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羞恥之心迅雷下載

羞恥之心迅雷下載

發布時間: 2024-06-23 19:54:37

㈠ 證明人應該有羞恥心的事實論據有哪些

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人貴有「羞恥之心」,一個人有知羞恥感,才能風霜亮節,兩袖清風。無羞恥之心非人也,可見做人不可一刻忘卻恥辱。

《詩經》是我國西周至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民歌和朝廟之樂的選編。其中有廉恥之說。如《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義。人而無義,不死何為?」其大意是說:您看那耗子還有張皮(喻為臉皮)呢,作為人豈能沒有尊嚴廉恥。一個人不知道尊嚴廉恥,還活著干什麼

儒家學說認為,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羞恥之心。如果人失去了廉恥,那將是非常可怕的。羞恥之心是「立人之大節」、「治世之大端」,「恥」的最基本義項就是「恥感」。人在做了自己明知不該做的事,或者被人勸說去做不應該的事情時,心裡就自然會湧起逆向情感、逆向意識,感到有愧疚感,甚至無地自容,繼而反思、悔過、翻然改正。儒家既然堅持人應當踐行「仁、義、禮」的倫理體系,「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如果有人「言過其實」,行為背離了「人道」,儒家便認為他們應當感到可恥。所以孔子說:「君子恥其言過其行」、「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儒家賦予士一種「以道濟世」的使命感,認為士應該追求「以道濟世」目標,而不應該追求物質腐化的享受:「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以議也」(《論語·里仁》),所以孔子贊揚子路「衣敝溫飽,與衣狐貉者立,而不以為恥」。值得一提的是,儒家重視「樂道」,而不是無條件的安貧。儒家學派認為個人出仕的主要目的是以道濟天下,在邦有道之時,個人理應出仕;如果無能出仕,而身居貧賤,那是可恥的事情。反過來講,倘若邦無道,而個人身居富貴,領取國家俸祿,卻屍位素餐,一無作為,「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或甚至浪得虛名,「聲聞過情」更是十分可恥。儒家鼓勵人們用「好學、力行、知恥」的方法來「修身」,目的在於培養能夠踐行「人道」的「君子」。

在古今中外的文明史中,有許多賢能聖哲、志士仁人對「恥」有精闢的見解。管仲把「恥」字提高到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他說:「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四維張則君子令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儀廉恥是治國的大綱。如果沒有了它。這個國家就要滅亡。明末清初的顧炎武認為,在禮儀廉恥四者中,知恥是最重要的。一個人之所以不能夠清廉,乃至於違法亂禮儀、知法犯法,作出種種不合乎道德之事,這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廉恥。如果為官者沒有廉恥之心,就會與正義背道而馳,不能作出正義的事情,還會干出醜惡罪孽之事,最終帶來極壞的影響,甚至使國家及百姓蒙受災難性的恥辱。

誠如法國莫洛亞所說,寡廉鮮恥在任何時代都足以使統治階級的滅亡。清代的康有為曾經說過:「風俗之美,在於養民知恥。知恥者,治家之大端」。至於一個知道廉恥之人,便可時時反省自己,自省自律是知恥辱的結果和思想境界銳納他人的升華,養成知恥、自律、清廉、尊嚴的人格

熱點內容
一邊一邊英語 發布:2025-04-30 01:30:51 瀏覽:190
教小孩數學視頻 發布:2025-04-30 00:27:27 瀏覽:740
京東歷史訂單 發布:2025-04-30 00:00:48 瀏覽:97
師生師徒文 發布:2025-04-29 23:48:28 瀏覽:274
數學家語錄 發布:2025-04-29 23:25:47 瀏覽:917
老人地鐵飈英語 發布:2025-04-29 22:23:32 瀏覽:242
酒店預訂英語 發布:2025-04-29 22:15:48 瀏覽:876
補課高二生物 發布:2025-04-29 21:33:35 瀏覽:91
固態化學反應 發布:2025-04-29 21:32:49 瀏覽:364
尖銳濕疣吃什麼葯好 發布:2025-04-29 21:18:02 瀏覽: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