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文言文
㈠ 失去用古文兩個字怎麼說
「失去」用古文詞語可以是「失」,可以是「掉」,也可以用兩個字的「失掉」。
㈡ 塞翁失馬文言文翻譯
塞翁失馬出自西漢劉安《淮南鴻烈集解》。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譯文: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人居住在靠近邊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許多匹良駒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
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被徵兵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眾多。惟有塞翁的兒子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2)失文言文擴展閱讀:
塞翁失馬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
讀音:sài wēng shī mǎ。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分句;用於安慰語。
例子: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㈢ 桀紂之失天下 的古文翻譯
原文: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雲『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譯文:孟子說:「桀和紂失去了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於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
人民向於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如果現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那麼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哪怕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現在想稱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來治。如果平時不積存,好就終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將終身憂愁受辱。以至於死亡。《詩經》上說:『那怎能把事辦好,只有一塊兒淹死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㈣ 文言文翻譯《論失》
現在求學的人讀古人的書,常常非議古人的錯誤;和現在的人相處,也喜歡說別人的版錯誤。人本來權就不可能沒有錯誤,但是試試彼此交換位置來相處,心平氣和地估計一下,自己真的沒有一點失誤嗎?自己能夠認識別人的失誤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誤,自己能夠指出別人的小失誤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誤,自己檢查自己的失誤尚且沒有時間,哪裡有時間議論別人呢!
㈤ 「失敗」在文言文怎麼說。
失敗者=失之抄千里差襲之毫釐仗馬一鳴。仗馬,皇帝儀仗隊所用的馬;鳴,叫。皇帝儀仗隊所用的馬是不允許鳴叫的。
這個短語說的是,仗馬居然鳴叫了,打破了常規,破壞了制度。但這不是此短語的真正內涵。
什麼情況下才有仗馬之鳴呢?請看例句:1、魯迅、陳忠實、路遙等前輩泰斗都說不清楚,(雖然魯迅敢說,陳忠實怕說,路遙不敢說),俺一個智齒還沒長出來的後生小輩,如何竟敢作仗馬之鳴?2、自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以來,反對之聲不絕於耳,去年王安石便用「征誅」之術,把一批敢為仗馬之鳴的官員給貶出朝廷了。
由此看來,仗馬之鳴指的是在政治高壓下敢說話的行為。
㈥ 關於得於失 的古文警句
得勿喜,失勿憂。來抗之源甚高,擠之必酷。
——佚名
小利,大利之賊;小禍,大禍之津。敬貪小利則大利必亡,不遺小禍則大禍必至。
——劉晝
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
——佚名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知慮,必有一得。
——司馬遷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佚名
㈦ 「失」在古文中的一詞多義
失shī
【動詞】(形聲。從手,乙聲。表示從手中丟失。小篆字形見附圖中的「說文.手部」。本義:失掉;丟失。)
[1]同本義,失掉;丟失。
《說文解字》:失,縱也。段玉裁註:「在手而逸去為失。」
失得勿恤。──《易·晉》
故人情不失。──《禮記·禮運》。註:「猶去也。」
君子不失足於人。──《禮記·表記》。註:「失其容止之節也。」
掌國中失之事。──《周禮·師氏》。註:「失,失禮者也。」
塞翁失馬,今未足悲。──魏泰《東軒筆錄》
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資治通鑒》
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又如:失狀(丟失財物的清單);失脫(丟失;失掉);失國(喪失國家);失鑒(失去檢點);失瞻(失敬);失翁馬(比喻暫時遭受損失,卻因此得到好處);失民(喪失民心);失本(失去根本);失正(失其正道);失名(喪失名節);失合(失去配偶);失偶(喪失配偶);失鹿(失去天下);失道(失去准則;違背道義);失眾(失去民心;失去眾心);失柄(喪失統治權力)
[2]錯過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奉不可失,敵不可縱。(《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失眼(沒有看準;看錯了);失人(錯過人才;錯用人才);失候(錯過適當的時刻)
[3]不自禁,忍不住。
庄公失言。(《穀梁傳·庄公二十五年》)
丞相何故失驚?(《三國演義》)
又如:失喜(喜歡到極點,不能自禁);失手;失笑;失足;失驚(吃驚)
[4]違背
論功計勞,未嘗失法律。(章炳麟《原法》)
又如:失禮;失約;失命(違誤命令)
[5]遺漏
細過不失。(《商君書·開塞》)
又如:失恩(不顧恩義);失脫(疏忽失誤)
[6]迷失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王勃《滕王閣序》)
又如:失心風(神經錯亂;精神病);失志(心地糊塗)
[7]不知。如:
失覺(認不出);失望(記不得;忘記);失曉(不知道天已亮);失忘(忘記)
[8]消失;消滅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清·姚鼐《登泰山記》)
[9]通「佚」或「泆」。淫泆,放盪,放縱
秦穆公出遊而車敗,右服失,野人得之。(《淮南子·汜論》。)王念孫雲:「失,同佚。」
非吾敢橫失能盡之難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德薄而位尊者謂之失。(《管子·立政》)
虞於湛樂,淫失其身。──《國語·周語下》
失 shī
【名詞】
[10]過錯,錯誤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史記·魏公子列傳》)
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唐·李朝威《柳毅傳》)
又如:失誤(過失,過錯);失閃(差錯;意外事故);失花兒(差錯)
《漢語大字典》525頁。
㈧ 文言文得時失時翻譯
魯國的施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好儒學,一個好兵法,最後愛好儒學的到齊侯那兒得到了重用,擔任公子們的老師。愛好兵法的擔任了楚王軍隊的長官。親戚們都感到榮耀。
施家的鄰居孟家也有兩個兒子,於是就學習施家,讓一個學儒,一個學兵,學儒的去找到秦王,秦王說「當今諸侯力爭,所務兵食而已。苦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道。」——如今各國諸侯以武力來爭奪天下,當務之急是預備兵馬糧草。若用仁義道德來治理國家,是自取滅亡。於是將這個學儒的孟家兒子處以宮刑(割掉生殖器)後驅逐出境。
孟家的另一個學習兵法的兒子去游說衛侯,衛侯說:「吾弱國也,而攝乎大國之間。大國吾事之,小國吾擾之,是求安之道。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於他國,為吾之患不輕矣。」——我們是一個弱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勉強生存,強大的國家我們得侍奉他,弱小的國家我們得安撫他,若是依賴軍事策略亡國便指日可待了。你這樣的人才,要是被其他器國家利用了,一定對我國造成更加嚴重的禍害。於是給處以刖刑(剁足)後放回了魯國。
回家後孟家捶胸頓足去找施家算帳。施家父子說:「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且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後或用之;此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投隙抵時,應事無方。屬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術如呂尚,焉往而不窮哉?」
凡是順應時機的就昌盛,違逆時勢的便滅亡。你們所學的東西和我們相同,但結果卻不同,這是違背時宜的緣故,不是學錯了東西。況且天下沒有永遠正確的道理,也沒有永遠錯誤的事情。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被廢棄了;今天所廢棄的方法,將來或許還會被採納。用與不用,並沒有一定的對或錯。迎合時機抓住機遇,應對事變不拘成法,才是智慧的表現。如果智慧不夠,即使博學像孔丘,計謀如呂尚,到什麼地方去才不會窮困呢?
孟家父子一聽就說,我們懂了,您再不用說了。
宋國有個走江湖的憑借自己的雜技贏得宋元君大加贊賞,得了很多金銀財寶。另有一個走江湖表演輕功的聽到以後,也去求見宋元君。結果宋元君勃然大怒,說道:「昔有異技干寡人者,技無庸,適值寡人有歡心,故賜金帛。彼必聞此而進,復望吾賞。」——上次有個耍雜技的來,其實他的雜技也沒什麼情況,正巧碰上我心情好,所以賜給他許多東西。這個人一定是聽說此事才跑來的,是想得到我的獎賞吧。於是把這個耍輕功的抓了起來差點處死,最後監禁了一個月才釋放掉。
業內有個笑話,說有一次馮記者帶著她同學去見賈總,賈總得知她這個女同學是學中文的,就說,你如果能把《蘭亭集序》一字不差的背下來,桌上的這台筆記本電腦就歸你了。結果那個女同學一口氣背了下來,賈總沒有食言真將筆記本給了她。回來後,馮記者苦背了好幾首經典詩文,幾次找賈總談事,但再也沒有碰到過類似的機會。呵呵。
所以經常跟老闆談合作的人都知道,有時老闆的心情一高興,說不定就能簽個大單呢。以前在報社要結款時,有經驗的人會從老闆的秘書那裡打聽今天老闆心情怎麼樣,如果心情不好,那就改天再去找。
㈨ 文言文中失和奪的區別
失,一般指本所擁有的失去了;奪,可指剝奪,也有失去的意思。
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shī
失
①<動>喪失;失去。《班超告老歸國》:「尚後竟~邊和。」
②<動>迷失。《垓下之戰》:「項王至陰陵,迷~道。」
③<動>錯過;耽誤。《寡人之於國也》:「雞豚狗彘之畜,無~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④<名>過錯;過失。《柳毅傳》:「帝知其冤而宥其~。」
⑤<動>忍不住;禁不住。杜甫《遠游》:「似聞胡騎走,~喜問京華。」
奪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ó
奪
①<動>強取。《陳涉世家》:「廣起,~而殺尉。」
②<動>剝奪;削去權力。《左傳?桓公五年》:「王~鄭伯政,鄭伯不朝。」
③<動>失去;喪失。《齊桓晉文之事》:「百畝之田,無~其時。」
④<動>亂。《書?舜典》:「八音克諧,無相~倫。」
㈩ 古文 毋擇失鵠 翻譯
出自 《說苑》卷十二奉使
毋擇失鵠 翻譯---------- 魏文侯安排他的門客毋擇送一隻天鵝給齊侯。毋擇在路上弄丟天鵝,僅僅獻了一隻空籠子。毋擇進見齊侯說:"我們國君讓使臣我來送天鵝給您。(結果)半路上天鵝又餓又渴,我放它出來讓它喝點水吃東西,它一飛沖天不再回來了。我心想不是沒有錢來再買一隻天鵝,只是覺得哪有作為自己君主的使者,卻怎麼可以輕易地改變他的禮品呢?我也想過不是不能拔劍自刎,讓自己的屍肉腐爛骨頭暴露在荒郊野外里,(但這會使人以為)我的君主看中禮品輕視謀士;.我也想不敢逃到陳國或者蔡國之間去,不願意因此斷絕齊魏兩國君主的外交往來。所以我不願愛惜自身的生命以此來躲避死亡的處置,因此把空籠子帶來獻給您,聽憑君主您用刑具處死我。"齊侯很高興,說:「我今天聽到你的這番話,(覺得)比送給我天鵝讓我受益多了。我在都城外有地百里,願意把這塊地送給你作為你的封地.。」毋擇回答說:「哪聽說過有做為君主的使臣輕易改變君主的禮品卻又收友鄰國家國君(這里是齊侯)的贈送的封地呢?」於是走出宮門不再返回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