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於

文言文於

發布時間: 2020-11-19 10:55:01

⑴ 「於」在文言文中有什麼意思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⑵ 文言文中「於」的意思是什麼

常見意思有:

  1. 「在」、「到」、「從」

  2. 「由於」、「因為」

  3. 「對」、「向」

⑶ 古文中「於」字的用法

1、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2、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4、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⑷ 古文中「於」的解釋

⑸ 文言文中的於是什麼意思

「於」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片語結合起來組成介賓結構,在句中充當狀語或補語。
1.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處所。
⑴表示動作行為在何處發生、出現或進行。
A.「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在」,或仍作「於」。
例:身直為閨合之臣,寧得自引深藏於岩穴邪(《報任安書》)
B.「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前,作狀語。可譯為「在」。
例:韓遂等起涼州,復為中郎將,西拒遂。於望垣硤北,為羌、胡數萬人所圍,糧食乏絕(《三國志·魏書·呂布傳》)
⑵引進行為動作的起始處所或來源。「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從」「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信陵君竊符救趙》)
⑶引進動作行為到達的處所。「於」所在的介賓結構用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子曰(《信陵君竊符救趙》)
2.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時間。
⑴表示動作行為在何時發生或出現。「於」所在的介賓結構既可出現在動詞謂語前作狀語,也可出現在動詞謂語後作補語。可譯為「在」。
例: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報任安書》)
⑵表示動作行為延續或終止的時間。「於」所在的介賓結構常用在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到……時」「至」,或仍作「於」。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於鞭棰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報任安書》)
3.引進動作行為的內容。「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賢腸,歷告爾百姓於朕志(《尚書·盤庚下》)
4.引進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於」所在的介賓結構常用在動詞之後,作補語。不必譯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報任安書》)
5.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向誰而發。「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或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向」。
例: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信陵君竊符救趙》)
6.引進交付、傳遞的接受者。「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給」,或仍作「於」。
例:景公有愛女,請嫁於晏子(《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7.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與行為動作之間的對待關系。
⑴「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對」「對於」。
例: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報任安書》)
⑵「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謂語之前,作狀語。可譯為「對」「對於」。
例:灃州人張居士,於禪學有所得,臨終之歲,禪坐靜室,約其徒滿百日乃開(《續夷堅志·張居士》)
8.引進與甲方動作行為有關的乙方,表示動作行為是甲、乙雙方共同完成或進行的,並表示在動作行為過程中甲方起主導作用,是主動者。「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跟」「同」「與」等。
例: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於齊(《史記·齊太公世家》)
9.引進用來比較或比擬的對象。一般用以說明異同。「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跟」「與」等。
例: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信陵君竊符救趙》)
10.引進比較的對象,表示程度的比較。「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形容詞謂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
11.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後,作補語。可譯為「被」。
例: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12.引進動作行為受益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為誰而發。「於」所在的介賓結構位於動詞之前或之後,作狀語或補語。可譯為「為」。
例:群臣不盡力於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為魯君盡力。
編輯本段二、連詞
連接詞或片語,表示並列關系。《尚書》中用得較多。可譯為「和」「與」等。
例:告汝德之說於罰之行(《尚書·康誥》)
按:告訴你施與恩德的說法和施行懲罰的道理。
編輯本段三、助詞
1.用於句中,標志賓語前置。
例:四國於蕃,四方於宣(《詩經·大雅·崧高》)
按:蕃,捍禦;宣,教化。捍禦四國,教化四方。
2.用於句中,位於動詞之前,主語之後,有時在表時間的詞語或狀語之後。使語句和諧,並有加強詠嘆意味的作用。
例: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經·秦風·無衣》)
3.用於句首,有時並列用於動詞前。
例:於疆於理,至於南海(《詩經·大雅·崧高》)
編輯本段四、語氣詞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嗎」等。
例:昭王曰:然則先生聖於?(《呂氏春秋·審應》)
編輯本段五、動詞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氣出受阻而仍越過。本義:超過)
(2) 往;去 [go]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毛傳:「於,往也。」
予惟以爾庶邦於伐殷,逋播臣。——《書·大誥》
(3) 取 [take]
晝爾於茅,宵爾索陶。——《詩·豳風·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易·系辭下》
(5) 又如:於何(如何)

⑹ 古文中「於」是什麼意思

①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到」、「從」等。《出師表》:「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譯文: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②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譯文:學業由於勤奮而專精,由於玩樂而荒廢;德行由於獨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於因循隨俗而敗壞。
③介詞: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向」等。《捕蛇者說》:「余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
譯文:我將要告訴管理政事的人,讓他更換你的差事,恢復你的賦稅,那麼怎麼樣?
④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譯文:人做事常常因為不注意細節而失敗,聰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愛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⑤介詞: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譯文: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⑥<詞綴>用在動詞前,無義。《詩經·葛覃》:「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譯文:山谷間飛起美麗的黃鶯,它輕輕地降落在灌木林叢,婉轉的鳴叫聲這般動聽。

⑺ 古文中「於」字的用法

1、對,對於。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2、在,從 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專達於諸侯。《出師屬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隆中對》

4、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⑻ 於字的用法(文言文)

趙襄主學御
【原文】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子期逐,三易馬而三後。襄王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尚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韓非子·喻老》
【「於」字用法整理】
1、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
介詞,表示對象,向。
2、馬體安於車
介詞,表示處所,在。
3、人心調於馬
介詞,表示對象,跟,與,和。
4、先則恐逮於臣
介詞,表被動,被。
5、而先後心皆在於臣
介詞,表示處所,在。
[注]原創自作。

⑼ 「於」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麼

【於】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於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前一個「於」: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
②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於
①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4.向,對,對於。
①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赤壁之戰》)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後一個「於」:比)(《勸學》)
【於是】
1.相當於「於+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於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④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例: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③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觸龍說趙太後》)
【見……於】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愚溪詩序》)

熱點內容
確定起跑線教學設計 發布:2024-10-19 13:39:58 瀏覽:428
小學班主任的成長故事 發布:2024-10-19 11:36:21 瀏覽:19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 發布:2024-10-19 10:58:05 瀏覽:469
內江歷史 發布:2024-10-19 10:50:55 瀏覽:209
廣平教師招聘2017 發布:2024-10-19 10:24:33 瀏覽:95
化學品海運 發布:2024-10-19 08:39:32 瀏覽:608
手機怎麼使用北斗導航 發布:2024-10-19 06:22:07 瀏覽:492
關於教育論文 發布:2024-10-19 06:13:50 瀏覽:821
英語演講比賽稿 發布:2024-10-19 04:08:45 瀏覽:776
語文字音題 發布:2024-10-19 03:20:03 瀏覽:134