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以文言文

以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19 06:48:00

A.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有道理,有規律,有所作為,有什麼。表示具有某種條件、原因等。

基本字義:

1、存在:~關。~方(得法)。~案可稽。~備無患。~目共睹。

2、表示所屬:他~一本書。

3、表示發生、出現:~病。情況~變化。

4、表示估量或比較:水~一丈多深。

5、表示大、多:~學問。

6、用在某些動詞前面表示客氣:~勞。~請。

7、無定指,與「某」相近:~一天。

8、詞綴,用在某些朝代名稱的前面:~夏。~宋一代。

1、用,拿,把,將:~一當十。~苦為樂。~身作則。~鄰為壑。~訛傳訛。~往鑒來。

2、依然,順,按照:~時啟閉。物~類聚。

3、因為:~人廢言。勿~善小而不為。不~物喜,不~己悲。

4、在,於(指時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於:~待時機。~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前。~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後綴:可~。得~。

9、古同「已」,已經。

(1)以文言文擴展閱讀

字形演變

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以,用也,從反巳。賈侍中說,巳,意巳實也。象形。

白話版《說文解字》:以,使用。字形採取反寫「已」的方法來造字。賈侍中說,已,表示想法已落實。是個象形字。

近義詞:有因、有為、有何

1、有因:有緣故。

《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證仙》:「﹝ 顧夫人 ﹞請了幾個有因的道士,在 青城山 老君廟 里建醮,祈求仙方,保護少府回生。」

白話釋義:[顧夫人]請了幾個有根據的道士,在青城山老君廟里建醮,祈求仙方,保護少府起死回生。

2、有為:有作為。

老舍 《四世同堂》三七:「他羨慕 東陽 與 瑞豐 的官運,同時也羨慕他們的年輕有為。」

3、有何:有什麼。

《水滸傳》第五三回:「風過處,一尊黃巾力士出現,躬身稟復:『我師有何法旨?』」如:有何不可;有何難哉。

B. 「以」字在古文中有幾個意思

「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因為,所以,而,以為,等等。

C. 「以」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 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鑒來。

  2. 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 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後綴:可以。得以。

  9. 古同「已」,已經。

  10. 太,甚:不以急乎?

  11. 及,連及:富以其鄰。

D.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 [yǐ]:

  1. 用,拿,把來,將:以一當自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鑒來。

  2. 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 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後綴:可以。得以。

  9. 古同「已」,已經。

  10. 太,甚:不以急乎?

  11. 及,連及:富以其鄰。

E.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有道理,有規律,有所作為,有什麼。表示具有某種條件、原因等。

基本字義:

1、會意。金文字形,從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有備無患。」

譯文: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2、存在

出處:春秋戰國老子·《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天下萬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萬物必定要以無名無形的"道"作為根源。無才是天下萬物的本原。

3、取得,獲得,佔有

出處: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譯文:如能占為已有,這將為稱王打下基礎。

4、相當於「或」,或許

出處:戰國孟子《魚我所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

譯文:因此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 出自戰國孟子《魚我所欲也》

二、以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義:用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譯文: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2、憑借;仗恃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富國以農,距敵恃卒。」

譯文:如果要想使國家富裕就要依靠農業,如果要拒敵於國門之外就要依靠軍隊。

3、認為,以為

出處:春秋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我以日始出。」

譯文: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

4、做,從事

葉紹鈞《倪煥之》:「教育事業最有意義,情願終身以之的。」

5、原因,緣故

《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譯文:為什麼居留長久?一定有原因難表達。

6、把,拿 ——表示對事物的處置

出處:南朝·佚名《世說新語·自新》:「俱以情告。」

譯文:把所有的真實情況都告訴你。

7、依,按,憑 ——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或前提。猶言憑、根據

出處:清·龔自珍《病梅館記》:「以其智力為也。」

譯文:能夠憑借他們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

8、在,於 ——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或范圍

出處:清·梁啟超《譚嗣同傳》:「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

譯文:於8月13日在街頭斬首。

9、因為,由於 ——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

出處: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吾以捕蛇獨存。」

譯文:可是我卻憑借捕蛇這個差事才活了下來。

10、和,而 ——表示並列關系

出處:清·周容《芋老人傳》:「載以來。」

譯文:多年以來。

11、則,那麼 ——表示條件關系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

譯文: (如果韓魏)戰勝不了秦國,那麼(秦國)將使他們後面的追隨者滅亡

12、才

出處:宋·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譯文:想起當初祖父,冒著風霜雨露,斬斷荊棘開辟,才有了現在這點立足之地。

13、表目的或結果等

出處:春秋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列子·湯問》:「智叟無以應。」

譯文:河曲智叟是那個嘲笑愚公的聰明人,即住在河的拐彎的地方的聰明老頭。

14、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范圍之類的界限

出處:清·姚鼐《登泰山記》:「日觀以西峰。」

譯文:在西峰觀看日落。

(5)以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以字形演變

二、以組詞:以前、以為、以及、以便、以資。

1、以來:[yǐ lái]

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的一段時期。

2、以外:[yǐ wài]

方位詞。在一定的時間、處所、數量、范圍的界限之外。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以上的詞義類似大於等於但不完全等同於大於等於;在程度,階段這類無明顯界限或界限不明顯的使用場景,以上等同於大於等於。

4、嚴陣以待:[yán zhèn yǐ dài]

整飭陣容,做好戰斗准備,以迎擊來犯之敵。

F. 以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1、用;使用。

戰國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賢明的人求進身也難成功。

2、做。

先秦《《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3、認為。

戰國時代《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4、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邑請求交換和氏璧。

5、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秦國也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沒有把璧給秦國。

6、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而且在強大的秦國的緣故觸犯強大秦國的歡心,不可。

7、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

東漢班固《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以武始元六年春到京城。

8、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西漢《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天下有變,王割讓漢中一帶和楚求和。

9、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

北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平坦而又近,那游泳的人很多;危險遠去,那麼來的少。

10、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

北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進去。

11、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後啊。

12、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

北宋陶淵明《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樹木蓬勃而像先前一樣茂盛,泉小而像當初一樣流著。

13、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

唐代韓愈《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作《師說》來贈給他。

14、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代漢語。

東漢范曄《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從王侯以下,沒有不超過奢侈。

15、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

《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然而,從約他心的,表達你的冤屈,我沒有想到的。以說千萬不要互相躲避的,是偶然的原因罷了,難道有意義嗎!

16、通「已」。已經。

《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座買魚煮食,吃到魚肚子中的字條,本來已經感到這事奇怪了。

17、通「已」。停止。

《齊桓晉文之事》:「無以,則王乎?」

不停止,那您呢?

18、只是。

《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你家中所缺少的,只是義罷了。

【以往】以後。

【以為】認為。使……成為。把……當作。作為;用作。

(6)以文言文擴展閱讀

「以」今義:

1、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

2、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因為:勿以善小而不為。譯:不因為善事小而不作為

4、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譯: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齡僅四十七歲。

5、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後綴: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以急乎?譯:不太急了嗎?

11、及,連及:富以其鄰。譯:連及鄰居都富裕起來。

G. 文言文以……為……的意思

這個要看具體的句子,比如「以天下為己任「中就是」把。。。作為。。。「;再如」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是認為的意思,你可以把具體的語境拿出來分析一下。

H.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I.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美於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近,則游者眾;險~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怪之矣。」

J.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以」字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二)「以」字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以」字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以」字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五)「以」字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10)以文言文擴展閱讀

以,音已(yǐ),當代用法如下:

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如以前、二十歲以下。

表示用、拿,把,憑借,如以少勝多、以毒攻毒,「……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表示因為,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結果,譯為「導致」,如「……以塞忠諫之路也……」

表示目的,如以待時機。

表示於、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表示認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也作連詞,同「而」,如城高以厚。

熱點內容
邯鄲教師招聘2017 發布:2024-12-25 01:38:51 瀏覽:200
上海物理會考 發布:2024-12-25 01:09:39 瀏覽:781
初二物理杠桿 發布:2024-12-25 01:09:02 瀏覽:271
幼兒園教師師德培訓反思 發布:2024-12-25 00:12:21 瀏覽:137
叛逆期怎麼教育 發布:2024-12-24 23:40:51 瀏覽:123
什麼國家 發布:2024-12-24 20:00:32 瀏覽:523
謝絕家訪 發布:2024-12-24 19:55:57 瀏覽:348
暑期獨舞班 發布:2024-12-24 19:29:19 瀏覽:424
教師證的書 發布:2024-12-24 18:55:12 瀏覽:856
2017中考北京物理 發布:2024-12-24 17:31:12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