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一、思想政治課堂核心素養培養理念
1、 從三維目標向核心素養轉變
區別於三維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核心素養更加側重教學過程的整體性,即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心智,讓他們自覺地將素質能力的聽聲與學習過程融為一體,實現個人知識體系、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素質能力的共同提升。實現三維目標的轉向是促成教學進步的關鍵。
2、 打破傳統知識分工。開展探究教學
核心素養要求我們打破傳統的教學知識分工,開展課堂探究及哦啊學,以此不斷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3、 創新思維、批判意識的培養和提升
創新思維和批判意識的提升,是核心素養的目標。在當前的社會化社會中,我們面對著復雜的社會環境,學生要不斷地提高文化技能、信息的處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個人核心素養的提升,都需要創新思維和批判意識為前提基礎。
二、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途徑
那麼我們應該通過哪些途徑來培育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呢?一般來講,國家層面解決的是培養什麼人的問題,而學校層面主要解決的是培養人的路徑問題。最後教師層面主要解決的是培養人的問題。本文主要從學校和教師兩個方面來講述路徑。
1、 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
我們問題情境的創設並不是想怎麼來就怎麼來創設的。我們必須根據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來進行情境創設,使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有所領域,核心素養能夠提高。我們可以創設生動的、有效的生活情境。生活情境來源於我們的現實,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原型。如在講人大代表選舉時,可以組織班上的同學進行模擬人大代表的選擇,讓學生通過切身體會來感受權利的行使;
2、 整合資源,打造綜合性課程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特殊的課程,不同於其他的學科特點。核心素養的平培養是全方位的過程,它立足於學科取向,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實現教育目標,從而鑄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們必須整合資源,打造綜合性課程,以多學科原理和方法為支撐,結合學科背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3、 完善核心培養評價機制
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思想政治課堂建構尚未完成,核心素養教學評價機制尚未建立。教師可以從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來考察。我們可以通過給既定的問題來讓學生解決,然後觀察學生是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關心的不僅是結果,也應該關心學生的過程,看看他們是如何創新思維的。但是由於學生的興趣不同,所以這樣的考察方式會影響到我們的評價,所以教師在使用的時候應該考慮多種因素。
⑵ 如何培養高中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培育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次升華。隨著時代和發展與進步,教育領域各種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核心素養成為當今思想政治課堂教育的首要目標。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提升綜合能力,轉變教學現狀,對於構建和和諧課堂具有重要的意義。
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同義,(素養與素質同義,這一說有待商榷吧)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各個方面。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人的素養的含意大為擴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等各個方面。而核心素養是政治教學改革中的新概念,它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對學校教學的目標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謂的核心素養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調動心理社會資源,以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養、信息素養、文化技能、公民素養等都屬於核心素養的范疇,是是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思想政治課堂核心素養培養理念
1、 從三維目標向核心素養轉變
區別於三維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核心素養更加側重教學過程的整體性,即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心智,讓他們自覺地將素質能力的聽聲與學習過程融為一體,實現個人知識體系、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素質能力的共同提升。實現三維目標的轉向是促成教學進步的關鍵。
2、 打破傳統知識分工。開展探究教學
核心素養要求我們打破傳統的教學知識分工,開展課堂探究及哦啊學,以此不斷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3、 創新思維、批判意識的培養和提升
創新思維和批判意識的提升,是核心素養的目標。在當前的社會化社會中,我們面對著復雜的社會環境,學生要不斷地提高文化技能、信息的處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個人核心素養的提升,都需要創新思維和批判意識為前提基礎。
二、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途徑
那麼我們應該通過哪些途徑來培育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呢?一般來講,國家層面解決的是培養什麼人的問題,而學校層面主要解決的是培養人的路徑問題。最後教師層面主要解決的是培養人的問題。本文主要從學校和教師兩個方面來講述路徑。
1、 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
我們問題情境的創設並不是想怎麼來就怎麼來創設的。我們必須根據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來進行情境創設,使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有所領域,核心素養能夠提高。我們可以創設生動的、有效的生活情境。生活情境來源於我們的現實,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原型。如在講人大代表選舉時,可以組織班上的同學進行模擬人大代表的選擇,讓學生通過切身體會來感受權利的行使;
2、 整合資源,打造綜合性課程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特殊的課程,不同於其他的學科特點。核心素養的平培養是全方位的過程,它立足於學科取向,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實現教育目標,從而鑄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們必須整合資源,打造綜合性課程,以多學科原理和方法為支撐,結合學科背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3、 完善核心培養評價機制
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思想政治課堂建構尚未完成,核心素養教學評價機制尚未建立。教師可以從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來考察。我們可以通過給既定的問題來讓學生解決,然後觀察學生是如何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關心的不僅是結果,也應該關心學生的過程,看看他們是如何創新思維的。但是由於學生的興趣不同,所以這樣的考察方式會影響到我們的評價,所以教師在使用的時候應該考慮多種因素。
⑶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這份文件中有個詞引人關註:核心素養體系。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核心素養體系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成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關鍵」因素,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
一、核心素養體系的提出,並非我國單獨的聲音,而是一種世界趨勢。 本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模型。它要解決的問題是:21世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
多年來,不同國家或地區都在做類似的探索。比如,美國對核心素養的關注起源於注重知識創新的高新企業團隊,這些企業從用人所遇到的問題反饋到教育中,指出基礎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質,他們稱之為「技能」。這些技能不是簡單、具體的,而是在21世紀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內容。再比如,從2009年起,日本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啟動了為期5年的「教育課程編制基礎研究」,它關注「社會變化的主要動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適應今後社會生活的素質與能力,從而為將來的課程開發與編制提供參考和基礎性依據」。從2005年開始,我國的台灣地區啟動了核心素養研究,確立了專題研究計劃――《界定與選擇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簡稱DeSeCo計劃)。
分析核心素養提出的背景,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無論是由政府主導還是由民間組織來推動,全世界范圍內核心素養研究的興起和發展與時代發展、社會變革密切聯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體系外的社會需求,是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國際趨勢。我國也不例外。隨著時代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對人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臨著更大挑戰。同時,經過多年教育改革,素質教育成效顯著,但「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具體到課程領域,體現為「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復,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應性不強;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招生、評價制度不配套,制約著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支撐保障課程改革的機制不健全」。教育要回應發展的難題和挑戰,必須有新的應對措施。構建核心素養體系便是試圖從頂層設計上解決這些難題。它的構建「使學生發展的素養要求更加系統、更加連貫」,重點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轉化為具體的品格和能力要求,進而貫穿到各學段,融合到各學科,最後體現在學生身上,深入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二是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狀況提供評判依據,引導教育教學評價從單純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轉向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 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成為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趨勢,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
二、核心素養的內涵
1. 什麼是核心素養
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同義。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言行舉止、知識水平與能力才乾等各個方面。核心素養是指那些關鍵的、不可或缺的品質、能力、才幹及精神面貌。今天我們談核心素養,還需要考慮兩個針對性,一個是針對時代的需求,一個是針對現代年輕人的特點。
2.核心素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網路時代的基本能力,是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加工、利用、創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其要重視對信息的選擇、加工與交流,尤其要培養利用網路進行學習的意識。其中,寫作是最重要的信息素養之一。
②思維素養。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維訓練,是長期以來被忽視的一個問題。應該培養年輕人三種主要的思維能力,一種是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是科學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它強調嚴格的推理和論證。一種是形象思維能力,這是非邏輯思維的一種,其他還有直覺思維、靈感和頓悟等。這種思維能力雖然不像邏輯思維那樣嚴謹,但容易激發創意。最後一種是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有機組合,一般在創意的萌芽階段,多採用非邏輯思維;在創意的完善階段,應採用邏輯思維。創新思維有助於打破心智枷鎖,獲得突破性解決方案。
③人文素養。未來的社會一定是向著更加文明的方向發展,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現代公民。而其中民主與法制意識、人人平等意識、正義感尤為重要。此外還包括誠信、禮貌等基本素養。
④專業素養。專業素養主要指人人都應該有一技之長,這是因應社會分工的需要,未來的社會分工只會越來越細,因而也越來越強調分工與協作。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特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各種專長的人有機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各種復雜的任務。
⑤身心素養。健康的身體、積極的心態、平衡的情感對現代人尤為重要。
3、作為中學階段,核心素養還包括:
①利用網路學習的意識。調查發現,中學生主要用網路來娛樂與休閑,因此強化他們利用網路進行自發性學習的意識非常重要。
②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並重。中學階段,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所發展,而形象思維能力有所減弱,此時應該通過藝術類課程來保持他們的想像力。
③創新意識。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重要。
④民主意識、正義感
⑤為專業發展做准備
⑥積極、開朗、樂觀的心態
4、核心素養和過去我們所強調的知識、技能等是什麼關系?
①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
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華教授認為,核心素養不是只適用於特定情境、特定學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養,而是適用於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養,這就是「核心」的含義。在個體終身發展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許多素養來應對生活的各種情況,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養可以分為核心素養以及由核心素養延伸出來的素養。其中,最關鍵、最必要、居於核心地位的素養被稱為「核心素養」。
②用核心素養來梳理培養目標,可以矯正過去「重知識、輕能力、忽略情感
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偏失」。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恩山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一種跨學科素養,它強調各學科都可以發展的、對學生最有用的東西。比如核心素養中語言素養的概念,已經不是語文學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語的概念,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會低一點,但對它的特點可以說得非常清楚,它的特點是有效的表達和交流,其實是一種廣義的語言概念,作為有效的表達和交流,遠超了語文的范疇」。核心素養也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它是知識、能力、態度或價值觀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問題解決、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等「認知性素養」,又包括自我管理、組織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認知性素養」。並且,「素養」一詞的含義比「知識」和「技能」更廣。「『技能』更多地從能力角度講,我們所提『素養』不僅僅包括能力,更多考慮人的綜合素養,特別是品德上的要求。這也符合我們的國情,落實起來更好一些。」劉恩山說,「我們如果強調知識的話,大家都會重視知識,強調能力的話也會一窩蜂,這個時候提出這個話題,兼顧了知識和能力,具有導向性。」
③核心素養的獲得是後天的、可教可學的,具有發展連續性,也存在發展階段的敏感性。
福建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最基礎、最具生長性的關鍵素養,就像房屋的地基,它決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養的形成具有關鍵期的特點,錯過了關鍵期就很難彌補」。
④核心素養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發揮出來。
盡管核心素養指標的內涵不同,發揮著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並非孤立,在實踐中表現出一定整合性。例如OECD指出,核心素養總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體指標,它們是整合在一起的,只不過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標表現的程度不同。澳大利亞梅爾委員會也提出,任何核心素養指標本身不構成一套獨立體系,為了完成某一目標,素養應通過整合的方式發揮作用。張華教授認為「核心素養的習得與養成必須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和系統性,這也決定了對它的測量與評價必須具有綜合性和發展性,對於課程設計與開發、教育質量評價技術等提出了新挑戰。」
三、核心素養體系對課程、教學產生的影響
作為一線教師最為關心的是核心素養與課程標準的關系,具體而言,就是核心素養體系將會對課程、教學產生什麼影響?
據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介紹,核心素養體系將成為課標修訂的依據。
在張華教授看來,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將會對我國課程目標的進一步科學化產生影響。因為「長期以來,我國確定課程目標以及各級各類教育目標的時候,習慣於將國家政策文件中的相關話語直接移植過來。這既導致課程目標或教育目標缺乏科學性且無法檢測,淪於空泛與抽象,不能有效指導教育實踐;又導致課程目標或教育目標缺乏針對性,無法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他認為,在適時引入「核心素養」這一體系後,課程目標能夠進一步實現科學化。 劉恩山教授則認為,核心素養提出後,「目標更明確,因為這些要素提得更鮮明,它會把國家的教育方針突出表現在核心素養上,我們就可以在這個框架內更明確地定位學科教育。每個學科把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發揮出學科課程的價值」。他進一步解釋,「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學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學素養之外能做什麼,比如,生物學里有沒有語言素養或數學素養的問題?過去很多人沒有去考慮,今天作為一種核心素養提出,語言素養、表達交流的能力也要
落實到生物學習中,所以我們要組織學生去合作學習,去探究自主學習,這個過程中伴隨著語言、人際交往的目標」。「原來的學科任務仍然在課程標准之中,在同樣的課程框架里,如果把這個框架比喻為一棟四層的大樓,每層代表不同的學段,我們可以裝入新的設備,讓大樓變得更加現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原來的辦公系統、上下水系統都在,但加入了電子感測系統,讓大樓的信息溝通、時間利用率會變得更高,這些東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東西,它們就是核心素養。」 同樣,這套系統可以加入政治學科,也可以加入歷史學科,各學科都具有這樣的功能,整個功能合在一起,就是核心素養。所以,劉恩山教授說:「它不僅僅是單一學科的,還要有一些輔助材料來支撐,彼此都撐起來後,就會變得更好。我覺得學科素養和核心素養是相輔相成的,核心素養的落實會強化學科素養,學科素養又為核心素養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平台」。
在核心素養指標體系的總框架完成後,如何基於指標體系確定各學段的核心素養及其表現特點,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學段核心素養的縱向銜接,就成為核心素養最終落實和培養的重要環節。
為了實現核心素養與各學科課程的有機結合,教育部組織研究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四個學段核心素養具體指標的主要表現及水平特點,實現核心素養指標體系總框架在各學段的垂直貫通。在總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到各個學段,從素養發展的角度提出各學段學生在不同核心素養指標上的表現特點和水平,把指標體系具體化到各學段,確定核心素養在不同學段的關鍵內涵。
四、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
思想政治課作為德育課程、五育之統帥.對學生進行本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死、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關鍵的作用。下面,筆者主要從政治課教學引領功能的角度談談對高中生進行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進行探索。
不少專家認為,21世紀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個挑戰,既不是新技術革命.也不是經濟發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問題。一個道德情感缺乏,沒有責任感的人是不會真正懂得關心他人,也無法適應社會的。思想政治課作為德育課程,是五育之統帥,「思想」是其靈魂所在。但盡管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實施了多年,由下種種原因,目前政治課教學實施中,圍著「升學指揮棒」轉的現象還沒有得到有效糾正,教師更多的只是重視政治知識的傳授,機械地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知識的能力,而忽視了思想、情感和政治素養的培養。這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也影響了政治教學的實效性,不利於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以下從政治課教學引領功能的角度,談談對高中學生進行政治學科接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
1、關於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含義的界定
各學科新課程標准都把學科教學的目標定位為「培養基本的學科素養」,各學科素養的有機結合就構成了新課程所要培養的學生的綜合素養。《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要重視高中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方面的發展潛力,針對其思想活動的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各種生活關切的同時,恰當地採取釋疑解感、循循善誘的方式,幫助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標准、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上述要求為我們在政治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科素培養提供了依據。
⑷ 如何培養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基本的公民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了解中國特色社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知識。 希望此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⑸ 如何培養高中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一、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般認為,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以培養完滿人格為目標,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更高的視野和境界上關注社會和人生,培養思考的興趣和品質,培養公民責任感,進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養和心理品質。關於政治學科素養的內涵,教育行政部門尚無明確的界定,廣大政治教師也是「仁者見仁,智者風智」。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國家與社會認同感、民族與文化認同感、民主與法治認同感、道德與價值認同感、生命與科學認同感、交流與開放認同感等,但不是政治學科知識的總和。
二、政治課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途徑
1. 課前:態度引領
有關研究者指出:態度是用乘方來連接知識與能力的。如果態度是正分,一切知識與能力皆會產生相乘倍數的效果;如果態度是負分,一切知識與能力皆會產生負面效果。課前讓學生自主研修、自我教育,是培養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必要途徑。在課前自學中,發動學生自主研修,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進行人生態度引領,引起學生心靈共鳴,使學生認同感得以升華。
如講授初三思想品德第三課《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前,筆者布置學生收集我國進入汽車社會、國慶假期高速公路擁堵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各屆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標題、主要理論成果,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整理課程資源,引領學生自主探究:我國的經濟、政治地位不斷提高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這樣,通過自主研修進行態度引領,促使心靈與心靈之間接納、智慧與智慧之間碰撞,不僅極大激發了學生探究政治問題的興趣,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堅定的社會責任感,在情境中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真諦,引發學生對國家、對社會的思考,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其國家與社會認同感、民主與法治認同感。
2. 課堂:靈動思維
課堂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主陣地,也是促使學生思維靈動飛揚的大平台。思維靈動的課堂集中體現三個要點:一是注重培養學生思維方式,二是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充滿著教學過程的創造和生成;三是充滿教學智慧。
新課程倡導教師靈活教學、鼓勵創新,倡導學生研究性學習、靈動思維。一要激發興趣。當學生對政治理論和社會實踐產生濃厚興趣的時候,往往能生成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體驗,煥發出創造的活力。二要靈活教學。政治教師在課堂上充滿激情,富有生機,富有情趣,富有啟發性,生動形象,靈氣瀟灑,逐漸形成靈通的教學魅力――具有靈活的教學設計,擁有靈巧的教學創造,養成靈性的教學素養,激活靈敏的教學情感,必然引領學生思維靈動飛揚。三要因材施教。教師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根據學生的社會家庭情況、生理和心理年齡、學習特點,根據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注意發展他們的個性,幫助他們排除心理障礙,增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躍躍欲試願意接受任務時,及時予以鍛煉的機會;學生的學習情緒不高時,予以鼓勵,肯定成績;學生在學習上取得成績時,及時提出更高的要求。四要適時指導。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應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指導學生進行調查、參觀、討論、訪談、專題研究、情境分析,讓學生在探索中有所收獲,並將基礎知識的夯實、靈性創造的激發融為一體。
講授《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一框時,我播放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家用交通工具變化的一組圖片,讓學生感悟: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中國人民富了起來,由自行車王國跨入汽車社會;國家也強大起來,成為當今世界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國家之一,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後,讓學生分組展示課前收集的背景材料:我國一些汽車企業仍然還處理不好汽車表面曲線,只能給日企代工組裝車,多款在中國投產的高檔汽車放棄「中國造」;國慶假期高速公路免費通行期間24條高速公路擁堵,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場景……在小組討論、分析材料的基礎上,學生自主編寫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思維導圖――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汽車工業和交通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了初步顯示。但從總體上看,現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我國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即不發達階段。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它是不可超越、不可跨越的。
3. 課後:拓展遷移
拓展遷移是教材知識的補充和延伸。筆者在新授課結束前2分鍾,通常結合生活情境明理導行,給學生布置一定的社會實踐任務,引導他們升華道德境界,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習慣。當然,社會實踐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把學科核心素養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信息和生活領域中去。這樣,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
例如,學完《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這一框題後,筆者播放歌曲《走進新時代》,用課件展示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代會報告標題及主要理論成果,引導學生分析:貫穿這幾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主線是什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要包括哪些理論成果?師生共同總結:當代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始終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牢牢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線,堅持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引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必須長期堅持並貫徹落實下去。課後,學生就會饒有興趣地閱讀黨的十八報告,認真領會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認識。
⑹ 如何理解高中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
一、課前時政演講,增強學生政治認同感和理性
思維在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課題組教師堅持一個原則:「時政演講」5分鍾,把時間交給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前新聞播報活動,他們講自己關心的時政新聞、社會現象和國際形勢。這些都是他們心理上的「興奮點」,因而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學生都很認真傾聽同伴的演說並對演說內容進行點評。對社會熱點的關注,養成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政治素養的同時,也給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平台。學生在對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中,從天下事引出理論,寓理論於天下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啟迪和教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從而獲得普遍的政治認同。
二、開展體驗式教學,提升學生理性思維和公共參與意識
課題組王老師在執教的《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教學中,首先設置問題:什麼是公平?通過分組進行2分鍾的「紙飛機製作」活動,由組長統計紙飛機的數量,並設計分配方案,在製作過程中每個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活動,體會動手實踐的樂趣,「紙飛機製作」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校正、自己歸納、總結。
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師生互動激情迸發,有效地掌握了國家宏觀政策,理解了社會熱點問題。本節課從教學方式看,充分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把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學堂」,充分激發學生思維,使課堂充滿活力。
再從師生關系看,教師更象是「大姐姐」或象學習旅程中相伴而行的「旅伴」,師生之間相互激勵、相互啟發,無論是在思維上、在情感上,師生都是「在場」的,「表現極好的」,本節課最令人稱道其實是共生共長的師生關系,因而學生的認識才有了寬度、深度、高度。本節課的內容涉及到社會熱點問題,為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專業性強,學生平時接觸的少,不易理解。教師通過「課堂實踐,方案探究」為主題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在分組展示、自學互學、激勵評價等環節中以小見大,從直觀到抽象,體會知識生成,提升思辨能力、實踐能力,提升理性思維和公共參與意識,深刻領會「中國夢」的時代內涵。
三、創新社團活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人生幸福感
教師指導學生開展「未企社」「思辯社」「輕音社」「動漫社」「記憶郵新社」「心理社」「法語社」等眾多社團活動。在社團活動中,教師在課堂之外找到了發揮自己所學的場所,學生也學到了課堂所無法獲得的東西。如「未企社」小組成員同學感言:「一年來,加入社團讓我零距離接觸社會,了解長樂企業,並參與實踐,學校社團為我提供一個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平台。
通過深入長樂民營企業(立恆集團)調研,跟同學共同撰寫實踐活動報告,加深我對長樂民營經濟的認識,感受私營經濟在長樂的蓬勃發展,深刻體會到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感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思辯社」成員說:加入「思辯社」以來,我在政治學科方面有了不小的收獲。當我們徜徉在名家雄辯、勇氣與魄力中時,同時也獲得了樸素的民主體驗。
感謝學校給我一個思想的俱樂部,感謝政治老師給我們的指導。」課題組教師除帶領學生開展體驗類、探究類、實踐類、服務類等社團活動豐富課程內容外,還配合學校開展綠色校園、書香校園、文化校園、智慧校園相關活動,進而逐步讓學生從學習者轉化為組織者、活動者、實踐者,促進知識、能力轉化為素養,促進核心素養的進階、提升,磨煉了學生的意志,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人生幸福感。政治課的生命力在於生活實踐,課題組教師充分運用學科特色和優勢,在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實踐創新能力方面發揮作用。
⑺ 什麼是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大致可釋出三層意義。
其一,什麼是素養。素養是一種品質,它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後天養成的。但這種品質,不僅因「教化」養成,而且因「閱歷」自成,是人人終將擁有的品質。也就是說:無論從事什麼工作(行業、產業、專業、職業)、充當什麼角色(家庭的、社會的),無論接受過系統教育、培訓與否,事實上,每個人都會面對特定的「生活情境」而表現出各自的素養。說到底:素養,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結晶;實踐,是滋養素養的源泉。
其二,什麼是核心素養。特指「個體在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包括我們業已熟悉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動力系統)三個維度。這就意味著,形成核心素養,是有預期目標、過程的結果。比如,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是一個系統性、總體性的框架」。
其三,什麼是學科素養。它是經歷了「特定學習方式」後形成的「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對此,針對有關學科知識的誤讀,應澄清一個說法:「忘掉具體知識,留下的便是素養」。學科素養與學科知識究竟是什麼關系?在我看來,學科素養不等同於學科知識,但學科素養與學科知識之間具有正相關的關系,則是毋庸置疑的。具體講,學科知識的積累,是造就學科素養的條件;學科素養的形成,是學科知識積淀的結果。積累越豐富,積淀越深厚。唯其以「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為綱」,更要重視學科知識的學習。
讀懂上述三個層面的意義,就不難對學科核心素養有個較為清晰的概念了。它是「學生發展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表現,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課程(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這表明:確認學科核心素養有兩個關注點。一是著眼於學科本質屬性,關注它在本學科學習中的意義和價值。二是著眼於學生成長過程,關注它對學生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綜上所述,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之所以不同於一般意義的素養,就在於它不是依賴直接經驗獲得的,而是體現綜合性品質的「教養」;學科素養之所以不同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就在於它有賴於學習特定學科,是需要學科知識來證實的「學養」;學科核心素養之所以不同於一般類別的學科素養,就在於它不僅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根基,而且採用「特定學習方式」,憑借學科課程的母體經歷「十月懷胎」而孕育出來。簡言之,作為學科素養的精華,它集結了「最能體現本學科育人價值的根本性、關鍵性要素」。
⑻ 如何解析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內容
課本上的知識永遠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讓它「活」起來必須把課本知識帶進我們的實際生活,把課本理論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初中政治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讓學生通過學習去走進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在學習《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時,我在課前布置學生分組調查、了解當地政府在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方面採取了什麼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引領學生觀察黨和國家目前所做的工作.在課堂活動中,我在學生掌握環保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問題、查根源,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鼓勵學生尋找、思考行之有效的治理環境污染的方法和合理利用資源的措施,鼓勵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爭做「當代綠色公民」.
⑼ 如何在提升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首先,要基於課程的學科本質,以提煉思想政治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高中思想政治課歷史沿革的經驗告訴我們,把握本課程的學科本質,有三個視角:從核心價值來看,這是一門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的課程;從基本功能來看,這是一門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能力的課程;從培養目標來看,這是一門培養公民思想政治素養的課程。辨識這門課程的本質特徵,有這樣幾個視點:作為中國特色的德育課程,它具有不同於其他任何國家相關課程的核心價值;作為一門學科課程,它具有不同於一般德育活動的學科特點;作為學科課程體系中的科目,它具有不同於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作為專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它具有不同於一般學科教育的德育功能。
由此可見,思想政治課的學科內容具有綜合性,卻有別於通常所稱的綜合課,同域外相關課程亦無從類比。應該說,這種課程設置,有著中華歷史文化的淵源和革命傳統文化的基因,是我國課程體系的重要「標識」。因此,從思想政治核心素養與相關學科內容的關系來看,課程這種獨特的「綜合意義」,要求由思想政治素養的提煉統攝相關學科內容,由相關學科內容支撐思想政治素養的培育。而這種以提煉思想政治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思路,正是思想政治學科課程的育人本質所決定的。
其次,要關照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課程具體內容,體現「上不空掛」與「下不失聯」的原則。
所謂「上不空掛」,就是強調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確定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根據,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成就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條件。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煉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息息相關,實際上就是要凸顯學科育人價值的注入。所謂「下不失聯」,一是要立足學科本質的把握,明確本學科課程的學科核心素養是思想政治素養,而不是政治學、法學、經濟學、哲學等學科素養的組裝;二是要著眼課程內容的整合,依循「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路徑,先從相關學科內容中提煉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然後依據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確定課程內容。
因此,如同思想政治素養整體上與相關學科內容的關系,每個核心素養要素所涉及的學科內容與課程整合的內容,也分屬不同的「集合」,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貫徹「上不空掛」與「下不失聯」的原則,如何清晰、精準地刻畫各「集合」之間的關系,無疑是不能迴避、不可忽視的挑戰。
第三,命名與統整,是提煉學科核心素養要素必須面對的兩個基本問題。
學科核心素養的提煉要立足於學科本質及其育人價值,但素養要素的命名不能不考慮課程內容。這是因為,依據核心素養選擇與整合的課程內容,畢竟源於不同的學科分類。命名核心素養,此學科之所以不同於彼學科,仍然取決於學科內容的差異,否則難以避免雷同,如「綜合思維」「獨立思考」「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等,適用范圍過於寬泛,此其一。其二,考慮到不同學段課程內容的差異,即便同屬一類學科,高中學科核心素養要素的命名,亦可能不同於初中學科核心素養要素的命名。但是,縱然命名不同,有關基本教育元素的融入卻一脈相承。
比如,不能認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要素沒用道德范疇命名,就是不重視道德教育。其實,道德教育的意義作為每個要素的「題中應有之義」,存在於所有要素之中,貫穿於學校德育課程實施的始終。既然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不是相關學科素養的組合,那麼有關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要素的提煉,同樣源於各相關學科的內容,又不一一對應各相關學科內容。它們既涉及所有相關學科的內容,又有所側重。因此,統整學科核心素養要素,也需要制定相應規范。包括:每個學科核心素養要素有什麼主要表現;不同要素在層次上應力求相同,在涵蓋范圍上不宜差異過大;不同要素在內涵和外延上具有獨立性,但相互之間應存在合理的聯系,在邏輯上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過反復論證、多次調整,目前擬定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仍在接受各方研判,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四個要素。
⑽ 什麼是高中政治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認可和贊同。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確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
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最基本的價值標准,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徵。通過本課程的學習。
學生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面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問題。作出理性的解釋、判斷和選擇,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文化自信,以負責任的態度和行動促進社會和諧。
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的認可、崇尚與遵從,是關於法治的思想、知識和態度,主要包括規則意識、程序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等。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法治是人類文明演進中逐步形成的國家治理方式;形成憲法至上、法律權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懂得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的關系;養成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履行法定義務的習慣;具有法治讓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的認知和情感。
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是公民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治理,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願與能力。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具有人民當家作主和勇於擔當的責任感;了解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方式和規則;積累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實踐經驗;提高通過對話協商、溝通與合作表達訴求、解決問題的能力。
(10)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擴展閱讀:
核心素養課題組歷時三年集中攻關,並經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最終形成研究成果,確立了以下六大學生核心素養。
文化基礎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蘊。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
2.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等基本要點。
自主發展
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3.學會學習。主要是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樂學善學、勤於反思、信息意識等基本要點。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學生在認識自我、發展身心、規劃人生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