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或

文言文或

發布時間: 2020-11-19 09:01:16

⑴ 「到那時」或者「到時候」用古文或文言文詞語怎麼表示

彼時

⑵ 古文或文言文里稱呼「我們」怎麼說

「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另外還有:吾等,吾輩,吾每(明清小說中較多見)。

例句:1、吾等所努力者,一面集中自己之兵力,一面分散敵人之兵力。

2、"好友請道來,吾等當洗耳恭聽,"迪克森先生曰,"個中想必有猥褻氣味。"。

3、世無優於他人者,除非吾等所論為時尚,而吾很抱歉,吾更願將此話題留予那些通曉區分鳧藍與晚櫻紅之法的女子及部分男子。

4、舊事勿念,吾等老者也自有壽福,孝女心到即可!

(2)文言文或擴展閱讀

我們解釋:

1、代詞。稱包括自己在內的若幹人。

例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我們豁去虛文,且談談正事。」

巴金《隨想錄·關於麗尼同志》:「我立在甲板上,身子靠著欄桿,搖著手,低聲說:『 台灣 ,美麗的土地,我們的!』"

2、稱呼包括自己在內的若幹人。如:我們大家一起干;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友誼……:指「我」。

例句:帶感情色彩。用於口語。如:你怎麼不講理,讓我們怎麼辦?

⑶ 文言文「或」的意思是什麼有什麼例句

「或」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體有以下幾種:

1、表示虛詞 ∶表示選擇或列舉。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例句:

(1)或盡粟一石。――唐·韓愈《雜說》


(2)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2、表示假設。

如:或若(假使,倘或),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 。

如:或是(或許;也許是);或恐(也許;可能);

例句:汝仔細找尋,或能找到。



3、間或,有時。


例句:

(1)或長煙一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或至相毆。――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4、通「惑」,迷惑 。


例句:

(1)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或。――《墨子·備蛾傳》


(2)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⑷ 文言文或古漢語里的「謝謝」怎麼說

謝、拜謝、謝承、謝荷、感激

文言文表示謝謝的詞語主要有:

謝、拜謝。如 唐代-李朝威著《柳毅傳》:「使前涇陽女當席拜毅以致謝。」譯文:讓從涇陽歸來的龍女當筵向柳毅再拜致謝。

由於「謝」的本義是向人認錯道歉,又引申為推辭,閱讀文言文或用文言文表述時,一定要注意語境。

(4)文言文或擴展閱讀

文言文翻譯技巧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這是直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譯的第一個步驟。古今漢語詞序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用改變原句詞序,只要從現代漢語中選擇恰當的詞語來翻譯原句中的字詞就可以了。

對譯的好處是逐字逐句落實,可以避免漏譯——漏譯是初學時經常出現的問題。由於古今漢語句子結構的相同之處很多,所以凡是能夠對譯的地方都要對譯。對譯有困難或對譯後意思表達還不夠清楚、句子不通順的,才能用移位、增補等方法作適當的調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於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例如: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彙,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象一些表示已經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年號、謚號、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以至專業術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

⑸ 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1、 又如:或抄人(某人襲。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

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或語公(袁可立):「此弄臣,奈何窘之?」——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2、又如:或時(有時);或一,或種(某種);或日(某日,有一天)

3、用作虛詞

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4、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如:或若(假使,倘或)

(5)文言文或擴展閱讀

古文字中,「國」(繁體字為國)字從口從或,究竟是「口」還是「或「為原形,眾說紛紜。馬敘倫先生主張口為國之原字,......日本學者後藤朝太郎則主張「或」為國(國)之原字。

他認為加以口者,系秦漢以後之事。並於《國家學會》雜志第二十七卷第六號上發表論文,說之如下:「國(國)字作口,乃秦漢以來之事,周代春秋戰國時代,只有或字。」按:或為戈與口之合體,後漢許慎於《說文解字》中亦曰,或者,邦也。

⑹ 怎樣用文言文表達「雖然」或「即使」的意思

即使

1、雖

釋義1:連詞,把意思推開一層,表示「即使」或是「縱然」的意思。

引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2、即

釋義:假定,就算是。

引證:漢·賈誼《論積貯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譯文:如果不幸爆發了縱橫二三千里(規模)的旱災,國家該用什麼來救濟(百姓)呢)

雖然

1、雖

釋義:用在前半句,表示承認是事實,後半句用「 但是 」 、「 可是 」 、「 卻 」 等呼應,表示轉折。

引證:這篇文章字數雖然不多,內容卻很豐富。

2、然

釋義:雖然,表示讓步關系 。

引證:然是(雖然)、然雖(雖然)。

3、即

釋義:雖然

引證: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譯文:小雖然小,但是天生的嘴巴就是合不上。)

注意事項:「雖」和「即」翻譯為「即使」還是「雖然」,關鍵是看所指的事情是發生了還是未發生:事情已發生,譯作「雖然」;事情未發生,譯作「即使」,含有一點假設的意思。

(6)文言文或擴展閱讀:

一、「雖」字形演變和字源解說

1、字形演變

2、字源解說

造字本義:靠近食物,就餐,與「既」相反。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

文言版《說文解字》:即,即食也。從皀,卪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即,入席就餐。字形採用「皀」作邊旁,採用「卪」作聲旁。

⑺ 文言文中帶有「和」字,「或」字的句子有哪些

一、或

1 有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或長煙一空

2 有的,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釋為"或者",解釋為"有的(人或物)"

解釋:

1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里,表示選擇關系.均亦單用「或」).~然.~則.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二、和

1 <形>音樂和諧;協調。《察傳》:「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

【又】協和;和睦。《季氏將伐顓臾》:「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2 <動>和好;交好。《屈原列傳》:「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議和。」

3 <形>溫和;暖和。《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4 <形>和悅;謙和。《信陵君竊符求趙》:「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

5 <介>連帶;連同。杜荀鶴《山中寡婦》:「時挑野菜和根煮。」

6 <介>與;跟。《陳州糶米》:「和那害民的賊徒折證。」

7 <連>與;和。岳飛《滿江紅》:「八千里路雲和月。」

如何用文言文表達「還」、「還是」、「或是」

【fǎn】

②<動>更換。《呂氏春秋•慎人》:「孔子烈然~瑟而弦,子路抗然執干而舞。」

⑼ 文言文中的或是什麼意思

1、本義。讀 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
如:或躍淵。——《易·乾》
2、用作虛詞 ∶表示選擇或列舉。
如:或盡粟一石。——唐· 韓愈《雜說》
3、間或,有時
如:或長煙一空。——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4、通「惑」。迷惑
如: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5、語氣詞,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
如:莫或興之。——清· 黃宗羲《原君》

熱點內容
和尚英語 發布:2024-10-18 22:35:55 瀏覽:222
大老師本子 發布:2024-10-18 21:58:36 瀏覽:530
數學三年級計算題大全 發布:2024-10-18 21:50:36 瀏覽:952
人教二年級數學上冊 發布:2024-10-18 18:58:56 瀏覽:43
2017教師資格證面試報名時間 發布:2024-10-18 18:10:10 瀏覽:255
新京博教育 發布:2024-10-18 16:17:08 瀏覽:125
安全教育工作計劃 發布:2024-10-18 16:11:59 瀏覽:472
多開班主任 發布:2024-10-18 15:00:36 瀏覽:927
少兒街舞教學計劃 發布:2024-10-18 14:58:27 瀏覽:318
教學簡報模板 發布:2024-10-18 14:32:07 瀏覽: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