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學科
地理學科教師抄資格證分為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兩類。 1)筆試 ①兩類筆試公共科目是科目一《綜合素質》、科目二《教育知識與能力》。 ②初中需考科目三(初級中學)《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主要針對初中地理課程;高中需考科目三(高級中學)《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主要針對高中地理課程。 2)面試與筆試科目三「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相同。教師資格統考報名入口是「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網」。其中填報個人信息,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報考類別、學習形式、是否師范生、學校名稱、是否大學在讀、院系班級、最高學歷、最高學位等)。
B. 什麼是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1)人地協調觀
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所持的正確價值觀。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研究主題和基本的思維視角。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問題人類社會要更好的協調好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2)地理實踐力
指人們在考察、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野外考察與室內試驗、模擬相結合,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課程特有的學習方式。 具備地理實踐力有助於人們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以及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3)綜合思維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業交通等要素之間的綜合研究。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對地理問題的分析和對人類活動的評判必須藉助綜合思維。 將地理的綜合思維確認為地理核心素養是基於對地理學科內容和學習思維綜合性的考慮。
(2)高中地理學科擴展閱讀:
培養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方法
1.課前教學設計培養意識的滲透
在地理教學中,要做到對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首先需要地理教師樹立地理核心素養教育的理念,地理教師是地理教學工作的主導者,是推進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進程的主力軍,也是地理教學過程的設計師,這個課前的設計對於整個地理課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決定的了整個課堂的培養方向和重點。
因此在課前的地理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要有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意識,並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設計課堂,這樣才能有效地在教學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例如,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時」。
在設計教學時,可以滲透培養學生空間視角這一核心素養的意識,通過設計讓學生觀察和分析宇宙各星球的分布和運動規律這樣的活動以達到這一培養目的。
2.課中培養方式和學科教學內容和邏輯的結合
核心素養包括地圖技能、空間視角、綜合思維和人地觀念等多個方面,教材中的各個地理知識點都有其側重的方向,一個地理知識點往往不能兼顧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科知識自身的特點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方法。
例如,在學習各類地圖時,主要側重培養學生的識圖、繪圖、用圖的地圖技能,在設計教學的時候首先應該讓學生學會利用地圖三要素區分各類不同的地圖類型、能夠繪制簡單的地形等高線圖、通過對圖的分析正確的運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等。
另外地理的學科知識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載體,在運用學科知識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時候也需要符合學科的邏輯性,使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相應的學科邏輯相結合,有效培養出符合需要的地理核心素養。
3.課後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既然地理教學的大方向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因此在教學評價上就要以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為側重點,而不僅僅是以往的對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或是對三維目標的評價。
在設計時不能僅僅局限在知識的記憶,要更加關注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應用及其在解決地理問題過程中的應對能力,如在設計對地理必修一「大氣的運動—熱力環流」這一章內容的評價量表時,不能單純地設計「請繪制出熱力環流模式圖」而應該設計成「請根據熱力環流模式圖,繪制出白天和夜晚的海陸間的熱力環路模式圖」,這樣就完成了知識的遷移。
測量到了學生的綜合思維及人地觀念的核心素養。由於地理核心素養具有其內隱性,在評價時具有一定難度,所以建立可量化的對地理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和開發出信效度高的測量工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測量工具,對教學活動中地理核心素養進行測量才能精確的把握住培養的動態以及時調整教學活動中的相應的策略。
C. 高中地理學科評課應注意什麼
一、從教學內容角度評課
從教學內容的角度進行評課,是大部分地理老師評課時切入的角度。首先要求評課者清楚那堂課的教學目標,如果是聽有準備的公開課、展示課,執教教師一般備有寫明具體教學目標的教案,評課老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目標來組織自己的評課思路,結合教學的具體情況進行評課。這樣的評課,使執教教師回到自己執教的起點,回頭一看,登高一看,會豁然開朗。如果有的執教老師事先沒有準備教學目標,評課老師也可以請執教教師先談一談,讓大家明白執教老師的意圖,便於大家溝通。然後就是評教材的處理、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的具體材料和教師的具體表述。評課時的題目可大可小,評課時的話語可多可少,評課的時間可長可短,評課的空間比較大、自由度比較高。特別在教學有難度、內容有深度、表述有爭議的時候,對教學內容的評課,往往能引起共鳴或者討論。
大多數同行教師的評課,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教學內容上,在地理知識和技能問題上進行研討,對執教教師、參加評課的教師無疑是有利於專業發展的。
二、從教學的組織角度評課
評課的時候,也可以從教學的組織角度來評課。過去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組織比較簡單,一般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在上面講,以講台為中心;學生坐在下面聽,一行、一排成秧田式;教師一般是以教材或者地圖為教學內容,以板書、板畫、板圖來串聯教學過程。而現在不是「為革命保護視力」的年代了,現在的地理信息傳播的方式不一樣,教學手段、演示技術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教學的組織角度,主要就是看教學思路和實施方法。教學思路是否清晰,實施方法是否有序、靈活,都是值得細細舉例說明的。教學組織得如何,學生與老師溝通交流如何,「配合」得如何,既是教學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目標的保證,也是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外在表現。
在聽課過程中,聽課老師要注意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來看教師是如何教學組織的。應特別反對的是事先「排練」過的教學組織,因為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反映教師能力、智慧、創造力的課堂教學,而是一場按部就班的課堂「表演」。
三、從教學技術角度評課
現在的高中地理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普遍具有多媒體教學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有的還懂得利用虛擬地球、網上地圖等工具,擴充地理資源,使高中地理教學的空間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實的空間性、時間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維的綜合性、比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現。
從教學技術的角度進行評課,要看新穎性,更要看有效性、經濟性,不是說省錢的經濟性,而是說教學上的經濟性。看教學技術的應用是不是使得復雜問題簡單化了,看是否使得難點、重點教學內容變得容易解決了,看是否使教學效益增加了。現在,我們的教學環境也改變了,許多教室有了大屏幕,許多老師製作了課件,地理課堂教學技術的確和以前不同了,技術已經影響和改變了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我們應該關注這個角度。
四、從教學效果角度評課
教學效果是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如果一堂地理課的教學效果不好,其它的教學目標、組織、技術等等,就談不上好了。但是從地理教學效果切入進行評課,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從哪裡去看、怎樣去看教學效果如何?看出教學效果如何,才能評論教學效果如何。
如何看地理教學效果呢?一種是看集體或者個人的當堂地理測驗,或者地理測試的效果。一種是看教學效率,在45分鍾裡面,教學容量如何、預定目標是否完成。一種是看學生的集體反映,思維是否積極,氣氛是否活躍。
五、從教學亮點角度評課
每個老師在教學上都會有所長有所短的,在教學中有的老師的心情也會跌宕起伏。即使是初登講台的青年教師,也有他們的朝氣和銳氣。尤其是進行公開教學或者展示教學的老師,一般是做了精心准備的,總是有一些新鮮的招數給人以耳目一新。如果這種新鮮的招數能夠促進教學、提高效果,那就是「亮點」了。出現了「亮點」,評課的老師就應該抓住,通過評議使得「亮點」放大,(下轉第99頁)(上接第95頁)使同行們得以借鑒。
六、從教學環節角度評課
評課比較容易切入的角度是評教學環節。一般中學地理課堂的教學環節可以分為:引入、新課、讀圖用圖引起的教學高潮、鞏固訓練、小結作業五個環節。比如從某一環節去評課,從「引入」環節入手,也可以評出很多。至少可以說: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
七、從教學基本功角度評課
青年教師經常進行教學公開,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要加強課堂教學基本功,有時候還要比一比課堂教學基本功。其實,我們評課時完全也可以從執教老師的課堂教學基本功角度切入進行評課。一般的中學教師的基本功,有共通的地方。如教學設計、語言表達、課堂組織能力、板書等等。地理老師還有自己獨特的基本功,那就是地圖能力。地圖能力中有板圖能力、讀圖能力,還有指圖能力。對於中青年地理老師來說,還有課件製作能力。
以上不同的評課角度,並不是全部的、全方位的角度,只是給老師們提供一個視角。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切入,比如教學方法。從一個角度切入進行評課,可以深入一些;從多個角度切入,可以全面一些。千萬不要一個人八個角度一起來評,搞成一言堂,全被你一個人說完了,沒有研討的氛圍,也沒有意思了!要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進行評課,取長補短。
D. 高中地理屬於文科還是理科
屬於文科抄。
廣義的文科是指襲以人類社會獨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又稱人文社會科學。狹義的文科是指高中,分文理科時選擇的科目。
地理學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註:地理在高中是文科,大學是理科。
(4)高中地理學科擴展閱讀:
文科分為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
人文科學是研究人類文化遺產的,其經典學科是文學、歷史學、哲學與藝術、人文地理學;「史」包括歷史、考古等;「哲學與藝術學」是講究方法的,當代的美學、藝術學等皆屬「哲學與藝術」范疇。
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發展、社會問題、社會規律的,是法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4個學科門類的統稱,共有19個學科大類(一級學科),120個本科目錄內專業(二級學科)。
2004年,設立社會科學本科專業的大學共有597所。社會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人類社會的科學。它研究的對象是人類社會。
E. 高中地理學科思想是什麼
你問的應該是學習方法是吧!我認為要學好高中地理其實不是想像中的困難,因為我也是剛畢業的……上課聽講是必須的,課後練習不需要太多,只要做典形的選擇和大題!有空閑時建議你多看地圖,真的。因為多數題是和國家輪廓和地形、經緯度有關的…最後補充:書上知識點必須了解。真的,地理不難,相信自己!我就是多看地圖和知識點,再應用到題目中!希望你能有所突破…
F. 如何培養高中生地理學科的地圖能力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綜合載體,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 語言。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應用最廣泛、最實用,同時也是最不 缺少的工具。十幾年的地理教學使我深深感覺到,如果學生掌 握了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技能,不僅能幫助學生高效的理 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判斷、推理、概 括、綜合等多種思維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識圖、讀圖、析 圖、繪圖等地圖能力是地理教學中最基本而重要的內容。但對 於剛跨入中學的學生來說,地理是一門嶄新的學科,地圖概念 幾乎沒有,由於年齡的關系,空間思維能力比較差,所以大多 數學生普遍反映地理知識難記,地理學科難學,怎樣在地理教 學中培養學生的地圖能力呢?下面,我粗淺地談一談自己在初 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地圖能力的幾點做法: 教會學生識別地圖認識地圖就是讓學生掌握構成地圖的基本條件和要素,能 夠看懂地圖並分清地圖的類別和所表現的區域范圍。認識地圖 是學生地圖能力培養的第一步。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使學生掌握地圖的三要素,即能夠在圖中辨認方向、會換算比 例尺、懂得各種圖例和注記,這一階段的知識在初中地理《地 圖》一章中做了專題介紹。這部分知識對於剛入校的七年級新 生來說是個難點,但它又是今後使用地圖的基礎,因此教師在 教學中一定要把起點放低,要耐心細致的講解指導,並給予熱 情的鼓勵,一定要把這部分知識基礎打牢固。第二階段是讓學 生分清地圖的種類,明確各類地圖的用途。教師在教學中一定 要整理歸類,有計劃的分類滲透,使學生分清地圖的種類,並 明確各類地圖的用途,在解決問題時,根據需要,能夠正確選 用合適的地圖。第三步使學生熟練識別不同區域的地圖。初中 階段,區域地理的學習是教材內容到重中之重,不論是世界地 理還是中國地理,都分別講述了多個不同尺度的區域,分區地 圖多而復雜,學生難記,並且容易混淆。我在教學中,利用形 狀觀察法,就是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的輪廓、形狀、看看是否 有明顯好記的特徵。再根據觀察出的形狀、特徵把地圖記住。 這個方法能幫助學生輕松地判讀出所表現的是哪個區域。從而 為進一步解答有關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教會學生閱讀地圖閱讀地圖是學生從圖中直接獲取某些信息點的過程。在教 學中,要經常指導學生閱讀教學掛圖、課本插圖和地圖冊,讓 學生養成良好的讀圖習慣、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學生閱 讀地圖的能力,重在教他們閱讀的方法。怎樣閱讀地圖是有規 律和方法可循的。一看地圖表的標題或圖名,因為圖名是一幅 圖的主體和主要地理事物的概括。有些學生看了半天圖,還是
不知該看什麼,看的又是什麼,很多時候因為忽略了圖名,抓 不住要點就降低了讀圖的效率。二看圖例、注釋,這是讀圖是
基礎。三看圖表的內容,看時要細,要抓重點。一幅地圖中包 含的信息量很大,有些信息是需要讀出並牢記的,但有些信息 是無需知道的。因此要求學生讀圖時一定要按課標要求和教師 的設問讀圖,提取有用信息,去除無關信息,有選擇的讀圖, 即抓重點。通過這些步驟,學生掌握了讀圖的基本程序,學會 有序、有目的閱讀地圖,就為下一步析圖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 教會學生分析地圖僅僅會閱讀地圖,能夠從圖中直接獲取到某些信息這是遠
遠不夠的,地圖中往往隱含著好多更有價值的信息,特別是隱 性知識,需要在讀圖的基礎上加以析圖才能夠獲得。所謂析
圖,就是對讀圖過程中獲取的信息進行思維加工,通過對直觀 信息的分析、取捨和重組,歸納出地理特徵、地理規律、地理
成因及地理要素之間內在聯系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利用 「一圖多思、多圖並用」,比較分析,綜合概括,是培養學生
析圖能力的重要方法。 多圖並用就是重視圖與圖之間的聯系,同時用幾幅圖來綜 合說明、比較某些地理事物和現象。這是教學中經常性使用的
方法。如我在教學「中國人口分布東多西少」的原因時,就選 用了《中國的地形分布圖》、《中國的降水分布圖》、《中國 的交通圖》等多幅地圖。學生通過多幅圖的分析會發現:我國 東西部地區在自然條件(地形、氣候)和社會經濟條件等方面 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而導致我國人口東西部分布不均的特 教學中多渠道、多方式地進行地圖教學,一圖多思,多圖並用,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理解能力發揮著重要 的作用。 教會學生填繪地圖填繪地圖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個動手操作的階段。學生 通過模仿、記憶、想像,做到腦想、眼看、手動,進一步熟悉 地圖上有關地理事物的分布,鞏固所獲得的地理知識。培養學 生繪制地圖的技能、技巧,可以讓學生加深對地圖實質的理 解,是閱讀地圖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教師要積極鼓 勵學生繪制草圖、簡圖,如輪廓圖、水系圖、等高線地型圖 繪圖訓練需要經教師示範,學生由臨摹發展到自繪,並養成化繁為簡、突出重點、嚴格圖例、相對准確的習慣。七年級 的繪圖,主要指導學生繪簡單的曲線圖、柱狀圖、勾畫各大 洲、分區國家的輪廓圖,繪山脈、河流、城市等單項地理要 素。八年級時,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繪圖技能,指導學生繪制中 國政區簡圖,再結合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加繪山脈、河流、 鐵路、城市等多種地理要素。隨著繪圖能力的提高,之後要求 學生繪制一些剖面圖、柱狀圖和一些簡單的示意圖。 以上4 個方面,在學生地圖能力培養的過程當中,相互聯 系,互相支持。地圖能力的培養,不僅在於使學生看懂地圖, 更重要的是理解地圖和分析地圖,並運用地圖說明地理問題。 在學生地圖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1)在 地圖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的示範和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 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首先用好地圖。(2)要培養 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的良好習慣和對地圖的興趣。(3)要 認識到初步利用地圖的困難性,注意幫助學生克服認知上的障
G. 高中地理學科現狀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1、 對地理學科缺乏正確的認識。
2、 缺乏科學的地理學習方法。
3、 學科思維能力差,舉一反三能力,思維變通性差。
4、不勤於,善於運用地圖。
H. 請問高中地理學科原理是什麼意思有哪些啊
地理這門學科,與政治歷史有本質差別。政史稍微背下,可能有點效果,而地理是時間的結晶,需要日積月累,而非一朝一夕所能學好的!
地理看上去很難學,高考總得分較低,實際上如果同學們抓准方法,努力學習也並非不好的!
比如分析一個地區的區位因素時,就得從氣候 地形 土壤 水源等自然因素及市場 交通 科技 政策 地價 勞動力等社會經濟因素綜合考慮,就像套用公式一樣。
再比如像記地界及中國地圖,就得先劃分小區域,由小及大,由區域到整體。
當然了,同學們也可以找一些歌訣等來輔助記憶。
本人認為「中國考試報」蠻好的
I. 高中地理老師應該具備的地理學科素養有哪些
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不管年齡大小都應該具備以下幾項基本素質才能適應新課回標的要求。 一、答具有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二、具有新型師德 三、掌握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 四、具備寬厚的知識儲備 五、具備較強的調控和組織課堂的能力 六、掌握和運用多種教學模式 新課程改革能否成功,取決於教學方法是否改變,取決於我們地理教師是否能掌握和運用以下幾種教學模式: 1、引導探究教學模式 2、自學輔導教學模式 3、參與活動教學模式 4、研討式教學模式
J. 如何實現高中地理學科「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新課程將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在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明確了「學什麼」,提出了學會的要求,是實施另外兩個目標的基礎;「過程與方法」是組織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過程的具體化,明確了「怎樣學」,以求達到「會學」的高目標和高要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則是「知識與技能」的有效學習和「過程與方法」的高效實施的動力。如何實現高中地理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我以《工業的區位選擇》為例進行了初步研究。
一、了解學生的需求和發展的可能性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仔細分析學生的學習准備,了解他們在知識技能、認知能力、學習動機、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一般情況和個別情況,依此按照課程標准確定教學的出發點。
在制定《工業的區位選擇》教學目標時,通過對學生歷次地理考試成績的分析,結合平時的觀察,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在前一章第一節《農業的區位因素》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主要的區位因素,並初步掌握了運用案例分析區位因素的方法,可以在這一節課中得到遷移;加上生活在海滄新陽工業區,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接觸了不少有關工業區位因素及區位選擇的知識;另外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已開始具有辯證邏輯思維的特點,他們能夠從一般的原理、原則出發,運用理論分析和綜合事實材料,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因此,他們對《工業的區位選擇》一節的學習興趣較為濃厚,渴望通過工廠實地調查以及系統的專業學習,客觀地評價家鄉的工業生產,為家鄉的發展出謀獻策。
二、讀懂教材,明確重點、難點、關鍵點
讀懂教材,不僅僅是讀懂某個專題,更要懂得如何選擇、處置教學內容,這才算是讀懂了教材。要通過專題的基本框架、重點內容的釐清,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在此基礎上深入鑽研文本的內涵和外延,了解規律、原理產生的自然和人文境域,抓准專題的情感基調;然後,根據課程總目標、各階段目標及學習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落實突破難點、重點的關鍵點以及前後連貫、銜接學生學習起點的聯結點。做好了這些工作,教學目標的制定就會比較准確、集中、具體而恰當了。
在確定《工業的區位選擇》教學重點、難點時,通過本節知識的基本框架,先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再深入鑽研文本的內涵和外延,最後根據課程總目標、各階段目標及學習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學習的重點、難點、關鍵點。
1.教學重點
(1)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不同的工業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並會進行正確的區位選擇。
2.教學難點
(1)理解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不同的工業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並會進行正確的區位選擇。
3.教學關鍵點
通過當地具體事例,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的工業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並會進行正確的區位選擇。
三、重組學習內容,利於學習目標的達成
教師在分析學習內容、了解學生情況以及回顧先前教學經驗與反思的基礎上,可開發學習資源和運用教學媒體對教材的順序、詳略、深淺等作適當取捨、加工、提煉等處理,再確定三維目標。
《工業的區位選擇》的學習內容就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重組。課前布置自主預習,小組合作開展對海滄本地工廠的地理調查,為本課的學習打下基礎。課堂上藉助多媒體,先以鄉土地理情境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提供圖文資料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模式,把工業區位選擇的重難點分解成工業區位因素、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業選擇的影響等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處於一個個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展示思維成果、質疑討論,滿足學生對知識「懂」的需要和「會」的需要,有利於學生運用智力,積極思維。課後布置二選一的研究性學習課題:(1)在兩會上原工業部長李毅中提出堅定不移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在這個背景下探究海滄工業區將如何發展;(2)探究曾經是行業老大的柯達公司破產並轉型的原因。把學生的興趣由課內研究引向課外研究,激發他們進行更高層次的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學生理解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概念的概括過程、結論的探究過程等。
四、掌握教學目標敘寫的技術
教學目標的敘寫,在於強調教學活動對學生具體行為改變和人格產生的影響,其行為改變或表現是可觀察、可檢測的,可作為目標是否達成的衡量標准。
「知識與技能」主要採用結果性目標的敘述方式,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的結果是什麼,所採用的行為動詞要求明確、可測量、可評價。
如《工業的區位選擇》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可敘寫為:
1.知道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並理解不同的工業區位因素及發展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並會進行區位選擇。
2.結合海滄工業案例進行實地調查,學會小組合作調查,探究該工廠落戶海滄工業區的區位因素。
3.學會判讀幾種常見工業導向型的模式圖,提高自己的讀圖技能。
「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多採用體驗性或表現性目標的敘述方式,即明確安排學生表現的機會或描述學生自己的心理感受、體驗,所採用的行為動詞往往是過程性的、體驗性的;另外要把握敘述的五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行為條件、行為動詞、行為內容和行為標准。
如《工業的區位選擇》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可敘寫為:
1.通過對海滄翔鷺石化、正新輪胎等廠的地理調查,學會從生產、生活實踐中收集地理數據、圖表進行分析判斷並應用於區位學習。
2.通過對海滄工業實例的調查分析,探究海滄工業區布局的特點,並學會准確運用地理術語表達的能力。
3.通過工廠實地調查、小組討論交流工業區位因素及發展變化的區位選擇等活動,提高自主學習、團體協作的能力。
如《工業的區位選擇》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可敘寫為:
1.通過分析環境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增強環保意識,樹立工業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想。
2.通過分析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及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樹立科學發展觀。
3.通過分析海滄的工業實例,了解海滄工業發展的區位優勢,樹立熱愛家鄉、為家鄉服務的信念。
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課堂教學,要根據地理學科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這樣才能實現教育目標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