圍繞新一代信息網路、智能綠色製造等重點產業領域,以國家財政科技計劃成果和科技獎勵成果為重點,發布一批能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投資規模與產業帶動作用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場化的科技成果產業化路徑。

『陸』 新公司科技成果轉化公司 依託大學,怎麼寫自己公司的簡介

你把公司的科技成果全部寫出來就行了

『柒』 如何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近日,清華大學工會組織的一次教職工板書書法比賽,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據報道,此次共有近40名教師報名參賽,來自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的6位書法名家擔任比賽評委。

隨著PPT等辦公軟體的廣泛使用,一切正在發生改變。別致的形式、精美的圖文,確實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而且因為可以提前製作,一些不必要的課堂書寫過程也可以省去,讓課堂節奏更加有張有弛。但被PPT所「異化」,正是社會焦慮之處——刷出更多存在感的成了PPT而不是任課老師,一些老師把更多重點放在PPT製作的精美上而非課堂氣氛的掌握及互動上。在學生間流傳這樣一句話,「對待板書的老師,我們一般都獨立筆記;對待PPT的老師,我們一般都集體拷貝」,似乎是對這種「異化」的消極回應。

數字化終歸是大勢所趨,全媒體化教學勢不可擋,要求回到粉筆板書的「慢」與「傳統」的時代,只能是美好的想像,不可能也不現實。但借粉筆板書所傳遞出的情緒,卻值得我們所有人珍視並深思。時代在前進,技術在進步,但教與學、師與生之間的關系與本質不該過多受到干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無論在任何時代背景下都應得到堅守與秉承。

來源:中國教育報

『捌』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該怎麼辦

一篇來自於《中國青年報》的文章供你參考!
「國家制定政策,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導向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討論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下稱《修正案》)強調。《修正案》完善了科技成果信息發布、處置收益分配等制度,突出了企業在科研方向選擇、項目實施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強化了知識產權保護。
引人注意的是,大學教授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將更加自由。《修正案》規定,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科技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兼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或者在一定期限內離崗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科研機構、高等學校應當建立制度規定或者與科技人員約定兼職、離崗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期間和期滿後的權利和義務。
《修正案》的推出無疑是我國經濟從坐享人口紅利到釋放改革紅利的踏實一步。遙遙相對應的是李約瑟之問,這位對中國社會深有研究的英國學者提出:「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對這個問題的諸多答案之中,「轉化應用」是個頻頻出現的關鍵詞。魯迅先生恨鐵不成鋼地寫道:「外國用火葯製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有創造,卻無創新;有創業,卻無產業。這不得不令人惋惜。拋開中西國民性的爭議,如何從聰明的創造走向智慧的應用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方面,無論圍觀網友如何痛惜某大學已經不是當年的某大學,就發表的科研成果而言,外國的月亮真的不那麼圓了,實打實的數據證明中國有大樓亦有大師的的高校、尤其是頂尖高校在世界PK中並不含糊。
另一方面,在這個全民創業的時代。根據國家科技部提供的資料,目前全國5100家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3萬項,但其中能夠轉化並批量生產的僅有20%左右,形成產業規模的僅有5%。根據教育部門公布的統計數字表明,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到20%、專利實施率不到15%,而發達國家高達70%~80%。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影響因子高學術影響力大的核心刊物上發表的好文章、在試驗和實踐中漫漫求索獲得的專利該怎麼應用?誰來應用?
《修正案》提供了一種可能:高校教授兼職或者離崗創業。
理想的情況下,創造者最熟悉自己的成果,他們投身市場,在市場中發揮自己智慧的價值,並通過實踐的檢驗打磨產品。兼職及離崗期限的設置,也可以為教授保留學者的身份,降低失敗的成本。
科研與創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成果誕生時根本看不出未來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畢達哥拉斯講解勾股定理,有人問他:有什麼用處呢?他嘲笑地給了那人幾個錢,說:這就是你要的用處。必然有許多有志於投身科研的人如嚴耕望所說「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對象牙塔外的市場並不感興趣。保護他們工作的純粹也是大學的責任之一。
同時,對於相當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而言,格物致知後的經世致用也是人生的追求之一。高校嚴格的財務和人事制度多少是一種束縛。老老實實地做學校的項目,項目結束時還需要絞盡腦汁地湊發票,何況進入市場每天真金白銀的進出呢?既做老師又做老闆,算不算不務正業?評估怎麼算?會不會影響以後升副教授、教授?
《修正案》為這類人打開了一扇窗戶。但是,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的細則尤為重要。不僅要杜絕一邊抓錢一邊抓身份的投機,也要防止政策傳達不靈創業老師兩頭受氣的情況。更關鍵的是在財務、人事評估機制上有所變化,規則明白清晰。
此外,畢竟會搞科研不等同於懂經營,直接把創業學者丟到市場上,對於個人的成長而言或許是好事,但對於提高整個國家的科技轉換效率來說有點危險。在市場和高校之間的創業服務銜接,或許是需要抓緊的關鍵一步。

『玖』 如何喚醒高校沉睡的高價值專利

普及這方面的知識,讓大家積極。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發展,除了知識產權部門在主動培育和挖掘高價值專利,國內部分高校在探索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打通專利轉化通道、激發師生創新熱情方面也取得明顯成效。

西南交通大學則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制度,學校與職務發明人按照30%和70%的比例共享專利權。四川省知識產權局局長謝商
華說:「相較於學校擁有職務科技成果的全部專利權、科研團隊僅享有專利轉化收益的制度,西南交大這種讓職務發明人擁有科研成果『所有權』的做法,更有效地
激發了科研人員推動成果轉化的動力和熱情。這種新辦法施行1年多以來,已有超過150項職務發明專利完成了分割確權,8家高科技創業公司成立。」

『拾』 關於大學科技成果轉化

申報科技成果是需要政府給投錢的,政府給了錢導師才有的花,你懂的。哎,很多所謂的科技成果都是為了成果而成果,不具備什麼價值……

熱點內容
化學品海運 發布:2024-10-19 08:39:32 瀏覽:608
手機怎麼使用北斗導航 發布:2024-10-19 06:22:07 瀏覽:492
關於教育論文 發布:2024-10-19 06:13:50 瀏覽:821
英語演講比賽稿 發布:2024-10-19 04:08:45 瀏覽:776
語文字音題 發布:2024-10-19 03:20:03 瀏覽:134
股指期貨歷史 發布:2024-10-19 03:16:24 瀏覽:377
整理房間教學反思 發布:2024-10-19 03:14:15 瀏覽:951
師生疫情防控具體舉措 發布:2024-10-19 03:13:38 瀏覽:894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 發布:2024-10-19 00:53:21 瀏覽:412
bl小說現代校園 發布:2024-10-19 00:13:19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