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美術的論文

美術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1-18 17:09:16

『壹』 小學美術教學論文

淺談美術教學中的鼓勵教學方法
與我拍檔的老師經常問我:「那些學生怎麼那麼喜歡上你的美術課呢?」「你一不罵,二不罰學生,而學生上課的紀律是那麼的好,學習興趣是那麼的濃,是不是有什麼絕招?」其實那裡談得上有什麼絕招,要是說有什麼方法的話,只不過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採用鼓勵教學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欣賞的眼光去審視學生的每一幅習作,注重培養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力求達到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協調統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下面談談我在實施鼓勵教學方法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一、 鼓勵審美個性,培養審美意識

鼓勵審美個性,即是鼓勵學生不僅僅能學會欣賞藝術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審美判斷。美學家曾經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經歷、學識和情感個性,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事先就給某一審美材料規定一個統一的評價標准,而是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看藝術作品,使學生的情感與對象產生共鳴,審美的想像力自然會得到自由的發展。如:在欣賞梵高的《向日葵》時,我僅僅介紹了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況,便讓學生看畫,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氣氛,並要求學生看畫的同時思考下面的問題:畫的是什麼?怎麼畫?色彩、用筆有什麼特色?哪個地方給你感觸最深?然後,鼓勵每個同學都說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單純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強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筆觸形成的視覺沖擊力;有的領略到的是一種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則從作品中體會到生命被壓抑而發出的納喊;有的則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團火焰,這是愛的最強光。可見,鼓勵學生的審美個性,可以啟發同學們對審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復雜性和深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 鼓勵自我體驗,激發參與意識

鼓勵自我體驗,即是鼓勵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對材料的接觸感悟和多次的嘗試,從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關的美術技能技巧。特別在美術工藝課里,我從來不要求學生依照范畫樣本製作,用什麼形式,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怎樣粘貼?不作統一規定,而是讓學生自己對材料進行反復觸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試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理解:原來,工具材料有這樣的性能特性;步驟不但可以是這樣的,還可以是那樣的;不但可以採用這種方法,還可以採用那種方法。在體現水彩畫、中國畫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點時,更要注意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從初次作畫的失敗到反復嘗試練習後掌握工具的性能,從潤筆、著色、用水、點墨、行筆的體驗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另外,我還鼓勵學生多寫生,多觀察,多總結,每節寫生課都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態特徵,在真實的事物面前觀察表現比對著范畫臨畫要形象生動得多,學生對形象的掌握也會更快而且准確。在圖案創作方面,通過錄像、圖片、標本、實物等讓學生自己觀察、分析,鼓勵學生自己去總結概括它們的造型特點,結果同學們所創作出來的圖案造型比起教師僅出示圖案范畫讓學生欣賞參考製作出來的效果要好得多,圖案作業造型要豐富、生動得多。

三、 鼓勵藝術表現,激發藝術創造

現代美術教育家伊頓說:「教育是一種勇敢者的探險——尤其是藝術教育,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的精神創造。」可見,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我十分注意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從來不隨意扼殺學生作品裡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因為美術不同於某道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的作品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所以,不管學生的作品顯得誇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熱情還是寧靜,奔放還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內在的含義,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作業評講時我注意多講優點,多肯定學生具創造性的一面,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美的慾望,這樣做,同學們自然會變得更大膽、更充分、更主動地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與外界交流,這樣才會給學生的藝術表現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因此,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要以一份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見、交朋友、交心。讓同學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培養起來,並留一個空間,讓學生的藝術個性表現出來。例如引導學生以「我愛家鄉風光美」為主題創作一幅風景裝飾畫,課前我先布置同學們回到自己的村子裡走一走,看看那一處景象你認為最能代表家鄉的美。上課時我先講了一點風景裝飾畫的基礎知識,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談談想法,結果由於每一個同學的生活環境、心理個性等都不同,他們對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樣。有的認為熱鬧的市場能體現家鄉的繁榮景象美;有的說寧靜的小街美;有的說幽靜的村前小園美;有的認為田野的春天大遍莊稼綠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碩果累累是豐收的美……。課堂活起來了,同學們的腦子動起來了,我對同學們細微的觀察、深刻的體會都一一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鼓勵同學們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並啟發學生思考、嘗試用怎樣的表現形式最能將自己獨特的意境構思表現出來。結果,同學們的作業沒有雷同,內容與形式都非常豐富,且較充分的體現了家鄉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可見在美術教學中,注意鼓勵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貳』 美術學畢業論文選題

學術堂整理了十五個美術學畢業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解析美術史中「禪畫」概念的由來

2、探究民國時期美術字的視覺之美

3、佛教美術對我的影響

4、工業化題材在中西方美術中的體現

5、金煥基繪畫的韓式情愫對韓國現代美術影響

6、基於IPad上的少兒美術APP界面設計研究

7、普通高校公共美術鑒賞課程中油畫鑒賞教學研究

8、傳統民間美術在現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中的運用研究

9、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述評

10、林風眠與徐悲鴻美術教育思想比較研究

11、西藏傳統繪畫形式在當代美術創作中應用與實踐

12、論表現拿破崙的美術作品的典範意義及其現實影響

13、高職特教聽障生工藝美術專業課程改革研究

14、論30年代漫畫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中的地位與價值

15、中職電腦美術設計專業校企合作現狀與對策研究

『叄』 美術論文

這里有幾篇你看行不行,如果覺得不怎麼樣,你可以去美術論文網看看,裡面篇數很多
http://www.teachercn.com/Jylw/Mslw/
-----------------------------------
「線」在美術作品中的功能與審美特徵

線,或稱線條,是一種存在於現實生活或者美術作品中的視覺形態要素,由於它們往往是和形、體、色、光等視覺翌累同時並存的,所以,造型觀念中的線,往往和視覺上的概括提煉與抽象相聯系,然而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須通過美術欣賞和美術創造的實踐去訓練。如何加深對「線」的概念的認識並在實踐中藝術地去運用,是中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環節。
一、欣賞以線造型的中外美術作品,提高學生對「線」這一藝術形式的審美能力。
線條是美術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構成視覺藝術形象的一種基本因素,無論平面的還是立體的作品;不論是寫實,還是裝飾;不論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在長期的美術發展過程中.「線」作為美術家創造形象和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藝術語言,一直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並越來越顯示出豐富的表現力及藝術美感。中國著名繪畫大師吳冠中的《山水》一畫,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筆線條勾勒,但其中線條流暢自由,輕重虛實的變化,隨意性較強,具有濃厚的抒情意味和鮮明的時代感。法國後期野獸派大師勻蒂斯的《紅沙發上的注女》(油畫)以簡潔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極富裝飾件的線,極為和諧、簡練地勾畫出一個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二、重點強調中國傳統美術中線的作用。
中國畫的線,可以追溯到仰韶時代的彩繪畫,晚周帛畫,楚器漆畫和漢唐壁畫。仰韶文化的彩陶紋樣。是中國最早用線的作品,鮮明、生動、挺拔的線條,描繪了漩蝸紋、弦紋以及人的面形、蟲魚、鳥獸等形象,體現了原始藝術樸素、稚拙的美。唐宋以來,隨著人物畫創作的興盛,線描藝術發展到廠一個高潮。吳道子是唐代的線描大師,人們稱吳氏的線條為「吳帶當風」,他畫中的人物,衣袖飄動,生動異常,體現了高度的「運動感」和「節奏感」,充分發揮了線描藝術的效果。南宋畫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圖》是一幅「寫意」線描的人物畫,畫中人物元祖為佛教禪宗六世祖慧能.畫家用寥寥數筆,把一個正在勞動中的老翁刻畫得十分生動,中國畫家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從「文人畫」「院體畫」到民間畫,對線的運用各具風采(在表現物象的同時,還傳達出入的情緒),傳統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種線的生動畫法。
三、東西方繪畫用線的異同。
由於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東西方繪畫的線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東方繪畫中的線注重表現情感,富於韻律感和裝飾美;西方繪畫中的線具有較強的理性特徵,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應該指出線造型在東西方美術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樣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多彩的藝術美盛,只是由於欣賞習慣,繪畫造型的傳統觀念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表現方法和民族風格。從具體的作品來分析,東西方繪畫線的表現特點又往往交織在一起,如二十世紀初法國的馬蒂斯的作品就證明了這一點。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繪畫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東方藝術的特點,給人一種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國,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融合,中國傳統美術有廠新的發展和變化,特別是近十幾年來,這一點更加突出,如:吳謚械淖髕吩諳叩運用上有新意,線的節奏和韻律美十分強烈和鮮明。對中外美術作品的優良傳統,都應認真研究繼承,在學好我國傳統繪畫課的基礎上,還需了解西方美術。「西為中用用」,使我們民族的繪畫藝術具有當代性和世界性。

-----------------------------------

對於傳統色彩學的新認識

繪畫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但色彩藝術同其它藝術種類一樣,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經過歷代藝術家的努力和探索,其觀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如今,逼真地再現物象的色彩,表達物象的質感,已不是繪畫中色彩的最終目的,色彩自身應具有充分的表現力和相對的獨立性。
從早期文藝復興至今,繪畫中色彩的表現方法豐富多彩,一代代藝術大師們耕耘不止,給後人們留下了無數的藝術財富。
十五世紀上半葉,凡·愛克兄弟在再現人體和物體的固有色彩方面開始形成了藝術風格。他們的作品,在堅實的造型基礎上,加以逼真細膩的色彩表現。作品中的色彩主要是表現物象的固有顏色,這些色彩,通過模糊與鮮明、明亮與陰暗的調子,創造出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弗朗切斯卡在色彩繪畫中則強調鮮明的輪廓線和富有表現力的大色塊來進行創作,其色彩已具有一定的主觀因素;達·芬奇則採用極單純而又豐富的色調創造出了不朽的藝術形象;西班牙畫家格列柯用一種奇特的、只有他才具有的色彩來進行創作,其色調已經超越了物象本身的色彩范疇,達到了一種色彩的抽象概括,其色彩運用,更多的是為適應精神上富有表現力的主題的要求,不受物象色彩的制約,他根椐畫面上節奏、旋律的需要而重新組合色調,作品富有現代精神;倫勃朗利用強烈的明暗對照,單純而強烈的色彩來突出主題,人物在幽暗模糊的環境中閃閃發光,作品充滿了深度。
十九世紀,由於科學的發展,一些有關色彩理論的論述在歐洲問世,這為藝術家們進一步研究色彩的規律奠定了理論基矗由於印象派畫家對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和描繪,使其達到了一個全新的色彩世界。印象派畫家大膽地拋棄了傳統的色彩觀念,採用鮮明的色彩來描繪天空、田野,畫家們致力於風景畫中環境與光線的研究,莫奈所作教堂系列充分體現了這一切。
藝術探索是無止境的,康定斯基則比印象派畫家更大膽地反叛了傳統。在印象派畫家那裡,色彩還是依附於形體之上,色彩所呈現出來的是具象的物體。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見不到傳統繪畫中的具象物體,色彩已不再依附於任何具體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從繪畫中獨立出來並具有其價值。藝術貴在創新,而每一次創新,都需要勇氣打破條條框框,用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和感應世界,推動藝術的發展。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色彩藝術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我們理應對色彩有一個廣泛的、全方位的認識,而不應將目光局限在某一點上。如何在色彩教學中汲取多種營養成份,全面推進學生的色彩感應力,應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當前在色彩教學中採用的理論依據,是在印象派前後時期的色彩理論加之俄羅斯畫派的色彩理論綜合而成。其核心內容是強調條件色,認為色彩的產生要依靠光源色、環境色及物體自身的顏色綜合而成。在色彩的對比上也有一定有規則,亮部冷,暗部就要暖;在色彩的訓練上比較強調作畫過程的程序性,即通常的畫大關系,然後深入,再回到大的關繫上來。這樣的訓練方法及色彩理論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過多地重視科學規則和相應的客觀因素,忽略了做畫者對於色彩的直接感應。但在做畫過程中這種感應又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它,藝術作品就會缺乏生氣,枯燥無味。所以,在色彩訓練中,從一開始就要重視對色彩的直接感應,不要讓過多的理論縛住做畫者的手腳。
傳統的色彩理論對於畫面的色彩構成更多的是依靠色彩的空間關系去表達(物體離觀者近則色彩鮮明突出,退遠則變淡變冷)。但在現代的許多繪畫大師的作品中,這種理論已被打破,藝術家們根椐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和感應,重新組合、安排色彩來構成畫面。空間關系,應理解為色彩結構上的位置關系,色彩的強與弱應根椐畫面的需要來分配。
法國藝術大師巴爾蒂斯對於東方繪畫非常崇尚;梵谷的作品中也充滿著東方情趣;米羅的作品更是如此。為什麼東方繪畫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使這些藝術家頂膜禮拜呢?關鍵就是在東方作品中所蘊含的精神因素。東方的作品,如中國畫不受客觀條件的制約,而強調藝術家的主觀精神,使藝術中具有更多的抽象因素。如能較好地將東方繪畫中的精華運用到色彩實踐中的話,將會創造出更廣大的藝術天地。
-----------------------------------
美術課在美育中的作用

美育一般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而美術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非常直接地體現著這種直觀性。

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奮發,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賞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過構思,構圖和色彩,表現了中華民族永遠起來了的信心和氣魄。欣賞白石老人的國畫《卻教蜂蝶為花忙》,透過蜜蜂在艷麗的鳳仙花旁飛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頌揚了勤奮勞動的精神。作者從普通的生活景緻中表達出高雅的審美情趣,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品味、鑒賞激起了對普通勞動者的敬慕。

美術繪畫課的教學除了學習線條、形體、空間、明暗、色彩和構圖等藝術、語言」之外,還要學習臨摹,寫生和創作等藝術的表現手法。例如靜物寫生課,不管是一瓶沐浴著陽光、擺在窗前的鮮花,還是隨意堆在桌上的肥碩水果;不管是一組閃耀著光澤的玻璃器皿,還是剛買回來的新鮮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橫生的形態,都能人學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頭像繪畫課,不僅使學生明白頭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還要懂得「形神兼備」的意義。人像的美,並不是「濃眉大眼」或「櫻桃小嘴」等概念,關鍵是創造生活中有個性特徵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聰先生的肖像畫《老礦工》,極為生動地刻畫了一位從舊社會生活過來的老礦工的形象。在老礦工布滿班痕的臉上,可以看到這位煤礦工人的艱苦勞動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樣善良,淳樸和敦厚。美術作品並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為評價標准。教師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對形象的感受、想像與思考,認識肖像畫的藝術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工藝課是一種帶有設計意識的藝術實踐活動。在美術課上學過色彩知識和造型規律,學生掌握這些形、色的審美常識,有助於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觀點,對於學生盲目追求流行時裝、奇怪發式的現象,有正確引導的作用,同時也有助於他們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美術在開發學生智力發展中起著突出作用。根據科學研究,人腦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維,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維,許多復雜的精神活動是由大腦兩半球協同完成的。學生的文化課學習一般多用左腦思維,而美術課則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美術課的任務正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想像、創造等形象思維能力,特別是觀察能力。在繪畫課上,教師總是強調學生觀察、觀察、再觀察,由表及裡的觀察,由近及遠的觀察,由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觀察。只有正確的觀察,才有正確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積極的形象思維,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概念的東西形象化,進而是邏輯思維的發展。這樣也就有利於多方面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發揮人腦的潛力。
美育被明確地列入教育大綱,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重大發展和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美術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學生培養成藝術創作家,但是對於提高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發展創造性思維,陶治其情操,起著積極的作用。

『肆』 美術論文

一 關於藝術與設計的概念反映

藝術—名詞,可以作賓語
設計—動詞,可以作主語

偶然在《蘇大藝苑》報上閱讀了一篇「藝術是我,設計是他」的文章②,其中所表示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闡述了藝術與設計兩個概念的區別和含義。從而也使我部分的明確了作為藝術和設計的模糊認識。早在幾年前(或者說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國的藝術工作者已經針對這兩者之間關系有所爭執,到底設計是不是藝術,設計和藝術能否同一而論的觀點一直也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美術觀察》也曾經圍繞這一問題作了的討論。綜觀幾十年來,國內工藝美術界對「裝飾」、「裝飾藝術」、「工藝美術」、「實用美術」、「藝術設計」等概念的逐步過渡和劃分,體現了時代的變革和社會對藝術與設計的認識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有人說設計本身就是問題,而藝術不需要解決問題。這個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分歧,與「藝術是我,設計是他」有同工之妙。那麼兩者之間的關系究竟在何方呢?又該如何深入認識和重新定位藝術與設計的關系呢?在這篇文章中,本人斗膽談一下自己的認識,雖然有兔子談論死亡的嫌疑,但還是要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首先,本人就三個概念:「藝術設計」、「設計藝術」和「藝術與設計」談一談看法。在英文中我們很難看到「Art Design」或「Design Art」,而「Art and Design」倒是用得很多,如芬蘭赫爾辛基藝術與設計大學(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美國哥倫布藝術與設計學院(Columbu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等。如果照國外的說法應該是「藝術與設計」較為准確。由此看來國際上將藝術與設計並列而立,體現了兩個學科領域既相互聯系、又各不相同的特點。在這里,藝術涵蓋了美術、建築、戲曲、影視和音樂等等的大藝術范圍,設計則包括了從手工藝到工業設計的所有設計范圍。這樣的名稱涵蓋較廣,也比較合理。而且在英文中「Art與「Arts」也有微妙的解釋,西方院校名稱中採用的大都是「Art and Design」,而不是「Arts and Design」,實際上在英文里「Arts」體現的是手工藝而不是藝術的多種類。當然,中國自有中國的國情,也不必一切都要以直接翻譯過來為准。 (參考: 《關於藝術與設計的思考》,蔡軍 )

對目前我國對「藝術設計」的說法,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對「藝術與設計」的簡稱或模糊化思維,省略了其中的「and」,這種方式比較概括,但對於藝術和設計的關系表達不明確。一種則是在當前中國特定階段,設計教育者們對設計的「國情化」解釋。所謂「國情化」解釋,是在人們還停留在「工藝美術」的概念上,對「設計」的定義缺乏全面理解的情況下,在「設計」前面加註「藝術」二字,使人們更容易接受這一概念。然而在「藝術設計」一詞中,「藝術」只是定語,它本身成了對「設計」的裝飾。同時「藝術設計」還是對過去「裝飾」概念的最好演繹,比如過去的室內裝飾系就改名為環境藝術設計系。從更深層看,這一概念反映了中國當代一批工藝美術界學者們對設計的認識。過去一些學者認為只有工藝美術,沒有設計,所謂設計只不過是「現代工藝美術」。雖然這一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了變化,但認為工藝美術是藝術的一部分,要將其納入「設計」范圍還不如稱其為「設計藝術」為好。

這只是從單獨層面上劃分,對直截了當的採用「設計」這一概念具有嚴重的妥協態度。忽略了設計藝術基因在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催化和促進作用。設計藝術與藝術設計,雖然常常被當作同義術語即使在一些正式的學術討論中也常被交互使用,但要研究設計藝術,首先要追尋即成事實的真相,但在我國的文化含義中,設計藝術有相對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藝術和物化的藝術的領域。從文化發展的觀點來看,設計藝術是藝術發展過程中一個從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正是由於這種關系的規定性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現實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視覺思維、審美觀點、生理需求一樣,貫穿於藝術作品創造的始終。從古到今,從原始到成熟,在發展形式上,屬於時間維的縱向狀態,趨向於潛伏期。與設計藝術相區別,藝術設計更多屬於現狀的研究范疇。屬於空間維的橫向狀態。趨向於爆發期。可以說當設計藝術處於空間維的橫向發展機會中關注的越多,受重視的程度就越大,那麼潛伏期也就相應的爆發,其實目前我們所處於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設計藝術的發展爆發期,也正是為什麼會產生藝術與設計的爭論的原因之一。

二 從早期的設計與藝術的關聯性來看二者今天所承載的任務

藝術為我——十分個性的自我表達行為。
設計為他——立足於解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問題。③

設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變化反映著時代的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水平,也體現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狀況,並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有密切的關系。原始時代大多數人工製品既是工藝品又是藝術品。這一時期的人工製品大都不是純粹從審美的動機出發的,著重考慮的是它在實際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後者是主要的,審美的要求只是滿足次要的慾望而已。中世紀文藝復興前的藝術可以說大都體現在建築上,而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是教堂建築,它綜合了諸類藝術。教堂建築中所使用的彩繪玻璃、祭壇畫、壁畫、復制畫及佛像、雕刻、曼陀羅等,不僅是藝術的表現,同時也被當作一種符咒、信仰的對象。此時的藝術和工藝與生活之間始終是不可分離的一體。

人類生產和創造活動中,實用與美觀相結合,賦予物品物質與精神雙重作用,這是人類設計活動的一個基本持點。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分工,設計與藝術開始分離走向互有區別的兩個獨立體系。但無論從設計或從藝術發展軌跡來看,設計與藝術始終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相互作用的。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達芬奇,他不僅是一位畫家,還是一位雕刻家、建築學家、氣象學家、物理學家、工藝師等。同一時代的米開朗基羅、丟勒等都屬於興趣廣泛知識淵博的全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與工藝在分離的同時仍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隨著時間維和能量態在共同的空間行為下,藝術逐漸轉變為獨立的意識形態,尤其在所謂多元化的今天,他更是一個包羅萬象的一種意識表現形式。(甚至不乏一些偽藝術打著藝術的旗號所作的一系列的藝術的藝術)既然是意識就需要表現形式的存在,這也就客觀的要求受眾群體的存在通過兩者之間的交流過程產生藝術的共鳴。從而進一步的深掘人們內心深處的聲音,把它釋放出來。說的明確一點,就是這種聲音就是感情,釋放這種感情就是的解放思想。不管這種思想是中庸的、頹廢的、條件的、壓抑的、痛苦的還是激進的、進步的、偶然的、興奮的。都是形成人類感情的一份子。使個性寓於其性之中。沒有個性也沒有其性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一提到「個性」人們也許就會直觀的認為是藝術家應具有的天性,或天賦。沒有個性的藝術家只被人稱作行家,匠人,甚至難登大雅之堂之說,這樣看來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盲目的追求個性,以怪異、有邪,有意識的人為的結果不能寓於共性之中的個性,不能算是藝術行為,這是生理上的問題,是醫生要解決的,在藝術上是沒有出路的。

記得我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著名畫家史國良在一次聚會中其中有位風格怪異的女畫家(聽說還很有名氣)帶著她的女兒,她女兒當然長的很漂亮。於是她笑著問史,說:你看我女兒長的漂亮嗎?史說:「就像你的畫。」當時那畫家便一臉不高興。從這當中不難看出這位女畫家所謂的繪畫語言是什麼了。她是在為別人而自己,是嘩眾取寵,是顧弄玄虛,其中不無炒作的嫌疑。藝術為我而他,為共性而個性,從而達到人類精神升華,這才是藝術的真正目的。

畫面(或場面)效果空洞的追求視覺效果,受眾者只是承擔了一份湊熱鬧的角色,我想這種藝術家們的追求的個性也就很難與別人進行溝通,交流,更不必說藝術的共鳴了。

藝術是我為他,設計是他有我。任何有價值的事物都有其使用價值,在藝術上也同樣如此,只是價值表現形式不同罷了,藝術作品的價值是通過使用價值來實現、完成。藝術的使用價值就是作品受眾時產生的時代共鳴過程或認知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就不能反映其價值。即無價值的存在物。藝術只為我,設計只為他。單方面的體現,很難做出對藝術和設計二者各自的獨立概念。事物是矛盾的,在矛盾中尋求統一,方為萬物發展根本。古來中國主張「陰陽互補」方可萬物歸一,我想就是這個道理。

設計在我國是近二三十年來才出現的名詞,以前,稱之為「經營、布局、營造」。前面我曾提出了設計是解決問題,設計本身就是問題,說白了就是解決人類生活的問題,是為他,--為目標群體。因此要想做出設計就必須了解市場、了解科學、了解目的群體。單憑這些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加上設計者的個性思維和設計提煉,即為他而我,合二為一。否則,只為他沒有我,那麼,我想信市場上、生活中的一切設計只會產生一個模式,缺乏變化性。正因為藝術上的為我而他、設計上的為他而我的存在,才有人類精神的豐實。知識結構的多元,生活才盡可能的豐姿多彩。

三 中西文化的差異對設計思維的影響

進化論---西方思辯文化的十字架
循環論---東方中庸文化的太極圖

藝術的發展苟合於文化的發展,眾所周知,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於人們的認識論依據和行為的不同。中國的文化在大一統的中庸思想裡面潛伏了幾千年,道、儒兩大思想主使著東方文化主流,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這種原始認識論在「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模糊邏輯方法中得到精確的認同。完成並履行著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循環論。這種生死輪回的思想,不正是古代乃至近代唯心主義藝術論的動力之源么?藝術發展隨著時間維的運動循環向前發展。應和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古代樸素哲學思想、圖形1中的第一階段我們稱之為草創期,接下來是成熟期、升華期,最後回到式微期。這樣周而復始,完成一個循環輪回。這是叢剖面形式上來分析,但我們的古人更為餛沌,把這種言、象、意的結果--自然轉接的的弧線組合成無始無終的太極圖。如果說太極圖是東方文化的徽標,那麼西方進化論文化的徽標可以用十字架表示,這種象限式的思維方式恐怕很難說明新老歷史交替再軌跡上的決定論,對於習慣於東方「球體說」的人來說是難以適應的。然而有得必有失,有失方有得,象限論通過形式演變和坐標式的直觀框架。揭示了文化發展過程的歷史象限,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又只能在人的自身活動中得到理性的答案。設計藝術在西方的最早形成與發展,正是這種理性答案的結果。人們在理性的基礎上看待藝術創作,合目的性又合規律性的在這種歷程、過程和活動中感應、尋找某種確定不變的終極因素。這種思維方式,在「球體說」的文化環境里,人們不會這樣考慮,也不願去考慮。這樣,在一定歷史意義上說,西方設計藝術早於我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在把二者放在同一界面上比較,循環論看到的是運動的相對性,這種兩維的運動反映在一維中是同向的,也可以是異向的,這種意識形態只能被人們的直覺感悟,主客觀的關系是體驗的,不規定的,帶有唯心主義的成分。進化論看到的是運動的絕對性(物質是運動的),十字交叉的圖形,就映象來說,對立面很明顯的不可調和的出現,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既前進,又後退。這種絕對永恆的運動屬性,必須用理性的思辯來把握,主客體的關系是規定性的,肯定的。物質和意識之間,再這種進化論的驅動下,變的清晰,具有明顯的唯物主義色彩。唯物主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這種意識動態量的反作用,目的就是立足於解決人與物的關系問題。即設計,一種具象的,容易被邏輯感知的基因基因。
在古老的東方文明中,從未出現過物質與精神這兩極對立的哲學。印度的梵的統一,中國的陰陽與道的對立統一,成為思辯的主力。對於梵與陰陽是無法用科學來解釋的,也沒有這種要求。通過進化論和循環論這兩種文化現象,我們可以簡單做出對文化本質的理解,一般來說,東方人重感性而西方人重理性,這也是近代科學都出自西方的原因之一,西方人喜歡用統計、計算、歸納、演繹或綜合來分析事理,而中國人偏愛吟詩作賦思維無邊聯想,以求感性收獲。但有一點我們要承認,雖然沒有這種要求,不能說明就沒有這種意識的存在,只不過是沒有形成條文、形成體系記錄罷了。以下部分的分析也許可以從中看到這種基因的存在。

四 設計在藝術發展過程中的縱橫關系

藝術—--最初是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上經過審美加工而成的「設計」。
設計---始終是由藝術審美做指導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形式」。

看了上面這兩句話,你也許還不會感覺到藝術與設計之間的互補關系,要知道,不論是藝術還是設計,它都是為人的藝術和設計,貢布里希曾說過這樣一句極端的話:「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有的只是藝術家而已。」(《藝術的歷程》)毋庸置疑,藝術的主體只能是藝術家或者藝術作品,藝術史的規律只能是藝術家參與藝術、干預藝術的規律。不論是在洪荒時代的原始藝術,還是在現今文明時代的現代藝術,都是建立在人與人、時代與時代、人與時代的共通共融過程中產生的,也就是說,沒有哪一位藝術家能代表其所處時期的藝術風格,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受時代政治、經濟以及藝術家自身的局限因素所制約,畢竟,藝術不是無目的的產物。從最初的藝術動機可窺一斑。從人類有意識的創造性活動開始,藝術審美性便隨著第一件工具的創造體現出來。砍砸器、投槍、骨針、獸皮衣裙、陶器等等大多數人工製品既是工藝品又是藝術品(現在仍把人工製品和手工藝品統稱為裝飾工藝)。但這一時期的人工製品大都不是純粹從審美的動機出發的,著重考慮的是它在實際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後者是主要的,審美的要求只是滿足次要的慾望而已。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冶金、造紙、印刷、紡織、航海、機器工業直至現代的電子工業的逐步產生,同時反映在藝術上的也是轟轟烈烈的變革與創新。因此,在不同的時空態的質點上會產生不同的藝術風格。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今天,「設計」的概念已經越來越多的為人們所認同和接受。「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環境(室內)設計」、「服裝設計」、「陶瓷設計」和「都市設計」的概念為人們所熟悉。因此,縱觀工業設計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看出,設計與藝術經歷了最初的一體化,逐漸形成各自不同的專業領域,直至發展為當今設計與技術和藝術之間建立的新融合,設計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滲透著藝術的存在,所以我們不能孤立地強調功能主義,而忽略藝術對產品本身的影響,同時也不能過分為表現藝術而忽略功能性,藝術與設計必須完美地結合。

以上是從縱的方向來看,那麼從橫的方向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不妨在現今的藝術時間維上剖一個截面來研究一下。

設計始終是由藝術審美做指導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形式」。是在人與物、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基礎上著眼的,基因與媒介、觀念與形式 、感覺與表現、主體自由化與客體自由化等等的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動態表現。屈指可數的八大藝術分類彼此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相關的聯系,這些聯系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過程中猶如發酵粉一樣,伴隨引發著藝術動機的草創、成熟、升華。在時間維和能量態的共融交替下形成共通的意識形態,在這里暫且把這種意識形態叫做藝術的血緣關系,或基因關系。它是非物質的,以意識的形式存在,如果說的明確一點,這種基因感覺,就是設計因素的關系存在。他表現在藝術形態上就是設計藝術,表現在思維上就是設計理念。

圖中獨立的圓代表一門藝術門類(為方便識別起見,用三個表示),但是每一種藝術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這種環環相扣的存在形式暗示了藝術與藝術之間的曖昧關系。在認識、倫理、審美三種存在方式所構建的整個文化格式塔中,同樣也可以解釋這個曖昧關系。我們的認識角度要從組成藝術品的物質材料開始,這是表象的,直觀的存在,如繪畫中的顏料、紙張;建築的石材、木材、鋼材的結合;影視的聲、光、電等等,所以在這一物質材料的角度上是獨立存在的,是以具象的形式存在,是可以被視知覺的或聽知覺的,但是看到這里,我們依然還不能說明設計始終是由藝術審美做指導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形式」。現在讓我們繼續望中間看那塊最小、也最集中的部位---審美角度.

馬克思說:「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型的」,④這一論點既包含了肯定美的客觀存在,是熟悉的:又包含了人是按照美的客觀法則和規律去創造這樣一種即唯物又辨證的思想。是陌生的.這種即熟悉又陌生的體會,恰當的揭示了具有現代因素的藝術作品的重要特徵.對於具有再現因素的優異作品可以產生某種審美經驗的感召力.,所以我們在欣賞美術作品,作為欣賞者,經常觸及再現性以及典型化的藝術所帶來的特殊的審美動情力.這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經驗感知就是潛伏在內心深處的美的作用力表現。是屬於人的自身因素。

這種是抽象的,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層次和心理經驗感知的,不同的人文層次產生不同的經驗感知。但是,這個過程同樣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種特殊的能夠維系藝術形式成立的技術手段,這也就是我們主要所談論的倫理角度。倫理角度上可以看出它包含很多方面,是最不穩定,也是最復雜的部分,它是一種能量態因素,對不同的藝術分類產生不同的能量,為藝術的再生輸送新鮮的血源。它是無形的,但又指導著有形的存在,它是有形的,體現著一種無形得力量。每件藝術品或多或少所包含的這兩種作用,起到一個傳乘精神與物質的功能。一個立足於解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問題的功能。

但要研究設計藝術,首先要追尋即成事實的真相,但在我國的文化含義中,設計藝術有相對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藝術和物化的藝術的領域。從文化發展的觀點來看,設計藝術是藝術發展過程中一個從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正是由於這種關系的規定性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現實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視覺思維、審美觀點、生理需求一樣,貫穿於藝術作品創造的始終。從古到今,從原始到成熟,在發展形式上,屬於時間維的縱向狀態,趨向於潛伏期。與設計藝術相區別,藝術設計更多屬於現狀的研究范疇。屬於空間維的橫向狀態。趨向於爆發期。可以說當設計藝術處於空間維的橫向發展機會中關注的越多,受重視的程度就越大,那麼潛伏期也就相應的爆發,其實目前我們所處於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設計藝術的發展爆發期,也正是為什麼會產生藝術與設計的爭論的原因之一。

『伍』 美術論文咋寫一千字左右

學生的論文:

「美術」一詞就會給人一種美的感受,不知從什麼時候我開始喜歡上美術,但這種喜歡並不意味著我對美術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美術,以我個人的理解指的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思想上的享受,當然這指得是好的美術作品。每次我看到一幅我感覺好的作品時,我就會愛不釋手欣賞很久很久,我有時甚至會身臨其境。

下面我就來談談對美術鑒賞課的感想:

當初,我一開始並不是想選美術鑒賞的,而是為了工作,我選了就業技巧。後來我回到寢室經過反復思考,我既然比較喜歡美術,為什麼不選美術鑒賞呢?大學應該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第二天,我選擇了美術鑒賞。
第一次上課給我的感覺是讓我很舒心,我一下子對這個課堂產生了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每次上課我都感覺心情很好,課堂上也很輕松,,美術鑒賞在我個人認為理解是最重要的。只要你理解了,如果你在經過練習就更好了。
通過美術鑒賞課,可以使我們的視野更開闊,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在課堂上,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也讓我學會了如何去真正地欣賞一幅畫,以及畫家在畫一幅畫的時候是抱著何種心情。還有作者到底在一幅畫中所想要表達的意思……
美術,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可以感受到美術的氣息,一張桌子、懸掛的衣服等等這些隨處可見。學了美術鑒賞課,真讓我受益匪淺,平常對生活粗略地觀察也變得細心起來了。我漸漸地發現原來生活那麼美好,有時觀察一棵樹,我會獃獃地看很久,彷彿自己身臨其境了。
美術,淺意識地理解就是色彩,各種不同顏色的搭配,形成一幅幅畫面。一般人們都只了解一幅畫的表面含義,如果想了解得更深,就要更深層次地了解美術了。美術,更進一步的理解就是藝術,美術是一門藝術,同時也包含著作者在作畫時往往蘊涵著深刻的含義,把自己的心情表現在一幅畫中,使欣賞畫的人產生共鳴。還有一些作品表現出了某一個時期特定的社會現象,蘊涵著社會矛盾,反映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尤其是在戰爭時期,也有一些作品是人們無法了解的只能憑感性去認識畫家的意圖,這些通常具有寶貴的文化和研究價值,例如凡篙晚年的作品,他晚年精神失常,畫的一些畫總是讓人匪夷所思,而如今他的畫舉世聞名,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當然美術不僅僅是畫,美術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所涉及的面也非常廣泛。美術鑒賞課讓我學到了許多,尤其是在欣賞古代繪畫時。欣賞古代繪畫,不能以現代的眼光去欣賞,而要結合歷史,講究意境、章法和筆墨。中國古代繪畫有其發展歷程,可分為五個時期。原始社會開始(美之感萌生),漢以前(線之形確立),唐以前(神之韻高揚),之後過渡到清末以前(靈之魂主旋律),五四起(中與西交融)。
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美術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元化。現代美術與古代美術有著本質的差別,現代的美術更多的帶有現代的氣息,現代畫也十分地簡明、易懂;而古代美術卻讓我們很難理解,以現代人的眼光,我認為古畫看上去很難讓人產生共鳴,必須與歷史結合起來,才有所體會。古畫也並不講究進大遠小的規律,以人物畫為例,重點人物通常占的比例較大,次要部分佔的比例較小。
學了美術鑒賞,讓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得到了提高,還學到了日常生活的一些小常識,讓我時刻觀察生活中的美,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展,短短的課堂讓我學到可如此多的知識。在這課堂上也讓我感受到了大學的氣息。

老師的論文

高中美術主題性鑒賞教學學生活動設計的原則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要的組成部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關繫到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實施全局的重大改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們要不斷地探索、不斷的創造、積累經驗。我們在實踐中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用客觀科學的態度來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

【問題提出】

美術鑒賞教學的教材內容豐富,知識蘊含量大,給教師的備課和教學帶來較大的難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特別提出了要把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要求通過課改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以往我們對課堂教學目標的狹隘理解,容易使得「教」與「學」均停留在使學生獲取知識這一層面上,雖然學得認真,實際並沒有形成素質。我們認為鑒賞的教學結構、內容、設計應將學生的學習活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進行考慮。實踐證明鑒賞教學如果沒有學生參與,課堂將會如同一潭死水,無法實現教學的新理念、新思想。因此,要實現高中課程的目標要求,我們的教學不能脫離發展主體的積極主動參與。科學研究表明:「單純的行為參與方式並不能促進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發展,只有以積極的情感經驗和深層次的思維、認知參與為核心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習包括高層次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由此可見,教學中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改變過去的學生學習方式是鑒賞課有效的關鍵,同時也是學生健康成長和潛能得以發展的客觀需要。

我們的廣大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進行了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實踐和深層次的體驗,嘗試了新的教法和新的課堂學生學習的活動方式,現將課改以來高中鑒賞教學學生活動設計的多種形式作一個回顧。

【問題點擊】

美術鑒賞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即對美術作品由表及裡的充分感悟的過程。過去教師貫用的辦法就是滿堂灌,鑒賞教學容易上成「講賞課」這種現象較普遍,教師在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積極參與的習慣意識,創造性思維更無從談起。

【行動反思】

一、情境引入式的鑒賞教學活動

一節鑒賞課好的開頭是上好課的關鍵,導入的形式很多,教師應注意講究導課的藝術,必須慎重地對待導入形式的創造性和靈活性,例如短小的故事、有趣的新聞、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乃至一個實物,甚至一條消息都可以化為引入課文的內容,將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並且還有利於開啟學生思維的門扉,讓學生開始就專注在教師的引導下,在情趣盎然中進入對新知識的求索過程。

案例片段:

1、《現代雕塑》的鑒賞課,引入新課的方式如:由復習古代雕塑引入,讓學生回憶舊知識,提問古代雕塑的特點是什麼?從而引出課題《現代雕塑》。

2、《走進抽象藝術》的鑒賞課引出課題的方式如:

教師:由於受傳統審美心理的影響,我們常用「栩栩如生」這樣的詞彙來稱贊我們認為好的作品。(通過提問,同學再補充幾個「栩栩如生」的近義詞,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靈活現……)我們現在從畫冊上,展覽中看到的許多外國現代繪畫作品,其中包括世界藝術大師的作品,卻再也不能用「栩栩如生」這個標准去衡量了,有的畫得不像,有的讓人看不懂,是不是沒有具體形象的作品就不是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怎樣來觀賞?教師又播放貝多芬的音樂,讓學生去感受,說出他們的感覺,說明音樂既然可以通過沒有具體形象的聲音而為人們所接受,那麼也可以用色彩和線條來組成有審美意義和畫面。

這種由成語的相反意思提問,得到學生的互應,再加上音樂的欣賞感受直接讓學生的思維集中在對點,線面的抽象繪畫的形式欣賞方面。

3、《希臘羅馬美術》鑒賞課,組織教學導入方式如:

教師首先以音樂導入,播放2004年雅典奧運會開幕式中希臘雕塑文化展示的部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自然引入新課的學習情境之中。情境導入教學活動具有形真、情切、意遠的特點,平面、立體形象相互交匯,使學生如入其境,可見可聞。

教師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連同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以至課堂氣氛成為一個廣闊的心理磁場,從而促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整個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中,通過引入情境,為開拓學生廣遠的想像空間,促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教材,發展學生的聯想及想像能力。

二、注重學生主動參與形式的鑒賞教學活動

教與學的雙邊關系主要依賴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參與,決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領悟力和創造潛能,只有學生主體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情意,從而促使學生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觀察、理解、思考、分析,一直上升到討論交流和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參與評述活動的過程即是學生的過程。

案例片段:

鑒賞《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課,就不能光從構圖、造型、色彩等方面來欣賞,首先需要教師介紹畫中所表達的耶穌被猶太出賣的故事,作品的主題是歌頌耶穌的偉大人格,也鞭撻了叛徒的苟且偷生出賣靈魂的丑惡嘴臉,充分體現了畫家的愛和憎。通過對作品內涵的介紹,能夠很快地激發起學生興趣。其次,在教師的引導下剖析作品,比如作品中有幾個人物,他們的動態表情、裝束、道具,表達了什麼事件以及周圍的環境氣候,光線的作用等,從而引導學生逐漸對這一作品的了解,在學生參與感悟之後,教師在歸納時可以結合作品適當介紹作者生平、創作意圖、創作過程,以及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作品內容主題以及作品價值的理解。

在此課之前,教師還布置過預習題,引導學生收集與欣賞內容相關的資料,縮短學生與作品間的距離,課前的「讀畫」,使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直覺印象,教師也出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對畫面進行觀察體味,還可以採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評述,讓學生有一定的空間去思考,這種讓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形式實際就是新課程觀念下的新的課堂教學形式,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形式。

三、學生主動探究的鑒賞教學活動

美國沃·爾夫等認為:「將重點放在學生身上,教師的任務不是教會學生理解某件藝術作品,而是為他們提供機會,促進他們自己獲得對作品的理解,這種對作品的感受性是不能教會的,只有在學生理解作品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學生應該自由地與作品進行交流,教師應尊重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在提倡創造性思維培養的今天,應該特別鼓勵一開始讓學生能按照自己的願望以直覺的方式,調度生活經驗,融入自己的感情,不帶任何框框和偏見地觀賞作品。」

案例片段:《千資百態的美術作品》

教師組織引導學生介紹完課件中的雕塑家羅丹的《巴爾扎克》的創作背景之後,由學生展開討論,學生可用探究式方法分組寫出作者的創作意圖,然後派選代表進行講解,學生分組討論,學生代表宣讀討論結果:

「老師、同學們、大家好!我們小組觀摩此作品感想很多,羅丹的作品大氣、灑脫、富有大師氣魄,不但這件作品精彩,前課中的《歐米哀爾》也十分大氣,從作品的創作意圖中看出羅丹是一位階級感情十分明朗的雕塑家,也是一位極富同情心的藝術家,他的許多作品如《加萊義民》、《思想者》等都是為人民而吶喊的,他具有國際主義精神,有民族自強精神,他的作品的表現手法誇張中有洗練的氣度,有一種一氣呵成的氣勢,讓人觀後久久不能忘懷,作品《巴爾扎克》是羅丹一生最得意的作品,他的動態選擇恰如其分,巴爾扎克夜間寫作後的踱步情景,加上雕塑家大膽、誇張表現手法,准確地表現出大文豪巴爾扎克的精神氣度。」

發言後教師給予適當評價。

本課講述的藝術家的創作意圖是理解美術作品的必要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重點,關於美術語言、藝術美、形式美等概念,直接分析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通過其它藝術形式的比較來分析。這種學生代表發表直覺觀點的教學活動形式,體現了新課改以後課堂教學形式變化的典型。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尊重學生的反應,要注意尊重學生感受的全部內容,以及面對每一件藝術作品的瞬間所表現出的興趣關注。

四、角色扮演形式的鑒賞教學活動

在鑒賞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會滿足於講教材,深堂氣氛冷清,學生的學習無興趣可言。讓學生角色轉變,成為扮演鑒賞作品中相關角色活動的做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快地成為教學中的「有我之境」。他們積極熱情地按照自己扮演的角色去思考、去表達,成為作品鑒賞的主動參與者,同時激發了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和情緒,使一堂鑒賞課上得有聲有色,給學習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片段:

教師在鑒賞教學中,結合畫面內容讓學生扮演角色展開活動,現在的中學生在了解了繪畫的相關背景資料後,可以勝任角色扮演,這種鑒賞方法很容易激起學生對作品賞析的興趣。教師在宗教繪畫欣賞課程中,預先給學生們布置了相關課題,讓學生去尋找畫面背後的歷史宗教故事,讓學生用表演的形式介紹故事及畫家創作動機,演繹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發揮,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想像和表現的空間。如某班的一組同學借《小崔說事》節目形式,就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這一宗教故事畫進行了生動的演繹,跨越時空請來「達芬奇」先生進行訪談……在角色訪談中主持人介紹「嘉賓達芬奇」讓同學們了解畫家的生平,「達芬奇」的介紹讓大家了解創作背後的故事……這種角色轉換的學習活動形式,教學內容最好是以人物為主的作品,將原來從教師口中說出的變換到由角色(學生扮演)說出,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給課堂帶來了生機,顯得豐富多彩,很好地體現了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性和活動性,教學模式的改變突出了教學的活動的娛樂性,體現了活動課程的生機,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中有樂、樂中有學的體現。

五、實踐體驗形式的鑒賞教學活動

目前的高中教學模塊的選擇,本市大多學校選擇了鑒賞必修和繪畫模塊選修,甚至有個別學校有機地將繪畫模塊與鑒賞模塊加以整合,仔細思考,我們不難發現「繪畫」教學中有鑒賞,鑒賞教學中容有大量繪畫作品,應當說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尤其是繪畫作品中的大量形式語言,幫助學生全方面、深入地鑒賞作品。鑒賞與學生實踐、體驗的有機結合給人感覺教學更有節奏,有張有弛,學生都能動起來,氣氛比較活躍。教學中開展體驗性學習活動,是在感覺體驗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調動思維和情感的體驗,逐步獲得對知識的感悟和認識,再通過動手實踐體驗感知的認識,提升認知思維,從而進一步獲得創造與成功愉悅的體驗。可從感觸覺體驗、視覺學習體驗、動手實踐體驗、思維想像體驗、情感審美想像體驗等五個方面進行嘗試。

案例片段:

一位教師在上《中國書法藝術》鑒賞課時,先對課本內容作適當講解外,為提高學生對書法認識水平,特意讓學生做一次簡單的局部點畫臨摹練習,並注意讓學生採取如下的步驟:1、線的力度;2、字的結體3、墨的濃淡干濕;4、字的布局等,進行綜合的臨摹。練習前,先請學生談一下自己對作業要求的理解,然後教師進行當場示範,演習並側重於前兩項的練習要求,當學生明白作業要求之後再進行作業的具體練習。練習後,選取部分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點評。

教師的評價應以優點方面為主,適當地指出影響學生作品進一步發展的不利因素(如用筆方法,用筆習慣等)。通過這樣一番體驗練習活動,使學生對書法的認識和印象會比教師平淡無奇的講授效果好。「體驗性」學習活動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在鑒賞教學活動中應當根據自身的教學條件,開動腦筋,結合不同的鑒賞教學內容,適當選擇實踐體驗性教學活動的方法和切入點,讓學生在實踐體驗性學習活動中得以感悟和認識,從而順利地進入鑒賞教學內容之中,「體驗性」教學活動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綜合素質高,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設計出良好的鑒賞活動學習方案。總之,「體驗性」學習在美術鑒賞教學中能夠讓學生體現自身的價值,發掘自己的內在潛能,讓「體驗性」教學與鑒賞課形成互融協作的良好關系。

六、利用網路信息探索形式的鑒賞教學活動

信息技術教育與課程資源的整合,是新課程實施後一大新的美術教學特徵。在建構理論的指導下,信息技術為高中美術欣賞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使自主性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形式得到真正實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鑒賞、評價、研究性學習等美術鑒賞教學活動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獲得了新的發展。

案例片段:

1、一個高校的全新做法是:

建立了美術網路教學網站「網路美術實驗室」網路分為資源區、學習區、交流區、教師區等。資源區分為站內資源和網路資源,站內資源有在線圖書館、名家名作,美術展覽,美術院校,鄉土美術、學術史論等;網路資源精選網上相關網站進行鏈接;學習區分為基礎知識、高考特區、美術史、學習方法,相關資源課件等幾個模塊。具體的教學內容在相應的板塊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專用的網路教學工作室為開展美術鑒賞教學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可以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和與廣泛的社區相聯系的學習環境,這樣可以有效地改進對課程的教學和開展更有效的鑒賞活動。總之,網路信息探索形式的教學,對於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了學生獲取,選擇、傳遞、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養;同時又有利於促進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開闊學生的視野。

案例片段:

2、一個學校在「服裝賞析」課的教學中,利用網路給學生們搜集了許多世界服裝大師的個性時裝作品圖片,利用媒體展示各種千奇百怪的服裝,學生邊看教師邊講解服裝的顏色的搭配、風格、款式等服裝要素,從而開拓學生的視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學習環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則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求教師在鑒賞教學活動中採用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

『陸』 求關於達芬奇的論文、(美術)

論達芬奇筆下的聖母之美
摘要:16世紀,義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比常人更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新時代的氣息——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而作為藝術家、思想家、數學家、建築師,達芬奇更以繪畫成就稱譽。在大師為數不多的作品中,「聖母」是一個重要的題材,在他筆下,一系列富有人性之美的聖母形象折射出文藝復興的真精神。本文試從題材、結構、技法、以及畫家幼年起形成的心理機制等方面,按時間順序對幾幅畫作出分析,以探討達芬奇筆下的聖母之美。並比照大師之前及同時代畫家的聖母像畫作,揭示文藝復興之「人」的精神。

關鍵詞:文藝復興;達芬奇;聖母;人性之美

西方藝術史上的文藝復興盛期,指15世紀末葉到16世紀中葉,這時以義大利為代表的歐洲美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 「文藝復興三傑」中的達芬奇則是其突出的代表人物。他是畫家、雕塑家、建築家、作家、數學家、醫學家、制圖師、工程師和科學家。在他的藝術和科學研究生涯中,始終貫穿著一種對知識探究的深切的愛。他是無愧於「Homo Universalis」(「全能的人」)之稱號的。他在繪畫上的創新手法影響了他過世後一百多年的義大利及歐洲各國的藝術。他創造的「暈染法」(sfumato)使物體輪廓線、畫面調子更加柔和且富於立體效果;而「明暗法」(chiaroscuro)則使得描繪對象彷彿具有真切的錯覺效果[1]。這在他筆下的聖母肖像中得到深刻的體現。達芬奇是一個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峰。
列奧納多

『柒』 美術史論文

中國美術史

第一講 陶器
一、 藝術的起源
中國原始美術,起源,類型,研究途徑兩條:
一是考古學,包括文獻學;而是社會人類學。
中國原始美術遺存,最有代表性的品種是陶器(尤其彩陶),此外還有雕塑、岩畫、地畫、裝飾品等,石器工具,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審美特徵。

藝術的產生:
1, 模仿說:藝術起源於人類模仿的本能——古希臘 亞里士多德 賀拉斯 柏拉圖
人從孩提時候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動物的區別之一就在於人最善於模仿,他們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模仿得來的,人對於模仿的做品總是感到快感。
從內因上講,模仿是一種生存的本能和必要的手段,從其外因上講,模仿手段則要通過實踐努力和後天的教育才能逐漸充實完善。
2, 勞動說:馬克思、恩格斯學說,藝術起源於勞動。
3, 游戲說:康德 席勒 藝術起源於游戲
4, 巫術說:英19C人類學家泰勒、費雷澤 藝術起源於巫術
在原始人心中,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現象中都存在一種神秘屬性,也就是神靈,
即萬物有靈論,他們企圖通過巫術的行為來控制主宰人類的鬼神,藝術形式是
巫術觀念的物化。
二、 陶器
1、 制陶的發明
一說從製作物質生活的容器開始,原始人在藤條容器上塗泥巴,用火燒,發現泥巴可以變成陶質,同時發現可以不需要中間藤條,直接用泥巴燒制也可以達到同樣目的。
另一說為制陶術的發明並不是從製作物質生活容器開始,而是從製作巫術禮儀的偶像開始。
發明制陶術的三個基本條件:水 土 火
人類的生產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衣食住行以及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所以在原始時代,泥塑偶像的製作,出於一種後代繁衍的巫術祈禱。原始人們相信,如果大量製作人偶,本部落就會子孫繁衍,人丁興旺,從而就加強可同大自
此外,在原始社會中,火種的保持是女性的專職。而保管火種的火窯又形似婦女的腹部,所以在製作泥偶時,很自然會放進火窯里燒制一下。
2、 陶器的分布和種類
① 分布地位
仰韶文化—黃河流域,河南、山西陝西;馬家窯-甘肅、青海;
龍山文化—黃河下游,東部沿海
② 種類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龍山文化的黑陶
3、 陶器的做法、原料

① 製作 手制體小的手捏而成
體大的陶器以條泥盤築成型 「泥條盤築法」
模子成型
「輪制」:仰韶文化技術進步。「慢輪修正」
大汶口文化晚期「快速」
②經實驗表明是含鐵量較多的黑土、沉積土和其他粘土
4、 紋樣
1蛇紋和人首蛇身紋 2魚紋和人面魚紋 3人形紋 4蛙紋
5鳥紋和鳥啄魚紋 6旋渦紋和波浪紋 7花葉文和編織紋
例子:《魚紋彩陶盆》《人面魚紋彩陶盆2》《鸛魚石斧圖形陶缸5》《彩陶瓶1》
《舞蹈紋彩陶盆》《人形浮雕形陶壺》《女媧頭像》3
《船形彩陶壺》7

第二講 青銅器
一、 青銅的由來及美術史上的「青銅時代」
中國文化史上,把夏商周三代稱為青銅時代,原因有二:
一是這三個時代鑄造的青銅器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在整個中國青銅藝術史上的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
二是由於這三個時代流傳下來的青銅器數量最多,最能反映當時的精神面貌。
(產生原因:文化背景,技術水平,社會分工)
《考工記》是中國春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范和製造工藝的文獻(30多種工藝)
二、青銅器藝術的分期
1,青銅器育成期:夏—商早期(公元前21C—公元前14C)
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多為小件使用工具,形制粗糙,鑄造技術較落後,紋飾簡陋
2,青銅器鼎盛時期:相當於商中期—西周早期(前14C—前10C)
這一時期的青銅藝術成就最為輝煌,多用於巫教祭祀活動的禮器,以鼎、簋等——多為「五臣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隨著「列鼎」制度的實施,「禮樂」也理所當然的被納入到「文物制度」內,規定不同場合、不同人物出場是的調、曲、詞也有所不同。此外車馬裝備、裝飾等一貫制度同樣也有嚴格的等級規格要求(在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領域,以禮為旗號,以祖先祭祀為核心具有濃重的宗教性質的巫史文化)。所以有「藏禮於器」一說。
作品形制厚重,刻鏤深沉,紋樣有獸面、夔龍、鳳鳥、雲雷等紋,大都通體滿飾,具有威懾力量—「獰厲之美」
3青銅器轉變期:西周前期—春秋前期(公元前10C—前6C)
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製作,不如之前興隆,紋飾浮淺、程式化,帶狀花紋增加,不再具有威嚇的力量。這實際上反映王室權威的解體,以五等為中心的祭祀活動日趨式微——「禮崩樂壞」
4青銅器更新期:春秋後期—戰國(公元前6C—公元前2C)
一種墮落式風格,沿襲轉變期更加式微、
一種精進式,多製作日常生活用品,紋飾精美細膩,神秘、恐怖感一掃而空
三、 青銅器種類
禮器(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
樂器、兵器、工具、車馬器
四、 青銅器的審美追求
三代政治制度是嚴格的等級制度,在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以禮為旗號,以祭祀祖先為核心,具有濃重的宗教性質和巫史文化。三代的物質文化代表是青銅器,青銅器是所謂的「重器」,銅合金在當時是貴重金屬,不是貴族日常用器,是祭祀、宴席才使用的器物。祭司和宴席都是告慰祖先神靈,所以總體精神氣勢磅礴神秘威嚴。

第五講 中國古代繪畫理論
一、 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過程
美術理論和創作的關系,如同一般的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一樣。美術理論是美術創作實踐的反映和總結,並指導創作實踐和受創作實踐的檢驗。中國古代美術理論產生於長期的封建社會,必然帶著封建社會的一些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觀點。但其中絕大部分不但對古代美術創作有過影響,而且對今天的美術創新仍有借鑒作用。
中國美術的起源,要追溯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期,那是產生了彩繪陶器。繼陶器工藝傳統延邊發展而來的是青銅器,但這兩種工藝美術創作的理論,在古代非常少,研究青銅器的工作開始於宋代的歐陽修,這一情況說明中國工藝美術理論特別是工藝美術理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落後於創作實踐(不受重視的「百工」之事,只使用,不研究,不評論)

中國美術理論從春秋開始多起來:
1, 春秋與兩漢時期
這段時氣餒的美術理論的共同之處:一是評論者不是專搞美術的,大部分是各立學說的哲學家,這與魏晉時期不同;而是從論文的內容看,本意不在美術,往往用美術做例子說明或比喻其學術觀點,當然也有專說美術的,但為數不多。
價值:提出了一些根本問題,如藝術與政治的關系,即藝術的社會作用問題,藝術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即怎樣反映社會生活的問題等等,藝術本身的特殊規律
孔子:繪事後素 莊子:解衣般礴 王允:《論衡》
2, 魏晉南北朝時期
此期美術理論大發展,是建立在美術創作繁榮的基礎上,此外,文學家參與論畫,特別是畫家論畫,對於推動美術理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因為他們比起諸子是美術的內行,是實踐者,所以見解能更深入,具體而又系統。顧愷之、謝赫,姚最都是有突出貢獻的人。
戰國的山水畫也興起於這一時期,宗炳王微開辟了表現自然美的山水畫理論的新領域。像「心事造化」、「遷想妙得」、「以形寫神」以及「氣韻生動」為首的六法等理論,不僅影響於古代創作,也影響於今天的中國畫創作,而且有些理論的作用超越了美術的范圍,成為姐妹藝術的共同精神財富。

3, 唐宋時期
唐宋時是我國古代美術發展的重要階段,但唐、宋兩代的美術成就不同,風貌也各有千秋。北宋理論家郭若虛在他的《圖畫見聞志》里吧宋和宋以前的美術做了比較,這比較還是客觀的,歸納的觀點是:
宋代有些門類的繪畫成就不及唐,有些門類繪畫成就超過唐。不及的主要是人物畫、牛馬畫;超過的是花鳥畫和山水畫。就是說。宋代反映社會生活的繪畫還是衰落了。反應自然美的繪畫興樂,隨著宋代回話的發展呈現出來的這一特點,反映在美術理論上,就探討的范圍,就爭論的內容,以及藝術趣味、審美觀個前代都有分歧,特別是文人畫的出現、文人論畫的出現,使宋代畫論有轉折性的變化。
唐宋美術理論專著,對當代或後世影響大的事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荊浩《筆法記》郭熙的《林泉高致集》。另外一些文學家、書法家、比如沈括、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米芾,特別是蘇黃米三人的藝術審美趣味,對元明清的文人畫影響很大。(簡介《》)
4, 元代
中國繪畫發展到元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題材內容看,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畫驟然衰落,代之而興的是描寫自然美的山水畫、花鳥畫。從藝術表現看。元人作品以韻勝,以筆墨勝。元畫的變化,是文人畫長期發展和變化的表現,考察元代繪畫理論,處處可見從宋代文人畫繼承下來的審美趣味,並在其基礎上有自己的貢獻。
著名的有趙孟頫fu、錢選、倪瓚zan等。
5,明清

『捌』 關於美術的文章

美術,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學

藝術不能教

創造不能教也不能學。美術教育是所有學科中最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學的,可惜目前懂得美術的人真的不多,懂得美術的父母和老師更是少之又少,美術教育過度用力在教與學之中。

在過度用力「教」與「學」的過程中,孩子天生的直覺與創意被壓抑或扼殺,站在原創的觀點上,「教」反而是一種危險的事。專家指出「知識」可以教,但「創造」不能教,創造是一種無中生有,不能教也無法學,創造是一種天生的才情,幼兒從一歲開始就能塗鴉了,此時他需要的不是「教」,而是可供自由發揮才情與想像的寬廣空間,親自去體驗。

色彩與美感需要培養

同時專家也提醒,藝術雖然不能教,但美感的培育與色彩認知則是需要教導與不斷練習的。要培育美感及對色彩認知,最好的方式是拜大自然為師,以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作為認識色彩的第一步。

成人總以為從嬰兒房到幼兒園,都需以高彩度的亮色系或是各種顏色鮮艷的卡通人物,才能吸引幼兒注意,其實,每天浸泡在這樣一個混色染缸中,卻會造成孩子對色調的無感與錯感。專家指出,不少幼兒的畫,線條描繪力很強,但色彩卻多而雜,顯示出對色彩的感應度極有待開發與練習,要知道色彩智能並不一定隨著年齡增進,而需要不斷地練習與培養。

孩子是創意大師

孩子剛開始拿起畫筆,就站在原創的高點。他們不需要像成人般,得要擺脫視覺慣性的束縛,以純凈的眼睛,便能直達事物的本然核心;這些獨一無二的原創,都不是教出來的。因此本世界的偉大畫家如畢加索、米羅等人,都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的藝術突破,及建立個人獨特的風格,轉向原始藝術或兒童繪畫尋求靈感,以開拓全新的視野與可能性。

幼兒的純凈還未受到污染,能不受到視覺慣性的束縛,以守全直覺式的觀察畫出「心像」,是他們的本能,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是許多甚至藝術大師所畢生追求的。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片想像活土若未經灌溉滋養,終會逐漸乾枯。若想保有這份原創活力,應幫助孩子建立自發性的價值觀,並鼓勵獨立思考能力,以免在成人的過度干擾或是各種視覺污染下,喪失信心與美感敏銳度。

孩子有「畫不像」的自由

畫得「像」,並不是美術教育的目的。繪畫在於滿足幼兒塗鴉的慾望與本能,讓他養成獨立創造的習慣,並且勇於表達自我。藉由不同體裁的創作與形、色運用,開發生命的美感經驗。

正確的美育觀念,才能保護孩子珍貴的原創性,在升學主義下成長的父母與教師,太過份於成果導向,並對技巧性過度需求,只求畫得「像」,卻忽略了最珍貴的「原創性」。

父母與老師在提供環境與材料之外,最大的功能是「引導」,雖然幼兒沒有開發的視覺對周遭漫不經心,但已經有內在的吸收心智;透過繪畫,養成觀察與聯想。創造力不能直接給予,要從內在點燃,成人應該珍惜幼兒的原創自由,打破「畫得像,才是畫得好」的迷思,還給孩子自由塗鴉的創作自由。

大人插手孩子縮手

成人的干涉與過度的成果導向,是扼殺創意的元兇!讓孩子盡情自由地塗鴉吧!這是生命初期一種奇妙的天賦本能,就如教育專家瑪利亞·蒙特梭利提出的敏感期。

這是原本深藏的潛能,父母或老師應把握這個稍縱即逝的本能,從塗鴉期開啟孩子的創造之門,一旦年紀漸增,逐漸受社會種種所制約後,這個豐沛的創造力,將逐漸喪失,而且可能是永久地失去。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幼兒的自由意志在塗鴉中獲得抒發,成為尋求獨立及自我探索的內在動力,是自主學習的開端,自信與個人獨特性的逐漸形成。

但是塗鴉時專注且伴隨創作快感的孩子,卻老是被父母所干擾。看到滿紙錯亂無章的線條,便以為孩子不會畫,急忙要教他或是送去才藝班,其實從兩歲起的「錯亂塗鴉」到四歲的「命名塗鴉」這段時期,所畫的一片混沌,只有孩子自己才看得懂,但是只要成人一開始插手指導,這個自我探索的旅程便宣告中止。

當孩子說「我不會畫」,大人開始「示範教學」,孩子便從此養成依賴的習慣,不懂得獨立思考,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責中喪失。請了解到這是一段自然必經的過程,父母不用急也不急不來,過早介入與干預,就是提早剝奪孩子體驗天馬行空想像的自由,孩子大了,自然開始會逐漸畫得像,但卻可能逐漸失去可貴的原創性。

看看許多成人眼中所謂「畫得好」的作品,卻充滿了僵化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導的軌跡,大人的無知卻錯殺孩子的才情,令人惋惜。

「錯亂塗鴉」和「命名塗鴉」

1、錯亂塗鴉

由於動作協調性不夠,畫在紙上的畫是一些凌亂的線條,有時還會將線條畫出紙外。

2、命名塗鴉

到了此階段,幼兒雖尚未能畫出具體形象,但已經能藉由圖畫表達一些意念,一面畫一面喃喃自語,畫完了,還會幫這幅畫命名。

我有「畫」要說

畫作是幼兒無聲的語言,當幼兒還無法以明確的語言表達他心中想說的或是某種委屈時,藉由不同的線條與色彩,以繪畫代替口語「說」出來。此外,有自閉症等精神偏差的孩子,也可從其中找尋病因,作為診治線索,並以繪畫作為治療的手段之一,疏導郁結的情緒,協助病童恢復和外界的溝通,即所謂的「繪畫治療」。

若孩子因畫出心中想說的,而受到成人指責,以後不會再畫「真畫」,只畫「大人想看的」,不但關閉了與成人溝通的管道,情緒紓緩的出口也少了一個。那麼可以從畫中讀出孩子想說什麼嗎?專家認為,會教畫不一定懂得兒童心理,同時專家建議,若孩子只是畫一些恐怖血腥的畫,並無出現明顯的偏差行為,父母毋須妄自揣測或過度緊張,他可能只是暴力卡通看多了。

不要急著作道德教育,要先尋找問題的核心。必要時可尋求研究兒童心理的專家協助,從幼兒繪畫形色中的組合與象徵,分析幼兒的心理狀況與投射,藉以診斷幼兒的問題並尋求矯治方式。

藝術鑒賞前先作功課

美術教育不一定要從畫畫開始,把握名畫鑒賞的機會,也是讓孩子參與接觸藝術的另一種好方法。但藝術鑒賞並非只是單純的「看」,可以結合故事、戲劇與舞蹈,拉近孩子與畫的距離。

如利用故事解說讓孩子了解畫家背景,利用戲劇方式讓孩子扮演畫中角色,或是舞動出來,接著在實際欣賞畫作之後,讓孩子畫出他的感想或是改寫名畫,從事前暖身,到親眼鑒賞到實際動手畫,才是完整的鑒賞活動,對孩子才能發揮功效。

進入美術館之前,應有相當的暖身動作。只在畫室作畫,眼界與格局都會日逐狹窄,因此藝術鑒賞已成為歐美美術教育的重點之一,目的在於培養幼兒完整的藝術觀。

「如何欣賞藝術」也是一種藝術。若未先作好暖身功課,只是一窩蜂地跟著大批人潮湊熱鬧,孩子看不懂,產生不耐煩,也影響大人的心情,再加上展覽會場的嘈雜與空氣流通不良,及許多不守規矩人士的「錯誤示範」,只怕孩子學會的是一堆壞習慣,或是想到藝術就頭痛,反而成了一個不好的開始。

『玖』 求關於西方美術的論文

20世紀以來具有前衛特色、與傳統文藝分道揚鑣的各種美術流派和思潮,又稱現代派。
發展狀況
現代主義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國的印象主義。19世紀80年代,法國的後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畫家們提出的「藝術語言自身的獨立價值」、「繪畫不作自然的仆從」、「繪畫擺脫對文學、歷史的依賴」、「為藝術而藝術」等觀念,是現代主義美術體系的理論基礎,所以,法國後印象主義畫家P.塞尚這位在作品中追求繪畫語言的幾何結構和形體美感的畫家,被人們稱作「現代繪畫之父」。較為明顯的現代主義繪畫風格首先是在法國野獸主義畫家們的作品中出現的。以H.馬蒂斯為代表的一群年輕畫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龍中,展出了一批風格狂野、藝術語言誇張、變形而頗有表現力的作品,被人們稱作「野獸群」,由此「野獸主義」得名。1908年,另一群年輕畫家以P.畢加索、G.布拉克為代表,在法國推出立體主義繪畫。立體主義的原則最初出現在畢加索的油畫《亞威農少女》中。這幅畫被認為是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分水嶺。立體主義用塊面的結構關系來分析物體,表現體面的重疊、交錯的美感,是立體主義追求的目標。野獸主義和立體主義都從非洲雕塑中吸收了養料,它們的藝術語言與傳統法則相去甚遠,標志著現代主義已進入自我確立的階段。與此同時,在德國1905年組織的橋社、1909年成立的青騎士社等表現主義社團崛起。它們的美學目標和藝術追求與法國的野獸主義相似,只是帶有濃厚的北歐色彩與德意志民族傳統的特色。如果說表現主義受工業科技的影響,表現物體靜態的美,那麼在義大利興起的未來主義則在現代工業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體的方法來表現運動的場面和動的感覺。他們還熱衷於用線和色彩描繪一系列重疊的形和連續的層次交錯與組合,並且試圖用線來描繪光和聲音。蒙克:《聖母》上述思潮和運動,特別是未來主義,在雕塑領域內均有所反映。未來主義的畫家和雕塑家U.博喬尼於1912年4月簽署關於雕塑藝術的宣言,並把未來主義的原則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為《在空間連續的形》(1913)。相應的現代主義美術思潮在20世紀初的俄國也相當活躍。除了受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影響產生的一些社團外,俄國的構成主義對現代藝術探討如何表現工業美方面有獨特的貢獻。抽象主義的美術作品最早於1910年前後產生。首先從事抽象主義藝術創造的是參與德國青騎士社活動的俄國畫家W.康定斯基。他用點、線、面的組合、構成,參照音樂的表現語言,用繪畫來傳達觀念和情緒。他的著作《論藝術中的精神》(1912)、《點、線、面》(1923)等奠定了抽象主義的理論基礎。作為實踐家,他主要從事抒情抽象繪畫的創造,但同時也在幾何抽象方面有所探索。俄國的畫家K.C.馬列維奇於1913年左右創建的至上主義,屬於幾何抽象的范疇。至上主義在平面構成上的努力,在探討藝術的虛、空、無方面的嘗試,應該說是有意義的。真正奠定幾何抽象主義理論基礎和在藝術實踐上有突出貢獻的是荷蘭畫家P.蒙德里安創建的風格派(或稱新造型主義)。在整個20世紀,抽象主義基本上遵循著抒情的抽象和幾何的抽象兩個方面發展,只是在各個階段有所變化而已。康定斯基:《第一抽象水彩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瑞士蘇黎世出現的達達主義社團,影響波及歐美各國。在法國、德國都有達達美術社團。達達主義反對戰爭,反對權威和反對傳統,同時也反對藝術,反對一切,作為社團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達達的虛無主義和反傳統的精神,貫穿在整個西方現代文藝的進程之中。在平面的繪畫中採用拼貼手法,把偶然性、機遇性運用在美術創作中,是達達對現代美術的貢獻。超現實主義的社團是從達達內部分化出來的。它用建設性的態度對待藝術創作,以取代達達主義的破壞和挑戰。它直接從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中汲取思想養料,並以弗洛伊德的理論作為這一藝術運動的指導思想。超現實主義的美術家們從兒童、精神病患者、夢境中汲取靈感,致力於探討人類經驗的先驗層面,試圖突破現實觀念,把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相糅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和超現實的境界。超現實主義者常常採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結合、無意識的發現、現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寫實與抽象的語言在他們的作品兼而有之。從1924年以後到30年代末,是超現實主義美術的活躍期。30年代以後,作為藝術運動,超現實主義逐漸冷寂,但許多重要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仍然活躍於歐洲和美國畫壇。波伊斯:《向兔子解釋圖畫》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曾在美國產生的抽象表現主義(又稱行動繪畫或紐約畫派),是集表現主義、抽象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視個性、重視風格的現代派繪畫頂峰。抽象表現主義強調創作者行動的自由性、自動性和無目的性,把創作行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經孕育著以創作者的行動作為藝術傳播媒介的因素。杜尚:《乾燥的便盆》繼抽象表現主義之後產生的硬邊抽象、後繪畫性的抽象是幾何抽象主義在新形勢下的變化和發展,也說明藝術從強調主觀感情到側重於客觀表現的轉變。這種轉變在與抽象表現主義完全相悖的波普藝術中表現得更為明顯。波普藝術的興起,說明西方的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轉變。當然,對於後現代主義這一概念,西方美術史論家們的論說很不一致。首先在建築中使用的後現代主義,當然是一個相對的、模糊的、充滿著爭論的概念。嚴格地說,後現代主義是不能與現代主義截然分開的。後現代主義加以弘揚的許多方法與原則,在現代主義的美術中已經嘗試過、試驗過,只是在後工業社會里把個別的方法和原則加以極端的發展和誇張。後現代主義在某些方面也確實是現代主義的反撥。然而,現代主義的審美原則仍然強烈地影響著當代西方的美術家們。新表現主義、新超現實主義、新抽象等流派在80年代的興起,多少說明了這個問題。在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美術思潮的變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藝術中的主觀與客觀、理性與感性、人性與共性、風格特徵的加強與消失、人性與機械性、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藝術的審美與反審美,永遠是使藝術家困惑並驅使他們去不斷探索的課題。在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常常會產生此長彼消或彼長此消的狀況,尤其在工業化社會和後工業化社會,這種狀況更是常見。觀念藝術及其他後現代派思潮之所以那末驚世駭俗,就是因為它們不僅和傳統藝術背道而馳,而且在向現代主義挑戰。但是,歷史本身似乎在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藝術發展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藝術的本身進程猶如社會本身的進程一樣,本身具有一種自我調節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舉的種種兩極之間尋求平衡。當然,平衡是短暫的、臨時的,不平衡則是絕對的、永久的。唯其不平衡和充滿著矛盾,藝術才不斷向前發展。即使在發展過程中充滿著矛盾和曲折,整個趨勢則是向前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主義藝術應該被認為是對現實主義的一個有力補充。或者說現代主義是一個新的藝術表現體系,它有別於現實主義,更與現代工業社會的時代節奏相吻合。至少它已經獲得了與現實主義共存的力量。雷斯:《法國式的場景》特徵 既然現代主義美術是西方進入壟斷主義時代以後產生的,是伴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這個時代政治、經濟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變革,反映了這個時代人們極其復雜、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極為深刻的哲學思考。不同於現實主義的是,現代主義的美術在對待社會、人、自然與自我的關繫上失去了平衡,關系是扭曲的。這樣,現代主義的美術家似乎是超脫社會、超脫自然的人,他們不直接描寫社會和人生(少數藝術家例外),但他們的作品影射著社會和人生,採用的語言是荒誕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感覺到這些藝術家表現了現代人們(包括藝術家們自己)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感覺到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消極、悲觀和失望的情緒,感覺到他們思想上強烈的虛無主義。正是現代主義美術作品的這些特徵,使它們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歷史的和審美的價值。因為它們正是西方現代社會和現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寫照。
對現代主義美術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現代主義的美術家們對待現代科學和機械文明的心理和態度是復雜的。在有些藝術家的實踐(如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中,試圖反映社會的這一深刻變革,而在大多數美術家的作品中,對工業文明採取迴避和超然的態度。他們對工業社會人性的貶值、機械的升值表示不滿。但這絲毫並不意味著現代主義美術的主流與工業社會的進程相反。事實上,工業、科技文明劇烈地改變著現代社會的面貌,從精神上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藝術的迅速變化。
現代主義藝術最早從康德的先驗唯心主義武庫中汲取了養料,同時又受到現代哲學思潮,特別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榮格、薩特等人的哲學、心理學的強烈作用。尼採的學說,不僅對德國的表現主義運動起過推動作用,也對整個現代主義的文藝運動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他否定權威,主張發揮以人的意志、本能為基礎的創造力,蔑視中產階級的文明和虛偽道德,對無意識和本能的推崇,對世界前途的悲觀主義,在現代主義的各個流派的理論和實踐中,都有所反映。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他的「無意識才是精神的真正實際」,是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理論支柱,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論的引導下,超現實主義以及其他流派的美術家們用多種手法挖掘人們精神世界的深層,其後果是一方面開拓新的藝術表現領域,另一方面使藝術語言趨向荒誕和怪異。自然不少作品創造了荒誕、怪異的新境界。
現代主義美術比起以寫實和模仿為基礎的傳統美術來,具有象徵性、表現性和抽象性的特點。現代主義多流派標榜自己是反傳統的,實際上它可能完全拋棄傳統。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紀中期以來的含有學院派特徵的寫實主義傳統。在對待歷史遺產方面,它們更重視對原始社會藝術、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美術、希臘古風時期美術、歐洲中世紀美術的研究。自印象主義之後,西方美術家開始把目光轉移到中國、日本和印度的繪畫、工藝品的表現語言上,探索寫意的表現手法。野獸主義、立體主義的美術家們直接受益於非洲雕塑。同時,中東的伊斯蘭教美術和大洋洲的藝術遺產,也是現代主義藝術家們研究的對象。上述人類歷史上的美術遺產均為現代主義美術家們提供了有益的養料。
總的說來,20世紀以來西方的現代主義美術,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的需要,創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類經典文化的作品,但遠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論都是無可非議的,更不用說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傾向頗值得研究。對於現代主義美術不加分析地一味贊揚是不可取的,而視現代主義為洪水猛獸、拒之於門外,不讓人們接觸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中國80年代以來藝術創造和理論的繁榮、活躍,除了社會、經濟的推動這些主要因素之外,與包括西方現代主義在內的外國文藝提供的可用來參考、借鑒的豐富資料不無關系。

熱點內容
東營泰貝爾化學科技有限公司 發布:2025-01-10 19:59:16 瀏覽:443
八字教師 發布:2025-01-10 18:25:48 瀏覽:7
京東怎麼樣 發布:2025-01-10 18:11:48 瀏覽:81
小學語文教師隨筆 發布:2025-01-10 17:32:48 瀏覽:86
文章說英語 發布:2025-01-10 14:10:08 瀏覽:972
華祺教育 發布:2025-01-10 13:53:42 瀏覽:186
aa校園巴士 發布:2025-01-10 11:44:41 瀏覽:729
中國歷史上被譽為葯王的是 發布:2025-01-10 11:29:56 瀏覽:123
全國二卷2017數學文科 發布:2025-01-10 11:17:49 瀏覽:111
配音h教學 發布:2025-01-10 11:16:27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