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

發布時間: 2020-11-19 07:41:24

Ⅰ 高中文言固定句式有哪些

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賤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採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

(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二)「……見……於」
1.「……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三)省略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蒙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鍾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麼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結構。比如:
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削幣說》)

(三)定語後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會後置到中心詞後邊,成為定語後置現象。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鏗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後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後。
再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四)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後置狀語的現象。例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戰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介賓短語「於河南」作狀語,後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的後邊。
再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此所謂戰用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Ⅱ 高中語文文言文常用固定句式的意思 比如奈....何 謝謝

初中常用文言固定句式1、何所:表疑問的固定結構。是「所……者為何」的移位和壓縮。可譯為「……的(人、事、物)是什麼」。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譯文:問姑娘想的是什麼,問姑娘思念的是什麼。②賣炭得來錢何所營?(白居易《賣炭翁》)譯文:賣炭得來得錢謀求的是什麼?2、然則:連詞性固定結構。「然」承接上文,「則」表示推斷。可譯為「既然這樣,那麼」。①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范仲淹《岳陽樓記》)譯文:入朝為官要擔憂,退處江湖也要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能快樂呢?3、是以(以是):表示結果的固定結構。可譯為「因此」。同義結構還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①此皆良實,智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諸葛亮《出師表》)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意志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4、……孰與(若)……:表示比較和選擇取捨的固定結構。只表示比較時可譯為「與……相比,誰(哪一樣)……」。表示比較之後進行選擇取捨時可譯為「哪比得上」;這種情況,還可以與選擇連詞「與其」配合使用,譯為「與其……不如……」。①吾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漂亮?②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柳宗元《童區寄傳》)譯文:做兩個人的童僕,哪裡比得上做一個人得童僕?5、……之謂也:表示總結性判斷得固定結構。其中「之」時標志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謂」是動詞,「說」的意思;「也」是表判斷的語氣助詞。可譯為「說的就是……」。如果「之謂」位於句中,賓語在「謂」的後邊,這是另一種固定結構。可譯為「……叫作……」、「……稱作……」。②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魚我所欲也》)譯文: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恥之心。6、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怎樣對待或處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結構。其中「如」、「若」、「奈」是動詞,含有「對付」、「處置」、「」一類意思;「何」是補語,作「怎麼」、「怎樣」講;中間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賓語。可譯為「把……怎麼樣」、「對……怎麼」。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譯文:憑你的力量,並不能削平魁父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7、何……之有:表示賓語前置的固定結構。含反問語氣。其中「何……」是賓語,「之」是標志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有」是謂語動詞。可譯為「有什麼……」。①「何陋之有」(《陋室銘》)譯文:有什麼簡陋的呢?13、不亦……乎:表示反問的固定結構。其中「亦」沒有實在意義,只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可譯為「不是……嗎」。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8226;學而》)譯文:學習而又按時去溫習它,不是很高興嗎?14、得無……乎:表示反問的固定結構。它的語氣比較委婉,且略帶測度性。句末「乎」可用「與(歟)」、「邪」、「耶」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可譯為「該不會……吧」、「莫非是……吧」、「能不……嗎」。同義結構還有「得毋……乎」、「得非……乎」等。「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譯文:觀賞景物所產生的思想感情能夠沒有不同嗎?採納哦

Ⅲ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有那些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一)表示疑問的習慣說法:如……何 若……何 奈……何
這是三個意義相同的表示疑問的習慣說法,中間可以插入名詞、代詞和短語,可以譯為「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怎樣對付(處置、安頓)。」
二)表示比較的習慣說法:……孰與…… ……何如…… ……孰若…… ……何若……
這些習慣說法都是表示比較,用來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較的結果。都可譯為「跟……比較,哪個更……」。
(三)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1、不亦……乎?
2、何(以)……為?何……焉為?
3、何……之有
4、「無乃……與」,表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不是……嗎」。
5、「得非……與」「豈非……與」,表反反問,相當於「難道不是……嗎」?
(四)表示感嘆的習慣說法
1、何其……
可譯為「怎麼那麼……」或「為什麼這么……」。
2、何……之……
可譯為「怎麼……這么……」或「怎麼這么……」,也可譯為「怎麼那麼……」或「為什麼這么……」。
(五)表示強調的習慣說法
1、唯(惟)……為……
可譯為「只」「只有」「惟獨」。
2、唯(惟)……所……
可譯為「任憑……」「隨便……」。
(六)表示指代的習慣說法
1、有所 無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譯為「有什麼(沒有什麼)所……的」「是什麼
2、有以 無以(有所以 無所以)
可譯為「有什麼(可以)用來……」「沒有什麼(可以)用來……」。
3、「之類」「之屬」,相當於「這一類」。
(七)表示推測、揣度、商榷的習慣說法
1、無乃……乎
可譯為「恐怕……吧」「只怕……吧」
2、得無……乎
可譯為「該不會……吧」「莫非……吧」。

Ⅳ 文言固定句式

「得無…乎」是一種表示疑問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況下,譯為「能不…嗎」或「能沒有…嗎」。如:
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嗎?然而,當「得無…乎」用於表示猜想性、推測性的疑問時,「得無」則為「該不會(是)」的意思,「得無…乎」可用現代漢語的「該不會(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對譯。
2.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3.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如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乎?(《晏子使楚》)——老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東西,該不會是(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善於偷東西吧?
4.高帝曰:「得無難乎?」(《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漢高祖說:「(擬定朝廷禮儀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有時句末與「得無」呼應使用的疑問語氣助詞「乎」省而不用,或換作「耶」字,其意義不變。如:
5.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曹操《舉賢勿拘品行令》)——現在國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流散在民間?
6.成反復思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成名反復思量,只怕是(豈不是)給我指點捕捉蟲的地點吧?
另外, 「得無」中的「無」 有時還換成「微」或「非」,構成「得微…乎」或「得非…歟」的格式,其意義也不變。如: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韓非子·內儲說下》)——堂下莫非有厭惡我的人吧?
8.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與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柳宗元《封建論》)——我以為周王室事實上老早就滅亡了,不過在諸侯之上保存個空名罷了。這恐怕是諸侯強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搖不動的弊病吧?

Ⅳ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常見文言習慣說法(固定句式)的翻譯與舉例(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答案)
(一)表示疑問的習慣說法:如……何 若……何 奈……何
這是三個意義相同的表示疑問的習慣說法,中間可以插入名詞、代詞和短語,可以譯為「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怎樣對付(處置、安頓)。」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這種習慣說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構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譯為「為什麼」或「怎麼辦」。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
「何如」,相當於「怎樣」「哪個」。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長者也。」(《史記·張釋之列傳》)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個怎樣的人?」皇上說:「忠厚長者。」
又如:因問明帝:「長安何如日遠?」(《世說新語·夙願》)
——因此問明帝:「長安與太陽哪個遠?」
「乎哉」,如側重「乎」,則表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如側重「哉」,則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比如我這樣的人,可以保護百姓嗎?
董生勉乎哉!(韓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自勉啊!
「何……為」,表疑問語氣,譯為「為什麼……呢」。
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史記·孫吳列傳》)
——有人說:「你兒子,只是個小兵,但將軍親自為他吮吸疽膿,你為什麼哭呢?」

(二)表示比較的習慣說法:……孰與…… ……何如…… ……孰若…… ……何若……
這些習慣說法都是表示比較,用來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較的結果。都可譯為「跟……比較,哪個更……」。
例如: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②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
③吾孰與城北徐公美?
④救趙孰與勿救?

(三)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1、不亦……乎?
可譯為「不是……嗎?」或「難道不……嗎?」
例如: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今吾之優越,猶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不亦謬乎?
2、何(以)……為?何……焉為?
可譯為「要……干什麼呢?」或「哪裡用得著……呢?」
例如:①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3、何……之有
可譯為:「有……呢?」
例如:①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晉,何厭之有?
4、何有
可根據上下文譯為「有什麼困難」「有什麼捨不得」「有什麼關系」。
例如: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何有於我哉,意思是「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呢?」)
5、「無乃……與」,表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不是……嗎」。
無乃爾是過與?(《論語》)
——難道不是該怪罪你嗎?
6、「如之何」「奈何」,相當於「怎麼」。
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詩經·君子於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麼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麼用死來威嚇他們?
7、「得非……與」「豈非……與」,表反反問,相當於「難道不是……嗎」?
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與?(柳宗元《封建論》)
——難道不是強盛的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隨意支配似的過錯嗎?

(四)表示感嘆的習慣說法
1、何其……
可譯為「怎麼那麼……」或「為什麼這么……」。
例如:①觀慶父及叔牙、閔公之際,何其亂也?
②賜,汝來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譯為「怎麼……這么……」或「怎麼這么……」,也可譯為「怎麼那麼……」或「為什麼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實也?
②觀大夫類有道術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詩經·氓》)
——過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強調的習慣說法
1、唯(惟)……為……
可譯為「只」「只有」「惟獨」。
例如:①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②唯謹慎為得久。
2、唯(惟)……所……
可譯為「任憑……」「隨便……」。
例如:①臣有三劍,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賜良,唯其所擇。

(六)表示假設的習慣說法
有……於此(斯)
翻譯時只需在有關句子前加一「假設」「假如」之類的詞語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若其」相當於「假如」。
今者違命,勝不足多;若其不勝,為罪已甚。(《晉書·周浚傳》)
——現在違背命令,打了勝仗也不算什麼;假如沒有勝利,罪過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習慣說法
1、有所 無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譯為「有什麼(沒有什麼)所……的」「是什麼」。
例如:①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女亦無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將軍迎操,欲安所歸?
2、有以 無以(有所以 無所以)
可譯為「有什麼(可以)用來……」「沒有什麼(可以)用來……」。
例如:①項王未有以應。
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3、無以……為
可譯為「沒有必要用(要)……」。
例如: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4、「之類」「之屬」,相當於「這一類」。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統一天下,不是挾著太山跳過北海這一類;大王不能(以德)統一天下,是折枝這一類。
而養游俠私劍之屬。(《韓非子·五蠹)
——但是私養游俠武士之類。

(八)表示推測、揣度、商榷的習慣說法
1、無乃……乎
可譯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2、得無……乎
可譯為「該不會……吧」「莫非……吧」。
例如: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九)表示認定的習慣說法
……之謂也
可譯為「說的就是……」
例如:聞道百,以為莫已若也,我之謂也。

(十)其他
1、「而已」,相當於「罷了」。
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我懂得種樹而已,當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當於「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高祖)見韓信被殺死,又高興又憐憫他。
3、「所以」,有兩個意義,一是「……的原因」,二是「用來……的辦法」。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史記·項羽本紀》)
——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防備盜賊的進入和意外事件的發生。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
——推行百姓認為好的,防範百姓認為壞的,這大概才是用來增多財物衣食的辦法吧!
4、「焉耳」,語氣詞,相當於「罷了」。
其竊符也,非為魏也,非為六國也,為趙國焉耳。(唐順之《信陵君救趙論》)
——他盜竊兵符,不是為了魏國,不是為六國,為了趙國罷了。
5、「非……則……」,相當於「不是……就是……」
非死則徙爾。(柳宗元《捕蛇者說》)
——不是死了,就是遷徙了。
6、「然則」,相當於「既然這樣,那麼」。
然則何時而樂耶?(范仲淹《岳陽樓記》)
——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
7、「焉耳矣」,表肯定語氣,相當於「了」。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算是盡心的了。」
8、「者……也……」,一表判斷,二表強化解釋原因。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勝吳廣列傳》)
——陳勝,是陽城人。
然則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史記·屈原列傳》)
——然而破滅的國家接連不斷,聖明的君主太平的國家幾代不見的原因,就是因為(君主認為的)忠臣並不忠,賢才並不賢。
9、「以為」,一是相當於「把(它)作為」,二與現代漢語語意相同,即「認為」。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來客)的主人。
「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
——「我私下裡認為太後您疼愛燕後超過長安君。」
10、「因遂」,相當於「於是」。
欲自殺以激荊卿,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記·刺客列傳》)
——(田光)想自殺激勵荊軻,說:「希望你趕快去拜訪太子 ,說我已死,表明不會泄密。」於是自殺而死。
11、「於是」,一是相當於「在這時」,「在這件事上」;二是相當於現在漢語「於是」。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史記·周本紀》)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諸侯都來(請他)公平決斷。在當時,虞國、芮國的人有案件不能決,就到周伯那裡。
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史記·始皇本紀》)
——於是讓御使詳細地調查詢問各個書生。

Ⅵ 下列文言文固定句式怎麼翻譯:①……見……於 ②唯……是…… ③如……何 ④非唯……抑亦…

  • 1.......見......於,是倒裝句,被...... 如:見笑於大方之家:被大方之家恥笑。

  • 2唯......是......版只要......就權......是,是判斷動詞如:唯利是圖

  • 如......何:......怎麼樣 如:如之奈何? 我能拿它怎麼樣?

  • 非唯......抑亦.....:不只是......也不是......(這個不確定對不對,不過大概是吧)

  • 可得 ……歟:能夠......嗎 歟,語氣詞

Ⅶ 常用高考文言固定句式

常見文言句式

變式句中有幾種常見格式:主語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

1:主語後置:一般是把補語放在前面,主謂結構一起後置。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賓語前置

(1)否定語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沛公安在?《鴻門宴》

微斯人,吾誰與歸?《醉翁亭記》

(3)「之」「是」做標志。

「之」後如果加動詞,就是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是」做標志,也是賓語前置。有時與唯連用。

豈不轂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 齊桓公伐楚》

現代漢語中仍沿襲古漢語習慣。

唯利是圖 唯命是舉

3:定語後置

(1)名詞+者字結構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2)「之」後跟形容詞,是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3)名詞+數(量)詞 (量詞為名量)

加以尖山萬重。《送宗判官歸滑台序》

4:狀語後置 (介賓結構後置)

(1)介賓結構後置:「於」引出動作的對象,處所,時間作介賓結構,一般後置。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得雙石於潭上。〈石鍾山記〉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

(2)動詞+(之)+以字引起的介賓結構。

封之以膏腴之地。〈觸龍說趙太後〉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3)動詞+(賓語)+量詞

舉所佩玉訣以示之者三。〈鴻門宴〉

(4)動詞+賓語+副詞

後秦擊趙者再。〈六國論〉

Ⅷ 高考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問:
1.奈何:怎麼辦、怎麼、為什麼
例: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2.何如:怎麼、怎麼樣、怎麼辦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
3.何以:根據什麼……?憑什麼……?為什麼?怎麼會?
例: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②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為什麼要討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麼
例: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
5.奈(若,如)……何:對……怎麼辦
例: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與……,與……孰:跟……比較,哪一個……
例: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跟城北徐公比誰漂亮?)
7.何故:「什麼原因,為什麼
例: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二.表示反問
8.何……哉(也):怎麼能……呢
例: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9.何……為:為什麼要……呢
例: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10.何……之有?:有什麼……呢、「怎麼能……呢?
例: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勾踐滅吳》
11.如之何……:怎麼能……呢
例: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季氏將伐顓臾》
12.豈(其)……哉(乎,耶,邪)?:哪裡……呢?難道……嗎?
例:①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報任安書》
②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伶官傳序》
13.安……哉(乎):哪裡……呢、怎麼……呢
例:①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14.不亦……乎:不是……嗎
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15. ……非……歟:……不是……嗎
例: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列傳》
16.寧……耶:哪裡……呢
例:當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祭妹文》
17.顧……哉:難道……嗎
例:顧不如蜀彼之僧哉?《為學》
18.獨……耶(乎):難道……嗎
例:①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乎?《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三、表示感嘆
19.何其:為什麼那麼、怎麼這樣、多麼、怎麼那麼……啊
例: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20.直……:只不過……罷了
例: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庄暴見孟子》
21.惟……耳:只是……罷了
例: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期耳《譚嗣同》
22. 一何:何等、多麼、為什麼……
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23.亦……哉:也……啊
例: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記》
24.……何如哉?:該是怎樣的呢
例: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於妻子何如哉?《報任安書》

四、表示揣度
25.無乃……乎?:恐怕……吧、只怕……吧
例: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26.得無......耶,得無……乎:大概……吧、該不是……吧?
例: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②曰:「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27.其……歟?(兼表反問)
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
28.……庶幾……歟:……或許……吧
例:吾王庶幾無疾病歟?(我們的國君大概沒有生病吧?)

五、表示選擇
29.與其……孰若……:與其……不如……
例: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後;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送李願歸盤谷序》
30.……歟(耶),……歟(耶):是……還是……呢
例:先生在民間,審知故揚州閣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嶺記》
31.其……其……也?:是……還是……呢
例: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六、表設問:
32.何者、何則:為什麼呢
例: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

Ⅸ 誰能告訴我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和譯法
「不亦……乎」?表反問,可譯為「不是……嗎?」(其中「亦」只起加強語氣作用,可不譯);

「無乃……乎?」表推測語氣,比較委婉,可譯為「恐怕……嗎?」或者「莫非……吧?」;

「得無……乎(耶)」表猜測、疑問語氣,可譯為「莫不是……嗎?」「能不……嗎?」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問的格式,都可譯為「把……怎麼辦?」、「拿……怎麼樣?」、「對……怎麼樣?」;

「……孰與……」表示「與……相比,誰……」,常可譯為「與……比較起來怎麼樣」;

「其……乎?」表猜測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大概……吧?」、「難道……嗎?」;

「何……為?」表詢問或反問,可譯為「為什麼……呢?」或「有什麼……呢?」;

「有以……」、「無以……」,前者可譯為「有什麼可以拿(用)來……」,後者可譯為「沒什麼可以拿(用)來……」;

「有所……」、「無所……」,其中「所」是助詞,「所……」是「有、無」的賓語,所以前者可譯為「有……的」,後者可譯為「沒有……的」。

文言固定結構常見的有表疑問的、表反問的、表測度的、表感漢的和表判斷的等五種。

一、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與。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 之戰》)

③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麼辦」,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為「怎麼樣」,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麼樣」,⑥句中的「孰與」是「與……比較,哪一個……」的意思。一般地說,「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麼辦」、「把……怎麼樣」、「拿……怎麼辦」、「怎麼」,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樣」、「怎麼樣」、「怎麼」等,要視具體語境而定。

二.表反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何……之有、何以……為、何……為、不亦……乎。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⑧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⑩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何……之有」可譯作「有什麼……」,「何功之有」即「有什麼用處」,是反問句。其用法特點是:何+名詞+之+有。「何以……為」、「何……為」可譯作「做什麼」,其中「何」是疑問代詞「什麼」,「為」是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呢」。「何以文為」譯為「要華美做什麼呢」,「何辭為」譯為「要告辭做什麼呢」。「不亦……乎」譯作「不是……嗎」。「不亦樂乎」譯作「不是很快樂嗎」。

三.表測度的固定結構常 見的有:得無……乎(耶)、無乃……乎。例如:

1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12.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13.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之戰》)

「得無……乎(耶)」、「無乃……乎」均可譯為「恐怕……吧」,都表示推測、估計。「得無異乎」譯為「恐怕不同吧」,「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譯為「恐怕是教我捉蟲的地方吧」,「無乃不可乎」譯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測度外,還帶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嘆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釋為「多麼」。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錄〉後序》)

五.表判斷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是之謂、此之謂。例如:

17是之謂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詩雲:「殷鑒不遠,在夏後氏之世。」此之謂也。(《孟子·離婁》)

17句中的「是之謂」可譯作「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謂」只能譯作「就是說這個」。這兩句均為判斷句,不過這里的「是」或「此」在古漢語中卻是前置的賓語。

初中古文常見固定格式翻譯
文言文中的一些詞語經常結合起來使用,表達一定的語法意義,由於世代沿用,就成為—種用法和結構都比較固定的習慣句式,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固定格式。這些固定格式,表示的意義是固定的,不懂得這一點,就不能准確理解句意。這里想對初中課本中出現的一些固定格式作簡單的歸類和分類,以期對同學們翻譯古文有所幫助。
一、表陳述的固定格式
1.以為,以……為。如:
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

「以為」可以是動詞,譯為「認為」,更多的時候是像上例一樣,「以(之)為」的省略,與「以……為」一樣,翻譯為「把(用)……當作(做)……」。
2.所以。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所以」表示原因時,譯為「……的緣故」,如上例;表示手段和目的時,譯為「用來……的(方法)」。
二、表疑問的固定格式
1.如何,何如;若何,何若,奈何。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
在句中,這些詞一般表示詢問人、物、事情怎麼樣或詢問做法、打算怎麼樣,基本上都譯為「怎麼樣」。
2.如……何。如: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在句中,「如……何」翻譯為「對……怎麼樣」。
3.何所。如:
問女何所思?(《木蘭詩》)
賣炭得錢何所營?(《賣炭翁》)
在句中,「何所」一般譯為「所……者為何」。
三、表反問的固定格式
1.何……之有?如:
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
這種格式的反問話氣較強烈,一般譯為「難道有……嗎」。
2.不……乎?不亦……乎?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六則》)
這兩種格式表示的反問語氣較弱,—般譯為「不也是……嗎」。
四、表選擇的固定格式
1.其……邪?其……也。如: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這種格式在表示選擇的復句中使用,一般譯為「是……呢,還是……呢」。
2.孰若……。如:
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邪?(《童區寄傳》)
在句中,「孰若」譯為「何如,哪裡比得上」。
3.與其……孰若……。如:
與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與其殺是僮,孰若賣之?(《童區寄傳》)
在句中,「與其……孰若……」可以譯為「與其……不如……」或「與其……哪比得上……」。
古文中的固定格式,情況比較復雜,對此進行一定的歸納和整理,掌握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對我們學好古文肯定會大有幫助的。

不亦……乎 相當於「不是……嗎」
何……為 相當於「為什麼要……呢?」

見……於 相當於被動句

以……為…… 相當於「把……(當作)……」

如……何 相當於「對……該怎麼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與其……寧…… 相當於「與其……寧可……」

常見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麼辦)、何如(怎麼樣)、如......休(把......怎麼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麼)、一何(何等、多麼)、何......之(怎麼......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麼......呢

Ⅹ 文言文固定句式

1.判斷句:對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為兩個系列:"……者,……也"系列和"乃、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斷句最常見的格式,由此變化,就形成一個系列。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者,……也)

百戰百勝,非戰之善者也。(……,……者也)

栗者,民之所種。(……者,……)

虢,虞之表也。(……,……也)

忠義者聖賢家法。(……者……)

劉備天下梟雄。(……)

文言判斷句,又常用"乃"、"為"、"即"、"則"、"是"、"非"來表示,構成又一個系列。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兩騎來是誰?

審諦之,頓非前物。

2.被動句:被動句可分為兩大類: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和無形式標志的被動句。

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而君幸於趙王。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無形式標志的被動句。沒有詞語標志,但從上下文意看,謂語和主語之間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廢,竇嬰力爭不能得。

3.賓語前置:

文言文賓語前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誰與歸?

⑶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余馬首是瞻。

惟你是問。

⑷介詞"以"的賓語前置。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是以後世無傳矣。

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女夕以死。

夜以繼日

4.成分省略句。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這不同又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古漢語中省略的情況更多,二是現代漢語習慣上不能省的古漢語也可省。

⑴主語和謂語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是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承前省主語]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省謂語、主語]

⑵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⑶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構中的兼語。如:

(趙括)嘗與其父言兵事,(趙)奢不能難(之),然不謂(之)善。

杞子自鄭使(人)告於秦。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⑷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如: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於)河南,臣戰(於)河北。

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致遠),功在不舍。

5.幾種習慣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或"怎麼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並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麼辦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麼辦呢?)

⑵"……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捨。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攻他們?)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裡用得著……呢?"、"還要……干什麼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世方亂,安以富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干什麼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吾英王,奚跪為?(我是英王,為什麼要給你下跪呢?)

⑸"何……之為"。這個格式的意思是"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麼……"、"還說什麼……"。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麼恩惠呢?)

國仇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⑹"得無"、"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只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得毋有病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歟?(恐怕要責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豈不是晚了點嗎?)

熱點內容
小學班主任考核總結 發布:2024-12-26 13:17:30 瀏覽:497
和班主任女 發布:2024-12-26 12:59:02 瀏覽:567
躍時代教育 發布:2024-12-26 12:22:28 瀏覽:413
偉英語 發布:2024-12-26 12:21:04 瀏覽:155
怎麼做芝士蛋糕 發布:2024-12-26 11:57:00 瀏覽:361
什麼是高效課堂教學 發布:2024-12-26 11:45:54 瀏覽:591
手上毛孔粗大怎麼辦 發布:2024-12-26 11:45:12 瀏覽:487
靜海區教育局 發布:2024-12-26 11:05:26 瀏覽:997
五年級小學數學報答案 發布:2024-12-26 10:12:05 瀏覽:506
山村教師小說 發布:2024-12-26 10:00:30 瀏覽: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